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34-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以及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风险已不仅局限于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而是以意识形态风险为主的包括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多维度的风险。高校风险不同于企业组织风险,其“主要不是表现为实体的消亡,而是更可能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死亡或变异”。[1]因此,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和创新高校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面临的新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各种深层次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各种风险。同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更高,任务更多,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期待也就更高,容易出现不能满足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着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因此成为管理风险的易发区、多发区。

高校风险管理实质上是社会风险理论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大学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谓风险是指对未来结果的变化性,即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两种属性,其中损失性是风险的根本属性,惟有损失性才能体现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不确定性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的本质上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2]

一些学者从技术的视角来研究风险,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现代文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不确定性就越明显。吉登斯也从社会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风险,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也有学者从损失性的视角研究风险,把风险看成是一种损失的类型。

当下我国高校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资源、文化、价值以及校园秩序与稳定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也可能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办学思路、大学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管理具体活动。高校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当前高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突出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预防和减少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风险和突出问题,促进校园和谐、师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风险问题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在高校的反映和投身。解决高校风险问题既要有高度重视,又要切实有效的行动,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全面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校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高校风险关注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自身对我国高校存在的风险关注不够,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扩大招生自,对外开放办学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和国际化轨道。与此同时,高校在办学行为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高校是由政府举办,具有其特殊的办学体制机制,教育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下拨,招生计划指标仍然由政府下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学校的办学效益也难以量化,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自身对高校风险足够的关注,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即使关注了我国高校风险,那也是主要关注高校显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身伤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多数是就事论事,对这些高校常规管理活动所蕴藏的风险关注不够,重应急、轻综合防范,重眼前的有形损失、轻长期的无形损失。对于高校政治性、文化性以及意识形态等非传统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对于社会发展风险所带来高校的风险,如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以及由新型媒体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风险关注不足,管理意识薄弱。

2.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从风险管理实践看,由于高校风险管理是应对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高校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从高校组织体系看,目前没有建立起一种常态性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综合协调机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但这些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主要是针对风险爆发事后所采取一系列应对方法和措施,而不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

从风险信息管理来看,缺乏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风险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贫乏,风险管理往往被忽视。从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倾向来看,目前高校仍然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注重物质领域风险管理,忽视精神领域的风险管理;重视现实眼前的风险管理,忽视长远战略性的风险管理。

3.高校风险监测预警相对落后

从风险管理过程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决策须以风险处理方案为基础,风险处理方案则以风险分析与评估为前提。目前,重视事后风险处理,忽视事前风险预警,较多侧重于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包括救灾、救助、补助和恢复,而在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和预警等方面则相对落后。

4.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不足,适合高校的风险管理理论缺乏

从研究视角看,研究内容单一、狭窄,目前对高校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识别、预警、化解、防患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或掩饰高校其他风险(学校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教育质量风险、学术风险等)给高校发展的带来的影响,没有凸显高校组织风险的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痕迹。

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不足,据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高校风险”为题名的论文很少见,只有17篇论文。显然高校风险管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关注。

高校风险管理基础性探讨不够,如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形式,高校风险的核心等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高校出现的新型的风险研究也不够,比如,谣言和信息公开问题、恐慌情绪与信心恢复问题、秩序和稳定问题、媒体问题、风险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冲击等等。另外,由于社会风险会对高校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必须加强综合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防范风险的实践活动。

二、风险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风险的多维度考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交替运行,高校办学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高校风险已不单一局限于以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风险内容和领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管理活动风险(教育教学管理风险、科学研究管理风险、社会服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此,多维度考察高校风险,分析与辨识高校风险,对于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最本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日益多样化,而且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境内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时在国内,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广大师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非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有些公开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大肆鼓吹整个社会应该“意识形态多元化”。

这些意识形态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淡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不仅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问题。

