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内涵的意义

篇1

一、《周易》之“中”内涵概述

《周易》讲“中”很多,“中”的表面意义是中间,然而就爻位来讲,它的含义首先指的是中位。《周易》说天人盈亏法则,是由阴阳六爻在时位中的展开而显现。原则上,“二”“五”居于中位,未达极顶。六爻构成的卦,分下(内)卦和上(外)卦,下卦正中间的“二”,上卦正中间的“五”,称为“中”“得中”。《周易》十分看重中与正,“正”指的是在六爻中,阳爻居奇数位,阴爻居偶数位,也就是说阳爻、阴爻居于各自应当的位置才可称为“正”。所以,只有阳爻、阴爻居于各自的位置并处于中位时,才可称为中正。“正”很重要,它强调的是阴阳各居其位,因此“中正”在《周易》看来,既是吉祥的,又是合乎天理的。但是,与“中”相比,显然“正”远不如“中”重要。在占卜中,即使不得“正位”,中位所代表的含义也往往是吉利的。譬如在乾卦中,它的第二爻位是阳爻居之,但由于其在中位,因此在占筮中依然是吉利的卦象,正如爻辞所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可以说,对于《周易》之“中”的思想,《易传》可谓是做到了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与发展。爻位的“中”“中正”常常在《易传》中作为一种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方法,并通过阐述来说明“中”之所以被认为是天地人的根本道理所在。中正是天的属性,而人处于天地之中并且是其优秀代表,自然就具有与天同样的属性,所以天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也就有了那些圣人、大人。《易传》有“三极”的说法,即将每卦的六爻分为天、人、地三才,而人在位置上是居于中位的。这种说法,表明了人所处于天地间的位置,是自然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排列方式彰显出人为天地的中心,即人是天地之间的根本,并由此论述了圣人、大人的与众不同,“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传下》),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外乎在于其能够遵循天地之道,做符合自己本职的事,所以才能完成其伟业。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处理天人关系的问题时,是十分看重人的主体地位的。除此之外,“中”在哲学上还被称之为“中道”。把“中”解释为正中之道,这在《易传》中是非常典型的。在这里,“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空间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做事要处于正确的立场,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恰到好处。“中道”作为一种方法,追求的是不偏不倚,它的对立面就是极端、片面、过犹不及。在《周易》中,人们不难发现它十分强调一种“中”的状态,从而追求一种“中庸”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这一点与儒家所言的“执中”“得中”“用中”等处中的思想内容十分一致,也正是如此,儒家从中获得启发,汲取营养,建立起了以“中庸”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二、“中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里,“中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范畴之一,也是后世许多美学理论的借鉴和发散的母体。可以说,“中和”这一美学范畴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土壤之中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学范畴,《乐记》早就有所提出并加以阐释,更为深刻地探讨“中和”之美的文化之源却是《周易》。

《周易》十分强调中和之美。“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做“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在《周易》里,“中”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这是因为天下是由祖先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后才形成的具体社会,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是“和”。“和”之所以被看作是“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男女阴阳相交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开始,也是人伦与人生之美的象征。总的来说,人的本质除了体力和智力的外在表征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所特有的生命力,所以“和”也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而经由人创造出的新生命自然拥有了“和”之美。提及“和”,就不得不说“阴”与“阳”,二者也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正是因为“阴”与“阳”的和谐一致,才有效地推动了宇宙万物的统一,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阴阳相和”的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基本概念和审美领域中两种最基础、最具典型性的美学风格,无论是“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是“中和美”和“变化美”的基础和来源,它们为“中和美”和“变化美”提供了滋养,使其拥有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正如上文所言,“和”在《周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通过阴阳相交而形成的和谐状态。对于“和”这一状态的把握,人们在儒家、道家的许多思想中亦可窥见其身影,其同样将“和”看作为一种美学的范式并加以论证。在道家与儒家关于“和”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易传》将中和之美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上升发展为一种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状态,即追求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之美。这一改变,不仅继承了儒家学派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和之美,也包含了道家敬畏上天、敬畏自然的“崇道”思想。《易传》认为,自然万物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处于自然之中的人也有着属于人本身的生存规律,那么只要人的生存规律能够顺应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人就能从中获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知,中和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范畴,更是指导人们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和行为准则淼鹘谌死嘧陨硪约叭擞肷缁帷⑷擞胱匀坏墓叵怠!昂汀笔且恢终苎В它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始终在人,不论是日常生活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形而上的对于人生态度的把握。而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对人生态度的把握是常见的世俗伦理主题,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和谐”,即如何践行一种“度”的哲学。所以,从社会审美心态上来说,这又是一种极具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和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范畴的理解,还是审美理想的体现,更是伦理学中如何为人的崇高目标。

