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法学研究范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05-03
一、多种教学方法研究范式存在的可能
同教学概念的复杂性一样,人们对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多种定义进行分析,可得出它们的一些共性: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被直观把握的某一事物,它是一种手段,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师、学生、课程等多因素的影响,这都给教学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复杂性。
如果对教学方法的层次进行划分,又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理解。如有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原理性的教学方法、技术性的教学方法[2]。也有划分四层次的:原理层面(“教学方法观”)、技术层面(“教学策略”)、操作层面(“学科具体教学法”)、技艺层面(“教学技巧”)[3]。
从教学方法存在的形态来看,有静态的教学方法,又有动态的教学方法。静态的教学方法指存在于教科书、论文、政策等文献中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用途是进行师资培训,或作为研究资料使用;动态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操作流程或方法技巧。至于教师为何要选用这种教学方法而不选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这又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研究范式的历史回顾
从整个教育史的视野来审视教学方法及研究范式的变革,可以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共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繁荣,在不同的时期,某一范式又起着主导作用。
(一)“经验—思辨”范式
古代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人们教学经验的总结。人们可以从《论语》、《孟子》、《旬子》、《礼记》等儒家经典中见到许多关于教学方法的言简意赅的表述,这些表述尽管有较强的说理成分,但也只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西方的教学方法从古希腊到启蒙时期都表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希腊哲学富有思辨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出静观、辨证、演绎、理智的特点,如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教学法。西欧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表现出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弗吉里奥主张将历史、道德哲学和雄辩术作为自由教育的基础。夸美纽斯是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一位教育家,他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以类比自然的方式提出了教学的一系列原则和泛智教学方法。18世纪后期,教育学开始走上大家讲坛,康德首先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康德的《论教育》深受卢梭教学思想的影响,并提出了教学的一些方法。
(二)“科学—实证”范式
近代科学的发展从观念上改变着人们的教学观念。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接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化”的口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显示出科学化的趋向。19世纪末,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事件,如1885年,艾滨浩斯有关记忆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对于学习过程中联想的关注;比纳于188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研究》;189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协会;1898年,拉伊主张将实验教育学与实验心理学区分开来等等。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科学化”运动。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和西蒙,美国的赖斯、桑代克等,都为实验教育学的建立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统计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开始主导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时期,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泰勒的课程理论深受现代工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布卢姆等人从生物分类学那里获得灵感,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制定教育目标体系,力求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手段来描述学习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研究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
(三)“诠释—理解”范式
关键词:翻译美学;法律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一、引言
法律语言是律师处理立法、司法争端中运用的语域。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两门学科融合的产物。翻译的完整性、独特性使翻译实践是一种真实的审美活动。毛荣贵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应该和众多相邻的人文学科“联姻”,美学就是第一值得翻译“联姻”的对象。在法美学看来,“法之美,美在何处?在法中,处处有美”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与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首先是基于文本意义及其表达方式的语言维度。其次指超越语境含义及其美学表达的意义。基于语言之美即形式之美和超语言之外的美学构成整体美学空间。此三维度容纳于美学框架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审慎处理。
三、法之形式美
形式作为承载美学信息的基本因素,可产生强烈的美学感。头韵、尾韵之类修辞手法注重声音的安排,使法律文本的可阅读性最优,立法文本更容易记忆和翻译。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的原则。
Version of LAB:
Article 4 A civil activity shall obey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voluntariness,providing compensation for equal value,credibility and honesty.
Version of CCH:
Article 4 A civil activity shall respect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y participation,equity,compensation at equal value and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民法通则只需四个短词足以表达。译本却无音节押韵,该两种英译本丧失了源语的美学价值。诚先生所改进的译本更好地补偿其美学价值,翻译如下:
Article 4 Civil activities are subject to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iness,fairness,for-just-value,and full-faith-and-credit.
通过以/v/,/f/,/f/,and /f/开头,译文达到押头韵的效果。尽管牺牲了汉译本重音节安排的音乐之美,却通过另一种方式补偿其美学价值,实为翻译的最高水平。
四、法之超语言美
法律翻译作为翻译实践的一个分支,应如其他分支一样实现其实践价值和美学价值。法律除其宣传功能外,也应满足其美学需要。这便要求译者应审慎地选择词语以达准确,简洁的效果。本文列举其一阐释该维度。
第一百二十八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Version of LAB:
Article128 A person who brings about harm in exercising legitimate defence shall not undertake civil liability.If legitimate defence exceeds the limits of necessity and undue harm is caused,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civil liability shall be borne.
Version of CCH:
Article 128 Civil liability shall not be borne for damage caused in self-defence.If self-defence exceeds the necessary limits,causing unnecessary damage,then appropriate civil liability shall be assumed.
民法通则中的含模糊表达如“必要的限度”,“不必要的损害”和“适当的民事责任”。英译本运用模糊词语,在法律文本中准确性及其重要,但适当的模糊词使表达灵活,提高立法语言效率。
五、总结
翻译美学包括语言和超语言维度,进而构成整体审美空间。法律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平衡译语美学艺术,做到信、达、雅。(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雷,张绍全.(2010).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北京: 北京大学.
[2]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毛荣贵.翻译与美学[J].上海牙林漆降,2003(3).
