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践研修成果

实践研修成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践研修成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践研修成果

篇1

1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优化留学生结构,开拓留学生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鼓励高校建立留学生专业课程体系,支持高校开设一批英语授课学位课程,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进修,上海市教委2010年设立了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以下简称“国际研修项目”),用于培养更多能够承担来华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教师。从2010年开始,“国际研修项目”每年向国外选送一批高校教师进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从国外学校的选派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是世界排名前百的学校,每年接受大量的国际学生,具有丰富的国际语言培训经验;留学时间为三个月或四个月;选派的教师,均是上海高校推荐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以上,大部分已有出国经历或双语教学经验。

2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介绍

以笔者出访国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例,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UA)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艾德芒顿,迄今为止已有105年历史,世界排名前百。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研修项目”也称英语语言培训项目(English Language Program,ELP)在1973年建立,为母语非英语但需要用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者而设计,课程不仅学习单词和句子,更提供开拓思维,认识另一种文化和提高沟通技巧的机会。本项目由一群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所承担,他们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技巧。课程目标是使学员不仅能提高英语说和写的能力,而且提供英语教学的最新方法。让学员逐渐习惯英语环境下学习的术语和模式,最终达到学员能熟练地用英语授课。课程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内容丰富,包括:52学时的英语语言培训;117个学时英语教学法(Teaching in English, TIE)的课程学习;最后还有10学时的结业演讲。

除了ELP课程外本届“国际研修项目”还增添了随堂听课,学员可选择性旁听1-3门相关课程,跟随UA的学生一起听课,每位学员都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实实在在地体验了UA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获益匪浅。

3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从英语学习,教学法和教学技术的学习上获益匪浅,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3.1改变教学模式,变“独唱”为“合唱”

ELP课程内容丰富,教师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富有激情和活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公,教师主导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在课堂上教师一人“独唱” 变为“学生主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指导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角色

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21,教师需要一个框架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组织教学目标,并使之被清晰地理解和方便地实施。本次课程培训中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这一课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常常在教学目标设定中,过于强调课本内容和知识,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应明确让学生做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现实有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还根据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强,分级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目标分类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且应用起来简单明了。

3.3利用高科技,增加学生参与度

近年来,高科技在教学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高科技使教学课件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如在教学课件中加入视频,音频,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和生动。甚至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网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1-4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快速整合教师课件,录音和录像等,还方便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个不断整合、丰富与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eclass)5,从而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师生之间积极而高效的教学互动与沟通的水平和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不足及相关建议

4.1 不足方面

本培训项目在相关专业课程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仅仅旁听专业课程是不够的。缺乏与专业课老师的科研和教学交流。可适当补充专业科研接对,如选取学员相关专业的对口教师进行进行科研和教学交流,安排相应课程,相信效果会更好。将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与专业课程培训更好的结合,并根据本项目小组学员的教学实践进行更多诊断和嫁接,可能会给每个参与学员带来更大的收获。

4.2 几点建议

“国际研修项目”总体安排非常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学员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1)增加每届培训小组之间的交流。每次出发前,如果能得到以前小组的建议,包括住宿、生活起居、购物、交通、学校设施利用、以及课程及其相关外教的情况等,这样会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更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更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的收益。(2)增加培训后期投入。如果每届项目结束后能够适当增加投入,追踪国际课程开展与推广的实施情况,无疑会大大增加本项目的实际效益。从本次项目的实际情况看,无论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看,还是从软硬件的利用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国内外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内容确实很多。

5展望

通过本次国际课程培训,学员不仅在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且还吸收了国际教育新概念,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技巧、教学模式、教学规范和实际运用有了真切的感受,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员把国际化课程内容传播入各个院校和课堂,将是未来留学生教育的推波助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该项目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必将得以迅速推动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广杰. 基于 Moodle 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3(11):9-11.

2. 李炜. Moodle教学平台使用心得. 中小学电教(下). 2013(09):61.

3. 何春林. 引领Web-App潮流的多媒体文件嵌套――以Moodle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 2013(11):199-200.

4. 齐婉丽, 周铭, 成爱民. 基于Moodle协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 小说评论. 2013(S2):362-6.

5. 张亚琼, 孔德星. 论易班(E-CLASS)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定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1):207.

