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院科室绩效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47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加,医院各项管理中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旧有的工资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兼顾,很难体现不同科室部门的真正价值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医院系统对相关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兴未艾,医院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医院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已在较大范围铺开实践。

1精细绩效及其量化考核体系

“绩效”由业绩和效率两个部分组成,是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绩效考核或绩效管理,就是依据相关原理,借助于系统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在既定的目标下,制定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测评对象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考量,以此引导并促进对象的工作。其要素包括管理部门、目标和任务、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体系、考核对象、考核内容等。按照考核层次主要有部门内部考核和单位整体考核,相应的分配体系也包括单位一次分配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两个层面,兼顾一般与特殊情况。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与统一,实现绩效考核与管理的根本目标。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首先其涉及的主体部门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由于绩效管理的结果以绩效考核为基础,而考核应当以各部门作为评价主体更为妥当。其次,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绩效管理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再次,绩效考核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绩效考核的目标是系统内部根据其职能与权限所确定的,实行绩效管理所以达成的目的,是评价标准确定的依据和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目标一般可分为不同的层级。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随着测评单位职能、任务以及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具有动态性特征。

目前较为流行的绩效管理体系普遍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与缺陷。首先,绩效管理普遍被作为内壁薪资管理来使用,缺乏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关联至少是关联度不高。绩效管理的目标缺乏根本的依据与明确可操作的长远规划。其次,绩效管理体系的制定,缺乏系统性。其管理过程相对静态孤立,难以获得系统内部其他组成部门的支持与协作。再次,现有绩效管理模式过多的看重绩效考核,甚至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过多关注静态的结果。绩效管理仅仅作为传统薪酬考核制度的翻版,是一种新瓶旧酒的形式。这种简单将绩效管理定位为薪酬管理的简单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再有,目前的绩效管理模式制约了劳动人事管理的转型。现有绩效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方式的确实造成了工作与管理方法的简单粗放,造成上下级之间仍然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薪酬制度是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是绩效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的基本工具。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杠杆和基础。现有绩效管理的薪酬制度普遍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薪酬标准过于单一化,绩效奖金平均化趋势明显。一般薪酬制度实行岗位一致原则,同岗位薪酬标准基本一致,很少区分工作负荷、工作难度的差异。其奖金也相差有限。另一方面薪酬等级体系僵硬化,缺乏竞争导向。

此外,医院系统现行的绩效考核方法大多源自于企业。这类体系在目前的医院日常管理中的效果已有较满意的显现,但同时也其问题也日渐暴露。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之于医院管理的特殊性,以往对绩效管理的引入缺乏必要的调试与专门性改革。医院绩效管理较之企业等更应当注重量化程度的精细化问题,提升绩效考核体系精细化程度。

2现有医院绩效体系的特点与弊端

现有通行的医院薪酬体系主要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以及福利四个部分组成。医院根据工作及职权需要进行岗位设置,根据条件聘任相关人员组成相关科室部门。一般将岗位工资作为主要的薪酬分配方式,再根据其出勤与工作具体内容分配绩效工资,根据特殊岗位或临时性需要分配各种津贴,辅之以必要的生活福利待遇。

现有医院分配制度多沿用根据1997年的国家政策制定的方案。这一方案中,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由岗位工资加奖金分配构成,其中奖金由收支差额乘以提成比例来确定。这一分配模式是早起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初产物,曾经在管控成本、调节劳动报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管理工作为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分配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弊端日渐显现。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对外则原有分配体系缺乏社会效益。其次,对内则混淆“经济价值”和“工作价值”,分配难以体现工作业绩,不能体现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再次,由于医院的特殊性质,政策性亏损科室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这些科室一般劳动量较大而经济效益不高,由此造成收入分配的显著不公平。