(1)“比较法―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领会并思考,适用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或者比较法使用初级阶段,主要由布置比较任务、传授比较方法、示范比较过程、反馈比较成果四部分组成。在数学复习课中,受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限制,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加大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比较法―自学与辅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比较法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学与辅导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引导,一般适用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由提出比较要求、设计比较的角度、合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汇报以及总结评价等五部分组成。受传统观念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还有很多路要走。这种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教师要设计好比较的角度,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提供相应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比较法学习基础,且思维要敏捷。
(3)“比较法―学生探究与教师评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上述两种比较法教学模式的升华,注重问题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我分析并探究出知识然后进行比较,主要由提出比较问题、比较探究准备、合作比较探究以及论文反馈等四个部分组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注重的是对探究知识的获取,而不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布置问题时,应该适量且开放。
二、比较法在师范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分析
(1)比较法有助于数学概念学习。一般而言,概念学习主要包括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基本方式。概念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同化主要依靠的是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概念形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感知、分析和比较,并以归纳的形式概括这些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获得概念的形成。一般包括四个过程:根据同类事物不同例子的外部特征,先在个人直观上进行辨认;就其本质属性提出多项假设并进行验证,从而提炼出其真正的共同本质属性;将提炼出来的本质属性同知识结构中的概念紧密相连,扩大知识结构;把本质属性推广至同类事物中,形成新的概念并加以延伸。概念同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比较法对新概念进行加工,并将加工所得的新知识纳入数学认知结构中。如在等差数列概念的学习中,针对两组数列:①2、3、4、5、6……②2、5、8、11、14……一般采用以下步骤求解。首先,让学生指出上述两组数列的项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比较,找出两组数列的本质属性即自第二项起,每项与其前一项的差值是一样的;再次,针对得到的本质属性,列举反面例子以确认①是等差数列,②不是等差数列;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并概括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2)比较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普遍意义上而言,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命题和解题,而命题又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以及并列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的命题进行探索归纳,从而获得新的关系,建立新概念;下位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已有的命题进行论证,使原有知识得到拓展,从而获得新的命题概念,并将其纳入数学认识结构中,如实数和复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并列学习是指探索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命题之间的联系,以使双方能在一定意义上进行对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椭圆的性质后,就可以以比较法类比椭圆的性质学习,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性质。
(3)比较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智能。自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比较法。在师范数学教学中,因教学内容多、教学重点模糊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吃力,有的甚至选择放弃,这就需要注重比较学习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同将要讲授的新概念进行对比,在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念,这样就简便了很多。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很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树图法、列表法,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如在教授正方体概念时,教师可将之前学过的长方体概念与正方体加以对比,得出正方体就比长方体多出“棱长都相等”这个本质属性,进而学生就可以只专注研究这一本质属性,大大减少了学习难度。又如教授“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学生往往会感觉公式太多,难以记住。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学习法,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知:这些公式实际上只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一个公式,其他的都只是在其基础上的演变而已。这样,学生便可把学习的重心放到对公式的推算上,而不是死记硬背,减少了学习难度。
近年来,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以至于教育界对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大师范学校开始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英语教学,以便改善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基于角色扮演法的师范学校英语教学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在师范学校英语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师范学校英语教学需要体现英语的语言工具性。因为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讲,其在今后很可能需要利用英语与自己的学生沟通交流,所以其需要进行英语的实际运用。而所谓的角色扮演法,其实就是在某个特定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在师范学校利用该方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使师范生的肢体、感觉和智慧等能动因素得到调动,从而使其能够在利用口头语言的同时,利用形体、空间概念和手势进行思想的表达。
所以,利用该方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较好的展现英语的工具特性,并且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使用传统方法开展英语教学,却容易导致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遭到弱化。因为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师范生虽然能够掌握丰富的英语理论知识,但是通常无法在教师的岗位上较好的利用英语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使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达成师范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
二、基于角色扮演法的师范学校英语教学研究
1.教学原则。在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还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想要利用该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还需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学业角度进行教学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注重教学的形式,还需要关注教学的内容,以便组织好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角色扮演能够在友善的气氛中进行,所以还要从全体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同时,也需要营造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气氛,从而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再者,为了确保教学的开展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还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语言资料,从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此外,教师在整个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需要完成角色的变换,还需要掌握整个教学的节奏。
在教学开始的阶段,教师需要成为指导者,在给予学生适当帮助的同时,做好学生活动的检查,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在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后,教师要成为一名观察者,确保不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打断教学,并且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施方法与步骤。在进行教学的实施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先要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使学生将使用的语言与情景联系起来,继而适当进行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使学生的角色确定下来,并且理清角色间的关系和角色交际的目的及地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对学生在情景中可以使用的语言展开讨论,并且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书写,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交际用语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而针对某个教学例子,教师可以与学生配合进行教学演示,从而使全体学生对角色扮演活动内容和具体的角色形象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角色的分配,然后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表情、手势和实物的使用,从而增强表演的真实性。而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表演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在后续练习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最后,在角色扮演评价反馈阶段,教师需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总结,然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实施要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法的使用可以会遭遇诸多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掌握教学的实施要点,以便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比如针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台词进行表演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先设计简单的台词,然后在学生能够自如表演后设计更加复杂的台词,从而使学生的表演更加生动。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从而督促学生向着表演自如的方向发展。而针对未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对教学不敢兴趣的问题,教师还需要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表演的评估工作,从而调动全班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预先进行反馈表的制作,从而通过使这部分学生参与表演指导工作而加深对教学的印象。此外,为了防止因教学任务过难或过简导致的问题的出现,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能够从角色扮演中学习到的东西,然后再进行角色扮演设计,继而较好的进行任务难易程度的把握。
