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活自述

高中生活自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生活自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生活自述

篇1

中国的教育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诟病,但成功之处也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难望项背。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大师杨振宁在谈到中国的教育时就认为,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对学生中学时代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也非常成功。为什么成功的基础教育,反而不能群体性地造就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高端人才。原因归结起来,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弱一点。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对这一弱项很好的弥补和加强。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活化教学资源上寻找突破口,以走出当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而通用技术课程就是一门生活课程。所以,通用技术教学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所谓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就是指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所需要的或可利用的资源总称。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且能够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能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利用

1.实物展示法

通常称之为直观教学法,且普遍地、长期地被学科教学所采用。问题在于,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习惯地采用实物展示法。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为人们的一切活动提供了与需要相适应的手段与工具,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通用技术也是一门具有基础性的实用性课程,应适当运用由技术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直观教学,并挖掘此“产品”中技术的“本来面目”与设计生产的过程。如,某校一位教师,上“设计的一般过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由他自己设计并制作的不同材料、结构与造型的小板凳,接着,提出一系列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向学生诉说自己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切身体验与感受。这样的新课引入,教学效果显然与“众”不同。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较多以实物形式呈现,教师须多采用和用好实物展示法。

2.案例讨论法

这里的案例,包括教材之中和教材之外的生活化教学的资源。在教材中,“案例分析”占主导地位,但许多是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到的,也只能“咬字嚼文”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能够选用和编写发生在校园、社区、家庭中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能让学生编写和提供“案例”,则是锦上添花,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其实,教材中的各种案例都可在学生的身边或现实生活中发生和找到,且更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热情与勇气。

3.任务驱动法

无须怀疑,学生如果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他们主动性受到了激励,创造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活跃性也得到了提高,且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对技术的审美疲劳。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任务的可行性、方法的渗透途径及学生对于所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迁移。设计任务要考虑到如何融入以前的技术知识,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将教学目的隐含在任务当中,任务本身要能够驱动学生自主和积极有效地去体验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法能行之有效地利用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也适用于资源的开发。

4.亲身体验法

无论是让学生学“技术”,还是学“设计”,教师还要有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技术”与“设计”,产生感性认识。再经过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环节,即让学生亲身操作“技术”与“设计”。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技术与设计”的动手能力,那么,所谓的技术素养也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因素,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技术”与“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技术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伟胜.浅议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的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篇2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中专高职课堂教学面临着必须改革的境地,“活动教学”.“创新教学”……教学理念逐渐产生,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师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助讲授——活动教学的教学方式较好,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高。然而,我们要强调的是,活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一味的进行活动探究,教师还要作适当讲授,所以掌握好度非常重要。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应充分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搞好课堂教学,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活动教学的实际作用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问,学生之间可以出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弱势群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给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较大空间,更大提高教学效果。相反,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单向交往,教师难以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性发展.学生间无法进行平等互助的沟通。我国的教学条件不允许教师有更多时间与每一个学生单独交流.课堂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相当于培读,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无从谈起提高能力。所以,传统教学过程不能为多数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把握好活动教学中活动探究与教师讲授的关系

活动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性操作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探索欲望。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学生的人人动手操作由以往一人演示众人观看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主动探索性教学.从而真正实现有讲懂、教会向弄懂、学会的转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学生自行操作,互相讨论,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灵活.具有新意。动手做得到的直观结果,再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这样,理论一实践一理论,反复循环,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理解并灵括运用从而提高了实践效果。同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也会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品尝到了成功的酸甜苦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活动教学的活动探究的确非常好。”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深刻地体会到,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讲授,失去了教师的“教”,就失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创造,那是不现实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时少.内容多.一味地去探究不可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教师穿插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数学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处,难理解的定义定理处,及例题的教学等,可反复穿插讲授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听讲,探索,合作学习,再听讲,探索,掌握……这样,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让学生在听讲中创造,使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讲授焕发出新的活力,使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形而上学地认为活动教学就是单一活动探究是不可取的。

篇3

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理念为引领,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语言技能目标中要求高中毕业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从应试角度来看,全国各地的英语高考试题中阅读题分值占试题总分的比重超过50%。因此,英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课外阅读是在阅读中扩展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阅读观的正确认识

