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由传统课堂转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按照罗杰斯的新技术采纳推广的观点,网络技术要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连接,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还需要考虑技术创新与学生价值观的相容性,与以往经验的一致性,与学习者需求的匹配程度。[1]

Charlton和Birkett指出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效果有影响。[2]刘儒德等指出,网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外在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必须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

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例如,一些语言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3]国外学者尝试通过工具软件跟踪和分析网络学习者的操作行为,Jia-JiunnLo等尝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浏览器行为,进而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4]国内关于学习者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研究评述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中,网络学习行为的行为分析、行为模型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筛选了6篇强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分别是《大学生Moodle教学平台应用现状的个案调查》(段金荣,2009)、《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张晓丽,2008)、《学习者特征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梁斌等,2009)、《网上讨论参与者需求动机、满意度与网络行为关系研究》(马卫民等,2009)、《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况姗芸,2006)、《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郭玲玲,2007)。在这6篇文章中,研究对象可分为在校大学生和远程教育的成人,研究中对这两类对象关注的个性特征要素有所侧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中包含人口学因素、上网条件和职业等,而这些因素在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通常不会考虑。从关注的网络学习行为看,对影响在线交流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是从需求动机、知识基础、性格、性别等个性因素对在线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关注的学习者个性特征看,对性格和性别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性格方面:(1)性格对在线交流有影响。(2)性格对自我评价、时间管理、信息查询有影响。(3)性格不会导致其浏览行为的差异。

人口学方面:(1)性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城乡差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3)性别对登录频次、发帖和浏览行为有影响。

知识基础方面:(1)学科背景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学习者年级阶段对收益行为有影响。

需求动机方面:需求动机与行为频率和在线时长显著相关。

学习风格方面:学习风格对在线学习行为确实有影响。在讨论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阅读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三、主要存在问题

1. 个性特征没有整体性

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是局部的、零散的,研究者没有个性特征整体性的概念。由于研究者对学习者个性特征所包含要素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研究内容和目标各不相同。从学习者心理特点来分析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较多。心理要素是学习者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由于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个性特征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整体认识,这是已有研究的最大问题。

对当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个性特征因素进行归类,可分为学习动力、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图1是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这五类个性因素出现频次的示意图,其中心理特点是关注最多的个性因素。每个类别包含的个性要素如下:

心理特点包含性格、学习风格、孤独感、、忍受力和网络焦虑等。

学习动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需求动机。

知识包含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和远程学习经验。

能力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远程学习技能。

自然环境包含性别、经济障碍和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等。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个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这些特征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影响,进而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学习者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个性都包含了哪些特征要素?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开放课题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随着此类学习模式的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种学习模式如何组织实施以及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1][2]及其理论基础[3],而有关大学生偏好哪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思维风格作为介于智力与人格之间的一种特质,主导着人们对于思考方式的偏好,对于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分析,探讨其思维风格特征,从而根据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为学校在本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偏好选用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属我校主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估的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出于整个课题的需要,研究对象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结果适用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

二、思维风格与教学

1997年,斯腾伯格在其《思维风格》一书中提出了“思维风格”的概念。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4],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和使用一种或几种能力的方式。他参照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在自我管理理论中,斯腾伯格按照5个维度将思维风格划分成了13种类型:(一)功能维度,包括立法型、执行型、审判型的思维风格。(二)形式维度,包括君主专制型、等级制型、寡头政治型和无政府型思维风格。(三)水平维度,包括全局型和局部型思维风格。(四)范围维度,包括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思维风格。(五)倾向维度,包括保守型和自由型两种思维风格。

斯腾伯格等人研究了思维风格与教学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的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思维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关系如下表1[5]所示。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思维风格特征,使用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式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表1:思维风格与教学方式

