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是基于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造成的。盲目消费尤其在一年级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同时也是第一次真正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大学生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凡此种种虽然不是主流,但都不容忽视,他既给家长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
2.消费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即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会逐步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大学生会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将会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将成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会逐步扩大到社会和自然领域,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享乐注意消费。
3.消费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现在,很多大学生主观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忘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私自利、虚荣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见别人穿得好、吃得好,自己也不甘心落后,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另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内在需求的变化和满足需求的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变化中的波动。
3.消费方式和成才目标相脱离。求知成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向,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明显地意识到了社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越来越感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考研辅导不怕花钱,各类培训多多益善。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是打着学习、成才这个合理的借口向家里要钱,却做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情。借口买书,书堆了满书架作摆设却不看;抽烟喝酒说是培养同学、朋友间的感情:玩游戏机说是提高计算机水平: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大学生纷纷迷上上网,部分学生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乏一些学生,省吃俭用去网吧打游戏,重金买游戏币。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潇洒、玩起来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忘一记了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松懈了思想。
二、大学生消费问题解决的对策
1.坚持高校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比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者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形成学生的科学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明确的目的,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要利用校园里的广播、校报、校园网大力宣传艰苦创业的事例,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价值观。
3.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勤工助学”本质上是一个积极的活动,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有很大的好处。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环境。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被父母包办了。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大学校园无疑成为他们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课堂。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是大学生不断自立的有效办法。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开展勤工俭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也是培养工作经验、锻炼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旋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92~94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者和生力军,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注重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其成长为社会栋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手段的日趋增多,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出现了盲目攀比、储蓄观念淡薄、超前过高消费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见与建议。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借鉴吴 等人的调研方法[1],选取周口地区的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幼儿师范学校等五所大中专院校的四万多名在校生为研究总体,从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为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在调研过程中,总体控制调研对象的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因素,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全面性、典型性,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问卷调查时,除了必要的解释说明,调查者不能对调查对象进行过多的干扰,确保每一份调查问卷都是调查对象的真实反映,并且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无效问卷除外);问卷阶段结束后,及时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问卷的突出特点和反映的具体问题。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做到合理消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2-3],但是,现代大学生的消费形式更倾向多样化,除了日常学习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外,恋爱消费、网络消费、通讯消费、社交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购衣消费、培训消费等也同时存在,不同的学生,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以及各个消费形式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两名学生的消费结构如图1。总体来看,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图1:学生甲、学生乙的消费结构图
一是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大学生缺乏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消费没有经济支撑。这种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很少有自主消费计划和消费经验,对消费缺乏理性的判断,对商品的需求缺乏理性的控制,对价值和成本缺乏理性的比较[4]。他们要么是一味地节约吝惜,要么是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可以说,大学生基本上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完整的、成熟的消费理念,自控能力较差,很多消费都没有必要性,而是受社会、学校、宿舍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随机消费[5]。
二是存在盲目攀比现象。现在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但也滋生了一些攀比心理。比如,部分同学为了能拥有刚上市新款手机、品牌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一件品牌衣服、名牌化妆品,就拆东墙补西墙,就从自己固定的生活费中,“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仅仅是为了满足爱慕虚荣的心理。
三是恋爱消费不容忽视。大学生谈恋爱时的开销往往远远大于没谈恋爱的时候。这是因为,恋爱中的双方,为了取得对方的欢心、满足对方的要求、展示自己的魅力,就会用很大比例的费用来进行物质、娱乐、旅游消费。现在大学生为了所谓的爱情,而节衣缩食甚至借钱度日的情r,在很多高校已经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水平。
四是缺乏理财储蓄意识。在校的大学生,其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排在第一位的仍是父母,其他来源则是做社会兼职获得的报酬或在校获得的各项奖学金,而后者不论是数量还是持续性都远低于前者(如图2),在适应了向父母“钱来伸手”的习惯后,就很少有同学会有理财储蓄意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
图2:大学生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
五是过度超前消费。由于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缺陷、享乐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心理的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加上不断增加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很少有大学生会对每次的消费进行记账,大多数同学的开支往往超出消费计划范围,个别同学在月初时,就常常不自觉地超支,甚至有些同学在学期末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
三、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建议
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共同努力。
一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在我们毫无理智、大把花钱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冲动消费的误区。有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供我们读书、上大学,当我们在学校大吃大喝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父母还没有买一件新衣服,父母可能正在为几毛的菜钱而和别人讨价还价。所以,无论从家庭孝顺角度,还是从社会风尚角度,大学生都应该增强自控能力,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不能盲目的陷入感性消费误区。
二是对于学校而言,应增强对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义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的培养,加大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强化“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指导,进一步塑造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要开展宣传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风气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三是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对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从小、从小事中锻炼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针对大学生,可以帮助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适当控制花销,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四是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拓展校园周边、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杂志、报刊等途径,宣传理性消费,引导大学生反对奢侈浪费、攀比消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氛围。
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消费观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能培养好,就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不利于人生发展,相信在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家庭培养,以及社会与学校这个集体环境的重视关注和努力之下,大学生消费必然是科学消费,良性消费,生态消费,大学生消费的成长之路一定会走好。
参考文献:
[1]吴h, 荆姗姗.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2).