造成上述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管理机制问题。体制问题涉及面较大,受到上至领导层面的认识,下至医务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从科室部门的执行能力到医院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说,绩效管理应当更为细化,且各个科室应差异化管理。而在具体方面,相关科室一般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的主体,缺乏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衡量标准,医务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作性质与责任以及贡献大小难以差别对待,难以体现不同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和劳动价值。因此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绩效考核缺乏应有的合理公正性。这方面最具代表的问题是相应监理岗位考核制度的缺失,有待完善。医院与医护工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内部系统较为复杂,造成医院绩效考核制度难点在于量化指标的确定与实施。规范医院具体岗位的量化考核标准十分困难。再有,一直以来,医院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员工工作多与医院整体目标相脱节,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总体目标;科室与部门职能划分过于刻板,而在绩效管理中的界定却不清晰;有效沟通方式的缺失,既是现有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原因,也是其不足之处所在。

总体而言,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分配为主要内容,存在明显的价值偏差,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以病人为本”的理念十分淡化,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制定符合医院工作自身特点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量化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建模,并将其贯彻于医院管理的整个系统中,而不能仅仅作为工资发放的简单凭证。

3以科室为单位的精细绩效改革

因事置宜的动态精细化绩效管理是现有绩效管理体系改革的方向。独立于财政拨付,建立量化精细的规范绩效考核体系。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系统的主体,其基本分配来源于财政开支。但是由于当前财政系统对医疗系统的财政拨付实行补偿机制,不能承担医疗事业的全部费用且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医院系统实行的是有限的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医院具有相当的自我补偿能力。进行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的绩效管理模式下,这种分配体系或可完全取消。

精细绩效管理以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合理的分配体系为基础和依据,以此建立灵活动态的分配与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医院发展目标,构建以个人综合要素确定基本工资、业绩量确定效率分配、成本确定效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三元结构工资体系。首先,根本不同情况确定基本工资分配的额度,全院统筹、统一分配,力求公平。需要说明的是,基本工资分配并非固定的数额,而同样是一个体系。其次,将效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作为科室二次分配的主要依据。这是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收入分配中占据较大比重。将收入分配与实际业绩相挂钩,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具体而言,精细绩效管理体系就是要根据效率、效益和质量等指标建立考评规则与标准,并将其体系化、动态化,将上述三元分配结构所涉及的评价指标量精细化作为最终的分配标准,根据实时的工作重点调整各类指标权重,激励各科室部门人员提高工作绩效。

首先,确立医院发展目标。这是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医院的发展目标首先取决于其在一定区域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同时受制于其自身的各种条件。医院发展目标本身就是个动态体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直接影响绩效管理体系中具体数值的变化。

其次,以发展目标为中心,构建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模型。绩效管理模型是将绩效管理整体概念和总体思路、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具象化的结果和体现。该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相关性分析,以此制定适用于不同部门和科室的考核表。

确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进行量化与精细化处理,制定具体科室考核方案。按照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类别分组,根据职务设置、工作时间、值班时段、出勤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工作态度与有关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分,建立科室内部二次分配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评分因素应当根据医院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灵活调整,以此带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得绩效管理的终极导向性作用得以发挥。

最后,在实施考核之后要做好沟通与考评结果的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动态过程的主要手段,更是区别于以往静态管理的重要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的根本途径。

此外,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的事实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一方面,要建立起以医院最高行政领导为首,由多名业务骨干人员参与的“绩效管理与分配委员会”,领导和监督相关部门的执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开发标准化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12.

篇2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需要医疗卫生事业,医院中的各种缺点也都逐渐显露了出来,原本的工作管理制度很难对医院管理需要进行满足,难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并且难以对部门科室的价值进行体现。因此,也很难将其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就需要深化改革其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

一、早期传统医院绩效体系的弊端

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4个部分是现有的医院薪酬体系的主要内容。医院可以以职权和工作需要为依据设置岗位,其相关部门科室有聘任的相关人员组成。一般薪酬分配的主要内容就是岗位工资,可以以工作和出勤内容为依据进行绩效工作的分配,以临时性或特殊岗位需要为依据对各种津贴进行分配,并对一些必要的生活福利进行发放。