篇2

石油化工产品具有燃点低、爆炸极限低等特点,造成其易燃易爆、毒性高、腐蚀性强等危险性。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装置检修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据统计[1],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中,约43%都是在检修装置过程中发生的。由此,预防和控制加强石油化工装置检修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并加强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对石油化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化工装置检修特点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内多数生产设备装置为定做型,而不是常规定型设备,并且其规格大小、种类数量不一,这就对相关检修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检修人员对不同的设备构造、特性应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具有复杂性特点,这是由于其检修工序多、工期短、工种复杂以及检修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造成的,此外,检修人员技术能力欠缺、实践经验不足也对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具有影响。由于石油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毒性高、腐蚀性强等特点,造成石油化工装置检修过程中也存在危险性的特点。

二、石油化工装置检修潜在威胁分析[2]

1.石油化工装置停工前,装置内的压力、温度、液位以及流量等在短期内急剧变化,若停工前未制定全面详细的可行性停工方案或相关操作人员未严格按照停工方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则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2.石油化工装置检修过程是一个控制环节多、工种复杂、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的施工过程。进行检修前,需制定详细全面的安全施工规程和事故处理预案。若各工种间工作不协调、过程控制不严格、未严格遵守安全施工规程等,则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3.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前应针对各检修施工单位和个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组织施工人员施工技能培训以及相关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学习。若检修前安全培训力度不足,培训要点分析不明确,极易造成施工管理单位劳动组织和分工模糊以及施工单位工作不协调,造成施工现场混乱,无组织性。此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也同样造成施工过程存在潜在危险性。

三、石油化工装置检修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3]

1.加强现场指挥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检修过程中,设立临时现场检修指挥中心,对现场检修统一领导,集中指挥,实现各方面信息汇总和反馈、各方面建议集中和处理等工作的高效性。指挥中心设立两级指挥部,一级指挥部由现场施工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每天施工进度汇总、现场施工困难情况汇总以及相应解决措施的制定。二级指挥部由各现场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办公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现场施工工艺指导、检修过程中物料领取、票据办理等工作,同时还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

2.实行区域分工管理模式。在检修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区域分工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人员按区域进行各自分工管理,主要负责各区域相关检修方案审定、证件办理、施工安全监督检查以及各种HSE问题。将安全管理人员分为厂级、车间级、施工队伍级别三级管理级别,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监督管理。

3.规范各作业许可、票证的管理。检修过程中实行各项作业办理许可证管理制度,规定进行各项作业前,需向安全管理部位申请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安全管理人员对作业方案进行审核,达到要求为施工人员后出具相关作业许可证。安全管理人员办理许可证时,应认真把关,确保施工条件和措施符合安全操作要求,并保证各证件的办理效率。

4.加强现场施工秩序管理工作。检修过程中,应使用较醒目的警戒线对现场进行分区隔离,将不同功能区域区分,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对施工整体熟悉。对现场中重要操作规程、劳保穿戴规范要求、各类作业许可证办理程序、现场各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等情况制作成看板,以方便现场施工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掌握。对现场重点危险源区域进行警告牌标注,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5.现场设立奖惩情况公示栏,实行奖惩制度。检修过程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检时对施工现场进行拍照取证,通过现场办公例会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优质的施工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混乱的施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况严重情况进行现金处罚,若施工违章极其严重,则取消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资格。

6.加强施工作业过程的监护力度。检修过程中,施工人员在进行管道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时,应加强相关监护人员的监护力度。首先,对监护人员进行相应知识技能和安全培训;其次,监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相关作业进行前期审核,确保防范措施到位;最后,监护人应全程跟踪施工作业过程,对作业环境变化、人员状态以及其他状况进行全程监视,若发现施工环境出现变化或施工人员违章作业情况,应及时采取停工整顿措施。

四、小结

随着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扩大,石油化工装置的使用和检修也不断发展,优化装置检修措施和提高装置检修安全管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修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安全管理和控制。在检修前,制定严格检修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求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并通过培训教育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检修过程中,制定全面、有效、科学、安全的检修方案,同时制定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力度,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作业。总之,不断强化石油化工装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各施工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对整体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品味及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建筑装饰装修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装饰装修具有专业牵涉面广、材料多样、工艺及施工质量要求高等专业特点,也是现代工程管理、施工技术、材料工艺应用的综合体现。因此,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有经验丰富、质量意识高、专业技术过硬的监理团队管理监控。监理过程中,如何进行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控制显得特别重要,而对施工组织协调、工程变更管理是其关键点,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确保施工质量有效手段。

1 监理的组织协调是工期控制要点

装饰工程施工阶段,进度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此时,业主为急于将工程交付使用,往往土建和安装尚未施工完毕就要求装饰施工。由于装饰施工工期相对较短、参建单位多、同步施工工序多且容易产生交叉干扰等现象,若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必将导致施工混乱,工期目标难以实现。

监理的组织协调就是在施工方法、人力、材料、机械、资金、时间、空间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施工在一定时间、空间和资源供应条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有效实现工期目标。监理的协调工作就是在项目监理机构内部、监理机构与参建各方、监理机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就是在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专业与专业、工种与工种之间进行的协商、调解和联络工作,使大家在实现工期目标上做到步调一致。因而,监理的组织协调是工期目标控制的前提和保障。

