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7 09:38: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临床科研课题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篇1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 毅 研究员(610041)(六)盲法 盲法系指按研究方案的规定,尽量不让参与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研究者、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医务人员、监视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知道病人所接受的是何种药物,即研究新药或对照药物,从而避免他们对研究结果的人为干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分为双盲和单盲两种临床研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双盲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的指标时更应采用双盲研究。若条件不完全具备时,也可采用单盲设计。确实难以实施者,也可不采用盲法。采用单盲或非盲法研究应在研究方案中申述理由。盲法研究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安慰剂与阳性对照药 在双盲临床研究中,不论是安慰剂对照,还是阳性药物对照,需要具备药品检验部门的检定,同时要求研究简要剂型、外形等一致。若难以实现,可采用胶囊技术或双模拟技术,即为研究药与对照各准备一种安慰剂,以达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用药的外观与给药方法上的一致。 2. 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盲 从医学伦理学方面考虑,双盲研究应为每一个编盲号设置一个应急信件,信件内容为该编号的受试者所分如的组别。应急信件是密封的,随相应编号的研究药物发往各临床研究中心,有该中心负责人保存,非必要时切勿拆阅。在发生紧急情况(如严重不良事件),或病人需要抢救)必须知道该别人教授的是何种处理时,由该中心负责人拆阅。一旦被拆阅,该编号病例就作为脱落处理,不计入疗效分析,但有不良反应时仍需计入安全性分析,应急信件的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的失败。所有应急信件在研究技术后随病例报告表一起收回.3. 单盲和非盲研究 单盲研究和非盲研究,尽可能按照双盲要求进行,即随机产生处理编码,每个编码封存于一个信封之中,并由各临床研究中心保存。只有当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并确定入组时,方可打开对应的编码信封,按编码入组。在单盲研究和非盲中,最好另请一位不知道处理编码的研究者协助观察,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性。4.多中心临床研究 多中心研究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研究单位合作,按同一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者所在的单位在我国俗称为组长单位或牵头单位. 多中心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研究所需的病例数,且搜集的病例范围广,用药的临床条件广泛,研究的结果对将来的应用更具代表性。 多中心研究必须在统一组织领导下,按一个共同制定的研究设计方案,并依此指导整个研究。多中心研究要求各中心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前人员统一培训,研究过程要有监控措施。当主要指标易受主观影响时,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各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或参考值范围不同时,需采用措施取得一致的数值,如统一由中心实验室检验、进行检验方法和步骤的统一培训和一致性测定,直至使用虚拟中心实验室的方法。这对于实验室指标作为主要指标时尤为重要。各研究中心的研究组病例一般不少于20例,每组病例数的比例与总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以保证各中心均衡可比,这可以采用按中心分层的随机化组方法实施。5. 双盲临床研究的操作步骤 双盲临床研究的原则应自始至终地贯彻于整个研究之中。从方案制定、产生随机数编制盲底(blind codes)、根据盲底分配药物、病人入组用药、研究者记录研究结果作出评价。监查员的检查、数据管理直至统计分析,都必须保持盲态。监查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处于盲态。任何非规定情况所致的盲底泄露,称为破盲(breaking of blindness)。 双盲研究需要申办者、研究者、生物统计学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为保障双盲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处理编码的产生见随机化节。 (2) 药品准备 首先,由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在申办者所准备的药物中(研究组与安慰剂)进行随机抽样,这次药检对研究药和安慰剂作出药检报告。内容有①外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是否一样;②鉴别两者的真伪;③检查崩解度、重量等两者有无差异;④测定是否含有有效成份等。然后,申办者需按研究方案(Protocol)准备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物,一般根据流程表中患者就诊间隔时间准备药品,并多加2~3天的附加量,以备病人不慎将药片遗落毁损时之需,或者不能赶上下一次随访,据此可估计病人的依从性(Compliancy);多余药品需在下一次随访时收回,点数,并在临床试验病历记录表上作出记录。 (3) 标签与药盒准备 标签上面印制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用药;内含多少片,用法,批号,生产厂家,还需有编号一栏供编制处理编盲时填写。由于每个病人服药四瓶,所以每四瓶应有一个大包装(药盒),该药盒需有标签,内容同上。当有些临床研究中每次访视发药量有所变化时还需在药瓶标签上列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的字样。申办者需准备足够的标签及药盒。 (4) 应急信件的准备 由于这是一个双盲临床研究,从伦理学考虑为保证受试者的安全。申办者需为每个受试者准备一个应急信件。 信封: 信封用厚的牛皮纸制成,不透光,信封上印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的应急信件,编号,编号填写时,必须由一个人完成,非必要时切勿拆阅,研究结束时随记录表一起收回,信封上还印有遇有下列情况由研究者决定是否拆阅①严重不良事件;②病人需紧急抢救。如果拆阅,需注明拆阅者,拆阅日期,原因等。 信纸:应急信封内密封有该受试者的所属组别(研究组与对照组),所以还需准备信纸,信纸上印有×××药物临床研究,编号供编盲者填写,已被分入某某组,由编盲者填写,并将信纸装入相应的信封后,密封随药物发往各个中心。以上应急信封,信纸的数量和受试者人数相同。 按处理编盲对药物进行包装:生物统计学家根据已形成的处理编码将药物分装入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盒中,并写上相应的编号,药盒内的小瓶上也需写上该编号,当各次访视所发放药物不相同时,还需填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 处理编码和药品分装的报告文件:全部药品编码过程应由专人书写成文件形式,作为该临床研究的文件之一,保存起来。该文件也可书写成编盲和研究药品分装的备忘录。其内容应包括有申办者药品的准备,药品的包装,用法,储存要求,药品发放办法,随机处理编码的产生,按每个受试者包装的药盒,应急信件,药品检验所对研究药与安慰剂的检验报告,盲底的保存,揭盲的规定和各个中心药盒分配的编号等。 包装好的

