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评价方法

信息评价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2: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评价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评价方法

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4.0的到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当下最热门的领域。信息系统的评价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一直是人们所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信息系统的评价是通过比较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估测和审评,判断系统在需求实现上完成情况,以及系统建成后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信息系统的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实施的成功率,破除曾甚嚣一时的“IT黑洞”一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次的系统开发累计改进经验。但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环境的变化不定让信息系统评价出现更多视角和指标,使得信息系统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1 信息系统评价的特点

(1)信息系统的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评价,它的费用和成本投资不是一次性的或者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投资,信息系统的成本费用会有很多其他不明显的费用,比如软件运行开发费用,软件维护费用,并且这些费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比例越来越大。[1]

(2)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较其他项目评价更加滞后,并且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不明显性,信息系统在开发运行成功之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是看不到它能带来的效益的,而且信息系统的效益大小跟开发人员技术、用户使用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相关性。

(3)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信息系统的好坏成败因素有很多,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评价,而是包括技术、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结合的评价体系。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在于三个方面:信息系统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多目标性。[2]

2 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德尔菲法、神经网络法等。[3]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决策问题分为多个目标或准则,再分多个目标或准则的若干层次,然后根据层次元素之间影响的关系和比重确定每个层次中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权重,最后通过逐层加权求和得到最终权重,此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决策。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决策方法,适用于目标多、准则多、时期多且结构化特性不明显的系统评价,但是层次分析法在指标过多时权重难以确定,而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最终决策或评价的结果,所以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4]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需要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指标,指标的构建涉猎广泛,考量全面,直接影响评判的准确性,然后构建权重向量和评价矩阵,评价矩阵的建立需要选择合适的隶属函数,最后根据合成因子进行计算合成,并对结果做出解释。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定性与定量结合,做到了对评价对象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综合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可靠性得以提高。但是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系难以涉及全面,这就可能导致最后结果的偏差。

(3)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是由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易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法首先请专家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判并打出一个权重值,根据专家权威性给出专家权重,由专家权重和专家给出的权值求得该指标应有的权重。然后由专家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对比指标体系中的标准,打出相应分值,最终求得该系统的得分。[2]此方法简单通用,但是只能得出系统优良好坏,无法知道系统的各项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细节。在系统改进和优化上无法给出实质性的评价。

(4)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由调查人员以函件的形式联系各个专家,将调查表发给他们,而他们之间互不认识,互不通信,互不讨论,他们只能和调查人员有接触,然后通过多次回收整理调查表,多轮次征询专家的意见,最后汇总趋于集中的专家意见,作为评判的结果。而这其中专家的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用户,可以是技术人员或者各行各业的人士,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提高了评价准确性,但是评判标准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最终获得的一致意见,仍可能带有一定随大流的主观性。[5]

3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的改进

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信息系统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信息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基于提高信息系统评价的准确度的思考,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的改进工作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合并使用,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例如在此简单介绍将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和德尔菲法结合的一种方法。

(1)按照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组成专家小组。

(2)向所有专家提出信息系统评价有关的问题和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信息系统的所有背景材料,以及为所有专家演示并讲解这个信息系统,同时请专家亲自体验。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的体验了解或者专业知识,对提供的指标根据重要性打一个权重,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的每个指标项进行打分。根据专家的打分表求得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4)把每位专家的打分表汇总整理,列成表格,但是不列出专家姓名,将这个结果再次分发给所有专家,让专家对比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参考整理,反思修改,再一次打分。

(5)将所有专家的打分表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分数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分数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指标权重和指标得分,但并不说明给出分数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分数为止。

(6)对专家的评价进行综合处理。得出最后结论,总结评价该信息系统。

4 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不管是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是政府机关的信息系统都关乎这个企业或社会的发展,信息系统的评价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关键步骤,信息系统的评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包含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管理,以及系统使用的用户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等方面。并且信息系统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都还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未来信息化更加发达的时代能不能做到定量分析评价依然是个发展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将对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发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炳辉,程佳惠,曹慈惠.信息系统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1993(3).

[2]仲秋雁,陆牡丹.企业信息系统评价的复杂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67-69.

[3]张翠玲.信息系统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2006(8):61-63.

篇2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但这些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海量性、无序性和无控制性等特征,人们在筛选信息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应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繁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高效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如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进行了讨论,现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发展历程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法从主观角度出发,依据评价的目的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按照预设的评价指标和赋值标准,对网络信息资源表现形式、内容进行评价。在早期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中,定性评价方法占主导地位。该评价方法需要评价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或者经验。

国外首先对于如何定性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这一问题展开研究。Richmond(1991)提出“10C原则”,Stoker和Cooke(1994)提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8条评价标准,美国Harris(1997)教授提出不同角度的8条标准,同期,美国乔治大学Wilkinson(1997)教授等人在全面分析网站特点、网站属性的基础上,提出11个大类125个“质量指标”以及“OASIS评价系统”。除此之外,Smith(1998)等学者也提出很多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国内学术界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开始较晚,主要以介绍国外成果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适应我国国情的新方法被提出。最早,董小英(1997)在总结出9项标准,随即我国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展开研究。蒋颖(1998)认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可以包括信息质量、范围、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她是国内最早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学者。随即,基于内容权威性、准确性、可用性、可获取性的定性评价方法不断涌现。

