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营养过剩引起了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增多[1]。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控制,引发了很多病发症。高血压,高血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到人民的健康[2],壮族农民地处偏远,对预防高血糖高血压的意识薄弱,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加强对壮族地农民的高血糖高血压控制已经成为目前首要任务,现在壮族农民670例高血压高血糖患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在2008年1月――2011年8月选取壮族670例农民进行调查,其中包括368例男性农民,302例女性农民,年龄在50-90岁之间,平均年龄(65.8±21.7)岁。

1.2纳入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对高血压、高血糖进行标准分类:年龄在18岁以上,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者)舒张压(DBP)≥90mmHg的患者,即为高血压患者[4]。老年人收缩压(SBP)≥140mmHg但是舒张夺(DBP)却

1.3方法对670例农民进行检查,使用血压测量仪对血压进行血压测量,观察收缩压值、舒张压值。对患者进行血糖测量,检查前48小时之内患者要清淡饮食,取空腹静脉血5ml,使用血糖测量仪对患者血糖进行测量,记录下血糖数据。对高血压患者和高血糖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比较。观察年龄性别对高血压高血躺患者治愈率和控制率有什么影响。

1.4率的计算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已经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本次调查的所有高血压患者)×100%。高血压受到控制是指高血压患者通过服有降压药,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老年人的单纯性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可以得出高血压的控制率。高血糖患者治疗率=(使用降糖药物治疗高血糖或者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糖的患者/本次调查的所认高血糖患者)×100%[5],空腹血糖(FPG)≤7.0mmol/L,视为同血糖受到控制,可以得到高血糖的控制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K-S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有226(33.7%)例,高血糖患者有95名(14.2%)例,年龄在60岁-70岁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和年龄>70岁的高血压高血糖患者明显高于年龄

2.2对壮族农民的高血糖和高血压普查中发现同时患上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人数达到159(23.7%)人,其中男性同时患上高血压和高血糖两种疾病的患者人数与单独患高血压或者患高血糖人数低。女性同时患上高血压和高血糖两种疾病的患者人数比单独患高血压或者患高血糖的患者人数高。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由高血压和高血糖引起的并发证很多,其中冠心病、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和高血糖患者最常的两次合并病,而恶性肿瘤是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患病率比较低的一种疾病,两者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对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及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进行测量,观察数据变化,分析患者在不同年龄的治愈率和控制率之间的区别,年龄在60-70之间的患者治疗高血压的控制率明显低于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治疗高血压的控制率低于年龄在60-70之间的患者和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男性的高血压的控制率比女性的高血压的控制率高。年龄大于70岁的高血糖患者治疗率低于年龄小于60岁的高血糖患者:但是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高血糖患者和年龄大于70岁的高血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60岁的高血糖患者(P

3讨论

据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影响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已经达到因为疾病死亡的人数的29.2%[6],这个数字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而高血压高血糖就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要预防高血压高血糖就要从平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开始改变,定期做检查。本文对壮族农民的高血压高血糖进行调查,有72.8%患者患有高血压,31.6%患者患有高血压。引起高血压高血糖的原因主要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好了,饮食也改善了,造成营养过剩就会引起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壮族农民地处山远,健康知识普及比较少,医疗设施简陋,没有定期的身体检查,容易忽视,引起高血压高血糖。我们要加强对壮族农民普及健康知识,定期帮助壮族农民检查身体,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7,828.

[2]邓宇,何坪.重庆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病例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88.

[3]宛悦,王若涛,孔灵芝,等.中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防治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10,16(7):640-642.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篇3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篇4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1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高血糖以及相互作用是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高血压高血糖以及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对高血压、高血糖及心电图改变之间关系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生,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本校三校区全体教职工进行体检,抽出南校区336例为研究对象,在职240例,男104例,女136例,年龄26-60岁;离退休96例,男41例,女55例,年龄51~81岁;其中高血压组111例,对照组225例。

1.2方法

聘请三级以上医院的专业人员与校医院医务人员配合进行全面体检,收集南校区全体职工的体检报告进行分析。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空腹血糖≥6.1 mmol/L为高血糖。心电图报告异常为心电图改变。

2 结果

2.1高血糖捡出情况

336例教职工中检出高血糖35例,检出率10.4%,其中高血压组检出率为(25/111)22.5%,对照组检出率为(10/225)4.4%,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高血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3,P

2.2心电图改变检出情况

在检出的高血糖35例中,有糖尿病史16例。合并高血压心电图改变检出率为(9/111)8.1%,对照组心电图改变检出率为3.1%(7/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

