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2-02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我科是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据调查发现,中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比率就可上升到15-20%。多数患者的自控及自理能力减弱或消失,误吸,误服,跌倒,烫伤,自伤及伤人,走失这些常见的安全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如何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护理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结合临床经验针对不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加强院内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1 耐心对患者及照顾者讲解老年痴呆的相关知识及照顾技巧,耐心与患者多沟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满足患者各个层次的需求,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给患者以关爱。
1.2 强化护士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找出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
2 住院期间安全防范措施与护理
2.1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护理评估,包括一般情况,护理体检,精神症状及心理问题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
2.2 防跌倒 保持周围环境安全,向患者提供合适的衣,裤,鞋,以免裤腿过长影响行走,鞋底太滑而致跌倒现象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症状,嘱患者在改变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或稍坐片刻再直立,以防发生性低血压。
2.3 防误吸,误服 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食物量不宜过多,食物温度适宜,喂食速度要缓慢,让患者有足够的吞咽时间,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嗽,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引起误吸。特别注意进食后不易立即刺激咽部,如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而误吸。指导其家属每天为痴呆患者进行3-4次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每次20-30分钟。发药时要确认患者把药服下后才可离开。
2.4 防走失 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患者外出活动需有家属或工作人员陪伴,严禁单独外出,返回病房时要清点人数,严防走失。在患者手腕处或上衣明显处佩戴身份识别卡,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定点医院及电话,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所患疾病等。
2.5 防烧伤及烫伤 老年痴呆患者反应迟钝,感觉功能减退,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外加布套包裹,洗澡时应先调节好水温。协助打取温开水。
2.6 防止自伤或伤及他人 AD患者因抑郁,幻觉,妄想等容易自伤或伤人,入院时应做好安全检查,严禁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护理人员定是进行病区检查,及时清除危险品。病房内的锐利物品,器械,约束带应放在固定位置并加锁,每班认真交接。患者情绪激动时应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以松弛紧张的神经,不能控制的兴奋躁动患者应置于安静环境,必要时给与约束带的使用或用药物控制。
3 加强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01.111.02 DOI:10.16281/ki.jocml.2016.01.08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是治病救人的场所,而手术室的护理强度大、内容多、护理所需时间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影响,还可能引起医患矛盾[1]。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护理安全性。文章主要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12.5)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3.1±11.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安全隐患分析分析观察手术室护理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不一。由于手术室护理时间长,工作量大,在长时间的高强度护理中,护理人员容易分神,加之有的护理人员不认真对待护理工作,不愿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也有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够,护理方法不够科学,影响患者的健康,有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突况不能很好把控,不能正确处理。(2)护理人员操作方法失当。有的护理人员对操作细则没有仔细研读,在进行一些护理操作时比较随意,可能发生在护理过程中不消毒、不严格控制卫生等情况。有的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不细心,可能出现将患者放错手术室、对手术物品清点错误、查对器械时出现遗漏等现象。有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随意处理医疗垃圾,造成污染;不熟悉医疗标本的重要性,没有及时的分类贴好标签,导致送检时标本混乱,无法检验。(3)手术室护理制度不完善。护理工作是一个规律性的工作,很多流程都需要有章可循,陈旧不合理的制度容易造成护理工作的盲目性,进而出现安全隐患。医院应该密切关注卫生部的制度情况,如果制度有更新,医院应该及时将手术室的护理制度对应更新,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1.2.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前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后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流程,健全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比较两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2],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后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观察组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后的护理方法,发生1例护理安全事件,占2%;对照组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前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发生4例护理安全事件,占8%;观察组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是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涉及到多类护理人员,主要包括巡回护士和手术护士。巡回护士的主要职责是准备手术所需物品和器械,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等候手术,核对患者信息,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工作,帮助患者选择适合手术的,手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手术完成后要整理手术室,还原手术物品,做好交接工作[3]。手术护士的主要职责是手术前认真清点物品、器械等手术所需,认真熟悉手术步骤,保证手术护理时不慌不乱。手术开始前20min做好彻底消毒工作,协助手术第一助手做好手术前的消毒、铺巾工作,及时收纳手术垃圾,妥善保管手术标本,手术后及时清理手术用品,做好手术垃圾处理工作[4]。责任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手头每一件工作,如果护理过程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出现,危害患者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认识,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认真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室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针对本研究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1)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领导应该合理配置手术室的人力资源,手术少时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休班,因为足够的休息能保证护理人员以更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也能在手术多的时候长时间工作。同时,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深入掌握护理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理论知识。应该做到以老带新,新护理人员在老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能得到更快的成长,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5]。(2)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流程。明确的操作流程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患者信息的查对工作,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器械等,以患者舒适为标准选择,如果手术时间很长,手术过程中要适当为患者的受压部位按摩,防止压迫神经对患者造成伤害。手术完成后要认真清点好手术用品,清理手术室,做好交接工作,保管好手术标本,处理好手术垃圾。(3)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卫生部的相关制度,根据颁布的新制度,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本院的制度,并及时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学习,熟练掌握最新制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防止出现二次错误,如果条件允许,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综上所述,由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安全隐患的出现不可避免,只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性,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邱锦芳,郑灵,邓小嫡,田荣,赵静.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0,(13):109-110.