经国内外学者接近30年的研究,定性评价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方法成熟度较高。

2.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法利用数学知识分析数据,从量化角度进行评价。该方法初期主要立足于浏览量等一些便于观察和统计的数量指标。定量评价方法的提出,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延伸利用文献计量学、应用数学以及网络计量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尝试,最终提出网络计量学方法、对应分析法等定量评价方法。

丹麦学术界首次提出“Webometrics”这一概念后,网络计量学逐步被应用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领域。比如链接分析法就是网络计量学的具体应用。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将链接看作是文献中的引文,继而借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法进行研究,即链接分析法。链接分析法是定量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因网络链接能够指明资源间的引用关系,所以颇受学者重视,比如李小云(2016)、李宗富(2016)等人利用了该方法对不同网站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的认可度极高。也有专家提出利用检索次数等方法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

对应分析方法最初用于企业决策定位,后推广至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Berthon(2001)运用对应分析法评价了世界范围内的电信公司网站,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我国侯治平、白丁(2011)等运用了分析法,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了实验性评价,取得了突破。

定量评价方法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很多,还有江正华(2014)的基于方差的最优组合赋权等评价方法。

二、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分析

国内定性评价仍以国外成果的经验性总结为主,国内方法理论研究缺乏完整性和创新性。评价方法中掺杂了大量例如心情、素质、知识储备量等人为因素,可靠性低,富有极强主观色彩。与此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导致评价方法不仅操作性较差、可靠性较低而且成本较高。然而定性评价能够帮助解决无法定量评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定量分析绝对化造成的差错率。

定量分析利用客观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克服主观因素,具有更高的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精确度。但定量评价方法过于表面,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利于深入探究评价内容。再者,由于难以收集信息和缺少部分计算工具,定量方法在推广使用中受到限制。我国定量评价方法虽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目前成熟度低于定性评价方法。

综上分析,定性是定量的基础,而没有定量的定性是片面的,只有令定性评价方法的全面性、成熟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相辅相成,二者结合使用,才能达到较为全面的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三、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篇3

信息技术的考核不能再依据一份试卷的得分多少,要改变过去由试卷评定的方法,要结合学生平时上机操作,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要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平时教学时间有限,要让教师一个一个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恐怕时间不够,只有发挥学生自己互评。

首先是小组内评。比如在学网站设计时,每个学生个人做好后,全部链接到班级主页上。先按10人一组,小组内大家互相观看,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通过讨论后推荐两到三份小组优胜作品出来。

接着是扩大范围全班共评小组推荐优胜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观摩这些小组推荐作品,再从中推选出大约30%的优秀作品。

然后是作品展示。请全班评出的优秀作品作者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作品制作的一些特色之处、碰到了一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之处;其他同学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老师同步进行点评,指出值得大家学习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要鼓励学生制作有自己独特创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既可通过互相观看作品对网页设计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在同学的展示讲解中加深了对网站设计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法

关注课堂中的评价,远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结合作业,注重课后的作业评价才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

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是在评价目标的指导下,明确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必要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规范的评价量规。在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时,首先要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或方面,然后为每个方面制定出不同水平的评价等级。针对上述介绍的各种作业形式,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一些评价:

10分制评价标准,即把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按照完成的程度分为6个等级:1分、2分、4分、6分、8分、10分。这6个等级有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纵向即是每一个学生对近期自己作业的比较,横向是放在整个班级中进行比较。6个等级分别表示:

10分――学生的作业表现可作为典范。

8分――学生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6分――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并不能充分地完成各种任务。

4分――学生处于提高的初步阶段,水平仍然较低。

2分――学生没有明显的表现。

1分――学生没有表现,不参与活动。

为学生的作业制定评价等级,并以表现的方式加以描述,产生评价量化表。这样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目标。此外,这种评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保证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通过纵向比较,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得到了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横向比较,尊重了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给予了恰当的认可和鼓励。这一评价标准,使得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但这种评价体制也存在着弊端,由于这种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较多,所以在尺度上很难把准,教师要灵活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尝试二:A、B、C制评价标准

A、B、C制评分标准,即当学生作业完成认真(针对多媒体作品和VB程序设计)或作业完全正确(针对选择、填空等基础题)时,就能得到A;当作业完成质量一般时,给予B;当作业不上交或是完成不认真时,则给予C。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若出现了一个C,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扣除一个A(如果没有得到过A的,则保留C的个数);若得到B的个数累计到2个时,则可以增加一个A,同时消掉这2个B。

下面就介绍下A、B、C制评价标准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课堂作业的比重占30%,即30分。而在这30分中,有基础分(每个学生的基础分都一样)和作业质量分(根据学生这一学期作业中得到的A、B、C的情况而定)。其中基础分计算公式:基础分=30-本学期的作业次数,若以15次作业为例,基础分=30-15=15分。作业质量分则是:得1个A加1分。若一位学生最后的作业成绩为(以25次作业计算):

