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基本方程式

化学基本方程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3: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基本方程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基本方程式

篇1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分数 配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化学方程式一直是中职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有的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中存在着“猜测性”和“盲目性”[2]。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配平,但是对于一些数字比较大、比较偏的方程式,用一般的方法很难配平。

方程式的配平是将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做方程式的配平。

能够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大量的实践,下面是三个基本的步骤:

1、写出未配平的方程式

2、配平方程式

应用物质守恒定律使得方程两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一种元素配平以后,接着配平另一种元素,直到所有的元素都配平为止。

3、标明生成物的物理状态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则在生成气体的后面用“”标出;如果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且反应物中无固体,则在生成沉淀的后面用“”标出。

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化学计算提供准确的关系式,关系量。配平方法有多种[2]:观察法,奇偶配平法,求最小公倍数法等。

观察法:通过观察,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系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系数。该法简单,但适用面不广。

最小公倍数法:求出方程式两边相同原子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用该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系数。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配平方法,也是其它配平方法的基础。

奇偶配平法:用这一方法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某元素在式子里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各端的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配平方法:选定该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先把奇数变为最小的偶数(即乘以2),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多种方法,具体要用哪种方法,要由便捷程度和熟练程度来决定。当方程式中有单质存在的时候,可以巧用分数配平,该法简单,实用,能较快的配平这类化学方程式。下面举例说明。

基本步骤,用观察法先配平其它元素,最后配平单质。

最后配平单质,即O元素。方程右边有7个O原子;左边,单质有2个O原子,所以2×7/2=7,即在单质O2前×7/2,

再配平H元素,观察可知,H已经平了。

最后配平单质,即O元素。方程右边有5个O原子;左边,单质有2个O原子,所以2×5/2=5,即在单质O2前×5/2,

1.3 NH3 + Cl2- N2 + NH4Cl

2、读者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做相应的练习。一般来说,在方程式中只要有单质,用该方法配平是比较容易的。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需要在练习中不段总结,只要平时多练习,自然就会熟能生巧,并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读者加强练习,并将其作为一种乐趣,不断提高自己。

篇2

一、定性的研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善了化学用语的学习,从元素符号到化学式再到化学方程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化学研究过程,深刻认识到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要求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个反应应是客观存在的,即反应物可以反应.

例如,铜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我们就不能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配平了也是错的,因为这个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

其次,反应条件的限制.有些物质在反应时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没有了条件限制,要么反应不能发生,要么就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进行,因此,让学生把握化学反应的条件,不仅是实事求是,更是尊重科学的表现.

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需要高温的条件,没有高温,反应就不能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直接通入水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假如反应条件变成了光照和叶绿素生成物,也就变成了葡萄糖和水.

在反应条件的限制中,还有一个就是催化剂的影响.学生需要了解催化剂的特征和功能,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真正认识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是起到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并不会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化学方程式还能反映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学生在书写中,能清晰地知道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从而掌握化学基本反应的类型和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清楚某些物质的状态.

在微观方面,化学方程式也可以看出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二、定量的研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

在化学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还可以明确地发现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和每一种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例如,电解水的反应过程,2H2O通电2H2+O2.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原子的个数都没有变,而且反应的实质只是两种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篇3

化学教材虽然介绍了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配平时,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因此,掌握较好的解题方法,快速、准确地进行配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怎样才能快速、准确配平呢?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普通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要遵循的原则:

普通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电子守恒,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2)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

(1)电子守恒,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2)电荷守恒,即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3)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显然方程式遵循的等量原则越多,配平就越容易,就越能准确。所以对于方程式的配平要善于将普通方程式转化为离子方程式,配平起来就简单快速了。

例1.配平

KMnO4+HClMnCl2+ KCl+Cl2 +H2O

第一步:找出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主要离子

MnO4-+Cl-Mn 2++Cl2

第二步: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有化合价变化的离子(逆向配平)

MnO4-+Cl-2Mn 2++5Cl2

第三步:利用质量守恒配平主要离子

2MnO4-+10Cl-2Mn 2++5Cl2

第四步: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实质,利用电荷守恒配平其他离子

2MnO4-+10Cl-+16H+2Mn 2++5Cl2 +8H2O

第五步:还原为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完成并检查配平

2KMnO4+16HCl= 2MnCl2+ 2KCl+5Cl2 +8H2O

将化学方程式转化为离子方程式,多了一种关系:电荷守恒。这就使得配平的角度多了一层,配平起来就准确、方便的多。而且这种化学方程式转化为离子方程式的方法不仅能解决普通方程式的配平,还能判断反应产物。