三、“中正之道”与人生

通过分析,人们可以得知《周易》是十分推崇中正之道的,这不仅是指导古人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准则,对当代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实现趋吉避凶、追求和谐生活的有效方法。有中正方能达到合和,而要达到中正合和就需要人们日常的言行当位,因此做到当位才能进而处顺。那么又该如何做到中正合和、当位处顺呢?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抓准时机,懂得审时度势,不做于时不和的事情。

在《周易》中,人们不难发现中正之道是通过其卦爻辞显现出吉凶的方式来论述的。基本上《易传》在解释这些卦、爻为何是吉辞的时候,往往说明因为其位于中位,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对于圆满结果的追求是人之常情的,而遵循中正之道是完成这种目标或实现这种心愿的必要条件。所谓“中正”,即凡事都恰到好处,既不超过也没有不及。而提到中正合和,自然少不了要讲到当位处顺。所谓“当位”,就是指每个人都要处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而“处顺”就是在处理事情上顺畅有序,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下面主要就“当位”在具体为人处事中的体现来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周易》始终强调人应该在其位谋其事,认为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君子以正位凝命”(《象传下・鼎》),就是这一思想内涵的反映。紧接着,“正位”后就要做到“位乎天位,以正中”,即把中正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准则,在本位上做到极致。就好比处于“天位”一样,即“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彖传上・需》)。所以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高回报的结果,如果能做到便能从中获益良多;而从社会这一角度上来说,则是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最后,要落脚到个人的“当位”。一个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社会自然离不开每个人的支撑和角色参与。而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家庭关系包括了父子、兄弟姐妹以及夫妇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家道的内容,所以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又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道不正,社会自然算不得太平。反之,家道和谐,合乎正道,天下自然就有序祥和。由此可见,《周易》里一直强调的中正和合、当位处顺,本质上强调的还是时与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到正确把握时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并且懂得认清自己的位置,做符合自身定位的事情。

篇2

作者:王燕红 单位:北京通州潞河医院

员工认同、广泛参与形成了全员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少数几位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调查显示,70%以上的员工认为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很重要。此次调研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座谈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老职工纷纷将自己所了解的潞河精神、感人事迹与年轻职工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潞河医院建院132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在代代潞河人之间自觉地传递着,时至今日,仍然能从潞河医院员工身上看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刻印记。受老主任、老护士敬业、爱院精神的影响,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时来医院看望病人的身影,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病房的优质服务也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潞河精神。展望未来,大家对潞河医院的发展远景充满了信心。座谈会上,医护人员说,“潞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工作人员,大家要荣辱与共。”导向清晰、目标明确,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调查显示,潞河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目标,90%以上的职工知道或理解。近80%的员工认为医院有清晰的目标,给员工以振奋和激励;员工了解为了医院的成功,自己应该做什么。潞河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事业,大家的潞河”80%员工认同。员工普遍认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得到普遍落实。80%以上的员工认同引导和激励医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医院的服务理念、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认为医院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奖励。清晰定位、明确需求,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找到发展点员工普遍认为,医院要发展,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需求;要促进医院发展,个人需要提高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及忠诚度;医院需要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内部管理水平,突出特色科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等。员工认为,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提升了员工的敬业精神,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精神状态良好,在职业礼仪上,能着装统一规范,强调医务礼仪。追求成就,员工队伍是医院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医院文化最终要由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显示,70%员工在潞河医院工作有自豪感,价值感、成就感。工作中,员工经常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在为医院做有用的工作,80%以上的员工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可见,医院已经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医护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有提高个人尊严与成就感的心理诉求调查显示,近90%的员工每周工作均在40小时以上,17.4%工作在50小时以上;潞河医院是通州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重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的年假100%休不完,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员工经常或频繁地感到疲惫,58.2%下班的时候感觉精疲力竭。46.3%的员工早晨起来想到不得不面对一天的工作时,经常或频繁地感觉非常累。46%的员工认为整体工作确实压力很大。但工作受人尊重的程度并不高。