2.高校精神文化风险

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本质体现,是高校的灵魂和支柱,同时传承与发展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是一所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3]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同时,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实力建设、轻软实力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等现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校精神文化泡沫。尤其是当前多元化文与多样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反而选择和认同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是滋生出来的一些“反文化”现象,呈泛滥之势,危及到高等教育文化机体的健康,如果不予纠正,会酿成各种文化冲突,导致师生共同价值缺失,理想信念迷茫,高校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涣散、沟通中断,更有可能会动摇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

3.高校管理活动风险

高校管理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作为组织主体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财务等管理风险。教育教学风险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各种各样教师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如因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的不合理、学生认识与了解上的偏差以及教师素质(包括态度、知识、能力等)的预测出偏差等都有可能产生教育教学风险。高校科研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科研经费风险和学术风险。

一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渠道发展,尤其是政府贷款项目出现与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多,给高校科研的后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如课题组未能按期或按要求完成与企业签定的开发合同,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的名誉造成影响;课题组与政府的有关基金会签定的贷款开发合同,到期还不出,学校要承担还款义务。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存在着学术风险。科研成果作为学者和高校社会地位主要评价条件,由此导致学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演化成进行利益争夺的私器。这种不良状况发展到极致,就滋生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现象。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声誉、形象等都会损害。高校行政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对行政相对人或社会造成各种非法损害的可能性以及该损害后果对行政机关及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况。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举债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招生数量猛增,大众化教育比例不断上升,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背后也存在着风险和危机。这种风险和危机主要来自于大规模举债办学。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仅仅依靠财政拔款及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是必然的举措,然而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高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这一风险已经引起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规避。

三、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发展

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在高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苗头性和隐患性信息,并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收集到的关于高校风险的各方面信息、情报和资料,对某些风险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向有关方面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防止不利后果发生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对于高校风险管理来说,尤其需要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机制的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高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高校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

及时发现风险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对高校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高校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高校的警惕。高校风险预警包括风险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控。高校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和事件的表象进行监控,收集高校风险可能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高校风险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风险的预测和预报是指对通过监测活动而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风险预控是指针对引发高校风险的可能性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预案,以有效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或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2.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建立以高校党委为主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关注校园风险的前因后果为重点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系统、综合、动态地评估和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风险,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高校损失发生,或者通过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损失,避免风险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3.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秉持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很大局限性,具有片面、非协调、难持续的弊端,这是高校风险形成的思想根源。通过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防止或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把高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是要求在高校风险评估中要有“人”,即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就是要求在开展风险评估中以广大师生员工利益作为出发点,通过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来化解风险,同时广大师生员工也要以进行风险评估作为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前提,坚持统筹兼顾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在高校风险评估对策中要求从广大师生员工利益入手,维护高校公正公平,在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等涉及各方面利益群体改革时,要切实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各方的利益,建立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各种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高校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用软实力化解高校风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用和谐的视野,;用包容的心态,搁置分歧;用大学精神凝聚人,用师德塑造人、影响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认同,从根本上减少高校风险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二、报送材料内容

1.××(单位全称)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要求:组长:XX 成员:XX、XX加盖公章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格式如下:

××(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加一个简单开头)

一、存在问题(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

在县委对县教体局巡察中,教育系统各单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还需加强。在抽查的 131 所学校中,存在未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未建立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安排思政课较少甚至未安排思政课程,农村学校思政课缺少专职教师等问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重视不足,未制定专门教学内容对学生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了解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进行引导和遏制。(各单位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分析,写出整改报告,有整改事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成效,整改成效包括成效照片、记录等。

整改时限:3月20日前,长期坚持

整改责任人:XX XX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整改成效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2021年3月18日(时期与正文空两行,后空四字,加盖公章)

三、支撑材料

1.××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领导组名单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告里措施要根据问题制定,措施要具体,成效要根据措施进行说明,提供资料。

3.××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整改会议照片、记录。会议记录要有反馈问题,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人等情况。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会议记录本,不能用笔记本、教案本等代替。会议记录复印件首页要盖章,但不能每页都盖。发现有的单位报材料,每页都盖章,这是不对的,盖章要盖到日期落款处,不能标题和每页都盖。