abstract: the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is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is the most popular party school teaching students welcome. however, since a long time, people just to promote it, use it, but there is no in-depth study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some discussion on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党校教学中最受学员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人们只是提倡它、应用它,却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直到现在,对于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和功能都还没有总结概括出来。为此,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开始注意了。但是,要给研究式教学方法一个比较完善的概念,这当然是困难的,不过,不断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是很必要的。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在教育史上,人们不满意注入式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进行了不少的实验与改革,其中在世界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极力倡导发现法。所谓发现,顾名思义,单从字面上讲,就是新的认识,就是发现过去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事物。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完成这种发现吗?为消除此误解,布鲁纳首先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明确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并不一定真正发现人类未知的什么,主要模仿发现者的思维路线——即发现路线,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说得更明白一点,这是一种带有研究因素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理解是有些道理的,这种方法要求学员不只是记住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思考,知道结论是怎样来的,知道每个概念、范畴、规律、原理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思考过程,也就是模仿发现者研究寻得新认识的过程模式。这种方法体现了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可以充分发挥成年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式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研究、探讨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研讨,从而达到发现新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宁指出:“每个想认真思考和独立领会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个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中国孔夫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些经验之谈都极明白地道出了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精髓所在。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给研究式教学方法下个定义了。
研究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员双方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以集体讨论去发现新知为主要形式的探讨、研究、切磋的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式教学方法内涵深刻,其本质就是研讨,通过研讨培养学员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给研究式教学方法下的这个定义是否准确、完善,我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不是绝对完善的,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其定义也是要在不断完善中才能准确概括出来的。
二、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富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教师的指导性强,学员的参与性强,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强,思维的独创性强,教学的民主性强等方面。
1、教师的指导性强
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是很突出的。指导就是指导学员学习。虽然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也有教师的指导,如讲授法教师要指导学员如何听讲,但教师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讲授上。研究式教学方法则不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在研讨上,教师的活动更多表现在指导学员参与研讨。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指导活动为主,即使讲授也是指导性的讲授,所以,研究式教学方法具有教师指导性强的特点。研究式教学方法要求教
师的指导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一些。比如讨论教学中,选择讨论题目不能把那些大家都不关心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守好确定讨论主题这一关。在讨论中,教师要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譬如讨论偏题、讨论中出现闲谈、讨论的整体气氛不正常等,进行及时的指导,以便使讨论正常进行。在讨论结束时,教师的指导性更关键。由于讨论是围绕主题有组织地进行的,因此,对讨论的问题的结果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这个结论不论是集体作还是个人作,教师都必须进行指导。
当然,研究式教学并不是只有讨论这一种类型,还有其他类型,但不论哪种类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性强的特点都是很突出的。
2、学员的参与性强
在研究式教学中,学员的参与性强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研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研究、讨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就需要学习主体的参与,学员必须参与才能进行研究和讨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起学员的参与性。为什么呢?学员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在一次次的讨论中,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答案,带回去指导实践,这便成为学员广泛参与的动机。因此,研究式教学不是个别学员参与,而是全体学员参与,全员参与。
在研究式教学中,学员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研究问题的准备学员要参与。研究什么问题,学员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工作中碰到过的需要弄清和解决的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参与研讨和渴求解决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学员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愿望、机会和条件,各抒己见,参与争辩。每个学员都希望在讨论和辩论中,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摆出来,以引起讨论、辩论,越辩越明,越辩越清楚。同时,也希望通过讨论了解别人分析与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在研讨结束时,学员更是要积极参与。对于讨论的问题,学员们都想得到一个结论,他们忙着疏理问题,整理结论,形成共识。
可见,在研究式教学中学员的参与,是全员的参与,每个学员都投入研讨活动之中,同时也是全过程的参与。研究式教学方法学员参与性强,这是讲授法等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显著特点。
3、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强
研究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起来,它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是讨论性、辩论性很强。
在研究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员一样,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不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想将自己研究的问题、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而研究式教学方法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阐述、发表的机会。参与者一是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讨论显示出来,二是想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大家讨论,从而获得共识。因此,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讨论性就很强了。
讨论性强,必然引起争论。因为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的人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有的人持不同观点,他们就必然要进行争论和辩论。辩论,使讨论问题更加深入,更加明朗,从而能对问题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得到一个合理解释或解决的结果。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这种讨论性、辩论性强的特点,显然与讲授法和其他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区别。
4、学员思维的独创性强
研究式教学方法,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参与者思维的独创性强。
党校采取研究式教学方法,由于研讨的问题主要是学员需要解决的理论难点、疑点、重点问题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员关心的不是别人已有的现成结论,更多的是注重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这是因为党校学员,多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党政领导干部,这些学员在讨论中表现出一个引人注意的特点,就是他们思维的独创性。他们研究问题,不囿于传统思维(顺向思维),不迷信权威,不依赖于别人,不人云亦云,而是自己根据实际,依据所学原理理论,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论证,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勇于冲破固有思维。在研究式教学方法中,讨论、辩论是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参与讨论,辩论的教师和学员来说都是平等的、民主的。这种方法,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学员中心”。教师、学员都是平等的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员。当然,教师对学员某些不正确的观点,要在讨论中以商榷、切磋的办法
民主讨论的态度予以引导。
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民主性特点,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设计讨论题目要征求学员意见,讨论、辩论过程,本身就是民主的研讨过程,讨论结论也不是以教师个人的观点一锤定音,即使是教师作结论,也是大家的共识。
从以上可以看出,民主性贯穿于整个研究式教学过程之中。
三、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功能
