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亲子沟通

高效亲子沟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亲子沟通

篇1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35-03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了亲子沟通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该领域获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纵览这些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亲子沟通内涵界定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太清晰、研究方法比较单调,为提高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反思与探析。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沟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中,还是在许多研究领域,如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会提到“沟通”这个词。也许正因为“沟通”是一个我们很熟悉且使用广泛的词,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亲子沟通”这个词的明确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使得亲子沟通的研究也就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造成众多结论分歧。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现有研究在亲子沟通的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对象和青少年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迄今为止,查找相关文献,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对“亲子沟通”形成统一的明确界定,有的即使有定义,但也未做深入剖析,在研究设计时,不知不觉偏离核心概念,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层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我国目前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中,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导致研究内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如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沟通问题”是当前国内亲子沟通研究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一个词,在亲子交往中,亲子沟通与亲子冲突是相对应的,长期的沟通不足或沟而未通,可能产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矛盾或亲子交流方面的种种问题。若沟通了,亲子冲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时化解。沟而未通是未沟通、误沟通、假沟通类非沟通行为。因此,亲子沟通问题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亲子交流中的非沟通、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问题。与此类似,又如“亲子沟通的改善研究”之类提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确切说应是亲子沟通的达成(或实现、促进等)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沟通模式,如Fitzpatrick提出的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模式,进而根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组合成亲子沟通的四种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不同的沟通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结果,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达成共识实现的层次与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沟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连通”的目的,且架起一座桥梁把信息源方与接受方连通在一起。所以,沟通不是交流。如果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如“沟通问题”类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根据亲子沟通内涵的界定,按照“5W”的思考路径,亲子沟通的要素应包括:沟通者(who)、目的(why)、信息(what)、沟通方式(how)、环境(where)。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人格特征、性别特征、沟通态度、沟通兴趣、沟通技能、地位结构等;二是沟通重要性研究,主要考察亲子沟通与子女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方式、问题行为、学业成就、同伴交往及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三是沟通话题研究,包括亲子沟通话题涉及范围、亲子性别匹配差异等;四是沟通方式研究,主要探索亲子间如何做决定、问题解决过程等;五是沟通环境研究。根据生态系统模型理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环境系统,最后,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这些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父母—儿童之间的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亲子沟通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如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外环境层面的父母学历、职业类型等,中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亲密度、家校之间联系方式等,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等,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机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目前国内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多以问卷法获得数据资料,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结论,问卷也较多使用的是单方报告法,近两年也有少量的亲子双方报告及行动研究、质性研究。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从干预的角度来说,行动研究是现有阶段一种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法。关键是,怎样在行动中提炼出沟通得以实现的要素,并将之转变成比较高效的可复制的训练模式。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是空白,尽管社会上很多亲子培训机构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相关培训,但作为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还未查到。当然,若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验法应是最佳的选择,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变量的选择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这在本领域研究中将会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父母执照》为教师、为人父母者补上这一课。目前全国有3.4亿个家庭,近3亿中小学生,每年产生二千多万对父母。广大父母、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学会高效沟通法则。它适合每个家庭、学校、教师,适合于做教材、礼品、福利,适合组织活动、课程销售,适合书店、音像店、商场销售,也适合个人订单、直销。

二、产品介绍:

雷京魁、许虎光老师经过多年总结研究,将美国心理学家汤玛士・戈登博士首创的亲子教育课程(1963年首创,被译成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广为流传,每年参加训练课程的父母,超过500万人)本土化,深入浅出地阐述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十大观念、亲子沟通法则。

《父母执照》产品体系包括:系列书籍:《孩子和我更贴心――给三亿父母发执照》;系列音像教程:《父母执照》――亲子沟通法则训练教程VCD;黄埔学堂同时推出《孩子和我更贴心》、《父母执照》系列课程:《孩子和我更贴心》图书系列,《父母执照》亲子沟通法则VCD教程,《父母执照》全国1000场演讲会,《父母执照》每周亲子沙龙,《孩子和我更贴心》零距离班,《父母执照》训练课程初、中、高级班、《父母执照》讲师班,《父母执照》网上论坛及会员卡;超级儿童强化集训营,天才少年全封闭强化集训营。

三、利润分析:

书及VCD产品销售毛利(以一个普通县级市场为例):

1、人口总数50万人的城市,平均共有13万户以上家庭。以5%计销量:130000×5%=6500户。

2、毛利润分析:县级毛利:以书及VCD毛利138.8元计。销售6500套×138.8=90.22万元。

3、风险评估:投资2万元,VCD则销售20000÷498=40.16套,即只要销售41套即可收回成本。

以无锡江阴市为例:有190所学校,共有中小学生233180人,教师13518人。以平均每所学校销售100人计,其市场即有19000套销量,产品毛利润至少在152万(以每套图书VCD利润80元计),还有演讲会、培训班。

相关链接:

可以进货,也可以试销后再进货。

省级抵押金5-10万元(全省区域总经销),地(市)级抵押金1-3万元(地区总经销),县级抵押金0.3-0.8万元(县级总经销)。(张东)

地址:210000南京黄埔路黄埔大厦十四层A座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30-06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评和唠叨,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期属于依恋向独立的转型期,人格上追求实现自我,思维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情感上自制力薄弱。二是父母还处在儿童期的依恋型管教方式,没有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没有学会情绪管理核心方法以及更新亲职教育的知识。父母只有通过主动学习亲职教育知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才能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情感功能。

亲职教育的理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为西方诸国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Eltembildug,美国称之为“Parental Education”),我国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一种以父母为对象的成人教育,以增进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以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父母面临许多亲职教育压力,例如,与子女沟通不畅、在学业、交友、生活习惯、家庭责任、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认知差异,而导致不知如何管教,很多父母表现出了无力感。父母渴望获得教育子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但目前我国亲职教育的开展形式单一,往往以各种讲座、学校家长会、社会咨询机构、私营培训机构等形式存在。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正规培训不多。父母平时因为工作忙或要照顾家庭成员没时间参与一些讲座。平时都是些碎片时间,通过上网和书籍获得相关文字的零碎的知识讲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父母所面临的角色困境,应如何借助协助,使其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就成为本研究所关心的重点。

