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音乐实践教学

音乐实践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9 09:3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实践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实践教学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在这一使命中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大形势进行深刻认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好坏,将会极大地关系到素质教育发展的成败。而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成份,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 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 因此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

因此,教师应该大胆重组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上课,效果应该不错。

一、教师要冲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

音乐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它既可以乐已也可以娱人,并以其自身的快乐本性使学生沉静在美的享受之中,而了解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主体,建立起知情并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教学空间。内容丰富,灵活运用教材,降低知识难度,强调学习过程,重审美、情感的能力培养;时间上有保证,每节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活动,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在音乐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而且更应该在新形势下积极转变传统的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审美观念为宗旨,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音乐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会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善于驾驭课堂,创设和谐课堂的能力。既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网络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

2、运用教师语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唱歌教学中来,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力量是巨大的。音乐是净化心灵的一门艺术,它以优美的旋律、荡气回肠的音符、感染听众,引起共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种效果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手段也难以达到的。它蕴含丰富的想像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驰骋。这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可让学生想像冬天下雪时在室外玩耍的情景。让学生从中去体味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歌唱教学虽然是技能课,但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鉴别美、审美的能力,而并非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音乐人才。作为基础教学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

三、教师做好范唱,恰当引导学生

尽管如今的新课程有很好的音像资料,但教师的范唱最能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印象。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于是,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律动,这时,有的同学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老师。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的,并把握了此曲温柔、甜美的感情,甚至还想象歌曲的甜美画面。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音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学生的真情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以自已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同时还课题提出一些问题来恰当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七子之歌》这一歌曲时,在枯燥的节奏教学环节中,依次设计了一组问题“七子”指的是什么?词作者是谁?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是怎样理解歌曲的?让学生探究讨论。学生结合自已所了解的,不难说出以上几个问题,然后再通过欣赏,此时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内心的心理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练习也伴随着生动的审美体验。

音乐课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新的课标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音乐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从学生的快乐出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以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改革,不断进步,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去努力创造情感化、人性化的歌唱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二、音乐教学设计应关注的重点

1.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活动和对学生评价等实施开放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主动学习,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对花》中,我让孩子们在聆听的基础上,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并在唱会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展示。鼓励孩子进行创编舞蹈动作,创编歌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2.参与情感体验孕育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感,并以此感染听众、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着眼点,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音乐课堂的快乐,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参与中去,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预期效果。

3.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地参与意识。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听、唱、跳、演等活动,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让孩子们进行课堂音乐剧的表演,节目有独唱、齐唱、朗诵、舞蹈等,整堂课其乐融融。

篇3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4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游戏这一环节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研究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游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接受音乐,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并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然而,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古板、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模仿,音乐课堂毫无生机和趣味性可言。同时,由于小学音乐器材数量有限,学生只能远观而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尝试乐器的演奏,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很少有互动,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要性

一方面,音乐教学较其他的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度增加游戏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打破僵化古板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小学音乐教学环节中加入游戏,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活跃课堂氛围,提升他们对音乐的认知。

二、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1.要坚持灵活运用的原则

新课改要求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依托,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有机地结合游戏教学和音乐教学。同时,游戏种类的选择、适用场合、游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等问题都应该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确定,适时做出更改变动,积极探索新路,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以游戏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趣味性这一点。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且他们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只要他们产生了兴趣,就倾向于主动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将游戏教学和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的提议正是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游戏的趣味性带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挑选适合小学生的游戏,避免不健康、消极或可能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活动,使其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满足小学音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游戏环节,并制订应急方案,避免场面混乱甚至意外事故的发生,使游戏和音乐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机融合。

3.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变革的新时期,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设备的层出不穷为我国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从庞大的网络信息化中汲取精华,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来创新游戏的种类和内容,丰富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使小学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感知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新颖并且正确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合理设计和选择游戏种类和规则,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 瑶.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J].中国校外教育,2013,(8):165.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116―01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心的呼唤。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隔阂。

2.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教师要改变角色,想作学生的朋友,在上课时就要表现出来,不能下课的时候刻意地亲近学生。比如,在上《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互相找朋友。久而久之,教师一定会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例如,在教材《我们的田野》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且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因此可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学生经过课上的相互了解、学习,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合作。如,有的小组进行了小合唱,将各组的特长发挥出来,演唱中有独唱、齐唱、重唱;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把语文课上的“朗诵”搬到了音乐课上,带动了组里其他没有特长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要有形象性

1.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人们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这句话不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课、不同的情感也要用不同的语言。这样教师才会与学生融合到一起,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感染每一位学生!

