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74-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同样,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形式是演示实验,它是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其现象而创设的,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它既能引导学生观察,又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实验教学为例,介绍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 教材分析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五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的概念,再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进而通过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共振现象。

2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对机械振动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振幅、周期、频率等描述机械振动概念的含义,对机械振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关于共振的一些现象,但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另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频率、振幅和音调、响度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掌握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其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以及受迫振动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接近时振动的特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亲身感受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实验,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及共振,从而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共振现象。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固有频率、阻尼振动的概念,阻尼振动图像的特点。

(2)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

(3)知道什么是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并能解释常见的共振现象。

3.2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受迫振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体会自然现象背后的奇妙规律,培养求知欲及学以致用的精神。

4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激趣导学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思考法、精讲点拨法,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 实验器材

龙洗、音叉、受迫振动演示仪、自制共振演示仪、共振音响。

6 实验教学过程

6.1 趣味实验导入

【实验演示】 故作神秘,为学生带来古代的脸盆,在盆里放少量的水,教师双手快速有节奏地摩擦龙洗的双耳,盆中的水会发生剧烈振动,甚至喷出水柱。请学生观察神奇的实验现象,而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可以揭开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

【设计目的】 通过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6.2 积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固有频率

【实验演示】 取出一支音叉(如图1所示),敲打使其发声。引导学生仔细听声音的音调。改变敲打力度,引导学生听音调有没有发生变化。换另一个振动频率不同的音叉,重复上述操作。

【设计目的】 通过分析可得同一个音叉两次敲打音调相同,与敲打的力度无关,而不同音叉的音调不同。从初中学习过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入手分析,即每一个音叉都有其固定的振动频率,这个频率与振幅无关,从而引出固有频率的概念

(2)阻尼振动

【实验演示】 取出一支音叉,敲打使其发声,引导学生注意听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听到音叉的声音响度在减小,但音调并没有变化。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你能否画出音叉振动的图像?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音叉音调不变,说明振动的频率不变,响度变小,说明振幅变小,根据这一特点画出音叉振动的图像,进而引出阻尼振动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阻尼振动的特点――振幅尽管在减小,但其振动频率不变,它是由振动系统决定的,也就是刚才所学的固有频率。

(3)受迫振动

启发思考:阻尼振动最终要停下来,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要产生持续的振动,需要给系统一个驱动力,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借助于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结构。

【实验演示】 将受迫振动演示仪置于讲台上。以一定频率的力摇动摇杆,请学生仔细观察物块振动的频率和摇杆的频率。增大(或减小)摇杆的频率,请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引发层层思考,既而引导出驱动力、受迫振动的学习,并且总结出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的频率总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可以借助例题加强对受迫振动的巩固理解。

6.3 研究共振现象

启发思考:受迫振动的频率和固有频率没有关系,那受迫振动的振幅和它的固有频率有无关系呢?

【实验演示】 将如图3所示的自制共振杆演示仪置于讲台上,请学生观察实验器材。依次拨动几个杆,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杆的振动频率,长杆频率低,短杆频率高,长度相同的杆振动频率相同。然后,用力拨动某一杆A,并提问:

A杆做自由振动,为什么其他几个杆也都振动起来?(原因是A杆通过摆动片给其余杆一个驱动力,使其他杆做受迫振动,所以这些杆的振动频率都和A杆一样。)

请学生继续观察,为什么做受迫振动,几根杆的振幅却不一样?哪些杆振幅相对大一些,哪些相对小一些?问题可能出在哪里?抓住关键,杆的固有频率不一样。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得出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教师和学生一起画出共振曲线,借助例题加强对共振的理解。

6.4 结合生活,升华意义

(1)解释龙洗现象

【原理】 当两手搓双耳时,相当于产生两个振源,当振源的振动频率十分接近龙洗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使得振动最强烈,使水溅起。

(2)声音的共鸣

【原理】 两个音叉的固有频率是相同的,当一个音叉发声时会与另一个音叉产生共振现象(如图4)。

(3)风的共振:播放视频。

(4)趣味实验:共振音响(如图5)。

【原理】 音响的底座是一个振动源,将音响放在固有频率与所播放音乐频率相近的界面上时,会产生共振现象,出现“让桌子一起唱歌”的奇妙现象。

(5)历史上的共振:塔库马大桥。

【解释】 当风从桥的侧面吹过来时,会产生一个周期性的作用力,当作用力的频率与大桥本身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大桥发生共振,导致桥损坏。

