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

篇1

电子监管码专区

电子监管码专区集中展示应用于药盒、食品包装等的喷码设备与技术,为喷码设备与技术的供应商与彩盒企业搭建了一个无缝对接平台,为目前还没有相关业务、且有意向踏入这一新领域的彩盒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市场、拓展新市场的机会。

包装纸专区

包装纸专区是亚太地区展示各类包装用纸的专业平台,为包装纸生产商、贸易商搭建与亚洲包装企业贸易与交流的平台、创造面对面沟通的价值,是包装纸生产商、贸易商开拓亚洲业务、推介新品、传播品牌及市场公关的最佳平台,同时也为广大亚洲纸包装制造企业及纸容器包装厂提供一条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采购通道。

篇2

电子监管码专区集中展示应用于药盒、食品包装等的喷码设备与技术,为喷码设备与技术的供应商与彩盒企业搭建了一个无缝对接平台,为目前还没有相关业务、且有意向踏入这一新领域的彩盒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市场,拓展新市场的机会。

篇3

2.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1)人才本土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本土化是最根本的本土化。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发挥当地人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市场,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的优势。(2)产品、品牌和研发本土化。在产品方面,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好来设计开发,凸显当地特色。在品牌方面,一是将在本国累积的品牌影响力推进新的市场,把本国品牌变成国际品牌;二是照顾新的市场偏好,创设新的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通过单设或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3)采购、生产、销售的本土化。在采购方面,本土化可以实现就近、低价采购,促进原材料提供商发展,并在情感上迎合当地消费者。在生产方面,本土化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在销售方面,本土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更有效的营销渠道。(4)管理、制度和文化的本土化。为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跨国企业一方面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同时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减少文化冲突、节约管理成本。

3.从国际贸易的需求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动因第一,降低成本,包括: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采购当地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性,降低销售成本等。第二,消费者需求在很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通过本土化有利于满足消费偏好。第三,适应东道国,包括适应市场环境(法律制度、自然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树立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当地文化等。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Hymer)于1960年提出的,并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进行补充发展。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有两类: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销售技能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更加明显。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价格控制能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专利、商标、品牌等市场的优势,三是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四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获得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至少在四个方面促进跨国企业保持垄断优势:一是将品牌、专利等优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推动将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当地发挥作用;四是有助于绕过东道国的关税、知识产权壁垒。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东道国市场,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什么阶段,并更准确地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公司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系统阐述,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行了发展完善。内部贸易改变了各国贸易顺差、逆差的含义和影响,掩盖了国家贸易中各企业、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公司内贸易主要的利润来源。跨国公司通过推进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国家各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将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零件、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生产,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更充分地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贸易政策。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于1978年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以促使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贸易,并推动东道国产业的发展。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产业进行投资,有利于了解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适当运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这一理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启发。

三、跨国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几个关键要素

1.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本土化员工的作用不同,他们更有条件和资源帮助企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举措,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包括利用人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这要求跨国企业把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本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施本土化战略。

篇4

(一)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作为专业外贸公司,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团队;严格的管理和多年的市场信用使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美誉度;公司自有资金和银行授信额度比较充沛,可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合作方可提供现成的采购和销售平台,这使公司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幅降低,可以预期业务接轨将会比较顺利。劣势(Weaknesses):模式的弊端在于对产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市场信息的掌握都显不足;业务方面,最初的供应商渠道将主要来源于合作方,对其依赖度较高;作为进口商的角色,无论在采购还是销售市场上公司的知名度都不高,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方面,客户知晓度基本为零;最后,外贸公司以前的进口基本都以为主,突破模式进入内贸市场实际运营,获利能力和市场掌控度将得到提升,但同样意味着风险的增加,并且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机会(Opportunities):市场需求旺盛,高档木地板胚料主要来源地之一的东南亚由于出口管制日益严格,产量降低;而南美洲木材的生长期较长,加上砍伐成本也在逐渐升高,造成了近年来高档木材原料价格一直在上涨,供不应求;经过一年多的业务合作,合作方对于五矿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比较认可,双方具备进一步合作的信任基础,磨合难度也较低;通过合作可以降低双方的贸易成本,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市场普遍是沿用供应商—进口—销售商的传统模式,供应链整合后全新的营销模式在服务、价格、信息反馈等各方面有较大提升,将能有效地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威胁(Threats):国内木地板胚料销售主要集中在上海、张家港、南浔、东莞等几个地区中心,单以上海来说,各种规模的进口商不少于50家,而且内贸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手段多样,在这方面五矿公司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新的技术正不断提升木材的利用率,人造板的大量运用很大程度影响着对原料的需求度;相对方式,自营意味着巨大的现金投入和库存资金沉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刻不容缓;对于木材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最近几年的价格涨幅,很大因素就是受到汇率影响。

(二)战略决策

1.近期目标:整合现有的采销渠道,以目前的销售网络为主体平台,逐步完善二级分销商体系并形成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群体,构建合理的运营模式。2.长期目标:打造高效的产业链和经营平台,形成品牌积聚效应,推动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确立。

(三)项目团队构成

(四)效果

通过一方面同木材出产国主要客商的战略合作的展开,从原有简单的进口模式转变为联合采购、自营销售的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销售拓展和推介,向产业链的上下端各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2005年当年就完成了510万美元进口金额和4400万元人民币内贸销售的有效业绩。随后的两年里在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下,五矿公司利用企业品牌和管理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培养了良好的客户信任度和品牌美誉度,成功打造了一个以江浙沪为中心,覆盖了沿海绝大部分地区近300家客户组成的木地板配料销售平台,进口金额维持在年均600万美元左右,内贸销售额保持在年均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且平均毛利率也从最初的5.7%逐步提升到8.6%。2006年五矿公司在加工贸易方面也取得了零的突破,利用采购和资金优势,通过与用户工厂订单合作的方式,到2007年底共实现复出口1150万美元。