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过去党校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单边活动为主要特点。教师站在上面讲,学员坐在下面听。学员围绕教师讲授内容和思路转,缺少自己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研究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使学员从围绕教师转的圈子里跳出来。因为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学员的参与性强。研讨主要是学员研讨,问题主要由学员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自己谈对问题的看法、见解,亮自己的观点,突出地体现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是在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学员思考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不断得到提高。
2、有利于解决学员思想认识上的疑点和难点
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什么有利于解决学员思想认识上的疑点、难点呢?这是由研究式教学方法具有的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强和教师指导性强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党校学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他们希望能让这些感性的东西通过研讨,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带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点和难点的机会。因为研究式教学方法讨论、辩论本身就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矛盾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研讨中,比如对讨论某一问题的看法,有些学员可能多一些,或者他们已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所以他们就能阐述得清清楚楚,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但另一些学员,可能就对那个问题知之不多,或者说还处在一种感性阶段。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这两个特征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使知之不多的人、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人,通过研讨而逐步达到知之较多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员们就是利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自己头脑中的疑点、难点抛给大家,然后在研讨辩论中得益,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疑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式教学方法所具有的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两个特点有利于解决学员思想认识上的疑点、难点。因为开展讨论,进而辩论,疑点、难点越辩越明,即使讨论、辩论还没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作些指导。所以,学员们说:他们刚进党校时,头脑中有很多朦朦胧胧的问题,通过两三个月的研讨和教师指导,这些问题就弄清楚了,可以带回去指导实践了。
3、有利于训练学员的判断推理和思维能力
研究式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训练学员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是由这个方法所具有的学员思维的独创性强的特征所决定的。
在研究式教学中,党校学员思维的独创性特征在讨论、辩论中得到发挥。从思维能力到思维方式都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正是这种思维的独创性特征,保证了学员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4、有利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主观意愿,是由研究式教学方法所具有的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强,学员思维的独创性强两个特征所决定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讨论性、辩论性强和学员思维的独创性强两个特征,正好为学员们提供了发扬优势、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学员们完全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现象的理解和对表面枝节的认识,而是在讨论和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本控源,深入探讨本质的全面的东西,通过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研究式教学方法不规定学员怎样思考,学员头脑中装着许许多多从实践中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自己将头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理成条理,形成方案。方案应该是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且还可以锻炼思维的创造能力。
5、有利于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最初源于美国林地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课堂上课的孩子们录制教学视频,将其传到网络上,为这些学生提供帮助。这两位教师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未能上课的孩子,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2012年,这两位教师成立了(FLN),用以帮助那些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感兴趣的教师,为他们提供知识、技能、资源以及技术上的支持。此后,可汗学院,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等都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教师将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制成7~1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在上课前提供给学生们,并根据知识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对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还可根据教师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情况进行补充讲解。课后,应由学生梳理好课前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教学反思。
2.QQ平台的特点
QQ平台是广东深圳腾讯公司(外文名Tencent)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聊天工具。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QQ群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p]。QQ平台具有即时性、存储性、交互性、共享性、兼容性、泛在性等特点。
2.1 即时性
QQ平台具备即时性。QQ用户可以彼此即时收发文字消息或语音消息,分享各种链接、文件。教师上传至QQ平台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下载观看。QQ平台的及时性解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交流距离。学生们对视频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即时了解,继而针对其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备和策略,使谏堂更高效。
2.2 存储性
QQ平台具有大容量网络硬盘,可以存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都可以以文件形式存储。与传统课堂的一次性教学相比,可存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梳理和回顾。教师可以精心筛选一些教学资源上传到QQ文件中,这些资源可以一直储存在QQ文件内,便于学生随时查阅。
2.3 交互性
平台可以创建QQ群、讨论组。通过将单独的账号同时加到一个群组中实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一个零障碍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2.4 兼容性与共享性
QQ平台的兼容性使其可以与其他各种社交媒体或网页进行无缝连接。教师与学生知可以在群内或讨论组内相关的教学内容链接,对相关知识进行共享。
2.5 泛在性
QQ平台具备4A元素(anywhere,anytime,anyone,anything),可以在任何有网络或流量的条件下操作,没有时间、地点的局限性。既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也可以用丰机操作。另外,学生们对QQ平台的使用再熟悉不过,避免了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地点不在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碎片化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平台,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感悟,反思也可以随时进行记录或与他人分享。
QQ平台的以上特点能够帮助师生满足翻转课堂的需要,使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是完成翻转课堂的理想平台。
3.基于QQ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保证师生之间零障碍交流,首先教师要利用QQ平台中的QQ群功能,建立一个QQ群。通过“邀请好友进群”或者下发群号的方式将所有学生加到群中。学生在群中以“班级学号姓名”的昵称存在,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做到有效监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创建讨论组,有助于在自主学习过程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组讨论,互评等活动。
课前。教师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群文件,并在公告栏中予以提示。可以以消息形式或文件形式布置教学视频的相关任务一-练习或测试,用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观看视频,做到有效地自主学习。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让学生找到一些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进行分享。对于知识重难点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组进行交流、讨论,达到互伴学习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性解答。对于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作为学习者主体,应该总结自己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形成记录,利用日志将其保存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作为协助者和组织者,教师能够全程监控,可以根据学_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课中。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教学视频中知识点的重难点问题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在讨论组中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选择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助学,对于难题可以通过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解决。最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
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对已完成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和课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经验总结。学生可以针对之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遗漏知识点进行补充,也可以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些都可以相应地记录在QQ日志中,以供日后的回顾和査阅。
健美操是一项以健、美、力为主要特征的有氧体育运动,它融音乐、体育、舞蹈以及肢体文化为一体,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以及娱乐性和观赏性,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体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健美操项目节奏强、动作多、难度大、要求高,所以相对于其它项目的教学,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示范频率增多,示范时间增长,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通常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反复练习。因此,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示范法,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训练比赛和表演观摩等实践经验,并围绕健美操教学中示范法的运用技巧来进行简明地阐述。