目前,三分之一员工认为工作得不到尊重。一半的员工表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前三项分别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70%以上的员工表示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提高个人素质,四是为社会做贡献。医院文化建设中,职工是主体,而工会作为医院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决定它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参与调研,发挥了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由于工会与广大职工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工会组织的问卷、座谈会等大家积极参加,说实话,吐真情,倾听职工心声,把握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了解职工的需求与感受,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工会搭建了医院与员工的沟通互动的桥梁,形成了心理契约。有专家学者认为,医院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持,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理契约,即员工自觉地认同医院的愿景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所以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员工的参与,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医院文化的价值所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员工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员工对医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什么,是医院管理者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而调查研究是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掌握重要资料的重要一步。本次调研,工会发放的问卷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涵盖了全院的所有职能部门,大家一致认同工会开展的调研活动,让他们有倾诉心声的机会。2.以核心价值观渗透为活动主导,提升医院文化的影响力医院文化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文化讲究积淀,应当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才能实现用“医院文化”感召人;用“医院精神”感染人;用“医院品牌”凝聚人;用“医院形象”吸引人的目标,才能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医院无形资产。工会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始终坚持将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活动中,如开展的医院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突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弘扬“奉献”的优良传统,推崇“一切为了病人”的文化理念。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宣传医院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建立院史展览厅、经典手术文化长廊,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展示医院132年的奋斗史,让广大医护人员了解潞河医院的历史,了解潞河文化,以激发广大员工敬畏历史的心情。同时,树立主动服务精神,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服务意识。在员工中开展“我做了什么工作,我能为病人提供什么”的反思活动,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企业文化是思想行为的沉淀,需要长期培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组织者强有力的推动,需要构建的载体,而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载体,工会通过组织活动将医院的精神渗透到职工的言行中。多年来,潞河医院工会经过不断努力,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尽管医护人员工作很忙,大家还是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精神。

工会还建立了文体协会并充分挖掘各个分会特点,依托分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文化娱乐融化于医院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让职工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理解、接受、认同医院理念,在文体活动中养成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文化的普及和渗透。以人文关怀、劳动竞赛为手段,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三个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是医院的管理目标,工会将医院的管理目标分解,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员工的行为向目标靠拢,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鉴于员工普遍感到压力高,渴望更多人文关怀的需求,一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放松性娱乐活动、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表达党委、工会等对职工的关心。二是倡导乐观向上、真诚团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宣传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召开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广开渠道听取群众意见,使职工怨气有地方疏泄。三是关心职工生活,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创造条件鼓励职工交朋友,真诚待人。如肿瘤科的医护人员面对重症病人,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会特别为并他们安排心理疏导,加强沟通,减小负面情绪的影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引导员工的行为向医院倡导的方面发展。一是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我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医院发展我受益”等大讨论活动,激发每一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如通过评选“爱心大使”、“最美的微笑”等活动,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二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位医生说,“曾设想全院职工共同植一片杏林,对医院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可在林中得到一方题名,曾设想当我退休时能有一个刻着院徽和自己编号的纪念章,闲暇时到医院的杏树林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三十年、五十年、时间长了就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职工的需求出发,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与职工有密切的联系,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医院有2000多人,平时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虽然是同事,但是互相不认识,通过工会组织的活动,大家彼此熟悉,增加了情感,有利于工作中的相互配合。工会应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医院发展、满足员工需求为出发点。一是医院以开展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特色科室建设,为打造潞河品牌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消除“过客心理”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三是通过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四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物质报酬,使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医院发展定位水平一致。五要通过组织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个人的晋升、社会的表扬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篇3