4.××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需要太多,排版美观。提醒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工作每季度研究一次,个别单位制定的制度是每学期一次,是错误的。

5.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材料: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材料、国旗下讲话、教师上思政课照片,所有照片有文字说明。思政课课程表。以上材料,有几个就行,不一定都开展。

6.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材料。提供列入教学内容的教案,宣讲材料、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照片等。

7.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研判材料。2021年第一季度开展意识形态研判会议照片、记录,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报告题目:××(单位全称)2021年度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四、有党建存在问题的单项整改任务的学校,依照上面内容。提供整改方案、整改报告、整改会议记录、照片,及必要的支撑材料。

五、排版要求

1.标题字号要求: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2.正文,三号仿宋

3.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二级标题三号楷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三级标题三号仿宋,可加粗,用序号1.2.3.。

4.章不能盖在标题上,必须盖在落款正中,距离正文3mm

篇3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篇4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为保障安全稳定工作落在实处,成立以院长和书记为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统一负责药学与检验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明确了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学管干事、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确保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安全管理,落实一岗双责

药学与检验学院以确保师生安全稳定为目标,严格按照安全责任要求,全员参与,一岗双责,从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入手,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安全宣传,营造和谐氛围

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学院的稳定,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对于确保大学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药检学院从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诸多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进行分工合作:

1.辅导员从新生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最真识的自己,如何规划大学我的大学生活方面进行引导。

2.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诈骗、文明上网等方面进行引导。

3.针对长期的工作经验得出“十次打架九次酒”。开展学生中吸烟、喝酒等对人体危害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纠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性。

4.药学专业老师负责预防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识毒、防毒和拒毒的自我保护意识。

5.食品专业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食品的安全、营养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训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6.心理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应对挫折、恋爱情感等方面进行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能力,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及自救能力。

药检学院针对在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操作性强的多样化教育。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学生会活动、主题班会等校园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开展以安全为内容的素质拓展讲座。针对各种诈骗和夏季学生到河边游玩较多,及时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提出安全防范要求,并印发宣传单给各班级,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前。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四、严格执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值周教师必须到岗到位,加强夜间的巡视,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24小时手机畅通,按学院的要求晚上住值班室。

2.任课老师要求认真履行上课点名制度,每堂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勤点名,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学院领导联系。

3.安全主题班会制度。要求班主任、辅导员每月开展一次安全主题班会,并做好记录备查。

4.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带学生外出,团总支开展的各种活动严格坚持大型活动上报审批制度。

5.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做好室内的清扫和保洁工作。学生会及时进行检查评比。班主任、辅导员密切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学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6.进一步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地予以疏导。

7.建立学院安全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制度。结合药检学院本身的实际,制定本学院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应急预案,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

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药学与检验学院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个人心理访谈等活动,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药学专业1名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后,辅导员与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学生恢复后完成各项学业顺利毕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实习生的管理

分析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实习单位大部分不能解决住宿,实习生在外自己联系住宿,住宿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优化实习基地,尽量选择能统一安排实习生住宿的,安全风险小的实习基地。

2.专业教师参与实习生管理,分担了实习管理任务,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蘑菇钉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发现、了解情况实习生情况。专业教师在实习管理中,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所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各学科实验室管理规程,全部上墙,要求第一堂实验课必须讲安全。

2.实验员为各实验室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天检查和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填写并上报相关信息;教研室主任每周检查各教研室实验室,所有检查及运行及时在《药学与检验学院实验室运行与安全检查记录》中填写,及时做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排查,有记录。二级学院每月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有问题的要求及时整改。

3.危化品和低值易耗品,归库统管。危化品实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双锁”、“双人收发”、“双人领退”、 “双人使用”;危化品每次领取、归还需要填写领用和归还记录,管理人员及时在公安部门管理软件系统登记,做到精准管理。

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药检学院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提升全体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抓好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三个方面进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药学与检验学院在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九、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药检学院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提高教师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好文件、教务资料、教师档案、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等的保密工作,以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避免违法违规泄漏师生个人信息和各种文件教务资料信息。

