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综合与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3: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综合与实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1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课,但是告诉我们,任何实践都是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而又系统的理论才能对学生实践有促进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实践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需要遵循两种原则的指导,一是关于国家、学校、家庭的基本价值观,二是整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一、基本价值观的指导

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爱国教育、学校活动以及家庭活动。小学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一些道德品质的启蒙,一些做人基本准则的启蒙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因课时有限,需要把更多的品德教育放在实践课程中来。例如,在《懂得感恩》实践课程当中,需要教育学生懂得父母为生活而操劳的艰难、懂得教师为了照顾学生而早出晚归的责任、懂得国家今日之强盛是因先辈们的流血与牺牲,培养学生尊敬家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5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他特别强调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已经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如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不少问题,因此,设计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它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课程标准》较《大纲》新增加了综合和实践领域。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设计与研究课题研究目标一是摸索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二是通过研究引导教师形成理论扎实、教风朴实、严谨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特色。三是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教师在课前设计时,要认真研读教材,搜集资料,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明晰训练重点,同时,在学生明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活动环节,放手不是不管,而是在关键方向上把握。

一、创境导入,激情引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起跑线》时,先用课件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六年级五个班选出的5名运动员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参加跑步比赛,运动员们谁先跑完自己的跑道一圈谁就获胜。”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都说这样不公平。一段视频,创设最佳数学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二、改编内容,突出时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很久之前的统计信息,内容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最具时代特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时效性。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比如,在教小学数学《简单的统计》时,事先我用手机、数码相机拍摄了一些当今最鲜活的教学素材,然后将所拍的图片或视频存入电脑的“共享资料包”里。上课时,我打开“共享资料包”,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大发。

三、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验、探索、实践,使数学课堂教学获得生机。

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察物体》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若干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然后让不同的学生随意拖曳,搭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每个立体图形,再将从正面、上面、左面将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学生的兴趣高涨,这比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好得多。还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中,要求教师利用七巧板教会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等现象。教师可让学生在一体机上通过移一移、转一转的方式尝试变换图形,将七巧板平移到相应位置,最终让学生知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运动方式只改变其位置,不会改变图形大小,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那么,科学课和综合课如何进行整合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我把小学三―六年级所有的《科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找来,列出教学内容对比一览表(共8个,表格具体内容略)。从以上教学内容对比表可以看出,对应年级的每一册《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有可以进行整合的内容。

除了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外,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样可以整合。比如《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环境与我们”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塑料的功过”,

甚至上、下学期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整合,比如《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溶解”和《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奇妙的食盐”,相关验证实验两门学科都要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还要求“自主设计验证实验――鉴别食盐溶液和洁净水”,写出《实验报告》。

二、师资力量的整合

目前把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分别排入课表,安排不同的教师授课,两门学科各自行动,“井水不犯河水”,这在无形中造成教师工作的重复,师资力量的浪费。其实我们可以将两门学科的相似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同样一个内容,在科学课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必再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了,在科学课上就不必上。在师资力量整合时,可以安排一位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辅助教学,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安全,尤其是学生在做科学实验时,有时候,一位教师真看不过来,在目前“安全”紧箍咒很紧的形势下,必须确保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百分之百安全,万无一失。多一位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安全,十分有利于科学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进行。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得很清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学生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同样说得很清楚: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么,根据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外延比科学课还要宽泛。科学课的探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与实践,完全可以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比如《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环境与我们”这个单元,共有8课,其中第7课为《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而《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第三个活动主题为“水资源及环境”。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地处南温泉风景区,有一条花溪河蜿蜒流过的实际情况,和科学老师一道,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的探究活动。我们分别在花溪河上游、中游、下游采取水样,目测水体,并用手去拨弄河水,闻一闻河水的气味,设计了《花溪河水环境考察探究记录表》让学生填写完成,最后汇总,写出了《花溪河水环境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保护建议,将该报告提交区环保局宣教处,获得好评。这样把科学课的“探究”和综合课的“实践”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如果把学生能力比喻成一枚硬币的话,“探究”和“实践”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结合得越好,学生的素质就越能得到提高。

四、学生评价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科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的先决条件何尝不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目前,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运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装入成长记录袋中。如果学生有作业的电子件,则装入电脑里专门建立的一个文件夹――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科学课同样也可以采取“科学成长记录袋”的方法,长期跟踪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情况,累积学生的探究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4