例2.缺项配平的应用展示

完成下列方程式的配平:

KMnO4+KNO2+

MnSO4+ K2SO4+ KNO3+ H2O

第一步:MnO4-+ NO2-Mn2++ NO3-

第二步:2 MnO4-+ 5NO2-Mn2++ NO3-(正向配平)

第三步:2 MnO4-+ 5NO2-2Mn2++ 5NO3-

第四步:(根据题干中产物有SO42-、H2O,可判断为方案①当溶液中有酸时,前加氢离子,后加水)

2 MnO4-+ 5NO2- + 6H+2Mn2++ 5NO3-+3H2O

第五步:还原、整理

2KMnO4+5KNO2+3H2SO42MnSO4+ K2SO4+5KNO3+3H2O

氧化还原反应不仅能解决离子方程式中的“缺项”配平,还能解决电极方程式特别是燃料电池负极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是电流产生的重要途径,在电化学中更是重中之重。而负极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更是学生头痛的难点之一,但如果明白电极方程式其实质就是离子方程式,若能利用以上方法便可使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配平迎刃而解。

例3.配平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写出以KOH为电解质溶液的甲烷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方程式。

第一步:CH4 CO2

第二步:CH4 CO2 + 8e-(正向配平)

第三步:CH4 +8OH-CO2 + 8e-+6H2O

篇4

一、引言

在新编高一化学课本中,《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仅有不到两页的篇幅,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重要性绝对不限于一节教材,其知识也不是一节教材所能包括的。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占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因而离子反应就成为中学化学中应掌握的最基本的反应之一。而离子方程式也就成为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应熟悉的基本化学用语之一。

随着学生以后在各个章节中所学知识的增加,陆续地要了解更多离子的性质(如HCO,CO,NH,NO,PO,HPO,HPO,Al,AlO,Fe,Fe等),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扩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子反应的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无机化学部分的始终。这足以说明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金量达到什么程度,它对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历届高考化学题来看,离子反应的知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在选择题部分,多有判断离子组能否大量共存和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两种题型;在填空题中,多有填写几种溶液混合后其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的考题,也有让考生书写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考题。这足见有关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考题在高考化学命题中所占份量之重。

通过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的分析,可发现除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外,其余都不是很难。但是许多学生往往对离子反应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好。概括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不清楚哪些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哪些不属于离子反应;不熟悉离子反应的条件;不熟悉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二、关于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类型

离子反应看起来简单,但要真的回答哪些反应是离子反应,哪些反应不是离子反应,却是不容易的。因为离子反应不像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那样能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这种表面现象来划分,它涉及到反应的本质,但是由于中学化学中对反应的本质或机理一般是不予以讨论的,所以说学生很难从深处把握反应的本质。

究竟什么是离子反应?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字面意思理解,离子反应应该是有离子参加的反应。但是含有离子的物质很多,反应的情况又很复杂。所以当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把离子反应限定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教材就是取这种意见的。据此,可以说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这样一来,在其他状态下进行的反应虽有离子参加,却不能把它们归属于离子反应。

细观中学化学中接触到的离子反应,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或叫离子互换反应。这一类反应中没有电子转移,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此类反应是离子反应的主体。另一类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置换反应(例如Fe+2H=Fe+H;2Na+2HO=2NaOH+H);也有不是置换反应而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把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反应(Cl+2OH=Cl+ClO+HO)。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按教材内容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是指离子互换型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而不是所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上述有些氧化―还原反应是离子反应,但能发生的条件不在这三条之列)。

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怎样才算发生了反应。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必死记条件的内容,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那么,离子之间怎样才算发生了反应呢?无论是生成气体,生成沉淀或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从离子发生的变化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反应前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发生反应后不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了,相关的离子浓度减小了,这正是发生了离子反应的标志。所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虽然有三条,其实可以归纳为一条,就是反应过程中原来的一些离子确确实实要发生变化,或转化为某种气体逸出,或转化为某种沉淀析出,或转化为某种弱电解质,或转化为别的离子(如MnOMn,FeFe)。抓住了这一特征,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学生学起来也容易多了。