3 讨论

高血压与糖尿病是两类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疾病,高血压、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更是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为了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势在必行。

从本次体检结果来看,高血压人群中高血糖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血压人群。高血压对血糖的影响机制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可多达50%,由于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受损,导致高血糖,进一步发展成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

篇5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68-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疾病。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我院体检中心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盐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特进行如下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盐城市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

1.2 调查方法 由我院医务人员给予记录一般情况、既往史并进行体检。血糖测定:糖尿病的标准为空腹血糖(FBG)>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PBG)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一直服药治疗,确诊为糖尿病。高血糖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为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为7.8―11.1 mmol/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应检24790例,男18498例,女6292例;资料完整20655例,男15272例,女5383例,人员性质为企事业机关干部、教师、私营企业老板、社会人员等。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男性8466例。

2.2 年龄构成 20655例中,年龄22~ 91岁。20,岁~,3041人例,30岁,~4404例,40岁~,5695例,50岁~,3427例,60岁~,2159例,70岁~,1929例。参检年龄组人数40岁~>30岁~>50岁~>20岁~>60岁~>70岁组。

2.3 高血糖患病情况 20655例中,高血糖1000例,男902例,女98例.性别差异非常显著。(x2=144.21,P<0.001),不同性别、年龄高血糖患病率见表1。

2.4 糖尿病患病情况 20655例中,糖尿病85例,男81例,女4例。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x2=20.20,P<0.001)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率见表2.

2.5 机关事业单位男性高血糖、糖尿病患病情况:参检8466例中,高血糖656例,糖尿病54例。机关事业单位和非机关事业单位男性高血糖差异非常显著(x2=116.03,P<0.001)。机关事业单位和非机关事业单位男性糖尿病差异不显著(x2=2.53,P=0.112,>0.05)。不同性质单位、年龄组高血糖患病率见表3,不同性质单位、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见表4.

2.5 不同人群年龄组高血糖患病趋势见图1,不同人群年龄组糖尿病患病趋势见图2.

3 讨论

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预计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达3.8亿。糖尿病患病率从1994年的2.5%,到2002年的5.5%,再到2008年的9.7%(9240万),实现了“华丽三级跳”,已成当今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000万人。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未被发现,已确诊的患者估计约60%血糖控制很差。通过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血糖、糖尿病是我市的一种常见病、高发病,患病率分别为4.84%、0.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5%、9.7%)[1],但我市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91/1.82%、0.53/0.07%),性别差异非常显著。(x2=144.21,P<0.001;x2=20.20,P<0.001);机关事业单位高血糖男性患病率明显增高,达到7.75%。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普通人群。分析原因:我市位于江苏苏中偏北,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沿海地区。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冷暖适宜,饮食中不缺海产品(如海鱼),口味偏咸。男性,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男性吸烟饮酒饭局应酬明显多于女性,油脂、食盐、食物及含糖食品相对摄入过多,进食低糖水果蔬菜、睡眠运动明显少于女性。

3.2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年龄是高血糖、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随年龄增长,40岁开始增高,50岁以上人群高发。上升势头在70岁后趋缓,但机关事业单位男性70岁后明显增高。与全国糖尿病年龄分布特征基本相符合。

3.3 体力活动减少,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及过度优越的生活是导致糖尿病的诱发因素。高血糖和糖尿病一样,都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切不可轻视。

3.4 防治对策。健康教育是一种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有效方式[2]。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须联合政府采取多种途径推进普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全民健康教育,让人们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以连续性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糖尿病的防范意识。对糖尿病患者针对性地健康指导,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里辅导。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不显著和处在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的个体,应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代谢异常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经生活方式干预一定时期后无效的患者应该接受降压药物治疗[3]。实践证明饮食和(或)运动治疗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有力措施。建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的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以达到控制、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为最终目的。糖尿病目前尚不能得以根治,因此解决办法还是要立足于防,着眼于治,做到综合治疗。加强糖尿病的四级预防工作,做到未病先防(一级预防),防止过早出现并发病(二级预防),延长早期并发症病人发展到中期的时间(三级预防),延缓中期病人进入晚期的时间(四级预防),使糖尿病人做到(1)多懂一点,(2)少吃一点,(3)多动一点,(4)放松一点。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到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Yang W,hl J,Weng J,et a1.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Ilgl J Med,2010,362:1090―1 101.