[2]牛铁铮,金善玉,薛丹.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55-256.
[3]杜娟,李艳军,吴金玉.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2013,(02):116-117.
思诺思是第三代催眠药唑吡坦片, 是第一个非苯二氮类安眠药, 化学结构属于咪唑吡啶类, 是酒石酸唑吡坦, 与安定等苯二氮类安眠药相比, 具有成瘾性小的优点, 通过选择性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ω1-受体亚型的结合, 产生药理作用。该药吸收快, 起效迅速,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70%, 口服后0.5~2 h血药浓度达峰值, 作用可维持6 h[1]。因此在临床中用于治疗偶发性、暂时性失眠症情况下的严重失眠, 但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服药后下床、行走时发生跌倒, 这也是对护理工作的警示, 如何通过护理防范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12月45例使用思诺思药物的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19例、女26例, 年龄36~86岁之间。
1. 2 防范措施
1. 2. 1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思诺思使用后可发生眩晕等副作用致跌倒, 每个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将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影响病情, 分析跌倒的原因,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交接班, 床头挂防跌倒的警示标示, 同时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 使他们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 积极配合护理, 以防范于未然。
1. 2. 2 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危机意识 反复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服用药物时最好上床服用, 以防药物在患者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2], 少喝水, 尽量减少下床次数, 穿防滑合脚鞋, 选择合身的衣裤, 告诉患者在起身、上下床、夜间小便、低头弯腰拾物等动作时一定要慢、稳, 以免发生意外。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 建议在床边放置一小便器就近小便, 减少因多次到卫生间小便而跌倒的可能。起床要遵循起床三部曲: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 应在床上躺半分钟、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后再起床, 防止脑缺血引起跌倒[3]。
1. 2. 3 加强病房管理, 提供安全住院环境 ①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无水迹;厕所、浴室放防滑垫。②马桶高度适宜, 卫生间、病区设置固定把手, 方便患者起坐、行走。 ③室内各种设施摆放合理, 床周不堆物, 不随意搬动物品, 并留有足够空间, 病床轮子固定、高度适中, 便于患者上下床, 必要时床栏保护[4]。④呼叫器放于患者随手可取的位置, 并教会其使用。
1. 2. 4 指导用药,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士应掌握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并做好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观察, 加强巡视。如患者服药后自感不适或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 立即搀扶到床上再做进一步处理。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 易引起不良反应, 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 减少用药量及药物种类, 避免因不良反应叠加而导致跌倒。
1. 2. 5 及时评估、反馈 对发生跌倒的患者应及时评估伤情, 给予及时检查、治疗, 按安全管理逐级上报, 并如实记录, 认真分析原因, 制定防范对策, 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2 结果
45例患者中仅有5例出现跌倒, 均为65岁以上, 4例为女性, 1例为男性, 均为基本生活能力自理的老年人, 只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 未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
3 讨论
思诺思作为一催眠、镇静药, 具有口服吸收快、不良反应小、入睡时间短、半夜醒次数减少、做梦减少等优点, 而广泛应用临床, 但其不良反应为服药后少数患者出现眩晕、嗜睡、记忆减退等症状, 特别是老年人服药期间, 起夜时及刚起床时要小心防跌倒。在使用该药前后做好相应的防范, 能有效的防止药物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危害。5例跌倒患者中均为年老体弱、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 有3例因起床后自觉头晕、头痛, 而站立不稳而跌倒;2例患者因上厕所时无人搀扶、又无设扶手、下肢突感无力而致跌倒。因此用药前做好宣教, 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可能发生跌倒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同时建议对于老年患者服药后如果要起床应该有人陪伴, 单独起床或行走则增加发生意外的可能;病房厕所应设立扶手;遵循起床三部曲[4];患者床头要有防跌倒标识, 同时做好交接班工作, 经常巡视。这样能有效减少跌倒发生, 为患者住院期间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树兵, 邱中民.第三代催眠药-唑吡坦(思诺思).西南军医, 2005, 7(3):17.
[2] 姜欣芝, 顾雪峰.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当代护士, 2011(7):137-138.