6.5 课堂小结

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M行复习小结,主要强化刚学的概念,可以通过习题来加强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6页)

7 教学反思和评价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物理,必须让每个物理概念都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演示实验正是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服务的,它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教师把现象直观、结果精彩的物理实验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心灵将产生极大的震撼,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勇气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要做,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演示实验。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针对每一个概念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进行引入,这样既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堂里的实验器材操作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了使实验现象更突出,笔者还自制了共振杆演示器,演示效果很好,现象很明显(自制教具的过程其实也是使自己更深入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

另外,本节课还设计了趣味实验,如龙洗,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共振音响,这些新奇的事物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最后,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共振现象(如风的共鸣,洗衣机的抖动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物理教学应该让实验引领课堂,让智慧飞扬,让科学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篇2

其实对于物理现象的认识有一个标准,一般来说,真正认识物理现象要达到这样三项要求:第一是要认清物理现象的关键特征;第二是要明确出现该现象的条件;第三是根据我们教学的不同要求,有些还需要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其实许多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的阶段性,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感。我们要了解《课程标准》对高中该阶段学生的要求,对深度、难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如多普勒效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可是如果真要解释它的原因,还挺困难的,因为它表现出来的是波的频率的变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呢?

在认识了多普勒现象后,请学生读书学习其成因,结果学生遇到困难。于是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提示学生“频率”相对抽象,指出周期会更易思考。学生分头讨论研究各种情况,最后由学生汇报研究情况。

这个处理是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概念、规律来解决问题,把频率的问题转化成了周期和波长来解决。因为时间和波长都比较容易通过示意图表现出来,这个图其实类似于学生熟知的追击和相遇图。在解释物理现象产生的原理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转换思维焦点,帮助学生间接地认识这种物理现象。

二、重视概念的物理意义

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提出新概念的过程和目的,使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

学生经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死记硬背,不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如加速度、电场强度或是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理解掌握物理量,应该把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用途放在第一位,而定义式的记忆放在第二位,定义必须能正确地实现它的用途,否则定义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要让学生理解物理量的意义,在提出一个新概念时,就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物理量。我举一个关于磁通量概念建立的案例:在初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基础上,又发现不切割磁感线而“改变穿过闭合线圈的磁感强度”也能产生感应电流。于是引导学生将两种过程形象化(画出磁感线),从而能比较(用多媒体动画辅助)发现两种过程的共同特点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了变化。这才是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重要条件,为此方才有必要定义一个新物理量:磁通量。其实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同时得出,磁通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必须引出新的物理量,才能更准确、更简洁得表述所发现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过程与体验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物理道理,体会公式中每一个量的物理意义

初中生都学过“功”,我认为高中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强调功是能量转移转化的量度,利用这一点,我们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很多疑难问题。

高考中有这么一道题:人下蹲以后再跳起的过程中,地面对人有没有做功?

很多人都很疑惑:人在力的方向上是有位移的,为什么结果地面对人向上的支持力却没有做功呢?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优先掌握“功是能量转移转化的量度”,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W=Fscosα”,那就不会轻易被考倒了!因为人跳起来的过程增加的能量,显然不是地面给的!

它不做功,从“Fscosα”怎么理解?应该如何来认识我们定义中s的含义,才能够满足量度能量转移转化的要求呢?这时候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一下,人从蹲着到跳起来的过程中,人的重心确实是有位移的。但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什么?地面给人的作用力作用在哪里?作用在脚底!在我们站(或)跳起来的过程中脚底有没有位移?显然没有!

跳起来脚离地以后,脚底是有位移,但这时地面对人的力却没了!