药盒的分发:分装好的药盒按随机确定的各中心使用编号,并与相应的应急信件一起运往各个中心,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盲底的保存:全部处理编码所形成的盲底连同采用的随机数的初值,区组的长度,制作成一式两份,分别密封后交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回分两处保存。 揭盲的规定:双盲临床研究常采用二次揭盲的方法,当病例报告表双份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经盲态审核(Blinding Review)后,数据将被锁定(Locked),这时保存全部盲底的试验监督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将进行第一次揭盲,即将各病例号所对应的分成二组(如A组与B组)的盲底告知生物统计学家,以便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分析结束,总结报告完成时,再在临床研究总结会上作第二次揭盲,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宣布A、B两组中那一个为研究组。当双盲研究设计不是1:1时,例如研究组与对照组呈3:1的设计,这时只有一次揭盲。 紧急情况个别病例的揭盲规定:在临床研究方案中需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由什么人可以拆开应急信件,获知该用药编号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一般地说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或需紧急抢救时,可由该中心的负责研究者报告监查员及主要研究者,决定是否需拆开应急信件。应急信件一旦打开,该用药编号的受试者将被视作为脱落病例(Withdrawal或者drop out),不计入疗效,但如有不良反应应计入。必须指出一个应急信件的打开仅仅涉及到一个病例的揭盲。 双盲研究终止和失效的规定:在临床研究中还需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终止或宣布双盲研究失效。一般地说如果在临床研究进行过程中。全部盲底一旦泄密,或者应急信件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失效,需要重新按排另一个新的临床研究。(七)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中, 统计设计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研究过程及其质量控制。 因此,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 选择不同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设计方案有多种, 但新药临床研究设计中常用以下四种。1.随机平行组对照设计 指将受试者随机地分配到研究的各组, 各组同时进行、平行推进。 可为研究药设置一个或多个对照组,研究药也可按若干剂量组。对照组的选择应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另外, 本设计的优点是由于贯彻随机化的原则, 有效地避免了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增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均衡可比性、控制了研究误差和偏性,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统计学假设检验的要求。2.交叉设计 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对照设计, 将每个受试者随机地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接受指定的处理(研究药或对照药)。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个体间的差异,减少受试者人数。最简单的交叉设计是2(2形式,对每个受试者安排二个研究阶段,分别接受两种药物处理,而第一阶段接受何种处理是随机确定的, 第二阶段必须接受与第二阶段不同的另一种处理。每个受试者需经历如下几个研究过程,即准备阶段,第一研究阶段,洗脱期,第二研究阶段。在两个研究阶段分别观察二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交叉设计资料分析时需检测延滞效应,即每个研究阶段的处理对后一阶段的延滞作用。每个研究阶段后需安排足够长的洗脱期,以消除该阶段对后一研究阶段处理的延滞效应。3.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研究,通过不同的组合,对两个或多个处理同时进行评价。它不仅可检验每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当交互作用存在时,表示各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有所改变;反之,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在临床研究中,评价联合用药效应时,可考虑用析因设计。 4.成组序贯设计 相对于固定样本的研究而言,成组序贯设计是每一批受试对象研究后,及时对主要指标(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一旦可以作出结论(无论是有显著性还是无显著性)即停止研究。因此既可避免盲目加大样本而造成浪费,又不致于因样本过小而得不到应有的结论。成组序贯设计常用于大型的,观察期较长的,或事先不能确定样本含量的临床研究。成组序贯设计的盲底要求一次产生,分批揭盲。每一批受试对象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例相同,每批例数不宜太少,以减少多次揭盲带来的信息损耗。应用成组序贯设计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要求所确定的Ⅰ型和Ⅱ型误差大小,主要指标的性质(定量或定性指标)、研究比较的两种处理是单向或双向、结束研究所需的最大样本数等条件,确定相应的成组序贯研究类型。5.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问题 临床合并治疗是出于对患者医疗的需要,原因多样,如为了协同增效,为了减少毒副作用,为了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等,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作出决定。而中医的临床研究中,为了评价受试药物或方法的真实效应则不可以象一般临床那样随时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合并治疗,合并治疗得到的疗效是多种干预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给受试药的疗效确认增加困难,缺乏必要规定的合并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混杂因素使受试药物的评价失去真实性。尽管如此,完全限制合并治疗,对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不现实的,科学处理合并治疗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八)几个具体问题1.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在临床研究设计中我们希望在治疗组只使用受试药,以便评价受试药的"纯净"效果。但在不少情况下,受试药的作用特点或临床实际不允许采用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为了客观评价受试药的真实效应,为了受试者医疗需要,研究中需要合并用药。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单用受试药物疗效有限,为证实如与现有的某些治疗药物或方案合用,可以提高现有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预期受试药只是在疾病某一环节上发挥药效,只能在该疾病综合治疗中考察受试药的这种作用;受试药只是一种辅助药;受试药在应用时需要一些辅助治疗等。此外尤其是在疗程较长的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可能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需要给予治疗。 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连带的伦理问题、受试者暂时性的病情变化均可带来临床研究中的合并治疗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合并治疗的临床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意义。2.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临床研究中如采用合并治疗,由于存在不止一种干预措施,对于干预措施之一 -受试药物的确切效应,只有通过具有均衡性的对照研究才能作出判断。这样组间合并治疗情况的均衡性就成了影响研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有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必须将控制合并治疗的组间均衡作为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尽量使合并治疗水平标准化,其中包括规定允许合并治疗的条件,如是合并使用药物的话,需明确允许使用的药物种类,使用的剂量、方法,使用的时间。 上述合并用药水平常会受到病情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预先的合并用药规定难以严格实施;此外,有时允许合并用药的种类也并非一种选择,这些情况容易使组间均衡性出现问题。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可考虑在病例选择标准中对受试者的病情作出规定,并从临床需要出发,依据不同的合并用药情况,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加以处理。 在两组都采用标准治疗的合并用药的设计中,在没有伦理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安慰剂作为受试药的对照药通常更便于对受试药物的效应作出判断。 在合并用药的某些临床研究中,某些合并用药物的耗用量或使用频率可被用做评价受试药效应的有效指标。某些合并用药物已知不良反应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改变也可能被用来评价受试药。在方案设计选择观测指标时,上述情况应注意考虑。 对受试者合并用药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加以记录,以便事后进一步作出评估。 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通常很难事前预料,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病症的处理对受试药物效应的评价可能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但这需要经过认真的评姑加以确认。一旦使用了明显影响受试药物效应评价的药物,该病例一般应予剔除。 为避免违背合并治疗规定,方案最好在不允许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方面作出必要说明。