1.1 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协调制度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装饰工程的规模和特点,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协调制度,包括计划制度、检查制度、分析制度、纠偏制度、会签制度等。笔者在某一装饰工程监理中,建立了各专业联合会签制,如吊顶封板前,先由施工的给排水、强电、空调、消防、通讯、电视监控、装饰等单位办理联合会签手续并将相应的自检报告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再由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复核后办理会签手续,最后由总监签署同意封板报告。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事后开槽拆板现象,确保了施工的正常进行,缩短了建设工期。

1.2 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工程目标的实现

在工程进度的组织协调中,监理应抓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协调好监理内部的关系,促使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发挥监理部的整体控制优势;二是,协调好与业主、设计单位的关系,敦促设计单位及时交付施工急用的设计文件,敦促业主按合同要求提供条件及支付费用;三是,协调好与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单位的关系,督促施工单位按进度要求组织实施,供应单位及时提供工程所需物质,保证工期的实现;四是,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如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时,监理要与技监、消防、广电、电力、质量监督等部门协调,邀请他们参加工程专项验收,促使工程顺利竣工。

1.3 工地例会是监理组织协调最好的办法之一

监理工程师应定期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议,以解决工程施工中相互配合问题。会上,各施工单位汇报进度情况,提出影响进度方面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监理工程师协调调解进度方面的矛盾。在平行、交叉施工单位多,工序交接频繁且工期紧迫的情况下,现场协调会议甚至需要每日召开,会上通报和检查当日工程进度,确定薄弱环节,以便为下一步正常施工创造条件。

1.4 监理应协调业主及时支付进度款

在装饰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度款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监理工程师应审核承包商申报的已完工程量,在监理人员通过检查验收后及时签发工程进度款支付凭证。要积极解决施工进度与合同支付之间的矛盾,协调业主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

2 工程变更管理是造价控制要点

2.1 坚持图纸会审,做好工程变更的预控管理

在装饰施工准备阶段,工程变更尚未发生,作为工程变更预控的图纸会审应引起监理工程师的高度重视。

1)监理人员召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一是,及早发现图纸上存在的错、漏、碰、缺等差错或不完善、不利的部分,通过设计单位及时修改和补充,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处理;二是,通过审图与业主、设计人员商讨,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达到在满足使用功能、装饰效果和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三是,对会审的图纸进行确认,特别是业主方的主要领导要签字确认,避免施工过程中“想到哪里改到哪里”,以尽量避免和减少施工中的工程变更。

2)监理主动与业主、设计、承包商商定对工程变更的具体管理办法,以便在施工中同步。

2.2 工程变更的处理程序

由于工程变更带来工程造价和工期的变化,为了有效控制造价,无论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变更,都应交总监,由总监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审查同意后,由建设单位转交原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监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变更文件和相关资料,按照施工合同的有关条款,对工程变更的费用和工期做出评估,与承包商和业主进行协调,协调一致后,由总监签发工程变更单。

2.3 工程变更文件的要求

工程变更文件是工程施工、检查验收、计量支付、竣工审计、处理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其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准确,主要内容包括变更的原因、依据、内容、部位、范围、工程量,变更执行的技术标准等。

2.4 工程变更实施中的检查、验收、计量

工程变更实施后,监理应根据工程变更的内容和要求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已完成验收达到要求的工程量进行计量。对需要三方现场确定工程量的,监理应及时组织三方现场核实并签字确认。以上内容将作为该工程变更的附件,为工程变更的结算提供依据。

2.5 工程变更价款的确认

工程变更价款的确认应在合同规定或双方协商的时间内,由承包商提出变更价款,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调整合同价。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商所提出的变更价款,应按照《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合同》的规定进行审核、处理,主要有:1)合同中已有适应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进行计算变更合同价值价款;2)合同中只有类似变更工程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3)合同(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51页)中没有适应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应与承包商达成一致,否则应通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裁定;4)监理工程师确认增加的工程变更价款作为追加合同价款,与工程款同期支付;5)因承包商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及违反合同规定的工程变更,承包商无权要求追加合同价款。

2.6 正确处理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

监理工程师在装饰工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索赔的前瞻性,有效避免或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因工程变更的原因不得不引起索赔时,监理工程师必须以完全独立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审查索赔要求的正当性,必须以合同、实事、数据为依据,及时地处理承包商与业主的利益纠纷,做到索赔费用的确认要合情合理。

3 结束语

总之,建筑装饰装修施工监理控制的好坏关系到装饰装修工程能否按合同约定的质量、工期及投资控制目标的履现。因此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必须科学组织落实监理协调工作和精心细致的工程变更管理,方能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处于动态控制中,实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00-04文献标志码: A

