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7 09:38: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篇1

分析化学以概念为细胞,通过分析策略对研究对象进行多重信息捕获,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开放体系。分析化学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如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结构,承载着细胞结构、功能等诸多层面的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化学的细胞,是构成理论与规律的基本元素;亦折射出分析化学家的深邃思想,反映分析化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体现分析化学的现实意义。如何有效教授学科概念已成为分析化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分析化学概念而言,“挖掘其思想性、思考其现实性、理解其准确性、学习其创新性”不失为全面理解、彻底掌握、灵活运用的良方。

一、思想性

1.初学者先入为主

在专业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往往是某个概念的建立。概念往往是初学者对本学科先入为主的感知,尤为关键。对于实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深层次要求举足轻重。分析化学往往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对于广大习惯于中学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短时间接受相对海量的陌生专业知识、实现自主构建专业知识显得有些困难。尤其是实现对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更具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这在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它不仅单纯地应用于分析目的,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定量分析中,除重量法和库仑法外,所有的分析法都需要进行校正,即建立测定的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浓度的关系。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三种:工作曲线法(外标法)、标准加入法以及内标法[1]。以上三种方法通常是以术语的形式教授学生的,笔者认为,倘若从“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法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三者间内在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容易体悟这些概念的思想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自主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如此,还可由“工作曲线法(外标法)”引出“最小二乘法”,由“标准加入法”引出“外推法”等概念,亦可将“内标法”视为外标法的改进。在此过程中,相信学生也会惊叹于分析化学家的睿智,领略其思想光芒。

2.分析化学的界定

分析化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如今进入分析科学时代。分析化学的传统定义可以用解决“是什么”和“有多少”两个问题来加以概括[2],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分析化学是一门独立于化学之外的多科性科学。

如上所述,欧洲化学会联合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新定义(已被1993 年9 月5 日在爱丁堡举行的欧洲分析会议接受):“分析化学(分析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致力于建立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战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的组成、结构和能态的信息”。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它包括了任务、手段、目标和适用面。

显然,传统定义侧重技术层面,而新定义则更突出思想性,高度概括了分析化学对于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意义。这就要求在教授中不能仅强调定性和定量,而要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建立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自主构建拟解决某一问题或拟获取某些信息所需的“概念树”、“方法集”。

譬如,光、电、色是传统意义上仪器分析中的主要三部分,在逐一讲授时,往往通过强调“塔板理论”相关概念突出“色谱分析法”高选择性的优点,通过“光分析法”、“发光过程”相关概念的细致讲解突出“化学发光分析法”高灵敏度的优点。应该说,这种讲授知识的传统做法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是对照人们对现代分析化学的理解和要求,似乎还有所不足。倘若对照新定义,抛出“中药现代化”这一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从“解决某一问题或拟获取某些信息”这一思想层面出发,学生自然会思考搜罗具有某种突出优良分析特性的“方法集”,“色谱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方法会逐一在学生脑中闪现。为知所以然,相信他们会格外留意这些优势的本质来源,进而自主搭建“概念树”,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3]。这种基于某种问题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再是孤立、模糊的离散概念,而是系统、清晰的专业体系[4]。

二、现实性

当代生命、信息、环境、资源等科学领域中一些问题的解决都十分依赖于分析化学的发展。因此,分析化学的学习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从分析化学的概念中亦可见一斑。

篇2

本书第一编著M. 瓜迪亚博士是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在分析化学领域曾发表过大量论文和专著,荣获很多奖项。他曾应邀在法国、德国、中国等很多国家讲学,并且是一些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会成员。

篇3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和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形态等重要的化学信息分析理论的一门科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不仅仅是在化学各个学科的发展起着很重要作用作用,而且在,工业,农业,国防、资源开发,医药卫生,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分析方法的更深一步的发展、分析仪器的较快的更新速度,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对每一位分析化学人才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具有坚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准备运用电脑处理各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教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和方法使学生建立一个对于分析化学的扎实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大可能的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于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从分析化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学手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于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专业培养和根据社会发展的总需求来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理论切合实际,通过各种有趣的实例来讲解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和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和重要意义。为更好的培养综合能力超高的高水平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增加一些经济发展相关实例的分析测试方法。为了更全面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首先应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目标引导下,努力培养创造性发展的人才。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相关的内容对于引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利于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限制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分析化学相关的研究特长,要尽量邀请在分析化学方面具有优秀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优秀学者来给学生授课,跟学生通过与优秀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思考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分析化学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分析化学教育应适应这一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跟随经济发展的及其需要、为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接轨,将分析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专业性。按照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对分析化学所包含的原理方面,探讨实际,定量分析等各个方面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强调精讲的原则,老师的辅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讨实际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多多发表意见,积极引导让学生设计分析方案。通过此过程,使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和课堂气氛;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既能增加讲课时间内的信息量,也可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在实际中不可能接触到的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要下面的几个方面我们需要调整:

