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审计与会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0.前言
财务工作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单位的核心工作,高质量的财务工作能够为一个企业的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计划,同时还能够及时的避开市场上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作为财务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围绕这两个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
1.会计与审计的基本概念分析
1.1会计活动
会计活动就是会计人员针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流动状况,定期进行的企业内部财务汇总和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的资本投入与产生效益来来判断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会计活动的日益成熟与完善,目前的会计活动还要从单一的核算经济数据的基础上,逐渐的学会依据市场动态和社会需求为企业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方针,并及时根据核算的数据叫停一些没有收益效果的项目,总之,核心工作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1.2审计活动
传统的审计活动也称之为财务审计活动,主要是负责查验会计活动的数据,以防止一些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确保会计活动是正常开展的。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企业发展模式的不断转变,审计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也逐渐有所转变,工作的范畴更广了,审计活动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和企业项目等都进行全面的监控。而且审计活动还可以细化为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和企业外部的审计活动两个方面。
2.财务工作中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的有效关联性
2.1二者工作内容上相互联系
会计活动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性建议。而审计活动是要以会计活动的内容为依托的,对会计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和监督,审核工作要严格的按照审计活动的各项章程来完成,确保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虽然二者在方向上存在偏颇,但是二者的内容都是围绕财务来进行的,因此在本质内容上是具有关联性的。
2.2二者具有目的的统一性
会计活动也好审计活动也罢,二者都是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而服务的。二者的主要目的都是进行科学的财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时,能够发现企业经营中的优势和弊端,有利于在未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针时趋利避害,而审计活动则能够在宏观上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弱点,如果能够进行全面的财务审计活动,那么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就会被暴露出来,有益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整和改进。
2.3审计活动和会计活动在工作范围上存在共性
二者都是围绕企业的经济因素而进行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对内部的财务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杜绝一些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私利,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审计活动和会计活动都是在企业的内部完成的,一个高质量的审计活动,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是企业进行经济调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3.审计活动与财务活动在具体的工作中存在一些特定的冲突
3.1审计活动与会计活动的本质内涵不同
所谓的财务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狭义上的外物管理主要是管理企业的投入成本与获取的经济效益的差额作为企业的盈利数值。而广义上财务果冻还要设计到企业内部的资金投入方向和具体使用方向。此时,当财务活动制定了具体的资金运作流程和规划时,就需要审计活动对其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3.2审计活动和会计活动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会计活动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资金进行核算,并计算出企业的亏损状况,换言之,会计活动是对于企业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而审计活动则是一个具体的监控活动,它不仅要监控会计活动是否有的现象,还要监控企业的政策方针是否有效。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未来审计活动的开展多集中于企业的政策方针是否有效。
3.3监督内容不同
财务监督是指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与财务部门的其他业务连为一体,受其制约,不具有独立性。而审计监督则不仅仅对财务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检查,而且依据审计证据,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用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再者,财务监督主要是日常的业务监督,是较低层次的监督控制。审计除审核会计资料外,更多的是与财务有关的经济活动,是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
4.合理应对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之间的关联的有效性措施
4.1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
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和绝对的敬业精神,一切以客观的监控数据为判断的准则,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融入个人的主管判断。例如,不能够因为某一项经济活动是企业的高管主要负责的,就对其放松警惕,事实证明,在一些企业的内部会计人员与管理层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做假账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够单凭主管的判断影响审计活动的公平性原则。越是管理层组织进行审计的内容,审计人员越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对于发现的问题,无论负责人是谁,都要追究到底。
4.2加强内部控制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内控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要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标准和范围,使审计活动有效率,关键在于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中防范舞弊最基本的措施,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将舞弊的大门封住,降低舞弊的机会。
4.3加强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工作比较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落实:
4.3.1完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行业自律制度
目前一些企业的外部审计单位由于工作年限较长,难免会出现权钱交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国家的审计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外部审计单位与一个企业合作的最高年限,当达到最高年限时,企业需要重新寻找外部审计单位。这种做法可以使事务所之间相互监督,形成同业互查机制,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事务所公平竞争。
4.3.2推行会计事务所的强强联合和兼并
联合与兼并是指几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事务所终止各自原有资格,加入某家综合实力更强的事务所或者几家事务所全部终止,重新设立一家新的事务所。联合与兼并方式可以使事务所人员、客户、资产方面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规模。必须将审计质量高低不同的事务所从市场中逐步区分出来,使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转到卖方市场的地位,然后通过合并和兼并扩大规模。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在一些领域内存在着冲突,但是二者仍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只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活动的规范和章程,并进行行之有效的会计活动,二者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海云.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并不影响审计质量[J].财会月刊,2006,(07):56.