在这一学期中,他共获6个A,7个B,2个C,通过换算,最后获得6+7/2-2*1=7个A,1个B,那么他最后的作业质量分就是7分。这位学生最后所得的平时课堂作业成绩为:15+7=22分。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ology;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60-03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自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等为标志),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开始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现代公司制企业获得急剧发展。从三次产业革命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带来了企业管理方面的革新。企业管理方法与思想的演进也经历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一人本管理(营销管理)一信息资源管理(面向客户管理)的变化过程。信息资源管理(IRM)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影响现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接受。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Horto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概念,它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和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在信息资源的需要开发和管理,目标是的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致,归纳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战略管理与总体规划;二是使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相关信息系统处于高效可用状态;三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具有较好的信息标准、数据库与管制制度等);四是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辅助企业的高层决策,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信息、物质、能源成为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战略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也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原则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企业对信息资源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信息资源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稳定与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1 信息资源管理在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从20实际80年代起,我国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正呈普遍展开并迅速增长的势头。从社会到企业都意识到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调查[3],在过去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期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中,企业纷纷构建MRP与ERP系统等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投资80亿左右规模上企业中,应用成功率只有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或者“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 据统计[4],我国现有大约16000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初步建成了信息化网络框架,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约有5%的企业有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归结起来,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总体效果与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缺乏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理论与管理方法指导,无法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信息资源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第二,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的实践经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浪费。没有形成完备信息存储、编译等信息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与改善方法。第三,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控制不合理,建设周期过长。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如ERP)项目需要强有力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学方法,从立项、确定目标,到软件选型、实施、上线。许多企业存在哲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项目实施周期过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实施完成后,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流程己经发生了变化,这都会制约和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

2.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

2.2.1 便于企业确定信息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寻找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准确掌握信息资存在的问题源与带来的效益,从而增加对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投入,同时也会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企业信息资源无论是在投入建设阶段还是在正常运作管城中,都需要对各种投入与产出(信息、服务等)做出比较,即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劳动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析。通过信息资源评价可以获取信息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通过标杆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或企业自身不同阶段的纵向对比、实际绩效与目标水平的差异就能反映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绩效的真实情况。通过评价作出效益差异原因分析与总结,可为将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投入与资源配备提供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经济效益。

2.2.2 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率,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主要运营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高层急切想知道:企业在花了大把金钱投资IT后,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多大支持?同样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各流程中的成员,都会十分关注其完成任务与作出的贡献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是否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本机构的信息资源,为本部门带来了多少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决策层和各级员工)获得这些问题的科学、量化的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决策层有效激励员工。

2.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原则

2.3.1 战略原则可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成功与否。从全局上考虑,既要注意到当前所产生的效益,又要注意到长远发展,要给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今后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又不能放弃当前效益的取得。

2.3.2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企业进行各项活动主要目的是为牟利,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的各项安排与投入必须遵循经济型原则。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2.3.3 系统优化原则评价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既要统筹企业战略与整体又要重视具体执行与部门衔接。从综合绩效评估出发制定评估的内容,优化各层指标体系;比较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3.4 实践性与开放性原则综合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充分考虑企业现有信息条件与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信息系统效益的评估内容,包括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要定期地进行追踪评估。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互为补充,即涵盖全局,又重点突出;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信息资源规划与长远发展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才能较为准确反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效能与水平高低。为此,参照国家信息产业部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的特征与相关评价的文献研究[5] [6] [7] [8],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其中,评价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以及相关的30个二级指标见表1。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它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基本步骤为: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具体而言为最高层、中间层与最底层;②构造对比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性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进行层层分解时,一定把握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关系,主要因素要突出,不漏不多。②在企业信息指标(通常含有第二级、第三级等)注意相比较等级之间的强度关系,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同时需要关注不同的指标间构造的判断矩阵(有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

4.2 德尔菲法20世纪40年代由Helmer和Gordon首创,1946年,美国兰德公司首次用这种方法用来进行定性预测,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军事预测、人口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等领域的评价、决策、管理沟通和规划工作。

具体实施步骤:①组成专家小组。②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由专家做书面答复。③专家作出预测意见,并给出解释原因。④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做出修改和判断。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⑤将所有修改意见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指标评价涉及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在挑选专家时既要考虑评价成本和时间等因素的约束;又要考虑专家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利益冲突等其他社会原因,同时,还需要防止专家因不愿批评或否定其他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合理主张。因此,必须避免专家们面对面的集体讨论,而是由专家单独提出意见。②对评选专家的挑选,必须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员对企业内外部情况比较了解程度。专家的成员具有多样化,可以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外请专家。如,在估计未来企业对信息资源设备需求时,企业可以挑选人事、计划、市场、生产及销售部门的经理作为专家。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L.A. Zadeh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并由此发展成模糊数学,为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数学工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己在综合评估与决策、模糊规划、模糊可靠性分析、模糊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借助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原则,考虑与被评判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按确定的标准,对某个对象中的某个因素进行评价,称为单一评价,从众多的单一评价中获得对某个对象的整体评价,称为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由各因素被评为各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判矩阵,并对评判矩阵与确定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重因子进行模糊矩阵合成运算,最终得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

具体实施步骤:

①建立因素集,因素集为U={U1,U2,U3,…Ui}

②确定权重向量:

(i)=(a1(i),a2(i),…,ah(i)),ak(i) 0,ak(i)=1;

③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得规范化矩阵。

X(i)=(i),(i),…,(i)

=x(i)x(i)…x(i)x(i)x(i)…x(i)…………x(i)x(i)…x(i)=x(i)

即得评价矩阵:

(i)=1(i),2(i),…,m(i)=r(i)

④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i)=(i) (i)=(b1(i),b2(i),…,bm(i))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9]:①企业信息资源评价的诸多指标中,通过模糊数学法可以将不完全信息、不确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模糊概念,通过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以及规范化矩阵的使用;使定性问题定量化,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信性。②只考虑了主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次要因素,使评价结果不够全面。