1. 教师中有认识上的偏差。作为新增加的内容,由于部分老师对其认识比较模糊,把它简单地看作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或者是复习课,甚至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 教学资源比较贫乏。由于此内容是一个新增的领域,教学的模式、方法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因此,具有参考性、指导性的Y源比较贫乏。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活动的素材,或疲于为活动准备材料,而不愿意开展;有的活动因场地的拘束等因素,容易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带来有一定的难度。

3. 评价体系待完善。由于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了。

二、落实“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对策

1.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与实践跟学科课程的关系。在组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由于地域的差异,教材中的部分文本资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学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3.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的过程。在制定评价时,应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由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几个学习领域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剪一剪”。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教材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安排了“对折”――画“半人”――剪一剪等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领悟到画图的位置对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得出: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知识,突出“综合”特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它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它的设立有助于转变教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知识观,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板块设置的意义和作用,熟悉每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统筹安排,着眼全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做”的课程,而不是“教”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做”、“调查”、“实验”、“探究”、“思考”、“测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它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综合性,它既是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素养的综合;既是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又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如与语文、美术、科学、道德、社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通过活动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其数学的综合素质。

为达成教学目标,每册的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完成这些内容有的需要的时间长,有的需要的时间短;有的可以在校内完成,有的则必须在校外完成。所以,要完成每学期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学期初,根据全册教学内容,对全学期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拟订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在开展每项活动时,师生做好活动的各个方面准备,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线索,遵循教材提供的思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适当进行挖掘和拓展。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

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另一类是结合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使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这种活动一般经历的时间较长,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查找资料等工作,课中进行合作研究探索,课后还要反思或再深化研究。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

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

在实践活动中,操作实验、自主探索是必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利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操作手脑合一,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操作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6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5-01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样在教学中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著名学者刘淼在《当代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也有研究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所以,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努力的目标。

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现状

第一,老师不够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由于很难从考试中进行检测,因此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压力时较容易忽略或弱化综合性学习。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认为综合性学习可有可无,忽视了其重要性。

第二,学习资源利用不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但实际在教学操作中,部分资源需要老师自己去寻找、联系和开发。很多老师觉得麻烦,不好操作,所以大多时候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只是草草了事。

第三,学习过程缺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比。但有些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其探究过程缺乏指导和评价,其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学习效果难以迅速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变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但很多老师往往急功近利,把教学目标都定在“考试”二字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第一,目标选择突出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把社会、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手工课等,课堂注重热闹,偏离了语文课的主航道。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和教学目标设定时,还应以文本或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二,教学指导避免随意性。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结合单元主题编排有“主体课文”、“语文天地”、“口语交际”、“笔下生花”等。因此,在教学前,老师应对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提炼出单元主题、单元训练点等。只有这样,教学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之后的学科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相互渗透与促进。老师在每学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应有一个整体安排,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学习评价坚持主导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如果教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不到预期发展,热情也受到打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整合和利用好资源,引领他们运用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综合性学习中寻找规律,构建科学教学体系,树立规范教学方式。在此笔者希望促进深入研究,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开创我国当代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篇8

综合性体现为三个领域的综合 对比新旧课标,从原来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变为“综合与实践”,即将“综合”提前。由此,标准对小学阶段这一领域的教材做了全面分析,侧重理解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例如:五年级《粉刷围墙》这一课的教材,从“面积的计算、常见量的使用及统计表中信息的获取”这一实践活动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将其他三个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于一次实践活动中。

综合性体现为“四基”的综合 数学教学回归教育原点就是落实“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例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再用3个表示不同的数,用4个、5个……分别表示不同的数,直到最后不用摆,直接说出用9个表示不同的数。学生们在摆和想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又建立了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落实了知识的技能,积累了活动经验,获得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综合性体现在“课程”的综合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不仅综合了数学学科其他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四基”的综合运用于实践,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多学科课程的综合性。例如: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距离学生正式学习比例尺知识还很遥远,所以学生就需要用到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本位思想,建立了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具有明显的课程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性特点

多种感官的协调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体验和积累。学生在体验与积累时,借助的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而首先就是学生多种感官积极的、充分的、自主的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学生在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中,用眼观察角的变化,动手摆、操作、测量、画图,动脑思考,用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多种感知途径获得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体验,也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积累,更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实践。

