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

篇1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篇2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篇3

初步估算自疑感染者总数不超过1000人

近年来,互联网上聚集了一群自称有类似艾滋病症状的人。他们以男性为主,大多有过高危行为,自我怀疑感染了艾滋病,但多次检测都是阴性。有些人自称“检测不出的感染者”或“阴性感染者”,他们深信自己得了艾滋病,不断将自我感觉和猜测发到网络,引起其他自疑者追随。有的人自疑被不明病毒感染;有的人在网络上“家属被感染”的信息,声称唾液、汗液乃至空气都能造成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恐慌。

“这些人所述状况与传染病症状相距甚远”,曾光说,在经多次检验都呈阴性后,有些人便质疑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测能力,就进行投诉。

2009年夏,曾光接到该群体的求助信息后,他与同事一起分析了这些人的基本情况,向该人群发出公开信,疏导其心理压力,还安排其助手裴迎新博士与该人群建立联系。其后,裴迎新不断通过电话、网络聊天室等途径解答其各种疑问。

目前已知有11个该人群聚集的QQ群,其中9个群能够进入,每个群登记人数为12人~200人,但有重复登记现象,并经常有人更改用户名。“初步估算,该时点此人群总数不超过1000人。”

中外实验室检测均给出否定答案

2010年1月,中国cDC通过网络招募自疑感染者来京,报名者仅88人。在88名报名者中,中国CDC睦出59名作为调查与检测对象。59人中,男性54人,来自22个省(市),平均年龄34岁。

曾光介绍,调查涉及流行病学、医院临床检苣和实验室研究等内容――中国CDC现场流行病#队伍进行了暴露史、自诉症状、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次数等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地坛医院为其进行了临床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肿瘤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等,还进行了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及血常规检测;中国CDE国家参比实验室为其作了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CD4免疫细胞测定,并进行了梅毒、丙肝等性传播相关疾病检测。此外,考虑到有人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症状相似,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还检测了XMRV病毒。

调查显示,在59人中,84.7%的人自诉出现症状前有过高危行为,从“暴露”至“症状出现”的间隔平均为15天;在59人中,有40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余19人有一些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无关的常见的非特异性变化,17人各有1项生化检查异常值,但与各自主诉临床症状不符;所有59人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嗜异种性小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检测均为阴性,1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但该检测结果并未得到该人群的认可。为进一步解除缓解他们的疑虑,今年1月,中国cDE将其用于检查的剩余血液送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实验室做进一步的检测。

“该实验室的病毒芯片可以检测到1,5万种左右的病毒,还可以探测到一些未知病毒。目前,美方反馈已完成约1/3样本的检测,结果全部阴性,未发现任何病毒。”曾光说。

第二次调查仍未发现传染病传播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更为系统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该调查开启于今年2月,由各专业的高水平专家组成调查组,按照制定的调查框架图,从问询病史开始,逐步用排除法证明有病或无病。

曾光介绍,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此次调查更多关注到了自疑感染者家庭成员情况。到目前为止,调查结果和第一次中国CDC所做的调查结果完全一样,仍无一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也未发现像该人群所说其家人被传染的现象,甚至没有发现疾病的聚集性。

曾光表示,之所以选择上述6省(市)作调查,是因为这些地区反映的此类问题较为集中。卫生部组织此次调查,旨在对该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随访试点工作,通过对该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等实施现场调查、随访和关爱工作,核实该人群反映问题的真实性,明确所述疾病有无传染性和家庭聚集性,同时开展宣传教育、随访和关爱工作。试点调查工作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开展对其他省(市)该类人群调查。

5名自疑感染者经帮助症状消失

据悉,自2009年夏季以来,曾光已向该人群发出5封公开信,与该人群沟通,并为其讲解健康知识。裴迎新与该人群的沟通渠道也一直畅通。

篇4

周先生来到咨询室,他是为儿子的问题而来。他介绍说:“孩子17岁,正读高中,大概是暑假8月中旬,发现他行为反常,比如不说话;家中5个人吃饭时,只要前面3个人上了桌,他决不会第4个上桌。开学了,下晚自习后坐出租车,明明该4元钱,他宁愿给5元也决不会给4元钱。凡是与4有关的数字他都特别回避,现在不能正常上学,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我们曾把他带到大医院去看过,医生诊断没有身体上的问题,也开了些药,但吃了见效不大。”

听了周先生的介绍,我心中有底了。过了两天,父子俩来了,周先生开口就说:“你约的这个时间他很满意,因为是8点。他在家硬要等到8点钟才出门。”

来访者自述:对4、14、19这些数字特别敏感,其中对4、14这两个数字尤其恐惧,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敢第4个上桌吃饭;不敢第4个走进教室,如果是第4次坐板凳,必须马上起来重新坐一次;老师讲课讲到第14页时,决不翻到14页;不坐4路车;下午2点钟,因为手机上显示的是14,这个时候决不做任何事,如果在家中,该上学了,也决不去上学,甚至家人、同学跟自己说话也不答应。凡是这些时候,心中总是不安、心烦,担心会有不幸发生。对这些时间特别在意,常看手表。有时事前不知道,但突然发现是在这个时段,就马上会感到烦躁、头痛等,严重的时候,会抱着头撞墙壁、抓头发,想摆脱这种困境,但又不能自拔。自己原来学习成绩还可以,高一时分到普通班,经过一年的努力,这学期到了尖子班。高一时过得很快乐、很自豪,现在不一样了,好像什么都变了,由于耽误的时间多,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了许多。感到再没有高一时快乐了。

第二次,他又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其父对我诉苦:“真是气人,在家非要等到约定的时间才走,早一分钟都不行。明天晚上要来咨询,他非要我今天就打电话跟班主任请假不可。还专门办了个出入证,随时都可以出校门,特殊对待。老师觉得怎么连父亲也这样疯疯癫癫,你说气不气人!”