项目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历了2004—2007年的市场繁荣期之后,木材贸易的冬天突然来临了。2008年除了年初短暂的一波行情,整个上半年均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从9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更是走上了快速下降的通道。8、9、10、11月销售额连续有20%、38%、57%、60%同比下滑。到2008年底,内贸销售额下降到了仅3096万元人民币,净利润为负数。五矿公司通过走访大量用户工厂,得到第一手销售数据,结合市场货物吞吐以及其它贸易商的情况,分析影响主要来自于几大因素的叠加效应:

1.政策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和相关的家装市场繁荣度严重下降;

2.欧美市场受金融风暴冲击带来的国际市场规模和订单数量减少;

3.人民币不断升值,使进口木材成本已经成为很大的消费阻碍;

4.市场普遍信心不足。

2008年之前受到不断上升的经济大形势影响,五矿公司在业务开展中更多的是考虑多进货、多销售才能多盈利。但从2008年底开始,在市场的压力下,五矿公司转变观念,着重强调效率,更加重视风险,看重风险的控制能力,资金的回报能力,大胆预测今后可能会是一个更加困难的时期。所以从2009年初起对项目的运营采取了重大的调整措施,主要包括:

1.加大资金投入向出口加工贸易的倾斜,在内贸品采购上适度收缩,调低安全库存水平,加强业务员风险防范意识并提高风险管理等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合理各项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支出,降低仓库租金和日常费用等大项成本开支,通过压缩库存,到2009年底已经将仓库租用面积从2007年的1387m2下降到535m2。

3.强调资金流动性,鼓励现金流流入,结合使用提高资金内部考核成本等经济手段达成库存压缩,改善资金沉淀情况。

4.拓展采购渠道,筛选优质供应商,规范售后服务,客户管理和分类,注重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努力巩固和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升企业附加值。2009—2011年,一方面欧美市场的恢复并没有预期的好,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大调控措施,整个行业在金融危机后并未有效恢复,木地板行业景气度始终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市场呈现出北强南弱,而且二三线城市强于一线城市的特点,对于五矿公司这样以华东沿海地区和高档原料为主要市场的企业来说,局面更为严峻。另外由于行业总体盈利水平的限制,公司内贸业务毛利率始终不高,这样一来经营状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销售基数和周转率的高低,一旦行业景气度降低,货物周转速度就无法达到理想水平;随着木材价值逐年提高,相同资本能购买木材原料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周转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基数的提升放缓甚至下降,获利水平相应降低。

尽管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调整经营策略后,从整体来看还是取得了不少效果。首先在供货渠道方面,五矿公司提出多方询价、择优采购的政策,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交流对比以及业务上不断开发、磨合和淘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6个主要供应商(包括直接生产厂家以及中间贸易商等不同类型),以及4—5个正在作进一步接触考察的潜在供应商。尽管每个供应商的服务内容或者规模有所不同,但无论是采购价格还是供货能力,都十分可靠有效。特别是在采购量最大的秘鲁,基本形成了主要订单从大生产厂家直接采购和市场少量补货为辅助的渠道互补,在价格、质量、供应量等各个方面有了比较合理的布局,而且在当地营造出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度和品牌,这为今后向相关领域的开拓提供了机会和操作可能性。其次作为重点关注的出口加工贸易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不断调整,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对加工贸易的操作要求提高了很多。这确实增加了工作难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五矿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多年经营带来了业务人员成熟的操作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有能力也有信心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用户工厂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内贸客户在走向外贸市场。作为内贸市场中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并且能提供加工贸易服务的企业,五矿公司与用户工厂的内贸交易基础一定程度上成了外贸拓展的先发优势。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从进口操作环节开始公司就要求保持最大的流畅度,通过优选渠道供应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进口单据预核查等措施,避免了因为操作延误带来的不必要成本增加和到货速度损失。在销售中公司适时地根据市场的行情变化灵活定价,强调资金回笼速度和库存量的配比。近几年的资金回报率和使用效率方面都有了大幅上升。在人员方面,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岗位配置,人员减少但效率却提升了很多,而且业务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公司一直强调风险控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最大可能规避来自政策、市场、客户信用、商品品质、业务操作等各个层面的风险。在业务开展中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坚持“现金为王”,合理调配和使用资金。金融危机使五矿公司重新评估库存风险的重要度,引入库存风险值概念,设定合理的销售库存比和库存存量,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库存水平。具体到经营上,由于木地板成品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在采购中采取相对谨慎的策略,宁可将采购销售金额维持在较低水平,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项目的整体评估

在这些年的经营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顺势而为。首先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面对国家鼓励进口限制出口、人民币升值等大势所趋的现况,一味怨天尤人毫无意义,尽快寻找新的出路才是当务之急,变革越早得益越大。其次要顺应行业发展规律,行情有上有下,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机会是不断会有的,不能有赌的心理,这样反而往往一败涂地。再次是要顺应自身优势。明白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只有懂得利用短暂优势的人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取得发展。

从目前的运营情况和市场形势分析来看,要有所突破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理念的创新是根本性问题,而国有外贸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到底应倡导和体现哪些方面的新理念?

