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定性化学分析

定性化学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7 09:3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定性化学分析

篇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type in quantitative less reports. Using relevant adjusting mathematical method, draw standard curve, through the test obtained X-ray fluorescence intensity data show that stimulate samples,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type in high carbon ferromangane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n, P, Si three elements have good stabi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the accuracy of the data.

Keywords: energy dispersion typ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Fluorescence intensity; High carbon ferromanganese

中图分类号:O43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仪是基于有关X射线进行能谱分析,它的主要特点:检测灵敏度高,没有波长色散法中高次衍射谱线的干扰问题。它可测定原子序数11-92的元素,能用于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并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检测,是一种快速、精密度高的分析仪器,可广泛用于金属、合金、制造、矿物等各个领域。运用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高碳锰铁样品,分析速度快、成本低;是目前分析较为理想的方法。

2.试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岛津EDX-700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

液氮

标准样品: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心化验室所收检的高碳锰铁样品进行认真分析得到准确结果作为标准样品进行试验,从分析结果的数据证明此方法所作的标准样品可作为依据进行下一步分析;也可采用国家化学分析标准样品,但要求制成与检测样品同等目数使用。

2.2分析样品的制备

根据仪器的要求使用粉末样品盒,200目粉末高碳锰铁标准样品在室温下用聚酯塑料膜封样品盒底,再加入适量样品后用聚酯塑料膜封样品盒底备用。待测样品同样准备。

2.3工作条件及分析参数

X射线管使用Rh管(25W),管电压、电流为50KV-auto,测定时间100s,测定X射线Kα,光阑10mm2,监测器为Si(Li)半导体。

2.4工作曲线的绘制

按1.2制备的标准样品,在仪器上测量各元素X射线激发后产生的荧光强度能量对各元素含量作曲线,进行数学校正(包括背景、漂移、重叠、共存元素校正),绘制工作曲线。其中Mn、P、Si三元素的曲线效果好,说明在本条件下测定Mn、P、Si三元素适宜。

2.5样品的测定

检测待测样品的X射线激发后产生的荧光强度能量,并进行与标样相同的数学校正,利用标准曲线得到样品所测元素的含量。

3.结果与讨论

3.1样品粒度的影响

样品粒度对元素X射线激发产生的荧光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试验了不同颗粒的样品荧光强度值,结果表明粉末颗粒越大,荧光强度的不确定性越大,经试验粉末样品粒度小于200目最好,因此通常采用粒度200目进行试验。

3.2共存干扰及基体校正

对于硅元素,由于本身含量低,且荧光强度能量低,很易受共存元素的干扰,特别是能量高、X射线强度大的元素及相邻谱线元素,经试验对硅干扰的元素有Ca、Mg、Mn、Fe,而Fe作为主量元素由于含量太高,在此测量条件下,激发强度高,对硅产生了很强的质量吸收效应,用于对硅校正时,出现了校正过度现象,使曲线斜率过小,测量的灵敏度低,重复性差,故没有用Fe而用Ca、Mg、Mn进行校正。本文运用近似数学模型的经验校正方法,采用了强度校正方法。经验校正公式为:

n

Ci=B0 + Ii (K0 +∑ KijIj )

j=1

式中,Ci为待测元素含量;K0,Kij为校正系数;B0为截距;Ij为j元素的X射线强度。

3.3准确度试验

把待测试样按样品制备方法制作好后,然后用仪器进行测定,并由仪器从曲线上自动求出待测试样各元素含量。

选取一组样品用化学方法和X射线荧光法进行分析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值结果在一类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符,其准确度满足试验要求,结果如表一。

3.4精密度试验

对同一样品连续进行测定10次(见表二),求出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Mn为0.19%和0.29%;SiO2为0.16%和7.34%;P2O5为0.026%和

表一 样品测定测定结果

表二 SH2005-05-1样品测定10次测定结果

4.82%。结果表明,其标准偏差小于一类实验误差,精密度合乎试验要求。

4.讨论

4.1工作曲线制作后,只要待测试样各组分含量及仪器各参数无大的变化,一般不用再调整曲线。实际运用中只需出现标样结果偏差较大时进行一次标准化。

4.2本法由于粒度效应,样品粒度对测试有一定的影响,要求制样时粒度达到200目时,粒度效应对测试基本无影响。本法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克服了化学分析方法费时、费力的不足;是目前分析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⑴谢格厚,高新华,现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进展[J],冶金分析,1999,19(1):32.

篇2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是以牛乳作为基本原料,经脱水、脱油、脱脂、分离、提纯,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线型大分子结构的乳酪蛋白;再与聚丙烯腈进行共混、交联、接枝,制备成纺丝原液;最后通过湿法纺丝成纤、固化、牵伸、干燥、卷曲、定型、短纤维切断(长丝卷绕)而成的一种动物蛋白纤维[1]。纺织品中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桑蚕丝/柞蚕丝混纺时,现行的纺织标准FZ/T 01103―2009《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2]没有这种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若按国标GB/T 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3] 进行定量化学分析,因次氯酸盐能同时溶解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的牛奶蛋白,此方法只适用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蛋白比例已知的混纺产品,当牛奶蛋白和聚丙烯腈的比例未知时,则无法对混纺产品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种纤维的含量。而实际检测工作中,绝大部分样品都未知牛奶蛋白的比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照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4部分:溶解法》[4] 、GB/T 2910―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2]和AATCC 20A―2011《纤维分析:定量》[5],通过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试验,筛选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探讨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的问题。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