可见,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Fscosα”中这个s应该是受力质点的位移!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实施建议,特别强调要“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对于高中教学,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才叫科学探究;深入地思考一个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从中发现物理规律,只要这个规律的发现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和通过思考,最后得到结论,我认为它都是属于探究的过程。

高中物理教学相对于初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这是高中物理跟初中物理的一个明显区别;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

四、把握规律所反映的真实的物理过程、物理背景,体会其适用条件

许多学生学物理,没有注意到物理规律跟数学的差别,仅仅认识物理规律的数量关系,把物理的公式当成数学公式来理解,没有把握住规律所反映的真实的物理过程、物理背景,当然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篇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53-01

一、引言

随着9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要求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进步,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是中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知识,运用复杂的物理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开启智慧的第一步,长期以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目标难以有效延伸和体现等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摆脱传统教学束缚,研究和探索全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认知特点和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该阶段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对事物外部特征观察的形象思维尚无与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等科学概念相互联系的能力,逻辑思维缺乏深刻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初中生显著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年龄特征使其难以突破事物表面现象而深入到本质。

初中是接触物理学科的初期,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挖掘,通过巧设疑问、展开各种物理小实验等方式,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展现学科魅力,培养学科意识,建立物理概念,把握认知规律,了解和善于运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获得较高的学以致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物理学习影响因素及有效性探讨

(一) 影响因素分析

畏难情绪。初中阶段学科科目的增加、习惯性思维"物理难学"的影响、学习方法没有掌握等因素,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信心不足。

物理学科较为抽象,学生缺乏物理学感性经验和相应的理论基础,主动理解概念、用理论解释物理现象能力受限,陌生的物理属性、物理语言及物理单位等只能靠记忆,对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清晰等,严重分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前概念的形成,阻碍和抗拒了新知识的获取。前概念多为肤浅或错误的,会严重混淆和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如"力"和"功"的学习中,初中生惯常的思维定势"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原因"、"运动通过力来维持"等错误观念,干扰了学生正确的物理概念的掌握。

此外,教学方法单一、学习习惯不适应、学生缺乏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等也是影响初中学生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二)有效性探讨

明确新课改下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新课标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和钻研,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性格特征,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准确驾驭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的备课是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学生触类旁通和碰撞智慧火花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造就未来研究型人才的前提。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浮力"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生活常见场景作为课堂导入。将二个鸡蛋分别放置到清水和盐水中,提问:"为什么清水中的鸡蛋会下沉?而盐水中的鸡蛋则悬浮在液体中?"。带着问题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大小;再如,教学《汽化和液化》时,采用提问导入:严冬时在室外讲话,空气中会看到什么?答:"白色水汽";盛夏室内开空调时,为何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呢?二者是否矛盾呢?学生急于揭开这一物理现象实质,通过"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学习理解了"白色水汽"的实质,会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加强实验教学。新课改增加了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实验和随堂实验数量,提出了学生课堂操作活动要求。教师应加强随堂实验环节,如:摩擦起电实验可直观反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物理学原理;向暖水瓶中灌水,随着瓶中空气柱越来越小,空气振动频率加快,音调变高所揭示的物理现象,再如,比对普通容器和暖水瓶保温效果,加深暖水瓶真空瓶胆和软木塞,所利用的真空防止热对流及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一经典物理学"热传递"实验等,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生活常见现象的正确思维。

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阶段性地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整个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知识点和难点理解掌握不足的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学生快乐学习的倡导者和引导者。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新时期课改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正确梳理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从题目的各个环节可以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突发点:

1信息采集能力

本题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由于信息的阅读量很大,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采集题目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并注重对信息的筛选,排除对解决本题问题起干扰的信息.其中学生的陌生信息就有很多,其中陌生名词就有“冷媒”、“流量”、“制冷能力”、“供电频率”、“变频空调”、“定频空调”、“变频器”、“制冷量”、“能效比”,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对学生的信息采集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可能单纯的一两个新名词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解决,一下子出现近十个新名词,学生不仅要在文本信息中找出相关名词的注解,还要结合题目中的图像和表格来加以理解,还有些名词要靠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并结合本题中的其他信息来加以理解,比如什么是变频器,学生并不需要明确什么是变频器,只需要知道变频器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供电频率的,而供电频率学生也无法从本题中获知更多的信息,其中只能知道在原先对频率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揣摩其大体意思,并通过文字和表格获知供电频率f与流量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在整个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本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在平时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文字、图像、表格的好习惯,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话,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能够沉着面对的,信息的采集能力来自于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个阅读习惯不仅仅是物理的阅读,还包括各种材料阅读、文本阅读等.