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

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表演者也将吹奏乐曲的快乐转为自己的快乐并影响到听众。

音乐是以声音形式展示人类情感的符号,鼓吹音乐在这里被当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讯号,也作为了一种语言。音乐作为语言是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所具有不同与其它艺术的特殊本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和现象都承认音乐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 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民俗中,音乐占有很大的社会功用,这就使音乐具有了社会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地方的变化,但是音乐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音乐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它就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需要,也使得这些祭祀、典礼、仪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式一种客观的存在,临清张伴屯鼓吹乐也不例外,只要在乡村以家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礼俗、乐俗共生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礼俗与乐共生的现象是和社会结构成为互生的状态。可以说,鼓吹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鼓吹赖以生存的“依托”,而两者共同的社会根基,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张伴屯的鼓吹音乐的实用更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张伴屯鼓吹仪式音乐的角度从音乐声音、音乐行为扩展到音乐观念以后,我们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谓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只要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中认为音乐对仪式有效,那么,这样的音乐观念就会引导音乐行为发生,同时会影响行为者自己对音乐行为结果(音乐声音)的感受。那么,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稳固为一种观念和感受的定势。社会形态所提供的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演奏的场所变了,演奏者变了,他的文化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因为,它们是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继承的时候,人们就要求他不断发展和更新。历史就是一变再变的,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发展的,音乐的发展与变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它在历史中形成,又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正式因为它反映了时代,也特别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在,在广大的农村,许多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和政策准绳的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进行,还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动正在形成和发展,民间鼓吹乐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鼓吹乐

我们在研究民间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应清楚的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鼓吹乐,既有继承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鼓吹乐为例,现如今在鼓吹乐班吹拉弹唱的人们大部分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特别是像张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门手艺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表演的态度,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他们掌握的一门手艺更是吃饭的饭碗。所以说,只要是社会中不断的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就会世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欢这种传统的鼓吹、吹打的礼仪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吹乐,在民间传承与变化中发展与演进。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自然要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必然要受其影响。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空间保护。把民间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和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化空间照样可以部分延续。就传统音乐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被吸收。通过抢救、保护以及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共生的另一种“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2.3。

[3]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文艺研究》,1989.4.

[4]聂希智:《民间器乐曲牌〈开门〉结构初探》,内部参考资料。

[5]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篇4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着语言,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不可分割[1](P5-6)。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承载着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3]。因此,对于词汇学习与使用者来说,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为与模式一样,对于某个词的文化意义不需要别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词汇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难认识它的联想意义[4]。由此可见,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于语言的教学、学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驯化、使用与观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及独具文化特征的动物语汇,因此,探讨动物语汇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对其他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4-5]: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彩;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从猎物、家畜、观赏动物到宠物,动物词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的神话故事里,动物还被拟人化了,人们把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现象都与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像人一样代表不同性格。在人们看来,动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也反映在了语言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在语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义[3]。对同一民族来说,往往对于某种动物产生相类似的认识,会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类似的联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就形成了独具本族社会文化特征的丰富动物词汇和相对应的语义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6]。

二、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动物词汇,如龙、虎、狮、鹰、狗、马、牛等为代表,来探讨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原因[4,6-8]。