1.网页游戏特点符合目标群体父母的学习特征

网页游戏( Web Game, Browser Game,无端网游)又称Web游戏,是一种无需下载客户端,只要安装浏览器并且能上网,就可以玩的游戏,尤其受到青少年和上班族的青睐和追捧。网页游戏以互联网为依托,供多人在线玩,除了具有游戏的代入感、沉浸感,玩家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外,与传统的网络游戏相比,它还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无需下载客户端,只需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游戏;②提供轻量级娱乐,占时间少,操作简单;③符合快速的生活节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体现玩乐的方便性;④随时与朋友进行社交互动,共同完成游戏任务;⑤可以被各类数字移动设备终端访问。网页游戏以上特点特别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达到娱乐效果的受众。对于父母群体,网页游戏可以最优化实现亲职教育游戏化学习的目的。网页游戏操作简单、占用时间少,获得游戏娱乐的同时,不影响其他网络行为,如新闻浏览、即时聊天、小说阅读。鉴于这些优势,网页游戏受众群已包含下至青少年上至六旬老人,老少皆宜。

家有青少年的双亲年龄一般在35岁~50岁之间,处于“家庭成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都非常专注于事业和家庭责任,平时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只有一些零碎的空余时间,并且只会是轻度游戏玩家。随着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也往往会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再对自己言听计从,有较多的意见,不愿意与自己太亲密的种种反应而担心与焦虑。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缺乏认识,亲职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平时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页游戏的操作简单性,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父母们也能轻易上手。网页游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等特点可以保证家长只需登录20分钟就可以获得一次有效的游戏化学习经历,父母玩家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通过游戏创设,家长平时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与子女冲突的场景,父母在模拟子女的NPC的互动反馈中直观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整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名高效能的父母。

2.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

2.1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

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生态系统取向理论等,根据这些理论对亲职教育的指导概括为如表2.1所示。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成年人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等都可以追溯到早年关键的时间及儿童的愿望与幻想,早年的母子关系是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行为学习理论相信人的行为是经由制约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来,主张学习是改变行为和推动发展的根源。这些概念在亲职教育的运用上,主张父母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惩罚、忽视以及以身作则等方式,更有效地实施管教子女的策略。

2.2亲职教育的内容选取

青少年的父母是处于火山居民时期(Unell & Wyckoff,2001),父母所持的教养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与青少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家有10~15岁青少年子女,面对他们正处生理、心理及社会化各方面急速成长的青春期转变,很多父母都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和担忧,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青少年阶段家长设计的亲职教育方案甚为有限。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亲职教育的研究、著作,以及父母效能系统培训效果研究,采用访谈方式收集青少年期家长的需求,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及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亲职教育方案,以游戏化情境模拟形式展现,进而提升父母亲职教育的能力。根据父母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本研究从父母了解青少年期特征变化、对自身发展,以及亲子调适和沟通三方面设计了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如图2.1所示。

父母对青少年期认知主要包括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变化、子女成长的转变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正向态度接纳青少年期子女发展的改变、青少年行为目的、青少年与异友、青少年次文化六个方面的内容。

父母的自身发展认知主要包括亲职信念与态度、民主的教养态度、夫妻关系与家庭经营、父母的自我改变四个方面的内容。

亲子调适和沟通主要包括沟通方式与技巧、情绪觉察与管理、鼓励有方三方面。其中沟通方式与技巧包括学会倾听、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子女进行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六个方面内容。情绪觉察与管理包括了解情绪特质、正向处理情绪、应用自觉轮技巧、引导孩子情绪表达与管理四个方面内容。鼓励有方包括鼓励和称赞的区别、鼓励的特殊用语、鼓励的原则三方面内容。

根据以上三方面学习内容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分析,采用的不同学习活动和过程,让学习内容正确反映到游戏中去,实现游戏性和知识性的高度融合。

3. 亲职教育教学目标维度制定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必然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否则任何的游戏任务和活动都无法促进有效的学习,缺乏对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于擅长独立学习的成人学习者来说,教学目标也是自己所设的学习目标的有效参考路径。本研究团队根据前期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和特征分析,亲职教育游戏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子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层次设计恰当的游戏任务和目标,任务系统是父母玩家的核心体验,也是教学目标的外部表现,教学目标整合在游戏任务中,而游戏任务中蕴涵着教学目标。为使父母通过碎片时间获得愉悦同时收获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应尽量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分别渗透到各个分任务中,随着游戏任务推进,解决问题,完成游戏各阶段任务目标,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图3.1所示,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性和层次性设计不同游戏任务,游戏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使父母双方通过共同参与、协作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4.亲职教育的游戏任务设计

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亲职教育的知识来自于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这成为自己教养下一代的准则。随着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培养目标的更新,原先无师自通的、自发的、本能的一套亲职教育方法不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亲职教育动机,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亲职教育的培训开展形式单一,学习内容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缺乏技巧演练和情感分享,使得培训效果甚微。为了增加家长学习亲职教育的兴趣和效果,设计“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以情境模拟形式展示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子女教养问题,引人入胜的任务剧情,生动的人物刻画,家长通过完成情感体验任务,及时感知和掌握各种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中的任务系统是家长体验的核心内容。通过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玩家的探索欲望和情感体验,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父母的角色成长。“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设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主线任务的形式体现,而短期目标以各种事件体现,给予父母阶段性的目标和指引。在游戏的进程中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层级结构与游戏任务目标的层级结构相关联,使教学目标蕴涵在游戏任务之中,让父母在完成主线任务的过程中有目标地体验现实中遇到的教育子女问题,当父母完成其中一个目标之后,实现阶段的成长,掌握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高效能的父母。