[2]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一种潮流,热爱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消费中表现出的强大购买力,高校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主力军,其消费领域开始从传统的书籍、衣物等商品,逐步向数码产品等高消费品发展。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中年过渡的特殊阶段,其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仍具有不稳定性,外部消费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会影响其行为导向的变化。本文拟从狭义的角度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出发,简要探讨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策略。
1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问题
互联网交易渠道的快速打通打破了交易的时间及空间限制,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完善也使得互联网交易如鱼得水。“90后”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庞大群体,易被网络购物的快捷、丰富直观所吸引,慢慢地对网络购物产生了依赖。网上购物的物品从生活用品到学习娱乐、旅游产品一网打尽,当前大学生对互联网消费已经存在盲目冲动消费、跟风攀比、过渡娱乐、消费超前等显著特点。
1.1盲目冲动消费
目前在校大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消费环境,消费水平也相对提升,但自控力还很欠缺。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费没有明确的预算或计划,抱着不管结果会怎样总有解决的办法的心态只要手里有钱就随意花;另一方面,电商早已经盯上高校学生膨大的消费潜力及消费弱点,他们针对大学生采取了各种营销手段,营造一种低价促销的氛围加速大学生的消费频次,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所营造的疯狂降价促销氛围使得大学生对于促销产品的热衷演变为互联网消费的冲动性与刺激性。
1.2跟风攀比消费
跟风攀比消费是指消费者效仿和追求他人高水平消费的行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自尊心较强,往往不顾自己家庭的实际承担能力及自己的实际需要一味与他人攀比,比穿着,比时尚,从而达到在他人面前炫耀的目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殊不知,这样的跟风攀比习惯只会毁了自己,不利于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1.3过度娱乐消费
进入大学就像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的类型相比高中时期繁杂许多,为了增进彼此的关系,老师、同学、朋友之间难免会有需要聚会娱乐的时候。本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大学生选择毫无节制地进行人情消费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导致消费项目增加,消费水平上升,消费金额超支。
1.4随意超前消费
现在的生活大多呈现出快节奏的一面,生活节奏越快,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快。
随着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在日趋超前,在一些大学生中,超前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借贷”、“信用”、“透支”等新的消费情况普遍存在,各种大学生线上贷款APP和信用卡应用铺天盖地。由于大学生对于生活费缺乏合理的预算,生活上开支较为随意,关注时尚,容易发生毫无计划地利用信贷消费与囊中羞涩的矛盾,花明天的钱满足今天的欲望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行为主要成因
2.1家庭――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起源的地方,也是影响孩子消费行为的直接单位,不同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更倾向于感性消费,而家庭条件稍差一些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会更注重实际需要和消费能力。如果一个家庭注重对孩子的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便能更快地适应大学里面相对自由的消费环境,更能把握自己,在理财观念和能力上也会趋向于理智化。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消费任由为之,家长铺张浪费,支出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也会在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那么在大学时期他会在消费习惯的养成上出现理财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盲目从众等问题。
2.2学校――后期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重要环境
大学校园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如果一心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大学生其他各方面整合能力的培养,将会偏离其教育的宗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消费教育意识上,目前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校在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不够,相关课程尚未设置。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价值观、自我发展观密切联系的消费教育专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2.3社会――潜在塑造大学生的消费主义
当今社会西方世界流行的消费主义观念席卷中国社会,社会上形成一股消费新思潮,大学生作为新知识的首批接收者深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大力推崇西方消费主义,并在社会交际中体现出忽视精神追求的不利价值取向,追逐功利、拜金主义与物质享受,盲目超前消费。
3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他们的消费主义理念的需要进行合理引导,让慢慢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对待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问题上,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和消费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科学理性消费,以构建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心理。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家长共同努力。
3.1学校重视网络消费教育
学校应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角度来重视高校网络消费文化教育,开展合理的消费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理财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具体实际情况的了解,并且主动利用激励措施敦促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网络消费课外活动。
3.2加强社会引导
对大学生的消费,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及个性选择。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会影响踏入社会后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念。良好的社会网络消费环境将会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社会媒体也应发挥其正能量的社会舆论作用,传播优秀、与时俱进的传统消费观念。此外,购物网站也要从网络世界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摈弃各种不良信息,净化网络消费环境,倡导网络文明,以消费者的信赖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3.3明确家庭责任
家庭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文化建设有着无可代替的责任,家长也应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地给孩子传输合理健康的消费文化。同时,家长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生活费,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理财意识,同时,大学生们也应该多学习消费和理财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编号:KSP15335)。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66-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费收入已成为除国家财政拨款以外最重要的办学经费来源之一,它有效弥补了国家财力的不足,保证和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欠费现状
近两年,随着国家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日渐完善,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有所缓解,但仍较为突出。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欠费具有如下特点:
1.欠费学生人数稳中有升,但学生欠费金额有所减少。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逐步落实,并且资助政策尤其是国家贷款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强,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困难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学生实际欠费人数并没有大幅增长,因贷款金额最高限额6 000元,而学生的各项学杂费用加起来一般要在1万元左右,艺术类专业更高达1.5万元,缺口还很大,所以还有很多学生欠费。
2.欠费学生分布存在明显的班级差异。从班级分布情况看,班风、学风好的班级,欠费学生数较少;班级管理不规范,班风、学风比较差的班级,欠费的学生人数比较普遍。在班风、学风差的班级,甚至出现以欠费为荣的现象,有些学生看见别人不交学费,也就揣着钱也不交。
3.高年级学生欠费情况比低年级学生严重。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基本不欠费,即使欠费对象主要为贫困生;二年级起学生欠费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班欠费人数和欠费金额最大,他们存在着等到领取毕业证再交费的现象。
4.在欠费学生中,成绩差的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大部分欠费学生学习成绩差、品行欠佳,他们有的整天要么沉迷于网络,经常旷课或迟到,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把心思花在谈恋爱上了。