篇2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 毅 研究员(610041)(三)随机1. 概念 偏倚(bias):可直接干扰临床研究得出正确结论,应尽可能地查明导致偏倚的来源,采取措施加以严格限制。偏倚可产生于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且难以直接测量。随机化(randomization)和盲法(blinding)是控制偏倚的重要措施。随机化:指参加临床研究的每一个受试者都有相同机会进入研究组或对照组。随机化能够避免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系统差异(Systematic differences),使得各种影响因素,不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影响因素,在两组中分布趋于相似,使得两组具有可比性(comparable),为统计分析提供有利的基础。2. 随机化方法 随机化是为临床研究中受试者接受何种药物而引入的一个细微安排的机遇因素,它为以后的统计分析提供了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的坚实的统计基础。随机化能使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各种影响因素,不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有影响的与没有影响的因素,在两组中的分布都趋于相似,使得两组具有可比性。随机化与双盲法同时使用,可使选择受试者和分组时避免因处理分配不当而导致的偏倚。3.处理编码 又称为盲法编码(Blinding Code),是用随机化方法写出的受试者所接受处理(研究组或对照组)的随机安排。一般采用文件形式予以肯定。药品按处理编码进行分配包装以后,处理编码又称为盲底。 一般情况下,处理编码是按受试者号排列的编码,也可以是按处理排列的受试者号。4.随机数字的产生 不同的临床研究,不同的研究设计方法所用的随机数字是不相同的。随机数字应该使用统计软件包在电子计算机上产生,产生时间应该距药品编码分装的时间越近越好,一般为一至二天左右。 一般采用分层随机化(Stratified Randomization),对于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分层的因素,按中心进行分层。如果一个临床研究为四中心的,就需分成四层。另外,当某些因素比如疾病的不同亚型肯定会对疗效有所影响时,也应按这些因素分层。这时,该临床研究应分成中心(四层),疾病的亚型(设为三个亚型,为三层),共计12层。 分层对于层内的均衡性是有帮助的,病例数过少时,不宜过多分层,否则分层后各个亚组(层次)病例数更少,难以实施统计处理,所以两个以上的分层因素常常使分层难以实施。 除了考虑分层的因素外还应考虑按分段,即区组(Block),随机地安排受试者。这有助于增加每一段的可比性。当受试者的入组随时间有所变化时,按分段的安排也可使每段内各处理组的样本大小完全符合研究方案的要求。分段的长度应对所有的研究者,申办者保密,分段长度不宜太小,太小则会形成不随机,又不宜太大。如果只有二个组别(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例数相同),分段长度不能为2,因为这时随机性相当差,一般可取4~10。另外分段长度还与研究的疗程长短有关。 当样本大小,分层因素及分段长度决定后,生物统计学家就可在电子计算机上使用统计软件包产生随机数。但是初值与分段长度是保密的,所有随机化数字所形成的盲底的有关技术参数(如随机数的产生初值,分段的长度等)应与盲底一起保存,并对所有的研究者、申办者、监查员等保密。(四)重复 重复是指临床研究中各组的受试者,样本应有一定的数量,以尽量减少临床研究中偏倚,体现出研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样本量过少,所给出的安全性和疗效的信息量较少,结论缺乏依据,稳定性较差。含量过多会增加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以及过多人力财力的消耗,赞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研究方案实施前需对样本含量作出估计,以保证在一定的可靠性条件下,以最少的受试者例数获得所需的落差研究结论。 样本含量的估计首先由研究的主要目标和主要观察指标而决定。当主要目标侧重于药物安全性时样本含量要比侧重于药物疗效时为大;等效性研究样本含量要比优效性研究为大;主要指标为分类变量,样本含量比数值变量为大。 样本含量的确定与以下因素有关,即:主要指标的性质(数值变量或分类变量)、临床上认为有意义的差值、检验统计量、检验假设、Ⅰ型和Ⅱ型错误等。样本含量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计算过程中所需用的 统计量的估计值应根据预研究或危险资料的结果估算。Ⅰ型错误(假阳性)常用5%,Ⅱ型错误(假阴性)应不大于20%。确定样本含量的依据应在研究方案中阐明。(五)对照 比较研究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法,为了说明一个新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必须有供比较的对照组。对照组是处于与研究组同样条件下的一组受试者。对照组与研究组唯一的差别是研究组接受治疗的方法不同。设立对照组的目的是判断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如体征、症状、死亡、复发、疗效、不良反应等)是由研究引起的,而不是其它原因(如病情的自然发展过程或者受试者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对照组的设置就能科学性回答如果未使用研究手段会发生什么情况。 临床研究要求研究组和对照组来自相同的受试者总体。不但在研究开始时,两组受试者基本情况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而且在研究进行中除了研究药物不相同外,其它条件均保持均衡,如果两组病人条件不均衡,就会在研究中造成偏倚,影响到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所估计的处理效应会偏离真正的效应值。临床研究中的对照组设置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即安慰剂对照、剂量对照和阳性药物对照。另外, 还有空白对照、外部对照和自身对照等方式,只适用于一些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1.安慰剂对照 安慰剂是一种伪药物, 其外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和口味等都与研究药尽可能保持一致, 但不含有研究药物的有效成份。设置安慰剂对照的目的在于克服研究者, 受试者和参与评价人员等由于心理因素等影响而形成的偏倚, 以消除影响疾病自然进展的目的, 从而达到控制安慰作用。 同时安慰剂对照也可分离出由于研究药物所引起的真正的不良反应。 安慰剂对照常常是双盲研究, 也可以是平行对照, 或者是交叉对照。2. 阳性药物对照 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已知的有效药物作为研究药的对照, 称为阳性药物对照。 阳性对照药物必须是合法、公认有效的。另外对所研究的适应症最为有效安全的药物。如果采用阳性对照药物研究, 应尽可能采用随机双盲研究, 此时的双盲执行过程常是双盲双模拟, 设计方案可以是平行对照也可以是交叉对照。3. 剂量-反应对照 将研究药物设计成几个剂量,而受试者随机地分入其中一个剂量组中, 它可以包括安慰剂对照, 即零剂量也可以不包括安慰剂。 剂量-反应对照主要用于研究剂量和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关系, 或者仅用于说明疗效。 剂量-反应对照有助于回答给药方案中采用的剂量是否合适。 一个临床研究不一定只有一个对照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多个对照组, 如在一个阳性药物的临床研究中,增加一个安慰剂对照组, 就形成同时使用安慰剂和阳性药物对照组的研究。 常称为三手研究(Three-arm study);又如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 根据医学伦理学要求,有时需对每个受试者在给予一种标准治疗药物的同时, 研究组给予研究药物,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这种研究称为标准治疗加安慰剂的研究(Placebo-Standard study)。 当一种标准治疗已经被证实能够降低死亡率、复发

率等, 从而不能中断, 只能继续保持, 受试者从这种标准疗法中肯定得到好处, 这时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 设计方案就成为所有受试者都接受这种标准疗法, 研究组接受研究药物, 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这种研究称为加载研究(Add-on study)。