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挤掉了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导致课外阅读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受高考体制的制约,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二)缺乏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不少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对西方语言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颇感困惑,而英语阅读文章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对阅读产生畏惧感。此外,有些教师将平时阅读课上成语言知识点或语法规则讲解课,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更无从谈起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三)缺乏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英语阅读材料很多,但大多数因生词过多而造成阅读难度偏大,远超高中生的阅读水平,高中生在课本上获得的词汇量不能适应课外阅读材料对词汇提出的较高要求。

三、实施办法

(一)确定目标

1.总体目标:

扩大学生词汇量,激发阅读兴趣,开阔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增强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阶段性目标:

高一年级:增强英语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除教材外)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

高二年级:掌握英语阅读技巧,提升英语阅读速度。课外阅读量(除教材外)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

高三年级:加强阅读技巧运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课外阅读量(除教材外)达到30万词以上。

(二)课程研发

1.课时安排。① 各校增设一节英语课(或英语自习课)专门用于英语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策略及技法,提升阅读能力;② 双休日两节英语课连排,作为英语课外阅读课(原有的双休日安排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为保证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各校务必遵照执行)。

2.材料选用。各校根据学情,可选用:

①首先推荐全国各省市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板块;②《晨读晚练》、《典范英语》、《津津有味·读经典》等系列丛书,它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是很好的分级阅读读物;③分年级选用《新概念英语2-4》;④学生自行订阅21st century或《上海英文星报》,教师选择其中通俗易懂的时事新闻供学生阅读;⑤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可不定期放映适合高中生观看的英语原版影片或录像。

3.阅读量建议。① 四星级中学应高于阶段性目标的20%左右;三星级中学平均阅读量应高于阶段性目标的10%;普通中学平均阅读量应不低于阶段性目标。②教师可针对实际情况对他们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提出具体要求。③学生阅读笔记的层次可高可低, 内容可多可少,从具体的词汇或语言知识点到读后感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笔记的内容。④ 选材注意难易适当。为保证教师优质选材,每次阅读材料的右上角务必留出空间,让学生反馈选材的难易度。

(三)指导要求

1.明确阅读计划和要求

教研组长组织本校老师集体讨论并制定本校的课外阅读计划和要求,然后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牵头,对阅读计划和要求进行细化。

2.指导阅读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跳读、预测、猜测词义、细读、寻找关键词和主题句等基本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课内的阅读教学是圈养,而课外的自主阅读则是放养,但放养决非放任自流。在有了好的课外读本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水准,从阅读技巧和策略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之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外阅读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深入到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3.优化教学策略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型限时阅读:①扫除语言障碍;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②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③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④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欣赏精彩语段;⑤抓住主要情节,剖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⑥撰写50-80字的读书笔记等等。

(四)考核评价

1.对行政考核。①是否增设阅读课时;②是否对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管理和考核;③是否有学校课外阅读的评比和共享等。

篇4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细胞”,突出细胞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还原了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和规律性。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性整体,是生物学最基础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也把第2节“细胞器”作为一个结构与功能性的知识点来看待。在生物教学大纲中,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教学要求是“理解”,学生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在细胞结构整体和功能联系上形成一个系统性认识。

2作业内容

在讲解完细胞一节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含两项内容:“线粒体或叶绿体自述”,以“我”为第一人称介绍线粒体或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同时配上线粒体或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此作业为开放式的个性化作业,每个学生易于完成。这样设计是基于两点考虑:学生对细胞的整体认识和形象记忆有不足处,可以通过绘图和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哪一个容易画,从而获得真核细胞的整体认识;通过画图和打比方等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系统思维等。学生通过选择哪个好写好画,自觉比较动植物细胞、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加强对教材的领悟。

3作业评价

对作业富于文采和创造性的句子进行评注,评语分为三个等级:图形完整标注说明有创新为“优+”;图完整有说明无创新为“优”;图不全或有遗漏为“优”。教师对学生的优美句子进行摘抄,在下一节课时当堂赞扬鼓励,每个班提名一位学生宣读“自述”。