BRAND干燥烘箱[控温(105±3)℃]、IKA陶瓷电加热板(带磁力搅拌)、SARTORIUS分析天平(精度0.1mg)、KASEN振荡水浴锅、SHZ-D(Ⅲ)真空泵、砂芯坩埚(30mL,80μm~120μm)、抽滤瓶(带可固定坩埚适配橡胶圈)、干燥器(带硅胶)、具塞三角烧瓶(250mL)。

1.2 试剂和试样

30%双氧水、低亚硫酸钠、磷酸钠(分析纯,凌峰化学试剂公司);氯化钠、丙酮、次氯酸钠、稀氨水溶液[200mL的浓氨水(ρ=0.880g/mL)用水稀释至1L]、氢氧化钠(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36%~38%浓盐酸、95%~98%浓硫酸(分析纯,广州市东红化工厂); 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西陇化工);贴衬布桑蚕丝(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科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柞蚕丝(库存样品)。

1.3 试验原理

在不同化学性质的试剂中进行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试验,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具体如下:

(1)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并评价桑蚕丝、柞蚕丝、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不同试剂中的溶解性,选出合适的试验方法。

(2)试验条件的选择:利用(1)中选出的方法,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根据蚕丝的溶解情况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失程度及稳定性,选出合适的试验条件。

1.4 计算

试样损失率ω(%)=100(mm0) / m0(m0――溶解前干燥质量;m――溶解后干燥质量)。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牛奶蛋白的含量

参照FZ/T 01103―2009,在20℃的温度下,用1mol/L次氯酸钠溶解试样40min,把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的牛奶蛋白从已知干燥质量试样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称重、计算。经计算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牛奶蛋白的含量为16.7%。

2.2 蚕丝、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柞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试样,在不同的试剂中溶解30min。

由表1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耐酸和耐碱性能强于蚕丝,耐有机试剂的性能弱于蚕丝。由此推测,纤维成分分析常用的试剂中有以下几种试剂可能适用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的要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硫酸(H2SO4)、N,N-二甲基甲酰胺(C3H7NO)。理论上,试验结果经过修正后,这些试剂均可用于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但为了得到最佳试验效果,需进行溶解试验的比较分析,选出最佳试验效果的试剂,使之能够完全溶解一种纤维,同时对剩下纤维的损失小且稳定。

2.3 氢氧化钠法

试验表明,在浓度≥2.5g/L氢氧化钠(NaOH)的沸腾溶液中,试验进行到 30min时蚕丝才完全溶解,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部分溶解,剩余物为胶体状态,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无法满足检测的要求。

2.4 N,N-二甲基甲酰胺法

试验表明,温度90℃、溶解时间1h的试验条件下,N,N-二甲基甲酰胺法溶解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蚕丝的混合物,聚丙烯腈完全溶解,剩余物中牛奶蛋白粘附在蚕丝上,且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难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不适合定量分析。

2.5 盐酸法

2.5.1 蚕丝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和柞蚕丝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的盐酸溶液中进行溶解试验。

由表2可知:①试验温度20℃时,桑蚕丝在盐酸浓度≥29%的溶液中,接近10min时完全溶解;柞蚕丝在盐酸浓度≥35%的溶液中,接近10min时完全溶解;②温度每升高20℃,溶解桑蚕丝和柞蚕丝所需盐酸溶液的浓度约降低1%。由此可知,温度对蚕丝溶解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为简便操作、减少能耗、减轻盐酸的挥发性对环境的影响,选用室温条件下的温度点20℃作为试验温度。

2.5.2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2.5.2.1 盐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间10min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盐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3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盐酸浓度29%的溶液中损失率为4.04%;在35%溶液中损失率为6.65%;在浓盐酸中损失率为11.77%。盐酸溶液的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质量损失的影响比较明显,浓度越高损失越大。为使蚕丝能完全溶解,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失小,选用盐酸的浓度为35%。

2.5.2.2 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在35%的盐酸中测试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腈纶纤维的影响。

由表4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在35%的盐酸溶液中,溶解10min的损失率为6.65%;溶解20min损失率为12.60%;溶解30min损失率为14.43%。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损伤的影响较大,时间越短纤维的损失越小。

因此,盐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时,可选盐酸浓度35%、温度20℃、溶解时间10min作为试验条件进行试验,此时溶解蚕丝,剩余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剩余纤维的损失率为6.65%。

2.6 硫酸法

2.6.1 蚕丝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和柞蚕丝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的硫酸溶液中进行溶解试验。

由表5可知:①试验温度20℃时,桑蚕丝在硫酸浓度≥52%的溶液中,10min内溶解完全;柞蚕丝在硫酸浓度≥60%的溶液中,10min内溶解完全;②温度每升高20℃,溶解桑蚕丝和柞蚕丝所需硫酸溶液的浓度约降低1%~3%。由此可知,温度对蚕丝溶解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为了便于试验操作、减少能耗,可选用室温条件下的温度点20℃作为试验温度。