(1)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教师应要重点的传授一些相关的题和它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科学的综合能力,使其合理安排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进取的良好氛围。(2)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进一步的形成。因此,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理念和行为,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意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这十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加强课堂讨论,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善于与学生相互讨论研究,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各个方面更全面的,简单的,有趣地介绍分析化学的历史与发展和现状的同时,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世界重大事件,材料信息的相关内容等,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化学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扎实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要改革分析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业务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纵观当前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华中师范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一、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以物质的结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式、形态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剖析与认知自然界的有效途径。分析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技术、问题之间的作用。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化学的内容逐步完善,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基于更少的精力、?r间、风险、材料来获得更多信息的目标,现代分析化学需在选择性、准确度、灵敏度、形态分析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提升,实现仿生化和智能化。

二、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

1.定量分析的改革现状

化学的定量分析指的是以定性、结构分析为基础来测定构成物质相关成分的具体含量,最常用到的有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以及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还不够重视定量分析的改革,改革进程十分缓慢。一些高校即使展开了定量分析改革,也仅仅止于内容更新、整合或仪器分析的渗透交叉等方面,无法满足科学发展的真正需求。

2.仪器分析的改革现状

环境、生命、材料科学的繁荣与数学、电子学、物理学等的不断进步给分析化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仪器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短时间内便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层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正式纳入到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开始进行仪器分析改革,然而基础设备条件的落后、师资水平的不足等给改革造成了巨大困难,使改革难以全面彻底地开展。

3.定性分析的改革现状

定性分析在高校早期的分析化学教学中便占据了重要地位,是经典化学当中的必备内容。当下的化学定性分析作用与地位在学科相互渗透的时代下被慢慢削弱,其学时日渐减少并被化学仪器所占用,一些高校甚至直接将定性分析划分到无机化学内容中。

三、改革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对策

1.转变教学内容格局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同基础化学有较多重复,属于基础化学的延伸,只有重视二者的相互联系,避免分析化学的独立讲授,才能防止教学资源与时间的不必要浪费。故分析化学的教学需结合基础化学内容做出合理的精简,对重复内容进行科学压缩,鼓励学生课余对基础化学的相关内容做好巩固复习,通过课程关系的平衡协调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强化教材内容建设

教材建设是改革化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必要前提。现代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培养知识丰富、基础牢固、能力高的人才为宗旨的理念,树立培养个性化、自主性、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建设教材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反映能源、环境、生命等领域发展状况、成果与前景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的交叉渗透中体会化学的生活化。

3.正确看待仪器分析

目前高校化学分析的教学改革存在盲目倾向现象,一些高校忽视教学体系完整性而一味缩减化学分析的内容,盲目增加仪器分析比重,学生在未完成掌握基本化学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理解仪器分析的相关理论,这种片面扩充新内容的做法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现有师资力量与设施条件,在平衡经典分析、现代分析内容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仪器分析,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分析基础。

4.积极改良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校分析化学采用的是被动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枯燥,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训练。高校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改革时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创新力的激发,将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借助剖析教学重难点和创设问题情境来指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理解。四、讨论与建议

篇5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有关组分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分析化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化学还是一门工具科学,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可以帮助人们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起着“眼睛”的作用。因此,分析化学是大学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化学检验工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都属于分析化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化学的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化学检验工所具有的职业素质。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生产生活,上好绪言课

绪言课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好恶。分析化学的绪言课主要是介绍分析化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分类等。为了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好奇心,可通过例举生产和生活中与分析化学知识有关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工作岗位与分析化学有关。如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可讲化工产品成分的分析化验;对环境专业可举环境监测工作用到分析化学知识;对食品专业可举食品安全检测也需要分析化学知识等等;或上课时带一种化工产品问学生:这是什么产品?里面物质的含量是多少?我们怎么进行测量?从而引出分析化学的内容、任务等知识,这样能使学生明白原来分析化学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且就业岗位较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增强了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信心。