学生的作业_中有的用彩色笔涂绘的,有的用铅笔画的;有画立体图、平面结构图的,个别补充了反应式在旁边。作业同时表现出了男女生的思维差别,男生比喻直接、生动、诙谐、调皮、想法奇特;女生有生活感受、自然、抒情、细致。在叶绿体自述描述中,男生描述为:“很小很帅”、“个头呈球形,本事不小,这是去少林寺用铁头功练成的”、“不是很帅,基粒是小痘痘”、“如果你是学过生物的人,想必一定知道我;如果你有足够条件,可以用显微镜看看”、“树叶是主人,我和主人一起释放氧气”、“深居,任何风吹都不怕”、“各细胞器兄弟好……请各细胞器多多关照”……女生描述为“我的生活很舒服,住房也很广阔”、“我怕冷身穿两件衣”、“衣服只有一个颜色――绿色,永久性的,不伤眼耐看”、“我虽小,但很安全,我至少穿了两套安全衣”、“我的安乐窝在植物细胞内,在生活中有绿色的地方就有我的存在”、“我生活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那是一个小而温馨的家园,我和我的同伴相处得非常融洽”、“我不轻易露面,要进来作客要进三道门,细胞膜、外膜、内膜”……

关于线粒体的自述是这样的:“喜欢赶热闹,在最热闹的新陈代谢旺盛的地方进行”、“我喜欢游到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我喜欢为新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服务,若你也喜欢我,那就旺盛代谢吧”、“喜欢到新陈代谢旺盛处凑热闹”、“兄弟姐妹四处奔波,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地方,经常有很多家庭成员”、“细胞的95%的能量来自于我,因为我追求‘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生活”……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对线粒体的功能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篇5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关键词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结构家庭是指与一般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离异家庭及单亲家庭.对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经历了由“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到“危机- 弹性”的新视角转变.早期研究的“发展性缺失”理论、“严重影响说”与“有限影响说”基本上是把离异家庭儿童看作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只是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非离异家庭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而“危机-弹性”视角转向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关注心理弹性在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证实.国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对30个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弹性能够调节不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对于维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价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的自我掌控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个人成长维度相关.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元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调查了发现经历911袭击事件的纽约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国内方面,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7].

那么,心理弹性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引入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设:如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具备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可能会最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苗元江提出的“综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弹性对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比较特殊,因此由工会牵头,班主任、辅导员上报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请卡的形式邀请学生来参加测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事项,正式施测采用双盲设计.共有578名特殊结构子女参加调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专业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与材料

2.2.1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这个问卷共有51个项目,前50题采用Likert7级计分,包括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个维度,分别是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最后一题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级计分.

2.2.2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弹性问卷是高登峰[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SA)》,该问卷共有33题,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等五个因子.问卷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实测,由研究者组织进行,让被试填写纸质问卷.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初步分析

统计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负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论中值.

3.2 高低心理弹性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幸福感差异

将所测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总分的前27%和后27%,划分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差异检查发现高心理弹性组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3.3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综合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方程,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会能力依次进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会资源依次进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弹性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的11.3.4%,心理幸福感变异的19.9%,自述幸福感变异的18.4%.

4 讨论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提升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学科,因此,探讨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讨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机-弹性”的新视角.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没有完全因为家庭变故而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危机-弹性”的视角,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调查了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对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种保护性资源的运用能力.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发现高低心理弹性组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子女,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相关分析也发现,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指数越高,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虽然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与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结构家庭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是可以化危机为“优势”.本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心理弹性在特殊家庭结构子女成长的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危机-弹性”理论.

另外,分析心理弹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不同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响作用不一样.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源、自我效能及社会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会资源对自述幸福感影响较大.这就为提高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的心理弹性因子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人学,2008.

篇6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伤人或自残事件在近几年在中小学校园内频频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从事件本身分析,似乎是事情应急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但从深层意义分析,是事件发生前的预警措施系统没有建立,即缺乏对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以致造成一些无谓的损失。心理预警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有浓厚兴趣学生成立心理社团,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预警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更能确保高中校园心理预警机制的有效运作。

一、校园心理预警的概念解读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是指为了应对突然袭击的防范措施。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出设定的目标量值时,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因而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因此,预警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

心理预警是根据心理预警指标,搜集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筛选出可能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而校园心理预警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并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二、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优势

从预警机制的本质来看,它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在高中生社团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馈心理危机信息是完全可能,并具有自身优势的。