二、问题诊断

来访者自述:暑假买了一本测字算命的书看,上面罗列了一些数字,是与不吉祥、凶、险联系的,如4、14、19等,加之谐音,4就是死,14就是要死;而对19的害怕则是听婆婆说幺爸死的那天就是19号。

我进一步了解到他有点口吃,且很在意,假期中在进行自我矫正。跟父母相处得也不是很好,尤其是母亲,一是母亲文化程度低,二是性格不好,动辄破口大骂,语言极不文明,他觉得母亲很没修养,很受不了,于是相处得很不愉快。暑假在家时间多,经常跟母亲发生冲突,爷爷有时也打他,责怪他。这些人际冲突产生的不良情绪与对数字的害怕心理叠加在一起,导致他在这段时间有较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如反感、烦躁、焦虑、痛苦乃至恐惧。又加上换了新的班级,还没有适应新集体,原有的那种自豪感受挫,这一切都让他在短时间内体验了太多负性情绪。

综合他的讲述,我判断他的心理问题是属于强迫症,开始是观念上的强迫,进而出现行为强迫。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的、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法摆脱的神经症。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最为常见。强迫情绪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

从来访者主述的情况分析,来访者符合强迫症的基本要件:1.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2.明知这些行为不合情理又反复出现;3.对症状力图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无力摆脱;4.症状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三、矫正方案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在几次咨询中,我认真倾听他的述说,以确定其症状的具体表现及严重程度,并接纳和认同他所经历的这些内心体验,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为进一步咨询矫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认知疗法梳理认识及情绪

假设。如果这些数字不吉祥的话,那么不论你做不做事,都会发生不幸的事。

推论。在其回避的时间和事物上,肯定同时有很多人在做事,第4路车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坐;也总有人是第4个上桌吃饭的人;14点钟,总有人出门做事;老师讲课讲到14页时,班上其他同学,包括老师在内照样翻着看,他们都好好的,没出什么意外……所以,这些数字会导致不幸是不成立的。

3.用心理暗示法改变思维方向

我让他用音乐中的发音来联想数字“4”“14”,那就是“发”“多发”,而不是“死”“要死”。人的心理总是希望美好的事物出现,希望好运青睐自己。改变思维方式,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就会伴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4.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强迫行为

在几次咨询中,我将他的强迫症状分成轻重几个等级,按照系统脱敏的方法逐级脱敏,直至最后建议他的父亲在他忌讳的“14”点钟陪同他去做些事,陪同他去坐“4”路车等。让他感到即使是与这些跟“4”“14”“19”有关的这些时段和事物发生联系,也是安全的。

四、效果及反思

篇5

来访者小熙(化名),17岁,男生,个子不高,身材偏瘦,性格较内向,智力正常,无重大疾病史。高二上学期从湖北武汉转学来天津就读,家境殷实。父亲为法学博士,身在北京;母亲做个体生意,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小熙上。来访者家族中无精神类疾病遗传史。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在抚养过程中过度保护,事无巨细,都帮小熙安排妥当。来访者从小朋友很少,在老家湖北时,交往对象主要是几个比自己“强大”的“问题少年”,自述和他们交往时能够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也能增强自信。三个月前来到天津,进入了新学校学习,由于无兴趣爱好,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班中一直寂寂无名;而在老家湖北的学习内容与天津高中学习内容不太一致,使得该生在学习成绩上也排在班里最后。来访者自我评价很低,经常有“他好,我不好”的观念。

班主任反馈该生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也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表达上常好幻想、不切实际,让人难以理解。上课经常睡觉或走神,常常喜欢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频繁改变发型,带高科技的产品到学校来玩等,在学习上无动力,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偶尔会出现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上课的情况。

二、评估诊断与分析

(一)评估

综合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来访者精神活动、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事件激发,导致环境适应不良,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诊断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以及来访者的“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进行评价。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64分,显示中等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55分,显示出轻度焦虑。在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等因子分较高。

(三)原因分析

来访者在成长中父爱缺失,使来访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及自信心,懦弱、胆小、被动;母亲过度保护更导致其缺乏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曾经在老家时的朋友能够给予其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如今的新环境中没有了“拐杖”,成绩也一落到底,因而出现心理失衡,内心压抑、失去方向,常常沉浸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认可,但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客观地多角度看待自己,重拾自信心是辅导的关键。

三、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商讨,共同确定了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指导来访者与同学建立正常的交往。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咨询方案

为帮助来访者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咨询师计划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在人际交往类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辅导)的环境中,依靠团体动力也可以帮助来访者优化对自我的认识,在安全的环境中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咨询师采取协助来访者一同制定生涯目标及学习计划的方法,引导其积极行动。与此同时,帮助来访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班级及家庭环境,让来访者有更多展示自我和独立自主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在关于来访者“自我认知”方面的探讨中,使用各种各样的纽扣作为辅助工具,让来访者从中寻找“自我像”,从而使表达更加明确和深入。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收集相关资料

初步调查问题的具体原因和表现。访谈对象包括班主任、学生、来访者及其母亲。在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时,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深入了解其内心方法,探询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当通过来访者的表达发现其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时,为了进一步澄清其想法,我首次尝试让来访者从一大盒各式各样的纽扣中选择4枚纽扣分别代表“我眼中的现实自我”“我心中的理想自我”“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他人”等形象。为来访者的选择如下。

