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实验表面的新奇特点只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较短的时间,教师可以创设最佳情境,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能够沉浸其中,积极按照小组分工参与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并及时记载,认真思考且能够主动将自己的所得和小组成员及教师交流。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菜市场买鱼,如果鱼已经死亡,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新鲜。这个问题可以在课前提出,让其从生活经验中找到答案,当学生了解到根据鳃的颜色判断新鲜程度的知识后,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鱼的鳃有什么作用。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下,学生们的对实验课的兴趣得以保持且更为浓厚,其学习的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教材及知识内容本身,适当得到了更多的延伸。
二、规范操作环节,阐明实验目的及原理
1.实验目的和原理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观察力以及适应各种考试的需要等。同时还要全面介绍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试剂、仪器、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做到更加心中有怠T诒臼笛橹校实验前就要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鲫鱼外形、各种结构及它们的功能,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报告册设置一些探究问题,比如鲫鱼的鳍有什么作用,鲫鱼用什么器官感觉水流方向,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等,只有明确的探究问题后,学生的思考才得以顺利进行,他们才愿意更为仔细的观察、记载、探究。
2.部分教师为省事,常常简化实验环节或者变为“演示”实验为“讲”实验,为了贪图方便而不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演示操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在分组实验开始前可进行演示,当教师熟练、娴熟的演示实验过程时,学生们往往会为教师的精湛、严谨而暗暗赞叹,期待自己可以马上操作,跃跃欲试。部分高中生在实验课上使用显微镜也有问题,不规范甚至是不会使用。其原因这里有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做过该实验,但由于部分教师演示的不规范,反而巩固了学生的错误操作。
三、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视指导,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积累实验操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不会操作的学生,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完全包办,一定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其学会实验操作。教师应在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及时指出,及时加以纠正。同时,教师还要管理好过于“热闹”的学生,帮助其改正实验课“好玩”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专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
四、引导学生分析及总结实验,做好反思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功能,这一节是在此基础上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几种方式,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
(2)教学难点: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比较说明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比较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2.能力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设计实验,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构建模型和概念图,提高知识建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领悟科学探究思想,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成就感。
(3)通过探讨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探究教学为主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实验法、学案导学、模型建构等方法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2)课前准备:
①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②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脂双层):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能进出细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根据教师引导总结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扩散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将墨水滴到烧杯中并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扩散。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学习渗透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教师设计问题串:
(1)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也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产生渗透现象两个必要条件以及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经历“现象——问题——分析——结论”,主动构建出渗透作用的条件,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微观展示渗透实验。
问题探究:
(1)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扩散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2)那么渗透作用与扩散现象相矛盾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顾前面扩散有关知识,通过相互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得出回答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的清晰展示,清楚观察到了微观的渗透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得出渗透的概念,突破难点。
4.学习被动转运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扩散的实验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表1),构建数学模型,绘出坐标曲线。
学生活动:建构模型绘出曲线(图2)。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展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给出葡萄糖跨红细胞膜的实验数据(表2),请学生分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绘出曲线。
学生活动:建构模型绘出曲线。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后,评价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点。
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直观形象表现出事物的空间中的关系。学生构建模型,需要进行表格与曲线的相互转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
5.学习主动转运
教师组织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1)海带中碘的浓度高出海水中碘浓度的200倍,但是海带照样从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2)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离子浓度如下页表3所示。
以上两种情况说明细胞对离子的吸收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这种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中思考主动运输与被动转运相比两者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总结主动转运的特点。
教学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引入主动转运,提高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小结:设计表格对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进行比较。
6.课堂反馈
教师组织引导一:实验探究: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蔗糖溶液,请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半透膜、漏斗、烧杯、橡皮筋),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比较两瓶溶液浓度的高低,并预期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教学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提高语言表达、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二:建构模型:请尝试画图表示随氧气浓度与离子运输速率的关系,并分析曲线各阶段的限制因素。
学生活动:绘制曲线图(图4)。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复习巩固知识,突出教学难点。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生活,案例的编写都是根据生活中的人、事进行的。案例中塑造的人物、时间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情境有共通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去判断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像进入了实战,这就是案例教学的拟真特点。客观条件不完善的例子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就会造成该实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使用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时间和背景限制的,所以是有实效性的,在实效性过后该案例就不再适合教学,就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实时更新。
2.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大范围地普及素质教育,但学校和社会还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除了这个方面外,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又要在保障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其次案例教学是独立的个体,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是有很好效果的,但不能够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1.以情境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采用模拟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这种方案重点是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案例,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的。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传染病章节,教师在讲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时候,可以安排两个学生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同学A为腮腺炎潜伏期,和同学B小聚时进行了热烈且愉快的交谈,在一周后同学B的腮帮开始肿大,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腮腺炎。
2.以结合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结合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后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3.以讨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法指的是将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形式的教学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章节,教师可以举例让同学们讨论:大雁在南迁时,会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在发现有敌害侵犯的时候,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做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以辩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分析结果开展正反方的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辩论赛后,教师需要及时对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改进,表扬学生优秀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生态系统章节中提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也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根据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生物入侵是否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讨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进行辩论。
如何有效的学习生物都是现在同学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初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经常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答非所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问题为识记水平,学生因为记忆错误而导致回答错误;学生没有认真仔细的审题,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导致回答的不准确;教师提问太深奥,提前对下一节将要讲述的问题提问或者是对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只能面面相觑,也会降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抑或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案例观察2: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小麦生长后期(抽穗和灌浆期)其光和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发育。
师:错!(当头一棒!)