[2]杨万贵.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5,(02):190-193.
(一)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是货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经济体的经济数据整合分析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财务会计是会计工作其中的一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传统会计基础上,以相关准则为约束,采用诸多方法对企业或单位经济活动中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整理结果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上,为之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让企事业单位能够对企业或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调整,实现更好运营。
(二)审计概述
审计是对财务会计具有监督检查效力的规范经济行为的财务管理手段。审计并不是依附于会计而存在的,有专设审计机构以及专职人员。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确定经济体的运营情况。审计又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区别在于审计执行者不同,根本目的存在些微偏差,但审计流程大致相当。
(三)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
(1) 工作对象之间的关联
会计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就产生了初期的审计。二者的工作对象是经济活动的财务资料。财务会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将整理结果以财务报表形式反映出来,供单位运营使用。审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保证财务制度的落实以及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安全运营。早期审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对象的一部分。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其对象逐渐扩大,但并未包含所有会计对象,并且与之还存在一些区别。在如今的审计与会计的发展中,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工作所有对象,还存在更多内容,如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审查。审计对会计同时起到监督作用。由此看来,二者工作对象可大致概述为“被包容一大致相同一包容”的一个动态发展关系。
(2) 工作职能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本着统一管理原则,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经济利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审计本着独立客观的原则,对已发生经济活动进行严肃审查,判断其合法性。此处应该注意的是,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监管部分的工作与审计职能相当。而会计监督仅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工作,并且审计监督反过来对会计监督又可以产生再监督。二者都是为了加大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3) 业务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的管理要依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而审计工作不仅需要真实的会计资料,还需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此才可以进行客观正确的审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在正常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要依照国家以及单位的要求进行财务资料的核算,记账;审计要参考财务资料对财务会计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审查,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二者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基础,否则工作开展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1)产生条件不同
当人们在劳动成果富余时产生对其管理分配的技术需要,就刺激了会计的产生。早期的会计是对劳动成果的计量与记录。生产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高要求促进了会计独立。而审计是在会计产生的基础上,为满足对会计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运而生的产物。早期的审计是经济体内部选取负责人进行经济与会计活动的监察,后又发展到聘用外部人员进行会计资料的审计监督。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尤其是“甩手掌柜”经营形式的出现,聘用独立审计机关或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急切需要,因此审计开始成为独立职业。
(2) 责任不同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整理反映出真实经营资料,促进经济活动高效稳定进行。审计只负责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对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负责。
(3) 方法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方法包括财务资料核算、分析与检查,通过完整核算体系对财务资料进行核算汇总,为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营提供所需资料。审计方法包括了方案制定、资料审查、对象选取与评价、审计报告设计与提交,最后还要判断会计活动的合法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做论述。
三、怎样正确对待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 明确对本质的认识
虽然二者目的相同,但是本质上却存在差别。财务会计和审计的本质,一为理财,一为监管。财务会计的监管要以货币计量为基础,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审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面审查,范围涵盖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帮助发现问题并应对,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 掌握二者的动态发展关系
如前文陈述,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动而变动。二者是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还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都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与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辨二者关系不混淆,可减少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开展与提升过程中问题的杂合,提高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发展速度与效益。
(3) 加强对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监督
审计又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若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无法得到保证,联合领导甚至是审计人员做假账,占取经济利益,财务会计与审计的监管职能无法得到体现,更为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加强对二者岗位的监督以及对专职人员素质的提高教育,对于财务会计与审计工作的进行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之一,几乎所有企业的会计审计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受到权利效力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审计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保证,促进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会计审计工作对权利拥有者几乎形同虚设。其次,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企业会计审计是保证被审计人员自觉履行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企业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家宏观与企业微观上却分别赋予了它差别的服务职能。国家要求会计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和审查,防止企业危害结果的发生,侧重会计监督作用。而企业内部对会计审计的工作要求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谋划与建议,侧重于决策作用。在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内,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必然产生程序及实践的冲突,难以发挥审计的理论优势。最后,企业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工作投入力度不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