三、大学生思维风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从而确定他们偏好哪几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调研对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调研工具为北京师范大学武欣修订的斯腾伯格思维风格量表,该修订后的量表已被武欣等人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分为13个诊断分量表,共77个项目。对于每个项目来说,被试根据项目陈述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进行自我评定,13个诊断分量表的各自得分为分量表对应的项目得分的平均分。因调研的样本量较大,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实施,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错误,采用在线问卷调研的方式,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校园网内均可上网提交。同时为了方便低年级学生上网答题,我们印发了学校各公共机房通用的免费上机券,学生可持券上网。调研历时2周,回收有效答卷1492份,有效被试组成特征见下表2所示。整个调研过程均是遵循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且学生提交答卷后不允许再修改,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使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的答案直接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直接转换成Excel文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失误。因此,笔者相信,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是真实、可靠、有效和可用的。

表2:有效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四、思维风格特征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得分较高的是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这与武欣[7]等人研究得出的中国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立法型、等级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的结论也是不矛盾的,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关系。

(一)立法型思维风格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立法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和提出计划,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事。根据表1中立法型思维风格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立法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做课题的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应用做课题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的教学[8]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安排自己的工作,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立起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寻求资源支持以克服障碍。教师充当的是一种指引者的角色,主要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后,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与立法型思维风格的特征显然是相符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具有立法型思维风格倾向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立法型思维风格也偏好这种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理工科教学中,可推广使用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但是如前所讲,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可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之后才对学生施以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而对这种教学模式丧失兴趣。

(二)执行型思维风格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

执行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按给定了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做事。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执行型思维风格方面表现比较明显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就容易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风格。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则更容易倾向执行型的思维风格。执行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给定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是应用给定问题解决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9]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一个或者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学习者的活动自问题提出与意识开始,到弄清问题的原委与性质为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可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寻找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选择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不在与问题的提出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这与执行型思维风格的特点是相符合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按照有序的步骤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使用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执行型思维风格,对提高理科教育质量是有利的。

(三)自由型思维风格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自由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情境,超出现有的程序和规则,对变化的容忍力高。根据郑磊磊等人的研究[10],自由型思维风格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倾向,对于形成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教育和创造力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今天,学校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思维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加以强化,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主要是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由举办单位比如学校给定题目范围,每个参赛小组必须选择自己的参赛题目,学习小组要明确参加活动的动机。同时,竞赛活动是有时限的,学习小组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即是说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参赛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给定的题目范围内独立完成自己用以参赛的作品。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必须接触大量的学习资料,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学习小组还必须尽量做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学习者有容忍变化和面对不确定的情境的素质,同时又能找出一些超越常规程序的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具有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外,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探索能力,以增强小组的整体创造力,并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与自由型思维风格的表现特征相符,可在大学本科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五、结论

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本文调研和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据此探讨在高等理科教学中,可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和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几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这3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所偏好的教学方式。应用这几种教学模式,应能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课题200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经费的资助)

参考文献

[1][8][9] 李其龙,张可创主编.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约翰・宾著.张仁铎译.朱永新审校.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4][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1997.

[6]武欣.思维风格量表的修订与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

篇3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学习;有效开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在探究性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逐渐学会了配合老师,经常掩盖发现的疑问,课堂顺风顺水,一气呵成;二是一些教师固守预设,没有勇气把握课堂的生成,课堂功利化,缺少灵动和思维深度。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好的探究性学习其主体必是学生,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抢眼,要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要做到这点一定离不开好的情境。好的情境是开展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情境创设要多元化,常见的情境可以描述生活实际,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生成,也可以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借助媒体教师自己创设。例如,在学习《爬行类》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只小蜥蜴要寻找自己同类的故事情境,情境贴近学生的感知,学生既好奇又有兴趣,探究活动一下就展开了,并且以找同类为线索,通过小蜥蜴不停地寻找,学生的好奇心贯穿着整个探究。又如,学习《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一课时,教师播放显微镜下小鱼尾鳍中各种血管的视频,微观世界的奇妙,立刻将学生置身于探究情境中,调动着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判断着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什么样的是毛细血管。从血管的粗细到血流的方向再到血管的主干和分支最后到红细胞通过的状态,学生置身在探索情境中,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真实地反馈,动态地生成,学习着知识,感受着方法。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是灵魂,无处不在,但也只是灵魂,绝不抢眼,默默地保证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在一定的情境下,探究活动要取得实效,还要注意所选的探究材料的活动价值,尤其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材料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诠释知识,成就轻松愉快的学习认识过程。