4.1多层次任务目标设计

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设计多层次的任务目标,让家长在游戏创设的亲子互动日常生活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一步一步深入学习。针对家长的实际需求,在亲职教育理论指导下,创建“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其中设有对青少年期特征了解、解决子女问题技巧、学教养方式和促进父母自身成长四个层次的任务目标,渗透在10个支线任务中,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表4.1所示,设有非凡青少年、甜蜜的“结”、透视镜、情绪风向球、孩子的秘密花园、同心圆、赞美的功效、孩子的书包有多重、爱的留声机、火星来的信10个支线任务,每个任务中蕴涵着多层次的任务目标。亲职教育支线任务以非线性故事结构展开,每个任务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目标结构清晰,家长完成子目标获得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让家长从模拟子女角色的NPC反馈的表情中认识到正确的处理行为。家长可以根据自身亲职教育的能力起点,选择不同层次的支线任务,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情景化亲子互动过程中形成感知和应对模式。

4.2分支式对话交互设计

为了让家长玩家的体验生动起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不是感觉当前对话只是预录脚本的一部分,本研究角色交互机制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分支式对话系统,即玩家与NPC对话的内容以不同分支形式出现,自然地雕刻了对话内容,玩家可以从不同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回答,对对话的内容演进有控制权,增强玩家交互性和沉浸感。“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主要为家长在亲子交流中提供各种可能做出的回答选项,让父母感觉到对话自由,提高父母与NPC建立起模拟亲子关系。父母的每个回答都会影响NPC对他们的态度,每个选择都会得到一个与选项关联的不同“心情点数”,程序中设计了累计心情点数的计数器与分支对话同时作用,父母的每一次作答都影响与NPC亲子关系的深化。

在分支式对话系统中,设计了一系列风格的表情符号和表现玩家态度、神态的简单动作指令。家长每个选项的回答与表情符号结合起来,整体体现父母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减轻家长阅读所有回答选项的心理负担,减少回答问题时停滞的感觉,确保亲子对话速度以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开展,增强了游戏的沉浸感和流畅性。图4.1为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事件,是小孩在责问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侵犯了孩子什么权的一个亲子交流场景,游戏把家长的选项以一系列的风格表情图标(快乐、沮丧、愤怒、生气)概括出来,每个表情图标关联着一种应答内容。家长把鼠标移动到其中一个表情时,弹出完整的应答。愤怒图标里显示的是“我这是应该的!跟我讲法律,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教育孩子。 ”本体验板块通过父母与NPC建立模拟亲子关系,形象地置入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从而获得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图4.1“幸福之家 爸妈请你们不要偷看我日记”的场景

5.小结

父母拥有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除了为父母角色设有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还设置了社会支持帮助系统。该系统不仅让家长在面对亲职教育的问题时,能及时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提供咨询和协助,进而提升家长解决问题的技能,强化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维系。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上设置的社会支持帮助系统成为了所有家庭亲职教育沟通的渠道,提供家长、学校、社会的网络联系与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家庭互助团体,应用亲职教育的各种可行方式,促使家长们能相互帮助、支持及交流教子经验,把自己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表述出来,大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之法,并能得到在线专家的指导,把所获得的关于亲职教育的相关资讯,及时地公布到系统上,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本研究设计的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不仅具有满足父母情感体验的游戏任务,还提供了多元化的亲职教育网络资源和在线专家咨询服务,对家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助益。

(1)情感支持:给予家长关怀、同理、了解、鼓励及团体归属感,家长获得其他成员的经验分享和支持,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路途上不再孤单无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2)工具支持:提供亲职教育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活动,以及在线专家和教师们的免费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其学习家庭管理和亲职教育技巧。

(3)知能支持:让父母利用零碎时间完成游戏任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一套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亲职教育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父母的情感体验,增进父母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使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希望父母通过完成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反省以前自身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减少对孩子的严厉和命令行为,减少对孩子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减少对孩子的拒绝行为,跟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趋于友好、和谐,产生更多的信赖。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EB/OL].(2011-3-6)[2011-3-19]. http:///info/infoDetail_19675.htm.

罗东山.高中生亲子关系及其调试[J].科技信息,2006(05).

杨晓莉,邹 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9-43.

王丽娟,于璐,熊韦锐.国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43-45.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44-553.

胡宁,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陈蕾,梅海燕.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5-72.

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 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85-191.

李建民,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12.

篇4

1.建立层层负责制的网状管理体系,规范绘本阅读室管理细节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绘本阅读室应用价值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发挥绘本阅读室作用,可采取“管理重心下放、工作效率上升”的工作思路,建立以“班主任―绘本阅读室专管教师―教研组长―教学主任―园长”层层负责制的网状管理模式,在绘本阅读室的日常管理与应用、教育科研、阅读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实现班级、教研组、课题组灵活对接,互相影响与渗透,同时又具有高度自主性。还要制定与健全绘本阅读室管理与使用制度、图书借阅等各项制度,从而以管理规范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层层负责,层层问责,确保绘本阅读室的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管理科学,规范到位。

2.把关绘本图书质量,把握绘本阅读室图书的品质与教育内涵

绘本阅读室的图书品质是吸引教师与幼儿阅读热情的关键。绘本与一般图书相比,图文并茂,甚至有的绘本只有图没有文字,它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很难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

包括哲理、生命、爱的主题。因其图文共赏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给孩子带来视觉美的享受,符合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因而非常适合低幼儿童阅读。如,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观察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图书应选择那种图画大、画面传达信息量小且文字少的,便于孩子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大班的孩子观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可以选择画面文字相对丰富的图书,给孩子适宜的刺激,使孩子在原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3.发挥环境隐性教育功能,营造绘本阅读室多元化的阅读环境

阅读兴趣要从小培养,环境支持与熏陶最为重要。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发挥环境隐性教育功能,是绘本阅读室管理与应用的必备条件。因此,采光良好、温馨舒适、开放创新、安静不被打扰的阅读环境可以提高幼儿阅读兴趣,提升幼儿阅读质量。