2信息处理能力

从解题来讲,信息的采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解题,因此,信息采集后,我们必须注重信息的正确处理,处理的前提来自于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处理的目标是解决题目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两个通过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得以有效的链接.比如题目中第二小问出现一个选项D.变频器供电频率越小,空调机的制冷能力越强.题目中提供的相应的信息有三个:(1)压缩机的转速由供电频率决定;(2)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达到控制“冷媒”流量的目的;(3)变频空调机的“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格1所示.接下来要正确判断D选项是否正确,就看学生对这三个原有信息的处理.从而获知供电频率决定转速,转速决定流量,流量决定制冷能力,并发现他们的具体关系.

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能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信息,并整合题目提供的多条信息,最终获取处理过的正确信息.这个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之上,再去筛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并努力排除干扰信息对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影响,在信息处理的环节中,还要将获知的信息和我们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并从中选择相应的知识服务于我们所要处理的问题,如本题中,题目提供的信息是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学生就压缩气态“冷媒”进行处理,根据自己在物态变化中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获知这个过程是“液化”还是“汽化”,甚至可以根据题目的进一步研究,处理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3与时俱进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在提升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通过我们的物理教学灌输相应的时代信息,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科技的高速发展,而这些发展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次展示物理的学科魅力,从学科魅力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欢.就本题而言,考查的内容是变频空调,因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空调也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初三学生而言,他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和空调相关的知识,并试着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相关应用.中考内容中考查这些内容,就给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充分结合学生的物理前概念,构建新的物理教学系统,以满足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的进一步需求.比如,学气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关注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更加要关注应用问题;学习照相机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数码相机的应用技能,因为数码相机已经完全取代了原先的胶卷式照相机.可以开发的物理内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研究教材、研究生活,让物理教学内容真正更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篇5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科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各阶段的物理教学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实验教学也给于了非常的重视,从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初中物理课堂却普遍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总是不能有效的衔接,很多教师都认为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实验只能是对于理论课的一种辅助,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知识。而对于如何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理论教学中,进一步充实理论教学,则关注的比较少。实际上,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缺一不可。理论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知识基础,而实验则可以有效验证和发现理论中的问题,为推动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提供参考和实践。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促进物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融合,为构建初中高效物理课堂提供基础。

一、加强课堂讲授中实验知识的融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意识形成

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很多教师讲课就是针对课堂知识开展,基本上在理论课堂上不涉及实验的内容,导致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物理实验是干什么的。实际上,理论课的目的主要是要给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包括既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实验部分需要的知识基础。而且,由于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对于实验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不单单要为学生奠定实验课程需要的知识基础,还要更加明确的指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用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之前,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的讲解音调、音色、频率等声音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预先就对声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教师需要着重的强调出音调与频率在声音中的关系和区别,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就要针对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实验,课下学生们要自己先加深一下了解和认识。

二、完善实验课堂开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实验课堂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反馈

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物理课程来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验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实验课堂不单单是学生做完实验,写个实验报告就算结束了,这仅仅是完成了实验课程最表层的工作。而实际上,我们需要从实验课堂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尤其是关于实验过程如何反馈到理论讲授中来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实验后,教师除了让学生写实验报告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让他们思考从这个沸腾中温度不变的问题还能引申出什么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变?在什么情况下水的沸点才能变化?最终经过汇总,将此类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这里找到答案或者进一步向教师寻求答案,以此来丰富课堂讲授。

三、进一步深化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尝试理论实验同步开设

以往的很多教师在物理讲授课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现在有了多媒体,很多教师开始用多媒体教学。但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不过就是把教案换到PPT上放给学生,没什么新意。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模仿,最后撰写报告。二者毫无联系,这也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把一些实验教学就直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或者直接把实验课堂上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演示实验搬到理论讲授的课堂上,边理论、边实践,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着力加强理论将手中与实验内容相关度的情景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真实的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强化实验意识。比如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物理情景、运用实验设计物理情景、利用已有知识设计物理情景、重现物理学史设计物理情景、由高科技热点话题设计物理情景、用小故事、小魔术、小幽默设计物理情景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在理论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供铺垫,让学生都更加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去。