二、合理设置问题,推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决定着探究的价值。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更要有驱动性,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爬行类》一节课为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建构爬行类特征的概念。问题1:你知道的动物中,有哪些属于爬行类?这个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也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问题2:(出示蜥蜴或壁虎)你抓过蜥蜴(或壁虎)吗?有什么感觉?它的哪个结构和爬行类相适应?引导学生亲身感知,观察感受爬行类的特征。问题3:爬行类还有哪些特征呢?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推动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注重课堂生成,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

探究性学习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固守预设,要重视课堂生成”。再以《爬行类》这节课为例,课堂上我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学生们都熟悉的题材设计了课堂主线,在小蜥蜴寻找同类的路上,先后让小蜥蜴遇见了鱼、青蛙、乌龟、蛇、鳄鱼等动物,每碰见一种动物,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猜想空间,也为问题的生成创造了条件。例如,蜥蜴碰见乌龟时,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它们外表不像,不是同类,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或者有一些生活认知,认为它们是同类,这样新的问题就生成了。学生生成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利用好的最好教学资源。当出现问题时,可以给时间让正反方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发现乌龟和蜥蜴相同点远比不同点多,最终得出是同类的结论,进而总结出“有些爬行类体表覆盖的是骨质甲”这一特征。同样的认知过程,碰见蛇以后,辩论出“有些爬行类无四肢”这个特征。在辩论过程中,教学内容得到了深化,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就实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分析、调查与检索、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从教学形式上看,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利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也被称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习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量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提供探究的仪器,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则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同一活动,他们分别以导师和主入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要正确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与学,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

3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是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所以,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许多物理定理、定律和原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教师教学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问题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3.2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物理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某些物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某一物理现象所具备的特征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一条条记住,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为了描述某一现象都会引入一些物理概念,而所引入的物理概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用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等问题一直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如果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设汁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3.4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物理内容常会涉及生活中的问题,物理习题也会涉及许多物理情境。这些生活常识和物理情境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索的探充性课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真挖掘并适时的给出学生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外探究性课题研究。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时,许多教材后面都介绍了用刻度尺可以粗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们设计测量人们反应时间的仪器,并将自己的设计结果应用于实践,检验其实用性可靠性;再如学习力学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学习了电磁继电器后,可以让学生收集几种小型电磁继电器,比较它们的结构、了解它们适用的场合.利用其中的一种,设计实用的控制电路;学习了传感器,可以让学生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学习了多普勒效应,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利用多普列效应的实用装置等。

最后还需指出,物理知识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对某些内容的处理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有些在当时不讲授的问题就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性课题让学生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志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2001(9).

篇5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探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1 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1.1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1.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1)亲身参与探究,寻求知识体验;(2)学会交流与合作;(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1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1.1引导点拨,实施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

3.2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2.1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指导确定

指导学生拟定好可行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它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课外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一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3.2.2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果科学地评价

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探究性学习,是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

4 探究性学习有感

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它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问题与对策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农村中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究。其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扬长补弱。

篇7

新课程使得探究性学习成为一门显学,可付诸实践,则又不乏质疑之声,矛头所指,“虚假”“空洞”“表演”往往成为经常听闻的批评。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这类课堂背离了真实的探究活动的一般规律,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

学科思维的综合与相互渗透实际上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善于利用学科思维的相互渗透,能够极大推动学生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更加丰富与深入。美国地理学家房龙曾有过名言:“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本文即以历史思维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渗透为例进行探讨。

一、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为地理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

众所周知,探究性课堂的第一步往往是从情境的设置开始的。可我们在地理课堂上不可能真正去纵横万里,学生的思维被课堂限制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情境”出现了。然而“虚拟”不等于虚假,基于虚假的情境所得出的探究性学习结果往往不是照本宣科就是似是而非、不切实际。按照布鲁纳的说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就必须指出科学探究起源于实际,换言之,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应当是赋予学生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虚拟的真实”。如何获得接近于真实的情境呢?