通过对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将对体育俱乐部、健身会所、体育用品业等消费市场的结构合理化、产品目标的定位、项目的设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中所指的中间阶层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中间性”地位的阶层。

鉴于中间阶层界定的复杂性,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边界相对清晰一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去两边,留中间”的办法,即先把社会上层和下层从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剔除出去,剩下的就是中间阶层了。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1](如图1所示)、刘欣关于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划分和阶层地位的归类[2]、李强关于我国中间阶层构成的论述[3],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上层主要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局级及以上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大型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知识文化精英(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演艺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社会下层主要包括工人和农民、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社会上层和下层剥离出来后,中间阶层就显露出来了,主要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科级、处级党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大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中小私营企业主,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消费、体育消费、休闲、体育休闲、社会分层、中间阶层等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对之充分阅读和吸收,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的数据皆来源于运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方式调查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本次调查在天津、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武汉、深圳、浙江金华11个城市发放了6 000份问卷,回收问卷5 268份,剔除无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为4 674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根据本研究对中间阶层的界定,问卷主要在有中间阶层的单位发放,具体为:学校(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医院、机关、银行、证券公司、设计院、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国企、外企、私企)、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2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特征

2.1体育休闲消费支出普遍,消费额度明显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在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活动习惯1)的中间阶层人群中,绝大部分有体育休闲消费支出,只有3.3%的人无支出,35.5%的人年体育休闲消费在500元以下,501~1 000元的占26.2%,1 001~2 000元为16.4%,2 001~3 000元为9.4%,3 001元以上的为9.2%。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我国居民的总体水平相比较明显要高出很多:一是,在参与型体育休闲活动人群中,有体育消费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96.7%,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72.7%,相差24.8%;二是,消费额度在500元以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35.5%,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66.2%,相差30.7%;三是,年体育消费额度在1 001~3 000元之间,以及3 001元以上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16.6%),两者相差18.4%(如图2所示)。可见,在体育消费额度上充分显示了中间阶层的经济优势。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有关调查结果相吻合。王建平等人的调查发现,同非中间阶层家庭相比,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方面的支出已经有了明显差别[4](见表1)。也可以说,非中间阶层家庭仍旧以必需性消费为主,而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这表明,中间阶层家庭的消费结构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其中,中间阶层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性位列第五,虽然文化娱乐消费在非中间阶层家庭中也是位列第五,但是比重却有较大的差别,而且经方差分析后,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不论是从个人月收入还是家庭月收入来看,各个收入区间段的中间阶层人士都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随着年体育休闲消费额度的增高,选择的比例逐渐降低 (如图3、4所示)。可见,中间阶层的体育消费大体上还是与收入相符的,“量入为出”,比较有节制。与媒体和其他一些有关中间阶层的作品中对中间阶层消费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我在国内见到的那些新冒出来的中产,一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考虑买更大的住宅,出入高级餐馆,星期天打打高尔夫球,放长假就出国游,那种潇洒劲,是西方中产中不易见到的”[5]。

这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虽然与其以下的阶层相比,他们的收入显然要丰厚一些,但是还没到不用算计的地步,尤其是中间阶层的中下层,过日子还是需要精打细算;二是中间阶层的钱挣得并不容易,他们多数为工薪阶层,工作得很辛苦,所以他们虽然有钱,也舍得花,但不会乱花;三是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炫耀性消费”并不认同,在他们眼里那是他们所不屑的“暴发户”的消费行为;四是目前中国的中间阶层大多属于“第一代”,他们的家庭出身非常多元化,且大多数成员来自社会较低阶层,接近6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指个体工商户)出身于农民家庭,另外,超过2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在中间阶层群体中,新中间阶层(指中高级“白领”)的家庭出身背景最好,但他们当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来自工农家庭。在所有中间阶层成员当中,65.3%的人来自工农家庭。而且多数中间阶层的成员在成为中间阶层之前当过农民或蓝领工人,从事过蓝领工作的比例占中间阶层成员的56.5%。另外,67.1%的企业主和83.7%的老中产阶级成员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54.5%的边缘中产阶级成员(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受过中高等教育、从事低层白领工作的年轻人,即“小白领”)也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甚至还有36.3%的新中产阶级成员也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6]。这样的家庭出身和职业出身,使大多数中间阶层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当然,现代人们的“勤俭节约”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节衣缩食,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一是物尽其用,是指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充分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理性,强调消费的效率和效益,追求消费产出的最大化,对节俭的第1种理解已经在传统的理解之上增加了市场理性的因素;第2种理解是指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讲求“物有所值”,即指“量入为出+物有所值”;第3种理解指开源就是一种节俭,把开源看作是最大的节俭。因此,中间阶层在他们认为有必要的开支上,会舍得掏腰包,但不会没有节制,会控制在自己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理性行动理论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作出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化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中间阶层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其他阶层行为上更为理性化[7]。