(一)高中生心理现状

随着高中生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理解、安慰、开导、交流、影响等能力,这为其扮演“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而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表现欲、自尊感日益增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提高自尊感,体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这一特点为其发挥心理预警作用提供了动力。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断乳”阶段,他们需要摆脱对家人、对权威的依赖,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的支持与安慰,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安慰就成了他们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品,因而他们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容易互相接纳,容易引起共鸣,这是成人无法代替的。

(二)心理社团的组织

高中生心理社团成员的构成为其校园心理预警中作用的发挥提供保证。心理社团的成员均是由对心理学感兴趣,且有意愿帮助他人的学生组成。例如某校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招募心灵观察员时,根据“个人自愿、班级推荐、心理教师考察”的原则产生。社团成员要求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能主动关注他人,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做学生工作,并有学习了解心理知识的愿望。这使得我校的校园心理预警化被动为主动。而各心灵观察员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所有班级,又使得校园心理预警的涵盖面得到保证。

(三)心理社团的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恰当引导可以使高中生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功能的发挥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尽管让学业负担较重的高中学生真正担任“心理咨询师”存在很大难度,但心理社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和体验,教授心理危机的基础知识;再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指导和激励,激发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敏感性,使学生具备心理咨询与预警的内在动机、实际能力,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三、心理预警在校园心理社团中的实现路径

(一)心理社团团队的组织

由于心理工作触及人的心灵,对工作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因而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心理服务的特殊需要出发,慎重选择社团成员。要将那些真正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且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及人缘好、美誉度高、善解人意且能保守受助者隐私秘密的学生选,同时防止具有窥探他人隐私、力图控制他人等不良动机者以及自身心理不健康者混入队伍。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我校的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社团成员招募中,要求成员填写《心灵观察站成员申报表》,而社团指导教师通过学生自述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慎重挑选会员,为以后心理预警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员保证。

(二)心理社团团队的辅导

高中生对心理工作往往热情有余而存在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对于心理危机知识,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加以培训和指导。介绍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等,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

除了统一学习外,心理危机知识培训可通过分层传授实现:心理健康教师心灵观察站部长干事心灵观察站成员,在分层传授中成员可直接向心理教师提出疑问及反馈学习心得,此举还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学习深度,同时增加他们在社团中的威信,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此外,根据学生心理工作的需要,传授一些心理辅导基本的常识。例如,让学生明确心理服务过程中的热情、真诚、尊重、平等、守信,以及不随意张扬、不乱贴标签、不武断下结论等基本要求。通过分层的短期培训、个别指导、定期督导、相互学习和交流等途径,逐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如在笔者所在学校的最近一次校园心理危机的培训中,在了解了心理危机的极端形式――自杀的征兆,判断自杀倾向的人群及如何及时处理后,社员们分成三人小组,一人扮演有自杀意念者,一人扮演发觉同学异常的心理社团成员,两人模拟危机场景进行实战训练,而第三位同学当旁观者,在模拟结束后给予点评,客观分析社团成员在模拟训练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此种三人小组模拟训练来实际体验危机场景,迅速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社员们在模拟训练中认真投入,在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心理社团心理预警的机制

建立心理预警系统三级监护机制,一级是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灵观察站学生的监护,是距离学生最近和最容易了解学生情况;二级是心理教师的监护,能给予科学与专业的心理干预,并决定是否向有关医疗机构和人员转介;三级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的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容易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监护。

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灵观察员们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汇报。每周以口头形式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每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心理健康教师汇报一次。而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向家长和学校领导汇报学生心理状态。使家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例如,上学期快期末时,某班心灵观察员向心理老师汇报,该班一女生在上一周中不断地向周围的好友要求填写她的同学录,并不时地说一些祝福的话。且一改往日忧郁的神情,显示异常兴奋。上课时经常偷偷发短信,不听课,对于学习成绩的下降漠不关心。细心的社团成员注意此状况属非正常状态,在该周的“班级心理状况表”中填写此情况上交给班主任,同时向心理老师汇报此情况。引起了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共同关注,我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该女生近阶段表现信息收集及对本人的耐心谈话了解到该生上高中以来由于学习压力大无法取得令自己和家长满意的成绩一直郁郁寡欢,有放弃学习的念头;而在不久之前经其表姐介绍某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员徐某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她感受到“爱情”,在听信了徐某去大城市发展赚钱的蛊惑后,决定于下个月与其“私奔”。了解此情况后,班主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她分析目前状态与放弃学业后的利弊;心理老师与她一起探讨“爱情”与人生……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该女生终于彻底放弃弃学的念头,重新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灵观察员的敏锐觉察让校园少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心理社团团队的激励