物理学科,在整个初中教学体系中,很多人都认为比较难学,甚至连物理课的任课教师自己都这么认为。很多公式、定理、计算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感觉吃力,所以,成了初中物理课堂上学习的难题。而通过实验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教学中很多抽象概念教学难的问题,让学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概念。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理论讲授的认识。当然,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要想改进必然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物理教师更加深刻的领会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深入改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模式,加速二者的融合,最终才能真正有效的把初中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融合起来,为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松波.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评方式初探[J]. 成功(教育),2011(7)

篇6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物理的学习是其中一大难点。整个高中的物理学习当中,解题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好物理的关键。由此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解题规律,注重解题的过程,明确解题的思维,通过掌握相应的解题规律以及基本的物理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理清学习以及解题的思路,从而能达到高效学习、快速准确解题的最终目的。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一)抽象化

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高中物理的态度是觉得难学难懂。对学生来说,高中物理与初中所接触的物理知识跨度很大。在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物理知识是比较具体化的、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甚至有些初中物理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如“融化”“升华”“凝华”等基本概念,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完全可以使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例子,进而让学生不仅理解得快,而且容易记忆。但是,高中物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讲解起来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如高一物理学中的“向心力”“加速度”“电磁”等概念,它们都是特别抽象化的概念。

(二)公式化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是难点。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公式,无非就是关于压强的计算,电学中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之间的换算,也有关于重力的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等的计算,公式比较少,而且各个板块中公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容易记忆。但是,高中物理中的公式特别多,就“物体运动”这一个知识点来说,就有线速度运算公式、角速度运算公式、加速度运算公式。此外,还有周期与频率、角速度与转速等抽象概念公式。学生记忆困难,而且容易混淆。

(三)细微化

与初中物理知识相比,高中物理所学的知识特别细微,或者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初中物理大多学的是宏观的、比较大范围的概念知识,如可划分成为“力学”“电学”“光学”等几个板块,只涉及每个板块中表层的知识。而高中物理则不同,就单单在“力学”这个板块中的重力这一个知识面上,就需要学得很细,如重力的计算、重心,还有与重力有所联系的万有引力、摩擦力等,都要学到,并且还要深入学习。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特点后,有针对性的培养高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们物理学习成绩的好办法。下面,我们就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分析。

(一)公式、定律记忆法――解题能力提高的基础

通过对物理教科书了解,我们可以发现高中物理课程中牵涉到很多定律、定理、公式一类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前人的总结,对于这类知识除了死记硬背以外,没有好的方法,这些知识是不允许改变的,是确定的知识。解答题目也是基于对这些理论的认同和熟知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也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公式、定律才能够正确解答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了解高中物理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基础。针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可以明确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培养的主要方向。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方便解题过程中对于定理、定律的应用。例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的概念的理解,也包括对一般、抽象的力的概念的理解,还包括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的理解等。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力的概念,我们在繁杂的力学问题中,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运动问题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力,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对不同性质的力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对抽象的、普遍的力的概念的理解。

(三)高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通过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通过在物理教学^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物理理论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情景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兴趣的提高与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方式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无论是力学题、电学题,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认真的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定的各个条件,然后通过不同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然后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建立直观的物理情景。物理计算题一般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析法和综合法。前者是利用物理公式,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求解,后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列出物理方程式求解。在实际做题时,不但要对物理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双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解题能力。在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摒弃初中学习过程中罗列公式、生搬硬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步骤与思路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考题的设置是将多方面知识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察的。在课程的设置和问卷的设置上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也能看出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难度,需要教师从业者进行不断探索,希望本文的诞生能为高中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思路。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31-02

1 前言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信息技术,符合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但部分教师选取的学习内容在与信息技术结合时,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多媒体技术,整堂课都是多媒体在发挥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取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品质进行探讨。