1前言
当前,国家和人们对医院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居于手术室中的护理工作的管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台手术的成功,仅仅有一个高能力的医生是不够的,她需要强有力的后援力量-护理人员的帮助,做好手术护理安全防范工作,直接影响着一台手术的成功,直接影响着病人的身体健康。
2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隐患
在手术室中由于手术的紧张性与高要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就对应非常高,在手术这个复杂而紧张的过程中,如果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发现手术护理的安全隐患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简要指出手术室的安全隐患几个方面。
2.1护理人员方面
对于医院的护理人员,当然也包括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护理工作对责任心也不相同。在手术高压,而且时间较长的影响下特别容易暴露自身的问题。一方面手术中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而且需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而有些护理人员会分神,且责任心差,对工作不认真特别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些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扎实,护理的方法不科学,尤其是发生突况,更是不能很好的把控,容易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手术,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2.2护理方法方面
护理操作和方法的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发生护理过程中不全面消毒,就会造成卫生方面的隐患;将患者送入错误的手术室,就会造成手术错误的隐患;对手术物品清理清点的错误,则会造成有可能遗漏器械物品在病人体内的隐患;对医疗标本没有贴标签,会造成检查错误的隐患等这些由于护理操作和方法造成的隐患在手术室也是需要注意的。
2.3医院制度方面
要想做到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的制约,规则的规范,这样才能够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需要对医院的护理制度完善,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也特别容易让医护人员钻了制度的空子,对造成的安全事故不负责任等。安全隐患发生在病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手术室的安全隐患更不仅仅是发生在手术室内,安全隐患除了以上这三方面的问题,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再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希望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全面把握和重视。
3手术室护理的防范措施
只有全面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止因安全隐患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针对于以上三方面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以下提出几点防范措施。(1)防止接错患者大的问题,在手术之前,由于病人和的紧张,和护理人员的疏忽,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要建立安全管理措施来防范,规范接病人的过程,在接患者是要根据手术登记的患者内容进行一一核实,并且让患者签署手术患者交接安全核对单,确认无误之后,在对病人进行手术前需要的麻醉工作。(2)防止做手术的部位错误,由于手术前医师和护士的疏忽没有进行认真的检查,可能会造成手术部位错位的问题,因此护士需要在手术前认真核查手术部位,并且仔细询问患者,并与医师进行核对,核对无误之后在进行下一步的麻醉或是其他的手术前的工作。(3)防止输血,用药的错误,在手术过程中如果使用药物过多,摆放顺序杂乱容易造成用药的错误,手术中若突发需要输血的情况,慌乱中也容易造成输血错误。因此为了防范此类错误的发生,需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需要对药物摆放整齐,标签清晰可见,且医师嘱咐是一定要重复一遍,与医师核查无误之后,在执行。输血时,更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血型等信息无误之后进行输血。(4)防止异物留体内,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对手术物品和杂物清理和清点的不够及时准确,都有可能出现异物留在体内的隐患。应对这个安全隐患,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物品清点制度,在手术之前对手术室,手术器材等物品进行清理记录以备后续的检查。(5)防止病人坠床,摔伤,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肯能因为被麻醉造成肢体无知觉产生摔伤,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尤其是患者手术中发生故障需要运送时,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固定,同时也要保证手术床,担架车的完好,从而避免患者坠床,造成再次伤害。(6)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对于手术室的物品需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否则会造成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隐患。需要严格要求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按照规定穿戴消毒的衣帽,做到有菌手术和无菌手术分开,每天需要进行检查无菌物品,再拆器械等包装时要检查灭菌标志,从而全面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措施。(7)防止缝针留在体内,在手术后期进行缝合时,需要防止因为手术中缝针的折断,缝针弯曲的现象,需要立即更换缝针,而且要落实“三查七对”原则,清点物品时不能忘记对缝针的检查。(8)完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能够督促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更加规范认真,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9)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需要及时的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对医护人员进行责任制度的培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10)加强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安全性的教育,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意外的发生,多组织一些护理操作的检查,保障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这样能在检查中学习,也能在学习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从思想方面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11)规范护理行为,对于护理的操作,要有严格的规则和准则,医护人员要按照这个准则进行操作,对于护理工作的检查和记录填写,也要有严格的要求,避免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减少意外的发生。手术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精神高度集中,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除了以上提到的防范措施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学习专业的护理操作,掌握操作防范,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因为只有医护人员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才能做到对患者的生命负责。
4结束语
积极做好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防范的工作,是一个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是对工作和病人的责任心的体现。不紧要提高医院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关注程度,更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一台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作者:石美英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龙桑寺镇卫生院
参考文献
[1]刘燕,郝晓霞.简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43).
[2]吴菊元.院内护理所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3(19).