由于心理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心理社团成员虽然投入大量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但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丧失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要使学生的自主预警工作能够持之以恒,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要让学生确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的观念,避免独揽责任,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心灵观察员每月一次的“观察督导”时间中,各班心灵观察员们将各自在班中发现的问题现象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并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这一活动不仅使小观察员们的心理辅导技能在交流探讨中迅速增强,同时,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同伴老师的肯定支持,加强助人的信心。适时激励,维持心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除常规的校园“督导”外,心理观察员们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与社区的小朋友们分享心理知识与游戏的乐趣,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享受自然,社员们来到风景秀丽的郊外在心理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在一个个心理游戏的体验与感受的分享中,净化心灵,感受成长。

心理社团是校园心理预警的新平台,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其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作用,不仅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救火队员”的角色,也扭转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被动局面,使全体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J].北京社科规划,2003(8)

篇7

一、资料收集

1.一般资料

小梅,女,17岁,本校高一在读住校学生。身体正常,亲属中没有失眠史,父母亲经营一小饭馆,家庭关系一般,对孩子很关爱。小梅性格比较内向,敏感,重视同学友谊。从小生活一直比较顺利,受的挫折较少,上高一后开始住校。面对紧张的寄宿生活、繁重的学业压力,开始颇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也略有起色,但仍然感觉压力较大,感觉很累。人际交往面窄,与座位周围的同学能友好相处。有一天,她在路上与以前的一位朋友相遇,和她打招呼时,对方却不理她。后来几次碰面都不和她说话。这让她感到很困惑,每天都左思右想:“她为什么不理我呢?”“我哪里做错了,得罪她了呢?”“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睡觉之前尤其厉害。来访前一周,睡眠情况很糟糕。

2.来访者自述

来访前一周,每天近十一点躺下,一两点后才能入睡。睡觉前,头脑里充斥着杂乱无章的念头,总是会想起那位见面不和她打招呼的朋友,有时会想起学习上的事,总担心自己在重点高中学习会掉队,担心自己成绩下滑会让父母失望,越想越难以入睡。听着舍友发出的均匀而有节奏的呼吸,而自己却睡不着,更是辗转难眠。早上,也是早早醒来。醒来后会自动评价昨晚的睡眠情况。如果睡得不好,就会想一天的学习都要受影响了。这样一想心情就会很糟糕,总感觉昏昏沉沉的,听课效率下降。

3.观察到的情况

小梅初到咨询室时,穿着整洁干净,动作有些拘谨、迟缓,但谈吐顺畅。面容倦怠,眼神无力,眼光中透露出忧伤、焦虑。

4.心理测验结果

对小梅进行了SCL-90测验。人际关系敏感:3.89;抑郁:4;焦虑:3.9。这三项分数明显异常,说明这一阶段小梅的人际关系和睡眠让她颇感抑郁、焦虑。

二、评估与诊断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我初步确定,小梅的问题在性质上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变化所引发的睡眠问题。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性疾病。

三、辅导目标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调整认知,使小梅认识到入高中后感觉有压力是正常的,并让她更多地了解睡眠知识。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完善小梅的自我认识,增强应对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四、辅导过程

1.认知调整

首先,引导小梅认识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上高中后,感觉有压力是正常的。将压力变为动力,可以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学业。原先好朋友对她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其实是有很多可能的,也许朋友被老师批评了心理不愉快,也许朋友心理有纠结没在意她,也许你们之间有什么误会了等等。对此,应该豁达大度,约个时间和那位朋友进行交流沟通,一定可以再次成为好朋友。

其次,引导小梅了解常见的睡眠知识:每个人每天晚上的睡眠其实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理睡眠、梦睡眠、深睡眠和台而塔睡眠阶段。我们通常觉得自己睡着了,是在深睡眠阶段。前两个阶段,尤其是在生理睡眠阶段,虽然人们还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还能思考,但是我们的皮肤电、血压和心跳等都已开始下降。睡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让大脑和肌肉得到休息、放松。生理睡眠阶段足以满足这个要求,所以不需要在这时担心。一个人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是依据个人情况而定的,因此没必要为自己睡眠时间少而觉得担忧。对于睡不够起来的难受感觉,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好情绪,它就不会对我们第二天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