关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教学,我体会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缺乏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一点也是关于离子反应整个教学过程中困难之所在。离子反应离不开电解质的概念。但在教材中,这个概念一直到高三化学《电解质溶液》一章学习了关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时,才比较完善,这是教学中必须注意并设法克服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和处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教学。我认为在方法上应分三个阶段。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一化学进行《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一节教材的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好有关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最基本的知识。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书写简单离子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概念一句话(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意义两句话,条件三句话,书写方程式四步走。教师必须尽力让学生搞清楚这个“一、二、三、四”,力求理解熟记,落到实处。

2.强化巩固阶段。在学生学完这一节教材后,在后边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加强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训练。凡是能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反应,尽可能让学生学习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学生会认识和掌握越来越多的离子的性质,一次又一次地为学生增加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训练内容和强化巩固的机会,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方法的目的。

3.归纳提高阶段。在学生学习了《电解质溶液》一章,掌握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之后,学生接触到的离子反应类型也比较完全。在此,教师应安排适当的时间对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这对于学生在以后书写较为复杂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很有好处的。

四、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由于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且能表示出同一类化学反应的本质,因此和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离子方程式有着其特殊的优点。

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并不很困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产生的原因,少数学生属于对离子反应的概念本身掌握得不好,而多数则是缺少必要的、相对集中的有效的训练所致。

此外,中学各册化学课本的书末均列出了物质的“溶解性”表,它对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分层次分阶段引导学生熟悉这个“溶解性”表,学生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出现的错误也就较容易避免了。当然,引起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有许多错误是由于粗心大意、训练不严格要求造成的。这些错误一旦拖的时间较长,就很容易形成习惯性错误,以后很难纠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在安排学生进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训练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从离子反应方程式一开始,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二是在以后各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安排适当足够数量的练习。实践证明,无论教师怎样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甚至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不断要求,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相配合,仍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碰碰钉子,才能让学生在吸取教训中得到提高。

五、结语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是高一化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考试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各种适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课本知识、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的准确表达方式,是学习化学必备的素质,是把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一条纽带,并且在中考中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占有相当多的分值。然而,从历年中考发现,化学用语的表达失分比例较高,主要是初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数目多,记忆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很低。因此,如何有效记忆化学方程式便成为能否教好化学、突破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查阅有关资料,在此领域研究的较少,成功的经验不多。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点滴收获,现将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作一总结,以供商榷。 

一、分散难点,夯实基础 

一个化学方程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它其中集合了多种元素,如果把化学方程式比做一个中心,那么它的分支就包括文字表达式、元素符号、符号表达式、化合价、化学式等方面,因此要写好化学方程式必须从每一个元素着手突破。 

1.文字表达式。在开学初,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当学到第一个化学反应时还不知如何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描述,这时便把文字表达式渗透进来,使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式描述化学反应,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每学到一个化学反应都练习用文字表达式描述,课上进行描述和默写比赛,加强巩固,即使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之后也仍然坚持先写文字表达式再写化学方程式。这样做既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奠定了基础,又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学反应。 

2.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基本的环节,对元素符号的记忆也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在教学文字表达式的最初就开始渗透,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中,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中就先记忆Mg、Fe、C、O等元素符号,这样,在正式进入元素符号的教学时,常用的27个元素符号已所剩无几了,这时再进行全面默写,很快的,所有学生便通过了记忆元素符号这一关。 

3.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正确,才能保证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式的书写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常用的物质化学式采用熟记,用多了自然记住,如:H■O、CO■、O■等。另一种是不常用的物质化学式掌握书写规律的方法,就是应用化合价书写,这一环节的教学非常关键,因为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式都适合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这一块的教学中放慢了进度,细心讲解,加强练习,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 

4.化学方程式。在前面基础牢固的前提下,进入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就是解决配平和注明条件的问题了。在配平上主要掌握最小公倍数配平法,以教材中常用的反应为例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易于接受,不宜涉入过难,以免学生失去信心。 

二、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以往多数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背符号,甚至连配平的化学计量数都要记下来,这样的记忆效率非常低,以至于某一个数字没有记住就导致整个化学方程式写不下来,越来越乏味,最终失去兴趣,成绩下降。在记忆化学方程式上我们的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化学时,由于化学课上的各种实验会使学生有很大的兴趣,但当接触到化学上的基本概念、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时,由于大部分学生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会导致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化学,记好化学方程式的前提。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逸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关联记忆。把一些相互关联的反应放在一起串联记忆,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如:“碳三角”即碳在氧气充分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又生成一氧化碳。 

3.规律记忆。抓住反应间的共同规律记忆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于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如: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就会生成氯化物,水和二氧化碳,等等。 