[3]王新艳.造成住院患者跌倒伤害的风险因素评估与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益复杂,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ICU是医院重症患者和手术后高危患者的集中管理单位,患者病情危重和家属过高的期望值,使ICU成为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因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加全面了解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本文对我院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患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常见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1管理因素
1.1.1质量监控管理不力 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进行质量管理,应付检查和监督不到位是当前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所在[1]。规章制度不完善,部份工作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以致护士在工作时随意性大,发生事故后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管理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护理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严,部份管理内容有专人管理但流于形式,各种培训走过场,考核落实不到位,不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抢救车内药品、物品摆放混乱,甚至有过期现象,未根据ICU科室的特点备用抢救药物,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疏于管理,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无法使用等,存在很大的安全[患。
1.1.2科间协作差 临床科室未严格按ICU收治标准转入患者,醉酒抗医者时常收治入ICU,影响工作秩序。不提前通知,直接将患者转入ICU,有时几个科室同时向ICU转入危重患者,引起一阵混乱,容易引发不安全事件。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护士/床位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因产假、病假、排班不考虑人岗匹配和人员搭配等原因,人力资源更显严重不足。随着医院业务的拓展,大量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需到ICU监护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监护床位数增加,但医院对此未相应增加护理人力,加之科室重视成本核算,局限了人力资源的补充。长期高强度、高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构成护理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业务能力不强 我院ICU护士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初级职称占93%,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下,经验欠缺,对错误发生估计和判断不足,急救器械使用不熟练,与其他人员配合差,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是分工不明,手忙脚乱,容易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学历低、年资短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主体。
1.2.3法律知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差 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服务意识差,缺乏慎独精神,上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护理工作中存有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规范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等,导致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药物外渗、约束不当致患者皮肤损伤、意外拔管或脱管等,这是我院ICU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3护理文件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因各种原因提前书写护理记录,涂改记录,重抄记录等真实性欠缺现象时有发生,为医疗纠纷埋下祸根。
1.4物资因素 部份医疗设备性能落后,售后服务及维修不及时,影响抢救及护理工作,甚至成为不安全因素。一次性用品质量差,常见的现象是保留导尿的患者发生漏尿,导致护士工作量增加,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增加。
1.5环境因素 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道多,四周为玻璃幕墙,对狂躁和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管理带来较大风险。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昼夜长明的灯光也会影响患者情绪,出现焦虑或躁动,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抓管、呼吸机对抗等。
1.6医院感染因素 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导致医院感染高发,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也对护理人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2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护理服务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涉及到参与护理活动的每个人员及各个环节[1]。骨科住院患者以急诊多、老年病人多、活动受限严重、住院时间长等为特点,病人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使病人的权益、医院的声誉受到损害,同时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病人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所以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及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护理安全管理包括病人安全管理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部分[1]。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护理安全隐患,尽可能减少护理安全所造成的损害,对于维护病人权益,提高护理质量和保证护理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1.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较淡薄护士不了解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在工作中不能识别护理安全隐患,忽视护理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行为上和语言上不严谨,工作中不遵守诊疗护理常规,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医疗纠纷常涉及护理方面的不足。
1.1.2专业知识掌握欠缺骨科患者的护理专业性强,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工作后如果不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就不清楚疾病护理知识及护理观察重点,就无法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甚至连正确翻身都无法完成。在骨科即使是同样的病例,年龄、体格、营养等不同,病人开始运动、下床时间也会不同。护士若未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病人会发生功能受限或再受伤。
1.1.3病情观察不够细致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只询问不观察,对患者出现的情况未了解清楚,就给予简单的处理。如一位椎管内肿瘤术后的患者,术后诉双下肢麻木、疼痛,护士未认真检查病人和查看病情记录,认为是麻醉未退,未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直到病人双下肢肌力0级,才紧急手术,术中发现是椎管内血肿压迫所致。
1.1.4未规范执行操作规程在骨科最容易发生的是不认真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对病人进行翻身,导致压疮的发生。目前护士重治疗轻护理,对病人生活护理过分依赖护工和家属,而这些人无专业的护理知识,在对病人进行生活护理时容易发生意外。
1.1.5护理记录不准确、及时在骨科护士对病人的感觉、活动及血液循环等情况缺乏动态的观察记录,在病情变化时无法识别,特别是术后效果不好时无法区分是术前症状未缓解还是手术损伤。有的护士记录繁琐,花费太多的时间记录病情,占用护理病人的时间。
1.1.6职业防护意识不足护士在给患者更换引流袋、更换大小便污染的床单位时护士仍不习惯戴手套进行操作;处理针头匆忙,针帽回套而发生针刺伤;另外在骨科护士因经常给病人翻身、搬运患者,护士容易发生关节扭伤和肌肉劳损,特别是腰部的损伤。
1.1.7实习护士方面因素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知识和技能欠缺、不熟练,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操作制度;实习后期因工作分配等问题,思想不集中,带教老师认为学生各项操作已经熟练,让学生独立操作,也容易发生差错。
1.2病人方面的因素
1.2.1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骨科患者因外伤后感觉、活动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护士会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如在护士及家属协助下下床或翻身,住院期间不能使用热水袋等,但是患者因未认识到这些注意事项的重要性,仍在护士离开病房后不按要求翻身、使用热水袋,导致坠床、烫伤等事故。
1.2.2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长期住院的患者自带电器,在病房煮饭。部分患者卧床吸烟,有的为了防止护士发现,甚至躲在被子里吸烟,这样容易导致火灾等发生。
1.2.3病人过于强调隐私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患者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和知情权,认为治疗骨折只需要告诉医护人员外伤史即可,对既往史和家族史未详细讲明,以至于延误病情。