4.4 平衡计分卡(BSC)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由学者罗伯特教授和戴维教授于1992年提出,是一个将长期的策略战略和短期的具体措施联系起来的综合度量系统。既重视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又注重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性,便于战略的实施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通用的组织绩效管理与测评工具,对于不同的运用对象(适用于企业、政府或非盈利组织等),平衡计分卡的角度、结构也指标是作出可以适量增减。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过去数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据调查,全球排名1000大企业中有60%已经使用或正打算使用BSC,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约有60%正在使用BSC。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该方法只能对定量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定性的指标必须要考虑选用其他的方法加以量化。②运用该方法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已经具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即一致认同的战略);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达成要考核企业多方面的指标,不仅是财务要素,还应包括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中,平衡计分卡方法能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及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许多企业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工具。

5结语

毫无疑问,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导致到企业为未来战略的成功与否。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遵守规范化的评估程序。基于实践中企业日益高涨的需求与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何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客观?本文分析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相关原则,尝试从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等四方面构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模糊评价法与平衡计分卡法4种方法,并分别对其评价注意事项做出了分析。总的来说,目前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多,定量评价方法偏少,但正成为研究热点;而且评价指标越来越细化。但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定量评估模型中,大多集中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评估指标的测度,还缺乏从企业战略总体上考虑所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综合、通用评价模型与方法。因此,在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整合企业现有所有资源来进行评价必将成为必然;在选择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上,综合几种方法的优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多角度、智能化的综合评价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Forest W•Horton,J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1985.

[2]张洪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7):62.

[3]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

[4]于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5]李佳洋,郭东强.信息资源效用的综合评价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查先进,陈明红.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图书馆情报,2010,3.

篇5

信息技术到底是技术、是科学,还是文化?在新课标、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湖。这是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

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

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

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

2.会考或高考

会考或高考是信息技术评价的最终趋势,但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的差异,目前来看它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会考与高考很难在短期内全面展开,但它的推行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会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现在当今的综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试形式上仍以笔试为主,待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关于试题的内容应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遵循螺旋上升认知规律,并做好各阶段的衔接。关键词: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技能性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现阶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案还没有真正形成,评价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标准还是比较单一。无论使用的教材有何区别,也无论课时、教法存在怎样的差异,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无不感觉到“教学评价”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瓶颈。因此,课程实施主体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更多的是课程观的变迁与评价机制的静止而产生的矛盾。

信息技术到底是技术、是科学,还是文化?在新课标、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湖。这是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

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

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

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

篇6

面向学生未来发展、面向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较多,课形复杂,以理论知识课、操作技能课、主题作品课等为主。评价是信息技术课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模式科学、内容全面、方法多样、过程民主的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学习评价的目的。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技能操作,目前普遍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不科学的弊端,还存在着评价过程主观性强和评价效率低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尝试在学生主题作品评价中,制定基于网络学习的评价量规,提高评价科学性和评价效率。

一、设计评价量规的依据

科学制定评价量规,是为了提高评价信度和可操作性,提高评价工作较率,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方向,为使用电脑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1.依据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量规要符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根据课程标准,评价量规中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和创新性等多方面内容,应该具备多个方面的评价因素。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跳出单纯培训技术的层面。

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提倡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育理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外,还强调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更科学、更严谨,全面监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从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较大部分内容是技能操作,学生的作业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通常以人工主观性评价为主。人工评价不容易做到客观、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极易产生片面性。所以,要针对学生学习经验制定评价量规,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建立学生成长性评价体系,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多维能力,形成情感。

3.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评价量规是用来评价学生成果或者学生的表现、行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制定适合教学内容的学习评价量规,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所以,评价内容应客观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4.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

评价量规不仅是评价标准,同时还是一种教学工具,依据学生的个体发展设定科学的评价量规,结合教学手方法,将评价过程融入到教学每个环节中,全面考察学习过程,便于及时收集、调控,给教学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所以,在制定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依据学生的成长经验制定评价量规。同时,评价量规的应成为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检查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等。

二、电子作品评价量规设计流程

评价量规可以采用通用性量规和专项量规。通用量规是针对广泛类型的作品评价而设计的通用评分标准,把学生的表现或成果的重要因素综合起来,给出一个整体的评价,适用于各种类型电子作品的简单评价。以下就通用量规的设计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1.准确把握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包括若干个行为动词,如:描述、列举、了解、理解、熟练掌握……。确定评价内容要从确定学习目标开始。采用以上动词进行描述。例如学习目标为“了解、描述、列举”,则评价指标可以描述为“了解信息的概念,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列举出五个以上信息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应用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的行为动词是“操作、熟练操作、使用、熟练使用……”,则评价指标可描述为“能独立完成插入图片的操作。”、“能熟练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小报。”

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行为动词是“体验、亲历、交流、讨论……”,则评价指标可描述为“能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作品。”

评价的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所以,还要制定一些成长性评价量规。例如制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知识量规,其成长性评价指标可以定为“能根据文档内容排列图片”。

2.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也称为评价维度、评价要素、评价项目等,它是评价工作的核心。离开了评价指标,评价就会失去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评价完全是以评价指标为核心,将各种评价指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具体化,构成评价指标。

电子作品综合性评价,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例如:

知识与技能指标主要有:主题与内容、规范、技术运用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指标主要有:创新、自主等内容;

情感态度指标主要有:合作、交流等内容。

3.等级描述。

用等级或分值把学生的表现或成果等重要因素综合起来,给出一个整体的评价。评价等级可分为三到五级,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等级制,也可以使用量化分值。

