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探究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还有理想、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一些概念、规律之前,最好能够接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我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邻居家生了一个小孩,夜里孩子怕黑,总是哭啼。其家人买了个灯具,可光线又太亮。那么,怎样让灯光变暗呢?”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纷纷畅所欲言,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经过讨论,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电阻知识,想到两种较好的解决方法:1.减小电压;2.增大电阻。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判断对不对?你能通过实验验证吗?随后,我又要求学生说出家中既能发光又发热的东西有哪些,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家里既发光又发热的东西很多,如白炽灯、日光灯、红外线取暖器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用电)。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在猜想验证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是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科,“物理”顾名思义,就是要“悟理”。而“悟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问题中引导学生猜想,在猜想中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得到验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思考: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又有什么关系?通过
讨论,学生认为:既然电压变小或电阻变大,小灯泡会变暗,那就说明当电压变大,电流会变大;当电阻变大,电流会变小。
我趁势追问:那么如何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大多能总结出:(1)保持电阻R不变,看改变电压后电流如何变化;(2)保持电压U不变,看改变电阻后电流如何变化。
尽管控制变量法是这节课第一次出现,但在初二开始就学习了这种研究方法,所以这里通过巧妙的衔接,复习了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里的实验要用到什么仪器?如何才能多测量出几组数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学生设计出的电路无法改变电压U,只能测出一组数据而预先设计的。至于怎么来改变电压U,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可以改变电源电压,也可以增加一个滑动变阻器,当然增加滑动变阻器更方便。
尽管学生提出来的设想,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都不要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完善。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经常会出现电压能调到1V就调不到3V,能调到3V就调不到1V,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组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又会提出新的猜想或疑问,从而将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理解与记忆的最好方式是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用剪刀修剪树枝,那么怎么剪才能更省力?
此题的关键是怎么剪才能更省力。要使杠杆更省力,应该让剪刀的动力臂比阻力臂更大些,即让树枝靠近刀轴,手放在刀柄的末端,这样会更省力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会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培训课程的理念
1.以学员为中心的师生观
本课程的师生观要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具体表现在:2天的集中培训时间内,每个学员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师则是引导者、辅导者和监控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要根据大多数学员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到大多数学员的学习成效,而不仅仅是主导式的单纯讲授知识技能以完成培训的教学任务。
2.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本课程的质量观要体现能力为本位。设计培训项目时,培训师选取了一个真实的、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实例(培训师不做任何的指导)为教学载体,让教学管理骨干完整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与评课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位学员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现象独立开展评价,接着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小组评价,同时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学员又要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和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且共同构建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学员再用评价指标来解析教学实例。
培训对教学管理者的各项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评课能力:对观摩课实施“2+2”的评价中,每位学员必须对观摩课写出个人评价(2个主要优点和2个主要不足)并张贴出来,在培训师A的引导、归纳、总结和提炼之后,学员马上可以学会评课的“2+2”基本方法,学会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观察、分析并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位学员通过观察、理解、反思和评估,能够自我发现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盲点和短板,提高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
3.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
本课程的效率观要体现产出为导向,没有产出或不明确产出的学习则是无效的。为此要确定培训对实现学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管理是否真的有所贡献,要树立培训一定要给学校带来增值服务的概念。
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关注人们在工作中是否使用了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即行为变化,确定学员通过学习后发生的行为改进程度。只有学习者真正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后,才达到了培训课程的学习目的。更为重要的产出是培训课程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影响,即产生的效果,包括因学习而带来的组织上的绩效改变,包括质量改善、效率提高和满意度提高等。
反之,投入为导向则是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征求对教学反馈意见,即确定学员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但学员满意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即发生了有效的学习。另外,还可对学员学习前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即确定学员是否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可检验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但仍无法确定学员是否能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要求有改进自身职业行为愿望的受训者具备5个特点:有提高现有水平的迫切希望;能真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允许其提高的环境和条件;能得到对此感兴趣并有一定能力的人的帮助;有尝试新想法的愿望和机会。
培训中,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学习心理学的教学实验感受,通过小组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让学员不断地提升“能力的产出”。又如个体独立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开放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体的独立学习与思考,又强调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学习,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组间互评,欣赏与批评,到总结与反思,培训师调动学员冲破固有思维,开放多元,大胆创新,再进行综合式的点评分析。
二、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
本培训围绕着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问题,着眼于教学管理者的内涵与能力提升,促进管理者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成长。
1.对培训师的要求