2.6.2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2.6.2.1 硫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间10min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硫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6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溶解10min,在53%的硫酸溶液中损失率为0.96%;在60%的溶液中损失率为2.20%;在70%的溶液中损失率为8.02%。硫酸溶液的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损失有明显的影响,浓度越高损失越大。

2.6.2.2 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在60%的硫酸中测试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7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在60%的硫酸溶液中,溶解10min的损失率为2.20%;溶解20min损失率为2.28%;溶解30min损失率为2.33%。由此可知,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伤没有明显影响,在10min~30min的溶解时间内损失率维持在2.20%~2.33%之间,损失比较稳定。考虑溶解时间的长短和实际检测中染料、整理剂等对样品溶解性能的影响,选用20min作为溶解时间。

2.7 试验方法和条件的比较

2.7.1 试验方法的选择

由以上试验可知:氢氧化钠法对剩余物的损伤大,不能满足定量分析检测的要求;N,N-二甲基甲酰胺法无法很好地分离拟溶解的组分,不能满足定量化学分析检测的要求;盐酸法和硫酸法相比,盐酸对剩余物的损伤大,试验结果误差大,且盐酸挥发性较大不利于试验环境。因此,经分析比较硫酸法是较为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2.7.2 试验条件的选择

由硫酸法的试验结果可知:兼顾蚕丝的溶解性、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损伤、溶解时间的长短和实际检测中染料、整理剂等对样品溶解性能的影响,可以选择硫酸浓度为60%、温度为20℃、溶解时间为20min的试验条件作为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蚕丝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测试的试验条件。

3 结论

(1)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耐酸耐碱性能强于蚕丝。

(2)盐酸法和硫酸法均可用作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但硫酸法操作更简便,试验结果误差更小。

(3)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在硫酸浓度60%、温度20℃、溶解时间20min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解试验,蚕丝能够溶解完全,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质量损失相对较小且稳定,可以满足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检测的要求。

(4)硫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可作为FZ/T 01103―2009《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的补充方法。

参考文献:

[1] 莫靖昱,陆艳. 腈纶基牛奶纤维的定性鉴别方法探讨[J].印染助剂,2013(5):45-47.

[2] FZ/T 01103―2009 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S].

[3]GB/T 2910―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S].

篇3

滑坡是山体斜坡的一种自然或人为变形现象。随着日益扩大规模的人类工程活动,滑坡灾害正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地质灾害[1]。2011年7月6日,南江县发生百年一遇降雨,洪水造成学校附近南江河涨水,水位涨至运动场以上2.1m,造成校内大量公共设施的损坏。

拟研究滑坡位于巴中市南江县西南部,滑坡体上分布有食堂、宿舍、教学楼及运动场等学校设施,威胁校内公共教学生活设施以及2500名师生的生命安全,威胁资产约为1000万元以上。

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浅中切割剥蚀中(低)山区,为桌状山地貌,位于斜坡中下部,坡度10°~15°,相对高差约为20m,局部为陡坎或陡崖,地形起伏多变。(如图1、2所示)。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上表层部分段为人工填土(Q4ml),其余区段滑体及人工填土下部滑体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覆盖层组成,下伏基岩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J3p2)泥岩组成,局部基岩于地表。

1.3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内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为降雨在地表汇流后形成的暂时性地表径流。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4 人类工程活动

南江县下两中学为建设校内公共设施,在滑坡区范围内大面积的进行挖方和填方。填方体未夯实、松散、欠固结,且填方形成的陡坎未进行有效加固,填方体易发生沉降、滑移等现象,降雨易下渗。由于填方体较原覆盖层及下覆泥岩固结程度差、渗透系数大,因此下渗雨水易停滞于原覆盖层上层,引发各类地质灾害。

2 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4结论与建议

(1)滑坡为一牵引式小型浅层土质滑坡,暴雨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为明显,地震对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弱。在巴中市南江县特殊的水文条件下,滑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其威胁到中学众多师生的生命安全,及学校的财产,因此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

(2)泥岩在程艳过程中形成的“X”型节理,是滑坡产生的结构因素;“7.6”洪水以及连续的降雨是滑坡产生的外部因素;前缘开挖坡脚导致的应力释放是滑坡产生的人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086-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作为一种所谓的“富贵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越来越大,糖尿病人群也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1]。作为检测糖尿病的主要指标―血糖的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医院等大型卫生医疗机构对血糖的测定主要是采用大型生化分析仪,其优点是测定准确,可信度高。然而,随着快速血糖仪的全面普及,快速血糖仪以其价格便宜、体积小巧、操作简便、结果获取方便等优点。在临床葡萄糖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测定中得到广泛运用。为了观察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可靠性,本文对188例患者同时用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测定,并对结果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的18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3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为(57.1±11.3)岁,女性患者为85例,年龄在46~75岁,平均年龄(56.4±12.6)岁。

1.2 仪器及试剂

大型生化仪器:美国雅培C8000。快速血糖仪:瑞士瑞特GS300。

1.3 测定方法

188例患者先取末梢血立即用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另外,同时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使用促凝胶负压管,采血后立即将血标本颠倒摇均数次,送生化室大型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含量。快速血糖仪每周用质控物校准1次,标本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在最佳状态下检测标本的血糖含量。