三、课堂教学中体现化学方程式的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渗入,在教学中每当学到一个新的化学反应,都不要立即进行板演化学方程式,而是带领学生加以分析,一步一步地书写,让学生真正体验书写的过程,然后当堂练写几遍达到巩固。在教学一些相关的反应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反应间的规律或联系,寻找记忆的捷径。 

篇6

其实“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觉得是没有必要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而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掌握了它,就能简明、准确地描述物质的化学变化,定量地研究化学,发展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所以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保证.教师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情况要有足够重视,要明确要求,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一、基础入门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是记忆内容考试涉及较多的一本教材,也是学生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一个衔接与转变.每个专题都是以一类相似物质做基础,学习其中一个特殊物质的性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还是以记忆为主,选择的方法是最基本的“重复记忆”.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也快就是这个原因.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记完“特例”后,接下来就是利用第二种方法“归类记忆”,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再以此类推.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例如可以从氯气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推出Br2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事实上学生只需要记住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就可以类推出Br2的这一方程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所记忆的内容就会相应减少,但知识的掌握并不会相应减弱.

在元素化学知识中,有相似也有区别,这时,我们需要用到第三种方法“对比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方面有相似性,对应的方程式就也有相似性,但一旦硫酸浓度变稀,就成了非氧化性酸,在化学性质上只体现酸性.其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也相应改变.

篇7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内容上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化学?只有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来。化学是一门无数中外学者,通过化学科学研究,以及化学实践所得出的一门知识,它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并且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

一、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加强认识

想要在任何一门功课上取得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由于初中生在九年级的时候,才刚刚接触化学,教材上给出的内容,也多是入门,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对于其中给出的内容,方可做到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解基础内容,学生才能进一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一味地死记硬背,极容易出现错误,还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来兴趣。

例如,在化学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会留在后半段进行展开,虽然前期有所准备,但是在前面的学习中,要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配平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边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认识化学;另一方面,在前期的教学中,老师还有有意识的培训学生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物质反应的时候,当有的物质生成的时候,老师要根据生成物的特性,来进行方程式的代入教学,如果是气体,那么后缀可以表示为“”,如果是固体,那么用“”来表示沉降。当然,像加热过程,冷却过程的表示方式,都可以顺便指出,帮助学生进行拓宽,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二、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刚刚接触化学,对于那些个微观的变化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老师在进行教授的过程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引导他们不断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这一块内容的时候,老师不妨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从单调的符号变化,拓展到实际的认识上。这一过程,就需要采用实验教学来完成了。老师可以根据课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边进行实验探究,一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比老师单纯的在黑板上书写强调,要直观的多,同时,在实验的过程里,还能加强学生的化学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化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和氧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老师不妨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一次氧气收集的活动。或者在教室里,利用器材组合,帮助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收集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像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中,氧气的收集方式,是集气瓶倒置,这就表明氧气具有上升的性质,所以后面要标有上升符号;高锰酸钾在加热反应后,试管内仍有物质剩余,说明高高锰酸钾在反应后,生成了其他物质――氧化锰。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所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直接。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

化学说到底,还是一门偏重于理科的严谨学问,所以,学生在展开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前,老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于这一块内容的引起重视,这样,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练习中,能够养成正确的书写方式,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和方程式配平进行更好的巩固。

当然了,方程式的性质尽管是固定的,但是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在没有明白内容的情况下,这样无异于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要从理解的层面上,对化学方程式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学习,通过向老师提问,向同学交流的方式,来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也要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像在进行方程式的配平时,例如,KClO3KCl+O2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2KClO3==2KCl+3O2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最需要的,就是严谨的态度,这一点,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上,更为明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争取帮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

篇8

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了学化学的动力。

1.学情分化的原因浅析

1.1 教法不当。在一、二章的教学中,教师过多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化学津津乐道之时,面对集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感到手足无措,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记忆能力,违背记忆规律,突击集中教学。机械重复练习,以图一劳永逸。学生又感到化学知识难记、难以理解,甚至把化学用语同外语学习联系起来,兴趣下降。

1.2 孤立处理教材。教师对化学用语在全书中的地位,缺乏整体把握合全局理解。只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孤立传授,没有同时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同双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和应用。

1.3 贪多求全。教学中,面对众多的化学用语主次不分,对一些本应循序渐进学习的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集中统一要求,分散了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精力和注意力,人为创设了学习上的困难。

