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3: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一、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如,力的概念:可以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人力”:人推车,运动员举杠铃;其次列举“物力”:推土机推土,火车头拉车厢,磁场吸引铁钉.把人抽象为物体,则这些现象都包括两个物体,而用前一个物体对后一个物体通过推、拉、举、吸施以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把前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施力物体,把后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受力物体,把推、拉、举、吸抽象概括为作用.则力就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这就是力的本质.而且力有重力、摩擦力、弹性力等,它们产生的原因和使用条件各不相同.只要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的使用条件或适用范围.在具体运用时,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张冠李戴.
二、善于选择引入物理概念的切入点
物理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是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完成同一任务,力和距离不能同时省,即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会变少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三、合理运用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建立概念.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的意义和需要.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教师先演示“无水覆杯实验”,学生观察到现象:厚纸片会掉下来,并思考为什么会掉下.然后再演示“有水覆杯实验”,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掉下来呢?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大气压力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大气压强的概念.
2.联系生活,导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样建立的物理概念学生易于接纳.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用“为什么水往低处流”和“为什么我们跳起后总要落回地面”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学习“惯性”时,用“当汽车突然加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和“而当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的问题来建立惯性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15-02
在初中阶段,电学是中考中的重点,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电学的复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复习好电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首先让学生知道电学有什么仪器、公式、物理量、定律,对电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电学主要有三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七个电学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两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一种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两个规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三种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熟练地背下来,是复习好电学的前提,也为解决电路分析题做好准备。
二、教给学生判断电路的连接、状态的正确方法
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是串联和并联,让学生快速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定义判断;根据循流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出现支路,连接方式为并联;有的时候还必须用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如果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如果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我找一些典型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识别,然后说明识别的依据,再适当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练习。我还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说明串联和并联:节假日,很多小彩灯为什么有一个坏了,其余都不发光?它们是什么连接方式?我用这些现象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很短的时间,学生就能准确判断串联和并联了。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通路和开路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总犯糊涂。我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导线给两节干电池短路,结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我让学生摸摸导线,学生发现导线已经热了。告诉学生,电源短路是很危险的,容易发生电路起火,生活中应避免电源短路,让学生在心中对短路有较深刻的认识。给学生指出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再找适当的典型电路题给学生讲解,练习,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讲清七个重要的物理量
电学部分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学生对这七个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特别吃力,而且经常混淆。能否学好这七个物理量,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我用最长的时间给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
1.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定义、特点。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当电能转为其他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清楚这些物理量的定义,知道它们的表示符号、单位,不用死记硬背。
2.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公式。有些公式,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比如公式:I=Q/t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给学生指出,公式:I=Q/t是电流的定义式,I=U/R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式,只适用于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两个公式的区别和用法了。电功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电功率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电热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学生会问:这么多公式,怎么用呀?遇到具体问题有些慌。有一道2010年中考电学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A的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J的热量,求①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②此时电阻丝的电阻。③此时电阻丝的工作电压。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物理量,然后想用学过的哪个公式去解题,挑选好公式后,这个题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强调,公式的运用必须注意适用范围,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关于电动车、洗衣机等电动机的计算题,练练定义式和导出式的区别。
随着课改的进行,大大小小考试题目的越来越多样化,新颖化,题目中的已知信息也不再那么显目,好多时候都需考生从中挖掘信息,有时要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有时需要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前者比较常见,后者尤其对于学初中物理学生而言不但少见而且又有难度。下面我举例说明从图像上获取信息对解决初中电学解问题的重要性。
例1.两个电路元件A和B,流过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电源电压和元件B的电功率分别是( )。