5.欠费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来自沿海地区、县级以上城市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欠费的学生较少;而来自农村、城镇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欠费的学生较多。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欠费比例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较为严重。
6.欠费学生并不全是经济贫困学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学校而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但也存在一部分是拥有笔记本电脑和高档手机者,但还拖欠几千元的学杂费的明显具有缴纳学费能力的学生。
二、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欠费原因
(一)社会原因
1.助学贷款操作程序多,办理速度慢。助学贷款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材料每一年都要重复申请一次,操作程序多,事务烦琐,并且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要交纳风险补偿金,很多高校不愿意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湖北省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学生出具相关证明,在户籍所在地县市教育局办理,并且要父母到场,办理手续相当复杂,并且贷款到账时间长。同时县级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少县市要么规定贷款名额限制,要么故意抬高门槛,把手续繁杂化,于是不少学生也放弃了生源地助学贷款。
2.由于毕业生就业难,使一些学生认为,即使拿到毕业证也找不到工作,这减少了“缴费拿毕业证”的约束力;有些单位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时不验毕业证,就与毕业生鉴定了就业合同,使得部分毕业生心存侥幸,认为无证照样就业,于是拒绝缴纳学费。
3.经济发展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学费收缴工作难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城乡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区及城乡差异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很多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没有能力缴纳学费,尤其是学费较为高的一些艺术类专业学生。
4.社会舆论导向存在一定问题。国家一方面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舆论可谓辅天盖地,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对贫困生的照顾,但也致使一些非贫困学生混水摸鱼,也不交费,照常来校报到,并且高校很难区分,因而不能拒绝。
(二)学校原因
1.学校学费管理制度不健全、催缴力度不够。各高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学费管理制度,要么是不够完善、要么是执行起来不坚决。导致欠费学生不仅能注册,还能参加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可以讲“免费”或“半免费”地享受着有成本的高等教育服务。
2.高校对教育收费政策的宣传不力。按照政府部门规定,高校应该实施阳光收费,通向社会向学生和家长公示收费标准、收费制度及相关的政策和收费依据,接受大众和学生对高校收费执行过程的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收费制度的宣传并不到位,使很多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收费政策产生误解,给高校的学费收取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3.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脱钩。很多学校缺少调查工作或调查不到位,尤其是对于没有交学费的学生,不调查欠缴学费的真正原因,不与家长取得联系。事实上,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家长负责的一种表现,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于那些无故欠缴学费的学生,一定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缴纳学费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4.没有建立顺畅的学生收费管理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学生缴费情况未能及时传递到各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缺乏齐抓共管的学生缴费信息沟通渠道。
5.诚信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地方师范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很少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新生入学之初,往往忽略缴纳学费的宣传教育,不能使缴费上学的观念及早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入学之后,又不能及时进行诚信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诚信度下降,使得新生跟着老生学,互相攀比拖欠学费。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家庭经济贫困造成的欠费。在地方师范院校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欠费的确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往往家庭多子女上学,或有亲人长期患病,或单亲,或孤儿,的确无力支付对他们来说昂贵的学费。即使贷款,最多6 000元,对他们仍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满足许多贫困学生的需求。
2.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他们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谈朋友、购买手机、电脑、穿名牌、吃喝玩乐、沉迷网吧、投资炒股等,甚至在学生中有一种思潮,认为谁不交学费,照常上大学,那是能耐;谁按时交费上学,那是傻瓜。
3.一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认为别的学生不交学费我为什么要交学费呢,反正不交的人多的是,学校能把我们怎么样,于是很多学生本来是学费存在银行得利息,就是不交给学校,或者甚至谎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借此获得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
三、解决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对策
1.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2012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标,鉴于地方师范院校的特点,国家对他们的教育投入应高于4%,这将能有效缓解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矛盾,也能减少欠费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重。
2.推行“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就师范生的总量和基层就业的分布看,地方师范院校是主力。仅靠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师资短缺、整体水平不高以及师资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最有可能到农村基层任教的应该是各省师范院校的师范毕业生。
3.建立“校园一卡通”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大部分部属高校已建立“校园一卡通”体系,但地处地方的师范院校较为落后,很少建立“校园一卡通”。实行“校园一卡通”体系,学生在校消费、选课、有关查询等等都必须使用“校园一卡通”,没有缴纳学费的学生,限制“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这对恶意欠费现象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4.高校学费管理制度应结合高校的学籍管理条例一并执行。对逾期不能足额缴纳学费且屡次催交而不交费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籍管理条例及学校其他有关规定实行以下措施:(1)对不交费又未办妥缓交手续的学生不予注册,使其不具备参加本学年相应的教学活动及课程考试资格,所修学分一律无效;(2)取消欠费学生本学年度各类奖学金的评定资格;(3)对欠费学生不提供考取研究生的调档档案;(4)对欠费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5)将欠费学生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便全校师生共同监督;(6)与欠费学生家长沟通告知其学生欠费情况。
5.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加强财务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将办理缓交和贷款学生的欠费学生名单及时提供给财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为院系提供学生准确的欠费数据,每月清理和打印欠费通知单,将欠费学生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院系,他们负责把欠费通知单下发给每个学生,并督促学生缴费。
6.加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集体是学生工作的根本,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做好学生的欠费工作,必须加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认真清理欠费学生,科学对待贫困学生和恶意欠费学生。如果是贫困学生,班主任必须要有一颗宽厚之心,给予适当的照顾,不能够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歧视行为。对恶意欠费学生,班主任首先应对其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警告不交学费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学生的欠费情况告知家长,双方共同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7.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意识。高校要把学生欠费工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提高思想觉悟,让学生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树立主动缴费的思想意识,自觉履行缴费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俊,李家秀.对地方院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3,(5):23-26.