划分等级或分值的方法是,先确定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相对应的评分标准,两者进行比较,然后制订出中间等级的评分标准。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产生中等水平等级的量规,适用于设计三个水平等级的量规。如果还需要进一步划分,可以取两个相邻的水平等级产生中间等级。

描述每条量规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例如,评价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时,量规描述为“能使用多种途径获得热带观赏鱼习性的多种类型信息(文字、网络、图书、实物等),并能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具体,可操作性强,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方向,具有指导性。

例如,可以这样设计出高级和低级两项量规:

高级:准确反映出作品的主题内容与创作意图。

低级:基本反映出电子作品的主题内容与创作意图。

然后从其中分离出中间等级:

中级:能反映电子作品的主题内容与创作意图。

根据需要,还可再进行分级。这里就不赘述。

三、电子作品通用评价量规示例

水平性综合评价量规对应知识与技能评价目标,主要评价学习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价项目较为具体,对学生制作作品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同时,这样的评价量规,适用于使用计算机进行评价。

篇7

【作者简介】 李艳丽,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一中学教师。

习惯了传统文化课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我们,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学生学业的评价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之外的又一大难题。

刚参加工作时,看到前辈们都是采用考勤和期中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当时笔者就困惑,这能够反映学生的什么,信息技术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方面都与其它学科都不一样:学习内容强调了理论、方法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重在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统一,培养目标却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等入手,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一张试卷显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门学科,如何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系统,是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再精心,讲解再怎么有激情,课堂指导再怎么细致入微,如果没有及时地对学习进行评价,也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起着导向作用。

经教育部批准,我省于2009年秋季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里课程设置里,信息技术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学分,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学分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正确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是实现学校的教育面对全体学生的前提,信息技术课的这4学分如何评定成了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学科听到最高的呼声就是利用高考积极引导完善学分制,很多同仁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只有参加高考,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些呼声不无道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有参加高考的科目,学校才会重视,信息技术老师才会被学校重视,但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吗?现在全面纳入高考的省份都不是很多,据调研:浙江的信息技术课纳入了高考,有专门的高考试卷。海南、山东、江苏、云南将信息技术课的会考成绩以不同方式与高考录取成绩进行了挂钩,但所占分数很少,例如云南仅设置了4分。高考无形中会增加学生负担,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差异性较大,势必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我省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学分的认定以完成作业量为基本依据。每一模块提交的作业量达到20次及以上、修习过程表现良好、模块考试合格,方可获得相应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要修习2个模块,获得4个学分,用一至两学年完成。作业平台的推行解决我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不足、课程不好等问题,保证了这门课程的开设,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抓手。在作业平台里教师还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设计作业题库供学生使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学生,从而做到合理有效。这种评价方式避开了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智能力和精神素质等方面入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但这种评价模式在现实中与实际还是有差距。

其一:作业平台重在结果性评价,利用学生做完的作业这个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业。但是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一个通过学习,知识慢慢积累,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不到更好的记录和评价,就不能正确、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使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能了解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比单纯的结果性评价会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成绩。

篇8

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部署之一,信息化的实施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科学评价与分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是对企业信息化演变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客观认识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成熟。

一 文献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化演变过程一直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其中最著名的是Nolan模型。此外,还有Synnott模型(1988)、Mische模型(1990)、Hanna的信息技术扩散模型(1990)、Edgar Schein模型、SW-CMM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986)、COBIT框架下的IT过程成熟度模型(2000)、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2000)、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2000)和基于价值链的四阶段模型(1990)。上述模型的设计思路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和四个维度:一是从信息化的支撑要素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二是从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总体上看,多数模型在信息化发展阶段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上比较科学,但忽视了从信息化演变的内在机制上去挖掘关键因素。

国内学术界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与测评方法的研究,综合考虑了我国信息化的特点。左美云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划分为技术支撑、资源集成、管理优化、战略支持和持续改善五个级别。模型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信息应用层面,还增加了信息制度、外部协同、信息战略等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另外邱长波得到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包括信息系统准备、信息系统引入、信息系统集成共享、信息系统企业外延伸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五个阶段。

二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与制造相融合,从而改善制造企业的生产设计和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节约成本,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企业管理模式、制造技术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用五个关键词进行了提炼,即泛在、智能、融合、绿色、可信具体解释如下:

泛在―信息化的广泛性,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一个载体。更具体地说,泛在性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接入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化应该从被动式向智能型、自适应型演变。应该侧重向知识管理和规则建模发展。

融合―领域知识、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要融为一体。

绿色―信息化是一个高能耗领域,要从硬件技术和管理方法入手,推进信息化的低能耗,实现信息化的绿色环保。

可信―信息化要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三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宏观角度的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不能准确发现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科学测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因此,对于个性化比较强的某些区域制造业,应该化繁为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一套适合该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

以温州地区为例,温州地区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打开国际市场。因此温州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应该侧重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开展评价(详见下表)。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间接反映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整体规划水平。本文从制度、软件、硬件、人才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管理制度完善程度、软硬件投入占企业固定资产比值、计算机联网率、人均拥有电脑数、网络性能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占比六个方面。

第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这是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生产、管理、推广、决策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CAD/CAM应用水平、ERP应用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信息化辅助决策水平。

第三,信息化实施效果。信息化实施效果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成果。本文从资金与市场规模两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周转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

四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实施办法

对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除了设计一套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外,还要设计科学可行的实施手段。本文在研究大量成熟度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以温州地区为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实施办法,关键步骤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温州地区,可以考虑选择行业专家、高校专家和制造业业主共同组成专家团队。