2.有效进行化学用语教学的探索

篇9

化学方程式是一项重要的化学用语,尤其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信息题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高考中为了在有限的题量下考查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一般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润和起来考查。这类题不但能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还能考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从而达到双管齐下目的。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在书写方法上没有找到有效的书写规律,答题时只靠记忆,考试中出错率极高。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既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而高考时失分率又很高。在查阅很多资料后都没有详细论述。

研究这些试题发现,这类题在题目中能找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但反应的主要信息在题目中还是能找到,是一个缺项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关于缺项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我们可以用以下步骤完成。

一、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四步走

例如:用SO吸收Br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转化规律或题设条件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转化规律有:邻位转化规律、不交叉规律、优先规律等。由于这个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因此这两种物质可发生的转化有:

S +4价+6价

Br 0价-1价

通过分析题意可知,SO被氧化成HSO;Br被还原为HBr,方程式可初步写成以下形式。

SO+Br―HBr+HSO

第二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

注意:我们现在只关心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只配平S和Br就行,O和H暂时不需要配平。

第三步:根据元素守恒补充缺项。

此时,反应物4H和2O,正好是2HO

SO+Br+2HO―2HBr+HSO

第四步:检查方程式画上等号。

SO+Br+2HO=2HBr+HSO

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五步走

例如:SO与Fe反应,写出离子反应方程。

第一步: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转化规律或题设条件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由于这个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且根据邻位转化规律的条件可知这两种物质可发生邻位转化,因此氧化产物为SO,还原产物为Fe,此反应可初步写为:

SO+Fe―Fe+SO

第二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

注意:我们现在只关心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就像以上反应中我们只配平Fe和S就行,氧元素暂时不需要配平。

第三步:根据离子电荷守恒补充缺项。

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方程式两边正负电荷数要相等,所以步一中要用补充阴阳离子的方法使两边电荷数相等。一般补充的离子有H、OH等简单离子。补充方法是碱性条件下补充OH;酸性条件下补充H;中性条件要看反应体系的各离子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能否共存,在方程式的某一端如果存在能与H反应的物质,则这一端就不能补充H换做另一端补充OH;在方程式的某一端存在能与OH反应的物质,这一端就不能补充H换做另一端补充H。例如:反应物中有Fe、Cu、Mg等能与OH反应的离子时,在方程式左边不能补OH,改在方程式右端加H补充电荷使方程式两端电荷守恒。在书写方法上抓住两个根据:①根据电荷守恒;②根据题设条件。

在以上反应中,等式前面6个正电荷,等式后面4个正电荷和2个负电荷。要是等式两边电荷守恒,等式左边差4个负电荷,右边差4个正电荷。根据方程式可知Fe水解显酸性,所以反应不能在碱性环境下进行,所以只能在等式右边补充4个H,最终补充离子保证两边的电荷守恒。

SO+2Fe―2Fe+SO+4H

第四步:根据元素守恒补充小分子

此时,在反应的反应物中缺4H和2O正好是2HO。

篇1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4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专题复习是高中学生进行考前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化学专题复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整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投身于题海之中,教师不断地讲评的情况。专题复习逐渐演变为试卷讲评课,这种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专题复习必须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化学基本观念引领专题复习是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宋心琦教授认为,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教学,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首要教学目标[1]。专题复习阶段教师应科学组织复习内容,在教学中充分提供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化学核心概念,进而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1 渗透观念建构的专题复习内容

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从别处直接吸收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事实、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学知识,经思维处理后在学习者身上所留存下来的一种化学素养,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就会引导和影响着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和方法选择。

通过一轮复习的知识点错误统计来看,学生就是对知识所隐含的方法、规律不熟悉,实际上也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专题复习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念上。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而是内隐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当中并随知识层次的推进而发展深化的,基本观念并不单独存在,它总是寓于具体的化学知识当中并通过它们显示出来,具体化学知识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2]。专题复习时要避免为了面面俱到而过多地讲、过多地练。选择什么内容作为专题复习的内容?其依据应该是化学基本观念的最集中体现的载体。因此专题复习不能就题讲题,针对知识讲知识,而必须选择最能体现化学基本观念的知识并且讲解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化学基本观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确定专题复习的具体内容及确定依据归纳如表1。

专题复习应该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即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较薄弱的知识点。笔者分析了“离子反应”一轮复习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习题,归纳出“离子反应”专题中三个重点内容,即陌生情境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限定量物质的离子方程式的判断和化学反应中隐含反应的判断。尽管在学生问题统计中还有个别学生对方程式、离子共存的条件还不熟悉,但应该看到出现这种问题是偶然的,是个别现象,二轮复习应该集中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不是个性问题。在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学生会存在这三个薄弱的知识点呢?可以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就是解题,没有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导致没有形成完整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在专题复习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2.1 通过新情境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守恒观

