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生儿护理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joint participation type of newborns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102 cases of newbor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rect rooming-in nursing,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mothers in the two groups to the nursing work and other main indicators of newborns wer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to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98.1%,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Direct rooming-in; Newborn; Nursing; Joint participation; Adverse reaction
新生?菏橇俅仓写嬖诘奶厥馊禾澹?由于新生儿的各项身体系统及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尚未完善,因此,细微的护理差错就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护理出现严重问题[1]。目前,伴随护理理念的发展及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护理应用广泛,主要就是将新生儿与产妇集中在同一个房间,共同进行护理[2]。很多产妇在生产时过度紧张,对于个人身份的转换尚未做好准备,因此,对于新生儿护理也会产生紧张等情绪,容易影响护理质量[3-4]。该院在母婴同室护理的新生儿中应用共同参与模式,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新生儿的纳入标准为: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评分超过7分的新生儿、家属同意接受实验的新生儿。该次实验排除以下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巨大儿、体重不达标新生儿、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将所有实验对象均分为传统组与共同组,每组51例。传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体重为2 321~4 652 g;共同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体重为2 322~4 655 g,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在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与产妇分开,由护理人员完成新生儿护理,包括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喂养护理及脐带护理等。共同组新生儿则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新生儿的监护人及其它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的重要价值等。护理人员需要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的理念、操作方法等作详细介绍,让新生儿的家属有心理准备。
1.2.2 沐浴护理 在新生儿沐浴之前,家属需要预约好时间,并准备好新生儿的衣物,随后将新生儿送至沐浴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各项状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产妇帮助新生儿沐浴,沐浴结束后做好交接处理,将新生儿推回房间。
1.2.3 其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及新生儿其它家属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如何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及衣物,还要将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告知产妇。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新生儿各项指标的筛查,并将护理过程中新生儿出现溢奶、哭闹等现象的原因告知新生儿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让新生儿家属重视洗手、消毒等,并保证母婴同室环境的卫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并做好消毒处理,尤其是床头柜等经常使用的物体,需要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新生儿家属,保证新生儿被褥等的清洁,以免出现感染[5]。
1.2.4 制定护理目标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目标进行确定,对新生儿护理进行严格监测,并重点加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操作进行重点观察,还需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
1.2.5 建立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新生儿自身的特点建立护理操作规范,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图。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环节进行重点备注,加强风险护理的意识。在操作规范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新生儿护理意外事件的有效预防处理,不得让产妇及其它家属给新生儿穿过多、过紧的衣服,还要避免新生儿在吮吸母乳的过程中出现呛奶、溢奶等。若是新生儿食用牛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严格把控牛奶的配比,并控制好相应的温度,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牛奶变质等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
1.2.6 加强护理人员的考核 在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中,医院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医院应当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接受科学、系统的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才能参与实际护理工作,以此保证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1.2.7 实施袋鼠式护理 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穿戴好纸尿裤之后,让其俯卧与产妇的胸前,并且指导产妇将新生儿头部调整至产妇自身乳房之间,让新生儿的脸部偏于一侧。护理人员需要在新生儿的后背处为其盖上被子,并让产妇一只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并将另一只手放于新生儿的背部处。产妇以此方式护理的持续时间应为1 h左右,并且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5 d内进行袋鼠式护理1次/d。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分别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包括感染、肺炎、黄疸等,并加以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母亲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择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作统计分析,产妇打分未达到60即为不满意,打分在61~85分为尚可满意,超过85分则代表非常满意,产妇的总满意度为尚可+非常满意。此外,对两组新生儿的其它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方法
此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需要接受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选择[n(%)]代表计数资料,并让其接受χ2核验,实验中的计量资料则选择(x±s)进行表示,并选择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不良反应
根据表1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共同组新生儿各类型不良反应的例数均要少于传统组新生儿,数据接受对比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共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组对象,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它指标
通过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共同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后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组,且新生儿的住院天数要短于传统组对象,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历来是重要内容之一,新生儿在脱离母体之后,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改变,但是,新生儿各方面功能未发育完善,对于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可以说,新生儿所处环境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发育存在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新生儿的传统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都是将产妇与新生儿分开,新生儿护理工作带有很强的封闭性质[6]。目前,伴随母婴同室的广泛建立,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也逐渐转变为开放性质较强的母婴同室护理[7-8]。
在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很少会让产妇及其它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这就会造成产妇与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存在生疏,对于新生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存在不良影响[9]。而将共同参与模式与母婴同室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转变产妇的自身观念,产妇的个人需求可以得到较好满足,新生儿护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在实施共同参与模式后,产妇及其它家属会真正参与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并且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产妇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正确的喂养方式、科学的沐浴方法等。此外,在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着重强化产妇及其它家属的责任观念,帮助新生儿的家属了解新生儿自身的各项特征[10]。这样一来,新生儿的家属可以掌握更为完善的护理技巧,对于日后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存在积极影响。此外,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充分体现了“爱婴”的护理理念,产妇会全天候与新生儿共处同一环境。该院在实施这一类型的新生儿护理之后,可以有效帮助产妇尽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能有效提高产妇的哺乳能力及护理新生儿的能力等。从新生儿的角度来分析,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培养新生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使新生儿更为舒适,并且对于新生儿的未来成长发育存在积极影响[11]。
我院在分析了护理安全隐患基础上,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125例新生儿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4例,女51例,日龄在3~18d,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125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日龄(10.4±2.1)d,胎龄6~42w,平均胎龄(38.9±0.5)w,其中足产儿63例,早产儿5例,分娩时体重(3.18±0.24)kg,无陪护病房新生儿12例,母婴同室新生儿56例,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日龄(11.2±1.9)d,胎龄在37~41w,平均胎龄(39.6±0.6)w,其中足产儿55例,早产儿2例,分娩时体重(3.29±0.23)kg,无陪护病房新生儿8例,母婴同室新生儿49例,两组新生儿及其护理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安全隐患分析 分析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具体安全风险因素包括:新生儿因素,新生儿无语言表达及自我保护能力,加上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出生时伴有疾病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护理人员因素,责任心不强、操作技能差、防范意识不足、设施设备操作不熟练及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均会诱发安全事件,责任心和防范意识是预防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只要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能有效预防安全事件发生[2]。