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为:第一步,确定比较判断矩阵。请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所从属指标的重要性之比,由比值构成比较判断矩阵;第二步,层次单排序。用方根法计算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步,层次总排序。自上而下分别用每一层的每个指标相应地归一化特征分量作权,乘以下一层其支配的每一个指标的特征分量,便得到下一层指标的组合权重,最下一层的组合权重即为所求。在总排序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组合的一致性检验。

2.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

首先,分层次抽样采集样本。根据测评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温州地区的制造企业进行调研,收集100份以上的样本。为了较好地保证样本在成熟度分布上的完整度,可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抽样,即根据与成熟度有较高关联度的指标(如温州制造业的规模指标)对样本进行分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

其次,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量化赋值。为了控制测评总分的区间,制定评分等级,需要对采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计算信息化成熟度总得分的公式:

I=

其中,I表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总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赋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最后,聚类分析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并确立阶段评分区间。第一,利用聚类分析中空间浓缩度高的最短距离法,对样本中处于同一信息化水平层次的企业进行归类。具体根据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二级指标变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合适的类间距,将样本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分为3~5类;第二,根据指标的贡献率,剔除一部分对聚类结果影响很小的指标,从而构建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第三,通过对所处不同阶段的样本企业的对比分析,综合得出信息化成熟度的阶段特征。第四,计算各阶段每个企业的测评总分,综合得出各阶段的评分区间。

3.开展具体实例的测评

在建立了温州制造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标准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温州地区具体的企业实例开展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首先,根据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实例企业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结果实施测评量化,并计算测评总分;再次,根据测评总分,参考成熟度阶段模型的评分区间确定该企业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最后,参考该阶段和高一级阶段的信息化成熟度特征,对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的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Nolan .R L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 a Stage Hypothesi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73(7)

[2]Gibson C F, Nolan R.L. Managing the four stages of EDP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74(1)

[3]Nolan. R. L. 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2)

[4]左美云、陈蔚珠、胡锐先.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5(3)

[5]左美云、王.胡锐先.基于专家调查的组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5(4)

篇9

根据教育学原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评定的活动,用于对教学进行指导、调控和检测。由此可见,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新的教学评价方法确实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研实践,并借鉴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常见的评价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将收集到的作品放在共享文件夹下,学生浏览后再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教师认为比较好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再统一展示在各学生的计算机上,进行学生自评、学生间或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用这种方式评价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的作品是从学生上交的作品中选中的比较好作品进行展示,这就带有一点主观性,缺少一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2)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这就导致教师在展示品时可能有的学生的作品还没有完成,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生喜欢玩电脑,就是不喜欢上计算机课”的情况,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学生的评价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发言,教师只能有选择地请几位学生代表进行评价,长此以往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反正老师不会叫我发言”的想法而不去进行评价;(4)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将完成的每个作品都一一展示及进行评价。

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并且都“活动”起来呢?下面就利用论坛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二、实施过程

在开学初,我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学生以4-5人为基础,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选一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协调与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在上课前,教师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素材上传到论坛上,并以置顶的方式显示,以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学生觉得教师提供的素材不够,还可以根据学习任务自行上网搜索相关素材。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对该门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也会掌握课程学习的管理过程、信息资源的查询等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学生将作品创作完成后先在组内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将组内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自评上传到论坛上,这些作品可以包涵图片、文字、声音、动画,教师将小组推荐的作秀作品进行置顶供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其他同学的评语可以直接发在该作品的下方,这样其他没有评议的同学可以同时看其他同学对该作品的看法。由于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不时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可以让学生通过“换位”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进行反思性评价,从而找到差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价不再是“例行公事”,它反过来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并提升了教学效果。当然这类评价活动在开展之前首先应提出评分标准,让全班商讨这个标准,并根据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在评分进行前或进行时调整标准。同学间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网络交互的功能更体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做到对学生的评价。全班同学还可发表不同意见,甚至争论,评定的过程成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评价能力逐步增强,变得全面,客观和主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同学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还带有很大片面性、主观性、被动性,且不够稳定。因此在每个活动结束时教师都应作总结性评价,以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评价过程中的注意点

篇10

一、信息素质内涵的演变

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Zurkowski[1]在1974年提出,指人们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McClure[3]认为信息素质是传统素质、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与媒体素质的集合。我国的信息素质最初从图书馆素质演变而来,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相关技能与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4]。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虚拟咨询机构、搜索引擎、电子数据库、网络信息充满互联网,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图书馆的唯一信息源地位被打破,单纯图书馆检索技能已不能满足需要[5],因此,信息素质被重新定义为狭义型和广义型[6],狭义信息素质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信息素质指检索、甄别、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素质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信息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陈爱璞[7]将信息素质内涵分为二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六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潜能、信息心理)。毛奕[8]认为信息素质的内涵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行为能力、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王锦贵[9]把信息素质与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教育界及终身学习相关联,使信息素质的概念和内涵更加完善。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质教育指通过有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增强个体信息意识,提高个体信息能力,丰富个体信息知识,树立个体信息观念,加强个体信息道德,从而使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教育[10]。国外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较早开展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11]。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依托高校图书馆通过新生图书馆利用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各类信息利用培训及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文献信息利用等途径实施。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进展:曾晓牧等[12]提出按照基础、通用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组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即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基础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图书馆基础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如介绍图书馆布局和联机目录、网络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对中年级学生实施通用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分析信息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源,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交流,合法检索、利用信息等;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及常用信息资源,能正确判断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的写作。陈琳等[13]提出信息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为总体目标,全面构建包括基础类的平台课程、提高类的拓展课程和巩固类的实践课程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研究进展:严丽[14]把信息素质学习分为研究型和资源型,研究型学习指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资源型学习是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曾晓牧等[12]提出,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等可由图书馆人员承担;培养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需要学科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合作完成;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需要图书馆人员和电教人员共同开发建设;信息素质教学设计则需要图书馆人员与教师合作进行。杨小文[15]依据系统论提出建立一个文献检索课教学管理系统,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获得最佳综合效应。许萍等[16]针对地方高校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电子资源少的现状,倡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高校文献信息合作,宏观上,形成地区乃至全国联盟以实现网络培训的资源共享;中观上,实现校际及学校与数据商的合作;微观上,实施校园内部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与教师、图书馆与学生的合作。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新趋势[17],但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网络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单调,侧重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忽视对用户评价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服务项目等,亟待改进。