守恒思想中具体包含三种守恒:一是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都存在着物质守恒,从宏观角度看即质量守恒,从微观角度看即以微粒为主的粒子守恒;二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即电子守恒;三是化合物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数相等呈电中性即电荷守恒。

(3)酸性条件下,双氧水与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2 突出限定量物质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培养学生的定量观

用“数”和“量”来表达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即是对化学的定量描述。同质不同量的物质在反应程度和反应结果上会有所不同,因此会导致实验现象和产物的不同[3]。限定量物质参加反应时,由于部分离子完全反应,而另一部分离子过量,这样生成的物质就有可能存在不一定完全符合化学式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由于不同量的物质反应而导致方程式不同是对物质的定量研究,是生成过程中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定量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念。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在一轮复习时很多教师告诉学生要运用守恒法去判断方程式正误,如果离子方程式中原子不守恒特别是电荷不守恒,就可以直接判断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这种判断方法的确是判断离子方程式错误的一种简洁方法,但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学生认为不符合守恒关系的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同时认为符合守恒关系的离子方程式就是正确的。这种单纯考虑是否守恒,而忽略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各种可能分析,是导致错误的常见原因。因此在复习时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可能存在的隐含反应,找出反应本质,培养学生的反应观。

3 教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一轮复习看学生,二轮复习看老师”的说法。用化学基本观念引领高三专题复习教学,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尝试。通过实践来看,学生在复习中感到比较困难的,考试中总是出现问题的知识点,是需要教师点拨的,也恰恰是二轮复习最核心的部分。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新情境条件下方程式的书写;定量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及复合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这些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通过典型例题剖析和针对性训练,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整合过程,加上教师的点拨,应能达到培养基本观念的目的。

高三的专题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的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进行梳理,整理出化学基本观念包含的内容,从而在高位上引导化学专题复习。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那就是在“时间贵如油”时期内高效的专题复习,否则就会出现“高原”不能拔高的现象。

在高三专题复习时,要以基本观念引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有关的化学基本观念。这需要教师对化学学科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求教师要具备从具体的知识中抽象出化学基本观念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而又系统的专题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化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基本的化学原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能否理解“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困境

学生最初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是通过感知宏观现象从而建立起与符号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较难做到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就会采用记忆的方式去掌握化学方程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符号表征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困难重重。所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困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就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困境原因的调研

1.相关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大多出自中学教师,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教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采用记忆的方式学习化学,但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学化学系的Grigoriy Sereda认为随着高中生认识有机物的数目的增多,他们会被要求写出物质的结构并预测化学反应,而单凭记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越多,他们就越讨厌化学。可见把记忆与化学、记忆与化学方程式连在一起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特别强调化学与记忆的关系。

2.学生问题汇总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不理解原理,死记硬背,弄混化学方程式;

(3)看不懂或者是忽略题目中的信息,提取不到有用的信息,找不到主要的反应物和产物,或是漏写反应物和生成物;

(4)不能正确分析与量有关和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的产物;

(5)遇到陌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利用反应原理分析,做不到举一反三;

(6)配平有困难,不清楚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等等。

3.困境的根源――在“宏微符”层面上对化学的认识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提出至今,对于化学“宏微符”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领会“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能帮助学生从化学学科特点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微观、符号间交错相融的关系,能养成一种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建议

1.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宏观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学生能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历程,就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历程,并上升至用化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分析微观粒子重组过程,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化学知识内涵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总的结果。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可以通过对甲烷和氯气球棍模型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形象地展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实现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自然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3.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数字的意义及其联系

个别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酸根离子的角码等数字概念不清。更多的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隐含的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不够敏感,不能发现这些数字间丰富的联系,失去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数字支撑。因此,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种量间的丰富联系,找出其中的必然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

4.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机械的化学方程式重复记忆训练已经被证明效果甚微。化学作为实用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寻找隐藏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不再感到化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紧密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分类总结,把握规律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点琐碎,毫无规律可言。事实则不然,虽然化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规律的体验会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6.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在许多新信息新情境问题中,题目蕴含的物质变化,大多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有些学生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就胆怯,不能静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宏观、微观两个世界的认知和联系,进而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就能逐渐提高在“宏、微、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掌握化学用语核心部分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宏观的物质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通过符号联结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