早期传统所使用的医院分配制度过于陈旧,在这一制度中是以岗位工资和奖金分配组成各科室人员的工资收入,其中由提成比例和收支差额相乘对奖金进行确认。这种分配模式是早期医院的产物,其过去在对劳动报酬进行调节,对成本进管控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医疗事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新的要求逐渐出现,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难以对新形势的需要进行满足,因此逐渐可以看出其弊端。首先,在大环境下,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没有足够的社会效益;其次,分配体系将工作价值和经济价值混为一谈,很难将工作业绩在分配中进行体现,更加无法将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出来。并且由于医院的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必须存在政策性亏损科室,这些科室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却具有较大的劳动量,因此会造成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早期传统的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配,其中的价值偏差十分明显,其对经济利益过于追求,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此同时医院内部也存在不平衡。所以,需要进行绩效管理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创新,保证其有效、操作性强且与医院特点相符合。

二、医院科室精细绩效改革措施

精细化管理体系需要以工作量、实现贡献为主,质量、效益和效率等为依据,将考评的标准和规则建立起来,并促使其动态化和体系化,将分配的标准设置为上述三元分配机构涉及的评价指标量精细化,以工作量为重点对各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占据比例最大的应该是工作量,从而对各部门科室工作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对其工作绩效进行提升。

1.对医院发展目标进行确认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绩效管理体系,在一定区域社会中医院承担的功能就决定了其发展目标,但其自身的各种条件会对其发展产生限制。作为一个动态的体系,医院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会对绩效管理体系具体数值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2.构建以工作量为中心的医院科室精细绩效模式

围绕着发展目标,对绩效管理模型进行建设,需要保证其可行且实际。具象化的绩效管理实现路径、明确目标、总体思路和整体概念的体现和结果就是绩效管理模型。工作量为主的重要指标和关键要素如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成本、医疗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科教管理、医保物价、院感防控、岗位管理、服务对象满意度是绩效管理模型的主要内容,需要分析其相关性,并以不同科室和部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其考核表的制定。

在评分标准进行确认后,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化和量化处理,将具体的科室考核方案制定出来。以不同科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组,以其参与活动情况、科研成果、值班时段、职务设置、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工作时间为依据,对其进行评分,将科室内部二次分配建立起来。除此之外,还需要以医院工作具体情况和需要为依据,灵活的调整评分因素,从而转移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进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性作用,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3.进行良好的沟通,应用考评结果

在对考核实施之后需要应用好考评结果,并将沟通工作做好。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反馈和沟通是其开展的前提,也是主要的绩效管理动态过程的手段,其与静态管理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实现。

三、结语

本文就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早期传统医院绩效体系的弊端,随后提出了医院科室精细绩效改革措施。通过措施的实行,确保医院科室精细绩效改革能够成功,将精细绩效改革的中心设定为工作量,从而在医院的工资绩效等分配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进而将各部门和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努力认真,能够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宇明,董琳,叶舟,谭忠,罗红斌,郑豫珍,林智杰,付海澄,洪素华,岳江涛.基于医院战略导向的绩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4,05:24-28.

[2]汪丹梅,刘立善,奚晓鸣,高一红,徐磊.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6-129.

篇3

在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应用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高职院校正是在此契机中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应用性人才的主要输出源头。教学及相关教学设备对学生把握知识的实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高效管理课堂的能力更是对学生是否能最大限度把握课堂知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视觉,探讨教师应该具备的课堂管理技能,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管理。

素质教育对当今的教育者,或是教育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尽管素质教育包含许多要素,包括组织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但是教师依然是公认的对教育产品质量起决定性的要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就至关重要。进一步说,教师创造积极学习环境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亦至关重要。研究表示,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问卷调查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课堂管理技能对教学成果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一位疏于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成功的。由此,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技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是必须的。

据研究,高效课堂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五要素。第一,课堂管理应建立在对当今课堂管理理论及学生的个人心理需求的理解的基础上;第二,课堂管理应建立在积极的师生关系之上,积极的师生关系可帮助确认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第三,课堂管理包括可以最大限度优化教学,满足个体学生学习要求的相关教学法;第四,课堂管理应该包括可以放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管理技能;第五,课堂管理还应包括广泛的咨询和行为管理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检查并改正其不合理的行为。