2.展示课程的内在美,提升学生的职业归属感

从美学的原理看,化学本身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美。在分析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知分析化学之美、体验分析化学之美并把它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最终达到享受职业之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是非常有利的。分析化学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1)化学理论美:体现在缓冲平衡理论、滴定分析理论之美等。如在滴定分析法中主要的四大滴定理论是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就不断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找出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这些理论之美的内容(尤其是四大滴定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来加深学生对四大滴定原理的理解;(2)化学实验美:在分析化学的实验室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如颜色美丽的化学试剂,整洁流畅的装置设备,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滴定反应到达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的突变,都会使学生感知到严谨、准确、简洁、有序的实验之美;(3)职业发展美:我系有许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毕业后在工厂的各类化验室工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经常带学生参观这些整洁优雅的化验室,请这里工作人员介绍化验室工作特点、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他们工作的切身感受,使学生对化学检验工充满了向往,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3.采用情感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被教师的人格所吸引,进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程,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如此,因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和沟通,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改变在教学中那种“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被动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及时运用到工厂的实践中去。

如现在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都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应用。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与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其次,还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程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增加所授知识的信息量,而且这种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技术,可以使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学习也不易疲劳且能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模拟的计算机新技术,还可解决因仪器数量和实验室条件限制而造成的一些实际困难,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分析化学中的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大型分析仪器的使用,为以后学生在工厂中可能使用这些仪器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

(三)严格训练要求,强化学生的工作态度

分析化学是一门要求非常严谨的学科,在化学检验工国家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能严格进行实验操作,正确记录、准确处理实验数据,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要始终把职业标准放在首位,训练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既是技能训练也是培养学生严谨作风的核心环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强调严格操作的意义,然后进行标准、规范、熟练的示范操作,再帮助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训练,对实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例如:在滴定分析中,教师要求滴定时溶液速度不能太快,要到终点时一滴一滴的滴,最后应是滴入半滴时溶液的颜色刚好变色为止;对实验时数据的记录应真实、规范,严禁涂改;每次实验结果的误差要小于0.2%才符合要求等等。这样经过反复强调,严格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踏实认真的作风,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在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更要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改革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这些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应该很好,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强的设计实验。如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分析、电镀废水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胃舒平药片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等。在实施这些实验中,老师只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仪器和药品、进行测定、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训练,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体验到创新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效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到实验的方法步骤这“一包到底”的模式,学生只需按实验书上的步骤完成操作即可。这种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改变这种授课方式,提高实验效果。首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看事先录制的课件来了解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分析天平的使用方式以及规范的滴定操作过程;还可利用摄像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录像,然后分析和纠正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形式能使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其次通过任务驱动这种教学形式将实验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小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实验,并通过对学生的随时抽查来督促他们不断思考实验中的现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一些比较综合的实验内容,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3.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而要进行分层教学,开放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满足有余力的同学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可以研究食品中各种添加剂成分的含量,对环境专业的学生可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可研究各种化妆品中可致癌物质的含量等等,这就将分析化学的学习与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习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挥考核作用,实现考核与考证的统一

考核是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检验手段,正确、合理的考核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也有利于养成严于律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析化学的考核过程中,应始终对照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分解考核内容,通过形成性考核与结论性考核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从而实现考核与考证的完美统一。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对不同级别工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把中级工的标准作为学生考核内容。由于这个标准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大纲基本相一致,学生只要通过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考核就能达到中级工所具有的标准,避免了学生的重复考核;而在最后的实训阶段,又设计了一些与考证有关且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来模拟真实的考核,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论性考核相结合、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方式,这在考核学生操作技能上显得尤为重要。可实行平时考核、实验技能考核、实验综合考核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篇6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精品课建设的要求[1]。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经过多年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成为省优秀课,为了达到更高的课程建设要求,我们建设和完善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一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分析化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组成、含量及结构的分析方法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庞大,并且还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另外,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分析测试工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难以将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讲授。教师在教学学时内通过一次性的教学也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对所教学内容充分消化和理解。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应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分析化学的理论和主要分析方法原理,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建立教学学习分析化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能够辅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使用,不仅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消化理解,还能进一步深化分析化学的学习;由于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个性化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将分析化学的常识性知识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因此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效率地学习巩固和加强分析化学的知识,还能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学时限制而不能讲授的分析化学常识性知识。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3],可以起到导学、督学和助学的作用[4],通过对课程全貌的了解学生可以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通过习题解答自查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大量的课程常识知识信息的学习提高分析化学知识和能力。