(一)PFFModel

Porter’sFiveForcesModel是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有效战略工具,通过这一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该领域的竞争力。1.潜在的新进入者威胁相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木地板配料贸易的投资规模和时间成本都不高,进入门槛比较低。随着场积聚度提高,虽然具体到客户和产品的累积和筛选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信息的获得将变得越来越容易。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贸易环节的信息获得和交流平台都十分便捷,供应商可以有能力在同一时间与众多的进口商以类似竞价的模式进行洽谈,而且行业通行的预付款模式也更有利于供应商。

3.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相对集中的货物交易市场便于购买方在货物搜寻、价格比较和质量判断上进行直观的对比,除了偶尔的产品缺货,或者短期的供需失衡,普遍来说,购买方的议价能力更高于进口销售商。

4.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宣传和推广渠道,主要掌握在用户工厂手中。基于木材本身特性和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当成本因素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同档次的原料甚至是使用类木材产品的替换是完全可能的。

5.行业内竞争者的威胁

总体来说,相对于使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长线投资等方式,国内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更倾向于建立在简单而粗暴的价格比拼上,并且很多情况下,其价格优势的获得途径不是大型企业可以复制和效仿的。

(二)上述分析结果结合政策因素,从而确定企业的未来定位

中国企业经营正在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WTO框架下的市场分配体系,对于已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型外贸生产经营企业来说,今后的经营中,应该以外向型为主导,要努力变革外贸本土式的格局,引入跨国经营理念,以外贸引外资、以外资促外贸,把外贸经营的重点逐步转向国外,逐步实施由贸易主导型向复合经营型方向转变。其次,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规划,长三角将建设成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上海的定位是金融、贸易、航运、技术中心,通过对长三角的口岸资源、经贸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形成制度性的全方位开放体系。要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应该顺应“大通关”、“大口岸”的外贸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地区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综合性工业基地的优势,以上海为运营中心和总部,以江浙为加工制造业基地,打造一个互动的复合经营产业生态链,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这几年五矿公司一直坚持进口和出口结合、外贸和内贸结合、自营和结合、贸易和金融结合、贸易和物流结合等多元化复合的贸易方式。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营造“大贸易”格局。“大贸易”战略和深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根据自身业务和商品特点,采取灵活的贸易取向,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探索和创新,把已突破的经营模式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在“结合”与“延伸”上做文章,用复合型贸易取代单打一的形式,把贸易触角引向各个方面,获取多重收益,逐步带动整体经营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

篇5

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改组而成的中国航油,承担了母公司几乎全部的航油进口任务,而体积庞大、分支众多的中航油则是全国航空油料的惟一提供者,一向被视为中国民航业中利润最丰的部分。中国航油的上市,不仅为航油业的进一步重组打开了缺口,某种意义上也使垄断经年的中国民航业具备了更多的开放性。

与其他行业性垄断企业一样,总资产达76.3亿元的中航油,内部资产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按照经济规律有效链接起来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六家地区公司(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新疆)、四家直属公司(天津、太原、云南、重庆)、14家合资合营公司、17家分公司及45家油品供应站。

有关中航油的重组上市一直有种种版本,被认为最有可能脱颖而出先行上市的是由原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而非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作为中航油最大的分公司,原华北公司负责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航空油料供应,仅北京一地每年就有100万吨航油的需求量,以2000年的数字计算,占全国全年航油消耗量的1/5强,堪称中航油的利润奶牛。

在中航油的官方提法中,“积极推进”的也一直是中航油股份的上市方案。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0年7月登记注册正式成立,津京输油管道中心和中航油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的人员、资产、财务划分基本完成。尽管中国航油关于上市的运作从2000年起也在筹划中,但至迟到了2001年2月,时任中航油总经理的郭永年在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对于新加坡分公司的上市仍只字未提。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中国航油就从民航总局拿到了上市的批文,登陆新加坡资本市场的旅程迅速展开。后来的事实更将证明,这是一次意外迭出的上市之旅。

按照投资者的日历,2001年的12月并非黄道吉日。新加坡股市自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回升乏力,“9・11事件”后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更是节节走低,到中国航油上市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的11月7日已跌至1444点。中航油路演前一个星期,新加坡《联合早报》还专门以早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鹰牌控股等为例,说明投资者并不看好外地企业。

市道不景令主承销商新加坡发展银行心怀忐忑,有关人士甚至曾几次询问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霖是否要更改上市时间,在他们看来,推迟到2002年可能是更明智的决定。2001年11月18日,正式路演的前一天,主承销商还在提醒陈久霖,要做好最坏准备,有可能得不到投资者响应。陈回答说,“吉人自有天相。”

陈后来回忆,当时自己殊无把握,实在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孰料最后拿到的成绩单竟超出所有人预料。2001年12月6日,中国航油在新加坡股市挂牌的当天,在公开募集的1.44亿股中,面向公众发行的1000万股超额认购高达8.18倍;此前面向机构配售的1.34亿股也被摩根士丹利、安联、保诚等跨国公司抢购一空,最终中国航油成功地将约8100万新元(合4700多万美元)尽收囊中。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远超预期,在原定留给机构投资者的1.34亿股上又追加了100多万股,“即使是100%配售给机构,也仍然不够分配。”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主承销商曾建议中国航油提高筹资额度追加售股,只是由于国内繁杂的报批手续而未果。

首日交易开盘,股价从每股0.56新加坡元涨到每股0.63新加坡元,涨幅高达12.5%,成为新加坡证券所当日成交量最大、表现最为活跃的股票。道・琼斯通讯社发表评论称:“中国航油股票近期内将推升到每股0.70新元,不出一年将会升高到一新元,即上涨45%。”