十、近几年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感受

1.人性化管理。我们管理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由差异性的人体组成的特殊群体。我们要根据大学的各自特点和具体的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成才指导。

2.关注贫困的、孤残的、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公开、公正、公平做好“奖、助、勤、贷、补”等学生资助工作,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心。

3.做好细致工作,掌握一手资料。学生管理人员要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心理困惑、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篇5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篇6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相协调,必须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笔者通过对部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反思――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反馈的正面信息

1.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专业课教学,它兼具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来讲是以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学科使命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公共学科教学、专业课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后两者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中,知识的掌握只占很小的比例,“三观”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中态度的改观、信仰的树立、行为的实施又是最终目的。以此为出发点来理解便会发现,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功能。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在人文知识的掌握上呈现较低的能动性,对英语专业课等的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使学科知识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走向社会后,在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时,这些知识结构不均衡的学生往往很难客观审慎地分析和应对,从而陷入认知的混乱状态,引起行为过程中道德的失范,最终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健康、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大学生由此了解一些人文常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化知识为德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外化为一种人文能力,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等,自觉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从总体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当代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的态度表明,他们还不能有效地将已有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能力转化为一种自我认知能力,一旦现实与理想相碰撞,就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选择逃避或委曲于现实。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强自我改造的意识,凭借对知识的掌握和感悟建立起一种相对完善的心理调节应对系统,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所必需的处世能力。

二、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反思――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反馈的负面信息

不可否认,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体系到实效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被动的教学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一种“防御型”“任务式”的工作模式,从而制约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效果。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待科学化

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加之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间安排上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够科学严谨,从而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上的局面。

(2)教学规模的设置有待科学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学生多在100人以上。这种方式容易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一种集体盲从心理,使不良学习态度在大范围内迅速传开;合班上课时过大的教室使教师与学生相距较远,教师很难与学生互动,不利于师生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和教师权威的维护,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待科学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因此必须关注现实,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提高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然而,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内容设计过于绝对化等问题,这就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注重政治功能,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缺乏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反思形式化

调查发现,多数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概念、范畴、理论的演绎为主,而不是以问题为主体展开教学和讨论,甚至有的教师只管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第一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解释他们已有的问题和困惑,相反,还加剧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满和敌对情绪。此时若有好的教学反思,就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本人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但问题是当前好的教学反思比较缺乏。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使教师大多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因此师资队伍流动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不安全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的这一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部分教师工作的消极性,使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极易出现“完成任务”的心理,一旦教学任务结束,就极少有人积极主动地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问题进行系统、理性的书面反思;一旦上级有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时,就按照模板进行信息补充、修改,或者对以往的教学总结进行改头换面,这种有失真实、有失真诚的教学反思很难使教师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割裂了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连贯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两难处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需要教师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理论性与趣味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及时反映理论前沿问题,又能结合学生的需求深入浅出地分析一些案例。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达到两者的完美统一实属不易,因为问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背负很大的政治风险――习惯上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教师时倾向于“用言行论功过”,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也往往成为考试不及格学生状告教师道德素养、思想品质的证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整合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原则,但是如果仅从理论探索上来讲,就势必会牵涉一些极为敏感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讲不讲就是一个难题:讲,教师就要背负很大的政治风险;不讲,教师又很难把理论前沿的东西反映到课堂中,也就无法促使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现象是教师亟须突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解决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入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依据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自主意识较强,思维也较为活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大一新生来讲,因其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较多疑惑和不自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突出这门课程的方法论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惑”功能。

3.重塑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加固理论功底,丰富知识储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对思想、道德、法律知识作出深入的解读,从而增强教学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保障教学内容解读的广度,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敏捷的思维、激情的演说、清晰的板书、得体的着装等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和接纳。