二、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的原则

1、课程目标明确: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搭建起来的学习知识平台,该平台要实现课堂教学达不到的多种功能。学生借助该平台可以复习课程内容,可以学习到课程的常识知识,可以自查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可以进入国内著名大学的网站进行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等等。

2、注重能力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因此在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的安排上要达到对理论课知识内容的辅助教学,如安排课程的习题解答,有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扫除课后学习中的障碍;另外,安排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录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和巩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还有,分析化学理论常识和实验常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科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3、注重表现形式多样化: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能够使学生使用后能轻松达到学习效果的原则,在内容安排和网页制作方面考虑到要充分调动使用者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避免内容枯燥乏味,首页的界面清晰简洁明了,课程平台的内容实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教学资源内容又有动画等动态教学资源内容,并有共享性课程资源,如在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可以链接国内几所著名高校分析化学的课程网站,方便学生参考应用。

三、网页中主要模块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首页可分为三个区域,上部有电子资源、动画资源栏目;左侧区域有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参考文献等栏目;中间区域有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栏目。网页的首页栏目清晰,视觉友好。

图1 课程网站主要模块

四.网络资源主要内容

模块“课程介绍”和“师资队伍”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和目前参加课程建设的人员概况。

“教学大纲”是介绍课程各章节涉及的内容及教学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整体要求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地放矢,目的明确。

“教学方法”是对课程讲授方法及授课特点进行介绍;“参考文献”介绍课程学习中可以参考的书籍,所列参考文献均为学科权威的国内外教材及专著。

“电子课件”为课程教学同步课件,学生可以依据课件整理教学笔记,复习课程内容。“教学录像”为教师实际教学的教学录像,如果学生有所需要,可以在课后根据个性化需要,对课程进行复习。

“电子资源”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实验常识”,“理论常识”,“习题库”和“试题库”。 “实验常识”和“理论常识”分别集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理论方面重要知识点,并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表达,方便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很短时间学习到有关分析化学的应用知识。“习题库”的内容为教材课后所有习题及答案,利用“习题库”的资料,学生可以检查课程的学习效果。“试题库”中有数十套的模拟考试题,学生可以参阅,有助于明确课程教学重点。

“动画资源”包括“动画资料”和“网络资源”。“动画资料”内容为各种实验基础操作和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的动画或录像,该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实验测试能力。“网络资源”内容为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站链接,学生可以参考其它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学,开阔眼界。

五、结语

总之,在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程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实际能力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又实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和有关理论及技术的一门科学,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好医学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分析化学知识点杂,专业术语多,涉及无机、有机、物化、生化等多门化学分支学科以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中专生由于各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如何更好地讲授《分析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中职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在本文中与各位同道分享。

一、重视联系医学和生活实际,加强分析化学学习目的教育

有数据表明,认为这门学科“有用”所以喜欢学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对于检验系的学生来说,三年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分析化学学起来比较吃力,许多学生还是愿意去努力学。因此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有用”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另外分析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医学都是紧密联系的。每次体检要去医院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化验,它们是如何检验呢?用到哪些分析仪器呢?还有现在每天讲空气PM2.5超标了,那么如何检测空气质量,如何取样,如何分析,使用到哪些仪器?再比如市场上出现了那些染色馒头,毒胶囊,如何用分析方法将其检测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实验课时,多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被测物的测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例如讲完滴定法后进行如食用白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应用水pH的测定、水果中维C含量的测定。通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医学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分析化学实验的热情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大纲中要求实践课与理论课按1:1分配,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内容,而且要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养成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良好品质,为今后从事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可见其分析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中职生虽然理论基础课比较薄弱,但是思维比较活跃,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强,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的将课程放在实验室直接进行,比如讲化学药品的分类、化学试剂的等级规格等,我们带领学生直接参观分析化学实验室,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药品的分类知识,而且认识到药品安全严格管理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原电池原理,师生一起在实验室制作“水果”电池,边讲理论边做实验,学生很快领悟所学内容,而且更喜欢这样轻松的学习方式;再比如讲分析天平、滴定仪器时,我们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教师先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比起以往先在教室讲理论,再去实验室做实验效果好很多。