2 创设媒体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物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总结形成的一门特殊学科[1]。要想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深入学习物理学知识,必须引进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展示功能,采用多种恰当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只有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积极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在教学“光的传播”时,教师创设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夜晚城市五颜六色的灯光视频,导入新课:“这些色彩缤纷的灯光将城市打扮得分外迷人,你对光了解多少?你知道它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发光?你认为这是一种天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于是学生之间开展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知道生活中手电筒能够发光;如果家里停电,可以点燃蜡烛,蜡烛也会发光;太阳也是会发光的。手电筒和蜡烛都属于人造光源,而太阳则属于天然光源。”有的学生说:“我记得在一本课外读物上见过一种叫夜光藻的生物,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发出淡蓝色的光。夜光藻发出的光也是天然光源,因为那是夜光藻特有的功能,不是人类赋予的。不仅如此,我还知道,磷虾也是具有发光器的多细胞动物,它也会发出光。我认为磷虾也属于天然光源。”还有的学生说:“水母也是会发光的,我认为水母属于天然光源。城市的霓虹灯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光,所以霓虹灯属于人造光源。”……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何谓天然光源,何谓人造光源,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差别。同时,教师让学生做激光射向天花板的实验,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并引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检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中,学生会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3 利用媒体引导,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常见的物理课堂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教师口头讲解虽然较细致,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一味讲解,初中学生识记能力有限,还未等学生思维反应过来,很多知识点已经讲解完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要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利用媒体展示思考问题,让学生透过问题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教师由萧乾散文《吆喝》入手,引入新课:“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很独特的,你能根据声音识别出人物吗?今天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去聆听街头小贩带给我们的声音盛宴,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何不同,你能根据声音辨别他们的职业吗?”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聆听各种吆喝声音。有的学生说:“这些声音好独特,有些声音我第一次听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吆喝声,同样都是人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区别那么大呢?”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新课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讨论。有的学生说:“如果打小鼓,鼓声震动越大,声音越响,所以我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声音震动的幅度有关。”教师为学生讲解振幅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教师顺势播放《中国好声音》演唱片段,出示问题:“不同学员声音特质不同,哪些因素影响到声音高低?”学生开始思考。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体验展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我发出的音调越高,我感觉喉咙震动得越快,因此,我猜想生源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还有的学生说:“虽然我没参加讲台体验活动,在平时的说话中,我感觉到说话声音越大,音调越高,喉咙震动越快,声音振动的频率会直接影响到音调的高低。”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得到答案。

利用媒体设置思考问题,可以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利用媒体进行问题设置和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的学习习惯被规范,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认知水平被优化。

篇8

其次,谣言的蛊惑。大家都在说: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这样说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对物理就怯生生的,视它如老虎般,一有困难就觉得很正常,题做不出来觉得很正常,做出来反而觉得不正常了,试想这样的心态如何要得?

再就是,老师将简单的东西是不是说得有点复杂了,课本上的概念、公式、规律是可数的,而老师给出的有一大车,看似给学生的武器多了,反而在选择武器上难倒了咱们的孩子。这好比在公交车上,座位多的时候你就会想坐哪里舒服呢,如果只有一个座位你就不会犹豫了。

如果不及时改变对物理的学习态度,一直带着“物理难”的消极暗示,对物理的学习结果可想而知了。结果只能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物理将越来越差,一提及物理就感到头痛,越来越讨厌物理,渐渐就与物理“绝缘”了。这就使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感到困难,最后一败涂地。

殊不知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他犯了取得成功的大忌。第一,不清楚高中物理的真识情况,人云亦云。第二,缺乏自信,被莫须有的恐惧打败。第三,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以下还有几点是在谈话中学生自述的。

终于考上了高中,可以好好放松了。殊不知行百里者才到中途,怎能懈怠,这种心态哪一科也学不好的啊。

物理初中都学不好,高中物理学不好也在情理之中。殊不知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比较荒谬的。

学物理有什么用啊,我以后又不搞物理。这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说法。又有谁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以后?

下面我就怎样学好高中物理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供老师和学生共同参考。

知己知彼,有备而战,百战不殆。什么样的章节,什么样的知识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当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以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详细说明和展示。

物理概念、名词比较多,做好理解、记忆、背诵的准备。

本章定位:每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的特点,学科名词,术语,本章主要介绍和学习一些物理学科的专业语言――物理概念、物理量等一些物理名词,学习本章的意义犹如学好英语里的26个字母,意义久而深远。因为在后面的几章的学习中,以及做习题的过程中,这些物理名词会反复出现。