我眼中的现实自我:透明白色纽扣。来访者自述:中间有白色的蝴蝶形状,代表了自己内心的单纯,外圈被透明罩子所束缚,无法飞出。该表述体现出来访者内心的压抑与孤独感,而“蝴蝶”的意象通常也代表了脆弱的内心和观念上的脱离实际、理想化的特点。

我心中的理想自我:黑白分明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这颗纽扣代表“亦正亦邪”,黑色象征为人圆滑、处事灵活,白色象征单纯的内心。两者兼具是来访者认为的理想状态,但如今自己纯洁的内心被禁锢在灰黑的轮廓中,并被慢慢污染。以上表述印证了其压抑的心理状态,也体现出一些对于理想及现实自我的不合理观念。

别人眼中的我:暗灰色的很普通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十分平庸的、无能的、不起眼的人。体现出来访者较低的自我评价值。

我眼中的他人:一颗很大的蓝色纽扣。来访者表述:他人都是独特的,闪亮的。这体现出来访者内心存在着“他好,我不好”的想法。

第二阶段:启动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与班主任进一步沟通,引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调整对于来访者的教育方法,即采取少批评、多表扬的办法,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为来访者在班级中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让其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此外,适当调整该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尽量安排一名温和健谈的学生与来访者同桌,告别最后一排的“独坐”情况,并鼓励学生多与来访者交流互动。

与来访者的母亲沟通,使母亲认识到来访者当下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改变教子观念,避免大包大揽、“无微不至”,让来访者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访者在辅导中多次提到自己平时爱走神,经常幻想一家三口出去旅游的场景,足见其对一家三口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因此,建议其母亲与其父亲沟通,让父亲能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一家三口平日能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些家庭活动。

第三阶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对来访者进行辅导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埃利斯的“ABC理论”中提到: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因此,想要改变情绪和行为,可以从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入手。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例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笨、反应迟钝才导致了现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等等。为让来访者能够与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辩驳,咨询师辅助其共同寻找事实依据。在辅导过程中,我要求来访者列出至少十个自己的优点长处,并分别说出印证这一优点的成功事件(个人经历)。由于在咨询当场说出对于来访者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将其作为之后一个星期的家庭作业,如果自己想不够,可以求助父母及同学、教师帮其完成,以此帮助来访者增强自信心,学会多角度评价自己,并创设他与社会支持系统沟通交流的机会。

该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很好,在下一次的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者讲述自己的优点和成功经历,以及咨询师在期间的积极关注,使其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情绪状态也有了较大改善。在对自我的评价打分中,自述从-10分,增长为了现在的30分。

咨询师再次要求来访者选择纽扣来代表自己。来访者一开始拿起一颗最大的蓝色纽扣,即上次访谈中“我眼中的他人”那颗,又放下。自述认为自己与他人一样,也有一些闪光点,但也不宜太过自信,不能骄傲。于是,最终选择了一颗中等大小有金色花纹的纽扣。

在之后的两次辅导中,我能够明显看到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好转。他开始愉快地向我讲述自己近期被班主任表扬、帮助同学擦黑板和买饭等经历。在这两次的辅导中,我要求来访者绘制了自己的“生命线”,综合自己的兴趣、优势、性格特点,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问题,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了解到自己与理想状态之间能力、个性方面存在的差距。咨询师利用“目标倒推法”,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并共同协商制定新一步的行动计划。

经共同商议,期末考试前的行动计划如下:每日能够完成作业并检查后上交;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每天练字15分钟;周末抽出半天时间帮妈妈看店。要求来访者在完成任务后记录每周的感受,在咨询时进行反馈。

第四阶段:通过团体辅导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适应问题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以团体辅导(小组辅导)的方式来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问题是较为有效的。

在后期的三次“你、我、他――人际关系主题小组辅导”中,第一场的热身活动为在一盒纽扣中挑选自己的“自我像”,并要求大家根据选择纽扣的特点来做自我介绍。学生在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之后,学生还一同体验了“戴高帽”“信任之旅”“搭高塔”等活动。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帮助大家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互信。来访者参加团辅后,在谈感想时也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当发现自己在大家眼里也有那么多优点时,真的既意外又开心。”

第五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继续巩固咨询效果,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协调与配合。

五、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我觉得心情好了很多,自信心也提升了。现在在班级中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感觉都慢慢步入了正轨。新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计划,虽然简单,但是确实让我尝到了甜头,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辅导的最后,我选择了一颗带花纹的大小适中的纽扣来象征自己,代表有些优点大家都看到了,其实还有一些大家没发现的优点。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扬长避短,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评价:通过辅导,孩子最近真的开朗了很多,跟我们的交流也变多了。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后,孩子的父亲也抽出了比原先更多的时间回家陪孩子吃饭聊天,最近一家三口还计划着暑假的外出旅游。能看得出孩子最近心情好多了,现在也在家中帮我分担了不少家务,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不少。

班主任及学生评价:小熙现在和身边同学的交流多了,笑容也多了,还在班里承担起了一些服务工作。上课时,小熙的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不少,甚至课下还开始主动找科任教师询问问题,变化明显。

篇6

1 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男,汉族,25岁,某重点高校研二学生。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 求助者自述