如,我园的绘本阅读室首先注重了采光通风良好,墙面主色调为粉绿色,适合幼儿宁静身心,沉浸于书香;桌椅颜色与形状充满童趣,都是按照幼儿身高设计,开放式橱柜高度相宜,便于幼儿取放图书;墙面的装饰图案接近幼儿审美情趣,活泼生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温馨提示语告诉孩子绘本阅读时要专心致志、图文共赏、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

二、绘本阅读室的管理与应用应体现高效性

本文中高效性有三个内涵。对于绘本阅读室本身来说,主要指这份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即绘本阅读室的具体应用程度具备高效特点。对于教师来说,则是通过对幼儿的阅读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充满爱心、善于学习、乐于合作、能够审美的教师。对于幼儿来说,则是指通过绘本阅读室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与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相结合,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指导与影响下,切实能促进幼儿在读书中获得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对幼儿的教育效果达到高效性。

1.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提高绘本阅读室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既有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做适当调整。基于目前幼儿园班级中幼儿人数众多的现状,我们可以采用班级分组活动的策略,比如,将一个班级的幼儿分为两组,利用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区角活动的时间组织幼儿到阅读室活动。每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有组织地在绘本阅读室进行阅读活动,确保绘本阅读室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2.依托绘本阅读室这一载体,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把每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都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本身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书籍内涵的把握、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绘本阅读室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促使教师专业获得提升。如,教师们通过绘本教学设计、撰写案例反思、教育叙事等。其中教师选择绘本的过程可以扩大教师的图书浏览量,了解孩子的喜好;分析绘本教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欣赏与鉴别的能力;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指导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而课后反思与撰写论文等可以促使教师多动笔,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提炼总结,便于今后工作的改进。

3.在园阅读与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有机结合,扎实高效促进幼儿阅读习惯养成

绘本阅读室中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固然对幼儿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由于其独特性,不仅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孩子心灵得到更多关爱,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因此,除了绘本阅读室的自由阅读、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之外,我们要将在园阅读与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有机结合,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46-02

今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虚拟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交互共生,这种半虚拟化生存样态同样影响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1]。

据CNNIC的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而大学生又占到网民总数的九成以上,手机网民的八成以上。

我们感兴趣的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行为是否存在着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这些差异的程度又如何?笔者就此展开了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填涂有效率为9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8人(21%),女生143人(79%),多为“90后”。亲代多为“70后”,父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5人(8.3%),企业管理人员8人(4.4%),工人37人(20.4%),农民50人(27.6%),个体户62人(34.3%),无固定职业9人(5%)。母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1人(6.1%),企业管理人员6人(3.3%),工人31人(17.1%),农民49人(27.1%),个体户51人(28.2%),无固定职业33人(18.2%)。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1.0软件进行。

(二)研究假设

笔者对当前大学生代际沟通的差异情况提出了如下假设:

1.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代际差异。亲代和子代对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应用与接受存在差异。

2.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包括:男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或差于)女大学生;亲代中父亲(或母亲)对新媒体工具使用更主动积极。

3.大学生代际沟通的质量存在城乡差异。非农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

4.大学生代际沟通质量因家庭收入高低呈现异质化。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学生在沟通质量、亲子关系方面优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

(一)代际差异

这一代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分属于“90后”和“70后”,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2]。“90”后的成长与信息化进程相伴生,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土著”,而“70后”就不具备这种优势,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移民”[3]。新媒体时代的代际差异较多体现为“原住民”和“移民”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三个维度来一窥个中究竟。

1.平台差异。在常用交流平台的选择上,亲代和子代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图1所示)。出生在1990s年代的大学生子代更青睐基于网络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作为交流工具,而出生在1970s年代前后的亲代仍然主要使用基于数字移动通讯平台的电讯通话技术。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社交平台几乎涉及给出的所有选项,而亲代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使用QQ和微信,除此之外涉足的新媒体平台相对较少,博客和其它两项几乎为空白。这说明,代际之间的沟通平台已呈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

2.话语差异。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这个平台使用一套先锋时尚的话语体系,往往成为线下流行语的风向标。我们从网络流行语这一角度来透视新媒体背景下的代际话语差异。在被问到“你的父母知道‘呵呵’、‘么么哒’等网络新词的准确涵义吗?”时,34.3%的人回答“是”,65.2%的人回答“否”,说明大部分亲代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不高。在调查亲代对网络新词的接受程度时,受访对象有4.4%的人选择“前卫,在我告知之前就知道”,36.7%的人选择“能接受,还能和我互动”,49.4%的人选择“在我解释后能理解,但不会主动使用”,另外还有8.9%的人选择“不理解甚至排斥,交流中基本不使用”。

这种情况表明,仅有极少数亲代可以不借助子代的帮助掌握并熟习网络流行语,大部分亲代成员需要借助子代的渠道来了解和掌握,并且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也差强人意。

3.观念差异。互联网信息以海量、便捷和高效改变了知识传承的单一方式,代际观念的差异在网络时代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方式。我们考察了代际成员互相推送信息的情况,子代中有61.4%的人不会给父母发送相关网络链接;对于父母转发的链接,58%的人选择“有帮助,但作用不大”,15.3%的人认为“没用”。

在大学生眼里,亲代对于来自新媒体的“歧见”观念持疑虑甚至排斥态度。有44%的亲代对此“将信将疑”,加上拒绝、不理会、固执甚至驳斥的人占比合计73%。代际之间交流较多的话题集中在学习、就业、消费等环节,交锋较多的话题分别是择偶、就业和审美,双方能达成共识的话题则集中在人际交往这一领域。

(二)性别差异

在我们调查的代际沟通差异中,性别差异涉及两代同代成员之间的性别差异。先来看亲代在使用新媒体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有22.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很主动”,认为父亲更主动的人数略占优势,占34.8%,认为母亲更主动的占28.2%,父亲比母亲要高出6个百分点。