[2]刘金生.对高校学费收缴难问题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94-19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欠费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部分高校拖欠学费金额高达千万元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学校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从江西省大学生欠费的具体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探求原因,总结经验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学校顺利收缴学费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根据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孙占利(2005)认为欠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郭梅芳(2007)认为,国家出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以及为此而开通的“绿色通道”导致高校接受了一批潜在的欠费群体;黄杭(2007)认为,国家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意欠费现象的发生;李爱良(2007)认为大学生欠费与收费制度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同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最终设计了20个题项(你认为大学生应根据受益原则缴纳一定学费、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自己消费、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投资、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找工作、你欠费是因为同学之间相互效仿、你欠费是因为学校能提供补助、你欠费是因为来自农村、你欠费是因为父母下岗、你欠费是因为自己来自单亲家庭、你欠费是因为突发性事件、你欠费是因为很难申请助学贷款、你欠费是因为国家资助体系不完善、你欠费是因为学费太高、你欠费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你有钱会立即缴清欠款、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能担任学生会干部、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给注册、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能参加考试、你欠费是因为学校收费手续麻烦、你欠费是因为学校没有催缴)。题项的评价是利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原理,把指标评价划分为5个等级(“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次数据分析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利用因子分析法的有关原理,对问卷调查的20个题项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分布
为了全面揭示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江西6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工科院校1所,师范类本科院校1所,医学类本科学院1所,民办高校1所,专科院校1所,同时,还走访了部分学校的财务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及个别院系。这次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基本能反映江西省目前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的全貌。通过手工发放600份问卷给欠费或曾经欠费的大学生,收回510份问卷,删除39份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5%。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看出,从欠费学生的性别来看,男生(76%)比女生(24%)欠费的比例更高;从欠费学生的年级来看,大二(25.69%)和大三(32.27%)学生欠费比例更高;从欠费学生的专业来看,理工科(43.52%)和特殊类(37.37%)比文科(19.11%)欠费的比例更高。
(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在初步确定了研究问题(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的原始变量(共20个)之后,首先要判断本次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将考虑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这三个指标。
样本的可信度检验主要是采用克朗巴哈的(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进行。一般而言,α值大于0.8表示内部一致性极好,α值在0.6~0.8表示较好,而低于0.6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通过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4,样本的内部一致性极好。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观点,通常使用的统计量为KMO指标。通常对该指标值的优劣判断标准为该指标值在0.9以上,非常好;0.8~0.9,好;0.7~0.8,一般;0.6~0.5,差;0.5以下,不能接受。通过分析,KMO的值为0.888,表明这20项指标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对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见附表4),以方差贡献值大于1为界限,可以看出,因子1贡献了36.798%,因子2贡献了12.157%,因子3贡献了9.543%,因子4贡献了6.558%。这4个因子在20个因子中的比率为20%(4/20),而贡献程度超过65%。通过观察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见附表5),同时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删除题项原则(即在所有的共同因子中的负荷量均小于0.50的题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因子中的负荷量均超过0.5的题项),发现20个题项均符合要求,不存在删减题项。
通过上面的因子分析,发现在设计的20项指标中,因子1包含的题项(x1、x2、x3、x4、x5、x6、x7、x8、x9、x10、x14、x15),因子2包含的题项(x16、x17、x18),因子3包含的题项(x11、x12、x13),因子4包含的题项(x19、x20)。按照题项所设计的内容,可以将4个因子命名为个人层面(经济和心理因素)、学校层面(管理因素)、社会层面(国家制度因素)和学校层面(惩治措施)。
根据上述4个因子的贡献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折合为百分比,按4个因子合计比率为100%计算,得出反映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本质的4个主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如表6所示。
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影响因素=0.56个人经济和心理因素+0.1校管理因素+0.15国家制度因素+0.1学校惩治措施。
四、对策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期缓解高校大学生欠费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各种贫困生资助体系
针对个人层面(经济和心理因素),首先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把催缴学费与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讲诚信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缴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树立主动缴费的思想意识,使恶意欠费的学生积极缴费。而对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学校要完善各种贫困生资助体系,如: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
(二)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体制和加强恶意拖欠学费学生的惩治力度
针对学校层面(管理因素和惩治措施),首先要完善收费管理体制,收缴学费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不仅仅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学校应从整体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把收费管理由财务处收费转变为学工处、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落实。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则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如:考试不记成绩;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取消担任学生干部、入党的资格;收取高额的滞纳金;列入不诚信档案,在就业时不推荐单位等。
(三)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改革助学贷款发放机制
针对社会层面(国家制度因素),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高财政拨款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助学贷款申请难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生源地贷款的做法。在这种机制下,银行能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助学贷款真正用于扶助贫困生,同时可以降低贷款收回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孙占利.高校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有能力懂创新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当代大学生却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苦恼。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希望可以获得高职位,高薪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多大学生包括985、211、2011工程类的在校大学生都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严峻的问题。 而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需求而言,人才不是太多,反而是太少,大部分企业都为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而感到无奈。很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目前非985、211、2011工程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面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自己对沈阳市各个大学的大概了解,我们选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和我校展开了调查和研究,前后收回了大部分问卷,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并根据收回的问卷做出了详细的数据总结分析,以此确定了沈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调研成果包括:对于非三类院校来说,对工作环境有要求的占28%,没有要求的占72%;不自信的占44%,有自信的占56%;有目标的占24%,没有目标的占76%。对于三类院校来说, 对工作环境有要求的占81.5%,没有要求的占18.5%;不自信的占70.4%,有自信的占29.6%;有目标的占77.8%,没有目标的占22.2%。
因此,对于非985、211、2011工程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制定好详细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是战胜三类院校学生的“秘密武器”。另外,数据还表明非三类院校的学生自信与不自信各占一半,而三类院校的学生有明显不自信的趋向。经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得出这是由于三类院校的高材生相对比较多,竞争比非三类院校激烈,所以难免会有点畏首畏尾,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非三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起点比较低,但都自信满满,希望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自己美好的未来。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给自己树立了信心。