主诉:见人紧张、害羞、害怕,难以自控,加重两年余。最初怕见青年女性,一年前见男性甚至家人也害怕。

个人陈述:求助者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害羞的毛病。三年多来,几乎不与人主动讲话,被动与人讲话时不敢看对方,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心砰砰跳,好像全身都在发抖。最怕接触女生。对教师也害怕,常常因为紧张,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毛病,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他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

3 咨询师了解的情况

王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其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其禁限很多,不准其和女孩子交往。因此王某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女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感到很反感。上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求助者经常主动帮助他,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同学不但没把他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他。这使得王某难过极了,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不知不觉地就怕和别人接触,愈来愈害羞了。

4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总分:147;总均分:1.6;阳性项目数:48;躯体化:1.8;强迫症状:2.1;人际关系敏感:1.7;抑郁:2.1;焦虑:2.2;敌对:0.7;恐怖:3.1;偏执:0.7;精神病性:0.8;其他:1.2。由上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焦虑、抑郁、强迫因子分值较高。

5 原因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青春期。

心理因素: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认知观念不合理。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同学关系不良等。

6 诊断

6.1该求助者主要症状是,情绪方面:害怕与人接触,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行为方面:避免与他人接触,出现回避行为。社会交往: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

6.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异常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三年,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3)该求助者以恐惧为主导症状,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求助者自身无法控制,并伴有自我评价低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7 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逐步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次数。

最终目标: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8 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咨询师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进行指导。社交焦虑障碍个体的头脑为一些典型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负性信息所占据,这些负性认知加剧了求助者的焦虑水平,从而进一步引发行为、认知和生理上的焦虑症状。

(2)双方责任与义务:向王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王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地积极针对王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王某心中的疑问。

(3)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4)费用:该心理咨询师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该校学生进行咨询为免费。

9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和心理诊断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王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作出评估和诊断。

向求助者介绍有关社交恐怖的一些知识,包括其基本症状、治疗疗效等,强调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坚持完成治疗及治疗中布置的作业。

第二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原因,逐步改变错误认知和行为。

这一阶段的工作,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1)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对两性关系有过强羞耻感的错误观念。(2)负性生活事件导致了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在与同学相处中的挫折直接导致了求助者对自我评价的降低和对人际交往的厌恶和回避。(3)对人恐怖反应产生后,头脑中的形成的“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他的自我感觉恶化。在王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针对这些错误观念,心理咨询师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1)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2)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他。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3)找两位关系较好的男生了解一下他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

为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心理咨询师又约见了王某几次。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女生和教师的调查中,他意外地获知:由于自己成绩不错,教师说他“很有发展潜力”,辅导员对他争取入党给予了热情鼓励。女生对他的评价是“稳重、内敛”,并没发现他有什么异常,更不讨厌他。这些评价证实了他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他信心大增。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咨询师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10 咨询效果评估

王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女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王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情绪良好。通过SCL-90自评量表对王某进行复查,恐怖分数、焦虑分数等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篇7

1 一般资料

白XX,女,研究生二年级。2010年9月前来求助。自述父母均有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睦。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一个弟弟。身高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研究生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

从小交替在城市和城郊生活,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学习成绩一直优良,深得师长喜爱。对喜爱的事物兴趣持久,有坚持和奉献精神。在校和班中兼任职务,对分内之事尽心尽责。平时不大主动与生人说话,但待朋友真诚开朗,人缘较好。自述有些懒,不爱动,偏激,看问题片面,锋芒毕露,与人相处有点困难。大事有主见,小事没注意。怕吃苦,没经过摔打和挫折,不够坚强。

2 主诉

求助者一个月前收到一直暗恋的男子的表白信,应允,确立情侣关系。两人从前是好朋友关系,恋情进展顺利,均见过双方家长,并于当月末结伴旅行。近来发觉男友心情沉重,多次询问后得知其前女友怀有其身孕,当场大怒,与男友分手。分手后又心灰意冷,不知如何向家人交代,与朋友诉说之后心情仍然无法平复。同时学业任务繁重,没时间失恋。于是处于想走出阴霾又无法放手遗忘、想努力学习又无法集中精力的痛苦中,每天情绪都很低落,失眠,头痛,郁郁寡欢,常背人哭泣;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老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得很差,学习效果低下;觉得“倒霉透顶”,“命运不公,老天弄人”,十分无助。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很想振作起来,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上自习、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不由自主的出现发呆、放空的状态。但是一想到大堆的课业任务又觉得不能放松和休息。越是希望集中精神越是无法集中,越是无法集中越是感到无助、无能为力,认为自己“很没用”。有时感觉后悔不该冲动分手,而应与男友共度难关,十分自责。很想与男友联系,又强迫自己与其断绝联系,删除其QQ号码和电话号码。在路上遇见,也不回应其招呼,转身后心痛难忍,泪流满面。症状已经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现场观察求助者十分憔悴、消瘦,有礼貌,口齿清晰但表达不是很有条理,诉说过程中多次不禁抽泣不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心事重重,没有笑容。有人主动与她打招呼也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有时听见她唉声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到了吃饭时间根本不去吃。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周围有人说笑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症状选用SCL-90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3.4;强迫:3.6;人际关系敏感:2.7;抑郁:4.1;焦虑:3.5;敌对:2.3;恐怖:1.0;偏执:2.2;精神病性:2.1;其它:3.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心理测验记过,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有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和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抑郁和焦虑水平较高;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抑郁情绪;

4.2 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5 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降低其抑郁和焦虑水平,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其生活作息饮食习惯。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主要咨询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失恋和学习任务)引起的较大压力,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不良情绪,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具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欲望,比较适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6.2 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3]

6.3 咨询时间与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咨询费用:免费。

7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7.1 评估诊断和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7.2 心理帮助阶段;

