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14-0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LIANG Li-na1, ZHAN Li-bin2,3, HU Shou-yu2, SUI Hua1 (1.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China; 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Methods Totally 61 undergraduates of Class 1-2 in Grade 2013 i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re divided into 15 groups, three to fiv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BL teaching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hapter about Zang-Fu relationship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know the effects of TBL teaching model. Results Students discussed intensely with live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The pass rate of individual test was 98.36%, and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22.95%. The results of immediate feedback answer sheets showed that for the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each group answered at least 2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5 groups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roup members. Conclusion TBL teaching model could promote the preview, activate atmosphere in clas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students.
Key words: team-based learning; TCM basic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本校自2011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来,
受课生的生源以理科生为主,其知识结构“理”重于“文”,习惯于形式和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感到困惑。因此,授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是目前的教学重点。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比,TBL更为灵活,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TBL教学已被广泛应用[1-4],在医药院校也取得成功[5-7],但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尚未开展。为此,笔者将TBL教学模式引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脏腑关系章节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013级五年制1~2班61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15组,每组3~5名。
1.2 教学方法
教师提前1周将教学内容发给学生,重点知识点标示清楚,并配以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讨论学习,做好相关准备。课堂上进行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3个环节。个人测试选用20道单选题,以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掌握内容为主,以闭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在10 min内回答完毕,之后按时收回试卷进行阅卷评分。小组练习为10道单选题,包括5个选项,每题4分。小组练习所设题目较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讨论完成,时间限制在15 min左右。小组练习的反馈测评以答题卡形式完成,正确答案选项以星号表示,第1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4分,第2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3分,以此类推,第5次刮到星号的整组得0分。之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答疑。此环节完成后收回答题卡并分析评分。应用性练习是结合临床病例设计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为15 min左右,之后每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间辩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总结。
1.3 效果评价
根据TBL教学安排,设计了反馈调查表,要求学生用0、1、2、3、4、5回答,5=完全认同,4=基本认同,3=不清楚,2=基本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0=弃权,未明确写出答案的记为空。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并对TBL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表现
个人测试时,学生均能按时完成答题,10 min后收回试卷。有极少数学生认为答题时间偏短。小组练习时,讨论热烈,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有些试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答案偏差较大,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TBL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性练系,主要是给出病例让学生分析,对一年级本科生来说,尽管从未接触过病例,但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师生互动。
2.2 个人测试和小组测试结果分析
个人测试阅卷统计结果,及格人数60名(98.36%),其中80分以上者41名,90分以上者14名。小组练习即时反馈测评答题卡统计分析结果,6道单选题中各小组至少有2道题一次性刮出星号选项,其中有5个组在各成员的配合下全部一次性刮出正确答案。
2.3 反馈评价
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TBL对所学知识深刻印象,能使学生上课精神更集中,促进课前预习,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协作,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这些优点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见表1。
2.4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准备TBL教学时,学生多采用参考书配合网络资源检索,参考书目约为2~5本。学生对TBL教学认同度较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教师应注意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在进行小组练习和应用性练习时应兼顾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注意控制上课时间等。
3 讨论
3.1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结果表明,TBL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病例后,虽然也让学生思考分析,但因课时限制,使有的同学未理解教师讲授内容。而在TBL教学中,教师提前1周将需要分析的病例告诉学生,使其有充裕时间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使其对疾病证候、症状等理解更为深刻;若有疑点,也可使学生有重点听教师讲解,这样理解更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3.2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小组测试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在刮卡时尤其紧张、兴奋,反馈测评答题卡以刮开的形式给出答案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每组代表说出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遇到疑问时也会请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给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现场查阅资料。TBL教学法缓解了学生上课时的紧张,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这是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3.3 加深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TBL教学法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环节,每个正确答案不是靠某一人的贡献,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智慧。这些环节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对学生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也是有所裨益的。
4 小结
本次反馈测评虽然显示了TBL教学法的众多优点,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如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次讨论,某些习惯传统教学的学生觉得抓不住重点,要求教师严格把控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以确保课程顺利进行等;此外,TBL教学要求配备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图书、视频、论文等。TBL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恰当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敏锐洞悉学生的想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TBL教学能巩固并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已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与临床结合的立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将TBL教学引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探索,将TBL教学法推广到中医学其他课程效果如何仍待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55-858.
[2] 张春,张以忠.T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57-259.
[3] 王镭,罗晓玲,张利.T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309-311.