2.2女性亦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中间阶层女性的体育休闲消费水平不低,年均体育消费额度在2 000元以上的占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习惯人数的34.6%。随着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消费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提高,是消费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而中间阶层的女性又是这支生力军的中坚力量。女性向来是狂热的购物者,从淘淘便宜货,到购买高档时装、名贵化妆品、手饰,到现在的休闲消费。据广州商场的统计,女性消费额占总销售额的85%以上。而且我国女性在家庭经济中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据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报告给出的结果,上海家庭重大经济事务由夫妇共同决定及主要由妻子拍板的比例达到85.1%。调查还揭示,不仅95%以上的女性可以自己作主“购买个人高档商品”或“资助自己的父母”,其决定个人事务的自已经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家庭投资和贷款”以及在“买房、盖房”等大额度家庭消费的决策上,参与程度分别为83%和84.5%[8]。女性在家庭的重大经济活动中都拥有如此高的决策权,那么区区几百、几千元的体育休闲消费自然而然可以由自己说了算。

2.3实物型消费居首位,非实物型消费水平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支出上,按照选择人数比例进行的排序(从高到低)为:购买运动服装和鞋帽,购买体育器材,去收费体育场馆,订购体育报纸、杂志,缴纳俱乐部的费用,观看体育比赛,雇佣教练或陪练。在我国居民总体体育休闲消费中,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见表2)。

从体育休闲消费结构来看,中间阶层与我国居民总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相似之处在于排在第1位的都是实物型消费,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数比例最多。差异在于:中间阶层在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方面比我国居民总体水平要高,中间阶层用于交纳收费体育场馆的费用和用于办理俱乐部会员卡的费用2项加起来超过了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另外,订体育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超过20%(为24.6%)、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比例超过10%(为11.7%),还有近5%的人有雇佣教练或陪练方面的支出。可见,中间阶层的非实物型体育休闲消费总体水平要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情况。

购买体育器材,在我国居民总体和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都位列第二,两者虽然在位序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拥有的具体实物中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中间阶层在高级健身器材拥有量上远远高于非中间阶层,这也反映出中间阶层的消费水平高于非中间阶层(见表3)。

2.4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关注品质

从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时的场所和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这个阶层注重品牌、关注品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场所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多少排序,依次为:专卖店、综合商场、一般性商店、批发店、网上商店,二手市场,去二手市场的人只占2.8%。

中间阶层人士在购买体育用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需要(58.9%)、知名品牌(39.7%)、价格便宜(21.6%)、朋友推荐(16.2%)。

我国中间阶层讲求品位,讲究品牌,不论是时装、日用品,还是对于居住环境、用餐场所和购物场所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品位要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所表达的一样,是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奈斯比特这样描述亚洲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亚洲的中产阶级正在改变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他们受的教育较好,结婚较迟,子女较少。这些居住在都市里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中产阶级一样时髦。他们过着时髦的生活,并且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构成了他们自觉地追寻高品质生活目标的一部分。”[10]

有一项调查提到,中间阶层的消费中,有35%的人最看重购物环境,25%最看重服务水平,15%看重商品质量,在乎商品价格的人只有15%。另外,社会阶层本身也是决定消费者购物场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一般会避免到与自己想象中的社会阶层差别较大的商店去购物。正由于此,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也不例外,追求品位和质量,选择在专卖店购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综合商场,去一般性商店和批发店的比例就更少了,而光顾二手市场的人是微乎其微。

受“体验经济”思潮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大型商业机构不仅注重环境的装潢,而且尽力打造成“主题公园”的感觉,让消费者仿佛置身于某一旅游景点,体会到在休闲中购物的惬意,带来美好的享受,让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因此,中间阶层选择在专卖店和综合商场购买体育用品的比例较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影响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因素排在第2位的就是知名品牌,品牌首先意味着上乘的质量、良好的服务、完善的功能、结实耐用。从某种角度来看,选择品牌就是选择了商品最充分的使用价值,虽然品牌的商品价格可能要高一些,但是所获的边际效益远远超过了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其次,品牌还带有符号象征意义。青木贞茂指出:“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的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图腾化’,不仅对供应者,对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现。尤其对于使用者而言,它更是难得的东西,可充当差异表示符号。”[11]品牌的这种象征意义与它的显性特征,使对品牌的选择获得了一种精神满足。

还有一部分在选择体育用品时会通过周围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的推荐,周围人推荐的往往会觉得品质可靠。另外,中间阶层人士由于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故也有一部分人习惯于快捷方便、省时省力的网购。越是社会阶层高的人越是注重购物的快捷便利性,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成本很高。