该研究的目的是透过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确认来达到高效的课堂管理 。数据搜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实行。该研究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100位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四川两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来源于以下材料:

a)Quality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se(2001)

b)The discipline problem analysis inventory (DPAI), James Levin & James F.Nolan(2000)

问卷《学生对高效课堂课堂管理的看法》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有27个小题,主要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分别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课堂感染力,学习动力,交流技巧,课堂纪律管理,教室环境以及成绩评估共八个方面。每一题都以李科特五分法进行评估,分别是1(强烈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强烈同意)。

该部分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技能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27项所列技能都一一单独评定。结果如下:

根据学生的评定,研究者所列27向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位于前两位的技能分别是“我的老师很友好,而且很容易相处”以及“我的老师上课前准备充分”,有45%的学生在此两项前选了“强烈同意”。“我的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位居第二,有44%的学生表示强烈同意老师应该具备该项技能。有41%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上课很准时”以及“教学设备很完善”两项技能也属于“强烈同意”范畴之类。

关于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八个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运用平均数来排列位次。鉴于问卷中的李科特五分法,平均数越高,表明该类技能越重要。八类技能分别师学科知识,教学法,课堂感染力,学习动力,交流技巧,学习氛围,教室环境以及成绩评估。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课堂感染力的平均数为4.17,被认为是最为必须的课堂管理技能;交流技巧位居第二,平均数为4.15,随后是学习动力,平均数为4.08。学科知识和教学环境位于第四,平均数均为4.04。

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最为重要的分别是课堂感染力,交流技巧,提高学习动力三方面。同時,在27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学生更重视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师生交流及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这三大技能,这同时也和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希望该结论能给正在努力改进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

[1]Brophy,J.&Good,T.(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In M.C.

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 328-375).

[2]Cothran,D.J., Kulinna, P. H., & Garrahy, D. A.(2003).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篇4

医院供应室是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宗旨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心脏”科室,其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全院的医疗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贮存、发放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供应,为医院开展各项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物质保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1,2]。我院作为骨科专科医院,通过分析工作流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潜在风险

1.1 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在领导的思想中,消毒供应室是一个只投入、不产出的科室,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消毒供应室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作用。科室内高年资成员退休或知识结构较陈旧,其余成员年资偏低,责任心不强,临床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规范。

1.2 面积较综合医院小,设备相对老化,对供应室的投入较少,消毒设备陈旧,自动化机械程度低。

1.3 医疗器械清洁质量不合格。器械清洗不干净,有污迹;器械性能不好,不配套;清洁剂或消毒剂、消毒方法选择不当等影响灭菌物品质量。

1.4 骨科器械的物品包装质量不合格,如物品包装体积过大、过重、外包布不清洁等影响无菌物品质量。

1.5 物品装载质量不合格。如物品摆放不规范,包与包之间无间隙、超载或小剂量效应,造成残留空气影响灭菌效果。

1.6 无菌物品储存质量不合格。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混放、无菌物品过期等。

1.7 管理制度松懈,容忍错误,无有效措施。

1.8 与临床沟通少,缺乏改进措施,容易与临床产生误会。

2 管理对策

2.1 首先加强院领导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在新时期,管理的力度就是领导的重视程度。由于医院领导主观上不重视,导致组织管理上的松懈。感染控制科制订风险管理专题培训,请医院领导参加培训,重点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知识、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等,从而提高医院领导及全院医务人员防范意识和评估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将工作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应用PBL教学法引导科室工作人员带着各自区域的主题主动学习,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护士长每月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各项规范的专业理论及操作技术,熟悉和规范包装操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并把法律意识贯穿于各项操作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法律无时无刻不在身边,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每年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供应室培训班。骨干人员培训完后,并在全院或科内进行传授,互相交流。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科内及院内组织的专科业务学习。护士每年进行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均要合格,以提高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

2.2 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消毒供应室人员法规意识是工作的基础[3],供应室人员每年都要参加医院举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风险管理理论、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人员。学会依法对待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在维护病人利益的前提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树立积极的、正确的防范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及独慎意识,树立“临床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观念[4]。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在我手中,质量在我手上,服务让临床满意”这一理念[5]。

