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7 09:38: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

篇1

一、以教材为基础,寓教于乐,“知”“神”并重

1.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涵盖了学生高中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偏重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枯燥无趣。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散系”这个概念时,可以课堂现场进行安全的小实验,将盐水、豆浆、糖水、鸡蛋清溶液等放入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合理利用语言艺术,组织教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常用语言(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不但趣味十足,而且容易记忆。

2.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采用“视频情教学法”讲解“二氧化硫”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酸雨”的相关视频,通过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产生、酸雨对森林和文物的破坏等画面,介绍酸雨的产生和危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并从教材中寻找答案;采用“问题教学法”讲解“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提供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药品:硫酸铝、氯化铝、氢氧化钠、氨水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上述两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想

二、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突出科研,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任何抛开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教学,是背离化学基本特征的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所有教学资源,重视每堂化学实验课,做好每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化学实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科学预测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最终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轻易放过。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验过程是与科研研究相一致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时刻带着“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执着的探究精神。例如:乙醛氧化氢氧化铜溶液的实验结果是得到砖红色,但是有的学生实验现象是黑色沉淀。对于这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要避免简单的揭示“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索产生黑色沉淀的真实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多次实验验证,发现了意外现象产生的原因:硫酸铜溶液滴加量过大产生了过量的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后,过量的氢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产生黑色的氧化铜。通过对这一意外现象的探索,不但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以生活为桥梁,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36-02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稳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从认知上进行衔接

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的衔接”,学生“学的衔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回顾初三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课本配有大量彩图,内容浅显直观,知识点较零散,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验以定性分析为主。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化学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而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时间紧、知识量大、课程进度快、深度和难度明显增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来看,初中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实际应用方向靠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1.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

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教师应弄清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这样才能自如地处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可采取课堂提问、观察入学成绩、调查问卷、与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弥补学生忽视和薄弱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逐渐上升的。例如: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课时的内容,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整体把握、合理设计教学,逐步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把握最近发展区,比较分析初高中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程降低了过高、过难和过烦琐的知识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正是由此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一的学习后,由于某些知识点上的缺漏,知识体系脱节,引起学习的困难。其实初中与高中的化学知识体系必然存在重大差别,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受限于初中的启蒙阶段,只能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必然是不系统也不完善的,而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初高中化学学习时知识上的衔接。不可把发展性概念和知识讲死,要留有余地。例如化学学科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初中由于考试练习的常见性默认为:只要提到物质的分类,学生就联系到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其实在高中的课程中,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物质的元素组成这个角度来归类的,物质的分类可根据物质组成、状态、性能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注意控制化学原理讲授的深广度,注意初高中学习衔接中的阶段性,不可盲目提高,也不可含糊不清或忽略不提,例如初中常提到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时,学生可异口同声回答通过燃烧闻气味,但2017年的中考题目中遇到燃烧肉松和棉花时,哪样物质能发出烧焦羽毛味,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这正是由于初中的老师都认为,蛋白质的性质都是高中教学的内容,故无须多讲,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此考题涉及到肉松含蛋白质,而蛋白质纤维燃烧即可产生烧焦羽毛味的原理。只要知道这原理,这问题学生能迎韧而解。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重视化学原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记忆结论性的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是无益的。

二、从学习方法方面衔接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考前背、考后丢”。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那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化学占中考各科总分的比例较低(总分550,化学仅占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阶段对化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高一便觉得高中化学难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要逐渐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体系,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学习方式上,初高中的教学中,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比较、分类、归纳等学科思想。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物质复习时,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思想,不仅可纵向归纳物质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通过多角度发散思维,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这种充分体现分类思想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指导,初中新课结束后,复习课的第一节通常就是复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多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常模糊不清,但即使你把概念重新解释一遍也还是收效甚微。这时可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较好的部分同学可很快领会并画出分类图,有另一些无从下手,据此情况可以及时展示完成较好的学生成果图,并引领较慢的同学模仿并完成剩余的图示。最后再取几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请学生对比学习思考谁的知识点总结更全面,对比自己的图例,弄清各自是否有遗漏或疑惑混淆哪些概念知识。再比如复习含碳化合物时,也可围绕碳元素画出思维导图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对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储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将化学信息抽象归纳或逻辑地统摄成规律,运用符号思维或数学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容量大,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反应条件众多繁杂,有很多同学连物质及其性质始终没能搞明白。如果忽视学科基本思想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如下问题:教师将过多的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忽略了对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也对化学学习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多重复多记忆就可以,以致知识水平浅薄,内容零乱,不能跳出题海战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也应实现跟高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在保证初中化学启蒙性、个性化特征前提下,适当运用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及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从时间安排方面衔接