2.音乐教材的形象性。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形象性的资源。音乐课中的打击乐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教师可以用它表现各种形象的声音。如,青蛙的叫声;跑的声音;喇叭的声音;汽车鸣笛和开动的声音;水滴的声音,等等。再有,音乐教学中选择形象鲜明易懂的音乐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表现的手段。

三、音乐课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篇6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种音乐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即(业余或专业的)音乐创造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特定的音乐实践必有不同的音乐风格。”(【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41.)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音乐的本质,音乐实践包含音乐审美,同时随着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音乐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将音乐放入其语境中认识、理解和评价也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核心理论。

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观念,在理论层面它们之间的争鸣还在继续,其讨论的深度也在逐渐深入,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音乐教育授课的具体行为,对教学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埃里奥特所构建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中,认为音乐这一多维的人类现象,由两个主要的交织形式构成,即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并称“这个交织关系所构成的人类现实为音乐实践”。(【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40.)

那么,基于实践哲学的音乐教育活动必须关注以下问题,首先,一个音乐实践活动包含两个层面,即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同时每个层面又包含四个维度,即人、活动、作品和语境。具体来说就是音乐创造者(人)、音乐创造(活动)、音乐(作品)、音乐创造活动的语境;音乐聆听者(人)、音乐聆听(活动)、聆听到的音乐(作品)以及聆听时的语境。其次,两个层面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交流并建立联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强调从学生作为聆听者所进行的聆听活动延伸到作品所承载的音乐创作活动这一音乐教学的设计思路有所不足,因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两个层面是相互作用从而完成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必须将学生带入音乐创造者的角色之中,通过音乐创造活动引领学生关注音乐作品以及音乐聆听。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所理解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学生必须作为音乐创造者和音乐聆听者的双重身份进入音乐世界,这样才能实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最后,音乐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构建一个适合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的共同的音乐语境。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往往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教学设计中所建构的音乐语境需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文化语境,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理解音乐语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参与音乐创造、理解音乐文化的真实状态,并对于某一音乐风格的深层文化意义进行还原与重建,其对于音乐的理解是深刻而又全面的。

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与学校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我们确立了音乐教育新的方向,拥有不同音乐教育哲学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对文化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教育目的的思考等内容贯穿在其中。通过音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教师对于音乐教育中实践活动两个层面重视程度的差别。我国传统的学校音乐课堂是以音乐实践中聆听层面为基础,但是往往比较僵化,如何在聆听层面与音乐创作层面搭建良好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难点部分。

国外音乐教学方法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都十分强调音乐实践中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设计与流程,我国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也在近年来尝试构建新体系音乐教学方法,将现有不同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尝试将其互补和融合,结合我国音乐的特点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中聆听与创作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通过体验教学实现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课堂活动进行学习,并在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音乐聆听、音乐感知等常见的音乐教学内容都属于这一类音乐实践活动,近年来,在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甚至大学音乐欣赏授课中逐渐受到重视。音乐体验教学将课程的中心转向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身体体验,对提高学生音乐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音乐聆听、体验是音乐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音乐实践的基础,但是缺少了音乐创作的实践环节,学生往往形成消极、被动的聆听状态,也很难成为音乐的内行,从而真正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含义。这就好像在课堂上一位并非陕北地区的学生在认真聆听并学唱了陕北民歌后所获得的情感、文化理解远远无法与一位来自陕北、会唱家乡音调的学生发自内心歌唱时所获得的音乐理解相提并论。对于正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来说,音乐聆听和音乐创造本身就不可分割,不断深入的音乐创造正是音乐聆听积累后的成果,也是其对音乐及其文化感受与认知的表达的过程。

在我国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实践部分也有十分明确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领域之三——“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创造领域是新课程内容中突出“新”理念的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考验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但是中小学的创造活动有别于专业院校的创作,其音乐创造的过程远远重于其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授课的方法都直接关系到音乐创造活动的效果。《音乐课程标准》中同时包含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部分,体现了对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创造、聆听以及文化语境的各方面的关注。增强音乐实践中创造活动的比例这一观念也反映在学校音乐教材中,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7—9年级一共有6册34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没有涉及“创作”的内容,其余课程都在“创作与实践”环节中安排了学生的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既包含探索音响与音乐,也包含即兴与创作实践,将其中涉及的“创作”内容进行梳理,包含以下方面:

1、用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2、随音乐做即兴表演;