二、非985、211、2011工程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1、就业观偏差
就业观上的误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理想化,错误的自身定位、突出自我,缺乏就业准备,消极等待等就业观上的偏差。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1]
2、心理因素
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心理、自卑、自负心理、盲从心理、依赖心理等等。我们通过实际调研,通过对沈阳市各大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探索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的因素。因为90后大学生年龄较小,在大学期间,面对经历过高考的转折后的另一个新的转折期,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就业的前提。只有首先很好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使现在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存在偏差,影响其对职业的选择和理解。
3、理想的缺失
对2010、2011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对2010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数依然很少,分别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人数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占26.87%、5.78%。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表示无理想、正在寻找理想、写不出或不愿写自己理想的学生占9.52%。将新世纪的大学生与上世纪大学生相比,其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高达94.12%,高于2007~2011级大学生72.33个百分点;具有道德理想的高达83.75%,高于2007~2011级大学生75.28个百分点。【2】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理想的缺失。大学生都处在盲目期,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经验,高不成,低不就,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
三、如何解决非985、211、2011工程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面的书,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另谋它业。其次,要向高年级的学生询问就业情况,使自己先有所了解,明确以后的就业方向。再次,提高交际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尽量去找一家企业实习,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欠缺工作经验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另外,除了自身的问题之外,各企业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应聘体制,建立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只有两种方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以上是对于研究题目“沈阳市非985、211、2011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形势调研分析”的总结,此次调研紧跟时代热点,反应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心理、理想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就业观、心理、理想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能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为各大高校建立良好的参照平台以供各高校很好的解决大学生这些方面的问题。希望此次调研结果能为当代大学生敲响警钟,为各大企业挑选人才提供良好的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46
消费文化是一种符号象征与价值。它是通过广告、电视、媒体、商业品牌、大商场、购物中心等媒介发展起的一种符号化的消费生活方式及价值选择,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消费时代、信息时代的生活格调、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相继进入了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它与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消费的大众化。消费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国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经典研究。英国学者指出:英国青年反文化生活方式,是“传统的工人阶级生活方式与新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丹尼尔・贝尔阐释了美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兴起特征,发现了“经济转而生产由文化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的趋向。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方法”,批判了消费文化中的性别编码规则,提供了跨学科批评的新视角。同时,许多学者,如迈克・费瑟斯通、齐格蒙・鲍曼、吉登斯、埃德加・莫兰等在论证全球化、后现代性问题时,几乎都和青年群体新的价值世界的再解释联系在一起,使消费文化与青年(包括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为日常生活批判与价值建构的重要角度。国内学者也已经进入了消费文化与价值观研究的领域。罗纲等学者编译了《文化研究读本》、《消费文化读本》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戴慧思、卢汉龙《“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消费革命”对话》、成伯清《我们离消费主义有多远?》、王淑梅的《消费行为与人的生命的符号化》,把“消费时代”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文化结构变化的一个新的课题提出;郭景萍的《“80后”消费文化特征:世俗浪漫主义》、程远芳的《青少年网络消费文化的特点》,以及大量分析消费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论文,体现了新的多元视角的研究的兴起。许多学者探讨了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多重影响。
1 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意义
其主旨是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时代的文化趋向。中国正在发生以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为内容的社会转型。这个转型又和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现象联系在一起。中国消费文化出现是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变迁的产物。符号消费、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逐步蔓延的西方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结构、生活方式、社会人格正在发生的多元分化,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时代的文化趋向。
2 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基本思路是:进行一种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类型研究。通过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探讨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阅读、语言、身体、心智、交友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文化体验过程,从而更切实地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的建构问题。
第二,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方法。
一是在理论方法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运用功能主义、互动理论等分析视角,结合符号语言学、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梳理“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是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资料。分别对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对影视文本、阅读文本进行重点分析与比较研究,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3 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主要内容
第一,消费文化和大学生价值取向探究。现代消费是一种符号系统。大学生对消费文化符号的接纳与选择,是价值取向选择的结果;对此拟研究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结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第二,差异研究。根据在校大学生生源的家庭背景、家长职业结构、收入差异及地区的不平衡性研究,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差异性、离散性。对此拟探讨这种差异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影响。
第三,问题研究。愈演愈烈的消费文化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心理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相连,扭曲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心灵的迷茫、困惑甚至一定程度的行为失范,由此带来当代社会独特的消费价值取向问题。
4 探究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创新之处
第一,通过对大学校园日常消费文化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情形下,消费文化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选题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第二,通过深化对大学生家庭背景差异性的研究,科学分析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探讨消费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再建构问题,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研究内容和方法也有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李如涛.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