道・琼斯通讯社的预言在一个月后就部分应验,从上市起中国航油一直雄踞于新加坡最活跃股票的前三名,1月中旬股价即升至0.71新元。

试金石

投资者的热情部分地来自中国航油的业绩。自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每年进口航油的数量从3.6万吨一路飚升,至2000年达到160万吨,包揽了中航油总公司98%的进口订单,在全国航油进口市场的份额也占到92%。与此同时,利润自1998年起便以每年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参见附表)。

不过真正引起投资者重视的并非招股说明书上列出的上述财务数字,中国航油在新加坡的上市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长期享有的航油垄断概念。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颜・波特称,“中国航油已成为外商进入中国航油市场的惟一通道。”

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公司总裁陈久霖对此自然心中有数。在预路演后,陈久霖与负责承销的投行人士就隆重地用三个概念来包装中国航油的故事:CHINA(中国)、PROCURE ARM(贸易手臂)和PUDONG(浦东)。

CHINA和PROCURE ARM合起来,就是中国航油的垄断概念: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是中国航油市场惟一的垄断寡头,而中国航油则是总公司伸向海外的惟一贸易手臂。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描述,母公司中航油在2000年3月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包括参股企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公司在今后几年内进口航油必须通过中国航油;2001年10月,中航油总公司又再次承诺决不撤销以往的安排。

在整个路演过程中,母公司的支持一直是浓墨重彩渲染的要点。这一市场前景显然极为诱人。中国在1999年航油消耗量为470万吨,还不及美国的7%,但是植根于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之上的迅速成长的经济却为民航运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炼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航油供应对于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者而言更易进入,利润空间也更为可观。

“浦东概念”则是指根据上市前的安排,此次筹集资金的一部分约2000万新元将用于购买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供应公司33%的股份。不仅在上市过程中浦东成为瞩目的焦点,上市之后股价在元旦前后大幅飙升,也源于外界盛传收购浦东公司一事已获重要进展。在投资者看来,这意味着垄断的“贸易手臂”向国内市场的延伸。

与此前中石化34.64亿美元和中石油28.9亿美元的筹资额相比,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拿到的8100万新元实属九牛一毛。但中国航油的成功上市,暗示着即使有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垄断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庞然大物在前,投资者对于以中航油为代表的中国成品油终端供应市场仍然抱有浓厚的兴趣。从上市前的忐忑不安到上市后出人意料的高额认购,“采购手臂”在海外的单兵突进,为庞杂的航油公司群体测出了资本市场的深浅。

争议声中

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在公司内部引发的争议从未平息。一位中航油内部人士透露说,在上市问题上,中航油曾经有过双翼齐飞的提法,即一方面让其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另一方面让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在海外上市。

尽管早在1997年中航油总公司就拿到了国内上市的额度,然而公司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延缓了华北公司的上市进程。反对上市的一方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新加坡公司与华北公司效益都不错,因此保持现状最好,没必要把利润拿出来与别人分享。2000年就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华北公司即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在争议中搁浅了。

与此同时,新加坡分公司即中国航油的上市计划却悄无声息地向前推进。按照公司内部人士的分析,中国航油上市的成功得益于两点,其一,海外公司的独特地位使得中国航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游离于总公司的控制;其二,华北公司在公司全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远远超过仅承担进口采购任务的中国航油,因而总公司在上市的利弊考虑上,对于华北公司会比对中国航油谨慎得多。

中国航油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5月26日、由中航油、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最初的名称为“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当时中航油的进口还依赖于国内石油行业在海外的机构,成立之初虽然抱有自行采购以节约成本的想法,经验的匮乏却使分公司最后选择了做运输。1995年中航油收购了另外两家合资伙伴的全部股权,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和规划,包括获得在海外采购石油的种种授权,1997年7月1日中华航油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空油品贸易。1999年公司实现营业额8.92亿新元(约5.44亿美元),并于当年更名为“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1997年6月以后,中国航油迅速搭建了航油采购的网络,从一个账面资金不过十几万元的空壳公司变成了注册资金6000万新元、年营业额15.5亿新元(约9.15亿美元)的贸易枢纽,通过它采购的油品在中航油全部进口航油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节节攀升,由92%、98%直至2000年的100%。1997年刚刚起步的新加坡分公司还远未获得现在的垄断地位,当时中航油的政策是在同等价格条件下优先考虑新加坡分公司采购的油品,为了从总公司拿到更多的订单,公司通过批量运输、比较采购等手段成功地压低了油品的价格,1998年就从总公司的26船货中拿到了21船的订单。

中国航油走得比总公司的期望更远。1999年和2000年,中国航油又在开发天然气、原油等新油品贸易和拓展客户方面开始了尝试,到2000年,与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贸易额达到了6%。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努力中,上市被新加坡分公司提上了日程,而海外公司的相对独立性和新加坡分公司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它突破了中航油系统内部的种种争议,直接从中国民航总局拿到了海外上市的批文。到2000年3月之后,实际上中国航油在上市问题上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障碍。

2001年11月18日,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新任总经理海连成参加了中国航油在新加坡马来亚大酒店举行的上市路演,以单兵突进形式趟出的上市之路,最终赢得了总公司的认可。中国航油的上市成功为华北公司重启上市目标打开了通道,元旦前后,已被搁置的华北公司上市问题再度提上议事日程。据消息人士透露,会后的最新说法是“积极推进,谨慎操作,但暂不增加新的成本投入”。实际上,管理层对于上市已无太大疑义,新的问题来自于中航油总公司正按照民航总局确定的改革方案进行重组,而新近几个垄断行业的改革主导权统一移交计委之后,航油与航材公司是否合并成为了疑问。华北公司还将在“积极推进”中继续等待。

垄断还会有多久?