目前衔接的教学主要研究在于高一开学头一个月教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知识衔接,或者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上新课同时穿行,但是这样做存在多种的弊端:学生层次不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无法正常完成;或者衔接课走个过程,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才能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分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中,要和学生交朋友,从学生那里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的程度,对自己的教学和素质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总体把握,找准问题和薄弱点,这些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把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可经常在初高中的课堂上听课、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翁晓前等

参考文献: 

篇3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好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进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效率不高。如果教师从有趣的课堂导入入手,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并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课堂导入能够成功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让他们开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导入环节,运用音乐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首《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积极的进入到了学习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探究,他们有效理解了学习内容。通过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

二、摆脱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分析思想品德问题时,经常采用同一种思路和方法,时间一长,就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遇到没有见过的问题时,就会不知道从哪入手进行分析。在这种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上的死知识,他们在运用知识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分析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初中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和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懂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认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问题探究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能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顺利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思想品德知识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使他们摆脱了毫无头绪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同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问题提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好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他们综合全面的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时,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篇4

一、教师运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高中学习任务繁忙,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化学作为理科学科,有很多内容并不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结合课本,积极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在此之上进行创新与思考.比如教师在讲到关于一些化学反应时,会涉及到一些化学方程式和一些课本上的反应原理.那么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让学生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化学反应,学生可能会说到“咬了一口的苹果放在空气中会变黄”、“铁器放时间长的话可能生锈”等等日常常见的现象,因为学生亲身体验过这种现象,所以教师便可以不和课本同步,而从学生有所了解的现象中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然后再讲其他学生所不知道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这些反应,才会进行合理的思考与创新.

二、进行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引导逐步渗透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并适于用学生的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导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加强创新提供了条件与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按照课本给同学们进行陈述,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与想象,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意见.教师应及时进行解答,并鼓励他们针对每个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加强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更好发掘某些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重视化学实验,给学生实践验证的学习途径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假设情景,培养创新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这样平等、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问,不再是单向的交流和思维,学生如果可以提出自己与老师不一样的见解,无论对错,对于老师来说,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轻松的氛围也很利于消除掉课堂上一般情况下过于紧张、过于拘谨的场面,缩短师生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也才有有勇气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记住了很多问题。这样亲力亲为的进行提问、解答,要比单一的听课有趣的多,自主性也大很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出来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解决了。

设置疑问是探索科学的一个向导,也是催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泉源。化学研究、科学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质疑,也总是会在质疑声中前进。但质疑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程度的,如果疑问设置不当有可能成为争执,会影响教学的成绩。想要在课堂上有高质量的“质疑”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的层次,并且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的阶梯度,不能与结果相比太直接,也不能让学生为难的不想解答,在有一定的理解后顺藤摸瓜,充分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才能顺理成章的解答问题。

二激发动机,营造创新氛围

动机是创新很重要的条件,动机一般是从“好奇心”、“责任感”那儿来的。有人说,如果人类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最原始的夏娃的被引诱,也没有了求知的动力,更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创造发明。其实一切的创造发明都是源于人们对食物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好奇是一切创造行为的最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心理推动力,在创造性的思维里,好奇有着催化作用,因此成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他对于一切的事物都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好奇心,想要知道、想要了解、想要明白。如果学生对于很多的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十分好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以此进行引导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好奇心是一个人从心里上对于某件事的好奇,想要了解,这种心理会内在引导他去研究、去探索。历史上也有很多因为好奇而产生的发明,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内在探索动力是创新型化学课堂的好方法之一。

三依靠教材,激发创新

任何的创新或者创造力都是在本位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基础知识必须打牢。创新的能力是由丰富的科学知识、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敏锐的观察力、纷乱的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形成的,创新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让学生习惯联想,哪怕是猜想或幻想,现在的学生就是因为长期死板的教育才变得缺乏想象力,只是单一的认定某一项事物,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发散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要求学生需有一定的独创性、灵活性、灵感和求异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道题多种解答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从不用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打破一直以来的“定势思维”的捆绑。但“万变不离其宗”,想要有这些有创意性的,并且正确的思维观点,就要结合教材,学会基本知识。

四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尤其是在高中教育这一阶段,熟练地掌握实施化学实验技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了解化学知识和养成化学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高中化学最高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而是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具备想用的技巧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化学综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创造性。高中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应该站在高中生的立场上、以高中生的眼光看问题,并帮助学生完整的表达、精确的分析,不能只是单纯的只做化学实验,而是要学会创新、学会联系,来提高高中学生的分析、和表达化学的能力。

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授是学生亲力亲为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牢记化学知识。一般学生会觉得做实验很有趣,并且自己动手,大家一起研究要比在教师里只是单纯的听讲有意思,所以实验课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课程。在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哪儿做的不好、哪儿做的很好,哪儿做的值得鼓励、值得表扬,对优秀的化学实验进行表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成绩。