对于情境的创设,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引入历史思维显得很有必要: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却真实发生过,以人类曾经有过的基于地理知识或是能为地理知识所解释的历史活动作为背景,创设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必将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像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样,同历史上的人们一样在生活、劳作、历险中,感触、质疑、上下求索、总结、运用地理,重现人类所经历的在实践中感受和探究的过程。举例来说,当讲到季风、洋流的时候,我们应当了解在历史上最先接触到这一地理现象并总结规律加以运用的是勇敢的水手、精明的商人。课堂情境可以设置于几个世纪前令人激情澎湃的“航海时代”,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影视、文献资料,代入到航海探险的旅途。如果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区域资源,让探险之旅在目的上更加贴近于真实。

二、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强化细节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的过程。按布鲁姆的说法,“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比结果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强调地理“科学性”的一面,即便在探究中,我们也总是对一些重要概念放不开手,唯恐落下“概念都没讲清楚”的话柄,总是忍不住自己“赤膊上阵”,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即便是“有组织的”探究,也更多地强调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性分析,容易给人枯燥的感觉。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细节的丰富有利于建立更加清晰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正是概念、原理、推论这些理性思维的基础。

可是,在另一方面,新课程开展以来,也确实不乏被反对者攻击为“表演”的课堂,“曲终人散”后没有任何深刻的体验留下。这种“表演”的课堂与“体验”的课堂,区别恰恰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人造”的探究课程降格为“作秀”,正是由于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缺乏对细节的把握。真实的魅力源于细节,缺乏细节的、充斥“表演”的过程当然也就令人感到“空洞”“不可信”,令人厌烦,这样的过程又岂能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体验?而在这方面,历史学所强调的“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究的素材和思维。

例如,在探究日—地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历史资料上所述的秦代疆域“南至北向户”这一探究素材,从“北向户”这一奇特的地理方位细节出发,完全可以展开对“南北回归线”附近日出情况的深入研究。

又如,讲到中国农业地域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中国地图的旁边摆上一张中国历史年表,展露农业地域特征细节。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划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城重合,能够很自然地注意到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时期实力消长带来的南北界限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联……

三、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赋予地理探究性学习实践的价值

探究性学习理想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实际的问题,甚至进而通过知识的迁移创造性地在新情境(创设的或实际的)中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一点谈何容易。学生的活动空间、活动的经验和活动平台有限,在课堂上是很难去开展“有(实用)价值”的实践的。

年轻的学生或许没有应用地理知识在实践中“改天换地”的能力和资源,但这不妨碍我们以历史为依托,对历史上的地理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进行分析、假设、再现,甚至“改变”。做“事后诸葛亮”式的探究也未尝不是为今后真正的实践打下基础。

以选修内容“城市规划”为例,身处本乡本土,大可研究一番地方史志,综合地理学的知识,思考自己身处城市的古今沧桑变化。比如,就南通而言,从五代后周起,因盐业而兴,初建城池。今天常见的“圩”、“场”一类地名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历程?又如,探讨现今号称“近代第一城”的南通与张謇的城市设计规划及其在中国的开创性意义:张謇规划下的近代“一城三镇”格局与今天南通老城改造、新城区建设间的对比,如东、启东一带的沿海盐垦业所昭示的农业开发与工业建设之间的联系,环濠河“五公园”与城市湿地环境、娱乐功能的映照,甚至进一步深入探究张謇规划理念的理论源头——转学自日本的英国近代化工业城市布局理念和传统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碰撞,等等。这样的探究议题,基于地理的学科知识,紧贴身边的历史,而这历史又与我们真实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实践血脉相连,也就很自然地超越了课堂的限制,走向了真实。