垄断概念虽然暂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但同时也面临着何时取消的质疑,毕竟它不是创造利润的真正来源。

事实上,多年以来,垄断带给中航油的不仅是高额的利润,同时也意味着重重束缚。2000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亏损5.6亿元,从那时起,业内外对于航油价格高企的议论就不绝于耳。随着油价的上涨,航油成本在民航运输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从21%上升到30%,一些航空公司甚至将亏损原因归之为航油垄断。在中航油一枝独秀的高额利润与国内航油价格高于国际近一倍的事实面前,作为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者的中航油几成千夫所指。

“长期以来,中航油被赋予的职责不是效益,而是保证供应;与此相联系,中航油的全部组织构架也是为完成这个任务而设立。”中航油企管部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公司内部改制问题时解释说,“比如说,国家在哪里修了一个新机场,民航总局就要求我们把航油供应到哪里。至于成本、效益都不在考虑之内。”

时任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总经理的郭永年也对此进行了辩护。国内航油出厂价本来就比国际市场的到岸价高出近一倍,另外炼油厂与机场的不配套布局也加大了长途运输的成本。郭永年强调,油价一直由国家政府部门掌握,中航油从来没有定价权。按照规定,机场不分大小,油价均是固定的统一价格,中航油就必须抽肥补瘦。中航油甚至也没有进口权,所有进口航油都必须按照计委每年下达的配额,经过三大石油公司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完成,这也限制了在采购中压低成本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航油在享受着垄断好处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了僵硬的计划安排下的种种束缚。因此,只有最终打破垄断,确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规则,中航油才能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航空母舰。另一方面,航油市场的放开也可以为民航运输企业营造一个具有更多选择的市场环境,从而加快整个民航业的市场化进程。

篇6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为规避因碳风险而增加的进出口成本,企业需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绿色打造,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绿色供应链从本质来看“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加入绿色因素的一个过程,以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目的”,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绿色物流一系列绿色化的供应链过程,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因素,并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经济结构系统。

1、“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支撑

(1)“碳关税”是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碳关税的提出首先有着深刻的生态环境背景。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十年里,碳排放量不断加剧,由此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概念被相继提出。其次,国内国际经济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减排措施的实施,大力研制和利用新能源、新技术,促进新兴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国际贸易中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是发达国家为扭转国际贸易的逆差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最后,国际法规背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系列要求减排的法律法规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相继被提上日程。美国参议院自2007年先后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对没有通过碳排放标准的产品进行限制进口;欧盟分别于2007年、2009年颁布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关于禁用白炽灯和其他高能耗照明设备”的法规等;澳大利亚也于2008年颁布了《减少碳污染计划绿皮书》,明确要求开始践行低碳标准。

(2)大国最优关税理论是“碳关税”实施的理论前提。在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两国消费总水平和福利水平,最终达到共赢。当实施保护性的贸易关税时,加征税收的国家将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对大国和小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于小国而言,在一般均衡下,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会使得居民的福利水平降低,而这种福利水平的降低缘于价格的扭曲;在局部均衡下,征收关税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剩余都将会消失。

而对于大国而言,与小国的区别是,由于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所占市场份额大,所以大国可以利用这点来影响世界价格,从而将征收进口关税转嫁给出口商。这样,大国征收的进口关税就不完全由进口国的消费者承担,消费者福利也不会下降。因而,大国可以存在一个最优关税率,该最优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在既不影响本国居民消费和福利水平的基础上,又通过加征商品进口税,从而进行贸易保护。因此,碳关税征收的实质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外部性理论是“碳关税”征收的理论基础。克鲁格曼认为,碳关税的本质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下面我们将从市场的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碳关税的征收对市场失灵的调节。

一方面,市场的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生产对环境有危害的产品时,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是远远大于生产者自身所需投入的成本的,从而对市场中的旁观者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认为,政府应该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这种税收也被称为“庇古税”。因此,碳关税的征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污染与社会总效益最优关系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市场的正外部性。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刺激整个社会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从而增加社会产品的附加值,对市场中的旁观者产生有利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正外部性,即也有利于他人利用该技术,也会对环境产生好的影响。

长久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探索“碳排污交易”、“碳汇交易”等相关制度,使得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法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的准则不严格,使这一成本长期外部化,企业并不承担,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这优势并不合理。因此,在这种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存在情况下,发达国家征收一定的碳关税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中相关企业不公平竞争的状态,使得碳关税的征收从根本上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2、“碳关税”实施对全球供应链的绿色要求

篇7

展示行业真正的亮点

三年来,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一直坚持组织行业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来参展,集中展示企业在品牌塑造、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劳工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绩。杨世滨说,“只有把这些行业真正的亮点展示出来,展会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也因此,所有参展展商均为主力方定向邀请,原则上不接受敞户报名。杨世滨表示,为企业营造市场,争夺行业话语权,是举办针织博览会的最主要目的。虽然针织博览会目前并没有盈利,但之所以坚持做下去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而不是只关注成本和营销。通过针织博览会,国内外采购商、各地方领导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企业进步,进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据悉,目前招商情况非常乐观,展位已基本锁定。

技术与环保是展会主题

篇8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由供应链管理衍生而来。传统的供应链是一个从原料取得到加工成最终产品,然后配送到消费者的整合性制造流程。而在这一供应链中,环境因素是很少被考虑入内的。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政府、公众以及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供应链中,对所有产品和供应链流程对整体环境影响的考虑越来越重要,绿色供应链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时,不仅应考虑自身的流程,也应回溯到原料的取得、产品制成后的使用,甚至于产品废弃后的情况,即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而影响绿色供应链的要素则包括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两个方面。从驱动因素方面看,绿色供应链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增加客户价值,提升企业绿色形象,还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从障碍因素看,绿色供应链的实现需要相对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绿色供应链行业标准与绿色税费制度作为支撑。