2.3 增加设备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医院现有消毒供应的基础上扩大规模,逐步增加投入。已经使用新的蒸汽灭菌锅、并引进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干燥柜、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等。

2.4 把好洗涤质量关,严格执行“二规一标”的下收下送,回收分类流程规定,将回收的物品按要求分类,将洗涤的物品和器械严格按洗涤要求进行,重视每一个洗涤程序,质量控制人员对洗涤的物品严格进行监控,对洗涤不合格的物品,重新按洗涤程序进行洗涤,直到合格为准。

2.5 严把包装质量关核对器械种类与数量后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要求,包布层数不少于2层,新布应洗涤去浆后使用。各种包要包装正确,体积、重量等均要符合规范要求,标志清楚,灭菌日期、有效期、包装责任人清晰可见。上一道工序由下一道工序检查,严把包装质量标准。

2.6 把好灭菌物品的装载质量关正确摆放物品的位置,上下左右相互间应间隔一定距离,利于蒸汽的穿透。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和金属包(金属包应平放)放在下层,盘、碟、碗等处于直立的位置。物品装放时不能紧贴门和四壁,以防吸人较多的冷凝水,并按照规定的压力、温度、时间进行灭菌。操作者要严密观测压力和温度指针,如有指针回落,应重新计时并详细记录灭菌器的运行情况等。骨科医院的植入物相对较多,灭菌装载时,把植入物器械相对集中,做好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放行。

2.7 把好无菌物品存放质量关无菌物品存放间由专人负责管理,无菌区放速干泡沫手消毒剂,进入无菌区应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所有灭菌物品均仔细检查,无菌物品符合要求后方可储存。

2.8 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及“零度宽容”理念。“零缺陷”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工作质量的决心,是不向不符合质量妥协的精神,其强调的是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杜绝医疗事故发生。质量“零缺陷”管理,即加强质量防范和控制意识、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差错事故防范制度;各级人员及各班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考核内容及标准等,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养成自查、自纠、相互监督、检查的习惯。“零度宽容”即护士长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缺陷决不宽容。科室建立工作缺陷登记本,对所发生的工作缺陷进行登记、科学地分析质量缺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消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各种因素[6,7]。护士长根据相关制度及情节严重程度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奖惩与奖金挂钩),决不姑息迁就。按照临床投诉、质量缺点、一般差错、严重差错、医疗事故、引起纠纷,采取提醒、警告、通报批评或暂停本班次的轮换,按严重程度扣发奖金、向护理部报告等来进行对应处理,并要求责任人写出书面报告,包括原因、经过、后果、补救及预防措施,供全科人员讨论,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2.9 建立临床意见反馈本和满意度调查表。信息反馈是规范化管理重要因素,建立临床意见联系反馈本满意度调查表,每月度定期到临床科室收集反馈意见及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向有关人员或部门反馈,凡是科室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发现供应室存在的问题,件件有回声,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纠正,保证质量优质,使我们的规范化管理处在全院监督机制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赵晓云.国内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8,22(8A):2067

[2] 陈玉平,舒承婷,刘玲.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EJ].护理研究,2009,23(1A):28—30

[3] 梁翠娟.现代化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内科,2007,2(4):671

[4] 程亚艳.风险管理在供应室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46

[5] 陈玉兰,殷秀伟,贺彬.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363。

篇5

进行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目标的,应该把相应的规章制度运用到管理过程中,依据实验室工作的规律和性质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并且统一要求学生、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行为,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实验室管理规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规范。虽然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比较缓慢,没有多少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其具有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就需要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协调各种工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把行为、思想、意志等合理的融入到实验室工作中,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提高实验室的效率。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一定的实验室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导致实验室与实际设计施工、规划使用以及维修之间出现脱节问题,不能合理的进行使用实验室设备。很多实验室由于施工不合理以及不能进行技术维修等从而降低使用年限,甚至出现刚成立的实验室,需要进行和换地方或者重修的问题,导致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实验室不能进行合理的使用。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使用人员的行为,保证在以后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结构的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保证实验室具有协调、有效的管理秩序和系统。