在培训中,至少安排A、B两名培训师相互配合进行,并需要一至两名助手协助。其中,A培训师必须为一体化课程理论专家,把握整个培训过程,调整各环节的教学进度,组织学员的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讲授教育教学理论与主要概念,点评各环节学习情况,归纳总结学员观点等,在培训中起关键作用;B培训师主要是配合A培训师开展培训工作,必须掌握一体化课程基本理论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协助归纳学员观点,提取A培训师讲授过程的关键词,在某些独立的教学环节,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的学习理论体验可由B培训师主持。具体分工要求详见表1。
2.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对象是教学管理干部与教学骨干,包括: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和系部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是每个教学管理者必备的基本功,评价什么与如何评价、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如何等均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教学管理者通常是优秀课堂组织实施者的代表,必须熟谙何为优秀课堂?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骨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更要清楚什么是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课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学员的学业成长。
3.培训内容的安排
培训课程确定为两天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一天半,采用行动导向方式开展,主要内容为:一体化课程教学现场观摩、讲课者自评、学员“2+2”独立开展他评、培训师梳理提炼学员观点、小组学员讨论达成共识、培训师讲授课堂教学评价和一体化课程的理论问题、“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小游戏的体验、小组学员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展示与解释、培训师带领学员点评分析评价表、全体学员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分析教学实例。
最后半天将依据培训学员的已有基础,安排内容不同、深化培训主题的专题讲座。第一期是生本理论专题,弄清何为“以学员为中心”,一体化课程如何组织教学等基本问题;第二期是结合当年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做竞赛方案的解读;第三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四期从课堂教学与管理层面,以学校实际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案例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管理举措做个案分析,树立优秀个案的校本式标杆。培训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促成了培训目标的达成。参见表1。
表1 教学管理骨干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安排
日期 内容 时间 形式 培训师的分工与职责
第
一
天 课堂教学现场观摩 90分钟 观摩课 组织培训者观摩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设计与学生工作页等资料
讲课者自评,培训者对观摩课进行评课,梳理课堂教学评价要点 90分钟 头脑风暴 培训师A:负责引导讲课者自评、解释“2+2”评课形式、调动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学员的评课观点,写纸条、张贴、纸条的同类项合并、归纳等
课堂教学评价核心问题的探讨 180分钟 研讨 培训师A:负责主持、讲解、引导、点评、归纳、整理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观点,写纸条并归类张贴,板书等
第
二
天 “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等学习理论体验
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构建与分析 240分钟 行动导向 前150分钟:
培训师A:负责补充、解释、提示、指导等
培训师B:负责主持、概述、展示、提炼观点、布置任务等
后90分钟:
培训师A:负责主持、点评、标识各组评价指标关键词,讲解教学理论与概念等
培训师B:配合标识、点评等
培训深化专题 120分钟 讲座 每期选择不同主题,持续深入
4.培训方法的设计
在前一天半的学习当中,观摩、评价、头脑风暴、讨论、游戏、展示等多种学习方法交替使用。
观摩课的实施环节:由承办学校在教学场所准备一堂真实完整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时间为90分钟,培训学员进行观摩。评课阶段:观摩课后,学员们回到培训场地,先由讲课教师做自评,每位学员对观摩课做“2+2”的独立评价并张贴关键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内讨论,梳理学员个体自评的关键词后形成小组评价意见;紧接着,培训师利用各学员或小组观点,引导问题讨论、讲解基本理论、点评学员观点、提炼归纳整理要点,通过对张贴纸条的重新组合,归纳提炼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线及基本要素。为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培训师必须将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投入与产出等概念及时补充并讲解。最后再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作出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展示与解释。
培训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基础,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需要,调整培训的学习内容、学习安排与学习进程,及时补充学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开阔学员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视野等;同时培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观察案例、听理论的“投入性学习”过程,而且是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行动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研,学员要把听课评课中现实的实践问题与理论知识高度融合,且不断吸收消化。本培训是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学员思维相当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成果展示丰富多彩。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详见表2。
表2 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
项目 表现特征
教师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习惯学员独立或合作学习的工作方式
学员 照顾学员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 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特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教学方式方法 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替使用
组织形式 学员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留给学员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
5.培训质量的控制
培训质量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反映学员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员对学习的进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反思,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业的完成。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视野投向学员的整个学习历程,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得到肯定的评价,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发展性评价更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特征的教学反思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追求人的主体价值,张扬人的个性特征与风格。而人,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这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其次,听课、评课教师都不仅仅是以个体权威者出现,而更多的是依据教学需要组成各种灵活的小群体,在群体中充分进行交流与沟通,追求互相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共同发展的这种同伴关系,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共同合作建构评价标准;第三,在评价过程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评价重视“理解”“阐释”“交流”“移情”等在评价中的运用,初步尝试了评价中的人性化关怀。发展性评价倡导的这种人文化评价(质的)是对原来强调实证化评价(量的)的根本性的补充。
培训过程就是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收获产出”当中,培训师及学员相互间的评价促进了学员的评价能力提升,可以欣喜地看到变化与进步。如在小组汇报环节,各组展示的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学习效果,又在与其它组的对比中找到各自的差距,从而给自己一个合理恰当的评价。每一期培训的最就是在各小组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时刻,这份评价表基本上体现了他们经过一天半学习的水平,各组之间会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相互指出不足,可立竿见影地看到学员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能力的逐步提升。学员在学习心得分享环节,常常能明显地感受到学习前后的变化,可以自我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培训课程的效果分析