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并不断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环境。与此同时,我国境内的部分跨国公司及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开始进行初步探索。而除此之外的市场与公众则在绿色供应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看,在我国,绿色供应链仍属于新兴事物,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未明确并有效发挥规制者、推进者和监督者三大角色的作用。但由于绿色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与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密切相关,其回收体系与我国废物处理相关的法规具有切合度,最终消费体系又与现行的政府采购和公众绿色消费密切相关。为此,政府在我国绿色供应链萌芽阶段具有引导作用。

贸易绿色转型支持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国际贸易不仅推动绿色供应链跨越国界延伸发展,其更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而在这中间,跨国公司和中资大中型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的实践先行者,跨国企业对我国绿色供应链起步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我国绿色消费市场促绿色供应链发展

2010年,南德意志集团(TüV SüD)亚太有限公司在中国、印度和新加坡进行了绿色市场调查,比较了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服装鞋类三大行业的消费者和企业对于绿色产品、服务、政策和认证的态度。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都是最高的。尽管在被调查的三大行业中,我国已有59%的企业生产或贸易“绿色”产品,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准则,或者没有明确地传达他们制定的此类规范,正在自我丧失机遇。

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推动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我国消费者在经历过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一系列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事件后,公众环境意识大幅提升。伴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绿色供应链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沃土。

积极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是我国绿色转型的必然实践,是能否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重要生产力决定因素。虽然我国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条件已然具备,但由于存在缺乏政府引导,缺乏行业指导,企业与公众对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成熟度认识分歧仍较大;全民绿色消费理念尚处在培育阶段;贸易转型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仍待时日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为此,经过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下一些实用性建议:

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规制作用,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和《绿色供应链行业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供应链法律、政策与标准体系。

其次,通过经济政策与绿色供应链相结合,给予绿色供应链参与企业税收优惠、绿色信贷优惠,设立绿色供应链自愿项目,利用行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核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同时完善行业环境技术标准。

再次,要发挥政府引领与表率作用,完善《政府采购法》、制定《政府绿色采购通用原则》、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权威信息数据系统,强化绿色公共采购政策。

第四,推行绿色贸易,提供绿色贸易公共服务,探索绿色贸易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开展区域试点,把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的探索落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推动企业实践,创建我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体系

首先,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培育“中国绿色供应链明星企业”,带动绿色供应链整体发展。

其次,建设“绿色供应链网络平台”,加强行业间、企业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外部团体间的合作。

再次,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在实践中校验相关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议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并遵循“三可”原则,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水平进行评价。

激活市场力量,加强市场的服务与评判功能

首先,成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的成立,目的是提供认证、平台运营服务和绿色供应链规划设计、运营、风险管理、合规、战略发展咨询服务和合同能源管理绿色供应链综合服务,带动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发展。

其次,结合“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建立“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为企业实践绿色供应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性,激励其使用更加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理念,促使我国绿色供应链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

再次,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为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支撑。前期主要发展绿色融资和绿色保险,逐步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拓展。

重视市场绿色消费培育 提高公众绿色意识

篇9

为研究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合资公司的可行性,资产公司对南昌市钢材贸易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摸底,现将掌握情况总结如下:

一、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现状及瓶颈

1、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现状

历年钢材贸易供应量、收入及毛利明细表

单位:万元

年份

供应量(万吨)

收入

成本

毛利

毛利率

2013年

1.21

4,100.27

3,863.06

237.21

5.79%

2014年

3.45

10,625.22

9,854.48

770.74

7.25%

2015年

9.94

21,974.86

20,662.26

1,312.60

5.97%

2016年

6.12

13,261.04

12,708.91

552.13

4.16%

2017年

4.61

15,809.19

15,421.89

387.30

2.45%

2018年

3.67

14,073.56

13,717.63

355.93

2.53%

2019年(预估)

1.8

7.000.00

6.822.90

177.10

2.53%

从上以上表格中可以分析出资产公司主体业务钢贸供应量从2015年开始逐步下行,同时也说明了现有的钢材贸易经营模式改变不了目前钢贸现有的囧境。

2、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瓶颈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钢贸业务逐年下滑的主体原因是受困于钢贸经营模式上的缺乏创新等因素,资产公司钢贸在苦苦支撑的几年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总结出导致目前逐年产量下行的局面主要有以下3点:

1、甲供钢材的取消导致资产公司钢贸在没有任何缓冲期或保护期就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钢材市场时显得有心无力,再加上没有自购权,在钢材价格波动剧烈时对钢材采购成本控制及供应及时性上比较被动。对于我们来说,施工单位的钢材需求是可以比较准确预测的,如果可以在某个时段相对低价采购一批钢材,在供应及时性及收益上将会有更好的表现。遇到突发事件还要按时上会,层层审批,时效性慢,相对钢材市场上摸扒滚打,灵活多变,手段百出的竞争对手时处处被动挨打,毫无反手之力。最终结果,对外开展钢贸业务始终无法突破,钢贸产值无法持续上行。

2、资金上的支持没有根据业务的发展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钢贸行业是一种资金密集性行业,对资金有着较高的要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经历过反复谈判,好不容易把钢材业务谈下来的时候却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而放弃的历程。