3、自制乐器;自寻音源进行伴奏;

4、创作简单的旋律;或采取某种特定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创作旋律;

5、改编旋律进行变奏;

6、用诗、歌、舞、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印象;

学校音乐教学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实现,立足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所期待的学校音乐课程,不仅包含聆听、歌唱、乐器演奏等内容,同时对音乐创造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聆听与创造共同建构在文化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学科引领专业,专业引领课程,课程立于教学,而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无论是大学音乐教育还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都需要将音乐的学习不仅仅作为实现美育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启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大门,通过音乐实践聆听与创造两个层面的教学使学生进入到某一音乐所产生的文化土壤中,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促使我们反思音乐教育的目的、意义,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三、基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学校音乐教学设计尝试

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音乐教育进行理论剖析,对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师来说,这一哲学理念必须贯穿于音乐教学具体活动中,在音乐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贯穿音乐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下面笔者提供我院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游戏贯穿,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程标准》中“创造”教学领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关注具体授课中创造活动的设计思路与步骤,教具准备包含不同颜色的杯子、节奏图谱、音符色彩卡等。

游戏设计步骤如下:

此活动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创作一首8小节的音乐作品,为了达到活动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分析音乐创作中的要素,例如一首歌曲中包含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旋律、曲式结构、歌词等音乐元素,教师进行活动设计首先需要确定音乐创作中各元素的选择范围,然后根据已定的范围进行活动设计,并了解如何将这些元素分解成相互联系的音乐活动环节,然后确定它们衔接的先后顺序。例如,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已经确定了音乐中节拍为4/4拍,音乐中能够进行创作的音符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四分休止符。虽然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成熟,但是在最初的创造活动中需要给定一个创作的范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在一定规则下进行游戏活动。此活动设计中第1-4步骤解决了音乐创作的节奏、节拍问题,同时由于杯子这一实物的位置变换使音乐的节奏型产生了变化,也形成了每位同学个人的节奏创作。

在节拍、节奏元素确定后,教师需要将新的元素,音乐旋律引入音乐创作中。对于旋律的感知需要有听觉积累,也就是通过欣赏增强学生对旋律风格的感知,因此教师在第5步骤中选择不同版本的作品对比聆听,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黎英海作曲版的《春晓》是艺术歌曲,从节拍选择到旋律风格都不同于谷建芬作曲版《春晓》的学堂乐歌特点,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作品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为后期的音乐旋律创作打开思路。第6-8步骤是学生具体旋律创作的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调式、调性、旋律、曲式结构等内容,为了更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教师通过给定的旋律主干音,例如do、re、mi、sol、la,请学生在其中确定要选择的调式与调性,再结合刚才的节奏型进行创作。在一节课中需要形成一首短小的音乐作品,因此在节奏、旋律等因素确定后,就需要对作品的结构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如果学生有前期曲式学习的经验也可以自由选择音乐的结构。最后,将歌词与音乐相结合,并修改整首作品,让它听起来流畅。

篇8

音乐教育哲学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学问,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①是在批判“音乐教育审美哲学”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笔者认为,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与忽视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指导不无关系。笔者仅就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展开论述,谈谈如何运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抛砖引玉,促进高师音乐教学从理论到行为的转型。

从本质上讲,音乐理论课就是高度抽象化的音乐实践课,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二者通过有机联系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提出,解放了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对人们音乐思想的束缚,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在应试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呈现出对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淡漠,这与我国古代“善民心,感人深”的乐教思想背道而驰。当下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呈现出智育化倾向,忽略其本身内含的文化性和语境性并与艺术活动完全隔离的现象表明,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自知自觉、音乐沉浸和自尊。那么,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就应在观念上突破“技术至上”和“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校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而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应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来说,更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指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技能的真实情景)中得到知识,并将所遇见的各种情景转化为自己教学实践的素材库,以此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音乐教师。

当下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过分注重智育,而忽视了师范性和知识的运用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通病。所以,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一定要进行实践性改革创新。基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就应该将“师范性”放在首位,并将其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应该把他们作为未来的教师看待,更多地为他们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③,王耀华先生这句话融“师范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哲学思想,这与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④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有机链条,即理论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实践语境,这正是限制理论课程有效性和创新性的关键。