生:(顿时鸦雀无声)……(茫然!)
师:思考错在哪里?
生:……(所有学生苦思冥想,有的学生轻声讨论。)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个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师:抽穗和灌浆期的小麦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个阶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腾作用。
[案例分析]学生误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题目本身的迷惑从而无法辨认清楚,另一方面又没有挖掘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暗含信息导致其审题不清。题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浆期小麦的光和作用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学生很可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长和发育;教师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休眠阶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腾作用,抽穗和灌浆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小麦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是没有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受到课堂打击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能够准确回答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另外,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生物课程的课堂提问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的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τ诤⒆用蔷蜕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而对于西部老少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那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的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所以老师在拿到那本教学教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构思怎样去上这门学科,什么时间段传授什么知识,才能争取在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就是想说对于初中课程的现状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对于课程提问设计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提问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的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的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
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就是方式过于死板,创新性提问的方式很欠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才是未来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仓学斌.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一、生活化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课堂导入,“导”为关键,其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将注意力转向新知识的学习。因而,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对纯粹的知识的兴趣远远不及对生活现象的兴趣,生活化导课方式则能够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兴趣嫁接到对生物学习中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选段: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师:(准备道具:酸奶、酒酿、泡菜、馒头等)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这些东西你们一定都常吃,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生1:泡菜需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微生物。
生2:广告里经常说,一杯酸奶富含多少益生菌,看来酸奶的制作也需要微生物参与(学生笑)。
师:说得非常好,可见你们很留心生活。的确,酸奶需要多种益生菌,蒸馒头要用酵母菌,泡菜需要腌制一段时间也是为了使微生物增生,酒酿要用到酒曲。微生物究竟是怎样神奇地改变了食物本来的特性,让它变得美味无比的呢?
(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知道,但又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开始小声讨论)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学完了这节课,你们也自己尝试制作酸奶、蒸馒头,做好了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
生:(齐声、兴奋地答)好!(开始正式教学)
案例分析: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俯拾即是,教师只用了几种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就将发酵技术轻松引了出来,没有刻意强调发酵的定义,只是从感性的层面上让学生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正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认识,学生的好奇心反而被激发出来,他们很想探究微生物究竟怎样让食物产生了质的变化,有效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唤醒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生活化情境诠释知识内涵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呼吁以知识传递和转移为主的教学过程要向学生自主构建、主动获取知识过度。要实现这一转变,无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诠释知识内涵。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信息、视频等资料,建立一个生活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综合应用生活素材,创设真实、形象的教学情境,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选段: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教师出示两张gif动图:左图为一只小狗爬在墙的阴影下,热得直吐舌头,右图的小狗则选择爬在大树底下,怡然自得地休息)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只小狗,哪只小狗更聪明啊?
生:左边的小狗!