篇3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PAR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UN Xun,ZHU Xue-chuang,HAO Yu-gu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3):039-04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suPAR) in patients with CAP. Method:The plasma suPAR levels of 61patients with CAP and 60 healthy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method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The levels of CRP、WBC and PCT of all research objects were measured.The APACHE Ⅱ and CURB-65 scores were evaluated when the patients were hospitaliz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suPAR and PCT,CRP,CURB-65 score,APACHEⅡ score,length of stay were analyzed. Result:Before treatment,the suPAR,CRP、WBC and PC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A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suPAR,CRP、WBC and PCT levels of CAP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URB-65 score; APACHE Ⅱ score

First-author’s address: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al,Zaozhuang 277100,China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美国肺炎与流感是第九位的常见死亡原因,2010年约5万人死于肺炎[1]。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对CAP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suPAR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可溶形式,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菌血症、HIV感染)、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如肾病、肝病)中,血浆suPAR水平升高。近年研究发现,血浆suPAR水平的升高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CAP患者血suPAR水平与其他炎症标记物及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评估suPAR对CAP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的价值。

目前关于suPAR的研究集中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等[9-10],且显示了作为新型炎症标记物的价值,而国内外未见在成人CAP中的研究报道。有在儿童CAP的研究显示,其血浆suPAR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个体,且与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呈正相关,重症患儿血浆suPAR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患儿[11]。Wrotek等[12]对儿童CAP的研究亦显示血浆suPAR水平与C-反应蛋白、PCT等呈正相关。这与本研究在成人CAP的研究一致。

本研究显示肺炎患者血浆suPAR增高,可能由于肺炎患者uPAR在白细胞中表达增高。而uPAR表达增加,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及渗出,有利于感染的清除。目前已有一些基础实验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动物模型中,uPAR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小鼠相比,中性粒细胞的募集能力明显下降,且uPAR基因敲除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迁移减少[13-14]。Gyetko等[15]的研究表明细胞膜表面的uPAR可调节抗原致敏引起的淋巴细胞向肺部的募集。uPAR在白细胞中表达增高,uPAR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导致suPAR的增高。

总之,本研究发现血浆suPAR水平能够评估成人CAP的病情严重性,指导抗生素治疗。尽管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细菌学分析、未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的缺点,但本研究提示了suPAR可以作为CAP的炎性标记物,与其他标记物一起评估病情,指导诊疗。在成人CAP中,suPAR的价值今后尚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Murphy S L,Xu J,Kochanek K D,et al.Deaths:final data for 2010[J].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2013,61(4):1-117.

[2] Mandell L A,Wunderink R G,Anzueto A,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2007,44(Suppl 2):S27-S72.

[3] Eugen-Olsen J.suPAR-a future risk marker in bacteremia[J].J Inter Med,2011,270(1):29-31.

[4] Arnold F W,Brock G N,Peyrani P,et al.Predictive accuracy of the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vs. CURB-65 for time to clinical stability:results from th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CAPO)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Respir Med,2010,104(11):1736-1743.

[5]刘旭,沈湘波,李小玲.PSI评分与CURB评分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181-182.

[6] Jeong K Y,Kim K,Kim T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Emerg Med J,2011,28(2):122-127.

[7]王日兴,王茹春,李诗阳,等.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与APACHEⅡ评分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781-3783.

[8] Koch A,Voigt S,Kruschinski C,et al.Circulating 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is stably elevat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reatment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predict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1,15(1):R63.

[9] Raggam R B,Wagner J,Prüller F.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predict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J Intern Med,2014,276(6):651-658.

[10] Siahanidou T,Margeli A,Tsirogianni C,et al.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levels in term neonates with infection or sepsis:a prospective study[J].Mediators Inflamm,2014,2014(1):375 702.

[11] Wrotek A, Jackowska T,Pawlik K.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an indicator of pneumonia severity in children[J].Adv Exp Med Biol,2015,1(835):1-7.

[12] Wrotek A,Pawlik K,Jackowska T,et al.Soluble receptor for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J].Adv Exp Med Biol,2013,1(788):329-334.

[13] Gyetkoo M R,Sud S,Kendall T,et al.Urokinase receptor-deficient mice have impaired neutrophil recruitment in response to pulmonar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J].J Immunol,2000,165(3):1513-1519.

篇4

我国伦理委员会设立于医疗机构中,作为医院的附属角色,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医院决策者权利和意志的影响,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组织和利益上缺乏独立性。伦理委员会成员多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乃至医院的部分领导,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伦理委员会成员是课题的参与者或是课题负责人的关系,这种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者、伦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到个人履行职责,导致个人判断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伦理审查的公正性,从而无法保证公正、及时、有效的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1.2临床科研管理中的知情同意

通常知情同意书是在确定课题申报成功后开始撰写的。要求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过程、获益与风险、退出的权利、数据保密等内容,其中就存在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在研究背景中必定会交待此研究已获得某某国家部门批准立项,或者写到某专家牵头、经验疗法等,潜在受试者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或忽略研究风险,对是否参与研究的决定产生影响。然而,若不交待这些内容似乎在研究来源方面又没有什么可阐述的了。另外,知情同意书中告知潜在受试者关于研究的有效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于撰写者不了解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书写要求,更严重的是根本缺少相关数据造成的。因为科研评审要求中并未对临床前研究即药理毒理的动物实验研究,前期临床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成品检验等部分的必要性做出详细规定。所以,知情同意书上除了所谓的经验和评审专家的可行性决定,不存在其他可靠证据可以证明其研究干预措施是有利于受试者的,其安全性是可靠的。

1.3科研研究者的伦理意识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下,针对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科研伦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科研人员中尽管大部分认识到伦理的重要性,但在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时能够全面考虑伦理问题的人员比例却相对较低,仅为23.51%,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科研管理的难度。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临床研究生,这也是科研课题中对课题承担人员构成的要求,那么研究生对伦理的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他们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并未接受过GCP及伦理培训,除了在校期间的《医学伦理学》学习外也没有临床试验的经验,但他们又是科研继续下去不可或缺的力量。一项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3所医院的临床研究生进行关于科研人体试验的伦理审查状况调查研究表明,有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伦理审查有助于保护受试者权益,但不利于科研进行,没有实际意义或多此一举,对伦理审查有错误认识。在调查导师是否要求其研究生接受伦理审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仍有30%~40%的导师缺乏伦理意识,忽视伦理审查的必要性。导师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不仅承担科研任务而且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具有指导义务。由此也可反射出科研研究者伦理意识的淡薄。此项调查说明,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成员对伦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伦理意识不足。