2.5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多元化

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电视或收音机、报纸广告、网络、商家宣传、周围的人、自己去商场了解(如图5所示)。

在信息搜寻的类型和数量上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最低层的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鉴别力。出于补偿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则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外部进行信息搜寻。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1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样的一种现状,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的信息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平面媒体,也有立体媒体,以及自己主动到卖场上去了解,也会咨询周围的“重要他人”——亲戚、朋友、同事等。

3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中间阶层并不像有些媒体描绘的那样过着奢华、挥霍无度的生活(也许这些描绘更多的是针对中间阶层的上层或者是上层社会),相反,受家庭出身、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过着一种量入为出,理智消费的日子。当然,鉴于其收入水平,他们与居民总体相比,其体育消费水平明显要高,其中能顶半边天的中间阶层女性也不甘示弱,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她们的消费能力不可小觑。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消费的支出比例占第1位,但其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明显高于我国居民总体。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非常关注品质,并且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广泛,电视、网络对其的影响非常大。总之,城市中间阶层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消费特点对于我国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消费心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2]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 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7-157.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312-315.

[4]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22-123.

[5]王受之.哈啰,中产[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17.

[6]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8-129.

[7]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汇[J].广东社会科学,1997(6):122-127.

[8]美菱.申城家庭悄费:八成以上女性说了算[N].文汇报,2001-10-11.

[9]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40.

[10]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79-85.

[1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0.

篇5

著名学者姜大源以此为参照,率先进行了本土化尝试,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特征是:职业教育要关注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规律,职业教育要关注基于认知的学习方式和基于工作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要关注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理解

它是依据 “为完成工作中某一任务并取得成效为目的”建立起来的体系,需要把企业的相关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内容,构建这种课程需要十分清楚企业各项任务的工作过程,以获取相关资料来设计课程体系,并配备相关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其本质是:其一,构建需要按照职员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来进行,要把成效性的需求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其二,课程的设计必须由若干个学习情景构成,而情境设计需要具备工作过程特性,要突显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六大要素,旨在使学生获得较好的从业能力,情境设计还需要学生完成所谓“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阶段训练,旨在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思维能力来应对未知的工作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笔者学校在2012年率先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中尝试研究,设计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构思路,努力在学校教学过程融入企业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职场。

构建新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课程的束缚,将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融合,在校言行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方案。同时,课程方案设计应以“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作为行动导向,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兼策划者,以基于工作情景为途径,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

学校根据发动机机械系统组成,结合企业工作情况,设置了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的制定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做,即校企设备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标准一体化。

四、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践成效

第一,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养,还是就业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教学能力、设备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咨询能力,师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第三,企业逐步认可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后所培养出的学生,对在岗学生评价很高,认为他们职业习惯好、自主能力强、设备上手快,有的已成为企业骨干。

第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了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为其提供了软硬件上的保障。

五、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新课程情境设计任务偏简单,内容不够全,实用性欠缺。

第二,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不足或滞后是个难题。

第三,能够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师资目前相当匮乏。

第四,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目标比较模糊,未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六、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重构

1.努力提高学习情境设计的要求

一是情境设计与生产实际结合必须更加紧密,必须符合生产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特性,致力于提供给学生实操机会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二是情境设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必须更加紧密;三是情境设计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也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进一步打造符合课改所需的内外环境

一方面,学院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设备使用,并采购更多企业中用到的设备;另一方面,学校也引进企业专家到学校讲课。

3.更加注重考核评价体制

每项学习任务就是工作过程,其评价必须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遵循多样性、适应性、动态性原则。

篇6

教师工作坊的组建策略是:自主申报,协调配置,责任明确,架构清晰。

我们首先对全体教师普及教师工作坊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帮助教师厘清工作坊的性质和工作要领之后,动员有研究意愿和发展志向的教师自由申报研修小组。

学校挖掘现有资源,选择校内骨干教师担任坊主。根据学校的课题任务、项目实践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和研究兴趣,设定研修方向。经学校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行坊内自主招募,做到人员双向互选,主题自主设定。再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专业评估和坊间整合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教师工作坊由1名坊主、5-6名教师和校外指导专家组成,在活动中坊员接收专职教师的理论点拨和区骨干教师的经验传授,之后由坊主组织坊内成员和校外专家一起研发专修课程。最终形成平等对话与成果分享的学术文化以及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圈。

在校内外资源的整体规划和服务支持下,教师工作坊形成了坊主激励、区级骨干扶助、校级骨干示范、同伴分享、校外专家把关的分工策略,学校委员会随时评估工作坊的日常工作和成果展示。