再次,引导小梅懂得,对于在睡眠中醒来的行为,只是一些不适宜的程序在自动运行,我们只需要通过放松训练,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进行暗示学习,并将新学的适应性的程序运用到睡眠中就可以了。

2.心理行为训练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平静时学习的效率很高,放松状态下进行的暗示学习是平时学习效率的数倍。运用行为疗法中的肌肉放松训练能让小梅认识到轻松、平静的情绪,在此情绪状态下给其植入一系列适应性的睡眠程序,让其体验到睡眠的整个过程都可以是轻松、平静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肌肉放松状态下,让小梅想象她通过努力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被评为当年的三好学生,想象自己接到证书时的那种愉悦和兴奋。成为三好学生后,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对周围的同学也变得宽容大度了。此时,再看到不理自己的同学也主动打招呼,你们促膝交谈,又成为昔日的好朋友。带着这样的心情躺到床上,尽情体会这种愉快和满足,被子越来越暖和,枕头越来越舒服,眼皮越来越沉……

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此暗示进行四次。

(2)关于睡眠中途醒来和睡觉过程中讨厌听到声音,在放松状态下进行这样的暗示:这一夜,我睡得很香甜,偶尔听到声音,也不愿去多理会,只愿体会床是那样柔软、被子是那样暖和,翻过身便睡着了……这两个症状的暗示共进行四次。

(3)针对早上醒来自动评价进行暗示:经过一夜的睡眠,我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现在我的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完全可以应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当我觉得有点头痛或困倦时,只要到外面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切又恢复正常了!这一症状的暗示进行了两次。

3.辅助技巧的传授

(1)建议小梅晚上不要服用咖啡、茶等容易使人兴奋的饮料,可以在放学的时候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劳累程度,容易入睡。

(2)如果再次出现入睡困难或易醒等症状时,首先要泰然处之,平静地躺在床上,不要急躁,不要起来做事,等困意来袭时再慢慢入睡。其次,如果睡不着,可以选用“髋关节放松”的方法,在床上双手臂抱膝,头离开枕头抬起,保持这种状态一段时间,心理上做“今晚就这样了”的准备。当十分渴望把这个姿势停下来好好躺一会时,再停下来躺在床上,再也不愿动、不愿想什么了,懒在那里……如果再睡不着时,可以做最坏的打算:我不睡了,我今晚就闭上眼睛休息一晚,也可以应付明天的学习。

篇8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XJA740013)

1 研究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间隔,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应对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少数民族迫切需要掌握适用面更广、社会功能更强的汉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其是大众传媒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或外语提供了便利,致使语言趋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日益突出。在这一趋势面前,有些少数民族语言求得生存和发展,有些少数民族已经出现了母语文化流失。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佤族中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母语保持状况。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为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30名佤族初中生,双江县邦丙乡小学40名佤族小学生,双江县沙河中学40名佤族初中生,双江一中50名佤族高中生和沧源县民族中学300名佤族高中生,收回问卷460份,其中多选或漏选问卷18份,有效卷为442份。

2.2 问卷设计

本问卷参照了Phinney、Holliday和李庆红设计的问卷,共31个问题,涉及民族身份、民族背景、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场所、语用意愿、语言熟练程度等。

2.3 研究问题

2.3.1 佤族中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程度如何?

2.3.2 佤族中小学生的母语使用情况如何?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1 佤族中小学生的身份认同程度

笔者认为,佤族中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程度可以从他们对本民族的态度(与他们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态度作对比)、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是否有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否有明确的民族身份和参与民族文化活动行径这四个角度来调查。

3.1.1 佤族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态度

在442名调查对象中,63.57%认为佤族与汉族没什么区别,由此看出,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有着客观的评价。

3.1.2 佤族中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

在442名调查对象中,尽管许多人填完问卷后承认他们很难在汉语和佤语之间做二者必选其一的选择,但必选时,75.79%认为汉语更重要,94.12%认为汉语更实用。93.21%不认可“佤族很先进,所以不用学汉语”这一说法,只有18.1%不同意“佤族的年轻人都应该学习汉语”这一观点,32.81%认为佤语对学习汉语有极大的帮助作用,13.8%认为佤语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学习汉语,超过半数的人(53.39%)不确定佤语与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2.94%不认可双语教育对佤族小孩非常重要。由此看出,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也没有看低本民族语言。