4.提高重视,加大投资,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必须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民办高校通过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手段不仅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运用系统的理论去解释、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加重了学生强制记忆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和抵触心理。因此,在考核形式和内容上,教师可以尝试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案例,通过辨析、论述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是针对教师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双向展开。就教学过程的评价来说,可以通过考核测评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板书、教态、教学内容等主要教学环节和方面进行考量。就教学效果来说,可以把学生评价、系部评价、同事评价、督导评价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控制学生评价所占的分值比例,以免出现教师为求高评价而一味迎合学生需求的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要克服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良倾向,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和学校相关部门全方位配合,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强化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学生利益无小事,安全稳定大于天的工作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示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原则,努力推动我系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工作目标:将我系的安全稳定工作按照行政管理划分若干个责任区,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和工作内容,做到定人、定岗、定责,构建“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建立系、班、宿舍三级安全防范体系和舆情长传下达通道。

二、组织领导

1.成立经管系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系办主任、教研室主任、各专业辅导员老师

领导小组下设安全稳定工作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系办主任兼任,副主任由辅导员兼任。办公室负责安全稳定工作具体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协调。负责领导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

三、安全管理网格划分

  我系按照行政职级建立了系、教研室和专业班级、课堂和宿舍三级安全监管网格。一级网格为系党政领导、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成的安全监管体系;“二级网格”为系各教研室负责人与各专业班级辅导员组成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三级网格”为课堂任课教师、班级宿舍长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监管网格体系。

四、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一)一级网格工作任务和内容

  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经管系安全稳定管理的的第一责任人,对全系安全稳定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按照各自职责以及“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承担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1.按职责分工,书记、主任对全校安全生产进行全面领导和部署,为第一网格责任人。

2.副书记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学生监管网格内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3.副主任为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实验室管理等监管网格内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检查、督导、教育、治理等措施,督促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落实主体责任。

  4.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各监管网格内重点监管区域和部位,建立重点监管档案,每学期组织开展2次对重点监管区域和部位的安全检查,每学期组织开展1次监管网格内除重点监管部位外其余单位的安全巡查。       

(二)二级网格为各教研室和专业班级。责任人为各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辅导员。

1.教研室主任负责办公区域消防、用电安全和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安全;负责教研室人员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负责教材选择、讲座(论坛)内容的初审;负责教师外出参会、学习、考察期间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负责实习单位的选择和确定,负责校外学生实习安全监管责任。

2.专业辅导员负责所带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全方面的安全稳定工作。

3.班级团支书和班长负责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和矛盾风险的监控以及舆情上报责任。

4. 学生安全稳定专员负责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制定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宣传、讲座;开展学生座谈会,联合职能部门举办逃生避灾演练;领导和管理安全信息员工作队伍,做好上级文件精神贯彻下达任务和安全信息收集、隐患排查等工作。

(三)三级网格为课堂和宿舍。责任人为课堂教师和辅导员,宿舍长负有限责任。

1.任课教师负责课堂秩序、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外出交通等安全管理。

2.辅导员负责宿舍安全,包括宿舍用电、违规违纪以及管控内部矛盾,化解潜在风险。宿舍长负责宿舍管理责任和信息上报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工作者”的思想,主动把学校安全工作与各自工作实际相结合,增强安全发展意识,防范在先意识,常抓不懈意识,在思想上建立起第一道安全防护线。

(二)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各级网格责任人要善于总结交流执行程中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学校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网格。

篇8

一、思政教育课程背景

1.1 思政教育课程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1.2 思政教育课程的地位

学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通过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均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因此,应认清学生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原则,使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学生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三、新形式下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乡土社会固守家乡的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学生中的大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疏离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加之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于一个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各种新旧观念参杂在一起产生矛盾冲突,内心困惑感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凭能力获得认可的评判标准使很多人暴露在高压状态下,总之客观外在环境的改变给学生在新形势下带来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人际问题

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习性和爱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性使刚进入学校的新生感到陌生和不适,特别是有些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等,校园中偶尔出现的打架斗殴现象也体现出了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文明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出严重事故,案例之一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产生与马从小自卑、自闭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心胸狭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报复心强,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遂经常遭冷落,所以心生恨意酿成如此严重后果。