篇6

正确的做法:糖友检查前一定要和平常一样的吃饭,并且告诉医生自己是否进行了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是否服用了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与某些类型的血糖、尿糖试纸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等,以帮助医生分析检查结果。

误区二、只监测空腹血糖在糖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平时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基本靠猜,只要餐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不会监测。有一部分糖友认为,餐后高血糖是饮食造成的,只要每天合理控制饮食,血糖就不会高,哪怕是餐后血糖高了,随着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血糖也会慢慢降下来,没有监测的必要。其实餐后高血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够控制好餐后血糖,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研究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1毫摩尔/升,死亡的威胁相当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升高7毫米汞柱。

同样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也有关系。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会增加糖友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而且也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所以说糖友要加强餐后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正确的做法:糖友们不仅要定期监测餐后血糖,对于餐后血糖值的控制范围也要了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要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友或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要放宽血糖控制标准。但对于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的患者,由于轻度的高血糖就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

误区三、自我感觉评估血糖高低自我感觉很难正确感知血糖的高低,当糖友们的血糖稍高于正常时,您可能没有自我感觉,但是身体已经在发生变化,细胞和血管已经受到损伤;当血糖远高于正常,您可能会感觉到高血糖带来的轻度症状,如疲乏、易怒等,但很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归因于年龄或压力等原因,如果血糖长期如此,就会发展为眼部、肾脏和神经等损伤;如果血糖水平非常高,自我感觉会很明显,多尿―――在夜间也会起来小便,可能会感到非常累,喜怒无常,家人可能会以为是更年期或者抑郁等引起的。很多人会把高血糖引起的症状归结到其他一些常见原因上,而忽视了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为了避免高血糖影响身体而不自知,糖友们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千万不要靠自我感觉评估血糖。

误区四、检测尿糖代替血糖一些糖友认为尿糖也是糖尿病的检测方法之一,因此用尿糖检测代替血糖,只要尿糖是阴性,就觉得血糖没问题。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当血糖超过一个界限,也就是糖阈值,就会出现尿糖。但是尿糖不能准确地反映血糖值,因为它受尿量、肾功能、肾糖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进行尿糖检测是没有意义的。尿糖检测的意义在于受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且肾功能相对稳定的时候,那么可以进行尿糖的自我监测,作为暂时的替代方法。

误区五、餐后2小时血糖就是饭后2小时血糖这种误区让很多糖友每次都是吃完最后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血糖。

篇7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冠心病、肿瘤并称为人类的三大杀手。糖尿病为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升高了。下面阐述糖尿病患者血糖与尿糖临床意义以飧读者。

        1 尿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血糖的检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简便易学的血糖仪的普及,在许多城市家庭,病友自己就可以在家里进行血糖检测,了解一天当中血糖的变化,已经变得不象以前那么困难了,所以尿糖的检测逐渐被忽视了。那么,是不是尿糖检测已经没有存在必要了呢?实际上,尿糖作为衡量血糖的间接手段,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进行多次血糖检测的糖尿病病友来说,自我进行尿糖检测也不失为一个方便而经济的病情监测手段。其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没有痛苦,花费低廉。

        关于尿糖检测的方法,以前多采用“烧尿糖”的班氏试剂法,烦琐而且准确性差,现在已渐被淘汰。目前广泛采用的是“试纸条”的葡萄糖氧化酶法,此方法方便而且可靠。虽然尿糖试纸的品种很多,但测定方法则基本相同。操作方法,首先应将试纸条有试剂的一端浸入到新鲜尿液中;然后取出试纸条;一分钟后,将试纸试剂一端改变后的颜色与尿糖试纸标准比色板比较,这样就可根据试纸颜色,大概判断出尿糖的含量。尿糖检测结果以“+”表示。病友应充分注意尿糖试纸的有效期,应用过期的试纸测定的结果,则是不可靠的。

        总之,尿糖检测,最终还是为了了解血糖波动的情况,所以要检测尿糖,还是应该不怕麻烦,通过收集四次、四段尿,进行规律检测。

        2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是指血中的葡萄糖,血糖是临床上的习惯简称。血糖测定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观察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健康成年人血清葡萄糖浓度范围3.9-6.1mmol/L。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篇8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冠心病、肿瘤并称为人类的三大杀手。糖尿病为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升高了。下面阐述糖尿病患者血糖与尿糖临床意义以飧读者。

        1 尿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血糖的检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简便易学的血糖仪的普及,在许多城市家庭,病友自己就可以在家里进行血糖检测,了解一天当中血糖的变化,已经变得不象以前那么困难了,所以尿糖的检测逐渐被忽视了。那么,是不是尿糖检测已经没有存在必要了呢?实际上,尿糖作为衡量血糖的间接手段,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进行多次血糖检测的糖尿病病友来说,自我进行尿糖检测也不失为一个方便而经济的病情监测手段。其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没有痛苦,花费低廉。