师:对。你们看,同样是在炎炎夏日中爬在阴凉下,左边的小狗就很自在,右边的小狗却热得直吐舌头。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1: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
生2:蒸腾作用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叶片的温度。
生3:大树底下的温度比墙下的温度低。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蒸腾作用,植物叶片的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都相应降低了,这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那么除了这点,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和生物圈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学生认真思考,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蒸腾作用的完整意义)
案例分析:在生活中,学生都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了直观的感受,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再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现象,创设了贴切又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能比较轻松地解释现象,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知和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
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短暂的课堂时间并不能包罗万象,要真正教会学生活学活用生物,教学就应该突破课堂的限制,真正走进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拓展和延续。教师应根据近期教学内容,利用周围的公共设施,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选段:地面上的生物作业设计
作业目的:了解周围的植物的分类及特征,扩充知识点,并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
作业要求: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学校、小区、公园、植物园等),选择十种有代表性的植物,详细观察并记录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建立植物小档案。
作业成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进行观测、记录、数据整理、查找资料等,配合默契,各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作业。在交流课上,小组间相互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融合所得知识。
案例分析:这个调查作业全面调动了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他们身体力行,不仅在实践中检验了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还通过上网、翻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扩充了知识面,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学习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生物这一泓清泉之所以能够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正是因为有了生活这股活水的注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好生活资源,科学导课激趣,诠释知识内涵,并发展实践课堂,质效并重,全面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嫁接生活.学周刊.2012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知识性描述,也有很多实验教学。这些课程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获得正确的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课标强调要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和过程,没有切实将实验教学和学习者的自身发展需要密切结合。有的生物实验课程需要很多准备工作,例如细胞样本的选取、制备、光学仪器的调试等等需要耗费老师较多时间和精力。所以,部分老师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实验教学,选择了课堂讲解,或尽可能少做甚至不做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只做演示性实验,学生在课上只能观看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对教师的操作要求
1、规范操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规范有关。教师是否遵守教学规范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生物教学更为注重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生物教师必须依靠专业严谨的科学精神来完善生物教学手段。在遵守教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实现基础教学理念和科学思维意识的集中体现。强化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务实态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操作流程,将务实与创新的教学原则投入到教学规范的实践中。教师应以器械实验和操作规范为主,以引导教学和开拓思维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行为规范来开展教学实验。譬如要以课堂演示来规范器械操作和实验流程,为学生现场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及其检查用具和整理器材等实验活动。演示完毕后由学生来自主操作,以教师所规范的实验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2、掌握方法
在课堂演示中规范实验材料组建、实验装置准备、实验方法改革、实验问题解决等实验程序。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法和辩论分析法来整理实验思路,将生物教学模式与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的制定相结合,发展全新的生物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还应在课堂设计中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来制定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对学生予以思维训练和问题讲解,尝试一题多思和一题多变等各种教学训练。
3、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硬式授课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互动模式转变。激发学生对生物教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建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生物教学的实验演示和实验设计,为学生展示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组织学生实验小组完成互相探讨。结合教学大纲和材,对学生的生物教学建立实验的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推进引导式教学,以改变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硬式教学,活化教学体制,将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
4、开展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按照流程规范做实验,并未对实验本身理论和效果予以分析评估。于是实验之后只局限于会做,对于现象和结论方面却只是死记硬背,违背了实验之目的。教师应在实验之前组建学生小组,对实验予以具体研究,通过研究性实验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实验要讲究目的与价值,不能盲目或机械地传授实验流程和操作程序。更应以实验的理论价值和操作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防止对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的研究性实验流于形式。促使教学体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本身和教材内容进行互动性讨论。建立生物课的阅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规划。
在开展《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活动时,教师要指出课本上采用了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多准备一些植物进行对比。还要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那些植物叶子的观察效果最明显?原因是什么?酒精隔水加热以及直接用水加热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方式能够让叶子脱色更快?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教师再做解答。
三、建议
1、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教师应在初中生物课上以公正严谨的科学精神来组织教学工作。将生物教材和实验活动作为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估,能够帮助学生摆正科学的学习态度。譬如实验教学中观察肾脏结构的具体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认知肾脏外侧的皮质部分比内侧的髓质部分的颜色较浅。但教材中的记载却恰恰相反。教师对教材的死板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下降,对实验教学本身产生质疑心理。从而建立错误的科学观,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正确的科学观亦是实验观。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精神,以实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肾脏实物,再分析具体出现差异的原因。尊重试验教学的客观性,就是尊重科学本身,也是尊重教学本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对生物授课不能抱以侥幸心理和蒙混心理,因为生物知识都是科学知识,马虎不得。不能以模糊的态度来对待严谨的实验教学。
例如,在开展“观察肾脏结构”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注意到下列现象:在解剖后的肾脏外侧,靠近皮质领域的偏向内侧,髓质部分的颜色非常浅。然而,书中清楚地写着髓质的颜色是较浅的,皮质的颜色是较深的。此时,教师要客观肯定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这是实际的、客观的,强调科学要求必须是客观的。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皮质和髓质颜色的差别是因为血管的分布不同而引起的(用来观察的肾脏实物已经和活体脱离时间过长)差异,这就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异。
2、重视生物实验活动的目的性
初中生物实验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目标和实验结论作为实验目的和实验本质。对实验问题予以详细解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能力和分析动手能力。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完成操作规范和问题解决。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置目的提问,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如此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行题目设疑。譬如在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提问说,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结论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实验以及生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来发现问题和学会学习。