三、信息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质评价方法指评估用户运用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及方案。我国研究信息素质评价方法是从借鉴美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开始的。苏晶等[18]从我国不同类型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国外评价标准,分别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以及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进行了总体评价。杨林等[19]提出了按基本型、研究型、专业型和教育型分层次制定高校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建议,并给出了每种类型的定义和特点。曾晓牧等[20]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方面进行分层评价,第一层次是满意度评价,第二层次是通用信息素质能力评价,第三层次是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第四层次是反馈评价。吴平[21]提出了制定我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七大原则,即导向性、完备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发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性原则,并指出了制定信息素质标准应注意的问题。赵雅萍[22]等通过对大学生和专家的调查,确定了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吸纳能力和信息伦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各条目的权重,并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评价实践,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客观评价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指导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方向,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质。

在各种评价方法中,比较完善的是曾晓牧等人[23]根据北京地区信息设施、信息环境条件,利用德尔菲法设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能力评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篇1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基金业快速发展,2009年末基金资本规模达到了2.68亿元。在我国基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基金绩效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金评价指标。例如:美国财务学者Treynor首先提出一种考虑风险因素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即以单位系统风险收益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作为评估指标,后人称之为“特雷诺指数”[1]。Sharpe提出用单位总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评价基金的业绩,称为“夏普指数”[2]。Jensen提出了“詹森指数”[3]。

除上述方法外,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业绩归因、绩效的持续性、基金风格、绩效评估的一致性等也是基金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Terynor对基金经理的时机选择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选择时机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形,并利用二项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T-M模型)[4]。Admat证明T-M模型在衡量时机选择能力上是有效的[5]。Cumby对美国15个国际投资基金的业绩进行分析,发现基金经理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大部分为负数[6]。

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陈学荣选择1998年第一批上市的五家基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7]。徐涵江采用Treynor、Sharpe和Jensen指数对上市最早的前10支基金经营业绩进行评价[1]。张新运用不同的基准指数和实证研究方法对22只封闭式基金的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金在整体上没有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市场走势的能力,也未显示出优异的选股能力[8]。刘红忠以深沪证交所上市的33只封闭式基金为样本集,对其业绩及其持续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2]。

现有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为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考核基金经理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增强了持有人的市场风险意识,有利于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的评价体系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将多种绩效目标统一到同一体系中,对基金总体绩效进行综合度量。现有的少量综合评价模型均由基金公司提出,缺乏独立性,而从实用角度来看,不论是从投资者、基金公司和金融管理者来看,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将从中国基金市场的特点出发,构建全面、合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引入信息熵理论构造评价结果的区分度函数,并以区分度函数为基础构造绩效评价体系权重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基金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宏观政策环境,而且包含微观的基金管理因素。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基金绩效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周期调整,资本市场盛衰的影响,当经济形势看好时,或者经济处在发展上升阶段时,或者资本市场处于平稳发展时,这些因素会刺激基金绩效的整体提升,并且影响人们对预期收益的估计,进而映射到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上述这些因素能够对基金在不同时期的绩效产生影响,但是并非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作用因素,因此可以称之为间接因素。从微观因素角度看,基金规模、基金费用,基金经理人能力、择时能力、投资风格等都直接影响基金绩效,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基金运作,故称其为直接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基金绩效,从而使每只基金的表现不同。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之前需要认真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形成较为合理的影响因素集合。

(1)基金规模

对于基金规模和绩效的关系,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小基金灵活性强,能够实现仓位和配置的结构性快速调整,而大规模基金的换手率普遍偏低,不具备流动性优势,但是却能够及时弥补大范围申购赎回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其业绩相对稳定”。本文认为,规模对基金绩效的影响还包括基金经理人管理方式的区别,换句话将经理人对不同规模的基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规模较大的基金,基金管理人作为人的责任和利益都会更大,因此,他们倾向于在管理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投入势必造成较高的成本,但是换来了持续的优良业绩。

(2)基金费用

基金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两种费用:一是投资者在交易的时候发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主要包括申购费、赎回费和基金转换费。另一类是基金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基金托管费、管理费、信息披露费等,这些费用主要由基金公司承担[3]。相关研究表明业绩好的基金其费用率与业绩呈负相关,业绩差的基金其费用率与业绩呈正相关[9]。业绩好的基金费用越低。所以基金费用是影响基金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基金绩效评价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3)基金收益风险