2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 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2 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3 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4 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5 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5.1 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5.2 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5.3 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6 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篇6

2010年两院整合以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医院规模的壮大和各项工作的深入,院党委认为通过建立职能科室考核机制以进一步强化行政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医院抓住机会,不断强化职能科室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管理团队。结合年初签订的科室工作目标责任书,医院制定了职能科室工作能力测评表,主要以临床、医技科室、后勤班组对职能科室的工作质量、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全局意识、组织管理情况为考核重点,每季度对照标准逐项打分,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

2主要做法

2.1精心策划,力求客观如实

2.1.1被考核对象: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审计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科教科、信息科、药事科、医保办、预保科、感管科、器械科、总务科、保卫科、物管办、档案室、组织科、宣传科、团委21个机关职能科室。

2.1.2量化测评项目:对履行职责、执行有力、主动服务、严格管理、以身作则、遵纪守规、处事公正、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学习氛围、创新举措、工作实效等12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每一项中,4~5分,好;2~3分,良好;0~1分,差。

2.1.3参加考评人员(填表人身份):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药剂人员、后勤员工和其它人员。

2.2深入一线,客观公正取样为了更好的倾听一线员工对职能科室的评价、对职能科室工作的要求和希望,改变了既往的测评工作多是在班组长以上会议上进行,干部测评干部的做法。此次测评采用随机抽取某一时间截面工作岗位上的一线员工,以当场发放、当场收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了解职能科室在临床一线员工中的印象和要求,力求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职能科室的工作。做到发扬民主,阳光透明,公开公平。在测评中,倾听了员工意见,了解了员工需求,调动了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2011年7月、10月和2012年1月,在院党委统一布署安排下,由组织科和纪委具体组织实施,到各个病区、诊室、医技科室和后勤岗位,采取随机取样,征求在同一时间段在岗的员工意见。采用当场发放,由其投入票箱,使参与测评员工打消顾虑,能够比较客观公正作出评价。2011年7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22名员工,10月份测评随机抽取了261名员工;2012年1月随机抽取了185名员工。

篇7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篇8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8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risk nursing management in hospital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Method:The data of 94 patients in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nurs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of risk nursing management,the nurs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tegrity rate of salvage ite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Risk care management; Hospital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bahe County,Habahe 8367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46

急诊内科是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收治患者疾病类型较多且病情相对较复杂,包括心律失常、腹痛、冠心病等,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1]。由于我国急诊内科医学发生相对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满足患者急诊服务以及提高临床抢救率上尚存在许多不足,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风险护理管理在医院急诊内科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该护理模式能够帮助医院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2]。为了探讨风险护理管理在医院急诊内科中的临床护理效果,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94例急诊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94例急诊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47例患者,男25例,女22例,年龄32~69岁,平均(55.7±3.1)岁;12例冠心病,17例腹痛,10例心力衰竭,8例心律失常。对照组47例患者,男23例,女24例,年龄30~70岁,平均(57.4±2.4)岁;10例冠心病,13例腹痛,12例心力衰竭,12例心律失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向患者宣传教育内科急诊相关知识,并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临床死亡率。

1.2.2 试验组 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方法如下:(1)加强人员培训管理。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增强其危机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工作中有效的应对各种危机事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2)建立风险管理小组[3]。由急诊内科护士长带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急诊内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和教育,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明确每一位护士的岗位分工情况,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听取建议,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3)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医院设置专人对内科急救中的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并进行准确的定位[4]。定期、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对出现异常设备立即安排专人进行维修。同时,护士应该加强急诊内科空气、物品、医疗器械病原菌检测[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急诊内科是医院相对比较特殊的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也相对比较快,其中护理工作中存在部分不容忽视的部分,主要表现为护理的具体性、连续性、直接性以及动态性,护理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科学的管理,将会增加护理风险[6]。近年来,风险护理管理在医院急诊内科护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风险护理管理和其他管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它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够制定规范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能够达到管理标准化,对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价和处理,能够减少护理不安全时间发生,从而能够将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院带来的损伤降低到极限,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7]。同时,风险管理的实施能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健全和完善护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能够主动识别和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意识风险,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能够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8]。

综上所述,医院急诊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丽.护士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90-391.