从管理队伍的成长、培训效益的延伸,到培训影响的辐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对推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教学管理队伍的茁壮成长
在四期培训中,第一期主要以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正职负责人为学习主体,而后慢慢地扩大到教学系正副主任、专业带头人、系部部分骨干教师等;从只面向广州市七所技师学院到普及所有民办技校,受训层次慢慢下移,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四期两百多人的参训队伍成为目前院校课改的主力军。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第一要素是人,而且必须是一支具备课改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和行动力的师资队伍。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队伍成长也需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连续培训,促进了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特别是课改骨干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这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2.教学管理效益的上下延伸
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益,培训者把所学、所思、所得迅速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最为重要。一是直接应用到一体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了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各类大型教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教学管理队伍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两届全市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培训效益在参赛选手的作品上已得到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在一体化课程的基本要义贯彻,还是在作品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取与使用、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同时在多类型的全国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参赛成绩骄人,捷报频传。
要使英语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内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课堂上运用挂图,投影片等创设情景,用英语看图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英语素质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必须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无论是语言情景、实物情景、声像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听录音、看投影,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须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坚持每天值日汇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等,这是提高学生外语素质。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一、了解学生,力求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要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是天真活动,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和问题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热情,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提升的方法很必要。况且我们的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他们课堂接受和吸纳的能力有着差异,如果我们不能重视和努力提升他们而施教,那么,有些学生的知识能力就跟不上,就会掉队。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境进行教学,“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备课、教学甚至作业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来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的方法,努力做到群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有机结合。如备课中,我们就思考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接受的效果。在《二泉映月》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读会写课文中的19个生字,能够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样的预习任务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但是班级极少数的学生可能还是有一些小难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就让他们来读来写,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切和提升的信任。而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布置他们在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前准备背诵相关段落,自己查找资料,听《二泉映月》感受音乐内容,体会阿炳的精神;选用文章写月色的部分词语来写写自己观察到的月夜景色等。在课堂导入中,我们播放《二泉映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体会,尽量让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表述。
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将教学的重难点尽量分层推进,让那些愿意学想学而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有表现自我的信心。
二、营造氛围,提升主体参与热情
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不断降解的问题调动学生自觉自愿的阅读与思考。如教师教学中要注意仪表仪容,尽量态度和蔼微笑教学;用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引领学生感受和谐课堂;通过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感化学生、让学生生成亲近之感;不要遏制学生的积极性。如《欢乐的泼水节》教学中我遇到有的学生把“乐曲”读成了乐(lè)曲,我没有板起面孔批评,而是肯定这位学生整个段落读得流畅有感情,但是还有一点点小小的问题,哪些同学愿意帮助他呢?这时候有其他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乐(lè)趣,乐(yuè)曲’这里读错了!”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该生不很尴尬,也提升其他同学倾听的关注程度,使得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当然,我们要肯定和表扬,如学生读得好,我们要让其他同学说说具体好在什么地方,让全班同学进行操练一下。这样,我们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涨,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课前的预习切入,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在对一些重难点问题上,我们要让他们合作解决,在具体解答要他们讲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故事描写很精彩,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分析人物的时候,有的学生对主要人物如诸葛亮等说些他们其他的事件,只要学生愿意说,我们就让他们说;如果他们说的不够准确,我们在帮助补充。如此,学生就能够对人物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增强多文章内容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主要内容设计成问题,如“三顾”为什么有效有略,人物是通过哪些方法和刻画的?这样,孩子们就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加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73-02