7.3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10年9月9日

目的:㈠搜集资料,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㈢确定主要问题;㈣探寻改变意愿;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测验法。

过程:(1)询问求助者基本情况,向其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2)与求助者会谈、施测,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和求助意向。(3)根据临床资料做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和精力无法集中。(4)确定咨询目标。(5)布置咨询作业:①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寻求心理上的安慰。②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二次,2010年9月12日

目的:㈠加深咨询关系;㈡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㈢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关心和温暖。(2)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挫折,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3)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信念以及由此导致的自责和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4)改变不合理信念,比如认为失恋是“倒霉透顶”, “命运不公,老天弄人”, 暂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是“很没用”,以及冲动分手的后的后悔与自责等。(5)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失恋确实叫人难过,但其原因不在天而在人,选择的权利始终在于我”,“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暂时的精力不集中并不会影响我的学习能力”,“分手已成事实,与其后悔自责不如勇敢接受”,“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才能最终解决”等。(6)布置咨询作业:①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写成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②每天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运动(散步、慢跑等)。③将学习任务分解,按轻重缓急一部分一部分有序完成。

第三次,2010年9月16日

目的:(1)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2)逐渐改善食欲、睡眠、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排解苦闷心情,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2)相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示范。(3)布置咨询作业: ①每天做1-2次放松训练,每次15分钟左右; ②每天有规律的饮食起居。

第四次,2010年9月19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3)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顺利完成,表扬其认真完成咨询作业的态度,肯定其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2)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成长是通过战胜一个个困难而实现的,因此合理对待挫折是成功发展自身的重要因素”,“危机就是‘危机+机遇’,接受困难,面对困难,往往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无能为力之事就顺其自然”等(3)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4)基本结束咨询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求助者的评价

半个月后求助者主动致电表示“课业任务已完成大部分,剩余还在按计划完成”,“坚持运动,身体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和睡眠均较良好”,“国庆和朋友出游身心舒畅,精神较好”,“和闺蜜聊了几次,对失恋的事渐渐释怀,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世界仍是宽广的”。

8.2 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基本达成: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不再纠结于失恋的泥潭中,生活规律,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良好状态。本咨询消除了求助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以及其无助无能为力的感觉,使求助者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8.3 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1.2;人际关系敏感:1.1;抑郁:1.2;焦虑:1.1;敌对:1.2;恐怖:1.0;偏执:1.0;精神病性:1.0;其它:1.2。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和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都得到消除,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

[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 民族出版社

篇8

职高学生时常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深挖其行为形成的原因,找准帮助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拟通过两个案例阐述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两个“问题学生”的案例

案例1:马同学,16岁,高一学生,在校行为散漫,对学习缺乏热情,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经常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冲突。2015年12月27日,周日晚自习后返回寝室时,因未按照学校规定佩戴校卡,被学生会检查人员拦在寝室楼外,该学生情绪激动,与检查人员大吵大闹,经值班生活老师教育未果,经学生处老师教育后交由班主任处理。

案例2:章同学,16岁,高一学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2016年1月中旬,因同学开了几句玩笑而与同学大打出手,冲突中,一名同学受伤送医,而章同学仍觉不解恨,甚至扬言要将其杀死。

二、深挖表象下的原因

上述两个案例在职高教学过程中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般将其归因为学生思想素质低、行为习惯差等。但这样的原因分析并未考虑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环境对职高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对这两位所谓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了解其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其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生活经历等,以便能够对症下药。

经过走访了解,笔者大致了解了两位学生存在行为习惯偏差的“外因”。

首先,是家庭关爱缺失。马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而且父母都已另外生育有其他子女,该生现在与其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起生活。母亲离异后,因另外生育了子女,所以很少关心他,而继母也并未提供其所需要的母爱。该生长期生活在被边缘化的状态中,缺少关爱。章同学虽然家庭健全,但父母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教育也比较忽视。尤其是章同学的父亲很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该学生自述从小就跟父亲一起看过这些视频和电子游戏。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位。马同学初中的学习经历并不愉快,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关爱的情况下,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而这种渴望不自觉地变成哗众取宠,同学们敬而远之,老师也将之归为异类,从而导致了其进一步的边缘化。章同学因其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与同学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逐渐被孤立。

最后是学生自控乏力。马同学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抵触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则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章同学则沉迷于视频和游戏,导致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三、制订“个性化”方案

在调查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针对其特点,拟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对于马同学,首先,请他自己谈谈事情的经过。通过其自己谈,让他在冷静的回忆过程中能够辨明事情大致是非。其次,表示感谢并表达歉意。马同学之所以与生活老师争吵,是出于保护班主任的目的,对这一点要深表感谢,如果每位同学都能和马同学一样有保护班主任的愿望,那么班级里的凝聚力就不会差,班主任带班也会很容易。最后,进行适当的引导。马同学虽然有保护老师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只是留在心里,没有表现在行为上或者说没有正确地表现在行为上,希望马同学能够为班级多做贡献。

对于章同学,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兴趣,兴趣不分高低贵贱。试着和他聊聊喜欢的视频和游戏,讲讲搜集到的打游戏成才的报道,希望其能够把打游戏过程中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来帮助其他同学。其次,引导学生区分游戏与现实的区别。从游戏谈起,尤其是游戏中人可以复活,但现实中人却不能复生,如果把游戏中的规则放在现实中会产生哪些后果。最后,要求家长协助教育。通知家长到校单独面谈,介绍章同学在校的情况,以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求家长协助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要戒除对血腥暴力视频游戏的嗜好,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环境。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33-01