[2]胡云霞.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管理使用的思考[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2):87-88.

[3]崔建波,苏海燕.浅析急诊科护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5(17):2330-2331.

[4]杨晓莉,曹艳佩,马昕,等.应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改善住院病人化疗用药安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70-72.

[5]毕小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173-175.

[6]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70-02

一、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现状

1.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人员工作懈怠。目前大多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具备相关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但是在管理内容的详尽方面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具体来说,管理制度规定得比较宽泛,对于具体的有损坏实验设备的学生或者老师的处罚规定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或者老师的一种“纵容”;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对这一工作存在偏见,认为是不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上存在懈怠。

2.学生们对实验室正确的使用及管理方法比较模糊。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们每天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验练习,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正确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设备造成了损害,而且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例如,经常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优盘里的游戏或者视频放到实验设备上,不仅占用了设备的存储空间,严重时导致全体设备中毒,影响学生和老师们的正常使用。

3.实验室设备损害情况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目前实验室里的设备损害情况比较严重。不管是计算机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还是广告设计实验室,各种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破坏,对后来学生的继续使用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维护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前的培训不到位。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是实验室的参与主体,所以他们对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设备的维护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培养学生们对实验设备的责任意识方法很多,但目前主要通过课前培训来进行提醒、告知。实验室课前培训主要是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由专业课老师进行讲解,主要告知一些上下课时间、借用规则、座位管理规则等,而学生对这些“可有可无”的规则制度是太不用心的,只把这一培训看做是“形式主义”。

2.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水平有限。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数都遇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他们即不属于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不属于任课教师行列,处于学校人事管理的边缘。不仅是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种“闲职”,而且学生们还有同学校的任课老师们也对他们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久而久之,这些管理人员纷纷申请调离,进一步造成了管理人员的缺失与混乱。

3.实验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大多数实验室(除新建实验室)设备陈旧,使用过程中频发故障,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生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具体原因表现在:学校资金有限,设备更新缓慢;实验室管理人员维护水平有限,对一些有破损的设备不能及时修复;学生长期不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速度;工科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做好课前培训,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的素质。学生们对实验室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使用实验设备时的责任意识和认真态度,而这种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前培训。课前培训可以在以前僵化模式上有所突破,具体地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来详细介绍管理条例及正确的使用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使用实验器材的责任意识;还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记录(包括使用地点、人员、开始使用时间、停止使用时间),来追踪学生们的设备使用情况,以此来规范学生们的使用行为,明确使用责任,减少设备的磨损情况。

2.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是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直接方法。实验室管理制度大致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实验室设备使用详情介绍、实验室学生使用守则、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这四部分要从细节入手,尽可能考虑到学生们及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在管理制度的公布及张贴方式、位置上多做创新;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地使用一些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词语,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

3.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可否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或教师队伍,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实验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室教师的归属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明确,或属于行政人员或属于教师队伍,以此来承认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校地位,激励他们好好工作;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可以表现为定期送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修或参与职称评定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监督,采取不定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升职与加薪上,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提高实验室的使用质量。

4.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很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而是实验设备本身过于老化、功能欠缺,很难与现代需求相匹配。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和老师必须十分了解当代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以及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所以实验室器材的及时更新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与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学校则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并且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人才,这样一来企业与学校实现了“双赢”。

总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相互协调与不断沟通。在现有情况下大家要把实验室的管理创新看做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并慎重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从心理上把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实践练习放到重要位置,明确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科学、高校、先进的实验环境,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对两组抗菌药使用情况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抗菌药总使用率(38.04%)低于参照组(5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54, P