A.2.0V,0.8WB.2.5V,1W
C.4.5V,0.8WD.4.5V,1.8W
解析:此题无论是求解电源电压还是求解元件B的电功率都必须知道此时元件B两端的电压,还有元件A两端的电压。通常办法是根据U=IR计算U,但因为R未知无法求解电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从图像知电路中电流0.4A时,A两端的电压2V,B两端的电压2.5V,电源电压4.5V,元件B的电功率P=UI=2.5V×0.4A=1W。故答案选C。
例2.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甲和乙都是阻值不变的电阻;
B.当乙两端电压为2V时,R=5Ω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2A时,电源电压为2V
D.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2V时,电路总功率为1.2W
解析:甲的U-I图像是直线、乙的U-I图像是曲线。由图像特点可看出电阻甲阻值不变,电阻乙阻值变故A错。B选项是求解乙的电阻。因为乙是变阻要求解乙的电阻必须知道2V时通过乙的电流。由I=U/R计算是不行的。题目除了文字再就是图像,只有通过图像唯一途径。由图像知电压为2V时乙的电流为0.2A。因此,此时乙的电阻为10Ω。B错。根据例1方法知此时电源电压为3V。C错。同样由例1方法知此时总电流为0.6A,功率为1.2W,故D正确。
例3.如图甲所示,当开关S接a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定值电阻R的U-I图像;当开关S接b时,同样根据测出的电流、电压值,画出了灯泡L的U-I图像,如图乙所示。
(1)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
(2)将R与灯L串联接在6V的电源两端时求灯丝的实际电阻值;
(3)将R与灯L并联接入电路并调节电源电压,当R消耗的电功率为4.9W时,灯L恰好正常发光,求灯L的额定功率。
解析:(1)根据R=U/I要求R必须知道U与I。但题中文字没给一个数字。我们应从图像找信息,而且信息必须准确。乙图中有两个U-I图像,下面需确定哪一个为R的U-I图像。因为R是定值电阻,所以图像是直线的为R的U-I图像,然后在R的U-I图像找一点读出电压与电流这样R就知道了。(2)由(1)知乙中曲线就是灯泡的U-I图像,图像告知我们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所以只能求解它在某种状态下(电源电压6V)的电阻,题目文字中同样没有给出此时灯泡的电压与电流,只有从图像中获知究竟曲线上选择那一点呢?不同的点对应的电阻不同,此时我们需明确串联电路中灯泡电压与R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为6V,因此在U-I图像中找横坐标相同纵坐标和为6V时的电路中的电流,由图像知这个电流为0.4A,并进一步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V,因此灯泡的电阻是5。对于这一问个别学生用数学办法求解了,但是对于数学知识功底不深的学生很难想到也不容易求解。因此我们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获取图像信息。(3)R与灯L并联,R消耗的电功率为4.9W时,灯L恰好正常发光,可知灯泡的额定电压,要求额定功率还需知道它的额定电流,仍从图像得知额定电压下的额定电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上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他们思维的开发,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化、生活化,学生对知识点会记得比较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转换成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中注意设计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现浅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分析学生初学电学知识总的说来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
的问题:
1、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对于电路图的认识不熟、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扎实,不会连接实物图、也不会跟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都是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但在练习或作业中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3、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得运用到平时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在的家庭电路线的安装中,没有标明火线和零线。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停留在数学的定式思维上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W=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二、根据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下是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7-02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虽然课本电学的教学章节并不多,但是,每个章节都环环相扣,前后连贯。经常听到很多初中生反映物理电学部分难学,其实,并不是物理电学知识难以掌握,而是教师和学生没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重视电学基础知识,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电学知识的连贯性,如果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后面与其相关的电学知识就会难以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注重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电学基础知识是教师必须重视的:(1)电学的基础概念、定式、定律等;(2)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等相关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3)滑动变阻器的理解和应用;(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希望学好初中物理电学,否则一切皆为空谈。
二、让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俗话说,科学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也不例外,尤其是物理知识中的电学,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自己家庭中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各自都能实现什么功能;让学生尝试着用电能表去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等。再如,教师在进行《电功、电功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进行以下生活实践活动:(1)回家认识一下自己家里的电能表,知道电能表的作用;(2)调查本月份自己家里的电费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抒己见,写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家庭调查,学生能清楚地认识电能表的作用及月耗电量和电费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家用电器在工作时,电能表的转速有快有慢?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减少家庭用电?等。这些问题的发现,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电功的不同概念,进而深刻理解W=Pt的计算公式,通过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学生可以找出很多减少用电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学知识,再把电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的兴趣,进而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电学知识。
三、重视科学实验,突出实验的过程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在近两年的物理考试中,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正在逐年升高,这些实验题渗透到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中,对实验题的考查也由原来的重视实验结果向重视实验过程转变。物理中的电学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注重实验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例如,通过实验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亲自动手串联和并联电路,发现其各自的功能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不能只将电学公式等知识简单地讲述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带着问题去做探究实验,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才能被学生深刻地理解和吸收,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电学知识。同时,探究实验还有利于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取实验器材、方法、电路图等。如表1到表3,通过几次实验,学生不难发现,从表1到表3只是更换了电阻,其他的并没有变,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然后得出一些新的数据,如表4。