男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诸方面是否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我们运用均值比较逐一分析了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以及是否加父母为好友、是否利用新媒体手段送祝福,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等6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两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女生在亲子关系的互动、评价和感受方面有比较细微的优势,但总的来说代际沟通中同代成员在性别方面显露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代际沟通中的城乡差异,我们设定以父亲的职业作为分类基础。调查发现,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分析,在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父母使用新媒体表现以及媒体互动等6个项目的对比中,非农业家庭的得分全部优于农业家庭。P值小于5%的有沟通频率、沟通时长和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表现等3项,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城乡之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沟通感受、评价亲子关系这2项城乡之间得分并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城乡二元体制对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影响仍然存在,沟通方式和频率的差异化特征或许与经济水平、设备条件、亲代的学习能力等有关,但农民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仍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并未与非农家庭拉开较大差距。

(四)家庭收入差异

本次调查中样本的家庭月收入分布如下:3000元以下42人(23.3%),3000~5000元87人(48.3%),5000~10000元44人(24.4%),1万元以上7人(3.9%)。运用多个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分析在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情况下,代际沟通表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的梯形分布使得一些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项目如新媒体使用表现等秩均值呈梯形分布,如代际沟通频率,代际新媒体互动以及父母的新媒体表现等。那么能否得出结论:家庭收入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并不尽然。

调查发现,当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时,沟通感受和亲子关系评价两项得分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但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样本这两项得分反而低于普通收入家庭,呈现一种逆转趋势。

三、结 论

就上面的调查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纵向差异,以及比较细微的横向差异。首先,纵向差异是指身为“70后”的亲代和“90后”的子代之间的代际差异,代际之间在沟通平台、沟通话语和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反哺”有望弥合代际之间因为信息化浪潮冲刷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4,5];其次,横向差异是指新媒体时代同代成员之间表现出的性别、城乡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在新媒体的运用上父亲的表现略强于母亲;女生的代际沟通质量相比男生而言有较为微弱的优势,然而并不明显。另外我们证实了城乡出身的不同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的确会影响代际互动的频率和方式,但这些差异的程度尚未落到使人担忧的境地,对亲子之间的沟通感受和彼此关系并无显著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沟通工具的引入可能有助于消弥二元体制、经济收入等对代际沟通造成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云蔚.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沟通[M].王关义编.出版教育与研究:融合与发展(2009).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

篇6

一、动机分析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天回第二实验小学杜家校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本校区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平时采用复式教学:一位教师任教多门学科。教师的复式教学需要通过多学科整合来实现高效教学。

二、实践行动

(一)整合教材,创设亲子沟通渠道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不尊重父母,在家很懒惰。为了引导孩子们,笔者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结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了解父母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期待;结合我校国学课题,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学经典课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当学生与教师意见不同时,教师要多一份倾听、沟通、理解的耐心。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完成《家人情况调查表》这一任务,如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日、愿望、烦恼、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父母,才会更好地深爱父母。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分享了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二)参与实践,叩开写作大门

一些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之后,通过亲自尝试捡废品,帮别人做工作,批发小商品等方式挣到了5元钱,充分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为上《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这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年级也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只有来源于亲身体验的内容,孩子们才有话说,有内容可写。因为亲身经历过,他们写出了活动的经历、见闻、感受,近20篇作品脱颖而出,如《挣5元钱――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和爸爸妈妈去上班》等习作获得“成都市今日少年文学奖”。

(三)创作美术作品,升华情感

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参与“陪爸爸妈妈上班”的实践活动,这样孩子对父母工作的不容易能有一定的感受,但是感受不深。除了少数家长外,大多数家长还不能完全让孩子深入体验自己平时真实的工作状态。为了突破家长与学生的认识,我结合美术学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期末作业――“画和父母的美好瞬间”。其中,陈锦辉画的“阴雨绵绵中的父亲的爱是跌倒时的良药”获得区教研员的高度好评。

(四)小手大能量――将感受化为行动

利用班会课《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将学生在“跟爸爸妈妈上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深化:“我们班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的,就在附近的小作坊工作,工作环境恶劣。我们的孩子更要懂得用行动感恩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然后Y合《品德与社会(生活)》三年级上册第20页教学活动“今天我当家”,设计孩子们可以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活动的调查表。

第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学生很少主动为父母做什么,基本都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想过自己主动为父母做事是对父母的爱的更深层次表达。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也了解到:孩子在家懒惰,父母喊做事还推三阻四的。也有一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事也少,且都被爷爷、婆婆代劳了,孩子们做的事就更少了。

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为需要落实的任务,因为这是作为子女的一项责任。在第二次的调查表中,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孩子们能做的小事”这一栏目,内容包括:扔家里的垃圾,和父母买菜时帮忙提菜,叠衣服,盛饭,摆碗筷,叠被子等。并且每月都会统计孩子们在家做事的情况,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后来根据家长们的反映,我得知大部分孩子每天回家后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然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主动照顾妹妹的李洋;爸妈不在家而帮助行动不便的婆婆做饭的李开朗;帮着爷爷去田里摘菜的小个子李鑫……孩子们懂得了用实行动来感恩长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听着家长们欣慰的话语,我的心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幸福。

(五)开展亲子课堂,引导父母做孩子终身良师

篇7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家长是社会中最关注学校教育的人群,也最有资格评价学校教育。在孩子读书阶段,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话题,学校和孩子是家庭生活的焦点。因此,家长想了解学校,想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想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校贡献力量是普遍的心理。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学校和家庭采取相互参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类型

根据合作中影响作用的方向,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校为主导,向家庭作用的合作形式(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家庭为主导,对学校影响的合作形式(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以社区为中介,学校向家庭影响的合作形式(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一)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