(二)企业会计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缺乏合理定位。绝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足,往往将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与其他审计工作相融合展开,会计财务核算界限不清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自身职业技能、专业化知识及工作精力都得不到保障,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消极展开。其次,企业缺乏合理科学的会计财务核算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权利制约、干预财务核算监督职能,难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滋生了企业内部经济腐败的土壤。最后,会计财务核算没有统一、科学的工作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会计财务核算以企业需要而展开,属于被动、附和性工作,因为没有进入企业发展决策战略规划,人为目的性操作问题十分突出,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二、解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一)财务会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相同点
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两者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手段、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两者都有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实施监督和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在进行具体的会计工作时,可以在依法的前提下,实施监督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运营细节。企业审计的工作主要是在企业财务进行监督过程以后,再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管理,还有对企业财务认定的相关业务活动做出认定。
2.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具有相同的目标,就是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进而可以达到全方位掌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以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实现利润增涨,降低运营成本的最终目标。同时,财务会计和审计的工作出发点都是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主。
3.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在范围上有很大的关联,财务会计主要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包括企业所有业务收支范围内的管理。审计工作的主要范围也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控制,以进一步保证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不同点
1.从工作重点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主要对企业生产运营的资金、一切账务记录进行管理和控制,重点放在企业的资金上。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进行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进行监督。
2.从工作对象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是针对于一切账目管理,资产的运营控制,同时形成一定的会计报表,以便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工作对象具有详细性和具体性。审计工作主要是以监督和管理财务会计所有的业务活动为主,以便保证其资金管理和控制活动得以实现。
3.从工作层次上来看,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和控制,是低层次的监督管理。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有对会计工作的检测和控制,还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所有业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管理工作。
二、对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进行提出一些建议
(一)理清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关联性
要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理清财务会计和审计存在的关联性,在本质上把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清楚。企业财务会计的本质是资产管理,以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主要目标。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进行企业财务的监督,以评价企业经济业务行为主要内容。其中,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具有一些相同之处。所以,企业就需要利用审计监督和评价,规划好发展目标,以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发展。
(二)保证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互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部门企业财务工作发生的情况,企业必须要设立有关的控制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保证,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多个环节,主要有企业业务活动运营的实际政策、管理制度、以及有关的规范、标准等。同时,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业务程序,在具体分工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外部控制管理互相结合,以便保证企业多项经济发展信息可以被有效规范化地记录和运用。
(三)明确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职责和权利
企业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环节中,资产的监督管理程序恶化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共同点,其都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资料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可是,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审计工作主要以强化企业财务的监督和评价为主。所以,就要明确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不同的职责和权利,以便加深财务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范围的认识,进而提升不同职责部门和环节的财务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和审计是促进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财务会计和审计两者之间虽然性质有很大差别,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必须重视他们之间的处理,对财务会计和审计的不同之处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会计与审计的概念
1.会计活动
该项活动主要是指会计工作者结合企业运行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企业的财物活动进行分类研究。该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对资本投入与所得效益进行分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审计活动
企业管理中的审计业务是对会计活动的一系列数据进行审查,防止出现任何的问题,保证会计活动能够有效进行。随着企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审计业务地性质及目标也在逐渐拓展。为此,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完成对企业各个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审计工作的效果来判断企业运营整体状况。