1.4 数据及统计

数据采用SPSS14.0/PC软件包处理,显著水平为P

2 结果

快速血糖仪与大型生化仪测定血糖数值参数。

由表1可以看出,快速血糖仪所测188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为(10.4±0.33) mmol/L,大型生化分析仪所测得同样的188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为(10.5±0.31) mmol/L,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是可靠的,大多数在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所规定的总体误差小于15%[2-5]。

我国临床化学委员会推荐常规条件下血糖的变异系数(RCV)为5.0,凡RCV≤5.0均符合常规条件下血糖的精密度水平。根据这一标准,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的血糖结果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且两者之间的精密没有明显的区别。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在2002年了葡萄糖POCT的应用准则,其中有如下描述:对于合格血糖仪。其测定值大于4.2 mmol/L时,与静脉血糖的偏差应

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需血量少。正是由于快速血糖仪的独有特点。使得快速血糖仪成为临床葡萄糖POCT检测最常用的仪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快速血糖仪使用的是末梢血,末梢血循环较差,影响因素也较多,挤压、采血部位有冻疮、水肿、发绀、感染及取血量不足或过多等均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近69%的测试者无名指血糖值高于食指血糖值,近25%的人食指血糖超过无名指,提示需监测血糖值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一个手指指端采血[7]。另外要尽量避开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药物的影响,避免同侧输液取血,避免在温度过低或过高环境下测试。血糖仪要定期校正、检测。对于极端浓度血糖或与临床明显不符的结果。应及时抽静脉血复查,以排除各种干扰,减少误差,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本研究表明:大型生化分析仪与快速血糖仪对糖尿患者血糖的测定差异不显著,即快速血糖仪所测血糖指标与大型生化分析仪所测指标相近,而且快速血糖仪使用方便,所需血液量少,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池胜英,陈筱菲,徐克,等.33台快速血糖仪调查结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5,23(2):160.

[2]田建华,朱风元.不同取血方法对快速血糖仪测量值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0,l5(12):713.

[3]毕慧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塘值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11):649.

[4]郑永雄,谭灿.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1999,20(7):531-532.

[5]周明芳,邓中兴.床边血糖测定及质量控制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9.

篇5

化学工程技术学院共设置3个专业群11个专业。在校生合计3456人,其中2011届毕业生1308人、2012届毕业生1174人、2013届毕业生974人。根据学院就业部门要求,按照就业强度10人/单位配置,化工学院需联系100家以上企业,每年需要提供3000个以上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就业与校企合作工作压力和责任突出。

1 2011-2013就业情况统计

1.1 2011届毕业生就业

化工学院201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308人,其中08大专26个班1131人,04高专4个班177人。学生规模化就业集中在2010年10-11月专场招聘和学校双选会上,有近半数毕业生借社会和家庭关系零散就业。2010年2月统计实习率81%、协议就业率51.3%,对统计有10人左右的就业单位现场检查和指导并密切联系企业,到6月底统计就业率99%,协议就业率为94.7%,对口就业率达87%。据毕业返校统计,在企业生产一线、基层部门就业人数达80%以上。

1.2 2012届毕业就业

化工学院2012届毕业生28个班1143名学生,其中2011年校企业合作单位86家,选择5家具备教学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订单培养试点,当年实现订单就业学生114人,占毕业生总量的10%。2011年9-10月选择有规模需求的企业进行专场招聘,单位招聘10人以上就业率大幅度提升。本次顶岗实习实行网上系统管理,订单班有专门老师全程指导和跟踪,开展分组现场检查和指导,到6月底统计就业率99%,实现首次派遣率达97%以上,协议就业率达95%,就业率和派遣率数据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据毕业返校统计在企业生产一线、基层部门就业人数达85%以上。

1.3 2013届毕业生就业

化工学院2013届毕业生26个班813名学生进行0.5实践教学。根据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在2013届毕业生中实施2+0.5+0.5教学,化工学院开发校企紧密型合作单位,新增35家合作企业,完成12个订单班共466人、9个校外实践教学班共217人、2个住校实验教学班共78人,另有3个中外班共52人。在2012年10月进行20家单位的专场招聘、11月有近50家企业参加双选会招聘,提供就业实习岗位1600个,为化工学院校内外教学班347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至2012年12月统计进入单位签订就业实习有601人,尚未就业205人,参军休学7人,实习率达97%以上,协议就业率达47.5%。

2 促进学院就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校企合作推动就业

化工学院有化工、环境和食品三大类就业群体,为满足不同专业、地区和成长要求的学生,不断开发校企合作单位,加强联系和走访,以真诚的合作愿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与就业实习基地企业增长达100%以上,紧密型合作增长达100%,就业岗位数增长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给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应对可能的就业危机与就业压力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保障,也是学院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基础。

2.2 集中就业实习有利顶岗实习指导的开展

化工学院在2011年组织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老师现场检查,对单位5人以上38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528人,占总人数的43%(扣除本科生)。2012年对单位5人以上23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436人,占总人数的44%(扣除本科生)。2012年对校外21家企业2+0.5+0.5教学实践进行检查和指导683人,占总人数的100%(扣除本科生和校内班)。集中实习能够使得实习指导与管理教师更方便的与学生、特别是企业取得联系,达到校、企对学生的共同教育与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于学生的现场指导与培养,有效的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2.3 订单培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的稳定性