本章学习方法:背诵记忆式、卡片式、列表式。

涉及的物理名词有: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惯性非惯性)、坐标系(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的变化量、时间间隔(时间)、时刻、时间轴、n秒内、第n秒内、n秒时、n秒末、n秒初、中间时刻、路程、位移、中间位置、矢量、标量、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瞬时速率(速率)、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增加量),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速度-时间图像(v-t图)、位移时间图像(x-t)、斜率、截距、图像中的面积、打点计时器(点火花式、电磁式、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等40个左右。

巩固法:以上物理名词,必须明确其语义和意义,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提高。

本章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出现,难度系数不高,多为简单题。

―、重要概念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选来作为标准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质点:可以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时刻:表示一个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一般与位置相对应。

时间:表示一个过程,在时间轴上用一条线段表示,一般与位移相对应。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满足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满足标量运算法则。

二、几个易混的矢量物理量

三、几个易混的标量物理量

四、两个很重要的图像s-t图和v-t图表格比较

五、一个很重要纸带――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1.打点计时器的作用

(1)测时间(2)测位移(3)研究纸带研究物体运动

(电源频率50Hz,每隔0.02秒打一个点)

2.操作步骤

篇9

 

1 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标准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要求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了解常用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等。与原有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摘要的仪器设备。实施方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法等。

2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实验教学的相关概念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室为教学场地,以仪器设备和实验教材为媒体,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实验方案与步骤)操作仪器、控制条件、观察现象、测量记录、处理数据、总结规律、分析规律、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为基本内容的教学环节。

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物理实验知识、技能、方法、物理实验设计,对物理实验的态度情感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师的素质,物理实验室的建设,物理实验仪器的配备情况,物理实验信息的储备等等。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外部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可以是目前已经被利用的,也可以是还未被利用的怎么写论文。有利于实验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都可看成是物理实验课程资源。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传统的分类标准认为,中学物理实验主要有四种方式,演示实验、边学边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当今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3] 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有六种类型: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演示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开放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

2.2 与实验有关的认知学说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4] 认知学习理论中与实验有关的观点主要有:重视人在学习活动(包括实验)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通过实践对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强化的功能;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3 本课题的实证调查和研究过程

3.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物理实验既是产生物理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所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实验教学同其他教学过程一样实验教学,不应只注重单一目标,而应当追求多维目标;不仅要通过实验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也应当使其成为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此,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实验教学应着眼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实验教学的命题形式,发展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的能力;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改革实验结果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作为探索科学事实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5]

3.2 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验梳理

学术研究团队和一线教师合作,选取北京使用较广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作为基础进行分析,[6] 第一步是熟悉教材中的实验和要求,按照课标的顺序查找实验,在此基础上具体列出两版教材的实验。[7] 学术研究团队有两位教师和一位硕士整理两版教材的实验情况,两位一线有经验的教师同时也整理两版教材的实验情况,他们分别将人教版和北师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上、下和九年级的实验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按照编号、年级、章节、页码、实验名称、实验类型、备注、实验仪器这八个方面就行统计,然后每一版本教材综合学术团队和教师团队的结果进行整理,人教版共有137个实验,其中学生分组实验46个,演示实验91个,北师版共有100个实验,学生分组实验43个实验教学,演示实验57个。然后学术团队的两位教师将两版教材的实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验为模板,基于其实验的顺序安排,将北师版相同课程内容的实验进行一一对应,并找出重复和未重复的实验,取二者的并集。北师版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明,并将重复实验标出,与人教版的实验相区别和分析,找出两版教材实验的特色,声现象举例如表1。

表1 声现象一章两版教材的实验统计

 

版本

章节

页码

实验名称

实 验 类 型

实 验 仪 器

演示

分组

必做

选做

 