1.3病房环境和设施方面因素环境不安全也是很大的隐患。如地板不干燥、堆放杂物、走廊加床、卫生间设施不全等,对行动不便的骨科患者会造成跌倒、碰伤等。骨科的各种用具如拐杖、习步架、CPM机的功能未及时检查,在病人使用时易发生意外。
1.4医院管理方面因素由于护理安全涉及到医疗、护理、后勤保障、医技等各方面,如果各部门管理制度松懈,协调差,会导致病人出现不良的后果或出现伤害。由于护士缺编,护士超负荷运转,导致护士以完成医嘱的治疗任务为目的,直接影响了护理安全[2]。有资料表明,护士人数少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相关[3]。
2防范措施
2.1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护士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了条例》及医院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有学者认为护理安全与护理风险有因果关系:护理风险意识低,护理风险系数高,护理安全系数低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高,护理安全保障可靠性大[1]。定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落实情况。
2.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利用各种形式学习理论知识:如外出参观学习、请医疗、护理专家讲课、病例讨论、个案学习、举办读书报告等。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强化护士对专科疾病知识的观察能力,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重点。对新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进行专科疾病知识的提问和考试,使他们尽快掌握相关知识。新护士要经过科室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值班。
2.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加强规范化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考试,这样不但提高了护士的技术水平,而且从根本上防止了因操作不熟练或失误而发生的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落实。对新护士值班时遇有较大手术或有重病人时增派老护士加强班,以保证安全。严密观察病情切实落实分级护理制度,严密地观察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正确理解医嘱及治疗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与护理,杜绝因疏忽而造成的医疗事故。
2.4规范护理病历书写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了条例》及《病历书写规范》的内容,指导护士骨科患者病情记录的重点,制定标准病历记录模版,为新护士记录病情提供参考。定期检查病历质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帮助护士及时整改。重点检查危重患者的病历和有纠纷患者的病历。
2.5加强病房管理科室成立安全质控小组,对科室的护理安全负责。每周有工作重点,每月进行安全点评。对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进行分析,积极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物品定点放置,易燃物品作好防火措施。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病床安床栏。各种用具定期检查、保养并记录。对下床的患者要有专人陪护,并保持活动范围安全。
2.6教育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防护措施预防针刺伤,工作中注意标准预防。在搬运患者时评估患者的体重、受伤部位,尽量用节力的方法安全地转移患者,必要时可佩带腰围等来保护自己。
2.7加强实习生管理当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处理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护理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带教的重点。对实习护士经常进行安全知识的指导,讲解科室容易发生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当同学有困难时要及时提供帮助,做到“放手不放眼”。
2.8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资源提高护理人员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充分发挥护理里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全面了解护士的能力结构和特长,做到护士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并能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4]。同时要关心护士的生活和成长,让护士在轻松的氛围中工作,减轻工作压力,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9完善护理差错报告与根源分析系统为了防范护理差错并从中汲取教训,科室及医院要建立健全护理缺陷报告制度,对已经发生的缺陷要少谴责多讨论,查找自己科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10做好病人的安全教育患者是护理安全管理中可变性最大的群体,流动性大,构成复杂。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均可发生不安全事件。所以从患者入院后就要向患者讲解患病后机体的变化及注意事项,医院的设施和使用的方法。在病房设立安全宣传栏,用以前发生的事件提醒患者采取安全的行为。对病人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指导病人认真进行康复训练。教育患者及家属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提供有关病情的信息。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护理安全防范,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形成过程,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查找原因,主动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及护患沟通工作,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得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与监督,让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病人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17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2
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程序形成和应用,使护理实践更具有系统性和目标性,护理病人的活动不再只是按照护理操作规程完成任务,而是根据个人,家庭,群体的特殊需要提供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护士专业角色扩展,护理服务对象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当今社会已经将病人的安全护理问题扩展到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10月宣布成立“病人安全世界联盟”,旨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疾病、伤害和死亡。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来自于药剂、器械、病菌对人体的伤害,即身体安全;二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以操作规程为典范,做好各种护理记录,从而避免来自于患者的医疗纠纷,即法律安全。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院护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现今患者及家属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方面的期望质更高。也就需要我们在护理工作方面制定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安全隐患,防止引发医患矛盾。并通过人性化的护理工作,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放心、满意的护理服务,尽可能地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营造和谐的护患环境。现根据自己护理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护理工作中已经存在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预见性提出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1 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部分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够高、经验不足、协作能力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欠缺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
1.1.2 工作责任心;观察患者时粗心、 不细致、不到位?,人在护理岗位,但主要精力未放在护理工作上,工作中马马虎虎,流于形式,对病人关爱不够,未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对病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
1.1.3 法律观念淡薄: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未严格执行各规章制度,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护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不应有的本可以避免的法律责任。
1.1.4 服务态度:服务态度不佳,对病人缺乏同情心,护理操作动作粗鲁,说话带命令口气,只为工作而工作,不顾及病人的心理感受,出现护理行为的不当或缺陷。
1.1.5 护患沟通不良:护士不善于和患者沟通,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说话措辞不当,语气生硬,对病人和家属的问题解释不清。护士工作繁忙,没足够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护患沟通不到位令家属反感或误会。
1.1.6 缺乏预见性护理程序的能力,导致病人出现本可避免的并发症:如静滴化疗药操作不当导致静脉炎;对TDP治疗的病人操作不当、观察不及时造成烤伤等,影响病人的康复。