3.1.3 佤族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中,94.12%因沧源佤族壁画历史悠久而高兴,81%愿意告诉陌生人自己是佤族,34.84%对自己“讲汉语时带的佤族口音无所谓”,25.57%为自己的佤族口音而自豪,75.11%觉得越了解佤族的传统就越自豪,只有3.62%不喜欢认识和结交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穿民族服装的不足三成(占29.64%)。由此看出,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3.1.4 佤族中小学生对民族背景的认识及参与民族社会文化活动的行径

在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中,只有6人(1.36%)认为尽管父母当中有一方是佤族但自己不是佤族,其余98.64%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佤族的了解途径主要来自祖父母和父母的占76.24%,来自居住地社区占16.97%,来自学校教育占5.66%,来自媒体的只占1.13%;然而,高达81.22%不担心学习汉语会让自己忘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于佤族的“摸你黑”狂欢活动(民族社会文化活动),只有24.21%的人从未参加过。由此看出,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对自身的民族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有参与民族社会文化活动的行径。

3.2 佤族中小学生的母语保持状况

当两种以上的语言接触时,会出现三种情形:语言保持、语言流失和语言死亡。语言保持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少数民族语言流失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母语单一语言,双语(母语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更为强势的语言),单一官方语言(母语被放弃或仅限于特定语用范畴)。个人对于相关文化的自我识别和语言态度属于民族身份认同(前文已有论述),佤族中小学生的母语保持状况主要通过学生自诉的汉语和母语熟练程度以及不同场合个人选择汉语和母语的使用量两个途径来调查。

3.2.1 佤族中小学生自述的母语熟练程度

本研究调查对象中,42.08%在上小学之前就会讲汉语和佤语,上小学之前只会讲佤语的占36.88%,21.04%在上小学之前只会讲汉语。就口语而言,61.31%认为自己的佤语和汉语差不多,32.81%认为自己的汉语比佤语更好,只有5.88%认为自己的汉语比佤语更差。由此看出,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处于双语阶段,即语言接触的第二阶段,说明佤语虽然得以保持,但来自汉语的影响较为明显。

3.2.2 佤族中小学生母语的使用情况

在442名调查对象中,42.08%在家里只讲佤语,24.89%在家里汉语和佤语都讲,但佤语讲得多,13.57%两种语言都讲但汉语讲得多,只有19.46%在家里只讲汉语,这说明在家庭这个语用场所,佤语流失的人数不到两成,这与21.04%的调查对象上小学前只会讲汉语基本一致。然而在学校里,只讲汉语的占64.25%,都讲但汉语得多的占33.48%,都讲但佤语讲得多的只占1.81%,只讲佤语的少到只占0.4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在学校这个公共场所,佤语流失较为严重。相对于佤语,75.79%承认在其他公共场所更愿意讲汉语,对于“所有佤族人平时应该尽可能多讲佤语”的观点,32.35%表示同意,28.28%不同意,39.37%表示难以确定,这说明只有三成多一点的调查对象有传承佤语的明确意愿,在公共场所佤语保持受到汉语的影响,这显然跟汉语在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 结语

本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有着积极的评价;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也没有看低本民族语言;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对自身的民族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有参与民族社会文化活动的行径。这说明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民族身份认同程度较高。在母语保持方面,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处于双语阶段,即语言接触的第二阶段,佤语虽然得以保持,但来自汉语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与绝大多数佤族中小学生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也没有看低本民族语言密切相关;在家庭这个语用场所,佤族语保持较好,佤语流失不足两成,但在学校等公共场所,由于汉语在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佤语保持受到来自汉语的影响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庆红.城乡学生语言流失状况调查[D].硕士论文,2000.

[2]Holliday, L. An Unpublished Questionnaire on 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2003.