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加入创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是必然趋势。如何做到充满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化学课堂是教师以后思考的方向,因为这有这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够更容易实现教育改革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于理论化,过于强调传授知识,导致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政治课缺乏活泼性、趣味性。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便能让高中政治在生活化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及知识背景出发,密切联系生活现实,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政治化,将政治知识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一、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的生活化就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前提条件,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从教学者向引路人转变,从而确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客观而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的挑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在教学观念上有根本性的真正转变,才能在推进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入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深深烙上生活化的印鉴呢?怎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真正体现出生活化的元素呢?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生活化教学: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密切观察生活,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其次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生活化教学内容;最后是结合课堂实际,不断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重归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捕捉学生生活经历中精彩的亮点,并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

二、让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步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高深,与学生生活是脱节的,特别是在讲哲学价值观的知识点时,如果都是将社会精英、杰出人物、伟人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典型人物,可能是听起来好听,讲起来好讲,但是感染力一般,因为他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了,难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就在课堂上采用学生既熟悉又参与的事情作为典型教例,比如,我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就以学校组织的为汶川大地震爱心捐款活动为切入点,先表扬了助灾区、献爱心的同学们,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的善举能帮到不少帮助灾民,请大家思考一下,是将自己的零用钱用于购买零食有意义,还是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有意义?因为学生已经参与过此事,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所以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价值观这一知识点产生情感共鸣。又如,“保险”知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点的难度,我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就采用本校一位因为踢足球而受伤骨折的同学向保险公司理赔的真实事例,来解释“保险”的概念,因为此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大家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我的精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此事积极地进行了剖析、讨论和辩论,逐步从此事件中概括和总结出保险的基本宗旨、主要功能和重大意义,并且了解和掌握了保险办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步骤,不仅丰富了生活的经验,而且强化了保险意识。

三、让生活化教学评价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评价的生活化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打造者、积极欣赏者,不断采取“放大镜”的模式来欣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在此基础上,还要以选用恰当、合适的评价方式反馈给学生。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在具体方法上,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而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变革和改进校内评价模式,要不断按照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原则进行,不断采取观察、交流、测试、实践操作、自评及互评等评价手段,确保真正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缺点反思卡、优点反馈卡、教学个案跟踪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获取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信息,并且以此为载体,不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引导和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通过将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及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作出自我评定,同时也适时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教材,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实际生活技能和思想品德修养,值得各位同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广泛开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95-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呢?

一 “生活化”的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仿佛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必修1教学“生活与消费”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消费吗?消费有哪些类型?你消费时的消费权益是否受到过侵犯?听到这样的提问和引导后,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发言,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二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源于课堂教学的行动经验以及经验的反思。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于激活教学内容,模拟生活化的情境。如在教学“经济生活”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普遍感到这节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某位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了以下学习步骤:

第一步:展开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有请教家长的;有请教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也有上网下载资料的,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步:实践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提供了自己买学生平安保险的实例;有的出示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案例;有的列举了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天灾人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资料。

第三步:评议。商业保险的种类有哪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何区别?参加保险对本人、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大量的资料信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保险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参加保险是人们现代金融意识增强的表现。同时,也意识到买保险要从自身或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四步:作业。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项家庭投资理财计划。

这位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了充实而丰盈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扩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情感体验。它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领会教材,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三 “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政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生活的过程。

如教师在讲解“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是把班级学生分为两方:正方、反方。正方观点:“就业主要靠政府”;反方观点:“就业主要靠自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对方的观点,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教师再给予指导、鼓励和评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堂知识,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为自己喝彩,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总之,思想政治课编排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为基础的,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课程。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已是大势所趋,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因此,我们应沿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道路不断探索前行。

篇8

思想政治课新的课标与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精心的备课、精彩的解说和积极的教学反思,才能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一个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去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就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听”。所谓“听”,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忆。其次,要教会学生“看”。要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看书;一节课的重、难点鲜明地出现在板书中,学生可一目了然。因此,在培养学生“说”时,教师要先耐心听,有时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有时要及时给予启发,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学生不但能独立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看、听、想、说建立起的表象,通过语言内化为一种能力。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发展的一定的程度,对教师的说法和书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虽然有时显得片面和主观,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甚至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9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10

一、师生对话:允许学生提问

高中思想政治的第一课是高中生学习政治学知识的前言课,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内容不感兴趣,提不起学习热情,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程度。导言课上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整个《政治生活》的教学效果。学习这门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所以必须采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从知识认知提升到政治觉悟的高度。