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理论课学习更加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和再现性,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如视唱练耳与合唱指挥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而非停留在知识的单向传输和师问生答的层面上,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的知识探求和教学场景,增加学生教学实践环节,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双项把握。鉴于音乐理论课与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紧密联系,高师音乐教育其他理论课程如基础乐理、和声课、音乐史等也应挖掘课程潜力,探索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我来当老师”“小组讨论与自评”“创意课堂教学”等特色课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知识学习体系回归。只有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学习运用于实践之中,亲身体验与检测自己的知识盲区,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创新,实现自我成长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指导实现由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改革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美国教育学家艾斯纳(EliotEisner)认为:“课程评估的进程是高度语境化的,并且依赖于收集与教学语境的多层次和互动本质相关的大量数据。”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评估应融合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即专业理论知识、师范技能、职业道德。第一,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应加强课堂讨论教学机制,使知识的学习与测评当堂完成,有效避免因期末考试复习时出现的扎堆现象,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第二,注重思维方式的变革,将师范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当堂研究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第三,以人为本实现职业道德完善发展。理论知识、师范技能、职业道德三者是一个有机体,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实现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基础,从音乐的文化性、语境性以及不同音乐文化的等同性出发,突破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束缚,并加强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研究与运用,探求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深厚内涵,以此来进行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

注释:

①埃利奥特提出的音乐的实践语境,主张任何音乐不可能在本质上比其他音乐更优秀。

②纳尔逊·亨利·莱昂哈德提出的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

③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改的新探索[J].人民音乐,2003.

④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59.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3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把“教为不教”作为教学理念、教学价值的追求。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教”转化为不教呢?

一、以“趣”为动力,激发自主参与欲望。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弯下腰与学生交流”“弯下腰为学生鼓掌”, 置身于学生中间,在这样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

案例1:初一年级的节奏教学片段如下:

师:选择了一首简单的绕口令,边板书: 4/4×× ×× ×× ×│×× ×× ×× ×│×× ×× ×× ×│×× ×× ×× ×边打拍念:“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生:一下兴奋起来,开始在下面练习,跟着练习念打拍。

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点名有欲望学生尝试。

生1:尝试紧张,拍子与节奏合得不太准确。

师:留意生1的表情,及时表扬:“念得非常好,如果不紧张我相信你会拍得比现在更好。”

生1:再练,绕口令读得都很准确,节奏感也较强。

师:引领全班同学集体拍着拍子齐读两遍绕口令后提问:读这首绕口令时一拍中分别读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又打着拍子读了一遍。

生:纷纷喊到:“有时一拍读两个字,有时一拍读一个字”。

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对照着黑板上写的绕口令,分别讲解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占半拍,一个四分音符占一拍。即八分音符一拍打两个,四分音符一拍打一个。

……

此时学生熟练记住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名称与时值。以“趣” 入手,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激情、热情,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沉浸在音乐学习中。

二、以“情”冶情,培养音乐积累习惯。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性,要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以激发、感语、陶冶、诱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培养音乐知识的积累习惯,陶冶美感。

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西部畅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西部春色》歌词(以西部的风景图作背景)请同学们在听老师唱的时候注意歌曲里描绘的是哪个地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边听边思考,有的说,新疆、、云南、有的说,贵州、四川、青海;有的说,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民族儿女的心声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有的说,描绘新疆、西部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本曲是描绘西部风光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西部畅想吧!

师:播放《西部畅想》歌曲,提出欣赏要求: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歌曲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欣赏时难以回答,

师:再次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再次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后,自由切磋、交流:有的说,前段既深情又激动,既诉说了历史又倾吐了心声,有的说,前段表现了对西部大开发寄予的满腔热情。有的说,后段热情呼唤,召唤人们要投身这一伟大建设中。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简单总结后,要求学生跟钢琴唱谱,(提出:闭口音像是含半口水,吸气时要有闻花的感觉)

生:跟钢琴练习哼唱旋律,第一部分用m来演唱,第二部分用la来演唱。

师:不断纠正错误,提醒示范三连音的节奏的演唱。提出把歌词带上情感演唱。

生:按要求用正确的情感、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师: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演唱。接着播放《走进》,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藏族风俗人情。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它的演唱方法是什么?