        关于尿糖检测的方法,以前多采用“烧尿糖”的班氏试剂法,烦琐而且准确性差,现在已渐被淘汰。目前广泛采用的是“试纸条”的葡萄糖氧化酶法,此方法方便而且可靠。虽然尿糖试纸的品种很多,但测定方法则基本相同。操作方法,首先应将试纸条有试剂的一端浸入到新鲜尿液中;然后取出试纸条;一分钟后,将试纸试剂一端改变后的颜色与尿糖试纸标准比色板比较,这样就可根据试纸颜色,大概判断出尿糖的含量。尿糖检测结果以“+”表示。病友应充分注意尿糖试纸的有效期,应用过期的试纸测定的结果,则是不可靠的。

        总之,尿糖检测,最终还是为了了解血糖波动的情况,所以要检测尿糖,还是应该不怕麻烦,通过收集四次、四段尿,进行规律检测。

        2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篇9

尿病患者高 2 ~ 3 倍[1],因此,系统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是提高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手术康复的关键。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综合护理的应用方法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

尿病诊断标准。60例患者中,年龄在32-46岁之间,平均(39.2±2.4)岁;37例单发肌瘤,23例多发肌瘤。术前空腹血糖8.6~16.5mmol/L,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3例,宫颈炎12例,卵巢病变19例,输卵管病变10例。24例子宫全切术,30例子宫次全切术,6例子宫肌瘤挖除术。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按妇科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并对病人血糖进行动态监测,采取药物加饮食控制疗法,血糖稳定后择期手术。本组 60 例病人术前空腹血糖为 5.7 ~ 7.1mmol/L,平均(6.62±0.71)mmol/L,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手术方式均为开腹手术,术后积极预防感染、止血、控制血糖。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对手术治疗等因素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增加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容易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每一位患者具备的特点与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应对患者的反应表示理解,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步骤和方法,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且介绍疾病的良好预后,鼓励病人提出疑问,详细解答,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1.3.1.2 术前常规护理 术前行 B 超、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术前 8h 禁食、4h禁水、围术期抗生素使用。

1.3.1.3 术前血糖管理 不仅要向患者介绍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的宣教,还要介绍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具有的危害,讲解血糖控制稳定对子宫肌瘤预后的影响,血糖控制对于手术效果与切口愈合的重要性,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还应当知道患者对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训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术前遵医嘱予糖尿病饮食,监测血糖,监测时间为餐前半小时或餐后 2 小时。术前常使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分别于早、中、晚餐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餐前及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7 ~ 7.1mmol/L,餐后 2h 血糖应控制在 5.0 ~ 11.2mmol/L,如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剂量,若患者出现面色发白、出汗、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时,考虑低血糖的发生,立即给予糖水、饼干等食物,或静脉注射 50%葡萄糖注射液。

1.3.2 术后护理

1.3.2.1 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取平卧位,术后应禁食 6h,常规行氧气吸入和 24h 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导尿管放置情况,记录尿液的量及性状,会阴及尿道口消毒早晚一次,防止尿路感染。由于黏膜下肌瘤患者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防产生焦虑情绪。术后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避免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继续予糖尿病饮食,避免刺激性和高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及高蛋白食物,促进切口恢复。

1.3.2.2 术后血糖管理 由于手术应急易使患者血糖代谢紊乱,术后应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力度,尤其注意夜间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应< 8.0mmol/L,餐后 2h 血糖< 11.1mmol/L,如发现血糖水平超过 13.3mmol/L,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

1.3.3 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的病人做好出院宣教,出院后患者应继续卧床休息1 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阴道清洁,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合理安排饮食,学会自测血糖和胰岛素注射方法,鼓励患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告知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复查。

1.4观察指标 手术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出院后随访情况。

2 结果 60 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愈合延迟,住院 7 ~ 10 天,平均(8.25±0.75)d,出院后 1 个月随访,均恢复良好

3 结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高发病之一,π难管疾病来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要做好该病的预防。高血糖、高血脂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导致老年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年人员血糖、血脂监控与干预,对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很有必要。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且有些尚未完全被认识的概括性总称。在慢性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极多,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老年人的血糖、血脂的监控与干预,积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我们通过对本社区1131名≥65岁老年人的血糖和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分布情况,为慢性病的预防提供支持。

1资料和方法

1.1检测对象

本社区≥65岁老年人1131名,其中有男性585名,女性546名。根据性别,分别统计两组人群血糖和血脂实验室检查结果。

1.2检测方法及仪器

1131名老年人进行空腹采静脉血3-5ml,并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测定。GLU采用己糖激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1.3判定标准