一、示范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1、分解法与完整法相结合分解示范
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一组动作拆分成若干单个动作示范;二是把一个复杂的动作按身体环节合理的分成几个局部动作进行示范。如健美操教学中,对于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复杂动作,可以按照身体部位把它分成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头部动作、髋部动作以及转体动作等分别示范。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可以看清楚各部分的动作做法和动作变化,连贯协调的完成整套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整示范是指连贯的完成健美操一节或一套完整动作的示范方法。完整示范法的使用时机是在学生学习成套的动作前,或者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节或整套动作后,但是缺乏流畅的协调性和肢体美感,需要教师的优美示范来提升练习感觉时。教学中,分解法与完整法按照不同需求常常独立使用,但是为了达到强化运动表象,也会经常穿插使用。如:先完整示范,后分解示范,再完整示范。这样的两种示范法结合使用,前后呼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静态示范与动态示范相结合静态示范
就是“摆动作”,主要强调的是身体所成姿态和动作到位情况,往往适应于初学阶段学生的动作不到位时。动态示范法是指健美操的一组或一套动作的教学中,随着动作路线、方向的变化,连续不断的做示范动作。常用于新授课或复习课前的一段时间以及每次课的热身练习。按照演示速度可以分为慢动作示范、正常示范和快速示范。慢动作示范是为了让学生便于观察学习动作的路线、方法、变化,快速示范是想让学生串联整个动作或配合讲解需要。比如学习简单的动作时,教师可以直接慢动作领做,等学生逐渐熟练后慢慢加速。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全套动作,处于改善提高动作质量阶段,常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动作变形,甚至出现新的错误。这是因为健美操节奏快、动作复杂、变化多等原因造成的。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记错或忘却,特别是节与节之间的衔接、转折变向记不清楚,或跟不上节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队形前,采用同向的站位,背面示范带领学生集体练习。并能根据需要,“快进”和“慢放”自由切换。
3、口令与音乐相结合
健美操学习中,当学生掌握了整套动作之后,一般并不能立刻在音乐的伴奏下顺利完成,常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不够熟练,二是还不熟悉和适应音乐的节奏。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在正常或稍快节奏口令下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全套动作;二是在音乐伴奏时辅以口令和示范;三是可以在学完单节动作时,在教师的示范和领做下提前适应音乐节奏。这样在口令和音乐交叉结合的示范与练习下,学生会很快融入音乐,享受到音乐节奏中练习健美操带来的愉悦。
4、正确与错误相结合正确的示范
目的是规范动作,错误示范的目的主要是举例和针对性纠错。通过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使学生对相近的动作、相近的队形区别开来,对正确的动作和错误的动作区分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看到教师的正确示范,并不知道自己的动作错在何处。教师及时的给学生的模仿他的错误动作,就好比给他照了镜子,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对动作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安排两个分别是正确和错误的学生一起示范,通过对比,让其他学生从中找出正确和错误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
二、示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恰当的位置
由于健美操练习的运动路线、动作方向、节奏韵律、身体姿态变化较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位置进行示范,示范位置要选取照顾尽量多的学生。如:当采用圆形或半圆形站队进行分解示范或静态示范时,教师可站在中间示范;当采用体操队形进行完整法示范时,教师可选取站在与学生队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置示范。有时还要根据动作方向的变化等特点,合理的选择镜面、侧面或背面示范。如果人数较多,还要选取较高的位置进行示范。
2、选取恰当的时机
教学中,各种示范方法的选取要根据健美操动作的难易进度、不同动作形成阶段和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按需选择。不同的示范方法既要区别选取,又要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健美操的教与学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在示范时,只要科学的选取示范位置,综合的运用示范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难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关键在于课堂主导者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所以,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不断的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
由于大规模的洗钱牵涉到利用国际金融系统,而利用金融系统需要对这个系统精深的认识和把握,那些洗钱分子更多地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由于各国修改了以往严格的银行保密法,对金融机构洗钱形成了巨大的牵制和遏制作用,洗钱者更多地利用投资领域、邮政系统等非金融机构为自己的洗钱提供屏障;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飞速发展,金融新工具、新产品也是日新月异,洗钱分子更多地利用新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洗钱;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金融银行业,洗钱分子会加强洗钱手段和洗钱工具的现代化;洗钱分子利用国际金融系统的一体化,更为全面、频繁地把洗钱的网络铺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旧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被放弃或者改革,而新的制度在短时期难以随之建立与健全,这些地方成为洗钱的重点发案区域,我国亦在此之列。
由于洗钱犯罪的复杂特性,单靠刑罚的惩治是难以应付的。打击洗钱犯罪固然重要,但强化管理、注重预防更为重要。在完备的实体法规定的基础上,也还要求有配套的程序法或者证据法上的规定,才能在反洗钱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打击洗钱犯罪的司法程序完善
(一)反洗钱主管机关与其他相应机关的配合
目前我国反洗钱的主管机关应合理的包括两类:一类是金融机关,即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前者除了承担我国国家中央银行的只能外,还负有对各种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交易活动实行全面监管的行政职能。后者则主要是对进出境的资金转移、外汇交易活动进行行政监管。当然,海关在预防和打击跨境转移洗钱赃款赃物方面也就有其独特的作用。另一类对洗钱犯罪进行查处的是刑事侦查机关。新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对金融犯罪的刑事侦查权应当归属于公安机关。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主要是国有的商业银行和其他国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因而金融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依照新《刑法》第93条的规定,可以纳入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并且这些人员的协助洗钱很少不是利用其职务便利实施的。所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对于这类洗钱案件也有一定的管辖权。因为依照新《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由检察机关管辖。因此,对于洗钱案件的侦查处理,需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相互协调配合。一般情况下,应当由公安机关为主或者先向公安机关报案;发现涉及金融机构中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再由公安机关移送检察机关或者双方共同分工侦查。
(二)刑事司法调查与保密原则的协调
我国银行保密原则规定了以下两点内容:第一,银行享有对抗任何法定侦查、审判机关等除外的其他人的非法查询、冻结、扣划行为的法定权利。任何个人或者机构,及时其享查询某个存款人或者存款单位账户信息或者交易信息的实体权力或权利,只要未经法定程序或法定手续,银行便有权拒绝。第二,银行保密原则并非银行所负有的绝对义务或绝对权利,而是有例外。在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排除银行保密原则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根据这一规定,在反洗钱刑事诉讼程序中,银行保密原则的例外,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出于侦查犯罪的而需要,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如果是出于审判民事案件的需要,则应当由人民法院查询和冻结;上述两个机关查询、冻结存款人的银行账户应当符合规定和程序,履行规定的手续。
(三)有效地开展洗钱犯罪的侦查工作
1、选择侦查的途径
侦查机关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首先从"上游犯罪"作延伸侦查,获取洗钱犯罪的线索。讯问的主要内容:什么单位和个人协助犯罪嫌疑人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移到何地、何单位、何人收、银行账号,是否将犯罪所得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或者将犯罪所得赃款汇往境外、国外等;立案程序。洗钱犯罪的显著特点是无直接被害人犯罪。因此,洗钱犯罪无被害人报案材料,二是通过询问上游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获得洗钱犯罪线索;制定侦查方案。在侦查中,只要将主要犯罪事实查清,并取得确实充分的证据,即可认定犯罪嫌疑人;缉捕犯罪嫌疑人与侦查终结。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案件,通过一系列侦查活动,从而获得确实的证据,查明了犯罪嫌疑人身份,证明本案的主要犯罪事实是该犯罪嫌疑人所为,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收缴赃款赃物,缉捕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制作意见书,经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联通案卷才来哦、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
2、从下往上调查,发现洗钱犯罪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从对有关单位的审计入手。新单位申请注册前,审计机关应当对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进行审计。由于不对新设单位注册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进行审计,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从事洗钱犯罪活动。第二,对捐赠、赞助、扶贫、救灾等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质进行审查。公民个人从事较大数额的金融交易必须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情况,税务机关出具纳税证明,然后进行金融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可以确认从事金融交易人员的真实姓名、住址、职业和收入是否合法;二是可以发现偷税漏税行为,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可以发现洗钱犯罪,并对其及时进行惩处。目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居世界前列,而对其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却缺少必要的审查,这无疑是洗钱犯罪赖以滋生的温床。
(四)对洗钱所涉的赃款赃物的没收
《刑法》第191条对于洗钱所涉及的赃款、赃物,遵循国际惯例,规定了"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刑法》第64条规定:"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从以上两个规定来看,《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没收,只能针对洗钱所涉及的3类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范围比较窄,特别没收措施与没收财产刑是不同的。根据《刑法》第59条的规定,没收财产刑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即是一种刑罚的方法,并且只能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而针对洗钱的特别没收措施不是刑罚,并且只能没收洗钱犯罪所涉及的3类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因此,在实践中,处理洗钱犯罪案件时,在必要时可以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没收。
参考文献:
[1]甄进兴主编:《洗钱犯罪与对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2]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10-03
一、前言
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现代生物等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技术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普通高中生必须修学的课程。
“通用技术”是指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领域中的通用技术学科,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从技术体系中根据高中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性质选择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注重学生对某一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与技能培训,当然也不同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及技术素养,内容是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教育相关。《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二、国外技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将教育技术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对当时处于工艺学校、工业学校和农业学校的工人阶级子女进行了最基本的、综合的技术教育,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对工业发展、生产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技术课程慢慢进入到各个普通学校中。技术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3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或者开始采取措施,把技术类课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课程计划之中”。
技术教育进入高中,大致始于上世纪初,但早在手工业时期,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含有技术教学模式的雏形。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对我国的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从时间的维度对技术教学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1)手工业时期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技术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技术的保存和传承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继等口述的方式进行的。其中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记载着学徒制,它是集培养、操作为一体的,以全面培养为目标,技术为中心,重视从操作中获得和领悟的直接经验和隐形经验。其过程一般可以表现为“模仿操作-训练操作-半独立操作-独立操作”4个步骤。
(2)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课程设置上已经出现和技术相关的科目了。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他把学校的四种不同层次特点分别与人的四个智力发展阶段相结合起来,这样除大学以外其他三种学校均都包含一些技术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问题(即动手操作)。
另外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自然科学、艺术、语文等三门学科教学上的详细论述来看,显然他提倡分科教学,但他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各门学科基本上都适用,是具有通用性的,并没有提出针对技术学科的专用教学模式。
(3)启蒙运动时期
到18世纪后期,技术课程已经普遍存在于普教的初等学校教育中,不过此时的技术教育主要是以手工教育的形态出现的。这个阶段的技术教学模式与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四点不同:首先,它以学生通过获取谋生的本事、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以手工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再次,教学环境主要由专门的手工操作教室或者现实的劳动场所提供;最后,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模仿、观察教师的操作,并理解意会教师的解说,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所以教学程序可以理解为:操作示范――模仿练习。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这时技术教育开始在欧洲(如英、法等国)中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逐渐显现出来,扮演起了为机器大工业革命的兴盛和发展而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型人才的职责和义务。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徒弟莱因对此进行了改良与扩充,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教学模式。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迅速的发展,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技术的提高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原理来的支撑。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的经济不断迅猛发展,而且社会生活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新教育运动作为欧美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也逐渐兴盛起来,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都普遍重视技术教育,并将技术课程作为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此期间,如幻灯、投影、电影和电视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技术教学模式开始从原来只注重学生单纯技能的获得,逐渐转变为既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又注重学生技能的获得。
欧洲的这种新教育思潮很快传播到了美国,促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并发展,这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期间,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给出了一番评价,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不重独立思维的发展,重教材,不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对此他从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可归纳为: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等五个环节。
(6)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爆发,使社会对精英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因此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问题,如美、日、法、英等国家纷纷将技术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从此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同时,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布鲁纳在60年代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
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主张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7)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1987年-1998年期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KarcnZuga教授对220项技术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大部分研究其中在课程(49%)、职业,教育(18%),只有一小部分涉及教学模式。
2003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Thomas Lankan,Wolfgang Haunt和Jorgen Welling等人向国际设计与技术教育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Technology learnmg byTheatre-playing》中认为,“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为技术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具有某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即使是歌舞、绘画等在技术教学的“角色表演”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一特征。芬兰学者Aki Rosaune在《An Analysis ofthe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six counties》中通过分析详细阐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六国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实施现状。其中法国在技术课标中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必须置身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并让他们学以致用,即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瑞典在技术课标中则指出,技术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
以上内容看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类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而且在思想上也越来越重视对技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做中学”等方式,同时注重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三、国内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
通用技术是我国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建国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通用技术教育在中国共经历了三种具体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出现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参观、模仿等实物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的密切结合。如在初等教育体系中设置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劳作课和制图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教育部于1956年5月颁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提示(草案)》,其中明确提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文化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提出“技术教育”的概念,而且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设与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课程。计划中还提出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等各种基本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技术科都列入课程计划范围之内,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国进行试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见》,重申“在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改革中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确定的目标,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普通中学的劳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研究国际技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基础上,进行了我国技术教育的改革,把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技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提出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正是在此纲要的指引下,最终研制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区后,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关的研究逐年增多。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与通用技术相关的文章,通过筛选却发现,大部分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不够。