二、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关联性
(一)企业财务会计和申计工作的相同点
1.在实际的工作活动中,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都可以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在不触犯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在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每一个财务细节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还要对企业财务认可的相关工作进行认定。
2.对于企业来说,在具体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活动中,工作人员必须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利润的大幅度提高,让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
3.从范围大小出发,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作为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的主要控制方,财务会计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其中也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企业财务会计和申计工作的不同点
1.根据工作重点内容,所谓的财务会计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费、一切账务情况进行管理与控制,重点是对各项经费使用、流动,人力资源分配、利用等各方面的审计监督。
2.根据工作对象,所谓的财务会计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账目进行管理,对企业现有的资产使用进行控制,并将所有财务数据制定成会计报表,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它的工作对象有一定的详细性和具体性。而审计业务主要内容是对会计所有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以确保会计活动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3.根据工作层次,所谓的企业财务会计活动是对企业所有资产的有效利用,是对对企业进行的最基础性的管理。而审计业务活动是对会计工作乃至企业财务有关的所有活动的审核,监督管理,属于较高层次的业务活动。
三、对财务会计与审计管理的会计操作进行探讨
1.明确财务套计与审计之间的本质关系
从最终的目标以及业务的本质属性来看,财务会计与审计工作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可将二者混淆。理财活动是财务会计活动的本质,其主要目标是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而审计活动的本质则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是为了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估,它还包括企业各项资源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容[2]。从监管作用来讲,财务会计活动与审计业务具有一致性,都能够起到推定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促进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湘结合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企业内部产生询私舞弊恶习,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建设,制定专门的控制制度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包含的信息比较多,不但涉及到国家相关制度政策、规范标准,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才能落到实处。内部控制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生产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只有以此为基础,企业的各项经营方针政策才能被落到实处。
3.分清财务套计与审计的职权
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活动的开展,在监管部分与审计业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过二者的共同点是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从为企业发展的规范化与长远性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在财务会计活动的过程中,监督管理活动已经成为了审计业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过审计业务的开展,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作为主要的最终的目标。另外,必须要重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范围,督促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审计监督方面做好努力,从而保证审计工作有效地进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财务管理是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财务报销行为,倡导一切以安全生产、扭亏增盈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合理控制费用支出,设计制定合理的财务报销制度。根据财务制度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财务报销分为日常办公费用、薪资及相关费用、税费支出、工程相关支出及专项支出等,以下分别说明报销相关的借款流程及各项支出具体的财务报销制度和报销流程。
一、借支管理规定及借支流程设计
(一)借款管理流程设计
(1)出差借款:出差人员凭审批后的《出差申请表》按批准额度办理借款,出差返回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还款手续。
(2)其他临时借款,如业务费、周转金等,借款人员应及时报账,除周转金外其他借款原则上不允许跨月借支。
(3)各项借款金额超过5000元应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备款。
(4)借款销账规定:借款销账时应以借款申请单为依据,据实报销,必须经主要领导批准,否则财务人员有权拒绝销账。借领支票者原则上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销账手续。
(5)借款未还者原则上不得再次借款,逾期未还借支者转为个人借款从工资中扣回。
(二)借款流程设计
(1)借款人按规定填写《借款单》,注明借款事由、借款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支票或现金。
(2)审批流程:报销人申请部门主任审核签字会计复核主要领导审批。
(3)财务付款:借款凭审批后的借款单到财务部办理领款手续。
二、日常费用报销制度及流程
1.日常费用主要包括电话费、差旅费、交通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业务招待费、资料费等。在一个预算期间内,各项费用的累计支出原则上不得超出预算。
2.费用报销的一般规定。
(1)报销人必须取得相应的合法票据,且发票背面有经办人签名。
(2)电话费:给转正人员配备手机同时配备手机号码。固定每月存300元话费,超出部分由自己承担。
3.长期在外出差的人员可以申请备用金,每人标准为1000-5000元不等,根据不同情况而定。报销5000元以上需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以便备款。
三、差旅费报销制度及流程设计
1.住宿标准以经济实用型酒店为宜,比如7day、如家、汉庭等类酒店等。
2.费用标准的补充说明:住宿费报销时必须提供住宿发票,实销实报。伙食标准:按60/人天标准领取补贴。宴请客户必须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报销招待费,实销实报;
3.报销流程:
(1)出差申请:拟出差人员首先填写《出差申请表》,详细注明出差地点、目的、行程安排、预计差旅费用项目等,出差申请单由主要领导批准。
(2)借支差旅费:出差人员将审批过的《出差申请表》交财务部,按借款管理规定办理借款手续,出纳按规定支付所借款项。
(3)返回报销:出差人员应在回单位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财务部审核签字,主要领导审批;原则上前款未清者不予办理新的借支。
四、招待费及其他报销制度及流程设计
(一)费用标准设计
(1)招待费:为了规范招待费的支出,大额招待费应事前征得主要领导的同意。其他费用根据实际需要据实支付。
(二)报销流程设计
(1)招待费由经办人按日常费用报销一般规定及一般流程办理报销手续。
(2)其他费用报销参照日常费用报销制度及流程办理。
五、薪资制度及流程设计
1.每月14日由会计根据本月出勤人数、天数做好工资表经主要领导审批后转交财务部。按薪资审批程序审批。
2.每月15日由财务部通过银行转账形式支付薪资,遇节假日顺延。
六、月度财务会审制度设计
为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消耗,杜绝不符合财务规定的事项发生,制定财务会审制度意义重大。
1.会审时间:每月月底前两天由经营主要领导牵头,组织财务、审计、供应、资产、企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对全矿各种进账费用进行集体会审,经审查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方可入账。
2.审查项目:包括材料、配件、设备购置、维简大修、住宅工程费用、土建修缮、设备修理、运输费、保险费、诉讼费、塌陷费、劳保费、警卫消防费、医药采购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各种费用。