GLU≥6.1mmol/L为高血糖,TG≥1.7mmol/L为高甘油三酯,TC≥5.7mmol/L为高胆固醇。

2结果

2.1不同性别检测结果情况

由表1可见,本社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高胆固醇情况(P0.05);对于高甘油三脂(TG),男性组低于女性组(P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称为冠心病,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冠脉炎症,栓塞,痉挛等因素导致管腔狭窄或者闭塞,临床中,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而本社区中老年人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情况均较高,检测的指标水平以及发病率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同时也高于卫生部2008关于《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和脑血栓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血脂异常的情况发病率。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而且平均每年以1000万左右递增。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据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因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死亡近30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及早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规范治疗。同时,也要对社区中的老年人进行反复多次的老年慢性病知识宣传。提倡平衡饮食,适当锻炼,合理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以预防和干预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晚年的幸福指数。

基金项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编号:XZYX2016003)。项目负责人:周靓;指导教师:陶永平,孙莉。

篇11

Ⅱ型糖尿病(T2DM)是一组多病因的非传染性慢性流行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以高血糖和伴有微血管及心脑大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特征。老年Ⅱ型糖尿病占Ⅱ型糖尿病总人数的50%[1]其死亡者3/4为缺血性心脏病与脑卒中[2]。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不仅携带多个危险因子,且其本身作为危险因子,在诸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中致病危害性可能最大[3]。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初步探讨老年人Ⅱ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旨在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A组)76例与同期收治的Ⅱ型糖尿病不合并脑卒中(B组)78例。脑卒中在发病1周内,经CT扫描确诊,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Ⅱ型糖尿病诊断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和60岁以前发病进入该年龄组的患者,76例糖尿病并脑卒中,男4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8.5±7.95)岁。A组病程≥10年58例,B组病程≥10年1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隔夜禁食12 h,于次晨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B(ApoA、ApoB)、早餐后抽血查餐后2 h血糖(2 hPBG)、测血压2次/d及头颅CT检查,询问既往吸烟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记数资料采用 Leven 方差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 .1 A组合并高血压(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者53例,占69.8%、B组合并高血压者11例,占14.1%,既往有吸烟史者A组33例,B组1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A组)与老年糖尿病不合并脑卒中(B组)CH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G 、HDL、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Ⅱ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文献报道[4]

T2DM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以老年患者突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众所周知,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因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综合征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大动脉及微血管病变。吸烟患者因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升高,造成组织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蛋白异化作用障碍,而加重动脉硬化。本文合并高血压的发病率、吸烟史,糖尿病病程A/B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10年以上的病程,合并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能是DM合并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戒烟是降低脑卒中疾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3.2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异常与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老年糖尿病尤甚。本文A组与B组血胆固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发病因素中非决定因素,而血TG、ApoB升高、HDL 、ApoA降低,A组与B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硬化的形成,而ApoB是乳微粒和LDL的主要载脂蛋白,正常情况下,LDL难以进入血管内皮间隙,但在高血糖、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间隙扩大,LDL则可进入动脉壁并停留于内膜下,最终参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升高。血HDL是胆固醇逆转的主要载体,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运向肝脏加以利用和排泄。文献报道[5] Apo A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形成和发展进程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甚至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A组与B组的TG、ApoB、HDL 、ApoA改变提示TG、ApoB升高与HDL 、ApoA降低是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尤其是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调控患者血中TG、ApoB、HDL 、ApoA的水平在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

3. 3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期研究表明[6]: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增多,超过正常对照5倍。T2DM患脑卒中发生率比对照组高3倍,卒中危险增加150%~400%,血糖控制不好与卒中危险直接相关。高血糖状态及蛋白机化作用使动脉壁弹性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致组织缺氧,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血管收缩性增强,转移生长因子α和β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增加并引起基质合成增多,血管新生伴血管壁增厚,导致微血管、小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脑灌注减少,高血脂、脂代谢紊乱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和抗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利血栓形成。本文FBG、2 hPBG、HbA1c指标A、B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可见在除年龄、病程、吸烟、血压等因素后,高血糖是脑卒中高发病例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控制高血糖为前提,同时控制血压、血脂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预防脑卒中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2 Peter AL,DavidsonMB.Use of sulfonglurea agents in older diabetic patients.Clin in Geriate Med,1998,6(4):903-920.

3 金文胜,潘长玉.糖尿病治疗新观念: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综合控制.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1-2.

4 沈雅舟,吴松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