化工学院在2011年对2012届毕业生开办5个订单共135人,单位就业达84%、稳定达65%,占总就业的11%。2012年对2013届毕业生开办12个订单共466人,单位就业达75%,占总就业的43.3%。

3 就业成果总结

篇6

糖化血红蛋白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是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评估指标[2-3],这是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在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报告,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将其列入糖尿病首选的诊断标准[4]。糖化血红蛋白中80%以上的组分是HbA1C,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链N末端其缬氨酸稳定的结合产物,以HbA1C的结果来报告糖化血红蛋白在业界已达成共识,对HbA1C认知程度的增加,也就是对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认知程度的增加[5],在2008年颁布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推荐控制目标为,HbA1C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试剂与仪器 试剂为英国朗道免疫比浊法糖化血红蛋白试剂及配套的质控品、校准品;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1.2样本来源 朗道质控品及本院内分泌科收集的10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新鲜全血。

1.2方法

1.2.1原始测定方法 试剂盒提供的原始参数为先手工将全血样本做1:41(10μl全血+400μl变性剂)预处理,然后上机。参数为HbA1C:2点终点法,主波长700nm, 预处理好的样本4μl,R1100μl,R2100μl,反应时间10min,读点18、25。Hb:1点法,主波长600nm,处理好的样本15μl,R1200μl,反应时间10min,读点17。

1.2.2改良测定方法 应用7600仪器的样本稀释功能,将手工预处理改成用事先混匀好的全血样本直接上机测定,将仪器参数设定为仪器先将样本做1:41(10μl全血+400μl变性剂)预处理,然后取预处理好的样本4μl,将测定HbA1C的两个试剂由R1和R2变为R2和R3,将测定Hb的一个试剂变为R2,其余参数保持不变。

1.2.3将朗道质控品高低值分别用原始方法和改良方法重复测定20次,计算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内分泌科收集的100份EDTA-K2抗凝新鲜全血,每份样本均分别用原始方法和改良方法测定,计算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及t、P值。

1.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处理均在SPSS13.0软件包上进行。两者差异比较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两种方法重复性评价 同一浓度朗道质控品分别用两种方法在同一仪器上平行测定20次,得到批内变异CV值。两法精密度均符合实验室要求(

2.2两种方法测定100份样本结果的统计分析 其中X是参比方法:试剂厂家参数测定结果;Y是待评方法:改良方法参数测定结果。两法结果比较分析:两法测定结果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对两种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均符合实验室要求(CV

样本在手工预处理时只用10μl全血是很微量的,没经过校准的移液器以及移液器枪头壁上所沾的微量血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并且移液器的加样精度只能精确到1 μl,而日立7600-0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加样精度却能精确到0.1μl。本研究结果表明由厂家提供的实验参数所做的结果变异系数还是很大的,结果重复性没有改良法好,而且与质控品靶值偏离较大。经过本人研究改良的由机器预处理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变异系数非常小,结果重复性好,而且与质控品所给靶值较符合。我院采用改良方法已完成了6000多例样本的测试,通过与患者空腹及2h血糖相比较,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所做结果与临床基本取得一致。有研究报道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之间成正相关[7]。在所检测的6000多例样本时均与患者空腹血糖值做了比较,相关系数为γ=+0.816,与报道是一致的。此种改进方法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均较高,更加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值得推荐。至于此种改进方法的弊端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不论用哪种方法测定全血糖化血红蛋白,在报告结果时一定要结合各方面最大程度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以及与临床的一致性,正确的指导临床对糖尿病的控制程度。

总体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改良方法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均较高,更加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3,26:S33-S50.

[2]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 in insulin-dependendent diabetes mellirus[J].N Engl J Med,1993,329:977-986.

[3]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33)[J].Lancet,1998,352:837-853.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J].Diabetes Care,2009,32:S13-61.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患者、正常人各40例,年龄42~65岁,其中男52例,女28例。

1.2 仪器及试剂 小型血糖仪为日本GT-1630型,7-11号型试纸,采用酶电极法。生化分析仪为意大利产SB-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生公司产氧化酶法血糖测定试剂盒,质控使用中生公司生产的多项质控血清。

1.3 方法 正常人静脉血5 ml,分成两份,一份直接用小型血糖测定仪检测40次,记录结果。另一份立即分离血清后用生化仪连续测定血糖40次进行比较。取糖尿病患者静脉血5 ml,分成两份,一份用小型血糖仪测定血糖40次,记录结果;另一份立即分离血清后,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血糖浓度40次。两组测定值进行比较。随机静脉抽血共100例,分别用小型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浓度,按生化分析仪结果分成三组: 12.0 mmol/L为C组(本分组与小型血糖仪分组人员一致)。用小型血糖仪测定指血血糖,同时静脉抽血测定血清中血糖浓度,对两组测定值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表达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正常人用两种仪器所测定的结果无明显差异,而糖尿病患者用两种仪器所测的结果亦无明显差别(P均>0.05),详见表1。