手机短信服务是一种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网络上储存和传递简短信息的传播手段。自1992年,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SMS凭借其快捷性、私密性、互动性、时尚性、趣味性、非即时性、非现场性等特点迅速进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①当前,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了人际交流的重要纽带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而手机短信不知不觉中也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大学生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也是使用手机频率最高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倚重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②然而,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大学生在手机短信的消费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对手机短信消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的大背景下,心理学专家开始对手机消费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心理学专家认为,对手机短信消费的依赖程度与个性特征及情绪稳定性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程度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自我认知上与更大群体的孤独程度有关,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过度依赖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以往大量的研究或是针对心理状况本身或者单从大学生手机消费角度来进行的分析其心理状况,如大学生过分注重手机品牌,存在攀比虚荣心理等等,少有从大学生角度以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心理的。本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为例,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探讨湖南省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分析湖南省大学生在手机短信消费问题上存在的心理状况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以湖南理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包含纸质档和电子档),回收问卷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6%。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调查问卷,该问卷的题型为选择题共17个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主要测查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基本现状以及其在心理方面的状况问题。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多选题采用排序计分的方式,排序越靠前得分越高,排在最前面的选项积分与该选项数量数字相等的分数。
采用小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由本研究者担任主试。
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处理数据,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纳,剔除掉不合要求的问卷(例如:问卷未完成等),得到有效问卷245份,再运用交叉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现状
在手机短信的消费市场上,大学生无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手机短信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时日,在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首先想到手机短信,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消费方面主要依靠父母,相对于电话交流方面,手机短信消费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特性,廉价性、即时性、快捷性。
1、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频度、数量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手机短信是否是手机使用的主要方式时,有43.08%的同学认为只是其中之一。34.57%的同学认为是,只有22.35%的同学认为不是。以上数据足可以证明手机短信确实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短信的有40人,占71.4%;较多使用的14人,占25%;几乎不使用的2人,占3.5%。
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短信的发送多为200-400条,占到39.68%;其次为400-600条,占31.94。另外,每月发送100-200条的大学生占到10.15%,7.35%的大学生每月会发送600-800条的短信,100条以内的占到6.54%。从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来看,多在200到400条之间。3.23%的大学生会发送800-1000条左右的短信;而发送短信量在1000条以上的大学生也是存在的,达到1.11%,但是这部分大学生是较少的。从以上数据得知,大学生们使用短信功能还是比较多的。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
至于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多选),费用低(41.67%)和方便(48.44%)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有同学认为有独特的乐趣 (21.88%)和适于在特殊场合使用(17.7%)。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排序依次是:方便,费用低,有独特的乐趣和适于特殊场合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梦想,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然而他们却没有经济能力,而手机短信又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便宜廉价,方便快捷等等,因此博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喜爱。其次,手机短信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的特点,在任何场所几乎都能使用。再者,使用手机短信便可以避免直接言语交流的尴尬,并且可以充分发挥使用者的智慧和想象,运用各种文采修辞,使感情和想法的表达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③特别是对于含蓄腼腆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最后,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手机短信是一种联络朋友亲人,沟通感情的一种最好的途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内容
在短信的内容方面,同学们发送的短信中最多的是情感交流(48.9%)和聊天(54.17%)以及信息联系(59.90%),谈恋爱的占到14.65%(可多选)。对于手机散布不良信息方面,有(13.72%)的同学表示曾经这样做过,多数同学(61.8%)选择了“我不会这么做,但不想管别人”,坚决反对的只有24.49%。在手机短信的使用方面,有66.14%的同学表示偶尔在上课时发短信,15.22%的同学则经常这样做。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对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很不相同。35.33%的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是他们的好朋友;而手机短信发送对象经常集中在老同学的占24.23%;其次是发送给身边的大学同学,占11.34%;发给恋人的占14.65%;10.46%的大学生会集中在父母和亲人的交流上;3.99%的大学生会给普通朋友发送短信。因此,根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依次是:好朋友,老同学,恋人,大学同学,父母亲人和普通朋友。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场所
当问到经常在什么场所发送手机短信时,在寝室的占19.38%,在课堂上发送的占到35.63%;按照数据所占比例,依次是:在路上发送短信的占到15.32%,在厕所发送的占到12.56%,在车上发送的占9.78%,其他的占到7.33%。可见在寝室和课堂上发送手机短信的人数很多。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及状况分析
1、大学生对丢落手机的反应
当被问到要是手机丢落在宿舍时,大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37.42%的大学生说会做完事情后再回去取手机;而21.94%的大学生则会叫室友或者其他同学带过来;而表示自己会立即回去拿的大学生占到了17.74%,剩下的22.9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这样不会影响到他们。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
有多数同学认为经常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内心孤独寂寞(58.33%),有某种情绪,如:高兴、难过或者遇到苦难的,占到16.32%,感觉平时无聊才发的占25.35%。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一般是因为遇到了某种心理上的问题或者遭遇挫折和困难,想找人倾诉或者发泄。
3、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短信消费带来的困扰
从调查显示,过度频繁的使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13.33%),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18.66%),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占到12.57%,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的占到9.56%。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仅对手机短信消费过度依赖,而且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频繁使用,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问题。
结语
本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丢落在寝室的反应是,75%以上的大学生是尽快采取行动取回手机,说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较严重。
调查发现,大学生高频度地使用手机,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如:内心孤独寂寞,无限空虚。而且过分地毫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有的研究者指出,编发短信是简单文字的罗列,全凭条件反射按键,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主要依靠短信和外界联系很容易变成“游戏脑”。④
另外,大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时,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占到15.22%。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生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前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并且浪费了大学生的大好青春和精力,给大学生的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手机短信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的途径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由于这种过分依赖对大学生的行为方面也产生不好的影响,如:大学生越来越缺乏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语言交流能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能力下降;大学生过于频繁且在错误的时间和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过度的手机短信消费带来了心理困扰和问题,如内心更加空虚、寂寞、自闭等等;而且对他们的性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①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4(5):15-16
②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17-19
③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4):32-35