另外分析化学实验中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也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比如利用标准物质测定被测物质的含量时,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计量点附近指示剂颜色的突变以及氢氧化钠滴定草酸,酚酞作指示剂时,半滴半滴的操作;做络合滴定金属配位剂时学生看到各种颜色的变换等,这些新奇的分析实验现象都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分析化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分析化学以及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比如讲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容量瓶的基本操作以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时,笔者都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规范的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边演示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接下来学生做实验时才会得心应手。另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一些错误的操作以及后果演示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对于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然后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加入半滴后颜色变化正好,到达滴定终点,若向此溶液中再加半滴,溶液颜色加深,滴定明显过量。通过多加半滴后颜色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从而能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滴加量,减少实验误差。再如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利用多媒体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滴定方法和要领。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具体要求的不同,加深对“量”的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各种使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赞赏,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对学生多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一方面,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感到越学越有趣。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回答上,且给予及时的肯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实验课和理论课综合考评的方式,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突显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些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职业技能素养,我院每年举办分析检验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检验专业技能竞赛已常态化、规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就业,使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高涨。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让我们的每堂分析课都引人入胜,迭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谢庆娟.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8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分析化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化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包括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学等学科),利用物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物质的信息【1】。就化学学科体系而言,分析化学与相应的科学研究前沿具有更为明显的天然联系,而分析化学的教材体系并不是按照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来划分的,而是按照技术类型加以分类的,其更新的速度滞后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素养,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吸引力,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教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分析化学前沿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1 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

由于多年的扩招,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有一定的下滑,同时,又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学生的侧重点向现实工作倾斜。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影响较大,也成为了目前高校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比如,学生对化学实验普遍不太重视,只是为了得成绩而做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主动思考,严重限制了其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考试能够过关就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即使上了研究生对于很多基本化学知识还模糊不清,如果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中分析化学前沿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为今后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高校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的内容普遍单一,主要就是讲授教材。对于分析化学的前沿,新进展介绍不多。这一方面与教学思想陈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有关。

以上存在的问题,都与分析化学前沿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够有关,如果充分发挥分析化学前沿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这些问题一定会有相应的改观。

2 分析化学前沿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 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分析化学前沿与实际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就成了关键。这些契合点主要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原子发射光谱讲述可重点介绍等离子原子发射,电分析化学可结合目前研究热点电化学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微电极等进行讲述,光谱分析中融入毛细管色谱技术,超临界色谱技术等的应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2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变化,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分析化学前沿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条件。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如立体化教学方法[2]。它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体征。”立体化教学方法提倡多场合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等条件,扩展教学的时空,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分析化学前沿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3 采用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导入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每一具体内容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过简单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现在丰富多彩的分析方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明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和解决。如色谱分析: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的分离植物色素讲起,给出流动相、固定相的空间图像1941年马丁(Martin)和辛格(Synge)发现液液色谱1952年詹姆斯(James)发现气相色谱20世纪6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3]。使学生明白,今天丰富多彩的色谱分析方法原来是从一百多年前的叶绿素分离发展起来的,使他们看到分析方法将来发展的方向,展现了分析化学生动活泼的立体形象,也可引起学生对分析化学的浓厚兴趣。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教学手段

化学属于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的重点,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完整的实验过程在课堂上再现出来,尤其是课本上没有涉及到前沿学科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模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5 适当增加现实问题的教学分量。

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对于分析化学而言,现实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俞汝勤院士主张:“把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由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新高度。”[4] 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利用前沿分析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比如在讲到各种分析方法时,可结合一些现实实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向同学们传授分析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其感受到分析化学前沿是分析化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最新方法。

结语

通过各种手段将分析化学前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兴趣,加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祥群.浅谈课程教学核心知识与知识网络建构-以分析化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2-35.