生:欣赏聆听回答……

如上所述,老师创设的这种情感,能够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即“触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弥散性,又会使情境产生出“场”的效应。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场境,动人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以“情”陶冶自己的情感。

三、学会欣赏,引领走进音乐艺术。

纵观现在的音乐课,欣赏部分占很大比例,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却不是太浓,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呢?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能力,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3: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闲聊《波尔卡》教学片段:

师:播放《波尔卡》。

生:(自由阐述)“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乐好像不是拉或弹出来的。”“是不是敲出来的?”“它的情绪比较活泼、轻松。”

师: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很特别,它完全是拨弦拨出来的,而这个音乐的风格就叫:波尔卡。现请同学们将从网上收集的有关“波尔卡” 的情况,谈一谈:

生1: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生2:波尔卡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生3:“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此芳名。

师:再播放“闲聊波尔卡”乐曲,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赏析乐曲的感受,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乐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妇女起床时的快乐心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该曲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其中短笛的跳音与小提琴的快速音阶跳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打击乐的加入更是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有的可以从节奏上谈:“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有的从旋律上谈:“乐曲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教与不教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目的地是教会学生获得终身自学的能力。让我们人人做“为不教而教”的实践者,追求“不教之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10

精心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与流行音乐结合欣赏,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比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欣赏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之前,可以先请学生听赏流行版的《梁祝》,然后再去欣赏教材上的曲目,两者作以比较,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去接受欣赏、体味传统音乐的旋律之美、情感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本上的歌曲会渐渐喜欢,并会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它们。

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爱课本上的“阳春白雪”音乐的基础上,了解和吸纳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而单纯地迁就学生,把音乐课简单地变成流行音乐的教唱和欣赏课。而是对入选教材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挑选的标准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在整个教材中只占适当的比例。流行音乐与正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手段虽然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在基本方法、基础训练、基本理论方面仍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有选择地纳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是有必要的。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是有音乐天赋还是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老师都需要与他们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音乐课堂上,表现活跃的通常是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他们自信、活跃,音乐天赋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肯定,已经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音乐“差生”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似乎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干脆放弃音乐课。对这些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音乐教师的激励和信任。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时候老师选择放弃,有可能会使这些自以为是“音盲”的学生终身与音乐无缘。我们老师不能选择天赋,但可以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

3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的主要概念与相关特定

(一)民族音乐概念

在概念中的“具有古老特征与现代气息”“就是我国民族音乐在社会各个民族社会与历史繁衍中,其主要题材涵盖了民间歌曲与舞蹈、民间器乐、戏曲音乐以及说唱等几个类别。可以说,民族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民俗韵味浓郁

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象化、艺术化的道具应用,彰显内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舞狮中应用的狮子、绣球等。这些具有形象化意义的道具,凸显了民俗特征,具有大俗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百姓对于生活的热情与热爱,此种具有浓郁民俗性质的音乐形式,通过夸张拟人的手法彰显了民间艺术的内涵。第二,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因素。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渗透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德育教育

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精神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提升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渗透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民族音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审美情趣,具有显著的民族价值,对此教师要灵活应用此种资源,通过音乐教学的教育进行民族教育的传承。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在音乐教学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音乐应用以及理解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在教育中学生出现对于自身价值过于追求的问题。而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可以在深层次的优化学生的内在品德与素质能力,进而达到优化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的目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种品德素质的养成模式,在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中可以优化人们内在的素质与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现状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较为重视,但是实践中还要努力加强工作。其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民族音乐教育系统尚待完善

现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缺乏独立的民族音乐教学系统,其主要还是应用西方音乐教学系统,与我国的实际发展并不契合。在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还是主要利用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开展,缺乏中国特色;同时,一些小学音乐较长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就是基于音乐乐理相关知识为主,民族音乐主要为辅导地位,其整体布局缺乏合理性;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地民族乐器占有比例相对较小,这种配置模式o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教学中出现断层问题

我国的时展逐渐呈现在多元化的趋势,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内容的音乐文化,对而在对音乐选择与甄选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引导作用,导致小学生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甚至存在着认为民族音乐“接地气”、“土气”。对此在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上面出现断层的问题。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必要在小学生抓起,要想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提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重视。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实践模式

(一)基于民族音乐为主体,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说过,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我国民族音乐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音乐实践的时候,要充分的展示此种优势,让学生在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民族音乐中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审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对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区域、民族色民族音乐开展教学。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避免基于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民族音乐教学不契合,并不利于音乐的教学开展,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能力。

(二)基于独特的民族器乐提升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应用各种民族乐器开展教学,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方式。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的展示过程中,充分的应用民族乐器,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知

民族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美感,但是小学生对于这种韵味无法深入理解,对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经抽象的知识进行理性的阐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各种音乐文化与知识。

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但是这种彰显劳动人们内心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展示手段与方式之一,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有着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提升对民族音乐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当代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与德语素质,进而为其今后的人成长奠定基础,也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周丽君.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64.

[2]张卉茹.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 大众文艺,2016,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