3.2 认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给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唯学习分数论,不重视思政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收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好坏善恶的标准还不能客观的把握。往往因此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形态,无法辨别是非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纠正其错误的认知,建立一个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3 情感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孔不入,从而导致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感情困扰。这些因情感而产生的困扰,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严重者会伤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健全甚至错误而引起的,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客观环境没有优化的条件下,只有加大其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我,增强其抵抗风险和挫折的能力,在激烈的学习中健康发展。

四、总结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但从近些年来从网络上报道的一些消息显示,众多我们眼中的"精英"最终成为违法犯罪的群体,究其原因,除了道德因素外,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客观环境和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主体性格、人格养成过程中所需要的指引。思政教育能为学生的坚强意志、健康人格和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养成提供调节器。其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个体的变化,其教育内容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充实,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把有些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归于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的内心寻找原因,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独特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以人才的健康心理为前提,而且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篇9

保罗·弗莱雷(1921-1997)出生于巴西伯南市布哥州累西腓附近的雅博阿唐镇。弗莱雷从小受到周围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笃信天主教,虽属中产阶级家庭,但受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从小受到贫穷的困扰,有机会接触到广大劳动者的困苦以及他们被当局多次镇压的罢工斗争,强烈地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弗莱雷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于1968年完成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更成为诠释他思想的代表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人们也称他的教育学思想为“被压迫者教育学”或“解放教育学”。弗莱雷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拉美地区,而且对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一、弗莱雷教育思想二元性形成的背景

二分法模式常常是人们观察和解释复杂对象时的起点和入口,在既定的特别是流行的理论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中,会广泛存在着一些这样的入口。所以,在人们对关注对象或问题还没有足够清晰、深切的认识时,或者人们对流行的意识形态缺乏足够的反思时,很容易成为这些二分法的俘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难以彻底摆脱一切二分法模式,从而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或多或少保留使用某些或某个二分法模式进行思考。[1]弗莱雷也不例外,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其思想的二元性,这种特征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所接触的各种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弗莱雷的教育思想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初,这一时期,巴西相继上台的军人政权强有力地推行着资本主义政策,促使巴西的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化、工业化过渡。然而,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却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巴西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尖锐的二元对立,经济上的二元化和尖锐对立影响到了巴西思想家思考巴西社会问题,对二元问题的把握成为他们的一种整体特征和传统。如战后著名经济学家雅克斯·兰贝特的“两个巴西”的观点,以及依附理论家的“中心—外围”、“依附—独立”的观点等都紧紧地围绕着“二”来展开思考问题。无疑,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直接的影响到了弗莱雷的思想。

二、弗莱雷教育思想二元性的表现

在弗莱雷的教育思想里重点论述了教育的“政治性—非政治性”、“压迫者—被压迫者”、“灌输式教育—提问式教育”、“沉默化—意识化”等问题的对立和辩证关系。

1.政治性与非治性

弗莱雷对教育是否具有政治性的认识是出现过重大转变的。在最初的教育实践中,他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抽象的民主化概念上,但随着他对巴西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断加深,尤其是他因在扫盲运动中主张唤醒人民的批判意识而遭监禁后,弗莱雷坚定了教育具有政治性的信念。他在后来回忆道:“当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开始我的教育时,我对它潜在的政治后果并不清楚。我当时很少考虑教育的政治意义,对我的思考与实践的政治性考虑得更少。”“那时我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教育的政治性,我认为我的第一本著作《批判的教育意识》显示出了缺乏政治上的明确性。”入狱“对我来说是一段有益的经历……我利用在狱中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那段日子是一段学习的经历。当然,我之所以被捕入狱,恰恰是因为教育的政治性。现在你可能说:‘保罗,还有其他人从事承认扫盲,他们并没有被逮捕。’我的回答是他们没有政治性。我也可以说他们具有政治性。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政治支持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中立的教育者。我们教育者需要懂得我们赞同的政治哲学,懂得为了谁的利益而工作。所幸的是,我的政治观点过去不利于,并且继续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当弗莱雷有了这些思想之后,就认为教育从来就不是中立的。从“教育是独立于政治的”走向了“没有脱离政治的教育”的极端。正如弗莱雷所说的“他们越是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就越能理解他们作为教育者的职责,要求他们承担风险,包括在他们的工作中承担风险的自觉意愿。工作中没有批判意识,只是想保障自己工作的教育者还没有把握教育的政治性。”