1 指导思想

内部改革不同于一般性的改革,既要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又要结合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改革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企业经营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观念,创新管理思路,通过实施管理组织架构、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达到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和员工队伍的目的,使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形成权责清晰、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全面提高集团和各下属公司的整体管理品质和管理水平。

2 目 标

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企业战略落实,理顺管理体制、确定组织架构、开展“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完善薪酬体系,建立不同岗位人员多路径发展、坚持业绩导向、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规范和完善用工制度,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与内部改革相关的各项配套管理制度。

3 主要内容

改革工作应在评估现状、梳理问题、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组织架构,完成“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方案。确定新体制下的管理架构、职位体系和职务层级,规范岗位名称,完善部门和岗位职能说明书。第二,薪酬方案设计,应在企业内、外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测算进行薪酬水平与结构方案设计,完善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薪酬管理办法。第三,制定全员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制定竞聘上岗工作流程。第四,组织岗位对接和薪酬对接工作。第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4 具体实施流程

(1)明确战略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职责到位、岗位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架构。

(2)按照职能职责定位,从内部组织架构合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划分清晰、工作任务标准化的要求出发,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来推进工作,形成六项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职责设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

(3)进行薪酬制度改革。通过深入调研,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情况,按市场化的要求,本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的发展要求设计薪酬分配体系,将管理、技术、学历、专业、责任、岗位风险等要素一并纳入该体系,按岗位定酬、按技术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逐步实现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明确总体的薪酬结构及相关发放管理的要求,规范薪酬制度及管理办法。

(4)完善用工制度、制定竞聘上岗工作流程。通过改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①完善劳动用工制度。通过改革,进一步整理规范现有的用工形式,按照“合法、连续、稳妥、创新”的要求,对原劳动用工制度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此项工作要在员工竞聘上岗工作启动前完成并下发。

②做好竞聘上岗的各项准备工作。参照行业经验,结合改革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竞聘上岗和优先上岗办法;制定竞聘上岗工作流程,时间安排;准备竞聘上岗试题及答案,并制定落聘人员安置、补偿办法及培训计划等。

(5)竞聘上岗和改革对接工。作在完成上述几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后,要组织员工开展竞聘上岗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岗位职责需要,坚持优胜劣汰、促进人才竞争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①成立竞聘上岗评选小组、竞聘公告。

②做好员工填报志愿、做好竞聘资格审查工作。

③做好竞聘答辩会准备、认真组织答辩会。

④进行筛选录用,同时做好未上岗人员的安置工作。完成竞聘上岗后,依据新的薪酬设计方案实现员工薪酬对接。

(6)总结完善。对竞聘落选人员,采取个人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分流、妥善安置;同时针对在实施“三定”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完善,做好善后工作。同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①在落实“三定”方案后,重点要对内部工作流程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对各项管理规定和工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

②要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将考核结果与继续聘用合同、奖金以及工资晋升挂钩的操作办法。

5 重难点分析

5.1 改革方案科学合理是整个内部改革的重点

组织架构及机构设置直接取决于公司发展的战略,要在充分的市场分析及行业对标之后才能梳理出更符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架构及职责,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编制及职位体系。

5.2 竞聘上岗有序组织是改革推进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属于本企业原有正式编制范围内的员工,才有基本资格参加竞聘,公开招聘的岗位,可以接受本企业系统内部和社会上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报名。

竞聘上岗的核心环节是综合面试答辩,一般按照从正职、副职再到一般管理岗位的基本顺序进行,时间间隔一般在7~10天,以保证竞聘高级岗位的内部落选人能有机会再竞聘下一级岗位。演讲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工作业绩总结和到岗后工作计划等,时间不超过30分钟。答辩试题可采用结构化面试,也可采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面试,一般情况下,个人自述10分钟,回答结构化必答题10分钟,现场评委自由提问10分钟。

为保证竞聘上岗工作总体程序的公平性,企业应尽快竞聘上岗的结果,对候选人的基本情况、竞聘职位等进行公示(一般在5~7天),接受企业员工的质询和监督,对于外部应聘的合格候选人还要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企业组织人事部门对候选人进行组织考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66-02

一、基本情况

求助者,小珍(化名),女性,19岁,汉族,大一新生,来自海南省经济欠发达村镇,有两个姐姐,一兄,一妹。两个姐姐已嫁人,没有继续学业。哥哥在外地求学结束后独自生活,妹妹还在家乡念高中。母亲没念过书,在家操持家务。全家靠父亲做农活、帮工维持生活,家庭负担较重。从小到大发育正常,相貌清秀,按时入学。性格内向,说话带有南方口音且语速较快,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个人成长史:小珍足月顺产,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母亲身体健康,孕、产期及哺乳期未服用药物。幼儿时期曾受过一次烫伤,在胳膊上留下一块明显的伤疤。其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求助者自述:烫伤之后,一次和同村朋友做游戏,有小朋友说我是“妖怪”。从此回避与同学朋友接触,无论什么季节都穿长袖上衣。我两个姐姐都没上中学,早早嫁人。她们对我继续念书花家里钱很不满,认为是我使父亲带病打工挣钱,说我不孝。高考发挥失常,来到现在的学校。对内蒙古的气候、饮食、人际方面很不适应,十分想家。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和宿舍同学交流不多。自己感觉宿舍中其他五个人是一个小团体,自己被排除在外。回到宿舍,同舍人原本在谈天说地,见到我就不说了。周末出去吃饭唱歌也很少叫我。对此我很不满,但从没有正面表达,而是“冷”处理――我也不理他们。我在这边没有能说话的人,心情很低落,感到很孤独。不想学习只想回家,一想到父亲要辛苦挣钱供我读书,又感到很愧疚。