1.家长学校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最便捷、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是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家长学校是向家长开展普及型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家长学校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讲授有关知识,或由学校的心理教师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2.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最常见的形式,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会向家长汇报学生近期的表现和学习状况。有的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向本班级家长进行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使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符合孩子特征的教育方式。此外,科任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就班级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发展、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讨论。根据要求,各年段、各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性的家长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和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则至少两次。还可以召开小型家长会,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指导。

3.家长沙龙活动

家长沙龙活动,主要通过级长、班主任向家长宣传,家长自愿报名。活动由心理教师主持,班级科任教师也会以助理身份参与其中。家长沙龙活动关注家长的教育烦恼,让家长更好地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在沙龙中分享与孩子相处时遇到的烦恼,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的方式,共同对典型情况进行探讨,找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有效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并通过家长间的相互分享得到情感和方法的支持,让家长改进教育观念,共同成长,注重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4.亲子团体活动

亲子团体活动不仅包括学校组织的父母孩子一起参加的各种活动,还包括亲子团康活动、亲子小组辅导活动。亲子团体活动有利于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积极合作的态度,使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参观、访问、表演、听报告、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社会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在假期,亲子团体活动更加受到家长们的欢迎,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为三者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搭起了桥梁。

亲子小组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由心理教师组织同质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亲子心理辅导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根据小组成员的一般性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和家长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体验和感悟,感受彼此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中获得和谐相处的方法。由于亲子小组辅导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因此得到家长的认可,心理辅导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亲子辅导活动,需要心理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学校中并不是十分普及。在对广州市越秀区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调查中,专职心理教师普遍都开展过亲子团康活动和亲子小组辅导活动,而兼职心理教师只有一小部分开展过亲子辅导活动。因此,对学校骨干心理教师开展亲子辅导方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5.个别辅导

在课题研究中,从心理教师提交的个案辅导案例来看,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个别心理辅导中都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和影响,在辅导中会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对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以及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在个别辅导中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家长们了解了自己孩子当前的心理状况,了解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感受到家庭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学生心理问题预防、预警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家长及时调整自身和家庭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状况。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凭着对学校心理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能够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可以防患于未然。

出现心理问题以后需要进行干预。一些常见的问题,专职的心理教师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在对学生和家长的辅导中,最常见的技术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该疗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家庭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其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而是反馈式的循环关系。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

从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教师对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多倾向于教育学的层面,多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施加作用和影响,而对家庭系统治疗的心理咨询技术层面的干预还比较少见。因此,在心理辅导专业水平上对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

1.家长志愿者活动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校园。家长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为学校教育尽一份力,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自愿组建起来的,家长“志愿者”在校园参与学校的服务。如校运会上,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有的当裁判,有的进行宣传报导,有的负责保卫和安全,有的协助后勤,为学校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家长通过做志愿者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班级。通过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了使孩子从小爱读书,营造书香班级的文化氛围,许多班级的家长自发地捐书、捐钱、捐书柜,建立起班级的图书角。家长志愿者的工作渗透到班级,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家长志愿者活动从校园辐射到社区。比如,节假日里,家长带着孩子走访低保户和社区工疗站,捐钱捐物,送去生活用品,用他们的爱心行动影响着孩子。

家长走进学校、社区,有序参与教育活动,有效地增进了教师、孩子、家长之间平等、融洽的感情,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形成,使家校进一步携手,共谋发展。

2.家长讲坛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鲜活而前沿的知识,仅靠学校单一的教育力量很难做到,来自于家长的资源正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丰富和扩展。家长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每一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发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能丰富学校教育元素,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基于对当前教育的前瞻性考虑,我们尝试让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课程。

家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各种知识。教师惊喜地发现,各行各业的家长大胆创新,以超前的理念、鲜活的教学内容、精彩的课堂呈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有些资源丰富的学校,家长聘请心理专家,为孩子所在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讲座和团康活动。

通过家长讲坛,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拓展,探究知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3.家谊会

家谊会是学校与家庭双向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为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有些班级的“家谊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家谊会也让家长可以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育儿心得,这就使得家长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沟通的平台。部分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不少家长也因此成为了好友。

除了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校也通过家谊会积极向家长实施心理辅导,提倡积极正向的健康心理,并教授教育子女的方法。

(三)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1.社区宣传服务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长是家庭的主导,学校通过自身所处的环境影响家庭和家长。在学校所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有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学校的围墙、宣传板等都是开展社区宣传的重要工具。心理教师和学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社区自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发挥专业作用。

2.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其受到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方法的制约,不同的教育观念会带来不同的实践活动、形成不同的经验从而产生不同的指导模式。学校通过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新社区居民的教育观念,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作为义工参加社区教育,做社区教育的讲师,为社区居民开讲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给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能技巧。这些做法,使社区这一媒介对家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家庭环境。

二、成功经验

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全面,具有经常性。2.资源共享。通过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3.渗透社区。通过社区拓宽合作的范围,扩大影响的效果。

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有些学校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规范合作,形成架构

以广州市朝天小学为例,朝天小学是广州市有名的百年老校,位于广州市繁华地段,具有非常丰富的家长资源。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中非常注意规范化的管理,例如,为了规范化管理家庭志愿服务队,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和光塔社工服务站联手,制定了《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手册》,以“志愿时”作计算单位,设立“志愿服务晋阶制”,与“朝天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挂钩,激励每个家庭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中,使志愿服务得以推广,使更多人受惠。也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志愿者管理资料,包含《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架构、管理及服务计划》、《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管理制度》和《朝天小学志愿者信息表》。德育领导小组和专业社工进行管理,建立激励和表彰机制。家庭志愿服务队将依据志愿者服务记录,实行星级认证和晋升制度;结合志愿家庭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家庭资源作了规范化的管理,进而突出优势影响,降低不利因素。