例如,在夏季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笔者除了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高中政治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外,给学生分了政治课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笔者这里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问老师一个问题”。由此,培养学生与老师对话的意识,让他们明确在政治课堂上,他们可以随时针对各种问题向老师提问;二是促进学生的对话意识,加强生生合作;三是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充分了解学情。实践证明,这样的开场为今后课堂上充分开展对话式教学开了个好头。教与学本身是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内容可能是老师在课前预设好的,但对话一旦发起,思想开始碰撞,对话的进行充满了不可知性。给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帮助他们扫除一个又一个思维障碍,是实现真正对话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有勇气破除自己的言语霸权,才能给学生真正对话的机会。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生对话:生生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抛开书本

例如,在讲货币产生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学效果良好。货币是随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为破解商品交换遇到的难题,产生了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直至货币。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商品交换,然后把范围扩大到小组直至全班,随着交换难度的出现,学生开始自己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与以往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翻书不同,如此设置情境,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模拟实践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虽然我们探寻到的答案没有书上的“标准”,但其中充满了智慧的痕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同时,学生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遇到问题更依赖同学们合作去探寻答案,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我们不能做课本的奴隶,而应该依靠自己的头脑,探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

三、师生与教学资源对话

1.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可以听讲座、报告与同行、前辈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书籍充实自我。针对每一节课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必须勤奋,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为生动而有效的开展对话积蓄力量。

2.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政治课主要是被动地等老师输入,在学生初步高中课堂时,政治教师就应该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寻找、利用教学资源的良好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试用过以下办法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

(1)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设立时政讲堂。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展示时政新闻。每组同学还将自己播报的新闻文字稿收集起来,课代表负责订成册子,日积月累形成班级独具特色的新闻杂志。

(2)周末作业不做习题,不背原理,而是开放性的让学生搜集资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房价高涨时,国家出台调控房价的若干措施。笔者就适时留出作业,让学生查资料,周一上课交流各自所得。每个月都会留一到两次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对时政的敏感性,又促进学生形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片段案例

笔者在设计前言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调整教材顺序的基础上,以“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的主题讨论开篇,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环节:请同学们针对“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展开讨论,备选的答案如下:“政治与我息息相关,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政治是政府官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我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懂不懂政治没有关系”、“政治太复杂,最好远离政治”、“参不参与政治无所谓”……最终确定自己的想法。对同学们的选择做统计,算出比例,制定本班的统计结果展示表。在作出选择的同时,实际上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对已有社会经验的认知,开展自我对话的过程。

第二环节:依照大家的选择让学生重新分组,形成新的建立在共同观点之上的学习小组,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大家交流心得,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为即将开展的全班内的交流做准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展开对话,尽量寻找共同论据,并对本组的发言列出提纲,确定发言人。

第三环节:请各组陈述观点,在这一环节中,很难控制同学们的情绪,课堂往往变成了辩论会,真理是碰撞出来的,老师无需多解释,是与非、全面与片面,在同学们的争论中越发清晰,每次课堂讨论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生生间对话所呈现出来的魅力,是教师的说教永远达不到的。对于“如何对待政治生活”这样的问题,光靠传统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很难获得大家的认同,唯独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尽情的讨论,从中得到的感悟才是最真实、最深刻的。

这堂政治生活的前言课教学效果非常好,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政治之间的距离。虽然每个高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都是模糊的、片面的,但是通过交流与对话,大家在40分钟内真正获得的提升是无限的,这将影响他作为公民的一生。

篇11

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生活化教学又涵盖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意义。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相适应,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方案中首次出现“模块”设置,要求老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模块教学优势,能促进学生当下和今后发展需求的策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探析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

现今,学习者走进教室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内容是学生较陌生的,我就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银行信用卡、外汇的情境。这样,把课堂引入了生活世界,为学生创设赋予生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再现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社会热点。教学中应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如:“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还可结合时事演讲、时政知识竞赛形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漫画,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教材中增加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老师如能适时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如在讲资源环境问题时,展示环境被破坏的漫画,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抽象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掌握知识,又能用课本知识理解社会现象。

3、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性、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4、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后,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指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三、当前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忽视教学实效

新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无实效性,二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致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做法。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不仅要有表面热闹,更要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只有这样,老师在适应新课程的路上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2、将生活化变成了庸俗化、无序化

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要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略科学知识重要性,要防止出现过于追求生活化而背离科学世界的倾向,要牢记生活化必须建构在科学化基础上,不能离开科学化片面去谈生活化。笔者认为,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作生活化处理,有些则不适合。那种把政治课教学只停在日常琐事上的做法,实际上把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既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又要老师精心组织安排,有一定目的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纯粹玩玩,走过场,那样,必然会导致教学无序化。

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政治课本的密切联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