学校已形成了五大研修坊组,即德育研究坊组、教学研究坊组、课程研究坊组、积极情感发展坊组、评价研究坊组,在五大坊组系统之下,又下设了14个分支工作坊。

运行策略

教师工作坊的运行策略是:参与-体验-探索-分享。

在区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帮扶指导下,每个分支坊的坊员根据研究兴趣和问题明确研究主题、确定目标,全员参与方案设计,制定研究成果和进度检查的标准。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坊主带领坊员接受专职导师、校外专家和区骨干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并自主组织学习交流、坊间互访和课堂展示,接受校内领导和其他坊主代表的工作检验和反馈意见。

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学习,教师工作坊不断实践和反思,明确自己的研究点,在听取专家讲座和校内外骨干教师的指导下提升理论素养,提炼实践经验,形成课题成果。最后将成果进行资源共享,还要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反馈和交流,以实现策略整合和措施改进。

评价策略

我们将评价的落脚点放在教师和学生原有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评价基于教学过程,鉴于教学结果,做到自评和互评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短期与长期统一。我们在学期末开展“五个一”的工作坊成果展示。

一个研修计划:建坊之初,工作坊教师自主制定坊内研究目标、内容、成果和进度等,作为考核的时间节点和评价标准之一。具体内容方面包括三次理论和三次实践,要做到人员合理分工,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研修成果层级推进。

一个研修回顾:基于短期与长期统一的评价原则,教师工作坊成员会定期进行个人教研成果的交流,梳理研修进程和深度,期间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并群策群力总结问题的解决方式。

篇7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篇8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的过程,教研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篇9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篇10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篇11

1.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3个维度和14个领域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路线图和风向标。要想使教师专业标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来实现。因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呼唤教师培训的专业化。从专业化的一般理论来分析,教师培训专业化应当包含培训目标专业、培训机构专业、培训队伍专业、培训内容专业和培训评价专业等几个层面,缺一不可[1]。但从我国当前开展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来看,对培训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科学地开发培训检测工具,加强对培训效果的量化研究,成为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2.对教师培训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手段

一项培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提高和发展,是检验这项培训是否具有现实价值的重要标尺。而在现实中,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多为定性评价的方式,“通常是以培训学员的描述语言、心得体会、研修成果文本为例说明的”,鲜见定量评价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很少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更缺少定量检测的专业化的工具[2]。因此,亟待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评价的量化研究,提高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对教师培训的现实价值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判断和甄别。

同时,这也是对未来培训开展定位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科学地检测教师培训效果,可以对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诊断,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为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供依据”[3]。

二、如何构建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天津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下简称“265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精心谋划并启动实施的一项教育均衡工程,旨在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引领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4],带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实施中,天津市坚持任务驱动、方法多样,将专题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导师引领和自我反思相结合、主体实践与合作研讨相结合,初步形成“专业引领―自主研修―实践跟进―交流提升”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本研究所要构建的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围绕“265工程”的预期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对初步形成的培训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分解,并按其在培训学习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布各级指标及权重所获得的指标群体,用以检测在这种培训模式操作下进行培训的效果。

1.指标确定的基本依据

“265工程”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为教育学、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估等相关理论成果。政策依据为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天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有关通知》(津教委人

〔2008〕27号)文件等。

2.指标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

主导思想是指标体系构建的行动指南。本研究采用征求意见法,与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育行政机构中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专家、一线资深骨干教师及部分学员进行座谈,提出基本观点,确定构建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导思想。

一要体现培训目标的要求,具有导向性。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因而,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一定要突出开展培训的目标指向。此外,评价指标的确立要紧密围绕既定的培训目标,坚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专业化发展服务的方向,通过评价使学员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引领学员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向更高的专业层次迈进。

二要体现学员通过培训获得的专业发展增量,具有发展性。成人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要基于经验。开展教师培训不是从零开始,要在教师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促进学员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培训效果评价要检测学员在培训中取得哪些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哪些地方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同时,由于教育成果显现的后发性,指标体系在考查学员的学术成果和专业成就的基础上,要注重挖掘潜质,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全面考查学员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素质和潜能。

三要体现培训的过程,具有多元性。“265工程”是一个历时三年、整合多种资源、吸引多方参与、组合多种形式的系统工程,因而,指标体系必须关注培训的过程,注重过程的监测,突出多元评价理念。在评价主体上,将自主与他评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多种手断获取准确信息;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对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鉴,又要注重对师德修养、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查。

3.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主导思想,按照教育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进一步确定制定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一致原则。教育评价是按照某一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和教育对象所进行的价值上的判断[5]。要想提高教师培训评价的效度,评价指标必须以教师培训目标为根本依据,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培训目标的要求及内涵。由于评价本身具有价值判断取向,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而评价指标及评价指标权重要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且指标与指标的设计相互一致,没有矛盾。