3.会审要求:各单位对发生的需要进账的费用,在每月25日前汇集到有关部门,其中:材料、配件、设备、资产采购、设备维修等手续汇集到供应科;维简、大修、土建修缮等手续汇集到企管科,后勤手续汇集到后勤财务,药品采购及医院发生的费用汇集到医院财务,其他各种进账手续汇集到财务科。以上各职能部门要对汇集的手续进行整理,并编制明细表。
4.入账要求:以便会审财务部门对经会审无误经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审签的费用手续为可入账手续,在会审之前已入账但不符合财务规定,会审不予通过的的手续需替换撤销,严禁记账。
对于会计实务活动与审计活动之间的联系,一直以来,都是会计从业人员和经济学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分别介绍二者的不同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同时,对二者的角色进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冲突之处,为加强审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会计实务活动与审计活动各自的体现形式
(一)会计实务活动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活动和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随着企业管理控制需求的变化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通常所说的会计实务活动指的是财务会计活动,主要形式是核算,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采用一定的核算方式,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整理、核算、汇总,形成会计报表,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为企业的决策者财务审核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会计实务活动的主体是人,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对企业财产及财产活动进行管理和清点的人员,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财产的拥有者能够真实的了解企业财产的使用情况,以及资金流向,随时掌握企业的盈亏,为企业发展把关。
(二)审计活动的表现
传统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的范围仅限于对企业的账目和财务报表进行审核,这个活动被称为审计活动。早期的审计活动仅仅在于审核和检查,以便找到错误和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显得更加重要,如今的审计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对账目和报表的审核检查,更加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可以看出,审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活动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一般指的是由某个企业单位内部人员组成一个特殊队伍,通过一个系统的和有条理的方法,对企业的内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内部审计只是从企业内部处罚,在企业内部进行会计活动的监督和评价,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分析评价。外部审计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是企业外部的组织和个人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基于委托和责任所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对需要分离的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产生的,企业的所有者只能通过提交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需要一个来自企业外部的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判断。
二、企业实务活动与审计活动的联系
(一)二者有着相似的目的
会计实务活动和审计活动在根本目的上,都是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参与会计实务的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及时向相关管理者提出意见以促进改善;会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风险,通过向当局提出审核报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实务活动和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二者在范围上都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无论是企业的会计实务活动还是企业的审计活动,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审计活动也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和控制,确保企业各项资金的有效流动,为了提高审计活动的效率,审计人员要设计到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二者在范围上是一致的。
三、会计实务活动与审计活动的不同之处
(一)二者在含义方面存在者不同
通常所说的会计实务活动,一般是指一个企业经营价值的计算,也就是把企业利润的损益作为财务核算的根本对象,从广义上来看,财务活动指的是以资金作为管理对象,对资金的流动和筹措过程进行监督和核算。审计活动则是在企业中具有超脱财务人员的地位的特殊人群,对于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的活动过程,在含义方面,与会计实务活动存在者很大的差异。
(二)二者的工作重点不同
会计实务活动指的是企业在资金的运营以及组织方面,对企业的财务关系进行关系,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其侧重点在于通过真实有效的会计数据,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约束 ,其重点在于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就是说,会计实务活动的侧重点在于帮助企业的当局者进行理财,以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审计活动则是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对人事,内控制度,资源,环境等等各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的重点在于评价企业的有效性。
(三)会计实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冲突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会计实务人员与审计人员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二者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冲突的一面。参与会计实务的人员不能参与到审计活动中去,审计人员需要对所要审计的企业和单位坚持公正的立场,同时也需要对企业中参与会计实务的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但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又要依赖于会计实务人员,因此,会计实务人员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的基础,同时,工作又要受到审计人员的监督。
总结:
现代经济互动中,只有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活动与审计活动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
首先,我国政府对企业兼并和转让行为始终进行政府主导的干预,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摆脱发展困境但效果预期低。其次,我国在企业经营信息上,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报和审计报告中存在广泛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性,造成了并购方无法科学准确判定转让方企业资产和损益情况。并在其交易价值判定中无法给出真实合理的价值结论,造成购入价值和实际价值不对等。企业因兼并而产生资产负债增加使得企业陷入收益率预测不符的财务境地。随后,我国企业在发生兼并转让行为中多数用现金支付作为主要方式,流动性资源结构繁多,其他方式无法占主导地位,造成现金不足进而对外开始筹集,让企业负债率开始增高,企业相关经营业务受到限制并让企业受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引发的内在和外在限制性规则。因而在企业面临后续还款等行为中发生问题让引发相关财务问题。最后,我国相关的企业间交易中介机构依旧处于市场机制健全和完善阶段,其行业能力和操作力度偏低,对兼并转让行为程度有限不适应目前现状。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会计问题