篇9

【关键词】 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为了寻求良性发展,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院校也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原有的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业基础上,积极进行新专业的创办与建设。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以培养理工相结合的应用型化学人才为目标[1],近年来纷纷诞生于各高类师院校。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技术。由于特色办学的历史原因,高师院校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对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部分措施及成效。

一、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理论课教学

(1)基础理论部分比例偏多,内容繁琐。高师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程体系由于受师范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技术的深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在基本理论的安排上占有很大的篇幅。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以及沉淀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以及滴定分析法原理,系统而又分别独立地介绍,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掌握它们的共性。加上课堂教学过于深刻细致,公式推导繁琐,知识点分散,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介绍经常重视不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甚至对分析化学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讲述和黑板展示的教学模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记笔记,思考的时间很少。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了传递讲义的工具,课堂失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课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是以通过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操作意识不强,训练不够规范,技能掌握不牢固。(2)考核方法不完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结果,缺乏操作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考试抄袭数据、任意涂改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达不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

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

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各个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都在不同程度的压缩。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重组[2]。例如:四大滴定可以重组为统一的滴定分析理论体系。首先提炼共性知识进行综合介绍。其次,再介绍四大滴定分析法的个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共性与个性的完整统一。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滴定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对沉淀滴定内容要压缩。对特别繁琐的公式,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课堂可以略去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其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整个知识点的介绍以突出实用性为趋向。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重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绪论课是关键,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通过介绍分析化学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环境、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问题,介绍身边具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如食用白醋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等,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从分析化学开始的,分析化学是最具应用性的一门学科,几乎遍及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待身边观察到的现象,就会使分析化学变得有趣。学生对分析化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在授课中我们就能体现到分析化学向现实生活的倾向,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理论也就成了学生揭示生活奥秘的工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对分析化学理论课来说,板书教学是多数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但对大学课堂来说,板书教学传递的信息量偏少,给学生创造记笔记机会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某些用语言不好描述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滴定终点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等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并且印象深刻。还可以选用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分析化学应用实例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就在身边,人类生活离不开分析化学。

采用对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多年对学完分析化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知识点多而分散,公式记不准,课堂听懂了,课后不会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采用对比教学。例如四大滴定分析法本质上存在共性,但由于依据的滴定反应不同,而导致滴定体系中变量的不同。通过对比教学,对滴定曲线、滴定原理、以及终点误差计算等的共性及个性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再例如,络合滴定中的金属离子和EDTA的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看起来有4个独立的公式,其本质上可以按一个公式记忆:(被考察对象;为副反应影响因子;为络合比)。对例题的讲解也要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否则,学生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对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触类旁通,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注重章节教学内容的及时总结。知识点多、公式多是分析化学课的特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经常记公式不准确,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也是历来分析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课堂采用对比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学完后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将重要的公式、知识点罗列出来,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沿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由此及彼,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复习。

三、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3]。现行实验课由于在教学环节以及考核等方面不尽完善,对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必备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存在问题,笔者教研室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实际应用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

分析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分析对象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将这些分析对象引入实验课教学,可以拉近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例如,白醋中HAc含量的测定,补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工业混合碱的测定,废水中重金属铬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与生产、生活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这些实验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外,更深刻的是学用结合,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十分有效。由于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按照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4]。因此,适当减少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际操作,可以发展多种综合素质。

2、完善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强化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关键是准确获得物质的“量”,每一步实验操作的误差都会传递到分析结果中。因此,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是关键,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据此,我们从完善实验课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入手,突出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首先采取实验课前,教师必须对每个实验认真进行试做,并给出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试作结果。这样使教师不但能胸有成竹地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而且还为批改实验报告、评价实验课效果提供了数据参考。其次,实验课中,要从各方面强化学生的操作意识。包括台面的布局、仪器洗涤到样品的称量、溶解、转移、定容、滴定以及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并将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作为将来考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任何一点疏忽就会使实验数据变得毫无意义,前功尽弃。同时教师要做好逐项检查工作,对难度大的实验,要反复演示指导,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手把手指导,使学生的操作达到规范化。整个实验就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最后,教师在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时要在学生的报告中写上本次实验的标准值(即教师的试做结果),引导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自我评价和误差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考核方法

针对分析实验考试中出现的考核内容不全面,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我们从考试形式、考试管理以及成绩评定等三方面完善考核方法。(1)实验考试实行笔试+操作考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试是实验考试的核心部分,以既突出考察基本操作技能又突出测定结果准确度为原则,实行每个学生各持不同的样品,杜绝传统考试中所有学生持同一总体来源样品而造成的抄袭和涂改数据的现象;在内容上选取操作技能要求高,操作项目较全的实验,分操作和实验结果两部分评定操作考试成绩。其中操作部分从仪器洗涤、天平称量、移液和转液、滴定操作等四方面去考核。每一环节都设定科学而又具体的评分标准,占到总操作成绩的40%;实验结果结合数据记录的科学性,按误差大小去评分。操作分+结果分即为操作考试成绩。(2)在考试管理上实行全员出动,共同参与,责任到人,标准到位。由原来教师一人负责,统管全班、全程的考试管理方法改为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人分包几个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鉴定、监督和指导,指出问题所在。最后集体评定给出操作分。(3)实验课考试总成绩评定通过“操作成绩+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三方评价。操作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50%以上,结合笔试(30%左右)和平时成绩(20%左右),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改革后的分析实验课考试方法,严密细致,考核内容全面,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如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分析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平时打好基本功,考试才能到高分”,确实能达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该套考核方法曾得到本院其它实验课程的效仿和尝试。