2.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在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是一个最根本的矛盾体,其他的对立都可以由此派生出来。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规定(Prescription)。这种规定意味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因而被压迫者的行为是一种被规定的行为,其本质是遵循压迫者的旨意。从中可以看出压迫者总想让被压迫者处于从属地位,服从他们的意愿。为了维护压迫者自身的利益,他们会不择手段的要被压迫者无条件的服从,时间长了,被压迫者也就习惯了、麻木了,脑子里被灌输的“无能”、“低贱”也就根深蒂固,最后自己也承认不如他人。当然,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被压迫者中,一旦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了压迫者,会比先前压迫他的人更厉害、手段更残忍的也不乏其人。压迫者总是将被压迫者置于被自己控制的地位,二者之间永远是对立的关系,他们之间不可能平等地对话和沟通。压迫者总是让被压迫者依赖他们,让他们变得愚蠢、无知和无能。压迫者往往还充满占有欲,而且这种占有的欲望还会代代相传下去。

3.灌输式教育与提问式教育

弗莱雷对当时课堂里非常普遍的灌输式教育(即“银行式”banking)教学进行了无情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成为了自以为渊博的人给予被他们认为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5]相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和适应,由此为压迫的目的服务,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拒绝对话,本质上是宿命论。 进步主义教育家采用提问式教育以取代灌输式教育。“在提问式教育中,人形成了批判性地认识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方式的能力,他们发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与之共存。他们逐步明白,世界并不是静态的现实,而是在发展、在改造中的现实。”提问式教育不是也不能为压迫者的利益服务。没有一种压迫秩序会允许被压迫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弗莱雷认为,存在压迫与被压迫师生关系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顺从、听话和逆来顺受的,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反叛精神。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一些空洞的、缺乏实际内容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能说服人的,但学生又不敢违背教师的意愿,也就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等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旦做了教师后,也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也同压迫者的占有欲一样,代代相传。弗莱雷批判灌输式教育,倡导提问式教育。在他看来,只有提问式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提问式教育主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沟通,而在对话前应该做好调查,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以便从对话中了解详细的内容。

4.沉默化与意识化

意识化是弗莱雷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他在许多著作中对它的内涵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教育唤起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历史创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因此,弗莱雷将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被压迫者教育学”或“解放教育学”。弗莱雷对意识化教育的强调,与他的“文化沉默”的概念有直接的联系。他认为,拉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后与原殖民宗主国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依附关系,统治阶级在西方大国面前唯命是从。同时,统治阶级利用政府控制、舆论宣传、“神话现实”等手段,将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观念和意识观念强加于文化上愚昧、落后的人民,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理性认识现实的权力,窒息了人民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沉默”现象。意识化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文化上的沉默。

三、二元性教育思想的优势与不足

篇10

总体而言,蒙古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它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古族村落农牧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制约力量最强的是蒙古族村民思想观念间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蒙古族村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农牧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也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但目前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弍相适应,还有相a-部分蒙古族村落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裉深蒂固,大部分存在自满心理,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保守性。在经济生产领域,则靠天养畜,生产热情不高,钻劲不大,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他们过愤了温饱即安的游牧生活,贪恋土地、草场和牲畜,对外界的新鲜市物很难接收,缺乏大发展、快发展的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阻碍走上现代生产方式的致富之路。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缓慢