[4] 徐静婷,张亚星,王玲,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41-45.
[5] 李夏青,刘福,杨艳萍,等.病理生理学TBL教学模式及其评估体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01-803.
[6] 马菲,王建华.T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57-58.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储蓄理论课程为中职院校金融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有必要加强该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中职院校在开展储蓄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此,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教师有必要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以制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该课程更好地开展。
一、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特点
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性,二是实践性。首先,储蓄理论课程是金融经济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金融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内容有着框架性的阐述,包括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学生有必要学好储蓄理论课程。其次,储蓄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中职学校学生通过对储蓄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熟悉社会生活中的银行储蓄业务种类等理论性知识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储蓄银行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由于储蓄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较为枯燥乏味,使中职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难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储蓄理论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不仅缺乏新颖性,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其次,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无疑增添了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缺乏实践
储蓄理论课程虽然以理论为主,但仍然要联系实际,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目前,中职院校在开展储蓄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缺乏实践性,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储蓄银行的操作技能。为此,中职学校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储蓄理论课程实践性的渗透,以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考核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储蓄理论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对课程教育的发展不利。首先,在考试试卷出题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意愿较强,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其公平性丧失。其次,储蓄理论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有效考核,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而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但是,中职学校储蓄理论课程考试以学生应付考试、教师应付教学任务为目的,导致考核不够客观。
三、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中职院校要促进储蓄理论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必要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加入案例,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具可读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等,既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课程实践
由于储蓄理论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增强课程实践性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模拟银行工作室,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储蓄银行的业务流程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储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以与银行等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储蓄银行进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储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对提高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教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院校应制订切合实际的储蓄理论课程考核标准,以规范考核流程。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合作,促使教师共同出题,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储蓄理论课程在中职院校金融学和经济学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求教育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目前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效开展储蓄理论课程。总之,中职院校教育者加强储蓄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和提出改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一、翻译的界定
什么是翻译?英国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语词典》)给translate一词的定义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美国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韦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转换成本族语或另一种语言)。英国(《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给translate的定义是to change(speech or writing)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将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或文字)。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翻译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能……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表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语言学的各项原则在翻译中是普遍适用的,因此,翻译和语言学一样,是一门科学。而文艺学派则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创造相等的美学价值,是艺术的再创造,所以翻译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实际上,这种争论是不具备共同基础的,语言学派讨论的是一般的翻译原理,文艺学派讨论的是特殊的翻译原理,语言学派的重点是客体要素,文艺学派P注的是主体和受体的要素。那么,翻译的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翻译是交流。因为无论是口译、笔译、机器翻译,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科技文章的翻译,它们的目的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交流信息。
二、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教学更广。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教学变革过程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它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更狭窄。其次,质量反思翻译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景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teaching)、学生的“学习行为”(learning)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论
对质量反思翻译课程中的基础英语教学体系来说,应具有“教育”的理念,重视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模块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需要开设人文知识课程,也应开设自然科学类的入门课程,真正提高未来职业译员/译者的全面素质。同时指出:翻译教学要较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首先对教育体系构架有一个全盘设想,把各层次的翻译教学准确定位,使之尽量与国际翻译教学体制接轨,再根据这些定位分别制定和实施各自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要求。关于现代教学主体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均各执一端。学生主要不是以客观事物为认识的主要对象,而是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去认识客观世界。教授活动与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而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只有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主体性的教师和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师主体和学学生主体。离开了现实的教学活动,就无所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主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体间性关系。
四、结语
总之,质量反思翻译课程论应以全面而扎实地提高翻译专业方向学生的素质为主导指向与终极追求,我们要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大步进行翻译方向的课程改革创新,确实是我们当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传统中医教学讲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们医学知识的。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医学之门。但是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意选择或者不愿意选择传统教育的,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样的学生去学中医这样一门非常依赖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实在是勉为其难。
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尤其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想学了就能灵活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一个“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强制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在中医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本来就有的厌学情绪更加浓重。
3.部分学生对中医教学模式不太认可
很多学生对西医的课程非常认可,因为西医往往是多媒体直观教学,学生上课可以听明白,但在中医课堂上,很多学生如坠梦中,或者干脆入梦中。一些学生据此认为西医他们更容易接受。
4.中医基础理论和当前的生产工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中医理论教学只重知识的讲解,而较少讲解知识的运用,造成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处可用的局面。汉方制药的司跟立先生曾经到河南医药高级技工学校和老师讨论当前的中医教育是不是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并且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而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讲究的是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有着的矛盾。
5.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欠缺
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很少看到只用中药的中医和只用西药的西医,无论是中西药结合,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样的一个两者互相借鉴乃至于融合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本教材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材。即使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中医和西医,但是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医讲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宏观的内容,而西医学讲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微观的内容。即使是大学生同时学起来也是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职校生去同时学习这样两门医学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大纲亦步亦趋,不能够帮助学生补足学生缺失的环节。