四、传统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古今中外通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通用技术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需求下,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它顺应时展的需求而变化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更新而发展着。但从国内外整体来看,讲解一操练式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教学模式上,且较为零散。过去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技术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它仅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技术操作手法和技巧即可,但现在社会的技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的是与初等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区分,主要提倡在师生之间营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即在教师的讲解操练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文化不断创新的结果,更是是新旧文化之间不断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对通用技术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5-02
收稿日期: 2007-03-10
作者简介:张静(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从事理论及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教学研究是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对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不断扩大,尤其是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当前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研究方法取向和研究范式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当前教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研究要描述事实、解释原理、阐明标准。为此,当前教学研究将要展开以下几方面研究。
1.教学事实研究
教学研究首先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事实研究。这类研究是揭示教学现象的各种事实性属性,获得“教学是什么”的结论,它是用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母体学科的框架与方法观照教学,使我们客观准确地知道教学现象的种种性质与特点。教学事实研究包括教学社会学、教学文化学和学习论等研究领域。教学事实研究不仅是其他类教学研究的基础,而且是我们借鉴外国先进教学理论,使之在中国“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2.教学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在了解教学现象的各种事实之后,对教学过程的各种价值问题加以探讨,如研究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道德和审美的基础与标准等问题。教学价值研究是以“应该”的方式提出论断的,它改造着教学的方向,常用思辩的方法。具体包括教学伦理、教学美学和教学哲学等研究领域。
3.教学决策与设计研究
该研究是为使教师科学有效且符合道德及审美准则进行教学工作而开展的操作层面的研究。教学决策与设计研究是把普遍的观念、原理转化为个别的、具体的操作方式与行动方案,使教师能按着一定的程式进行教学工作。具体包括教师如何备课、编写教案,如何选择或设计教学模式,如何上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等。教学决策与设计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环节,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元教学研究
元教学研究是以理论形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把目光集中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学陈述系统,是对教学理论作整体反思,是一种“反省吾身”的高层次研究[1]。进行元教学研究,需要借鉴语言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可以检查和分析概念、范畴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是让我们驻足反思,回到历史中去切身体验各个教育家的生活方式,并切身把握其思维过程,以获得对其理论以及理论背景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历史地把握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研究方法取向的转移1.由一元走向多元
研究方法由以前的定量研究转为重视定性分析,现又转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互补与融合。定性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侧重对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主体与客体不是截然分立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更多地强调理解。它能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描述的因素,从而从总体上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不足之处在于主观性太强,带有很重的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定量研究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定量研究一般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多项因素,并将其数量化,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定量研究具有精确性、严密性、验证性和预测性,但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只是机械地考虑一些因素。教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定因素。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由科学化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
针对教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使教学研究走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不断地同国外教学领域和其他学科进行信息和方法论的交换,使教学论由相对静止的孤立封闭的体系改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研究,使教学研究得以广泛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教学规律,论证教学原理,说明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学实践。再者,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单靠一门学科或个别研究者是无法深人的。因此,以多学科的角度或运用跨学科的方式,由多个研究者共同协作,联合攻关已成为必然的新的趋势,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相互启迪思维,集思广益,这对深入教学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3.由寻找规律到面对现实教学
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教学本质或规律,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传统的从高一级学科的理论推延低级学科理论的演绎式,以及从现象中去抽取本质的归纳式都要在这一思想之下予以适当的转换。传统教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应部分地由现代教学研究思想方法负责。面对教学现象本身,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教学现象都具有时效性与地域性,“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教学现象间并不存在着可通约性,因此,我们最好“就事论事”而不能过多地“就事论理”。当然,我们并非不重视理论,事实上,我们不能离开理论,因为任何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中已经有理论存在了,只是我们并不刻意地用理论去套解现实,以免“削足适履”,也不把追求理论化作为我们研究的目的,而是使研究者得以超越理性或传统思想的过多束缚,进入到更广阔、更自由的创造境界中追求原创性。
4.由建构理论到尝试解释
面对教学现象本身,我们需要摒弃具有排他性的“理论”概念,还要尝试着去解释而不是去“界定”教学现象,解释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说一个解释是好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由建构理论向尝试解释的这一转换,可以有效地清除研究者由于固步自封所造成的错误,使教学研究领域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容的研究氛围[2]。
三、“田野”研究范式的应用
随着教学研究新的发展趋势的出现以及研究方法取向的转移,一种新的教学研究范式――“田野”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田野”研究范式是引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是指研究者走进研究场域进行现场观察、描述、实验并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继而进行的研究。
研究者对教学实践的现场――课堂进行观察、“深描”、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以此探讨和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彻底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这种深入教学实践现场的研究,借鉴和移植了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法”,我们称之为“田野”研究范式。
如何应用“田野”研究范式呢。
1.研究者的观念需要变革
研究者不能永远停留在对理论的钻研上,而要以理论作为武器,深入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而是对研究者的理论和方法、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研究者要转变观念,走出书斋,深入学校课堂来研究教学活动,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研究者角色向作为参与和观察的研究者转变,获取和积累第一手资料,逐渐地从“文本式”的教学研究者转化为“田野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者。
2.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要明确
研究者一方面要把握住当今世界教学发展的总进程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水平。当前,世界教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重新认识教与学的过程、方式,重新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这是我们应该把握住的大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国教学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不应盲目引进和移植国外教学论,也不应刻意批判传统教学论,而是应该用我国当前现代教学发展过程的事实、材料和实践经验来充实教学论研究,研究者必须亲临教学现场,采用“田野”研究范式。