2策略与建议

2.1加强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

伦理委员会应加大伦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组织讲座、培训等活动,使人们了解到伦理的本质,伦理并不是束缚科研发展、创新思维,也不是吹毛求疵,消除对伦理审查的抵触心理,在接受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科研活动,更有利于科研与伦理的结合。另外,根据GCP要求,参与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必须经过相关的GCP培训,但针对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者没有严格要求。鉴于临床科研课题中涉及人类的临床试验也应对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进行保护,建议将GCP和伦理培训范围扩展至所有医务人员。只要涉及到人体临床试验的人员,都需要接受正规的GCP培训和伦理知识的培训,只有在取得资格认证后,才能够开展临床研究。更重要的是获得领导的重视,这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应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方式、时间、经费以及培训工作的分配做出全面安排。及时收集参与培训者的反馈信息,对培训工作的不足做出合理的调整。

2.2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监管作用

首先,对申请伦理审查的科研材料做出规定:课题标书不能代替试验方案;课题任务书不能代替研究者履历。课题标书是申请课题时的框架式描述,侧重于研究的意义,方法学和可行性,不能详尽研究过程中的操作内容,并且缺乏对受试者权益保护、保密、严重不良事件管理等伦理方面问题的说明。课题任务书也存在相同问题,其中只有参研人员分工及简要信息。发挥伦理委员会审查作用。吸纳具有丰富临床科研课题申报经验的专家作为伦理委员会委员或独立顾问,从科研课题角度对其进行更专业地审查,尽可能排除作为课题负责人或研究者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必要时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审查会议进入审查决定程序时,独立顾问及与研究项目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回避,不参与投票;不允许有重大经济利益冲突的研究者参与招募受试者和获取知情同意等,使伦理委员会真正做到公正审查。扩大非隶属单位背景的伦理委员会委员的数量,尽可能降低所属关系对审查判断的影响。同时伦理委员会所属机构应保证支持伦理委员会工作,不妨碍伦理委员会审查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依据伦理规范和程序得出的伦理审查结果不给予行政或个人不恰当的压力。

在研究开展阶段,应重视过程监管。科研课题一般由单位科研处或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就要求两个部门在课题的过程监管中协同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作为伦理委员会,依据课题的危险程度制定跟踪审查的频率,进行定期跟踪审查。这种跟踪审查不应只停留在书面文件,应下到科室,医生和受试者之间获得实际情报。伦理委员会可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在研课题进行不定期的实地检查。采用实地检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地评估其课题的方案依从性。也可以从受试者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了解受试者获得试验信息的充分程度,接受知情同意的过程等,从而掌握课题执行的情况。同时,保证检查频率。检查频率应依据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进展程度,如纳入与排除标准、疗程、随访周期等确定,保证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检查1次。只有保证检查力度,才能保证临床研究的质量。

2.3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来说,需建立科研立项与伦理审查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在临床科研课题申报条件中提出符合伦理要求的规定。课题发起人在选题之初即可意识到符合伦理要求的问题,进而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将伦理因素考虑在内,或通过向伦理委员会进行咨询解决其中的伦理难点。实行各申请单位在组织申报工作前,对科室上报的科研课题,按“学术论证-伦理审查-组织申报”3个阶段进行。对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凡是伦理审查否决的课题不能予以申报各级立项。这样在申报前就进行了伦理审查,可有效杜绝获批课题因为伦理问题而举步维艰的处境。

2.4向公众普及伦理知识

篇5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分管领导和成员,根据本单位专业优势制定本单位科技工作远、中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落实,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诚信科研,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提升医药卫生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修养,确保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对往年已立项开展而正在继续中的科研课题,要按课题设计的要求予以结题,并力争有新的实用性强、效益大的科研课题立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骨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科研工作上起到标榜作用,年内要有一项以上新科研课题立项,并争取有市(州)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其它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专长拟定科研课题立项计划,力争有新的科研课题立项。

(二)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各单位要以省、市重点专科建设的要求为标准,着力打造有特色的重点专科,加强科室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本单位技术优势,进而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卫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要根据本单位专业需求和人员、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按照国家、省、市批准公布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适宜技术项目,积极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三项以上的卫生科技成果项目;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利用卫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积极开展推广适宜基层群众需求的适宜项目,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一项以上的适宜项目。

(四)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各单位要结合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要求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撰写本专业论文的积极性,争取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10篇以上,其他市级单位5篇以上。乡镇卫生院要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针对农村卫生工作、基层临床经验题材撰写论文。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选,给予优秀论文作者奖励。

三、目标考核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科技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考核内容,以促进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开展。市卫生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以督促科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资料上报

篇6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文通过实例,介绍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为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综合设计性实验 科研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映射,忽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陈旧,同时各门课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之间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与训练难以形成方向与专长。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综合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中,围绕如何通过结合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改探索。

1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原则

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着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会失去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题目选择的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也不能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选择适当的题目,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难易适中性原则设计性实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启发性指导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要考虑实验题目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余地。

1.2 可行性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尽量选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和通用性的仪器设备。

1.3 探索性原则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1.4 综合性原则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的目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5 安全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人身的安全,还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安全,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思路

根据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由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按技术和功能进行细分,分解为若干个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以5~6人为1个小组选择其中的某个实验题目进行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列出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审查其合理性、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学生再根据修改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组织进行答辩,给出成绩与评语。

3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优势

3.1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多实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又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指导和监督实验全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另外,一般开设的开放性实验的困难在于教师不能随时到位进行指导,但若与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的话,教师就不会计较工作量的大小而尽量把工作做好,从而保证随时到位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科研兴趣由于学生做出来的数据有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经过认真操作实践后,其基本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是开放式,学生根据需要安排实验时间,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可反复进行,从而会有更深的理解,使其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项目设计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资料的查询、项目的分工到实验的操作都要求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应熟悉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构想,知彼知己,明确自己的设计定位,在较完整理解实验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3.4 有利于开展科学道德教育

由于实验进行得认真与否和教师的试验结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容易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弄虚作假,编造数据,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水准,实现“教书育人”。

4 实验改革设计实例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种类越来越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且播散迅速,甚至出现多重耐药,一些表面看起来轻微的感染因缺乏有效药物将可能致人于死地。因此,监测院内感染耐药菌的发展趋势,探讨耐药机制,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申报了“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课题。结合该科研项目,我们将其按技术和功能进行分解为:①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②细菌L型的检测;③抗生素敏感试验;④β-内酰胺酶的检测等几部分,供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试验。

4.1 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既是了解医院感染细菌分布的重要步骤,也是分析各种细菌耐药情况的先决条件。要求学生从医院检验科收集粪便、尿液、脓液、血液等标本,通过自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细菌通过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以及用特异性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反应来进行鉴定。另外,经费充足还采用PCR、基因探针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或免疫标记技术鉴定细菌。