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研究的整体创新水平。作为与研究生经常接触、交流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研究生学习的微观环境施加直接影响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系统地帮助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堂是师生见面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较长周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师生互动、循序渐进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研究生《产业组织理论》教学,下面从思想认识、教材选择、新思想发现、规范的研究方法四个角度分析如何从课程教学层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思想上要高度认识到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机制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非常强调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在国内外刊物上涌现。但是总体中国研究生乃至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缺乏原创性。重视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造成研究生以及指导教师普遍对课堂学习和教学不加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没有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也背离了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大学硕士学位授予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和公开,但是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固然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一类渠道会造成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变得非常狭窄,无助于研究生知识广度和创新能力的拓展。只有通过全面认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才可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经典理论。蹇兴东(2008)提出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主渠道和必由之路。朱红,李文利(2011)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美国“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因此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基础的打造极其重要。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才能实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产业组织需要多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包括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课程中介绍的有关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实践结合度非常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课堂教学对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夯实、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拓展的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秀的教材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使得研究生搜寻学术信息和知识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很多研究生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并不知道需要收集什么信息?研究什么?什么值得研究?延续导师既往的研究,可以减少了研究生寻找研究方向的成本,但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可能存在种种原因造成研究生无法进一步开展研究。即使研究生沿袭了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指导教师给定的研究方向的结合非常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发现研究的兴趣。这里,研究生上课使用的教材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教材本身的内容、深度、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兴趣的发现。目前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国内总体上教材并不多见。国内的教材总体质量较低,很多国内的教材是作者组织一批学生各写一章拼凑完成的,教材前后概念并不统一。国内的教材普遍不附参考文献,对学生开展深入研究性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本人一直选用国外的教材。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国外教材主要有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夏伊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应用》以及马丁的《产业组织-欧洲视角》,这三本书的难度和厚度依次下降。泰勒尔的书分为两篇包括垄断力量的运作以及战略相互作用;夏伊的书分为三篇即理论背景、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技术与市场结构三篇。马丁的书由于从欧洲视角分析产业组织,所以特别阐述分析了欧洲一体化以及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这三本书质量都非常高,全书每个章节之后都附有参考文献目录,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深入研究。第一本书难度较高,适合博士研究生学习。第三本书理论模型显得较为容易,而且作者关注欧洲一体化,所以不是非常适合中国学生。本人选择第二本夏伊的书,该书没有使用传统的产业组织SCP研究方法,对市场组织和企业行为的研究采用了最新的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难度适中,另外内容也适中比较适合研究生32学时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中论文选题的又是撰写开题报告的关键。很多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到了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选什么样的题目。一些学生的选题非常缺乏新颖性,即使开题答辩勉强通过,后面的论文撰写也因为缺乏挑战性而使得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得碌碌无为。在教授《产业组织理论》课堂教学中,我往往会提醒学生注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夏伊的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对很多企业行为包括研发、质量、标准和兼容、广告、定价、营销策略以及企业治理等都有所分析,教材中理论研究中所用的模型相对也比较简单易推导,因此研究生比较容易在课堂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当然还告诉学生要注意从权威经济学期刊、以及各种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发现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另外告诉学生学术研究选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譬如一个学生父母是记者,她后来撰写的论文选择的就是研究报业公司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一个学生亲戚在航空公司上班,她选择互联网条件下航空公司的定价差异化作为研究方向。一名学生希望未来去金融业就业,其选择银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一个同学在《产业组织理论》课堂学习上直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房地产的广告差异化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在后续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最后完成的论文质量也非常高。
四、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实证化。由于该课程非常理论话,教学中设计复杂的博弈模型较多。在当前强调实证研究的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生不进行实证研究很难毕业。学生首先关心能否顺利毕业,然后才是创新能力。上课时始终提醒学生要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告诉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很好的结合。计量工具用来研究SCP模型中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基本是就是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之上,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二手数据,然后建立经济计量模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S-C-P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这种关系是否显著。这里本人强调三种研究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结论,然后用中国的数据进行验证。(2)从中国的经济现象发现有趣的问题,然后用博弈模型推导得出结论。(3)建立博弈模型,得出理论结论,然后使用数据证明结论正确与否。第一种研究思路需要阅读文献包括从教材中获得灵感,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种研究思路,需要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强调使用博弈分析方法;最后一种研究思路最具有挑战性,既需要严密的理论模型推导,也需要规范的实证研究。