3.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与一线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的源泉,也促使教学研究者和一线实践工作者走到了一起,为研究者开展“田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因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新理念与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冲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教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研究者必须深入课程改革试验区与一线实践者一起进行课堂研究,不仅仅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研究大量的来自一线的教学教案,然后充实它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4.研究者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研究的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H3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际场所变得日益增多,对于个人的语言技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过去传统语法翻译法,过于看重学生的听说学习训练,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出现大量的“陀⒂铩⒘子英语的教学现状[1]。这一问题也导致了最近这几年此方法教学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质疑。在学生已经有英语学习基础后,在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中语法翻译法是否依然有存在价值?为此,笔者在文中将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其存在的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教育院校中的学生,普遍最为关切的即为是否可以通过英语三级、四级等级考试,对于有助于自身考试通过的语言知识,学生表示出强烈的渴求,而对一个重视英语交际知识的学生却认定其为毫无价值[2]。高职生很少有空间或者机会在生活中应用英语,都很自然的选择母语进行交流。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英语交际的重要性。同时,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部分学生由于看不到自身的进步,极大的打击了自我的学习信心。学习行为变得十分盲目,没有计划性。在此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形成自我的英语学习能力。为此,在高职教育院校中想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这一方法并不具备实用性。为此,对于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而言,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要以三级、四级考试,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为班级学生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语法翻译法,是眼下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适用于高职教育院校实际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简单的说,高职教育院校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学生数量激增,使得语法翻译法得以存在并被广泛应用。不仅因为可以切实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后的产物,还可以有效的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3]。为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内,应用此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教育院校英语学科的实际教学现状
虽然经历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首先,高职教育院校中仍然选用过去应用的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转换,仍然沿用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教师自我没有及时的转换教学观念,严重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任务。面对这一现实教学局面,英语教师需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与之相关的语法现象,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
三、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适用价值
(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中英语教师最为困扰的一个教学问题即为;学生个体的应试能力比较强,高分低能想象比比皆是。如何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翻译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句型、英语单词、短语等内容进行一一的对应,学生就可以对此内容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4]。如果英语教师可以追加设计一些相应的翻译练习,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生学习互补
由于各种各不相同的因素,高职教育院校中学生存在着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群体虽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是选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全英语式的教学,学生不仅会出现不能理解的问题,同时还会严重的抑制学生的学习信心。但是若是英语教师一味运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无法有效完成的同时,进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对于一部分不容易理解并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翻译,这一教学方法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自身必须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角色定位。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前,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解析英语词汇,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课堂教学比较尴尬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位教师,自身的教学责任感多么强,都无法将每一句教学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与其他教学学科相比较,英语教学活动中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是临时进行延伸的。
(三)有利于英语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我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教育阶段中的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教师若是想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其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教师需要及时的选用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应用英语语法翻译,教师可以十分精准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英语句型、短语等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获取真实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而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自我的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翻译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阶段中的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为:没有进行独立的开设英语翻译的教学课程,英语翻译并没有得到学生以及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主动向班级中学生进行教学英语语法翻译的专业理论、翻译相关技巧以及英语语法的部分潜在学习规律。学生在进行实际英汉互译时,经常性的出现词不达意等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及时的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重视意识,并借助英语词典将教材中的部分难度比较低的英语短文翻译成汉语;规定学生的翻译时间,为每小时不少于250英语单词。在进行实际翻译英语短文时,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较大的教学错误,时速为每小时不少于200汉字。
四、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前阶段,语法翻译法自身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阶段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薄弱的教学现状,无法进行舍弃其教学方法。同时,单一的选用语法翻译法而放弃其他教学方法,排斥其他方法也不适应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语法翻译法进行科学的区分,从中挖掘出具备教学实效性的内容,并及时的摒弃一部分不符合教学发展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其教学方法。
(二)充分发挥出汉语母语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作用
从高职生英语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合理的应用母语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其英语语言,同时从根本上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不可以过多的应用母语进行教学,比较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母语教学的问题,进而严重的诱发了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学习行为的问题。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母语与英语这两种教学语言全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挖掘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使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避免逐字逐句的翻译与理解语言。对于班级中部分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应用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展现教学工具,使班级中学生进行理解并掌握英语词义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内容。随着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不断累积,英语教师需要逐渐减少对于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提高对于语法翻译教学方法的重视意识
针对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差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的提高自身对于语法教学的重视意识。通过语法翻译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列举出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教师需要将教材中十分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内容,科学的融入至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并掌握其学习规律,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英语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的语法翻译法,主要还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线,全面的灌输英语语法教学知识。在此种教学情境中,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出自我的学习潜能,其学习质量也必然不理想。为了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逐渐转换自我的教学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积极的参与。教师需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阶段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全部具有有益的教W成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深入的探索语法翻译法的应用方法,挖掘其教学优势,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自我的教学成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进而全面推动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帆. 谈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J]. 辽宁高职学报,2015,0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