在开展“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实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实验目的是解剖长骨,并观察它的主要结构。第一个实验目的非常清楚,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十分有限,可能在观察过程中被常常会被味道、颜色、韧带等并不重要的特殊吸引。所以,教师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要根据实验步骤来开展实验,还要注意观察相关的模式图,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实验,从而使得学生尽可能掌握长骨的重要结构和关键部分。
3、实验活动的计划性
初中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必须有针对性和步骤性,其中包括常规练习、观察了解、调查分析、探究性影响等。生物教材的实验教学务必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并规范操作流程予以科学指导。对教材本身予以分解式的知识归纳,在阶段性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和思维习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并且安排课外的观察学习,为实验教学作铺垫。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生物现象的证明,对教材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计划、完成分析总结。还要提前进行实验预备和演习,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继而在教材的难点和重点部位设置活动,在活动中提示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例如,在开展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师需要提前一周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该实验。并且,教师要学生将实验结果或者成果尽快带到学校实验室,并及时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就能够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该结果。这样用一来,教师制定、修改、实施教学实验和计划的时间就比较充足,学生展开讨论的时间也是足够的,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要操作规范、掌握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实验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生物,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学生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取决于一堂生物课是否优秀,是否有吸引力。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在生本课堂的要求下,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应该去用开阔的思维去影响学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务之急。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且必须是学生,所以学生决定了教师的教,在教学中不能死板硬套,强硬灌输,而是站在引导的立场上,与学生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观察、积极探索,学会小组交流与合作,这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不是很枯燥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有更好的接受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首要前提。而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这恰恰给学生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激发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的初始阶段,教师富有激情地应用肢体语言,机制巧妙的语言引导课堂的进行,加以惟妙惟肖的生活实例,生活场景或者生活片段,难题。通过对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们话题,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启发。其次,通过介绍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技硕果,在兴趣培养中给学生切身的激励。
(二)培养创新能力。
好的生活实例往往要经过认真的挑选,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那些能激发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生活例子常常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课本没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普遍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有很多种解题思路,且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读懂题目要领,领会其内涵,就毫不犹豫地给予学习上的支持与肯定。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促M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设立具有实质内涵的案例,同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采取合适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完善的地方,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依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
参考文献:
[1]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
[2]李.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学周刊,2015,(03).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也很常见,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食物表面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眼中,一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去讲解,细胞器还能再进一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分解者、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但涉及面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量,对很多抽象概念的讲解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只要敲对位置,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变得异常活跃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三个基本特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已近十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这多种教学模式是否都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实施后能否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取了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共通之处,明确了具有普遍性的两种教学方式,即目标引领的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本校的日常教学中实施并进行比较,以探讨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的影响及其可行性和教学效果。
2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综合国内外众多自主学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如自学辅导法、“六步”教学法、“定向一自学”、“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趣导一自主学习”、“引导自主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都是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必要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来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2)以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发现教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探究教学模式等,均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直接给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必要时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深入探究时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路人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3)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范例来开展自主学习,如范例教学法、“案例研究”学习模式等,通过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特殊”来掌握“一般”,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研究者更多地采用目标引领或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而较少采用案例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因此,笔者选定第一、二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
2.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明确目标一自主学习一合作学习一教师精讲一学生小结测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必须经历四个渐进的阶段,即:①教师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并呈现给学生;②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制定小组学习目标;③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行制定个人学习目标;④学生自定个人学习目标,并尝试写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教师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流程为:确立学习目标循标自学自学汇报合作学习精讲梳理学生小结达成目标随堂检测。
2.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创设隋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精讲小结测评。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呈现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直接展示一个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教师展示一个大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小问题。
3 教学实践
3.1 实践对象
选取七年级106班和107班学生共98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学期考评成绩、男女比例和人数等方面都是基本相近的,均为49人,都是笔者任教;对照班103班也是笔者任教。
3.2 实践方式
(1)本研究采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学期末测试采用,南海区统一印发的试卷。
(2)实验班106班采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107班采用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教学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使用方式以及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相应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最终实现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验班的深化运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