历史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多学科知识综合渗透的一例,推而广之,物理学(研究南水北调中的力学问题)、化学(分析岩石圈的构成)、生物(地理环境与动植物分布)、语文(地名的词源)、数学(公转自转、历法、时区)……无不可以拓展。当然,地理学的思维也可以在上述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反渗透。

学科性是人类知识时展的产物,然而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思维的拓展应当超越学科的界限。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快速发展及其与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跟上国际问竞争的步伐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为原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促进探究性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一)探究主体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要注重以目标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习惯于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知识构建,形成问题,这也能为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做出评价,这样更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探究性学习中的真正主人。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就将一无所得。

(二)探究过程的实践性

学习是探究的基础,思考是探究的关键,实践则是探究的根本。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运用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见习、实习、实训等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还应该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得到体现。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三)探究实质的学习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学习”是学生探究的基本任务。探究性学习只有切实运用于学科,实实在在地根植于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数学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的思辨特征非常明显,数学中的大量习题本身就是开发思维和发展主动探究意识及能力的非常好的资源,因而不一定非要到校外实践中去寻找。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探究性学习可以也应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只要运用得法,就一定能够发挥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之功效,同时也能达到讲授式教学保障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之目的。

(四)探究群体的合作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虽然有时可以单独进行探究,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师生,或生生群体合作探究,尤其是对某些“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探究,只靠个人“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与他人合作或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完成。通过合作,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合理地设置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法,那么首先要做好的是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重视合作性学习方法要领,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总结解题经验和要领,逐步形成问题解答的一般要领,从而使学生带着方法要领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提升互助合作学习效能。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合理指导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纠 偏”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互助合作学习思想和习惯。

三、探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必要性

目前,学生不完成作业,考试舞弊和违法乱纪事件在高职院校也口趋增多。而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显得呆板。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并不是自身的渴望或喜爱,而是处于无可奈何境况,或是为应付家长们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探讨探究性学习的理由是不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或者说不能满足相关当事者的利益追求,希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满足其需要。因此,探索探究性学习获得广泛关注的原因。

(一)满足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探究性教学会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专业有了基本的兴趣,那么学起来才有积极性,才不会厌学。随着高职新课改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促使高职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更注重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这种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二)符合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探究性的教学,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习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课本之间,而是面向社会。它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品和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有一定的帮助。探索活樱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四、探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在课堂上营 造一种和学术研究相同性质的学习氛围。

探究和合作是相辅相承的,没有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虽然 也能解决问题,但不利于学生生成学习体验。可要是在教学中直接以问题或任务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知识点没有提前预习。探究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能不能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要注重围绕上述环节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以探究性学习教育具有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倡导教育革新的今天,在各种理念相互碰撞的今天,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各种理论都应当相互尊重,寻求对话,努力汲取对方的闪光点,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离开课堂,抛弃了教师的理念不一定是可以教学 工程化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造出最好最优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学为中心,促进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最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高效的开展,培养多样化现代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强伟纲,战学秋.高职探究性学习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8).

[2]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8―11.

篇9

物理这门学科,其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真理,隐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获取真知的全过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践行方式。物理实验让学生有了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与能力。物理实验的特性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物理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理教学领域中的师生都是通过“验证性实验”来验证前人已获得的知识,重复已经咬烂的残羹剩菜。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必须变“验证”为“探究”,让学生想学、愿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本人就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实验发表几点看法:

一、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法是一颗最闪烁的明星。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筛选整合信息、研究探讨等活动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以“问”开始,以“问”作结,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产生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石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教学不变的真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要让实验成为生动而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块奠基石。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可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利用一台手摇交流发电机,首先让学生取下永久磁铁,快速转动线圈,看看小灯泡发不发光;再装上永久磁铁,转动线圈,再次观察小灯泡发不发光。这样,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参与、仔细观察、探究科学真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2.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

物理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一个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问题)和研究目的,然后运用某些知识和手段,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并不断学习完善,最终得到真知的过程。因此,物理实验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学生能在实验中动脑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亿万年来,人类不断探索、不断演进,探究似乎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命脉。新生代的学生正是处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年纪,要让他们提出疑问,让他们探索发现,求得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有问则好,学生无问,老师就得“激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环节,是创新的起点。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做实验。这样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的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先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篇10