传统蒙古族村落农牧区社会生活方式单一,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是务农务牧。牧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牧业规模不大,传统农牧业生产是由一家一户个体农牧户为主体承担的,对小块土地和少量的牲畜进行独立经营,抵御自然灾窖能力差,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以农牧业为基础的生活体系,以家庭为单元的生疳格局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性的消费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蒙古族聚居村的农曰水利基础设施普追薄弱,种植业欠产减收,加大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各族群众返贫速度。蒙古族村落屯路况差,交通不便,距离乡镇和县城较远,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a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农民群众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三)农村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是a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基础教育就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村落地域殊,人口居住面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由此带来了教学点设置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设备)不足,尤其缺乏先进的电脑教学设备,无法开设外语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办学规模小,不够规范等问题老师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质量低,导致升学率与成才率低。广大蒙古族村落群众渴盼农村学校能够开设外语、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施差的,甚至部分学校缺少学生桌椅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十个全港盖工程,促进滎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新型农民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釆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霜要。首先,解放思想,扩大脱贫致富思路。发展现代农业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农民,不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只能是一个美丽蓝图。因此,转变农牧民传统思想观念,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切实解决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能力不强,观念落后等问题是a前新农村建设的苜要问题。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坚持扶贫先扶志,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上发生裉本性变化,化作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其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弍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加强村民科技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点面结合,示范引导,重点实施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通过积极弓I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着力培养一批农牧民技术员。农牧民科技培训要结合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确保农牧民在培训中长知识、增技能、受教育,确保农牧民学有所用,培养一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再次,创业意识培育。焚立市场经济意识,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i只、诚信意识等。组织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理性进行生产,提高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创业的本领。在蒙古族聚居乡、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成为民族乡村脱贫致富的催化荆。

(二)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蒙古族村落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文明、幸福、安康、富裕的好日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主要目的。因此,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牧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以产业基地建设、“农牧互补”战略、开发式扶贫、劳务经济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步实施,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先解决民族村的卫生基础设施和常规医疗设施的装备问题。重点建设一批交通、农田水利、能源和通讯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公路建设,提高综合运翰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重点改善民族贫困村屯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其次,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因地制宣,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农民非农产业就业,拓宽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创造更多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力度,扎实稳步地推进。

(三)强化蒙古族村落教育基础工程建设

教育基础工程建设蒙古族村落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推进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贯彻落实《蒙古族村落民族教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蒙古族村落学区(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抓起,通过争取项目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减少村办中小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扩大乡镇所在地和县城中小学的规模。通过在县城和乡镇集中修建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把广大农牧村儿童集中到城镇上学,确保农牧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师资薄弱的矛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牧村的教育教学质置的重要举措。可以推行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仅能缓解当前农村师资力猜?薄弱的突出问题,还能带动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增加教育经费能有效确保面广捃大的农牧村教师能够得到经常性的与系统性的培训,促使广大农牧村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釆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促进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地域内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

总结

篇11

赵为粮主任安排部署了2017年工作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加强党内监督。二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管党治党各项工作。提高责任意识,细化落实措施,强化责任追究。三是深化作风建设,坚持步步深入久久为功。注重发挥表率作用,强化监督检查,严查“”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坚持无、全覆盖、零容忍,全力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入践行“四种形态”,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紧权力的制度笼子。五是加大对纪检部门的支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教育纪检队伍。

王勇副书记强调,一是厘清形势,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夯实管党治党责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肩负起“四种形态”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坚守担当,善用“四种形态”对干部队伍中间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坚持抓早抓小,真正用纪律管住大多怠H是抓细抓深抓长,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打好作风建设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各级纪检检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看住教师节、开学毕业季等重要节点,严查顶风违纪行为。四是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五是聚焦主业,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六是抓好对巡视问题的整改。聚焦巡视反馈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逐条逐项整改到位。

《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实施一年来情况良好

教育督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分管教育副市长担任主任,21个区县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17个区县成立教育督导评估中心。教育督导研究机构不断健全,设立教育督导研究所,教育督导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督导队伍不断充实,26个区县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员。教育督导经费不断增长,2015―2016年,市本级落实工作经费202.8万元,各区县落实5195.5万元,保障了教育督导工作扎实开展。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