二、初步印象

来访者叙述条理清晰,但能感觉到她情绪低落。在开始阶段,双手交叉紧握,防御性较强。当谈到令自己受伤的经历时,语速加快,情绪激动,开始哭泣。

三、心理测试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1,强迫症状1.4,人际关系敏感3.9,抑郁2.1,焦虑3.2,敌对1.3,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92;阳性项目数47个。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总分超过160,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进一步检验。该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最近情绪低落。

EPQ各因子分如下:E分39.6;P分33.3;N分54.4;L分60.1。通过测试得知:来访者属于倾向内向不稳定型。她通常缺乏活力;活动时从容不忙,喜欢宁静、闲适的假日。宁愿只有几个特殊朋友,喜欢从事如阅读一类的单独活动,难得谈论他人,有从令他烦恼的社交关系中退出的倾向。喜欢选择熟悉、安全和保障的生活。一般作决定前考虑问题很周详,讲究系统性、规则性、审慎小心,总是预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说话先要考虑,总是“三思而后行”。情绪状态不是特别稳定,对生存状况的态度比较客观平和,但面对复杂的状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忧虑与不安。一般对自己评价不高,认为自己缺乏魅力,可能因事情出错而心烦意乱,并且不必要地为可能或不会发生的事忧心忡忡;经常需家人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常自责、自卑,无论其行为是否真正负有道义责任,都受到自己的良心谴责。

SAS的标准分57分,来访者有轻度焦虑。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偶有焦虑,在面临极大压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焦虑感觉,但是其焦虑症状轻微,经过及时的调试,一般都会迅速缓解。

SDS的标准分54,来访者轻度抑郁,偶尔有些郁闷、压抑。在遇到挫折和烦恼时,会出现暂时的情绪低落,只要认识到这种情绪并且恰当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应对方法,就可以从低沉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评估与诊断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

诊断依据如下:第一,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稳定。第二,持续时间较长,但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不严重,问题没有泛化。自己感到痛苦但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以上信息,初步界定来访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

病因分析:

1.生物因素。该来访者者19岁,女,大一新生,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新生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

2.社会因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因为受伤被嘲笑、排挤,努力学习但没考上心仪的学校。家人不赞成她求学;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适应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感到有很大的落差,未得到老师和同学及时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因素。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只能做到最好,否则无法面对家人;同学不喜欢我,认为他们排挤异乡人;行为模式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性格方面:内向、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及方案

针对造成她心理冲突的原因及自身实际情况,我们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首先设定具体目标:调节心理状态,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交友圈,消除与人交往时的害怕心理,逐步提高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最终目标: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

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身份特征及人格基础,本案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摆脱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辅助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运用倾听、且情绪宣泄、解释与鼓励、自我暗示等咨询技术。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将已经打印好的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资料,交给来访者一份,并告知来访者,如有疑问,可提出来。

咨询的时间和收费;咨询时问:每周星期一早上9:30~10:30;咨询收费:根据学校的文件规定,为本校学生咨询不收费。

六、咨询过程

1.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阶段。

2.具体目标。(1)改善来访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状态,使求助者将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缓解来访者的情绪。(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3)提高来访者的认知能力,重建合理信念。启发来访者理性分析和反思自身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技能。

3.终极目标。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完善人格。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健康。

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共情、鼓励等技术建立关系、宣泄情绪。在初次接待来访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后,运用倾听、共情和鼓励等技术,一方面给她一个倾诉的机会,将她自己近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感受以及存在的困难表达出来,将此过程中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理解,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咨询师详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在关系建立和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指出该来访者的错误认知。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人”,平和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针对人际问题,让她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及应对方式。通过两次咨询,来访者与同学有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可以潜心学习不再纠结宿舍人际关系。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家庭作业:大学时期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人格完善。通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后,本阶段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巩固咨询效果并监督来访者将在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结束本阶段咨询。

4.具体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任务: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②摄入性会谈,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降低效率下降、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布置家庭作业:自己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白己的什么想法有关。(2)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寻找和明确引发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根据来访者的家庭作业问题,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

七、咨询结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感到学会如何适应大学人际关系,开始与同学正常交往,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可以恢复正常学习状态。感到这个大学对她“打开了”。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已达到预期咨询目标。来访者精神状态健康,与同学关系好转,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客观的评价。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77-02

一、一般资料

韩某,男,21岁,汉族,大一,身高171公分左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庭条件相对较为贫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务农,父母亲均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第一次进入咨询室时穿戴整齐,对问题的回答清晰,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有焦虑情绪,能够叙述问题,有主动求助的愿望和行为。但是在咨询室里容易紧张,坐姿有些僵,声音时有微颤。针对其情况,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其阳性项目数为45项,人际敏感均分3.11,抑郁症状均分2.23,恐怖症状均分2.14,强迫症状均分2.1,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均分低于2.0。其他两项躯体化和饮食睡眠均低于1.15。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同性恋,内心忐忑不安。学习下降,人际敏感,有些强迫行为,此状态持续4个多月。