1.龙

龙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陆上走、水里游、空中飞的本领。对中国人来说,龙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叫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封建君主被称为“真龙天子”,穿着“龙袍”,住在以龙为装饰物的宫殿里。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多都是褒扬之词,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英语里的dragon和汉语里的龙一样都是人们假想的动物,但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在Webster’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 fulgurous monster variously represented,generally as a huge,winged reptile with crested head and terrible claws and teeth and spouting fire”。许多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但它的字面翻译“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有三至九个头的邪恶的妖怪。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虎和狮

对于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上长着漂亮的条纹的虎,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人们认为老虎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男孩身体健康结实。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时中国人也认为它代表着尊严、高贵,因为老虎被称作是“兽中之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就是说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胆量等,诸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老虎代表着凶猛,但是,狮子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许多西方神话故事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在英语中百兽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狮子,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将“lion”一词解说为“a person or a country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strong and powerful,and which other people respect or fear”,如the lion’s share(狮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狮子代表着高贵和权利。因此,人们用狮来形容一个人或国家强大有力,让人感到尊敬或恐惧。例如“the British Lion”就是英国的别称,“Lion”用来指国王查理一世。

3.鹰

鹰是一种掠食鸟类。由于它凶残的本性,中国人经常把它和邪恶、凶残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鹰犬”就是指被雇佣来的像猎鹰和猎犬一样的暴徒,“鹰鼻鹞眼”用来描述一个人长着鹰勾鼻、秃鹫眼,一副阴险残暴的样子。在西方文化中鹰代表无畏和力量,它是美国的国鸟,秃头鹰则是美国民族的象征,美国人称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为鹰。

4.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一种另人讨厌的动物。由于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汉语的“狗”在直指意义的基础上粘附上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蕴含着国俗语义:“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凡与“狗”组成的词语也往往给人“卑贱恶劣”等的联想,在大多数汉语词语里狗都有贬损之义,比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作“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在英美等国,许多人爱狗如命,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如为狗立户口,买食品、玩具,甚至还有人买墓地,社会上有专门为狗服务的机构,如宠物商店、餐馆、诊所、美容院、旅社等,爱狗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短语,如:luck dog(幸运儿),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行家),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5.马和牛

马是中西方国家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汉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不少,而且多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马”来称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马在古代又被称为“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人老却壮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驹”指幼马,汉语中的“千里驹”指年轻少壮的杰出人才;“黑马”指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还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许多英语国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马在其历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英国人嗜好马,马的使用频率很高,当然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说法。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get 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据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来喻指身体强壮的人,如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农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也不少,如“牛力气”、“牛脾气”、“执牛耳”、“初生牛犊”、“牛刀小试”、“牛高马大”、“牛角书生”、“老牛舐犊”。然而,由于牛毕竟是人驯化劳作的动物,所以又有“老黄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而如今“牛”字又可表示神气、有派头、棒极了等意义,活跃在现代口语中。英语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壮的汉子”、“彪形大汉”,英美人常用a bull in the china shop来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招惹麻烦的粗人。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可看出要很好地学习与使用某些词汇,必须要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了解。对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解或误解,极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4]。因此,只有将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丽.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及翻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8,(35):224-225.

[4]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3.

[5]郑帅.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05-106.

篇5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篇6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篇7

色彩的物理属性是一种视觉效果,因为人类在生物机制上的共性,色彩及其表达理论上应无质的区别。所谓色彩语言就是除其物理属性指涉外,相应表达还拥有内涵信息传递出来。英、汉这两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中,色彩词更是不胜枚举。

一、相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

色彩词的产生和使用与一定的民族及其历史相联系,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在指涉事物的客观颜色属性外,人们惯于按自己的倾向赋予色彩词汇相应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就产生了色彩词汇在内涵意义上的民族特异性和文化特异性。