四、成效及展望

通过这一轮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分析化学课堂不再存在学生缺勤现象;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关分析测试应用研究的选题率逐年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被后续正式发表;有关在分析化学专业方向考研的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历届省级以上各类化学技能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屡次获奖。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中,反映了实施课程改革教学的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强,成绩显著。这些足以说明了我们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对于高师新办的应化专业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是开始了万里长城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课教学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在学校学习就和在工作岗位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平.高师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0.3.

[2] 潘路,王凤武,鲍霞,魏亦军.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82.83.

[3] 陈龙,亓昭鹏,王溪溪.化学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0.11:433.434.

篇10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和药学类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联系并不紧密,专业相关度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型实验,且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中所需的试剂都是由实验教师配制准备好后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并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时

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实验教学为26学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理论教学课时还是实验教学课时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要不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调整,要不就只能给学生讲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4],而不能就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进行扩展,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体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5],提高教学效果。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课程设置的探讨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由药学院承担,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之前,任课教师应该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员充分沟通,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色谱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是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并不具有针对性,应重新选用教材。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项目设置的探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该尽量与临床医学检验接轨,以培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该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滴定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提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学时数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谱法中相应章节的实验,如学时紧张,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间接增加学时数量[6]。此外,应该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让学生独立准备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试剂,如果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分组的方式。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结合实际,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7]。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将“人体血清钙指标的测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课堂教学中[8],围绕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测人体血清钙?”、“为什么能测?”和“怎么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在每章理论课结束,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并书写好预习报告,老师在实验课开始前要予以检查,实验课时,老师只要简单讲解一下实验的内容、强调关键的步骤即可,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让学生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验考核

篇11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医药、食品工程等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后所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如何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初始阶段就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大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化学、物质分离等基础知识[1],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教育教学特点。每位教师都很关心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在课前对上课内容做好精心的准备。备课首先需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同时要精读教材,大量参阅同类参考书,大量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因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内容包括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有部分物质结构和物理化学的知识,备课前我一般都会把无机化学,物质结构,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各参考书的相关内容弄明白。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新教师来讲,更需要在这一环节下大功夫。另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从现实情况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抓住第一堂绪论课

第一堂绪论课是整个课程的序幕,“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抓住该堂课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求知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了一开始就能够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在绪论课上要结合实例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可给学生介绍无机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无机材料化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无机材料,如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电池材料等。在强调分析化学的重要性时,可列举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如奥运会时兴奋剂的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食品的安全检测等,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第一堂绪论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处理,往往会在第一节课就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凝练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3]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时数一般在80学时左右,有限的教学时数和日益严格的教学要求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凝练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的精髓,把精髓部分给学生讲透彻、明白,然后再讲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等)是后面四大平衡内容的基础,因为解离常数、溶度积常熟、稳定常数等都是特殊的平衡常数,所以化学平衡部分内容和后面四大平衡部分内容的关系类似于辩证法中普遍与具体的关系,教师应该在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上多花时间给学生讲透,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再学习后面的四大平衡就会容易理解。

四、 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节省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活跃课程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但是板书比多媒体更具灵活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越性。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分子的结构等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而在讲授习题时,可将题干利用多媒体显示,以节省板书时间,而解答推导过程则可用板书的形式呈现,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分析解题思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解题思路和过程。

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也是教学活动过程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刚从中学进入到大学生活,中学阶段他们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学习,这使得他们普遍习惯于被动学习,而在大学生活中,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很容易缺乏学习主动性。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课堂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尤其是化学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此可以再在每次课结束前给学生留下几个关于下节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新课进行预习,这比学生盲目看书的预习效果要好的多。新课开始之前,对预习问题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在新课授课过程中把握侧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出问题,先由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补充、归纳、总结, 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做好引导工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及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4] , 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必然会提出更高要求, 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