个人陈述:韩某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弟弟。爸妈都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老百姓。对他呵护备至,甚至达到越俎代庖的程度。以至于现在他连牙膏牙刷等最基本的日常用品都需要从家带。进入大学后从没进过超市购物什么的。小时候,爸妈不允许的事,不允许玩的东西,他绝不涉足,很乖很听话的一个孩子。上学后,很听老师的教导,学习成绩还不错,因此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强化了学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的童年在风平浪静中渡过。升入初中后,迎来了青春期的骚动,以及对异性懵懂的憧憬。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对同性充满着希冀、渴望,对异性没感觉,甚至讨厌某些女生。压抑着这个秘密,走过初中、高中。由于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后依然不理想。劳苦的父母亲不顾自己的艰辛,依然支持他上三本(学费高昂)。于是他心怀着对父母愧疚感恩的心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进入大学后,本我非常渴望同性的爱恋,看到男性的身体,会有生理上的悸动。而自我、超我又无法接受同性恋这样的在中国这个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被主流接受的价值取向,认为自己变态,对不起父母亲,爸妈辛辛苦苦培养他上学,怎么会培养个变态?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觉得他的行为不能被家人、朋友、同学、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所接受。而且还将给父母亲带来耻辱。受不了别人的议论纷纷,认为舌头是会杀人的。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敏感,避讳同性恋三个字。

辅导员反应:来访者平时一般独来独往,爱学习,内向,不爱说话。

四、评估与诊断

1.主要表现:(1)对别人的言行敏感,心情郁闷。(2)内心渴望同性别爱人,但又不敢去追求。(3)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2.心理问题的原因:(1)生物因素:来访者身体健康,无过往家族精神病史。(2)社会因素:①严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父母、朋友都不知道来访者的状况。②负面性生活事件:张国荣的自杀事件对来访者刺激很大。③文化因素:主流的中国文化不接纳同性恋行为。(3)心理因素:①错误的认知观念:主要是对同性恋的不客观的认识。②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敏感软弱,朋友较少,依赖性较强。

3.诊断与鉴别诊断:(1)本人对症状自知,有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症状,可排除有重性精神障碍。(2)精神性同性恋诊断:“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来访者不仅在思想和心理上依恋同性,生理上也渴望同性的,只是没有肢体接触。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韩某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1)改善其人际敏感的状况,降低自己对周围人的过于敏感的反应;(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主要是对同性恋的不客观的认识。

2.长远目标:有效提高处理各种生活事件能力,培养独立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积极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六、咨询方案

1.明确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遵守保密性原则,共同商量咨询目标。

2.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6次。咨询收费: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本校学生免费,故学生不需支付费用。

七、咨询过程

本案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②心理帮助阶段;③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过程:

第1次咨询。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找出韩某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方法:倾听、具体化、放松训练。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尤其强调保密原则。(2)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韩某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3)布置家庭作业,采用放松训练缓解求助者的敏感情绪,并让求助者做家庭作业(①每天抽出40分钟左右锻炼身体。②主动去跟别人聊天,结交朋友。体验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2次咨询。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3)检验表层错误观念。(4)减少强迫行为。方法:心理测验、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讨论家庭作业,韩某对放松训练法的反馈。(感觉他心情好一些,说话更流畅。)(2)观看大量有关同性恋的相关信息,包括概述、历史、国内外发展情况、人口比例、形成原因、法律的解放、同性恋婚姻状况、如何理性看待同性恋等。(3)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矫正对同性恋不合理的认知。(4)布置家庭作业:①把认为自己想法不合理的地方写在本子上,并写出想法合理的地方。②从成长经历中自我剖析对现在心理问题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韩某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一起探讨韩某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第3次咨询。目的:(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2)认清自己,为所当为,能够去做好眼前的事情。方法:谈话法、面质、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理念)。过程:(1)有了对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以及分类的掌握。我们一起探讨成因,他否定了遗传因素。结果断定他是单一性精神性同性恋。(2)同性恋在中国毕竟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这也是他痛苦的根源,渴望的东西不敢去追求。(3)对于同性恋,只有欲望却没有行为的尝试。所以鼓励他去尝试一下,看看同性恋的方式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第4次咨询。目的:(1)继续帮助来访者纠正其对同性恋认知上的偏离,诸如以一概全,放大负性评价等。(2)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方法:谈话法,角色扮演,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分析,使求助者明白,是对同性恋过于偏激的认识使他产生了心理冲突,但是导致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他对未来事件的过低评价。(2)继续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核心的错误观念:并运用灾变祛除技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后果,从而祛除他对自己未来的过分担心。运用角色扮演的技术,帮助来访者减轻对周围人的过激心理反应。(3)布置家庭作业:①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②运用“正强化”技术,每天抽出十几分钟时间去想象,体验自己曾经有过的愉悦、舒缓的心境。③调查更多人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看法。

第5次咨询。目的:(1)继续巩固咨询效果。(2)共同分析来访者进展缓慢的方面,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过程:(1)反馈作业,人际交往有所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基本消失,心理状态比较稳定,偶尔还会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不踏实。但基本能带着这种痛苦去做事情。(2)谈谈那些进展缓慢的方面,共同分析一下原因,协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让来访者积极参与,积极寻求自助,相信个人的潜力。(3)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进一步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6次咨询。目的:(1)继续巩固以前咨询的成果。(2)鼓励来访者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相信明天会更好。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来访者叙述这一个月来自己积极的变化,并给与正强化。(2)向来访者讲述积极心理暗示的意义,希望他每天给自己来点积极的心理暗示。诸如,相信不久的将来,开放的中国将会以宽容的心理解、接纳同性恋群体。(3)再做SCL-90心理测验,虽单项均分都低于1.8分,仍需来访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4)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行为模式应对未来生活。(5)最后告知来访者有需要随时欢迎来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