首先企业在兼并转让中会涉及两个最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处理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处理法是对行为发生企业之间会计核算要通过成本进行,成本包括交易的相关现金等资本,在转让方失去法人资格后其对方企业资产和负债要入到企业会计账目中,产生的与净资产公充差需要定义为商誉价值。而权益结合法是对转让企业的整年损益都要入到企业会计账目中,商誉价值时不需要确认的,因此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方面,两种方法都具有合理性可以被采用,兼并企业最重要特征是处于行为发生后的主导控制地位,因而购买处理法可以很清晰的区分兼并企业。当企业规模类似并且是多个企业进行其兼并转让行为时,权益结构处理方法就会依靠优势更为合理。如何正确选择情况相适宜的处理法是会计处理的首要问题[2]。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证券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阶段,购买方无法得到市场的稳定保障因而存在处理限制问题。公允价值时购买处理法需要依靠的根本价值前提因而资本市场公平均衡程度,能否通过公允呈现企业资产真实价值就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企业存在公允价值无法判定和判定不准确,影响了购买处理法的准确处理为会计处理带来了问题。
(三)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审计问题
首先,虽然颁布了《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个法案,但已经存在法律法规部完善的地方,让兼并转让行为受到了法规法律不健全的影响。随后,在资产真实价值判定上也不在各种问题,包括评估市场运行不合理,市场上评估业随着各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多,造成了评估业混乱和不规范的状况;对资产评估范围不准确,多数企业为了尽快完成收购匆忙评估资产,忽略无形资产评估等等;资产价值判定难度提高,当外资上市公司收购国内国有公司时会造成对国有公司各项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等方面判定不准确问题发生。最后,企业发生的兼并转让行为的相关审计工作是繁重和重要的,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的工作效果的大小。目前审计人员在独立性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主观上对审计结果的改变。另外审计是需要遵循严格科学方法和流程,需要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得以保证的[3]。目前国内审计人员依旧处于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无法保障兼并转让行为的准确审计。
(四)企业在兼并转让中财务、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协调的问题
在兼并转让中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三者都有必然联系,当一方出现欠缺问题后,容易造成另外两方工作受到波及影响,因而产生反映的结果数据失真以及无法完成工作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如何协调三者工作中协调问题是需要面对的。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的财务与会计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在兼并转让中财务方面
首先,要促使政府和企业各自产权分离并把企业相关产权规则制度进行改革调整,把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规划,让各自做到定位准确避免互相不合理影响。其次,在兼并转让行为发生前需要对转让方进行细致考量和严格审查,并聘用专业机构对其相关的企业发展资料和资产状况进行专业详细的分析后,再进行准确的企业各方面科学评价并作为兼并转让行为的必要前提。随后,要开展多方式的交易,在现金交易外可以推广股权的交换和证券的交换,以及通过兼并方借入相应资金购买对方企业股票,把后续经营收益作为还款的方式等。最后,交易价格要提前确定尽量做到后续不发生更改,其相关中介机构也要政府主导进行完善,利用金融机构的优势为兼并转让行为提供资金筹集等方面担保。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中会计方面
在制定我国企业关于兼并转让的会计规则时要首先保证购买处理法和权益结合处理法之间的特征和关系。对符合相关适用原则的要严格使用其对应的方法,要保持两个方法的可以区分以及排斥关系,预防企业发生会计信息不对称和盈余损益管理问题的可能。其次,要对权益结合处理法适用的条件和操作性进行规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其应用是规定了相应的数量标准,而目前我国和世界统一标准一致,并没有规定出数量标准,因此,可以参考美国的规则制定数量规范,可以提高权益结合处理法的操作性。
(三)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审计方面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当中蕴含着重大的财务错误,但是审计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发现以及提供不恰当的审计意?从而为会计师事务所埋下隐患的可能性。所以,倘若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企业财务审计时,其中必定会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只要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同时出具毫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当风险发生后就会对会计事务所造成致命的打击,直接会给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企业财务舞弊以及审计失败案件多次发生,诸如绿大地、琼民源等等,其中牵涉到的会计师事务所等都由于这些案件遭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以及暂停执业的资格。而且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无法承受较大的审计风险,必须要强化财务舞弊识别控制意识。笔者根据对企业财务舞弊案件探究发现,企业财务舞弊操作不单单是利用内部信息的优势所在将相关财务信息进行虚报、隐瞒等;同时还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逃避某些必要的审计程序,通过协同作案达到逃避国家监管部门监管,谋取非法利益等。从中能够得出,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的诞生是多方面的。在对财务舞弊审计风险的研究方面,主要是以审计风险类型当中的财务舞弊企业进行研究,通过将企业因为财务舞弊行为所受到的惩罚作为审计风险的替代变量,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被审计企业的财务舞弊操作都会对会计事务所的发展有所影响。
不论是针对客户企业进行初次审计还是连续审计,会计师事务所都需要对被审计企业的领导层进行一定的评估,能够将更多的财务舞弊行为从宏观上避免。企业领导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着直接挂钩关系,应该将企业财务报表作为主要负责人尤其是对于是否有着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品质。同时在进行会计操作规范时也要重视对企业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的审查,应该将其列为评估审计风险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初次审计的企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前要重点查阅该企业往年的财务报告,要与前面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将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了解,倘若从中发现审计企业管理层存在审计上的不良记录,其应该要重新对审计企业的诚信、管理等进行评估,从而确保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范围之内。
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审计客户企业的选择上缺乏标准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企业的客户选择上缺乏自己应有的标准,基本上都是直接根据审计费用来决定自己是否接受该审计企业的审计委托,并没有结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综合实力进行考虑。由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风险范围的承受能力上是极弱的,因此在其接受超过自身风险承受范围内的被审计企业的委托时,就会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只有将审计客户企业的选择标准制定下来后,才能够为会计师事务所在客户选择上降低审计风险诞生的可能性。
(二)审计计划与收费机制并没有构建完善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小、利润低,其各项机制在构建上并没有进行完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审计规划以及审计收费机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项目计划时基本上都是根据当时的被审计企业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计划的制定,并没有统一的审计规划标准进行借鉴,从而会造成审计项目标准不统一,在进行审查、复核的时候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其次就是审计收费机制的不健全,其在收费时也是根据不同被审计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收费,缺乏构建完善的审计收费机制,不能够让被审计企业直观的了解到审计收费,而且对会计事务所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审计项目团队配置无法达到最优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才数量是有限的,其规模的限制无法让各个审计项目的团队达到最优配置。而且由于资源有限,通常会选择某一行业的企业进行审计,但是一旦涉及到多样化的企业就有点儿捉襟见肘了。而且审计团队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审计风险的大小,只有最优的审计团队配置才能够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低。而且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人才资源的利用上是由欠缺的,不仅人才资源不够,在人才的培训上也是有限制的,从而不利于审计项目团队的配置。