基金的收益风险是基金绩效最早的研究内容,当然也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基金的收益主要通过基金的单位净值、净值增长率、净值收益率等几个指标进行分析。但是,收益总是与风险相生相伴的,基金的风险同样对基金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投资基金是在承担一定程度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收益的,追求较高收益必然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基金的收益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基金风险的识别、度量以及分析是基金绩效评价研究的前提。现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它将收益和风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收益加以风险调整,得到一个可以兼顾考虑收益与风险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能够排除风险因素对基金绩效评价的负面影响。

(4)基金经理的选择能力

基金投资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市场,所以基金经理的运作能力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个方面是基金经理选择的重仓股,面对不同的行业和千余只股票,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对基金绩效的表现尤为重要;另一衡量的标准是基金经理选择重仓股的行业。从基金经理选择投资的行业来看,行业的整体波动也会对基金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当然从行业选择方面,投资人也能观察出基金经理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和掌控能力。

(5)基金投资风格

基金的投资风格决定了投资者购买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这与投资者的风险喜好、基金业绩的好坏有着重要关联[d]。

基金风格可以从基金投资风格和收益表现风格两个方面区分,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进行风格分类是为了在不同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或者使投资的品种在投资目标中具有某种共性。也就是说基金投资风格是基金在构建投资组合和选择股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风格。

(6)基金的资产配置集中度

基金的资产配置集中度是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出基金经理的选择能力以及分散资产控制风险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股票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这两个资产配置指标能反映出基金经理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股票集中度能给基金带来超额收益,使得基金业绩表现良好,但是行业的资产配置集中度并没有带来好的收益,反而带来的损失较大。

三、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基金绩效综合评价为研究目标,将其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并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合并、规约,构造六个准则层,分别为:基金收益(C1)、基金风险(C2)、风险调整收益(C3)、基金费用(C4)、基金经理能力(C5)、市场表现(C6)。

进而为各准则层选择测量指标,构造完整的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C1准则采用净值增长率(W11)、净资产收益率(W12)两个指标测度基金的收益绩效;C2准则采用标准差(W21)、β系数(22)两个指标测度基金的风险;C3准则分别用夏普系数(W31)、特雷诺系数(W32)、詹森系数(W33)度量基金的风险收益水平;C4准则采用收入费用(W41)、净利润费用(W42)两个指标度量基金的费用成本;C5准则采用重仓股贡献度(W51)、重仓行业贡献度(W52)来衡量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C6准则使用投资集中度(W61)、重仓股换手率(W62)度量基金的市场绩效。

根据以上分析,完整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为科学量化基金综合绩效水平,本文引入信息熵理论,探讨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假设待评价基金的个数为n,每个基金在评价期内的指标值为aij,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ij(各指标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采用信息熵[10]构造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可分为下列步骤:

1.构造第i支待评价基金的综合绩效公式:

其中,Bi为基金的综合绩效,wij为待求的权重向量。

2.构造归一化基金的综合绩效序列:

其中,第i支基金归一化的绩效Ci。

3.建立信息熵区分度函数。

根据信息熵定义,结合归一化绩效构造基金绩效综合评价的信息熵函数。

其中,H(C)为评价结果的信息熵。显然,H(C)值越大则评价结果的区分度越大,即各基金之间的综合绩效差别越大。所以,可以将H(C)作为权重求解的目标,求解最优权重向量,进而对各基金进行评价。但是这个目标必须满足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这样才能够使定量评价与专家的要求相符合。为此,建立权重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4)。其中,约束条件是根据评估主体对各项指标的主观判断构造的不等式。

通过求解该模型即可得到符合主客观约束的最优权重向量,进而可以对基金绩效绩效全面的综合评价。

四、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3年-2010年成立的10支开放式基金。样本的选取综合了各机构的分类结构后选定的10支股票型基金,其分别属于不同的基金管理公司,如表1所示。

论文选取了5位基金投资者和5位基金经理共同组成评价专家组,对评价体系的指标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如果对于同一组指标的重要性判断不一致,则采用简单多数原则。

计算各指标的单项评价分值,根据本文方法构造评价模型的优化模型。采用MATLAB2007编写基金绩效评价模型的求解算法,获得评价模型权重。并对基金绩效进行综合量化,得到综合评分及排序,如表2所示。

五、结论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如美国S&P 500指数那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被广泛接受、可作为基准组合代表的市场指数。因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证券投资基金评价方法,构造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信息熵理论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B.P.S.Murthi,Yoon K.Choi,Preyas Desai.Efficiency of Mutual Funds and Portfolio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98(2):408-418.

[2]William F.Sharpe.Mutual Fu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66,39(1):119-138.

[3]Michael C.Jensen.Problems in Selection of Security Portfolios: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 (2):389-416.

[4]Jack L.Treynor,Kay K.Mazuy.Can Mutual Funds Outguess the Market[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66,44(2):131-136.

[5]Adman Anat R,Stephen A,Ross.Measuring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n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Equilibrium Model[J].Journal of Business.1985,58(11):11-26.

[6]Cumby R.E.,Glen J.D.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Mutual Funds[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497-521.

[7]陈学荣.投资基金业绩综合评估的指数法及其应用[J].财贸经济,2000,5:188-192.

[8]徐涵江.证券投资基金经营业绩评价研究及实证方,[J].统计研究,2000,(4):28-31.

[9]张新,杜书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战胜市场[J].金融研究,2002,1:1-22.

[10]刘红忠.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与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二期课题,2001.

[1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