最后,该课程设计数学模型较多,PPT演示并不适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板一眼地对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另外教师自身需要坚持学术研究,坚持学习该领域的最新知识,才能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实质性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要求,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校组织了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竞赛,为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展示教学风采搭建平台,引导青年教师立足教学岗位,为推动教师个人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1 课堂教学竞赛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良好态势,教学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学、教研能力尚且不足的青年教师身上。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强,但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教学规范性。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对青年教师进行过岗前培训,提倡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课堂教学竞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赛、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讨论、设计课程,聘请专家现场点评等,既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又能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与竞争对手、指导团队进行学习交流,促使他们对教学的自觉、自省,不断扬长避短,是深化和发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课堂教学竞赛的发展现状
课堂教学竞赛的初衷是通过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职称评定才是高校青年教师晋升的生命线。青年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竞赛花费时间长,取得的成绩对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影响不大,参赛热情不高,活动效果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2.1 宗旨理念有待强化拓展
一是要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宽教学内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团力量,彰显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加强师生互动,体现课堂教学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
2.2 奖励机制进一步强化提升
近年来很多学校、省市、国家一级的教学竞赛组织者为激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竞赛,逐步改革激励措施,加大奖励力度。如广东、湖南等省将教学竞赛奖励与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芙蓉百岗明星”“经济创新能手”等荣誉挂钩。有的省市在奖励的同时给予一个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奖励。很多高校在完善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提出对参加教学竞赛获得奖励的教师在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资时,同等条件下给予加分或优先考虑等措施来激励教师的参与热情。
2.3 普及宣传有待进一步完善
培育先进性,发挥优胜者的示范性,是课堂教学竞赛的根本宗旨。一是要抓好教学竞赛的普及工作,动员青年教师的广泛参与,让更多的人在教学竞赛中获得收益和提高。二是要抓好教学竞赛效果的扩展和宣传,对教学竞赛中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手段进行展示、宣传,扩大影响,让点的经验在面上开花。
3 课堂竞赛与教师能力的提升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根本任务。青年教师更要立足学生和课堂,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技能,发挥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带领、激发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竞赛是培养青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高校青年教师的共同优点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不足的是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门培训,教学经验欠缺。课堂教学竞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参赛前,青年教师需要做十分充足的准备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整个教学环境,熟悉教学内容,完善课件,合理利用道具,熟练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参赛级别的高低,他们能够得到学院、学校、省级以上不同层次的专家和教授的精心点拨,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推敲,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比赛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接受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拓宽教学思维方式。比赛结束,他们可以获得评委的现场点评,客观的认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总结其他参赛教师的优缺点和进行自我教学能力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素质。
3.2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
课堂教学竞赛要求参赛者熟练的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掌握一定的教案设计与编写能力、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运用等能力,并能流畅的运用,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高于日常教学的课堂竞赛活动促使教师自觉的更新知识,寻找教学领域里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灵活运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高校学生的特点,把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3.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责任心保证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完善教学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竞赛要求参赛教师重视整个教学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前期备课、完善课件、合理利用道具等。当参赛教师能够做到对竞赛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把握,对学生可能提出的每一个疑问都耐心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每一个教学重点,就能自然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敬畏,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
3.4 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竞赛是实现提高教学团队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平台。参加教学竞赛的教师是由高校通过层层评比、择优推荐的。教研室、学院、学校教学团队背后的参与策划也很重要。各教学团队在不断的听课、评课、讲课、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磨合、讨论,可以促进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在团队中推广应用,促进同专业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师间取长补短,完善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参与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共同提高。
3.5 有利于教学团队凝集力的提高
本科课堂教学竞赛,参赛的虽然是某一个青年教师,反映的却往往是参赛教师背后的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甚至代表着某一高校、某一省市地区本科教学的水平、能力,教学团队力量凸显。在竞赛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团队的目标,所有成员必须合理分工、协作,团结互助,有利于教学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艳春.教学竞赛是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黑河学刊,2015(4).
[2]张广群.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组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简称“TFU”(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Framework),是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研究开发的一个教学模式,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
1.“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实质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产生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积极的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产物。这个模式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地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一直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我们发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掌握的目标之一。“理解”的确给教师出了一大堆的难题:到底什么是理解?学生应该理解哪些事物?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如何得知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如何支持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为理解的教学” 模式为教师提供了设计、实行并反思以培养学生理解为目的的课堂实践,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构成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分别引导教师思考一个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教学问题。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把这些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方面。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教学问题相对应,分别是:
1.启发性论题,“我们应该教什么?”
2.理解目标,“有关这些论题学生应该学什么?”
3.理解活动,“学生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4.持续性评价,“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内容?”
在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个组成部分的界定都有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能够提醒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并灵活应用。
二、“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1.实践意义
“为理解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深刻地孕育着设计师者的教育理念的。它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人格”和“学力”的完善与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这个角度看,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教育理念与“为理解的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把“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与“道德课堂”相结合,与教材特点相结合,付诸课堂进行富有创意地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应用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挖掘知识体系中的纲领性论题,以知识板块的形式运用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内容、概念和论题的理解。
本单元主要围绕“三角形”这个主题展开,研究三角形的各部分知识,以及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本节教学,让学生事先做了预习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教学的重点落在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三角形特性的应用上。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
一、各位专家的课含“金”量高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红梅老师展示四年级的《生命桥》这一节课,王红梅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用经历去感悟知识形成享受课堂过程。上课前,王老师先给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教育------听音乐呼吸气放松,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正课,然后有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小组---共同)学习课文。
二、专家的讲座让人回味无穷
学习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之后,深有感触。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培养兴趣,二是狠抓自学和练习;三是体现三个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四是作到四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五是五个一定要(一定要用课本,一定要学生讨论,一定要学生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做练习,一定要达标);六是实施六段式结构。特别是培养一个兴趣使我感受最深: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这是“邱学华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的再好,作用是不大的,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好。教师的最大本领,应该使学生喜欢学习,教师首先要把课上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认为,我们研究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研究如何引导小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他说:“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课,甚至见你就头痛,你就失败了。”是啊,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教地使学生讨厌学。
邱学华教授是教数学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在里面。教师先不讲,让学生先练,就是为了让学生先尝试一下。让学生先练,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是好事,学生有问题问了,老师发现学生找到了学习上的不足,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线索;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积极思考,直到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
通过聆听邱学华教育人生,使我深深感悟到:做为一名教师,要想获取成功,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成功。其次,要有志气,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人民干一番事业,要在自己面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如果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天天混日子,就不可能有成功。再其次,要勤奋工作,远大的目标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才能接近,才能达到。
在课改的春风下,教师的观念得到了全新的转变。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接触很早。先练后讲,练在当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一定会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争取更多的进步。
三、名师精神值得学习
1、学习精神
在这次讲座中,桑晓宁老师说:“名师是从磨练中走出来的。”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一要系统掌握教法要素。成熟的教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二要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努力熟悉上课技能,掌握听课、评课技能,研习反思技能。唯有通过自身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2、敬业精神
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精、气、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像孔子那样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将会感染到我们的学生。
当今是知识的时代,国家针对新时代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的现状,作出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制的战略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多年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摆脱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因此,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显得更为紧迫。
一、挖掘学生探求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求欲望是学生所具有的天性,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质疑释惑中获取了许多知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善于质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出发点。要善于创设“认知矛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前后联系,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习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进行对比讨论,产生问题疑点,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相关内容教学时,有的学生根据面积S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提出应该能够用上述公式“上、下底之和与高乘积的一半”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出示了几道习题让学生进行此种类型的计算,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答案。
二、突破学生思维局限,诱导学生善于创新