4.2 细菌L型的检测细菌L型是指细菌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其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但在高渗环境中能够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尿路感染等疾病,故检测细菌L 型对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将收集到的尿液或血液标本接种在自制的普通培养基、血平板和L型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中对L型培养基应逐日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油煎蛋”样或“颗粒型”菌落即涂片,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鉴定。

4.3 抗生素敏感试验

各种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且在治疗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常发生改变而产生耐药性,所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将分离出的致病菌接种在自制的培养基上,然后贴上含一定浓度的自制青霉素、链霉菌、红毒素等药物纸片,观察不同药物纸片在培养基上抑菌圈大小,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照,从而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另外也可通过试管稀释法、打孔法来观察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4.4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β-内酰胺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钝化酶,其能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变成无抗菌活性,从而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因此,检测β-内酰胺酶可判定该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分离出致病菌后,根据文献采用法酸度法、碘测定法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的含量,从而判定细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是否产生耐药性。上述实验涉及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选题的新颖性和难易程度而言, 都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题中涉及到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取材,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观察)、药敏试验、细菌生化反应、PCR技术等学生通过实践完全有能力掌握,并且通过完成这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 教学体会

篇7

关键词: 科研水平;矩阵;评估

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设计

临床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论文)来体现的.科研成果(论文)的评估,属模糊模式识别问题.如说某科研成果质量高,效益大,应用广,这些都是模糊评价概念.在具体评估时,必须使这些概念定量化.为此,采用模糊定量评估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有3个大项目: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每个大项目都分了5个子项目,为便于定量化,每个子项目又分了A,B,C,D和E五级,并规定了具体的数值(表1).

表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 略

2 建立项目-水平关系矩阵

根据表1对每个临床医务人员建立一个项目-水平关系矩阵R3×5 ,其rij 表示该医务工作者在第i项目中第j个子项目的水平.s1 s2 s3 s4 s5R3×5 =r11 r12 r13 r14 r15 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

35 ω1 ω2 ω3按各大项目的不同重要性,分别给出一定权重,用专家经验,权重向量设计为:A1×3 =(0.30/ω1 ,0.40/ω2 ,0.30/ω3 );rij =μ Ω (sj /ωi )式中μ Ω (sj /ωi )表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Ω空间中的ωi 分量(大项目)中的sj 个子项目上的水平.Ω=(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s=(s1 ,s2 ,s3 ,s4 ,s5 ).对不同的ωi ,sj 的含义及赋值就不同(表1).

3 建立评估模型

按照公式bj =Σ3i=1 aj ・rij ,(j=1,2,3,4,5)定义的*(・,+)算符进行模糊矩阵合成,得输出向量B5 ,即B5 =A1×3 *RT3×5其中bj 表示在ωj 项目上的水平.评估结果为:p=Σ3i=1 bi /3根据评估内容,以优、良、中、差四级作出判决.规定一个阈值λ∈[0,1],当λ≥0.9,优;当0.8≤λ

4 讨论

此评估方法,不但能评估出个人的科研水平,还能评估一个科室整体的科研水平.但另一方面,此方法只是对临床医务人员科研水平的一个评估,而对于其临床医疗水平并没有评估,所以,不能用其来全面评价一个临床医务者整体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医院;院级课题;课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62-03

Survey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s of hospital-level research projects in tertiaryhospital

LI Qi SHEN Yiwei LIU Fuqu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projects progr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explore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prove a reference for hospital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article summary the courseware of 2011-2013 hospital-level research projects in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ubmitted and the problems we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Results 40.3% (54/134) of subjects were successfully in research, 59.7% (80/134) of subjects were delayed or even terminated because of a variety of research progress problems. Conclusion Hospital research projects have problems like research funding deficiencies, lack of research time, poor coordination. It is right to recommend the hospital building large-scale integrated research platform, classification and encourage financial funding, optimization annual inspec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level research projects management.

[Key words] Hospital; Hospital-level research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院级科研课题是医院在“科教兴院”的原则下,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的面向全院科技人员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前景广阔或处于科学前沿的研究技术进行立项资助,并努力发展年轻一代医学科技人才,挖掘中青年医师的潜力,为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申请国家、省级与市级课题基金做好充分准备的科研活动[1]。做好院级科研课题的在研管理工作,无论是从长远的科技发展需求,或是近期的人才培养,都是正确和必要的,对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北京市大型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设立院级科研课题,鼓励并资助较好的有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前期或更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优化,我院形成了自己一套管理体系,在实际的在研管理过程中,强调过程管理,建立中期检查制度,目的是督促课题负责人按计划完成课题任务,及时发现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2]。我院科研处就医院2011~2013全年的院级科研项目进行了在研情况汇总与分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与思考,在此总结望为医院院级课题管理与发展提供借鉴。

1 在研院级课题现状调查资料与方法

我院于2013年7月召开院级课题情况调查工作布置,要求全院所有在研院级课题(2011~2013全年3个年度院级科研课题),按照院级答辩课件规范模式进行答辩课件提交,课件要求项目负责人就任务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进展、课题档案资料、成果发表情况、后续任务计划、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及需要解决的科研进展问题进行情况汇报。

据统计近三年共计在研院级课题134项,其中离院、调动科室等原因项目终止8项;孕产、借调、挂职等原因中止并办理延期13项,最终共计收到汇报课件113项。针对收集到的113项课件中“需要解决的科研进展问题”栏目进行分类汇总,按问题情况分为正常在研、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平台不完善、研究时间不足、需协调科室间协作、需协调院外合作及希望获得相关专家辅导等类目,每一项课题取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并按类别归纳,得出最终统计结果。

2 在研院级课题现状调查结果

经过对134项院级课题调查数据统计,得出结果,40.30%的院级科研课题顺利在研,并已发表相关成果,有一定的产出;5.97%的课题由于负责人的离院、借调等原因课题未开展即终止;16.42%的课题出现了经费不足,经费比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11.19%的课题由于医院提供实验设备不足或者实验设备维修的问题,进展困难;9.70%的课题由于孕产、借调、挂职等原因中止课题并办理延期;6.72%的课题表示科研时间不足需要延期;8.2%的课题表示相关协调科室及院外合作不顺利导致课题进展停滞;部分科研负责人表示希望获得专家辅导及希望提高科研鼓励。见表1。

表1 院级课题现状情况(n = 134)

课题如期完成是院级课题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调查汇总发现,近三年我院只有不到一半的课题可以正常在研,顺利结题并发表相关成果。绝大多数课题均存在科研经费不足、实验进展缓慢等问题,有22.39%的课题甚至出现了项目终止及延期的情况。经过总体概况了解及研究,就在研院级课题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优化管理在研院级课题的思考对策。