3、在钢材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采购、货物销售、支付结算、款项回收等基本环节。钢材贸易因钢材单价高,且为项目施工主材,对资产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因多数施工单位长期拖欠货款,也成为制约资产公司钢贸扩大发展的瓶颈。针对施工单位的拖欠货款,资产公司经过多次实地了解和沟通,施工单位拖欠货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程进度计量时间跨度过长等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但不可否认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资产公司资金的正常运作及钢材业务扩展。

二、南昌市钢材贸易经营模式分析

为更好完成集团对资产公司钢贸发展设定的目标,资产公司现有的钢贸经营模式亟需转型升级,找寻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整个钢材行业由于受产能过剩影响和经营模式单一化两个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钢贸公司在近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而近年来南昌钢材市场的低迷,钢材贸易效益严重下降,导致许多钢贸公司经营困难,“大浪淘沙始见金”,虽然钢贸公司间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但还是有几家钢贸公司的业绩却逆流而上,傲视群雄,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1、采购(托盘)

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钢贸公司多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行业内称之为“托盘”业务。此类钢材贸易业务经营方式简单直观,即通过合同锁定钢材采购价格,托盘方委托钢贸公司到钢厂订货或市场采购,托盘方则要一定期限内(一般在7天左右),一次或几次提货完毕,而钢贸公司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赚取价差。由于托盘方在采购前已找好了终端客户,签订了销售合同并锁定了价格。这种经营模式在钢材采购量及钢材收款有保障的前提下容易做大产值,但收益很低,风险几乎为零。因为市场价格上涨则钢贸公司享受利润;市场价格下跌则钢贸公司承担风险。托盘方不享受超额利润也不承担市场风险。

南昌钢贸托盘的领导者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供应链管理分公司,该公司自 2014年成立至今,供应钢材约45万吨,创造产值约20亿元。

2、自主经营(独资)

由钢贸公司直接向钢厂或钢材销售单位付货款采购钢村,放在仓库、码头、车站或钢材交易市场进行销售。采购前没有确定销售下家,价格随行入市,也叫“零售”。这种方法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巨大,市场价格上涨则利润丰厚:反之,市场价格下滑,则无人问津,造成亏损,如果不出货则资金压力沉重,无法掌握销售速度。

南昌钢贸自主经营的领导者江西伟梦钢贸有限公司,江西伟梦近3年来钢贸规模发展迅速,2016年年销量在45万左右,2017年年销量在58万左右,2018年年销量在83万左右。的钢厂有方大特钢,九江萍钢,新余钢厂和马鞍山马钢。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送终端和市场批发,同时还会在期货上进行套保。其优势在于体量大,钢厂多。劣势在于所需资金量大,时常会出现周转困难;发展速度过快,自营能力跟不上,钢厂普遍强势,加大了亏损风险。随着和钢厂协议量的增加,目前已经感受到较大压力,其公司已经准备减量。

3、合资经营(强强合作)

钢贸合资经营模式是近几年来钢材市场化合作的一种比较典型的钢贸经营模式。从投资分析角度来看也是可行的,用相对较少资金获得较多收益。从风险角度来看,合资经营模式风险共担,有效的降低资金风险。

合资经营的领导者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新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旅集团),新旅集团通过跟民营企业参股合资的模式成立贸易公司,新旅集团控股但不参与经营,经营由民企负责。新旅集团模式在钢材市场运营有3年多,钢厂有九江萍钢和新余钢厂,目前年销售量在36万吨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从新旅集团近3年来的运营结果来看,总体表现较为稳定,风险小,产值高,利润率较低。

三、资产公司的优势及展景

资产公司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本地资源性的公司,一方面,在品牌形象、资产规模、客户资源、业务基础、经营人才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落后于市场需求、企业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网络支持、信息系统不健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南昌市正处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城市发展理念当中,相对于以上几种钢贸经营模式而言,合资经营模式优势更明显。除获取对方资金和渠道扩大钢材贸易规模,进一做大产值增加收益,合并财务报表,还可以有效降低资金风险。

从理论上来说,合资模式具备国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即可促进钢贸公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壮大。合资钢贸公司结构和组织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快速适应钢材市场灵活的密集性资金运作模式。

资产公司合资经营也有先例,早在2013年为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赢的合作经营目标,资产公司作为甲方在南昌地铁2号线混凝土项目上与南京兰叶集团、南昌三建进行了战略合作。三方合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产公司按出资比例为控股方,由集团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近3年共销售328.1万方混凝土,产值107,823万元。

合资公司目前首要任务是解决资产公司今年产值困境,在解决今年产值困境后,预计成立合资公司第一年将为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创造产值3亿元人民币,第二年约5亿元人民币。资产公司需要持续高效整合现有及远期的地铁资源,同时借助合作方的市场经营手段与市场资源,做大做强合资公司钢材贸易,我们要把现在单一的钢材贸易衍生为多元化钢材贸易以及物资配应一体化公司,最终我们要完成合资公司的大宗物贸采供销改革,打造合资公司大物贸概念。

四、合作公司简介

江西斯蒂尔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27日,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钢材大市场7号楼,注册资本壹仟万元整,是一家钢材批发和零售的贸易有限公司,主营螺纹钢、线材、盘螺,各种管材、板材、型材等,经营品牌为南钢、新钢、萍钢、马长江。公司至创办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秉承“敬业、诚信、共赢、合作”的经营理念,努力耕耘,奋发进取,勇于开拓,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分别设立了总经办、业务部、财务部、行政部、人事部,现有员工20人,其中本科人员8人,专科6人,有专业技术职称3人。