1.2 物质因素
1.2.1 设备方面:如果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不配套或对新引进设备不了解,特别是急救物品器材不到位或故障,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
1.2.2 物品方面:护理物品质量差或数量不足,也是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常见的现象有输液器的漏液、甚至导致过敏反应。
1.2.3 药品方面:药品的质量、有效期、标签不清也会造成不安全。
1.3 环境因素
1.3.1 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急救室的位置,病室插线板的位置,床旁无护栏造成跌伤等。
1.3.2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
1.3.3 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毒麻限剧药品、高压蒸气锅炉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3.4 病区安全管理不力。
1.4 管理因素
1.4.1 思想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
1.4.2 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
1.4.3 业务技能水平低,对新护士、进修及实习护士的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
1.4.4 管理不力、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对工作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力,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召开护理安全专题。
1.4.5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
1.5 患者因素
1.5.1 病人及家属维权意识过强。
1.5.2 病人要求过高:最少的钱和精力,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1.5.3 病人和家属多渠道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提出“专业化”问题,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2 护理人员的应对措施
2.1 建立统一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要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处理。
2.2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监督检查
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认识、处理关键性问题,并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及时整改。
2.3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每一项护理操作规程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必须遵循的。它既是预防判定差错事故的要素,也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和判定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
2.4 加强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2.5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
护理人员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规范》的内容及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使护理人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及时将所做和所观察到的真实记录下来,留下证明自己无过失的证据。
2.6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转变护理理念
思想上,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着想.行动上,做好“四勤”,即脚勤、手勤、眼勤、嘴勤。
2.7 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技巧
护理评估和沟通应做到及时、有效,有疑问一定要核实无误方可执行,切忌主观臆断。于病人交流沟通应当做到:因人而异――确保满意;切忌――居高临下;避免――态度生硬;通俗易懂――确保理解。
2.8 建立鼓励性教育制度,共同面对问题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实施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高,随之而来医院的医疗纠纷事件在全国各地也屡见不鲜。因此医疗护理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如何在日常护理中有效的保护护理人员的权益及患者的疗效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鉴于此,本人进行了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科开展了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开展的临床实践活动,选取该活动开展前后2年内急诊科医疗纠纷的案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比较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开展前后2年内我院急诊科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以人员构成因素、护士因素及患者因素作为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并对所有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比较活动开展前后医疗纠纷案例的总数及发生原因的构成比,并将比较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 安全隐患分析
1.2.2.1 人员因素 医院往往由于编制的调整等原因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护理队伍多为地方院校毕业的护理毕业生所组成,学历较低、工作经验缺乏等均为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2]。
1.2.2.2 护士因素 护士因素为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低年资的护士往往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对护理过程中的医疗纠纷的认识不足,不重视日常护理的记录工作[3],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必要的法律知识;②护理技能欠缺。对于年资较短的护理人员,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和综合能力的欠缺,易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漏洞,增加了护理的差错率;③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日常工作较为忙碌,因而导致对患者的态度较差、不耐心解释,甚至发生冲撞,进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④责任心不强。护理工作人员不能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仅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印象草率办事[4],这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严重因素。⑤夜班力量薄弱。夜班护士的人数较少且工作量大,夜班护士长期处于精力不足和生物钟紊乱的状态,因而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会出现忙乱现象,影响护理工作的安全。
1.2.2.3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对目前医疗技术的盲目崇拜,期望可以通过一次治疗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一旦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患者便会产生失望、埋怨、愤怒等不良情绪,并将这些情绪转嫁到护理工作者身上,进而不配合治疗,也增加了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5]。
1.2.3 防范措施
1.2.3.1 强化相关法律知识 对于年资较少的护理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讲座,是大家认识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存在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2.3.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对于年资较少的护理工作人员,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学习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科室内的护士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
1.2.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科室内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自身权利,增加对患者的关怀,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做好宣教工作,尽可能减少医疗纠纷。
1.2.3.4 落实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 对于科室内的护士,应明确要求日常工作均应按照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于应护士责任心不够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对当事人进行严厉处理,从而增加护理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1.2.3.5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行弹性排班机制,对于就诊人员高峰期及输液高峰期,加强值班人员数量,避免护士出现超负荷工作,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将活动开展前后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医疗纠纷比较结果 我院自从开展了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实践活动以来,医疗事故的发生数明显减少。活动开展前后医疗纠纷的比较结果,见表1。