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对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被审计企业的风险进行客户选择
中小会计事务所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将审计客户进行分类选择。在审计项目的各个流程都会蕴含审计风险,在各种涉及业务中都存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风险评估时一定要选择风险程度能够相互匹配的审计客户。但是在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背景下,审计客户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一定要进行风险防范,将有关客户运营、管理的相关信心进行广泛的搜集,然后对其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评估,最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做出是否接受该审计客户的委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客户的选择上一定要量力而行,必须要将风险过大的客户进行过滤,将这部分客户进行拒绝。会计事务所必须要做好承接新客户、维持原客户、拒绝违规客户的风险评估以及权衡工作。另外,还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盈余管理层次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中挑选出治理水准较高,内部控制机制落实的审计客户。
(二)制定标准化的审计规划与收费机制
要想将无法识别的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进行避免就必须要增强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将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根据笔者经验发现,企业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通常会运用积极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这就将企业的财务舞弊操作行为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将企业的财务固定风险进行堆积,从而?е轮行峒剖挛袼?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就会增加审计风险诞生的可能性,就应该由审计人员将相关财务舞弊数据进行收集,证明企业存在财务上存在一定问题,然后只是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而对于审计费用机制的构建,主要就是审计团队认为企业存在财务舞弊,就不仅要增加审计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要进行风险补偿金额的提升。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结合重大错报风险的性质将相应的审计计划进行严格的制定。
(三)合理配置审计项目团队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1月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这是我国首次将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建议纳入准则中。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进行公司财务监管,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以保护股东的利益。因此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高低,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验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外Klein(2002)研究发现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异常应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不占大多数时,结果更为显著。然而,在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委员会是否100%独立之间却未能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Xie(2003)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少;有财务知识公司知识背景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
国内,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从董事会结构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董事会专业性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董事会行为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这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发现专司监督财务呈报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
谢永珍(2006)的实证观察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对信息披露质量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维护高质量的信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夏文贤、陈汉文(2006)则从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角度研究了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外部审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显著降低;且公司审理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变化显著负相关。
审计委员会相对董事会,其职责更加专一,因此在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管中有更强的专业性,那么就有必要更加详细地研究影响其治理效率的若干因素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将提出4个假设以检验这些因素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
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是评价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基础,为了验证设立审计委员会是否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更可靠。
独立董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从理论上分析,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那么审计委员会在工作过程中将表现为更加客观公允,这就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从而有可能促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生成。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财务审计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如果委员具有财务审计专业背景,将更加有利于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于是,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委员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背景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高于委员不具备财务审计知识背景的上市公司。
审计委员会一年内开会的次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提高委员的信息对称性,从而便于他们实施监管职能,这可能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为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审计委员会一年内开会的次数越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2005年度所有沪深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在1 378家上市公司中,剔除了没有披露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名单、教育背景和一年内开会次数的公司,以及金融类上市公司,最终得到的研究样本是1138家上市公司。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省略)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