3 在研院级课题存在的普遍问题

3.1 科研经费不足且使用不合理

一直以来院级课题的资助强度都停留在表面阶段,虽然资助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可平均资助强度都在1万~3万元阶段上,随着实验材料费及检测费等费用的上涨,该费用只能满足做一些基本实验,无法深入研究[1],负责人不得不大量缩减研究内容,减少收集病例数量,以达到保证科研质量的目的。并且由于财务管理受审计规范的影响,许多科研阶段实际发生的费用如回访患者的交通费、志愿者的相应酬劳礼物、加班录入的餐费等均不在报销范围中,只能寻求其他途径或者项目负责人自己承担,间接影响了课题负责人的研究积极性及课题研究进度。

3.2 科室实验设备不足且公共实验平台不完善

实验室是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重要场所,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条件。没有良好的实验环境,是难以产生创造性成果的[4]。然而我院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均衡,各科室实验设备不尽完善,在临床取材后拿到科室实验室出现保存困难,处理设备不足等情况。医院也没有建设可以进行实验资源共享的公共实验平台,不同科室实验室之间存在严重的设备重复购置、甚至是设备闲置的现象,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开放性都不高[4]。将实验室资源进行集中,优化组合,建设完善的公共实验平台,为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和保障,是医院科研发展的一大问题。

3.3 普遍科研时间不足

科研负责人绝大多数为临床医生,均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造成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时间上的矛盾,在从事课题研究时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实验或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许多在研的科研课题,由于负责人时间不足,开展缓慢,标本收集不足,外送检测不及时等,不能按照任务书计划进行,需要不断的延期,达不到预想的实验进度。加之许多实验用的实验室受到开放限制,只在工作日或限定的时间对外开放,而临床医务科研人员多借用休息时间或者周末进行科学研究,也不能有充分的条件支持研究进展。在实验地点不确定,实验时间不保证的情况下,导致科研工作一延再延。

3.4 院内外科研协作不畅,相互沟通不够

院内外科研协作包括院内科室间协作以及院外同一研究方向的院间合作。在日常科研工作中,由于标本借用、病例采集及仪器设备使用方面的要求不同,科室间相互协调,共用资源设备等情况经常发生,科室间甚至医院间协作在所难免,但由于医院没有统一的科研协作流程,亦无法提供相关依据,院外院间的科研协作在没有规范的流程与模板参考下,往往只是简单的一纸协议,很容易发生纠纷及产权问题,造成较坏的科研影响。而院内的科研工作,科研人员只能靠关系交往,打报告请示、科主任之间沟通等多种形式进行科室间科研协作,既不能保障协作的安全性、严谨性,也容易在过程中影响研究效能,妨碍科研有效进展。

4 优化管理在研院级课题的思考

4.1 搭建医院大型综合性科研平台

随着科研内容的增多和实验复杂程度增加,各临床科室功能单一的科研实验平台已不能适应许多科研工作的发展与需要[5],建设医院大型综合科研实验平台成为医院科学研究的管理趋势。整合医院现有的科研实验设备资源,优化设备组织结构,整理科研平台设备使用规范,将各科室的实验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建设完善的公共实验平台,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科研实验活动,既能方便科研人员及时完成科研进度,又能合理分配实验室设备资源,一举多得,促进医院科研发展。具体到医院科研平台建设即将各科室实验室设备进行统计整合,提供所能进行的实验内容列目,优化管理,统一资源,并对全院科研人员进行实验室开放,分配好工作日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以达到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工作的目的。

4.2 分类式经费投入,鼓励筹资研究

从经费支持角度上,建议医院适时适量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资助数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科室覆盖面[6],进行分类细化管理方式,对研究基础、研究团队、应用价值要求较高的课题,资助强度适度加大,而对预探索类,创新性较高,研究基础一般的课题,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资助强度仍中等较小。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医院科技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需求,医院应鼓励和允许项目负责人与外单位合作共同筹集资金进行研究,解决所需经费的难题[1]。

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对经费管理实施有效监督,根据各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需要,适当调整经费支出栏目,对于经费在科研工作中的使用,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需要,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监督科研项目的进度[7],做到经费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不因财务报销问题,影响科研进展。

4.3优化科研过程管理,强化年度检查制度

优化科研过程管理,规范院级科研管理流程,制定相应的科室间协作流程及科研设备平台使用制度,为科研负责人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以及科研问题反馈渠道,做到及时有效的科研管理沟通。强化年度检查制度,通过年度检查可以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度及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年检制度一定要做实,且切忌流于形式[8]。应以课题负责人制作的答辩课件等形式,针对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实验记录、科研困难等问题进行汇报,组织专家评审,特别针对实验记录情况等常见的科研问题,应在年度检查中予以强调及规范,避免后续科研工作不严谨问题的发生。对于技术类课题还可进行实地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好的改善建议。

4.4 定期专家学术辅导,提高科研水平

定期聘请相关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学及SCI文章撰写方面的专家以讲座、研讨等形式为科研人员进行辅导。在每次的课题申报、课题进度检查过程前后,聘请相关科研专家针对性的就课题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病例采集等内容进行研讨,并指导规范的实验记录方法。不仅可以在科研人员遇到研究瓶颈期时,打开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可以促进相关科研人员的合作与沟通,获得更多科研资源,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水平,培养科研人才。

综上所述,在研院级课题在支持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两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科研管理部门只有掌握课题进展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才能在管理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9-12]。北京世纪坛医院在多年的院级科研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定期的进展检查及考核,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督促科学研究进步,优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医院院级科研课题管理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医院进一步取得院外课题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胡桂周,鲁鸿,钱毅,等.关于医院院级课题管理常见的几个问题[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92-2593.

[2] 钟梅.研究型医院创建过程中院所科研课题管理策略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4):232-234.

[3] 胡桂周,吴志华,钱毅,等.医院院级课题的评审与立项管理 [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5):317-318.

[4] 张淑林,陈伟,燕京晶,等.集中资源,优化组合建设研究生公共教学科研实验平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1-5.

[5] 毕大强.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78-180.

[6] 钱毅,暨宜彰,郭煜,等.医院院级课题体系的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1):90-91.

[7] 严颖波,马晓鹂,黄娟.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232-233.

[8] 王秀清.对提高高职院校院级科研课题质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201-203.

[9] 张明敏,沈康,张燕,等.我院科研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3,13(1):102-104.

[10] 廖唐洪,李青莉,胡坚方,等.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26-1129.