(二)引领社区,影响家庭

例如,文德路小学十分重视社区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与社区合作,在所处的大塘社区服务中心附近设立了宣传长廊,定期刊出包括心理、生理健康常识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文德路小学的教师们参加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立的义工发展中心的活动,在社区中突显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文德路小学是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该校的鲜明特色,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广为认可,是广州市非常受欢迎的学校之一。学校通过自己的品牌带动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让社区居民重视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要做到引领社区,学校本身要在这一方面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开放学校资源,让社区居民了解学校的特色,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三)专业指导,系统实施

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亲子活动有自己的特色,亲子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学校亲子活动选择在开学、散学礼、家长会等时间点进行,形式有:《亲子成长手册》的指引、亲子团拓活动的开展、亲子访谈、亲子讲座、亲子咨询、周末亲子沙龙、亲子漫画等,每学期都坚持定期开展。第二中学亲子活动开展得好,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专职教师的坚持。亲子活动的开展难度很大,家长的观念、师资的力量、时间的安排等,都会对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一步步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能够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再次,心理教师要有奉献精神,用休息时间开展亲子活动。

(四)挖掘潜力,优势互补

广州市越秀区位于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在广州市处于领先地位。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下,汇聚了丰富的家长资源。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坛,让学生共享资源。由家长委员会出资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给学生开设讲座和课程,为家长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同时,学校心理教师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开展青春期心理特点、考前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分析与思考

理想的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环式教育体系,形成一种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形式。

分析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学校对家庭的影响比较充分,渠道多样化,效果比较突出。分析其原因,在教育影响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具有专业力量和专业的机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产生影响。

2.家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开始慢慢体现出来。资源丰富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而资源相对缺少的学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3.学校通过社区影响家庭方面,学校与社区都重视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好。例如,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和大塘街道长期稳定合作,已形成了机制。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和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

篇8

我们以亲子阅读为例,传统的方法是照着书给孩子讲故事,而按照科学育儿方法则是,先问几个问题,吸引并启发孩子的思考――“你最喜欢这一页当中的哪个小动物呢?”“你看看这个小动物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呢?”“你会发现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因为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角色,而对整本书的阅读产生好感。我习惯把孩子感兴趣的那个点称作“兴趣源”,兴趣源就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与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之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准备,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学习本身,那就是对于学习者的全面了解。如何了解学习者呢?观察与问询。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游戏故事――“大记者与小明星”。即通过表演采访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密集提问,从而自然地了解到孩子的信息。

篇9

一、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认识存在偏差

家园共育每学年都会列入我们幼儿园的工作计划,由于经常重复做,渐渐地演变成了例行公事似的工作。园长讲话,提几点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家长学习知识,甚至,把家长叫在一起,交流讨论等形式,由于对家庭和幼儿园功能认识不足,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双方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存在不同之处。幼儿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家长认为,我的孩子缴了钱上幼儿园,幼儿园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而家长只管提出要求,但很少付出什么,被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二)家长和教师忽视沟通交流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怕孩子碍事、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并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受教育的一些表现;有些家长认为,我们交了学费,孩子就该归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应该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家长的认识中认为自己就是赚钱,能为孩子生活提供保障就行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孩子学到科学知识就行了,至于和教师沟通交流,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就不需要。导致这种认识,不仅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孩子的观念落后等有关,也与农村幼儿园对家长的工作忽视有很大关系。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顾不上”“没有时间”等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参与了,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活动的目的视而不见或纯粹不知道。由于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教师对家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增加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有的老师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可以单独胜任的,没有必要太费周折、自找麻烦地同家长商议;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为了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力度上大打折扣;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园是教师的责任,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幼儿在园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被家长批评就行了;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没必要与他们交流、沟通等。因此造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园共育中出现家长和教师的不配合现象,以至在家园共育上存在诸多问题。

(三)教师和家长观念上存在差异

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们照料。而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缺乏全面详实的了解和认识,加上受生活环境、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爱多于严。许多爷爷奶奶家长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难度。教师对爷爷奶奶缺乏尊重和信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教育孩子的“专家”,爷爷奶奶不如自己懂教育,让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是在添麻烦、制造混乱,甚至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育别人的口气、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教师的这种态度妨碍了与家长的沟通,导致家园共育中的问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有效实现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观念,丰富家教知识

(1)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我们发现在家长中也有教子有方的,即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长也会在某一方面有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经验。这些资源如果为所有的家庭和幼儿园共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家长们交流的方式。

(2)设置家园共育栏目。我园在每个班上都设置了“家园共育”这一专栏,并不断更新内容,有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有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表现情况,还开设了一个家长们交流讨论的专栏,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考,对家长较为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交流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贴在家园共育栏中,当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一看,了解和交流。可以这样说,“家园共育栏”是家园工作的桥梁,是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一起沟通、共同教育的纽带,是丰富家园共育经验、提高家园共育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二)亲身经历感受,提高家教艺术

(1)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平时有很多家长送了小孩不愿离去,很想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情况?老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解除家长的困惑,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和亲子游戏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掌握一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就解除了他们的疑惑,见识了一些教育方法。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每一次活动使家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似的,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孩子和家长在游戏中也增加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和孩子一起交流玩耍。

(2)幼儿的各种学习成果展和汇报表演。孩子在幼儿园里都有那些收获呢?这是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我园的老师还让孩子回家后把在园内学到的知识如:折的小鸟、拍皮球、画的画、学的儿歌、故事、舞蹈等向家长展示。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且从中学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怎样评价孩子的成果等。

(三)沟通形成制度,及时化解难点

(1)制作家园联系册。我园使用幼儿成长记录册有好多年了,效果很不错,我们每个月在成长册上把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及生活图片、孩子的成果张贴上去,家长看后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也记录下来,以便让家长和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成立家长委员会。我园有效地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平台,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讨论、交流家长们的意见,共同策划一定的亲子活动、主题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动员家长们积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促进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提高。

家园共育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共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确保家园共育确实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篇10

2.家庭教育情况

(1)家长育儿观念相对落后。从孩子入学看,超过6周岁入小学的共34人,其中5人9周岁以上才入学。从学生转学看“,随亲就读”是流动儿童的就读的主要形式,32%的学生有过两次及以上的转学经历,就读学校成为孩子一次一次被动适应的“托儿所”。