二、英汉文化中的基本色彩词汇内涵

英、汉在色彩的分类上具有极大共性,汉语有赤、橙、黄、绿、蓝、青、紫,英语也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相对应。受风俗民情、逻辑思维、等影响,对不同民族而言,即使在视觉上有相同的指涉,而心理上色彩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进而造成不同文化中色彩词汇背后千差万别的文化内涵。因此,色彩词汇与其他言语表述一样,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不同民族给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英汉两种语言亦然。下文以六种色彩为例来对比和彰显两种语言中主要色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1.红色

中国自古崇尚红色,红色含“喜庆、热烈、激动”之意,常与庆典以及其他欢庆场合相关。传统婚礼上用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以增喜庆气氛,让人联想到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英语有类似认知,如英语中有red-letter day一说,只要指圣诞节之类的重要节日,而在西方日历上也用红色标识此类日期。此外还有to paint the town red,指狂欢作乐之意;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 或give sb. a red carpet welcome 指隆重、热烈欢迎某人。

此外,红色在英汉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性。汉语中红色乃“嫉妒”之色,有“嫉妒眼红”或“红眼病”的意思;英语中red也多指涉贬义,是暴力、革命、死亡的象征。西班牙有斗牛传统,斗牛士手持红布激怒狂牛。相对应这一西方文化,英文中like a red rag to a bull用来指能激起愤怒的事物。

2.黄色

起源于农业闭合文化的汉民族尊崇大地,故汉文化自古以黄色为尊。《说文解字》中有一说法:“黄,地之色也。”故黄色也被君王所推崇,称为帝王色。而西方不同,紫色(purple)才是皇室御用色彩,英文中若指出身显贵,常用“He was born to the purple”加以表述。

英语的yellow可表胆小、卑鄙之意,如yellow dog(可鄙的人), yellow livered和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looks(尖酸多疑的神情)。

3.绿色

英汉两种文化对绿色的感知有极大的相似,它们均将绿色视为“生命、生机、春天、和平”之意。汉语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生命之树常青”“花红柳绿”的说法;英语表达中有green shoots(茁壮的幼苗)、have a green thumb(高手)等,翻译家霍克斯先生把《红楼梦》中的怡红院译为green house,不难看出green在英语文化中的美好意象。

当然,两种文化对绿色也都赋予了不太美好了意象。汉语中,我们在描述股市下跌时说“一片惨绿”,描述婚姻生活中的现象时会说“某人被戴了绿帽子”。而英语中green也被用来表示幼稚、没经验,如 green hand(菜鸟),同时还有“嫉妒”之意。

4.蓝色

相对而言,蓝色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蓝色在汉语中表美好前景,如宏伟蓝图;也有“本原”的意思,如“蓝本、青出于蓝胜于蓝”。

而在英语中却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色彩词,一方面常用来指人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如in the blue face,in the blue mood,a blue Monday等;也用来指黄色、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s(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另一方面,又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如blue blood(贵族血统)、blue book(名人录)。

5.白色

英汉两种文化赋予白色的意象差异远远大于其相似性。在西方国家,婚礼上以白色为主,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相悖,白色在汉文化中主“悲痛”之意,多用于葬礼。中国传统葬礼上白色为主打,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身着白衣,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哀思;而英语世界恰恰相反,婚嫁穿白色婚纱,葬礼着黑色礼服。不难看出,白色在英语文化中主要蕴涵纯洁、神圣的意象。英文中有大量与白色有关的表述指涉“吉利、诚实、善意”等良好意象,如a white day(吉日),a white crow(罕见之物),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war(不流血的战争),black and white(是非分明)等。

6.黑色

一方面,黑色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有着极其相似的联想意义,均可表示“否定、贬义”,同时还有“秘密的、非法的、坏的、罪恶、危险”等。汉语中有“黑暗、黑市、黑幕、黑心、黑帮”等说法;而英语中则有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hearted(黑心肠)等。