化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化学的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任何化学的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探究。

1.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两个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由此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其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重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学习时,我有意做了两次实验,一次待火柴即将燃尽时放入氧气瓶,一次点燃火柴后马上放入氧气中,让学生观察这两次实验操作及各自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次操作有何不同、两次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其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和深入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0-01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根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拟定可行性探究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达到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根据探究主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实际,针对探究对象与材料的特点,拟定明确、具体、关联、层递的系列可行性探究目标,并把这些目标课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检查自我知识储备,产生探究动机,闪烁探究火花,自觉、主动进入探究预备状态,为课堂探究学习奠基、蓄势、驱动。教学中,教师再针对设计的教学目标,拟出系列达标问题,并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概括、提炼、表达等探究性学习行为,逐个解决达标问题,逐步实现达成目标。如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我就在简介诗的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探究目标:1、找出诗人“观”到的大海景象的诗句。2、找出并理解诗人由大海景象联想开去的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观”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如下达标问题:1、作者曹操观沧海,“观”到的景象有哪些?2、作者曹操“观”到的景象都是实景吗?3、作者“观”到的景象有何特征?4、作者借这些景象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怀?在这些目标和问题的指引下,我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朗读,推敲诗句,互相讨论,师生互动,通过探究较好有序地实现该诗文理解赏析的目标任务。

其次,在探究的全过程中着力凸显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实践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更应重力突出这些特征,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和热情。在探究中,热烈讨论,解决问题,逐渐达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学好语文,锻炼增长语文才干。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性学习凸显“实践性”,就是要让学生主体的探究行为在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让学生主体成为语文阅读课堂学习全过程的主角,即是让学生在遇到课堂中能动地自觉地探究问题目标,教师只能充当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和“伙伴”。“问题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主体在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活动中,以语文问题为纽带,实现问题的衔接过渡和目标的达成转换,即以语文问题为中心,探究解决系列问题,有序地实现单一目标向终极目标的递进,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学古文《岳阳楼记》,我就设置写景和议论两部分的探究目标:对比分析“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古仁人之心”、作者宽广的胸襟。后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的心情和“迁客骚人”是否相同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别探究解答,衔接目标,达成任务。“过程性”特征,就是要让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一以贯之,不断,保持问题探究的连续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开放性”特征是指探究活动的空间、形式、问题的结果多种多样,只要科学合理,不求唯一。语文阅读课中有很多探究性问题,其答案有待学生开放讨论,如教学《孔乙己》,对末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一问,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时代背景,广泛深入讨论,对合情合理的回答均予以肯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凸显探究性学习四大基本特征,体现了学生主体自我、自主、能动、合作学习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达成语文目标,整合语文素质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得以科学贯彻实施的根本指针所在。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迁移延伸以巩固课堂探究成果。

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学生主体能动探究,解决语文问题,实现语文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课。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取得的各类探究成果,必须设法保存、巩固、迁移、延伸。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学生探究成果的策略方案,把学生探究中积累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通过各种延伸性学习活动,如布置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形式,加以拓展和深化,并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学生巩固探究性成果的各类信息,为以后探究学好语文提供必要预备资料。以教学古诗《春夜喜雨》为例,在组织和指引学生对律诗的艺术理解基础上,我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写景的语言艺术,诗歌优美意境,诗人杜甫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感情。达成这些目标后,我就设置检验学生“积累、感悟、潜、润、细”等词语表达效果的迁移能力题:1、朱自清在《春》中描绘春雨情景的语句是“ , , ” ;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等词表现的夏雨情景不同;2、作者抓住春雨特点,塑造了丰富的诗中意向,请你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和生活哲理,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什么人、事和物等等。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就可较好地巩固课堂探究所得,对拓宽学生语文思维,巩固语文课堂所得,迁移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语文新课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会越来越显示出科学、实用、高效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