实践方法和步骤的明确 组织学生活动容易造成失控低效的局面。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尤为重要。简单地说,实践分四个步骤进行:一看、二想、三做、四思。例如:在教学《制作年历》这一活动课时,就要^察生活中的年历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研究“制作年历”的步骤;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年历;通过小组互评进行教学反思,促使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杜威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通过教学中明确步骤的实施,学生在“经验唤醒――合作思考――实践操作――反思提升”的实践过程体验和发展。

小组合作方式的与众不同 常规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而在实践领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更为特殊、复杂。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粉刷围墙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小组人员的分工。在分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外墙涂料的组员遇到了现实问题,如何根据涂料的规格、价钱、耐用期等选择既经济又实用的涂料呢?对此,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小组合作研究。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笔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关注度要更高,跟踪指导更及时,遇到问题随时进行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在“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性特点

教学的组织环节中,以“问题”贯穿始终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小学阶段24节综合实践课,蕴含了24个活动主题。我们对这24个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主题式,如摆一摆、拼一拼,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二是情境式,如小小商店,主要是在商店中体会购物的方法,从而感受元、角、分的换算;三是游戏,如一年级在数学游戏中运用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组成等知识。

篇9

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数学课程教学是否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数学教育进程中是否为学生结合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创设情境是《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合理的情境能够把平平淡淡的活动变得富有情趣,能够让课堂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把内容与情境融为一体使情境有始有终,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探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探索数学的奥妙。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有针对性、适当的活动场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制高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感受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快乐地探索新知。

2 关注活动组织,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其自由发展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合作进行小调查、独立制作图形、提交小研究报告等;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可以用一周或两周时间完成;活动的实施未必局限于教室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米”、“分米”、“厘米”时,可以分小组测量本组成员的身高,测量课桌面、黑板面、课本、教室地面的长与宽;学时间单位“时”、“分”、“秒”时,让学生看表摸脉搏数一数每60秒跳动的次数,到操场为跑步的同学记时;学角的度量时,用量角器度量教室角落、自己所画的角等。其中,这些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引导,指导学生大胆探索并引导学生和同学积极探讨交流,让学生自己验证并总结结论。

3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亲力亲为的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使学生敢于暴露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学生只有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并进行重新组合,不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以及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积极与同学交流合作密切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要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要注意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凡是能够有效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可以在活动中出现。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不是简单机械地指令操作,更不是“走秀”的活动。教师不能“规定”学生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最后得到什么,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去操作,即使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学生还是能从中有很多收获。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与模仿或记忆没什么太大区别,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剧本”。每位学生都是有灵性的个体,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在活动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和表现,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巧妙引导。

篇10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篇11

数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要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上,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是一种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数学活动课,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生探索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不足,若是在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课上设计的活动偏离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设计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熟悉的活动中获取并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轴对称”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他们先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答案,并将其进行汇总整理,最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经过汇总综合后,得到了多种答案,像:蝴蝶、蜻蜓、脸谱、交通标志、倒影、奥运五环、叶子等。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开发了智力;小组讨论的实施,使学生充分发散了思维,培养了其思维的创造性;将答案进行汇总综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进而在数学学习中变得乐学、好学,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主要是小学生参与并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中,他们的收获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就可以将活动地点选在小学生热衷的室外,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其发挥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如,在学习“周长与面积”后,我带学生去公园进行了实地观察与测量。学生先通过自己的观察确定花圃的形状,然后跟其他同学合作,一起测量长与宽,有的小花圃学生就能直接量出其周长。小学生在户外都玩得很尽兴,他们在娱乐中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又推进了一步。

由于课外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要保证小学生的安全等问题,所以教学中的大部分的实践活动还是在课堂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组织实践活动课,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斗志与决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自己的数学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数学实践活动操作弹性

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的时间不容易把握,既要立足于课堂知识,充分利用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

例如,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模拟夏令营活动,其中一队有20人,另一队有25人,老师和班长带队,每辆车能坐28人,需要几辆车?到了旅游景点,需要买门票,其中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计算用车用钱,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在课下也会自主组织进行活动,从而使数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时间充满弹性。另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实际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积极探索实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其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在应用于实践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神奇美妙。

四、数学实践活动评价多元化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中的主要理念,按照这个教学理论,我们在进行评价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程度,交流的积极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新颖性等。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于综合评价较高的同学给予表扬,授予一定的奖励,并鼓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也能榜上有名。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回顾自己的参与历程,并从中感悟自己的成长,肯定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并能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从而在实践中学习。

总之,要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课进行新颖有效的设计,设计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设计多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并对小学生的表现实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