当然,在汉文化中黑色也有过被推崇的历史,如秦朝时期它是宫廷御用色彩,而英语的black则自始至终被用来指涉负面信息,如阴郁、暗淡、弄脏、丢脸、不吉利、极度的、怒气冲冲等含义,如a black look(怒视),black day(凶日),the black mark(污点),black art(妖术),black despair(绝望),be in a black mood(情绪低落),black sheep(败家子或害群之马)。

通过上文的对比以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色彩表述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意象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正如萨丕尔所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死记硬背与生搬硬套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它只能带我们走进误区。毕竟,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它背后文化内涵这一主导因素的问题。换言之,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一门外语所处的文化,我们才真正能把握一门语言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 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 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 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 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 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 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 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 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 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 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王艳,衣进韬:商标翻译中华民族文化的顺应性[J].美国教育评论,2007(2):69-71

篇9

    1. bat(蝙蝠)

    汉语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常出现在年画上。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即五福临门,表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画蝙蝠和鹿一起,代表福禄;画蝙蝠爬在一个圆圆的铜钱上,即福在眼前;红蝙蝠是大吉兆,因为洪福或鸿福。传说千年的蝙蝠是白色的,吃了它还能长寿。

    西方的bat却是一种与魔鬼和黑暗势力有联系的不祥之物,常让人联想到丑陋、凶恶、瞎眼、吸血动物等特征。这也许是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凡英文中带有 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视力差、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发疯,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come to bat面临严峻考验等。许多人还认为bat与巫婆有关,他们相信 bat 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2. owl(猫头鹰)

    猫头鹰也称夜猫子,专门夜间活动,叫声凄厉,在中国常被看作不祥之兆,如“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有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都要倒霉。

    而西方人却把owl看作智慧的象征。在希腊神话里,雅典守护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猫头鹰即是她的化身。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的形象是睿智、公正。动物间的争端要请猫头鹰来裁决,紧要关头要向猫头鹰请教。因此,英语中有 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的习语。而owlish形容一个人聪明、严肃。

    不过由于猫头鹰夜间活动, owl 可喻指常熬夜的人,这点完全与汉语中的夜猫子相吻合。

    3. bull  (牛)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牛的形象都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历来受到人们普遍赞颂。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有很多,如“健壮如牛”、“力大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在汉语里牛还比喻倔强或骄傲的性格,如“牛脾气”、“牛性子”。

    在西方,牛是宗教和民间传说中的圣物。它强壮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 也可以指粗壮、好斗的人,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行为莽撞的粗人。关于牛的创造力的古老传说还打动了西欧金融市场的人士。他们用bull market来指股票上涨行情,俗称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场中买进股票、希望在其价值上涨时卖出以获利的人,即买空者、多头。

    4. bear (熊)

    在中国,熊的形象一般是笨手笨脚,愚蠢,如“熊瞎子掰玉米”。在“熊包”、“瞧你那熊样”、“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也指平庸无能之辈。

    英语中的bear是一种凶残的动物。用来指人时,指“粗暴、脾气不好的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脾气暴躁),play the bear(行为粗鲁),as cross as a bear(脾气很坏)。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正好与bull相反,表示股市行情下跌,bear market俗称熊市;bear指卖空者、空头。

    中英动物词汇的字同意不同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交流,更要重视文化的传递。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传递信息,行之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 [M].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

篇10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2-01

一、英汉数字习语的内涵意义对比分析

(一)表达结构对应,表现手法对应的英汉数字习语

1.数字使用一致

英汉数字习语所表述的内容一致,所使用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也基本对应,选用的数字也是一致的,我们把这种对应称之为英汉数字习语语义基本对应。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形义完全相同的习语为数极少,但并非没有。如:

(l)seven- year itch七年之痒

“seven- year itch”来自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影片《七年之痒>,片中说男女婚姻到了第七年,易产生求新求变的欲望而造成裂变。从此“Seven- year itch”成了婚姻中一道必须慎重逾越的关口。汉语中的“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由人控制地出现一些问题,感情、婚姻、生活、工作都如此。但被经常用来解读婚姻问题。由于人类不断进行交流发展,吸收到各自语言的舶来语与原有语言保持了表述内容、表达结构和表现手法的一致。