【关键词】 抗菌药;药剂科;管理;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100

抗菌药属于医院使用量较多的药物之一, 为多种疾病治疗常用类药物, 伴随医疗技术发展, 临床抗菌药种类逐渐增多, 增加药物选择难度和药物滥用情况, 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 临床需积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1-3]。为规范临床抗菌药使用合理性,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研究针对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住院患者的管理成效进行回顾性地分析,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参照组, 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 参照组男女比例35∶45,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47.40±11.15)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 高中至本科35例, 本科及以上2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40∶52, 年g19~77岁, 平均年龄(47.39±10.14)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 高中至本科40例, 本科及以上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参照组 药剂科未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 2. 2 观察组 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具体措施为:①规范抗菌药使用情况:医院注重对医务人员抗菌药合理运用知识的宣教, 强化药库与药物派发人员相关知识, 若发现某一药物数量较大时, 则需借助医院内部计算机系统对所有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并实施针对性地控制。②积极与检验科、感染科合作:为减少抗菌药滥用, 医院药剂科需联合检验科多做抗菌药敏感性和体外抗菌活性等实验;积极和感染科合作, 调查抗菌药使用情况和掌握患者用药情况。此外, 对两组抗菌药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 并分析其成效。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抗菌药使用情况, 包括抗菌药总使用率、联合药物应用及感染(院内感染、手术后感染)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抗菌药使用率对比 参照组抗菌药预防和治疗用药分别为18例(22.50%)、26例(32.50%), 抗菌药总使用率为55.00%(44/80);观察组抗菌药预防和治疗用药分别为10例(10.87%)、25例(27.17%), 抗菌药总使用率为38.04%(35/92);观察组抗菌药总使用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54, P

2. 2 两组联合药物应用情况对比 参照组44例应用抗菌药、观察组35例应用抗菌药。两组均无抗菌药四联用药, 两组抗菌药三联用药所占比例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6, P>0.05);观察组抗菌药一联用药所占例比较高于参照组, 二联用药所占比较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8、4.805, P

2. 3 两组感染发生率对比 参照组发生院内感染14例(17.50%), 发生手术后感染13例(16.25%);观察组发生院内感染1例(1.09%), 发生手术后感染1例(1.09%);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1、13.158, P

3 讨论

我国医院抗菌药滥用问题十分严重, 易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和药源型疾病出现, 且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 加重患者病情, 降低生存质量, 临床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抗菌药使用情况对患者预后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4-9]。为规范医院抗菌药使用情况, 节约资源和降低患者感染发生风险, 本研究对参照组和观察组抗菌药总使用率、联合药物应用及感染发生率加以对比、分析。

在本研究中, 参照组抗菌药预防和治疗用药分别为18例(22.50%)、26例(32.50%), 抗菌药总使用率为55.00%(44/80);观察组抗菌药预防和治疗用药分别为10例(10.87%)、25例(27.17%), 抗菌药总使用率为38.04%(35/92);观察组抗菌药总使用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4, P0.05);观察组抗菌药一联用药所占例比较高于参照组, 二联用药所占比较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8、4.805, P

综上所述, 医院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后的成效显著, 不仅有利于减少抗菌药使用率, 节约医院资源, 而且有利于规范临床抗菌药使用合理性, 以一联用药为主, 降低患者感染发生风险, 从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磊, 龚其海, 陈灵, 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实践和作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9):819-821.

[2] 吴方镇.药剂科对于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2):305-306.

[3] 郝风莲.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10):1120-1122.

[4] 全银鹰.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中国处方药, 2015, 13(12):39-40.

[5] 李雅雯.我院住院药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中国农村卫生, 2014, 30(z1):8-9.

[6] 朱培华.20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中国处方药, 2015, 13(10):9-10.

[7] 彭晶晶.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8):288-289.

[8] 王万杰.药剂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措施分析.中国药物评价, 2015, 32(5):315-317.

[9] 上官路. 药剂科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成效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1):13-14.

[10] 徐建民. 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5):590-591.

[11] 许谙, 顾蓓青, 赵振华. 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海峡药学, 2012, 24(9):211-213.

[12] 罴嚏. 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北方药学, 2013(12):102-103.

[13] 刘婷. 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4):172-173.

[14] 潘荣华. 药剂科参与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30):146-147.

[15] 龙悦. 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