在实践方面,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作为一个关乎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问题,对它正确全面地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运用一系列量化指标对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这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 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当前,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文章并不多,撰文者多将视角放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和消费引导方面,借助心理学方面知识进行分析的占多数。但这些研究的共性问题是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调查材料的收集和量化分析显著的缺乏。这使得建立问题本身情况之上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显得苍白无力。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的这种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有关消费形态和消费具体行为的资料,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对我校的非理性消费作描述,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补充。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 引论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大学生为理性消费
(一)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消费状态描述
(二)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具体行为描述
五、结论
四、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问卷调查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刘佳刚、刘乐山. 非理性消费行为模型建构及启示.经济消费.XX(4)
[2]傅晓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其道德防范.云梦学刊.XX(6)
[3] 徐磊.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北京社会科学 XX(2)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 XX年09月05日——XX年09月13日
2.开题报告 XX年09月14日——XX年09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 XX年09月28日——XX年10月27日
4.完成初稿 XX年10月28日——XX年11月17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2-01
一、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多元化
通过对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用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只占20%,学习用品的比例占10%,而朋友聚会占40%,手机费用占20%,穿着打扮占20%。不难看出,作为一名大学生,占消费比例最多是朋友之间的聚会,而用在学习用品上的比例最少,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思并没有完全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与朋友之间的交际上,从而说明大学生们并没有认清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对未来感到迷茫,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虚荣消费扩大化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每个家庭负担一名大学生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工薪阶层,大学生作为一类纯粹的消费者,本应体谅父母的辛苦,生活节俭,但是盲目攀比、虚荣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学们拿着本不应该属于自身消费阶层的消费品,比如iphone4,ipad等社会上流行的奢侈品。由于虚荣和攀比,同学们在消费中迷失了方向,不吃饭,不买新衣等攒钱买流行品,这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独立意识弱
通过调查,很多同学认为父母供其上大学理所当然,从未想过靠自己的努力减轻家里负担。参加过社会兼职或其他社会活动赚取过生活费的同学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与欧美国家同龄的独立消费意识相差甚远。
(四)其他非理性消费
还有很多其他消费所占非理性消费比例甚大。很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为了网游投入了不少时间与金钱,这在男生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网络游戏不仅占用了正常上课的时间,而且有的为了买装备,平日省吃俭用,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恋爱消费也是一大消费趋势,现在的大学生追求浪漫新奇,不顾自己的身份与经济实力,炫耀幸福,盲目消费,造成自己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非理性消费出现的原因
(一)高校缺少对消费意识的教育
现在的“两课”中,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意识,然而涉及到同学们消费观念的内容很少,老师们大都延伸不到这方面。而“消费”二字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非理性消费等问题。
(二)易受媒体宣传等的影响
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在思想方面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比如“炫富”“晒幸福”等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眼中的世界观。本应该被社会唾弃的不良风气在网络上大肆炒作,同学们分不清是非曲直,有的盲目效仿,希望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与崇拜,却走向非理性消费的边缘。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同学们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哪些消费是必须的,哪些消费是可以避免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消费行为的不当之处,避免出现盲目攀比,追求流行等错误的消费行为。
(二)强化学生节俭意识
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通过老师开展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节俭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微博或者QQ群与班内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同学们最新的消费动态并予以提醒。提倡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了解其他贫困地区的孩子,成立帮扶小组,鼓励同学们把零花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三)开展理财教育环节
开展理财教育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可以利用班团日时间或者开展讲座等环节,进行理财观念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理财的兴趣,掌握理财的基础知识,减少每月的额外开支,并设计自己的理财规划,提交自己的理财报告。这样同学们可以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养成自己节俭的好习惯。
(四)定期参加社会活动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孤儿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院里参加活动。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自身优越感, 遇到问题很难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自己的手,敞开自己的心,去面对,去帮扶,是对大学生灵魂的洗涤。
结论:虽然大学生中存在非理性消费,但是理性消费还是占主导地位。大学生这个独立的群体,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抓住特点,正确引导,非理性消费的比例会逐步减少,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韩雪(1985-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本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徐玉.大学生消费分层研究[D].郑州大学,2010.
[2]吴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林金凤.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5]宋晶.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6]成四堂.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探微[D].南京师范大学,2007.
[7]于影.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项目来源:本文为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311311040);指导老师:李想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7日
引言
近年来,网络购物模式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网络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价格相对低、性价比高,同时各种快递公司的发展为购物提供了便利。现有数据显示,网购用户中大学本科学历者占比较高,为35.9%。其次是大专学历和高中/中专/技校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25.7%和23.7%,可见当前大学生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群体。国内学者们对在校大学生网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崔敏(2012)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一文中,通过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需求与动机、网络购物的行为及对网络购物的满意度,并结合大学生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网络消费的建议和策略;李广伟(2014)在《大学生参与淘宝网购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影响消费者购物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为淘宝网和网店提供参考价值,进而做出相对应的营销策略,也为电商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安晓(2014)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以S大学为例》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合理化的引导策略。
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网购状况,本文以网络购物行为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反馈的信息找出其购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在校大学生合理消费提供借鉴。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行为状况,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网购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95.5%。在此次的抽样样本中,各年级人数分布为:大一9.9%、大二11.5%、大三29.8%、大四51.2%。(表1)
(一)在校大学生网购心理特征及网购经济来源途径。问卷Q7、Q8题数据显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网购商品的价格相对实体店的便宜,购买方式比较方便、快捷,以及商品的选择空间大等,在总体数据中占比分别为33.4%、30.7%、24.6%。在网购的经济来源方面,一半以上学生的购物费用来自于家庭供给,占比为62.8%,其次为兼职赚来的,占比为31.4%,而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购物费用来自于自己创业以及各种奖金的获得,各占3.1%、2.7%,体现了当前大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表2、表3)
在心理特征方面,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这种便捷的途径恰恰是为了图方便、商品价格便宜,可以用很少的资金买到价格实惠的商品,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网购的经济来源方面,往往很少用来自于自己付出的努力而获得的报酬购买商品,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的供给。
(二)在校大学生网购过程中注重的问题