二是量化可测原则。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通常是有原则的和概括的,无法对它们进行直接评价、判断,为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要尽量使指标易于测评、易于量化,通过逐级分解,使它们具体化,直至可以直接测试为止。对指标的描述要简短精练,不宜过于冗长,否则会失去针对性,导致评估人员找不到评估的重点。

三是同质可比原则。指标必须反映评估对象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规定相应的尺度,否则无法判断所有评估客体的价值。只有有了确定的、客观的尺度,才能在各个评估对象之间和在评估对象与客观尺度之间,形成科学、客观的比较[6]。

4.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标操作。由于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是指标体系设计的核心内容,本文会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本研究主要采用主观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研制。本文运用主观经验法,依据系统科学原理,初步确定一级指标并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选取10名从事教师培训工作10年以上,在教师培训培养方面有研究成果的资深教师和专家,作为咨询对象,编制咨询问卷,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综合咨询意见,最终确立“265工程”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265工程”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5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分别是:

(1)品德修养。师德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一名教师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师德,专业水平再高也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而,指标体系把教师的品德修养作为第一指标,要求学员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高尚,讲究学术诚信,具有大局意识,能够团结协作。

(2)学习表现。学习表现是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要求学习态度端正,自我发展需求强烈,勤奋刻苦,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实践活动,遵守学习纪律,出勤良好,认真开展自主研修,按时完成各项研修作业。

(3)研修成果。研修成果是学员在参加培训获得的最直接的收获,反映学员专业水平提高和发展等具体方面和实际程度。主要内容是通过研修升华教学经验,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特色,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形式包括个人专著、论文、案例、课题、个人发展规划等。

(4)专业影响。专业影响是对骨干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是骨干教师专业地位的根本显现,提倡学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术活动,在本市及外省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及专业影响力。

(5)作用发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种子”作用,是带动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途径,是实施“265工程”的根本目标。

经过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确定了14个二级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三、如何实施教师培训效果评价

本研究在2013年对即将结业的“265工程”一期学员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在评估实施的过程中,不但遵循教育评估的一般规律,还在评价形式和程度上进行探索。第一,学员自评。引导学员认真回顾参加培训以来的收获,对照考核评价标准,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撰写自评报告。第二,区县评议。各区县参照评价标准,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师德表现、实践业绩、专业影响、引领作用及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写出评价意见。第三,日常考核。组织力量对学员在培训学习中的出勤、作业提交、博客交流、自主研修等情况及在各项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综合评议学员在日常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进取精神。第四,成果评审。组织专家对学员提交的开题结题报告、学术论文、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教学案例等研修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及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评审。第五,影响评估。聘请专家对学员在培训中产生的专业影响进行综合评议,包括研修成果的推广交流情况、参加本市及外省市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参加教育科研攻关合作项目情况及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情况等。第六,研修答辩。聘请本市及外地教育教学实践专家、教育理论研究专家组成研修答辩专家组,结合学员个人取得的研修成果,现场提问进行答辩,对学员理论认知水平、教育实践能力、专业积淀、发展潜力、综合能力等进行面对面的考查和直观的评议。

此次评估结果验证了“265工程”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265工程”的培训模式可以取得良好成效,会有效地促进学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学员也可通过培养效果评价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综合分析评价的全过程,听取专家、区县和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本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第一,应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检测。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对学员结业成绩的测评,先期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这一指标体系为“265工程”设计研制,因而其并没有条件提前选取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第二,评价过程难免出现评分标准的出入。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本研究比较注重发挥本市专家及资深教师的作用,通过咨询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鉴于评估的公正性,参与指标体系构建的专家和教师进行回避,并未参与培训效果评价的实施。由于专家资源的有限,聘请的评价人员对“265工程”的了解程度不同,对指标内涵的理解也因个体经验而有异,难免会出现评分标准存在出入的情况。因此,应加强评估前的培训,使每位评估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评估指标的内涵评估方法及标准。第三,本研究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涉及“265工程”培训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评估工作中人力有限、时间有限,每个单项都不能深入地进行。在今后的评估中,可在每个要素下选择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密切相关的1~2个核心指标进行深入评估。

此外,本文是基于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的个案研究,虽在本地区具有适用性,但作为个案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须扩大实验,给予进一步验证。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训模式及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E1018)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雷振海.校长专业化需要培训专业化[N]. 中国教师报, 2013-10-09.

[2][3]王远美, 李春山, 钟祖荣. 教师专业素养与培训效果检测的初步研究[A]//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第一辑)[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天津市教委、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有关通知(津教委人〔2008〕27号)[EB/OL]. http:///cn/introduce_2.asp.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