2.2 统计学结果 将活动前后的医疗纠纷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得出:χ2=13.714,P=0.001,P
3 讨 论
护理安全是一般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基本需求,更是一所医院生存之根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刻保持工作的警惕性,做到防范于未然,以高标准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6]。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安全隐患分析和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实践活动,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较之活动前明显下降。其中因人员因素及护士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的下降数最为明显,依次同比下降了57%及61%,从而说明了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相关技能的强化培训,可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纠纷总数由活动开展前的468例下降至240例,同比下降48%,进一步说明了在科室内开展安全隐患分析和相应防范措施活动的必要性;本次临床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因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仍然较多,如何有效的降低因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将成为后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总之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加,有效的防范措施可降低医疗纠纷事件数量,对于保护护理工作人员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翠琴,穆睿华,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464-465.
[2] 温盛瑛,刘晓云.浅谈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药与保健,2009,17(12):182-183.
[3] 吴芳兰,应燕萍,崔妙龄.154例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61-63.
对我院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门诊输液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 责任心不强,操作查对不严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输液过程中,未加强巡视,不能及时发现输液反应及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出现的差错反应能力差,不能快速进行处理及报告,最终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是引起护理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易出现在各个环节,如配药、注射、加液操作前后等。
1.2服务态度较差,沟通技巧缺乏
护理人员缺乏“患者至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态度较差,语气冷漠、生硬,不能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或家属输液前因排队等待,做各项检查,终点站到输液室,心中不满极易爆发,护理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方法欠佳,说话方式、方法不恰当极易导致争吵、冲突的发生。
1.3法制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够
当前患者越来越注意自身权益的维护,随着《医疗事故条例》的出台,输液卡成为可以公开的资料或证据,输液卡有执行时间漏填,更换液体时间漏填,输液时间与输液滴速不符,迹潦草无法辨认等现象。
1.4专业技术,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精湛,对于难度稍大的静脉不能做到一次成功,,增加患者痛苦,引起患者不满及投诉。
2 防范措施
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核对的方式采用主动式提问,即让患者或家属自己说出姓名,效果比护士说出来好,避免了病人未听清或以为是自己的姓名就答应而发生输错药的情况发生。同时门诊病人无床号,在就诊的患者中,同名同姓的患者常有发生,护士在配药、注射、加药的各个环节中,除了核对姓名外,还要核对姓别、年龄等。
2.2规范各班职责,
2.2.1 我科在原来的岗位上曾设一个接药班,病人到输液室后,有一名接药护士负责核对药物,查看费用、抗生素的阴阳性标记,向患者做好宣教:共有几天药,一天有几组。核对无误后交给配药护士。
2.2.2 配药护士再次核对、签名,按照无菌技术原则及配伍禁忌将药配置好。
2.2.3 注射护士在注射前后分别进行核对,并注明穿刺时间及签名。
2.2.4 大厅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是否有输液反应、输液部位是否渗漏、输液滴速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解决患者所需,对出现的问题妥善进行处理,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护士长。
2.3 规范输液卡 要求字迹清晰,我院重新设计了输液卡的样式,较原来书写直观,项目有药名、剂量、时间、姓名及天数。并要求护士拔针签字。
2.4 健康教育 输液大厅设立教育园地供患者及家属学习,使他们了解输液须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护士对患者所输的药物告知其药理作用,对特殊药物如氨茶碱、甘露醇等输液速度要求及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并对疾病康复知识进行告知。
2.5 树立服务观念,强化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护理服务讲座,灌输“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服务宗旨,在工作中努力为患者排忧解难,接待患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处处为患者着想。开展护理人员穿刺比赛,每季度对病人点名穿刺的护士和满意度高的护士进行奖励。定期组织理论考核,掌握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对输液并发症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度抢救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演示,每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质量越来越高。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严格护理操作流程,严格查对制度,输液室护士必须了解输液室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要点,才能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与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结果:加强院前急救的安全管理,有利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院前救治能力,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
结论:有利于防范医疗纠纷,明显减低突发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也越来越多,由交通事故产生的以及其它因素所致的各种急危重症增多,这对医院应急性抢救尤其是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主要为院前急救的特点所致的隐患及护理行为造成的安全隐患。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最前沿,须争分夺秒,能明显减低突发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针对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临床资料在二级甲等医院任急诊科护士工作过程中,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1038人次资料,其中投诉出诊不及时13例,护患沟通不到位8例,医护技术不熟练7例,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3例,从担架上滑落1例。
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1.1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安全防范措施
2.1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在抢救病人时应做到急病人之急,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的处理病人,有条不紊的应对各种突变,培养忙而不乱,急而不燥的工作作风。建立工作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急救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才能不失时机的抢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急救复苏率。
2.2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严格贯彻核心制度的落实。急诊工作具有高风险,因此宜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培训和监督落实,如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出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等,规避护理风险,增强安全法律意识,并对病员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不安全事件,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做好环节的监控,避免医疗纠纷及杜绝医疗事故。