1、网购商品质量难以保证。商品质量问题一直是网购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问卷Q12数据结果表明,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对商品质量问题的反馈比例为36.2%;其次为网站的诚信度和付款的安全性,占比分别为17.0%和16.8%;最后是配送问题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占比分别为13.6%和12.3%。这些问题恰恰显露出当下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所在。(表4)
2、商家存在许多欺诈情况与虚假宣传。数据显示,有30.4%的学生认为网购中商家销售商品质量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许多欺诈情况以及虚假宣传,并且卖家的售后服务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够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占比分别为22.4%和18.7%。在这些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防范商家虚假宣传产品,加强售后服务机制和对消费者加强保护力度,制定相关制度加强网购管理,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表5)
(三)在校大学生网购售后处理方式多样性。从数据上看,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售后服务时,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的选择合理、有效的服务。在售后处理方式中有46.7%的学生会选择联系客服帮忙,38.8%的学生会选择退货、换货,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网购售后的处理方式选择是自认倒霉或无所谓、下次购买注意下就行,占比分别为7.2%和6.9%。总而言之,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网购的维权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在此建议高校可开设有关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对网购的维权知识的强化。(表6)
二、在校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是一种对商品看得见、摸不着的购物模式,由于在校大学生受到校园网购热潮气氛,以及网购商品价格低廉等因素的影响,在网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的网购问卷调查中,Q12、Q13和Q14反馈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在网购中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交易安全系数低、商品质量问题、商家信誉造假、网购法律制度不完善和商家重视利润,忽略物流的重要性。
(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大学生无法对商品的质量进行检验或试用以及尺码问题,并且没有向商家索要收据等购物证明,导致在收到商品后,发现实际收到的商品与网页中商品的图片和描述不符,并且有的经营者以“本店商品一经出售,概不退货”、“退换货邮费自理”等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如果由于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可以向商家或厂商请求赔偿。但网络购物建立在互联网的交易平台上,商家没有实体店铺,大学生明显处于弱势。当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求赔偿,往往会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数字化而导致取证难、无法追查等问题的出现受到阻碍,导致大学生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和救济。
(二)交易安全系数低。传统的购物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存在交易的滞后性和虚拟性,所以交易的安全性问题基本不会存在。由于网络购物交易是在虚拟的购物平台上进行的,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存在着个人交易信息的泄露以及付款的安全问题。交易安全作为大学生消费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得到最多的关注。网络交易信息的泄露主要有搜索引擎、钓鱼网站、木马程序等几种形式,交易信息的泄露将给用户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导致交易信息的泄露,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不到位;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网络购物安全意识的不足,从而导致交易信息的泄露。
(三)网购监管制度不完善。商家制造虚假信誉是我国信誉评价机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对其监管难度较大。商家信誉度提升的条件很简单,即商家可以通过增加交易量的方式来增加信誉值,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一条件使自己的店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成为钻级商家的原因。
网购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网络交易的监管力度不够。网络购物是一种正在逐步发展的新型购物模式,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完善,并且有关部门无法对网络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管,这样容易造成商家对违规行为可能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可见,确立网购法律法规制度刻不容缓。造成网购商品质量问题和商家信誉造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的原因在于国家对网络购物的监管力度不够,表现为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网络法律法规制度,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四)商家重视利润,忽略物流的重要性。消费者在购物平台上下订单后,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接收到商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配送的效率提出了要求,在预期的时间内货物未送到,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甚至可能给客户造成损失。对于商家来说,想节省物流方面的成本来增加利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商家选择的物流在配送效率上的问题,这不仅给客户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同时也给商家自己带来损失。商家在网上开店最主要的目的是想以最小的成本来赚取最大的利润,因此商家往往会选择物流行业里费用最低、效率一般的物流来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忽略了消费者重视物流效率的重要性。
三、解决当前在校大学生网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合法权益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自身维权意识是为了防止在网络购物中出现欺诈行为现象,能够真实、有效地保护大学生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尽量选择评价好、经营资质高的购物平台及商家,对商家的广告宣传和承诺要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切勿冲动、盲目购买;第二,保留有效的交易证据,如付款凭证和聊天记录等电子材料。这些材料会因为技术的原因导致丢失、出错,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大学生造成的损失是直接的,使大学生的权利无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二)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中要时刻防范个人隐私的泄漏,妥善保存自己的网银密码,不要随意告诉别人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在支付方式上选择安全性高、有保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泄漏、使用时,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除此之外,大学生还需不断丰富消费者合法权益及法律意识,及时了解一些最新的法律法规,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充分的准备。同时,网络购物平台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以保证资金的付款安全性。
(三)加强网络购物监管。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络市场交易的秩序及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依照此法来维护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在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时,我们应不断提高国民的信用品质,从根本上解决信用缺失问题,逐步规范信用管理秩序。在建立网络法律法规制度时,我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的法律法规,例如:德国的《信息与通信服务法》和韩国的《信息通讯网络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上解决网络管理制度。
我们不仅要建立网络法律法规,还要建立起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有助于消费者清晰地知道网购的信用评价过程。网店商品的信用评价相对来说是客观公正的,如此一来消费者也有了一个判断标准。并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方共同监管的体系,包括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跨行业协同合作的信用监管体系。同时,有关部门要处理好网络购物中的各种投诉和纠纷事件,用行政手段加以规范和控制。
(四)提高商家对物流配送时效性的重视。对于商家只重视利润的高低,而忽略了物流的重要性问题。若商家想提高商品的销量,就应该选择物流配送时效性高的、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而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利润,选用配送时效性低的物流来服务顾客。由于物流配送的时效性高低,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商家的商品销量,因此商家在重视利润的同时,更要重视物流配送的时效性。
四、结论
网购不仅是对物的消费,更是对文化的消费,这比起传统购物而言承载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文章调查发现,网购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一种新形式,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网购这一行为中来。三明学院在校大学生网购行为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认为网购存在较多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交易信息泄露以及商品质量问题、商家信誉造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和物流时效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当下的网购极度缺乏监管力度,需国家相关部门介入管理,同时还需高校对学生消费维权意识的培养,从各方面逐步提高网购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法制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艳.大学生网络购物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
[2]崔敏.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4.
[3]李广伟.大学生参与淘宝网购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3.
[4]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4.
[5]严德强,张晓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生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13.
[6]熊艳平.我国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
[7]钦国巍.网络购物的权益保护问题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9]王海茵.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商务,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