这时,许多学生就能得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电学定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
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提高,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做到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并把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点。这样就达到了温故知新、前后连贯的学习目的。只要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定律和公式,那么任何电学题目,学生都能够迎刃而解,轻松应对。
例如,图乙是非常常见的电路图,它既可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又可以测量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图丙是测量电流表与电压表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都是电学知识长盛不衰的考点。如果只让学生理解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电学知识,但是如果把图甲作为教学基础,让学生反复练习“如何利用滑动电阻器改变电灯泡的亮度和电流”的电路图,就能够把知识练习在一起,然后把知识迁移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多个图联系在一起,使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在一起,这样就非常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加强练习
这一目的主要体现在常规的测量类型的实验中。比如,要测量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学生在做实验时,就必须在保证测量方法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量多次,收集数据,然后计算平均值来得到书的长,使测量值更准确。再如,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改变电压和电流,测出其阻值,然后计算平均值,来减少误差。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一次实验的误差较大,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误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实验虽然也进行了多次实验,但是不能求平均值,比如,测量温水的温度、测量灯泡钨丝的阻值等等。
一、设疑引入法
设疑引入法,就是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入新课的方法。我们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与假设,然后在对这些猜想和假设进行一一的论证,而猜想和假设往往来自于探索者对事物发展规律所提出的疑问,也就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物理教学既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同时也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接受更加系统的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提问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认知的开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疑提问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之处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比如在讲授有关“电功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两个电压同为“220V”的电灯泡,且前者的电功率为“100W”,后者的电功率为“60W”,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果将这两个灯泡都安插在教师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这时学生有回答100W的,也有回答40W的,教师可以先不揭开谜底,以实验的方式来向学生证明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或者教师也可以先将答案保留,让学生抱着疑问来学习新课的内容,从新课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后再利用实验向学生证明答案的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内容,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游戏引入法
14、5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游戏对于这个年纪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且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教学引入环节中不妨设计一些益智类的课堂小游戏,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同时激活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有关光的折射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里面放了几条小鱼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中尝试用小木棍代替鱼叉,看能不能叉到鱼,并让学生比比看谁叉得准。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会发现通过水面来观察鱼的位置,未必是准的,每次叉鱼时看似鱼是在那个位置,但是实际叉得时候却总会与鱼错开,反而将“鱼叉”向前挪一点更容易叉到鱼。教师在学生玩的正兴起的时候,将游戏暂停,向学生询问如何叉鱼的技巧,这是学生已经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了,那么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询问:“为什么将鱼叉的向前挪一点就比较能够叉到鱼,反而按照我们所看到的却叉不到鱼?”这时有的学生已经有所感悟了,那么教师就可以乘此向学生点出新课的主题,从而开启新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又让学生以亲自动手的形式来发现物理原理,使得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掌握知识,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三、史料引入法
科学史料是初中物理教材中比较常见的且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的一点,不少教师认为这些科学史料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仅是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让物理课本更加生动,不具备实际的教学价值。然而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些科学史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有巨大的帮助。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托里拆利的大气压实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等等,这些物理教材中的科学史料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最好诠释,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善加利用,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就可以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这句名言背后的故事,从故事的讲述中向学生讲授有关滑轮的运用和著名的杠杆原理,从而让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四、复习引入法
复习引入法是初中物理新课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当新课的内容与不久之前的“旧课”内容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巩固旧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新的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网络的形成大有裨益。比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在开始新课之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以下前一章《热和能》的《内能》这一节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将新课的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内容连贯起来,促使学生尽快的熟悉新知识,为新课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1.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1.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2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