1.因变量。在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中,一般以盈余管理指标来评估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呈报质量,本文同样以盈余管理指标ABS(DAt/At-1)来进行评估,即t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t-1年资产总计比值的绝对值(ABS)。通过应计利润分离法将会计盈余(应计利润总额)分离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表征盈余管理的存在或水平,并使用由Jones模型衍生出来的Modified Jones模型,来计算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 t /A t-1 =a1 /A t-1 +a 2 (REV t -REC t )/A t-1 +a 3 PPE t /A t-1
这里a1、a2、a3表示各变量的系数,A t-1表示t-1年的资产总额。
再用利润总额减去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即可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计算出ABS(DA t /A t-1)来评价财务报告的质量。
2.解释变量。根据前文提出的四个假设,设置了如下四个解释变量(见表1)。
3.控制变量。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研究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相关的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经验及我国特殊制度背景,这里主要选择可能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见表2)。其中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所选用的股东权益平均余额为股东权益期末余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三)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这里设计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ABS(DA t /A t-1 )=b 0 +b 1 AC+b 2 INDE+b 3 BACK+b 4 TIMES
+b 5 NATION+b6Ln(ASSET)+b 7 ROE
这个模型所要揭示的目标是,影响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有更强的相关性。
预计,系数b1、b2、b3、b5、b6、b7为负,即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因为财务报告质量高时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会降低;系数b4为正,因为财务报告质量低时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会提高。
为此,本文主要选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来共同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
这里使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 13.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四、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1)Abs(DA t /At-1)的最大值达1.59,即是上年度总资产的1.59倍,说明上市公司可以进行的盈余管理空间较大;(2)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有关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样本中已有18%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这一专门委员会。(3)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平均达到了56.17%,美国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全部为独立董事,而目前我国没有具体规定,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样本中审计委员会委员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背景的平均比例是7%,这一现状与审计委员会工作性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5)样本中存在国有控股大股东的比例是34%,但没有预计的比例高,但为简化处理,本文中对大股东的标准定义为控股50%以上。(6)上市公司之间净资产收益率相差较大,如最低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2.04,而最高的可达0.71。(7)审计委员会平均开会次数为1.33次,明显偏低,且上市公司间的差别也较大,当然,这里只计算审计委员会单独开会的次数。
(二)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对该方程进行回归后,得到F统计量为4.397并在0.01水平上显著,即在显著性水平0.01下,Abs(DAt/At-1)对AC、INDE、BACK、NATION、Ln(ASSET)、ROE、TIMES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也即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从表4的多元回归统计结果可知,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未必高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比例与ABS(DAt/At-1)之间关系不显著,也就是说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未必更高。委员是否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背景,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关系不显著,说明委员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背景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同样未必高于委员不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背景的上市公司。
是否存在国有控股大股东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确还存在问题,本文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更深入的探讨。
资产规模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呈正相关性,资产规模是所有变量中与财务报告质量相关性最显著的变量。说明资产规模越大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更好。正如前文对假设4的分析,效益越好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小,从而可能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一年内开会的次数,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样本中一年内开会的次数普遍过低引起的。由以上可知,假设1~4均不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与财务报告质量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委员是否是独立董事,委员是否具有财务背景,委员会开会次数与财务报告质量并不相关。是否具有国有大股东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正相关,即国有大股东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低。资产规模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即资产规模越大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并不显著。建议还是应提高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开会次数,使审计委员会成为积极主动的财务监管者。
【参考文献】
[1] 夏文贤,陈汉文. 《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委员会效率》.《财会通讯》,2006年第2期.
[2] 陈汉文,夏文贤,陈秋金.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案例分析与模式改进》. 《财会通讯》,2004年第1期.
[3] 宋伟亚. 《审计委员会能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吗》.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期.
[4] 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 《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5] 杨忠莲. 《审计委员会国际研究综述》. 《审计研究》,2003年第2期.
[6] 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 《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 《管理评论》,2006年第7期.
[7] 谢永珍.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