近年来公司快速成长,业绩屡创新高,财务状况稳健。2017年销售钢材2.06万吨,营业额9200万。 2018年销售钢材18.5万吨,营业额8亿。2019年1-7月销售钢材9.11万吨,营业额3.35亿。公司坚持质量第一,服务为本的原则,曾为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康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海南工控国鑫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西嘉业建设工程集团公司、中禾元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多个工程提供优质钢材。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五、成立合资公司的主要事项

合资公司的成立不是简单的联合,更不能是泛泛合作,为此,资产公司钢贸经营在转型发展中,明确了发展方向,明晰合资的主线。为使资产钢贸业务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走得更稳,结合此前10余次的实地调研得出以下建议:

1、建议合资公司初期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后续根据钢贸业务发展规模进行追加,结合自身及合资方钢贸业务摸底,

2、建议合资公司成立之初我方钢贸利润不低于银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在钢材甲供实现以后按股比分成。

3、建议为避免合资双方在初期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的冲突致使效率低下、资产公司占股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资产公司为控股方且合并财务报表。

4、建议为了合资公司长远健康发展和保障投资收益,做大做强集团融资平台,提升相关人员在合资公司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应建立完善相关合资公司工作人员的股权激励制度。

六、钢材甲供特点及优势

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资产公司早在2013年以地铁2号线卧龙山站为试点,开展了钢材甲供及地铁相关工程的钢材贸易拓展业务。此前,由集团林洁总经济师带队,我司会同集团企管部、合约部对同行业的钢材甲供操作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调研。在借鉴其他地铁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地铁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钢材甲供管理办法和措施,为保证地铁工程钢材质量,实现工期和成本控制,以及集团融资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1、钢材实行甲供,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

目前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总承包制,如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钢材对甲方来说虽然省事,但施工单位大多要求钢材供货商垫资,而施工单位所付出去的钢材供货款垫资成本大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转嫁给了甲方。

而甲方供应钢材,实行的是大批量集中采购,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单位可以与国内钢材大厂签订战略合同框架协议,从而成为国内钢材大厂的重点客户,具体体现在钢材供应及时性和稳定性上有着非甲供可比拟的优势。

2、钢材实行甲供,能确保项目品质及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供应钢材,从品牌上得不到保证,就算甲方指定国内大厂某品牌,施工单位经常会以某大厂品牌的钢筋规格不齐,要求增加品牌,从而降低施工单位采购钢材的成本。而甲供钢材能够有效的控制材料来源,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承包商以次充好。

3、钢材实行甲供,加速钢材供货周期、推动项目整体进展。

施工单位供应钢材,往往资金不足,钢材供应商往往发货断断续续,造成钢材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而甲供钢材不存在资金不足,且合同约定甲供钢材品种、数量、品牌,预先避免纠纷的发生,甲供钢材应有效的避免施工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扯皮问题由于批量采购,同时甲供钢材供应商提前备货充足,不会出现部份规格断货而影响工程进度。

综上,甲供钢材的重要性在于节省投资、控制钢材质量,避免花高价买到低质量的产品,资产公司通过甲供钢材贸易实现盈利,成为集团融资平台,南昌地铁钢材甲供势在必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10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篇11

讯:近期,受到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影响,刚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外贸行业再次饱受冲击,许多企业订单业务和利润均出现加速下滑的趋势。11月25日,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资讯服务商特易资讯在沪“外贸资讯宝”(Global Trade Pal)产品,旨在帮助外贸企业在当前严峻的外贸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及战略布局。“外贸资讯宝”的及时推出为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寻找新商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营销平台放到网上,而海外采购商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网络B2B成为了中国外贸企业竞争的一片红海,企业之间的恶意杀价将中国制造的利润压到不能再压。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认为,外贸开发方式从第一代的展会、第二代的B2B电商到第三代的搜索引擎关键词投放,都面临着供采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外贸资讯宝”的推出开创了一个新兴的模式和市场,它不仅让外贸企业直接找到采购商,还整合了产业链中的夹缝需求,如采购商资质待确认、CRM(客户关系管理)融合一体等,满足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基于产业链的资源及功能的深度整合,成为了外贸企业的“集合式的资讯平台”。

外贸资讯行业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的现代外贸资讯业真正开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家提出了以外贸拉动内需的口号,对外贸的扶持力度加大的同时催生了很多外贸公司,伴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企业都参与到“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而信息的相对闭塞,引发了诸多问题: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价格如何?竞争对手如何?在全球竞争市场中,国际买家对于中国企业的行为了如指掌,中国企业却无法获悉国际买家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处境极为被动。

上海特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张茂华介绍,“外贸资讯宝”是以海量、真实、动态的外贸数据为基础,通过记忆性存储、立体化组合等功能,将外贸开发方式“标签化”,让用户便捷地完成从其自定义产品的最初市场分析、到最终给目标客户发送开发邮件的整个外贸过程。全新的一站式操作理念和标签化搜索引擎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外贸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工作效率,可快速批量地处理外贸业务,为用户赢取资本、创造价值。

据悉,“外贸资讯宝”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了“标签”概念,这使该产品具备了以下两大特色:首先是“记忆性”:用户可采用产品标签的形式,存储自己关注的产品报告,避免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立体化”:在产品标签中可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在同个界面的报表查看方式,也可以把各个产品标签组合成产品类目或产品库,使得信息的提取更为灵活贴切。通过“外贸资讯宝”,外贸企业可以获得全球市场分析报告,分析某个指定市场状况并评估市场风险。“外贸资讯宝”还可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客户资源,而这些资源整合了权威的官方信息,加之以高效的IT技术开发模式,帮助用户建立了客户信息库。此外,“外贸资讯宝”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业的全球贸易商深度资信报告,可以深度了解所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法务状况等关键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文/郭艺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