  8

人教

一、声现象

p14

真空罩中闹钟

玻璃罩、闹钟、抽气筒

9

人教

一、声现象

p17

人耳构造挂图

挂图

10

人教

一、声现象

p19

音调和频率关系

钢尺

11

人教

一、声现象

p21

观察声音波形

音叉、示波器

12

人教

一、声现象

p21

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

13

人教

一、声现象

p22

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不同乐器、话筒、示波器

14

人教

一、声现象

p24

音调可变哨子

筷子、棉花(碎布)、塑料管(竹管)、水

15

人教

一、声现象

p24

水瓶琴

8个相同水瓶、适量水

16

人教

一、声现象

p25

观察噪声波形

示波器、铁钉、玻璃、音叉

17

人教

一、声现象

p29

声音传递能量

去底塑料瓶、橡皮膜、三根蜡烛

18

北师

四、声现象

p48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鼓、纸屑、鼓槌

8

重复

四、声现象

p50

真空罩的闹钟

闹钟、真空罩、抽气机、柔软的泡沫塑料

10

重复

四、声现象

p54

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

钢锯条(较窄,长度约30厘米)

11

重复

四、声现象

p55

观察声音波形

二胡、音叉、圆号、示波器

12

重复

四、声现象

p55

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音叉、水槽、水(或音叉和示波器)

14

重复

四、声现象

p57

篇10

1.紧扣大纲,贴近教材,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再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简单叙述,而是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得出过程,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联系科技成果、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当前地方的热点,凸显地方特色。注意把国家及本地的重大时政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适当整理是试卷的一大亮点。试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实验考查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分析能力考查。中考实验试题主要考查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自行设计实验、分析和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4.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关爱生命。中考试题内容广泛,解题方法灵活,在解题过程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

二、中考物理的复习方法

1.一轮复习:回归教材,紧抓双基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梳理和归纳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一轮复习中,将课本知识分章节复习,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对本章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和归纳,列出知识框架。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复习结果,查漏补缺。最后小组间展示各组对本章内容的梳理归纳情况,全体同学各抒己见点评优劣,找出本章复习的最佳流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认真梳理每一个知识点,反复斟酌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绘制出合理的知识脉络图。

(2)通过现象和实验明了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中考物理试题越来越强调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考查。在复习中,笔者将知识讲解与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随手可做的实验及习题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对每一条物理规律的得出、对每一个物理公式的意义进行剖析,把握其本质,对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3)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早已形成的以及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不严谨的认识或判断。一轮复习要在“认真”两字上下工夫,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4)充分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概念和规律进行剖析,夯实基础。如对音调和响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在复习到音调和响度的决定因素时,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演示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让学生仔细观察,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尺子振动的快慢是否改变,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又观察到什么?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才真正发现了“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5)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自主复习中,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整合知识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因此,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列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记忆和理解。

3.三轮复习:关注“热点”,透视“盲点”,调整心态

篇1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知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太阳与月球”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教师可以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的互动中获得体验.就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以及它对月球运动造成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然而,太阳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耀斑、太阳风等现象.现在却把太阳黑子当作太阳活动的标志,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太阳黑子的图片,让学生讨论“黑子不黑”的问题.接着,用多年来对太阳黑子的观测数据让学生分析,谈谈太阳黑子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最后,共同交流太阳的活动对人类生存的地球有什么影响.这样的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既获得了“太阳与月球”这一节所要学习的知识,也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

二、创设体验情境,让抽象物理知识生活化

物理学知识结构严谨,概念与定义严密、精炼、逻辑性强.有些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理解而产生消极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式情境把抽象的物理知识情境化、生活化.这样,让学生把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到一起.例如,在讲“声音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体验情境:利用课件播放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开始把音量放得很小,很多学生说听不清,于是把音量调大.等到是一段低音的时候,就故意问学生这一段是谁唱的呢?学生立即回答说:还是周杰伦唱的啊!只不过是他用假嗓子唱的,只是声音故意变尖罢了……此时,再来讨论声音的特征,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这样,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听歌经验,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征就是响度、音调与音色.通过电视剧主题歌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同时,学生懂得了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强化实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学习的巩固与他是否动手去体验存在直接的联系.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认真的观察与实验验证.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知识,并且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直接参实验的过程,一定要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并总结实验中真实的感受,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讲“制作调光灯”实验时,教师可以改进这个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实验台上准备了电源、开关、灯泡、铅笔芯、导线、镍铬合金丝、两只定值电阻(5欧、10欧)等,要求学生动手制作调光灯,有多少种制作方法,哪一种方法能使灯泡亮度持续变化.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有的学生改变电源电压;有的学生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电阻;有的学生改变铅笔芯的长度;等等.种种方法都实现了让灯光亮度增加.这样的实验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也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