(4)在教学实践开始和结束时设置了两个相同的调查。生物学学习兴趣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用以检验本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卷调查时,为避免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影响问卷的效度,下发给学生的问卷标题为“中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3.3 实践过程
教学实践时间从2010年2月22日(新学期开学)至2010年6月13日(该学期生物课结束),为时约4个月。
3.3.1 前测
在前测阶段(开学第一周)进行前期成绩的对比分析及相关问卷的调查和统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3.3.2 教学实践和检测
教学实践开始,教师按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隔7个星期进行一次学习检测,用以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无渐进的效果。
3.3.3 后测
后测阶段(学期结束前一周),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再次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班学生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较好地说明了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实践对象在生物学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不大。
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目标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问题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较显著。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方面,这两种
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两个方面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而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方面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5 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本实践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设想,以及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业成绩
由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必要时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优带良、以良带差,实现整体共同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学生后测的生物学学业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说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5.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分析兴趣度调查前后测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由此不难看出,比起带着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学习则更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也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
5.3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侧重于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后,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时间、恰当运用某些策略学习和控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有实效的。
5.4 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有优劣
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问题意识等方面的作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要优于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说明两种教学方式都能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高效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各有优劣。
5.5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生物教学中运用这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实施日常教学,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和学习兴趣也得到显著提高,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是可行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遵循这两种方式的几个变式循序渐进的实施日常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又能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是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继续使用的。
6 思考与建议
反思本学期所做的各项工作,要有效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引领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但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交替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当中也融合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
(2)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做好自主学习前的学习铺垫;开展自主学习的时机要恰当,不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都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
从宏观来看,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践。从微观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心选择,并对内容进行核实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又要稳定课堂纪律。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掌握一个知识点,但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3.正确对待案例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HTK]1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
生物学科中有一些宏观或者微观的内容,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音频、视频、动画、幻灯片等形式来展现或模拟如此,借助微课模式将这些材料集中、精简与挑选出来,结合教师的点拨,为学生创造形象、直观的学习氛围如“细胞分裂与分化”、“植物根的生长”等可以通过模拟动画的形式来制作成微课对于生物实验中较复杂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借助短时间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录制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课,并分析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实施总结归纳,供给学生参考、分析与总结对于“植物种子的萌发”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引配上文字进行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如此可以不受到季节不符合与课时少的限制,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领悟到更多的知识与道理
[HTK]2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生物教师在知识、能力层面上并不能尽善尽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各自有自己的专长,为了更好地实现生物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手段,将自身比较擅长的内容制作成专题微课,以PPT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如部分教师对“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有特殊的了解和造诣,在这方面曾经拓展探索,有的教师又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样根据教师的专长选择微课内容,作为教学新手的辅助教学工具,以促进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交流微课教学是对教材的精选、深化以及拓展过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感悟、想法、思考融合到教学微课中,其他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再思考过程,深化对部分知识与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全体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HTK]3因材施教制定学习方案
由于初中生物班级人数较多,一般为50人左右,而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体现出其弊端微课教学理念与模式与现阶段新课改理念很好地融合,体现出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对学生针对性需求的满足体现在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在移动设备上选择之后,仪器就会作出响应,以此学生能够阅读、观看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部分学生由于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和现有教学条件不相符合,从而不爱学习生物,性格腼腆而不爱交流由此,应用微课教学方式,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天堂,阅读与观看教师录制的学习内容后,与同学们在留言板上进行交流当然,一味的利用现代设备实施交流并不可取,教师应该针对某个专题或学习内容,科学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达到交流[HJ12mm]与深入学习的目的
二、初中生物微课案例分析
[HTK]1探究活动类微课
探究类微课程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协作互助、交流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微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认真组织、指导与讲解如关于“传染病的预防”这一主题内容,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查阅等方式,实施资料收集、精选与整理,从不同的方面给予技术、理论阐述,并邀请学生们展开传染病主题班会讨论,讨论哪些疾病属于传染病,其对应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有哪些该微课由PPT形式展开,采用自动放映形式,将活动流程和辅助材料的链接都放进去,鼓励学生点击学习
[HTK]2专题知识类微课
专题知识类微课是将一章节、一节内容中较为关键的部分,通过选择适当内容,突出一些精致而重要的内容根据班级学习进度与情况,分别筛选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将一章节知识可以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将其分为几个微课专题,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章节,可以分为“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与应用”这几个部分的微课程专题又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血液循环”等都可以制作成生物专题形式,以专题的形式精选知识内容,细化出学习主线,引导掌握关键知识点,并进一步拓展与分析微课程设计需要以学生自学为目标,提供各种讲义、课件、习题或关键知识点分析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