(2)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97%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要上学,96%的家长认为在人生的成功中学历起很大作用,希望孩子获得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有42%的家长还期望孩子上到研究生及以上,这与自身学历实际形成鲜明对比。另外,83%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60%的家长能抽时间关注甚至辅导孩子的作业。

(3)家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的达92%,而当孩子学习成绩退步,能和老师、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的达72%,能与学校老师经常联系或偶尔联系的占84%,27%的家长也经常和孩子一起活动。

(4)亲子关系一般较为和谐。每天和孩子交流的达到57%,几天一次的也有21%,孩子对家长管教能积极听取,心服口服的达56%,85%的家长认为自家类型属于民主型和随意型,能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达74%;孩子能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或当遇到烦恼时,最喜欢找父母诉说的占54%。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归因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家长家教知识贫乏。从流动儿童家长的学历与职业看,他们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都存在不足。百户家庭中,有45%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家教知识一般水平,33%的家长觉得自己家教知识贫乏,另外,有44%的家长觉得“不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烦恼。

2.家庭教育时间不足。调查中发现,有17%的流动儿童不和父母住一起,有31%的家长感觉“没时间教育孩子”,日常几乎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的占14%,从不会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占26%。

3.家庭教育品次不高。

(1)少部分家长的一些“陋习”对孩子影响是消极的。例如:有26%的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64%的家长很少、有时、甚至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打牌,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退步,有4%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

(2)少部分孩子在家里属于“散养式”。家作辅导靠爷爷、奶奶、家教班老师或无人辅导的占39%,而晚上大部分时间是自娱自乐的,包括看电视、与同伴玩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占33%。

(3)一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确实比较贫困,再加“儿多女多”,因而对孩子的成长环境的优化也就“顾不许多”了。

4.教育子女依赖性强有些家长思想上存在“学校依赖症”,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过于依赖老师,认为“家长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则是老师的事”,有15%的家长“从不”主动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他们期待学校给予其“顺向”的引导帮助和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归因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根本制约因素。流动儿童家庭月收入大多低于本地居住户的平均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现状成为广大家长迫切而现实的目标,因而,他们在快节奏的城镇生活中“没时间陪孩子学习、没时间找孩子谈心、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就可以理解了。

2.家长个人素质。流动儿童家长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首先,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品次不高,有时甚至是消极的。其次,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因而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简单化、机械化,有时是“粗糙”甚至是“粗鲁”。

3.儿童自身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地区教育质量的悬殊,新旧生活环境的对比,让大多数流动儿童感到自信心不足、交往有压力,时常会表现出“担心别人看不起”,遇有烦恼“不告诉任何人”。另外,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大多都比较“野”,性格倔强、不听话。对家长管教“置之不理“”一时管用“”怀有敌意或对立情绪”有近一半的孩子。

4.学校老师责任。面对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此时老师却不太理解家长的“苦衷”,总认为家长管教孩子“不配合”,显得无力又无能,因而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帮助引导也就“怠慢”了。

三、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成立“家长学校”为加强家校联系,我校建立了“流动儿童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校内的德育名师组成“讲师团”,利用双休日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为流动家长和儿童上课。内容有“家长言传身教“”学生习惯养成“”亲子交流沟通“”儿童适应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推介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读物,下发由我校课题组编撰的《家庭教育读本》。

2.举办“家教沙龙”家教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师及专家备咨询。家长们的“共同语言”很多,经验也好,困惑也罢,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资源。而和专家、老师的“对话”更能让家长们找到成功教育的理论支点。

篇11

1、为最大限度保证活动的安全,避免组织的分散性,本次活动采取委托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成长快乐大本营)承办以及由承办方包车统一出行的方式;

2、经过调查,本次活动承办方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是一家正规且主办亲子活动经验很丰富的公司,所在车队正规有资质,车况良好,驾驶人员具有长期驾驶活动车队车辆的经验;

3、家委会对活动场地等进行了前期考察,事先熟悉了活动地点的环境,了解了活动场地是否有安全隐患并和接待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以排除安全隐患;

4、本次活动的所有安全事项和责任全部由承办方成都野趣文化传播公司负责(备注:安全责任指本次活动从当天早上在学校门口办完交接手续开始到当天下午返回学校下车为止,同时在活动中含亲子活动的安全责任。),承办方有周到的安全措施并办理了活动场地保险,活动开始前我方还将与承办方签订安全协议。

除了上述家委会前期安全措施和承办方将履行的安全责任外,我方在整个活动中还确定了以下安全预案:

1、安全分级负责制:根据学生和家长人数,分成小组,家委会设安全总负责人1人,自备专业医生1人,专职安全引导、监控、处置人员4人,全面负责小组活动中的安全;每个家长还负责自己孩子和所带孩子的安全。

2、活动前和活动中,严格强调“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活动原则。时刻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提醒。

3、坐车时提醒孩子乘车安全,勿将头、手伸出窗外,家长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严禁起身打闹。若车子出现故障,及时组织疏散到安全地带,强调“任何人不得单独离队行动”。

4、安全卫生措施:准备好创可贴、消毒液、绷带等基本急救卫生用品,备好活动地就近的医疗机构的电话。

5、本次活动的整体安全措施和责任由承办方负责,活动中有的项目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的,有的项目孩子们自己可以独立完成,要求家长服从组织方教练的安排,不要擅自行动,以确保安全。在教练统一带队的前提下,教练对参加活动的孩子及家长进行安全保护。在自由活动或休息的时间段,要求家长监护孩子的安全。

6、家长和孩子都穿平底鞋、运动服,方便运动也安全。

7、家长要给孩子带上水杯和干毛巾,活动中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擦汗,避免感冒等。

8、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孩子不带零食 ,活动过程中也不要擅自购买零食,组办方会在活动场地准备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