表1

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测定结果比较

组别

小型血糖仪自动生化仪

例数 平均值(mmol/L) 例数平均值(mmol/L)P值

正常人 40 4.75±0.12 40 4.72±0.09 >0.05

糖尿病患者40 13.86±0.14 4013.78±0.12 >0.05

3 讨论

3.1 时间 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时必须将血标本进行离心之后才能进行检测,而用小型血糖仪可立刻知道结果,所以在获知结果的时间上明显优于自动生化议测量。时间就是生命,测量时间越短就越为患者提供机会。

3.2 采血量 自动生化仪需要从静脉抽血,而且需血量大大高于小型血糖议。

3.3 疼痛程度 小型血糖仪为指采血,只需刺入真皮层,此层只分布极少的神经末梢,故患者感觉就像蚂蚁刺了一下,疼痛感很快就消失了[1];而自动生化仪需进入静脉采血,需刺入皮下组织后再刺入静脉,皮下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且采血时间相对较长(约需30 s),延长了患者的疼痛感,故患者感觉较疼痛。对于小儿来说更是增加了疼苦。

3.4 价格方面 小型血糖仪最初面世的时候价格昂贵,但在21世纪的今天,一台指血糖仪不仅变得像普通的手机那样大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小,就连价格也变得非常便宜,约四五百元一台,且包含50条试纸。远远低于自动生化仪血糖测定花费的金额。

3.5 优点 小型血糖仪测定还有一项是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糖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便于携带,随时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任何人只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就可以操作。

篇8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37-03

新型农村及新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导致临床用血的激增,形成了库存血液告急和偏型的常态化等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2005-2010年平顶山市无偿献血者的ABO血型分布的动态资料进行了统计,就其对新时期无偿献血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给出了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平顶山市中心血站2005-2010六年间无偿献血者的ABO血型资料。

1.2 献血者血型的确认

1.2.1 试验仪器

RSP-150全自动加样仪,深圳产爱康血型仪 AK03A,日本久保田离心机 KUBOTA-5310,

1.2.2 试剂均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德公司提供,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同时留取献血者双份血液标本,做血型正、反定型试验[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其相符合者确认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行列法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表-1,表-2。

3 分析

3.1 2006、2009两年的献血者年度增长率都超过了22%,六年间年献血人数翻了一番多(表-1)。

07/08年度献血者增长率最低,为2.39%;但其ABO血型总构成比的差异却显示有显著意义(P

通过对B型极差值做的比较(表-2第四组),发现六年来此血型的比重没有差异(P>0.05)。结合第八组的比较(P

09/10的血型总构成比没有明显差异(表-2,第六组比较)。但这是否说明年度无偿献血人群ABO血型构成比进入稳定期,还有待观察。

表-2第二组、第七组的比较,六年来A型采血比重与普查时A型的型别比有统计意义(P

六年来的O型构成比与普查时的构成比无显著意义(表-2第九组)。但是六年来O型比率始终大于普查的比率,而实践中仍时常有O型的偏型(偏少),其原因可能是:本地区临床对O型血的需求旺盛(为什么会这样,则需进一步调查);而本地区O型血相对偏少[2],实践中O型血易产生偏型(偏少),提示应加强宣传并加大O型血的采集力度。第十组说明本地区AB型血的供求处于平衡状态,但对3.2.1项所述的AB型需求剧增时的情况应积极应对。

篇9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Abstract] Objective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lipid testing,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lipidemi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stable angina. Methods205 cases of outpatient and hospitalized patients, 103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were the control group 102 cases, line 1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check blood lipid indicators, application software SPSS11.5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unstable angina group IM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hyperlipidemia; unstable angina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病情危险多变,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积极开展防治本病的临床研究,以避免和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心血管病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门诊和住院部患者2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03例,对照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男62例,女41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85±8.75)岁,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为的诊断标准[1],两组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超声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一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7~10 MHz探头。受检者取平卧位,同一检查者操作,纵横向扫描左右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颈外动脉。以颈动脉起始2cm距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mm的后壁内膜一中层厚度(IMT)≤ 0.8mm 为正常;IMT0.9~ 1.2mm膜增厚;局部突起增厚,向管腔突出,厚度≥1.3mm为粥样斑块 [2]。

1.3实验室测定全部受检者均于次日清晨空腹(禁食8~12 h)抽取静脉血,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4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经X2检验,两组颈动脉硬化及斑块检出例有显著差异P

经X2检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TC TG高于对照组 (P

3 讨论

近年来,UAP已成为国内外冠心病(CHD)研究的热点,其病情变化迅速,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之逆转为SAP,病情严重者可在数天内进展为AMI或猝死。病理研究证实,UAP多系不稳定斑块在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管腔内形成非闭塞性血栓,导致远端心肌急性缺血[3-4]。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5-7]。本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颈动脉IMT值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有理由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联。姚依群等[8]。通过尸检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确实可以预示冠状动脉也有硬化,两者的相关性良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进展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9-10],是预测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测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有价值指标。因此颈动脉IMT可考虑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重要指征。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多种学说阐述。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得到一致认识,1913年 Bacmeister和 Henes首先报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发展节段,患者血浆胆固醇(TC)水平上升,最早从发病学上将AS的发生与血浆TC水平联系起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胆固醇症的研究也在深入发展。在冠心病(CHD)和血脂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近10年来开展的用调血脂药物的多种心大病例数的观察结果显示:高胆固醇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现以证实:血浆TC水平上升是CHD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11]。

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血脂检查简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好,适宜定期观察随访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有助于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 28:409-412.