2.传统的理论课程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又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措施,造成学生厌学。
3.社会环境问题
这两年中药的注射液的问题,还有“张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医。
4.中医理论的误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虽然包含这很多养生和治病的法则,但是“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归真,真正对中医理论研究透彻的却又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学了一星半点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中医产生怀疑。更何况一些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中药的功效,连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很难分清,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误用。
5.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已经从清末到现在讨论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可能教授简单实用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补足。
2.丰富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图片甚至影视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在实际环境中讲授中医药知识,如讲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讲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效果会更好。
3.在中医课程中加入西医的元素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具有文辞古奥, 内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实践等特点, 加之传统教学上习惯于以“经”释义, 进行纯理论性的阐释, 致使现今的学生难以即刻接受中医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 难于激发其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初学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因此,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 将讲授、讨论、案例、实验、动漫、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 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 教学相长, 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 1 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 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 而名著医林, 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 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 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 且刘完素生于北方, 风土刚燥, 素体阳盛, 又处宋金交战, 疫病流行, 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 常无疗效, 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 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 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 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 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 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 2 中西并重, 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 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 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气与津液的关系”, 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 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 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 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 3 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 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 连接心动图机, 记录Ⅱ导联心电图, 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 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
如讲授“肝主疏泄, 调节生殖”时, 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 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 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 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 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压力增加, 情志不畅时, 会出现“肝郁气滞”,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 或男方排精障碍, 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 “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 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
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 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 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 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 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 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 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 既拓宽学生视野, 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 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 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 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 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 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 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 声像并茂, 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 5 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 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 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 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 学以致用。
2. 6 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 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 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 小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教材设定、授课内容、教学设备、学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力求“启发有方, 引诱得法”。如何将医林故事、传统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实验法、网络教学法、学生主讲体验法等多元化教学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是可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初探. 中医教育, 2007, 26(2):49-51.
[2] 关素洁.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5):83.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基石,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方改革,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基》的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授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实际操作少,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其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考完后全退还给老师,当然不知其所云,这就难以使《中基》这一主干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得考虑到《中基》这门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体系特点之间的距离,必须找到两者的桥梁。
《中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理论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思辨和实践,轻直观和具体,可操作性差,其内容深邃而抽象,致使中医学在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上都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而《中基》教学对象恰是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其文化基础基本上是近、现代科学知识,其思维模式以抽象逻辑为主,故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中医学这个陌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致使初学者在学习时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在学生的习惯思维和中医理论的传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李东华等[1]对《中基》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谈到其必要性和意义所在。为了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基》教学环节做了适当调整,针对书中一些理论内容,插入实验教学,以藏象的肺脏学习为例,理论上,肺的生理功能有三: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如肺主行水的解释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不管宣发肃降,总之是肺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将水液之精微输布全身、将水液之浊物(汗和尿)排出体外的过程,反之,肺主行水的功能异常就会得水肿病。为了让学生理解并信任肺的这一功能,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减少实验动物肺的通气量,然后观察其尿量的排泄证实。实验课后,同学们惊呼神奇,是实验对理论认证的神奇,也是同学们对此法激发学习兴趣的神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直观,首先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强化学生对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从而强化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实验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课后对学生就开展实验课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对实验课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可以从实验教学方面努力。实践证明,《中基》实验教学是推动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以往的教学方法单一而抽象。而实验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中基》传统教学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模式。实验教学从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多个角度对《中基》理论进行了阐释,这必将会给《中基》课程的教学带来重大的影响,也预示着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当然,我们开展《中基》实验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处于初试阶段,对学生的帮助有局限性。要使这一改革方案成熟与完善,还需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当然,这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真正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好、学好、教活、学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必须摸索出一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化的路子。杨页君[2]曾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困惑,提到以现代科学术语阐释或印证中医理论,使之具有现代化的面貌的体系。或者说要使之客观化,实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无论是教学的改革还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改革,实验教学都能为中医学的发展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