人们由于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导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单板的固定思维方式,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广度,限制了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荷兰著名数学家、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因此,突破传统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时、分、秒”的换算时,学生会受定势思维影响,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观察时钟的表面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出示“1分钟=?摇?摇秒,1小时=?摇?摇分”的题目,先让学生阅读书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知识预习,然后让学生进行单位间的换算。这时,有的学生得出了单位换算是10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得出换算进率为60,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对时、分、秒的换算进率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这种解决疑难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进行启发,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长方形的特点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学生经过动手实践,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通过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学生通过拼合、旋转、平移等多种方法,发现所拼出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与平行四边形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重视指导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对应法、转化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思维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教会学生善于进行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解题效能。如,有一道应用题为:服装店新进5箱男装,每箱有30件,又运来4箱女装,每箱有25件,运来的女装和男装共多少件?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算,他们列出的算式大多是:30×5+25×4,并且也能说出了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的是什么。再鼓励他们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算法。分成四人组讨论后,汇报时,有一组代表立即站起来说,我们组经讨论后还有别的算法,“可以把男装的箱数先看成4箱来计算,再加1箱女装的件数,列式:(30+25)×4+30”。接着又有一组代表站了起来说,我们组的意思是“把女装的件数先看成和男装的同样多来计算,然后减去多加的一箱的件数,列式:(30+25)×5-25”。另有一组接着说,我们组是“把每箱男装的数量先看成和女装的同样多,然后减去4箱女装与男装的相差数,列式:30×(4+5)-(30-25)×4”。教学中经常设计开放性的多解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言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新世纪,人的素质和能力已成为人们重点观点的对象,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这也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长幼、配置,知识的产生、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说要求的人应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做起,中小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可以看做是促进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教育工作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探索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式。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将创新思维和理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其次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比较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着重将探索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外,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
2.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1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诺贝尔说过:各学科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科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研究自己身边的事和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发现的问题。除了对生活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了就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1.2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每一个学生受生长环境、学习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个性上表现出各自差异性。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讲,就需要将学生的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难题时能够有坚强的毅力,能够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能够对他人的结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能够在不断否定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2.2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有所创新就必须改革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虽然教学模式没有一个明确定法,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2.2.1自学加指导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会学知识。在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提升和显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2.2.2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问题与讨论的教学模式有效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观点。
2.2.3引导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规律。例如在学习了胡克定律的实验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牛皮筋自己制作一个“土弹簧秤”。这种要求会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不断思考,从而将知识更好地深化和吸收。
3.结语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教学模式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教学活动,更好地构建起创新教学的模式。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应试教育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尝试,使学生能够在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知识,将物理知识的应用技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1999(8).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1 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
1.2 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1.3 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2.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2.2 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2.3 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3.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3.1 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3.1.1 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
3.1.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1.3 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
3.1.4 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
3.2 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1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3.2.2 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