[2] 龚兰生,许玉韵,张维忠,等.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

指南[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6,5(5):323-331.

[3] Ambrose J A,WintersSL,StemA,et81.Anglo- graphicMor-phology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I1gim pectoris[J].J Am CoU Cardiol,1985,5(3):609―616.

[4]刘婧,刘慧,薛朝阳.炎性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3,,25(7):406-407.

[5]Gostomayk JG,Iieller WD,Gerhaedt P,et a1.Bscanuhra-sound population(MonicaProject Augsburg).Klin Wochen-schr,1988,66(Supp1):58―65.

[6]0’Leary DH,Polak JF,Wolfson SK Jr,et a1.Using uli- rasonography to evalut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the eldedy Stroke,1991,22:l155―1163.

[7 ] Margitic SE。Bond MG,Crouse JR.Progression and regesson of carotid athcrosclcmsis in clinical thsis.Athcmsclcrosi.1991.11:443―451

[8]姚依群,田玉旺,刘芳龄,等.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89.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12.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06-02

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传播迅速,感染HBV的人数剧增,这就要求对HBV的检查方法要比以往更加快速准确,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随着酶联免疫吸附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广泛应用于临床,对HBV感染的测定愈发精确,这对于患者的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2006~2008年,笔者对我院214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HBVM及HBV DNA进行监测,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不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4例患者中,39例为急性乙型肝炎,139例为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2 检测方法

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PCR技术检测DNA。

2 结果

HBV DNA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病例中HBV DNA检测的情况(例)

表2 HBV DNA定量检测与HBVM检测的情况(例)

3 讨论

HBsAg、抗HBs、抗HBc均为乙型肝炎感染率的指标,其中任何一项阳性,均表示受过HBV感染。单纯HBsAg阳性并不具有传染性,为HBV携带者,但HBsAg阴性,也不能排除HBV感染。HBsAg低水平表达,用常规方法不易检出或X区基因突变,抑制了X蛋白转录活性及对病毒增强子和启动子的作用,影响了HBsAg的表达[1]。本实验中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感染占19.48%,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有症状,但血清检测HBVM全阴性或反检出病毒抗体者,不能轻易否定乙型肝炎的诊断,否则易误诊、误治。过去认为HBsAb是一种中和抗体,表示病毒已被清除。有研究发现,HBsAb出现后,血清内仍有HBV DNA复制,但随时间的推移,HBV DNA检出率逐渐下降:HBsAb出现后的2个月58%的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6个月31%阳性,12个月15%阳性[2]。研究发现HBeAg阳性者其HBV DNA阳性率高,定量值高,而HBeAg阴性者亦有部分HBV DN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存在病毒复制。此种情况可能为pre2c基因变异,产生HBeAg阴性的HBV感染,HBeAb若呈阳性,病毒的复制活跃,病变可进一步发展[3]。ELISA法检测是在ng水平上测HBVM,是DNA的表达产物及其抗体应答系统,间接反映了HBV DNA的复制情况,PCR可直接检测到fg水平的DNA,HBV DNA定量测定能反映病毒在机体内的感染和复制状况,DNA的阳性表明病毒复制[4]。因此,PCR对HBV DNA的检测已彻底改变了乙型肝炎HBVM在诊断上的许多概念定位。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HBV DNA阳性者未必出现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阳性,说明血清标志物存在漏检,并且对表面抗体阳性和全阴性结果全面审视,这两种情况亦不排除HBV感染的可能。因此,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最好两项检查都做,若不允许,更应侧重于HBV DNA的检测。

[参考文献]

[1]Koike k. State of B virus KNV in hepatocytes of patients with heptitis B surface antigen rositivetiver disease [J]. Mol Bio Med,1989,6(2):151.

[2]朱学海.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的临床应用[J].岭南医学检验与临床,2003,3(2):30.

篇11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5-04

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M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 SIA)指在统一时间里进行麻疹免疫接种,以迅速有效地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要求,嘉定区于2010年9月开展针对8月龄~14岁人群的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大规模强化免疫实施后,2011年嘉定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2012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现将嘉定区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病例流行病学信息均有2名及以上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调查,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公安系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信息来源于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8.01/10万(69例),2010年嘉定区麻疹发病率为1.71/10万(15例),当年9月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无麻疹病例报告。2011年麻疹疫情下降明显,发病率为0.34/10万(5例),2012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发病率再次上升到3.42/10万(49例)。大规模强化免疫后,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无暴发疫情。

2.2 病例监测

2011年嘉定区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9例,确诊病例5例,均为实验室诊断。2012年共接报疑似麻疹病例75例,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疑似病例实际为71例,确诊49例(临床诊断1例,实验室诊断48例)。

2.2.1 时间分布

2011年5例有季节性特征,分布是4、6、8月各1例,5月2例。2012年3月以后,病例上升明显,3-7月份病例相对集中,3-7月麻疹发病占总病例数的81.63%(图1)。