篇9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0

关键词:科研素养;医学生;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8-02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1]。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2]。培养的大学生具有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达到未来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教学手段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有教学和实践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专业共计700名3―5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大学生进行科研及论文的认知情况和科研素养培训需求的情况开展调查。

3.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采用数据双录入确保录入质量,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

二、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在校3―5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3.7%。其中临床医学484人(73.8%)、预防医学141人(21.5%)、口腔医学31人(4.7%);三年级210人(32.0%)、四年级356人(54.3%)、五年级90人(13.7%)。

2.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有519名学生未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79.1%。参与科学研究人数中大三19人(9.0%)、大四84人(23.6%)、大五34人(37.8%);地病专业31人(33.63%)、预防19人(13.87%)、口腔5人(3.65%)、临床82人(59.85%)。

三、医学生科研素养现状及需求

1.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现状。440名(67.2%)学生不了解科研立项的基本步骤,519名(79.2%)学生不了解整理科研资料的方法,487名(74.2%)学生不了解分析科研资料的方法。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χ2=10.552,P

2.医学生科研素养培训需求。268名(40.9%)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262名(39.9%)学生认为自学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社会实践、实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分别占75.6%、66.3%、72.1%。433名(66.0%)学生认为需要培养科研意识,451名(68.8%)学生认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献及论文,369名(56.3%)学生认为需要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399名(60.8%)学生认为需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讨论

总之,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科研素养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医学生的科研素养略高于低年级,科研培训的需求较多。原因主要是,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实践,削弱了实践过程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过程发挥出的职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学习内容、修课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方面赋予学生自不足[3],不利于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第二,个别院系的实验室在开放使用及利用率方面效率不高[4],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在申报课题时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显得无从下手。第四,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相互模仿,没有自我摸索的精神。第五,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化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的实践精髓无法体现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被深深埋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为此,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和提升科研能力,需要新的、开创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加大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5]、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学术小组等多元化的模式,并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青海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项目申报和开展,培养科研素养、提供科研能力。该基金得设立取得了良好效果,申报学生人数大幅提高,自首届资助10项,到2011年34项,共有118名学生参加项目工作,37名教师参与指导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人数较以往校内项目均大幅增加。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促进了老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科研“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等.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92-694.

[2]陈林飞,葛凡,吴玲.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04.

篇11

21世纪是信息与科技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医疗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学科前沿进行科研,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有关动态,了解学术动向,从而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浪费。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存贮、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必须积极做好资料和信息服务的保障工作。

1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现状

1.1自身意识不够,限制科研服务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医院图书馆在为临床服务时,更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存在着“被动服务”的意识,忽略甚至淡忘了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职能。不少医院图书馆难以为较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更勿论参与其中。不少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研是医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无关。这种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医院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日常工作中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水平。

1.2人员素质低下,信息服务水平有限

医院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缺乏科研课题立项参考、信息检索策略、信息加工筛选、信息挖掘创新等科研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图书馆与科研部门、临床科室沟通不畅,很多医院图书馆不了解医院每年都有哪些科研立项和科研课题,不能提供科研工作进行所必需的查新服务,更缺少关于科研服务工作的承诺。

1.3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缓慢

现代图书馆多以纸质知识信息为收藏对象,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等;而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方式。由于医院图书馆资金和馆舍有限,使知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受到了限制;来馆读者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要求,给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只有实现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当今我国多数医院图书馆还远没有达到建立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特点突出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环境的水平。

2提高为临床科研服务质量的方式

2.1建立与科研需求相适应的馆藏体系

搞好藏书建设是医院图书馆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文献资料,加强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围绕重点学科临床及科研,尽量把各种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交叉渗透和相互依存,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除了以重点学科为收集重点外,同时要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使藏书结构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

2.2充分挖掘各种生物医学信息资源

为临床提供医学科研服务,依靠图书馆有限的书刊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检索刊物、期刊累积索引进行检索咨询的同时,还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各种标准专利数据库及光盘数据库,这是医院图书馆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保障。

2.3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1]。队伍建设是医院图书馆提供科研服务的基础。信息时代对医院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信息资源整序和开发利用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图书馆馆员离此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的方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4提供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应利用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将科技含量高、流通率较大的英文医学期刊中的最新信息迅速翻译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改变服务的被动性。

2.5协助医务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体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各项设计安排的主线。尽管医院图书馆员不能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但是从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医学研究文献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是医务人员所不能比拟的。而临床医务人员平时担负着繁重的医疗服务工作,阅读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形式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因而图书馆员的信息优势与医务人员的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取长补短,有助于科研人员甄选出好的课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6跟踪临床医学科研的全过程

在做好选题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密切跟踪医院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使研究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类似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科研碰到困难时,可通过重新检索和论证,甚至通过网上论坛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困难。

科研课题的初步成果是论文。图书馆员可利用自己熟练掌握检索工具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刊物。科研课题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课题的新颖性,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成果申报等级等。

2.7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医院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成果、重评奖、不重视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的现象,导致科研脱离实际,造成成果转化难、经济效益低、重复性研究多,影响了医院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2]。为此,图书馆应加强情报研究,开展信息调研及定题跟踪服务工作,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自身价值,使科研可持续发展。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相比,医院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馆舍面积有限等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的今天,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21世纪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3.1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各地医院、医疗信息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公众网等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加强网页的功能性,通过链接功能和网络搜索引擎设计,制作栏目齐全、功能完善的网页。除了设置本馆数据库资源、服务项目介绍、学科导航、其他资源链接等栏目外,还应该在页面上设立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直接信息交流的平台,比如馆长信箱、BBS论坛等,这些信息平台将成为图书馆了解大众信息服务需求倾向的主要渠道。

3.2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医院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对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与揭示,并传送上网络,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知,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而数字化对象应针对那些用户需求大、利用率高的文献,既珍贵又无版权问题的文献应优先数字化。这样有选择和评价地开展数字化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3.3自建特色数据库

由于医院专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图书馆在文献采集上都有自己的收藏重点和馆藏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并传输上网,这是当前图书馆将馆藏实现网络化转换的又一方式。特色数据库建设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3.4加大电子文献采访力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科研事业,医院图书馆除了依靠本馆馆藏资源,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访力度,根据本地教学、科研的需求,合理补充电子文献,从原来单一的静态实体收藏向动态实体收藏与虚拟电子文献收藏并存转化,优化馆藏结构,以满足读者需求。当今高水平的期刊数据库有CHKD、CMCC等,电子图书出版商主要有超星电子图书和国家医学数字图书馆等。通过采买和授权等方式利用Web资源建立虚拟馆藏,将成为医院图书馆突破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发展事业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晓芳.医院图书馆为医疗科研服务的途径[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3)

[2]吴晓明.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图书馆建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