篇10

二、研究情境说明

研究的个案教师所任教学校为省城的一所重点中学,该校历史悠久,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该校一个年级有30多个班,一个班50个学生左右,全校6000多学生,校园规划合理齐整,各种设备齐全。学校较重视升学质量和升学率,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三、资料收集及分析

资料收集的内容集中在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各项内容的看法与行动。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座谈,访谈(对象包括领导、教师本人、学生及教师亲属),教室观察,问卷。资料收集时候要做笔记和录音。资料分析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向相关专家请教探讨,与相关文献做对比,并将分析结果做分类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刘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乐观的理念

经过调查,刘老师乐观的理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日常教学中,刘老师觉得学校替学生想的太多了,由于升学压力,学生的平时作业很多,有时候到了高年级还要补课,造成学生的痛苦,依照该老师的看法,学生应该有自由和空间,而不是为了升学和成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兴趣,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重点大学,上好专业。刘老师自己的高中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读书是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前的生活虽条件不如现在,但没什么压力,学习起来也比较自由。而现代社会,信息通常,网络发达,诱惑较多,竞争愈发激烈,升学率又是学生的生命线,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感到很痛苦,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中,让学生能感觉到快乐是很重要的。

(2)追求成就感

刘老师重视成就感与自己的一次高中经历有关。高一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也不好,家庭条件很差,坐在班级的角落里,自卑,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刘老师想帮助这位同学,于是刘老师就发奋学习数学,学会后给该同学辅导,在提高了同学的数学成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后来,他就专门教班上的数学很差的同学,并获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刘老师认为:“只有你做出来,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也为他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埋下了种子。换个角度,追求成就感与父母和社会的期许有很大关系。虽然父母当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刘老师希望达成父母的期望,这种不服输的人格特质,应该是造成她追求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逻辑思考,知识衔接,反复训练

刘老师本身对数学强调要了解公式的原理,能推导,切忌死记硬背。刘老师强调如果新课与学生的经验没有连接,学生会无法接受。刘老师还认为反复练习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与熟练,重视练习的价值。

2.王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注重权威

王老师重视权威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经验和初为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王老师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数学老师,其父亲也是一名数学老教师,其认为数学绝对的真理。他非常严厉,在班上有绝对的权威。王老师大学毕业任教之初,第一班级就是一个程度一般的高三毕业班。采取权威的管理方式大概也是王教师唯一的方法。结果效果不错,他肯定了如此的做法,自然也就延续了下来。

篇11

据调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会造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恶性循环。同时,他们比常人过早离开学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满意,娱乐活动少,单身或离婚率增加。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不仅本身能造成心理残疾,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等。我们调查发现,该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达30.87%。这些共病会加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使自杀或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大。

及早发现,及早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多为终身患病,自发缓解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时年龄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可能缓解。所以,大中学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过,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从害羞到社交焦虑,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个从正常行为到异常行为的过程。害羞是正常的个性特征。社交焦虑是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 对人际交往表现出忧虑、紧张、不安、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但不会影响本人的生活、学习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则是一种给患者带来苦恼并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学生一,女,初中生,内向,一般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从不举手发言,但老师指定回答时能从容作答,能参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轻度紧张,开始表演后紧张感消失。

学生二,男,高中生,内向,转校新生,担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学笑话而不敢主动找别人说话,但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学生三,男,初中生,外向,从不敢正眼看同学或是老师,尤其是异性同学,自述一旦与别人目光接触,随即满脸通红。

学生四,女,大学生,内向,从不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场、火车站去,买东西时也从不敢与别人还价。

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一有着害羞的个性,而学生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人交往时的焦虑,但他们的问题会随着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消失,无须医学干预。学生三、四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感苦恼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符合以下三条时,可确定是社交焦虑障碍:①与人接触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情绪。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使病人万分痛苦却无法改变。③有回避行为,且回避行为严重妨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回避行为、患者强烈的苦恼和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若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权威的心理卫生中心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开始正规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记录心理日记

一旦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该病虽然“致残性”强,但并非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开始治疗,即意味着通向光明之路的开始。

现在,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较小,现已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其中的帕罗西汀是在美国唯一注册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而心理治疗是治愈社交焦虑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形式上以团体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推荐的是记录心理日记的方法,简便可行。患者可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情境

1. 何人?

2. 发生何事?

3. 在何时?

4. 在何地?

情绪

1. 那时的感受如何?

2. 评估一下情绪状态。

不自主的思维

1. 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 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3. 认为别人如何评价你?

记录下来之后,等情绪平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最好能勇敢地问问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表现的,并特别地问问他们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便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逐步协调,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