2.2.2 地区分布

2011年5例分别为马陆镇2例,安亭镇、江桥镇、新成路街道各1例。2012年全区12个街道/镇均有麻疹确诊病例,发病前3位的镇(街道)为流动人口较多的江桥镇(13例)、安亭镇(9例)和马陆镇(8例)。

2.2.3 人群分布

2011年麻疹确诊病例均为女性,其中本市户籍2例,外地户籍3例。2012年49例确诊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本市户籍15例,外地户籍34例。2011年和2012年确诊的54例麻疹病例以

2.2.4 医院暴露史及就诊史

2011年5例麻疹确诊病例中2例发病前7~21 d内有医院暴露史。2012年麻疹病例潜伏期内有外出史者6例;病例发病前7~21 d内有医院暴露史比例较高,占38.78%(19/49);其中1名患者有3家医院暴露史,4名患者发病前有2家医院暴露史,另外14名患者发病前7~21 d曾有1家医院暴露史。特别在疫情早期,4月15日之前发病的18例病例中,12例有潜伏期内医院暴露史。

2.3 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信息

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始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对象主要是“民工子弟学校”学生、0~6岁非常住户口儿童。强化免疫活动以查漏补种为主要形式,注重实效,主要减少“零”剂次儿童数,消除可能存在的免疫空白。2009-2012年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5.00%以上。2010年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共接种118 816人次,报告接种率为94.45%(118 816/12 5794)。自2008年起为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麻疹发病率,嘉定区扩大了麻疹疫苗接种范围,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员、1970年以后出生的医护人员、教师及漏种的外来儿童等。2012年开始以各镇/街道前一年常住人口的2%作为成人麻疹疫苗接种指标,并将麻疹疫情防控和麻疹接种纳入镇/街道的年度考核指标。2009-2012年共为成人接种麻疹类疫苗68 995剂次(表1, 2)。

3 讨论

开展MV SIAs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证明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开始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大规模麻疹强化免疫后仅1年疫情回升较快,与MV强化免疫除能降低目标儿童麻疹发病率外,还能够减少非目标人群暴露于传染源的机会,从而降低全人群的发病率,甚至能阻断麻疹病毒传播[1]的报道不符。2010年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年后,麻疹疫情再次高发,时间分布与石国政等的报道[2]一致;地区上所有镇/街道都有病例报告,但病例分布相对集中;年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双移位特征,病例中潜伏期有医院暴露史的比例较高。消除麻疹除要做好包括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接种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高病例监测敏感性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应控制在

3.2 加强传染源管理

控制传染源是控制麻疹流行的重要途径,特别应注意医疗场所的接触传染,由于麻疹患者未出疹前主要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也难以作出诊断。而麻疹在出疹前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在未作出诊断前,医务人员往往未对其进行隔离,易感者接触后很容易患病。上海市嘉定区2011-2012年麻疹病例潜伏期内有医院暴露史的比例为38.89%,2012年疫情前期高达66.67%,说明麻疹流行期间传染源并未得到严格及时的管理。2012年病例中此次发病最多去过3家医院,先后就诊7次,平均就诊医院1.96家,就诊次数为3.12次。患者在此期间很有可能传染给其他易感者。西非、南非、美国等也有报道在消除麻疹后期由于输入性病例在医院引起的麻疹暴发[3-4]。

加强对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管理,减少暴露,是阻断麻疹传播的重要措施。一是各级医疗机构在麻疹高发季节需要对有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排查和分流,防止医源性感染[5]。二是通过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到传染源。

3.3 小月龄和成人病例的免疫问题

2011年和2012年确诊的54例麻疹病例以

3.4 保护未及时免疫和免疫失败儿童

上海市嘉定区2011-2012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覆盖年龄麻疹病例7例。3例8~11月龄儿童因患病未能接种;1~14岁儿童中1例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未接种麻疹疫苗,2例1岁儿童已接种麻疹风疹疫苗,另1例13岁学生接种4剂次麻疹类疫苗后发病。有研究表明,在初次接种MV后有5.00%~15.00%的接种者不产生接种反应[10]。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对于患病未及时免疫和免疫失败儿童唯有通过减少医院暴露、患者接触等才能使其免于感染。

参考文献

[1] Maria C, Jose C, Vanda A. Predictor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measles epidemic in the city of Sao Paulo in 1997[J]. Pan AmJ Public Health, 2000, 7(6): 359-365.

[2] 石国政. 嘉定区麻疹疫情变迁和人群免疫水平现状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8: 17.

[3] Akramuzzaman SM, Cutts FT, Hossain MJ, et al. Measles vaccine effectiveness and risk factors for measles in Dhaka, Bangladesh[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2, 80(10): 776-782.

[4] Marshall TM, Hlatswayo D, Schoub B. Nosocomial outbreaks-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limination of measles?[J]. J Infect Dis, 2003, 187 (Suppl 1): S97-101.

[5] 卫生部.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S]. 北京: 2005.

[6] 熊传龙, 陈超, 税铁军, 等. 德惠市0~3岁儿童麻疹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5): 350-352.

[7] 朱鑫, 谢清梅, 任蕴慧, 等. 一起医院内暴露导致的麻疹爆发疫情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5): 398-402.

[8] 林献丹, 程慧健, 王希江, 等. 温州市麻疹流行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6): 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