2.3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加强急救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各类突发时间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并组织和实施考核,积极参加医院及护理部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和操作培训,遇到疑难危重病员组织讨论学习,锻炼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她们苦练基本功,不断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利用晨会提问和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如动静脉穿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提高抢救成功率。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所有急救物品、药品齐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在接待患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患者和家属出现焦虑、恐惧、痛苦时,作好安慰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护士使用生、冷、硬的语言。
2.5详实记录护理文书病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如果护士在记录执行时有偏差,则可能引起纠纷,也是患者和医院之间打官司的主要凭证。因此,急诊护士必须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护理文书,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备真实,文笔简洁确切,通顺易懂,字迹清楚,对意外事件,自杀或被杀等经过详情与病情有关,应力求客观,如实记载,不得加以主观评论或揣测,出诊记录单上的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要准确,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这样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2.6加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排险,后救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一定要树立自身安全意识[1]。首先确认急救环境有无危险性及危险性的大小是急救人员进入现场前自保程序的第一步。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一定要带好手套。与病人接触要带好口罩,操作中要忙而不乱,避免针头扎伤自己,勤洗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尽可能的在处理下一位患者之前使用快速手卫生消毒液,既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保护其他患者的安全。
2.7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3讨论
院前急救[2]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救,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到医院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渴求在发病的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给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侵权法的实施,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院前急救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短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救护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练就过硬的急救技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的安全管理,对促进院前急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也是当前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探讨的课题。
手术室内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有着重大的责任。随着现今人们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的维权观念也正逐渐增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护理安全,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情况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影响,对医院的名声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体改手术室护理安全,是现今手术室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
1 手术室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缺乏积极性
手术室护理人员因长期从事高强度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自身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手术室护理工作本身就会带给护理人员较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在工作热情降低的同时,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护理过程中稍微出现差错便会造成医疗事故发生。
1.2 护理人员承受力降低
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时间长等特点,这也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若护理人员自身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以及存在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等情况,也极易导致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出现,最终引发医疗事故发生。
1.3 护理人员自身约束力较差
大多手术室护理都是由一名护理人员单独完成,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操作的规范与否、护理质量等都依靠护理人员自身约束力去保证,现今因为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已经屡见不鲜[1]。
1.4 护理人员知识面相对较狭窄
护理院校对护理人员的教学时间较短,而现今,本科学历的高素质护理人员仍然较少,大多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对护理知识的了解也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在面对突况之后缺乏应对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往往一个错误的决策都可能引起医疗事故发生。
2 医疗事故防范措施
2.1 护患沟通
首先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绝大部分住院患者身心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有自卑感存在,面对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此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家人对患者的关心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安慰能够为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治疗本身就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恐惧、不安心理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实施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多次术前探访,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既往病史等;仔细为患者讲述手术过程中的,使患者在术中能够更好的配合,清楚的告知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使患者紧张的情绪迅速平复[2]。
2.2 护理人员素质、能力培训
手术室护理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缺一不可,以此医院需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新进护理人员则需要接受岗前。岗后培训,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以及护理专业知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也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培训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实施监督,督促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个护理患者的操作规范[3]。医院的护理组长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跟班监督,在了解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同时,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差错出现。
2.3 护理人员的合理安排
护理管理者要向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动性,在护理人员的安排问题上应该具有合理性,手术室护理人员往往在面对工作压力的同时,还会面对家庭压力,医院每天都会实施手术,手术时间往往不定,护理人员需要24h待命,此时护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在感受到人文关怀之后,积极性以及能动性等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即使在休息的时间也能够随时待命,在护理过程中拥有更高的警觉性[4]。
2.4 护理安全意识强化
要想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首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以此医院要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使义务人员能够有效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尽可能的规避职业风险了解患者就医时享有的权力,尊重患者的各种合法权利,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座谈会,学习有关安全规定和工作制度。尽可能的避免各种安全风险发生,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5]。
参考文献
[1]王书霞,吴锦才,崔红赏等.手术室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73-74.
[2]郑灵.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