2.数字使用不一致

(2)five-and-dime store两元店

英语“five-and-dime store”指专卖便宜货的商店。“five-and-dime”中的five指“5美分”,dime指“10美分”。美国的“Five-and-dime store”有点像香港流行的八元店、十元店,店内卖的都是廉价货,五美分、十美分就有交易,所以称为“five-and-dime store”。目前中国各大小城市“两元店”遍地开花,“两元店”即商品价为两元一件的百货批发店,也指专卖便宜货的商店。老百姓认为两元店里东西不贵还挺实用,好多都有物超所值的感觉,一般人进店都不会只买一件商品。同类商店采用不同数词命名,反映了两种民族不同的心态。中国人不喜欢让别人说自己小气,五分、一角未免太寒酸,所以尽管中国货币也有五分、一角硬币,商家决不会把店命名为“五分一角”店;再加上中国以偶数为吉,就选用了较小的整币两元表示数目小、实惠。相反,英语民族有务实心理,“five-and-dime store”告诉人们本店提供给顾客真正的实惠,因而尽管出售的货物不止五分、一角,但该表达方法依然在英语中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因此英、汉语用不同数词表示相同概念,也与民族心理有关。

(二)表达结构对应,表现手法不对应的英汉数字习语

1.数字使用一致

(3)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一叶知秋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表面意思是从一根稻草看出风吹的方向。比喻只看到一点点细节就能预料到事情的发生,形势的发展态势。而“一叶知秋”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这里一根稻草和一片落叶都喻示着细微的迹象。数字“a”与“one”同源,具有“一”的意思与汉语数字一在数字使用上一致。只是由于不同的观察经验,两个习语分别用“wind”与“秋”喻示即将到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态。

2.数字使用不一致

(4) ride Bayard of ten toes坐11路车

“ride Bayard of ten toes”是戏谑语,指步行。这里“Bay-ard”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神马,所以“Bayard of ten toes”是指两脚马。马是英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在生产之余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马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用来指代人。但在汉文化中马象征着人才而不是普通人,所以容易对该数字习语产生歧义。因此两脚马“Bayard of ten toes”在这里指代人,所以骑两脚马就是步行的意思。汉语中的“坐11路车”也表示步行,是因为两条腿像阿拉伯数字“11”,所以戏谑地称作坐11路来的,即步行。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

(三)表达结构不对应,表现手法对应的英汉数字习语

1.数字使用一致

(5) second to none首屈一指

“second to none”意思是最好的,不亚于任何人,是第一的。汉语习语“首屈一指”中“首”表示首先。这个习语是说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这两个数字习语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西方则是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

2.数字使用不一致

(6) one foot in the grave半截入土

“one foot in the grave”往往直译为“一脚己踏进坟墓”,喻义不言自明,带幽默色彩,是“离死不远”的意思。而汉语的半截入土是指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这两个习语分别用“one foot”和“半截身子”指代人的身体状况。这两个数字习语都使用了形象的借代修辞。体现了英汉民族都有用局部指代整体的习惯。

二、汉英禁忌数字

篇11

关键词 :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 he sentforth araven,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until the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 has smiled pig 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 crow thinks his own bird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 the carcase is, there will the r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对“乌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许多情况下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是不能直译的。译者必须随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下乌鸦的文化内涵,并尊重两种语言中对“乌鸦”一词的习惯表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如果将原文中的形象直译过来,不仅不能诱发读者恰当的联想,还可能引起误解。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意译,便可收到形神兼顾之效。

(4)A flying crow always gets 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 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 pluck a 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

(鸡鸣狗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仅以乌鸦这一动物为例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及翻译,意在表明,对于动物习语、谚语等这些文化特色浓厚的习惯表达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生动。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