1.3护理方法 我院制定了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新生儿护理人员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操作技能、设施设备使用、护理文书书写及病房管理等,通过不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职业水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如消毒隔离、新生儿喂养等制度,对于母婴同时新生儿还应指导家属如何开展新生儿护理,教授家属如何喂奶、沐浴等,确保在以上基础护理过程中新生儿不受到伤害;加强院感护理,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3],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接触新生儿分泌物、排泄物等时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定期进行病房空间监测,必要时可进行空间消毒;护理人员减压疏导,有利于减少工作差错和安全事件发生。
1.3观察指标 新生儿护理过程常见的安全事件包括腕带遗失、床头坠落、感染、护患纠纷、红臀、发错药物等,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包括技能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文书书写,根据观察指标优劣将其分为优、良、差三类,并对比两组所占比例;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护患沟通等,根据调查结果将护理满意情况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类,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统计值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情况及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期间发生腕带遗失1例,院内感染1例,红臀1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护理期间发生腕带遗失3例,感染1例,床头坠落1例,红臀2例,护患纠纷3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7.5%(10/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88.2%(60/68),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5.4%(43/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及护理缺陷,属于医疗机构中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新生儿病房多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更衣、沐浴、进食等基础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完成,因此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责任重大,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及护理满意率则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农村不断的开展合作医疗项目,大部分孕妇选择医院分娩,这就提升了产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医院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1]。儿科相对特殊,尤其是新生儿各项功能尚未完善。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新生儿,对其操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其中100例为男孩,80例为女孩;年龄在1~6d之间,平均为(2.6±1.8)d;将所选的新生儿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病床问题,随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数量增多,对医院病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生儿出现问题后需要特殊护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院内护理中出现危险的几率。院内感染也是护理中存在的一个不安全因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低体重、早产儿,其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另外,产科仪器较多,而且人员相对疾病,可能在对新生儿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
1.2.2人员因素 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的人群较多,包括医生、护士、家长等,一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进行,违规应用操作仪器,护理责任心不强等等。新生儿的行为能力较差,没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发生几率[2]。家属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其不了解护理知识,护理缺少科学性。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
1.2.3管理因素 新生儿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无法满足,无法严格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工作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对护理工作的监察和管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执行管理操作制度,定期检测护理质量。
1.2.4技术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仪器、新设备逐渐的在临床上应用,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应用,大部分医院应用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新设备、新技术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电脑上进行护理记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越多越多。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假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或者经验缺乏都会影响新生儿的护理要求。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为6.7%,对照组为17.8%,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分析(n,%)
3预防措施
(1)医院应加强会人员巡视病房的次数,保证病房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管理好各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尽心,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安排探视人员时间和次数,避免出现院内感染。(2)医护人员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及专科理论知识考核,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对新生儿相关疾病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完成各项急救操作,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方法,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记录,交代好交接班工作[3]。另外,还要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信息学知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与新生儿家长沟通,提升家长的保护意识,指导其正确的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3)规范入院、住院以及出院流程。刚入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和家属一同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在家长面前为患儿佩戴腕带,标注基本信息,同时请家长核对签字;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每次操作前核对腕带信息,向家长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4]。出院时要对新生儿基本信息进行查看和核对,教会家长正确的育儿知识。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尽量吸收护理人员,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密切观察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同时按照护理人员的等级制定护理操作,做到权责明细,责任到人。对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床头交接制度,对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以及特殊注意事项进行标注,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记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4小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特别的新生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复发。通过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护理中的高危、薄弱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此外,所有医护人员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是保证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在逐渐重视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依然要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要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护理的表现和方法,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4(02):145-146
[2]潘晓兰,王海霞,张静,等.护理安全管理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05):642-643
新生儿期是一个正常胎儿的延续,同时又是人类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会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调节、适应能力欠成熟,机体抵抗力较低、不能对疾病的症状进行主述,极易诱发相关疾病,特别是早产儿比新生儿更易发生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婴儿131例,其中男71例,女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6例,其中男36例(54.55%),女30例(45.45%);对照组65例,其中男35例(53.85%),女30例(46.15%)。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妇产科医师和护士总共17人(其中医师7人,护士10人),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妇产科医务人员固定变化。
1.2护理 方法分析护理中的风险,根据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1.2.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 d脐炎会彻底消失。
1.2.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 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1.2.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1-2]。
1.2.5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绩效考核时给予政策倾斜,因为妇产科护士对新生儿的护理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护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但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增加护士的经济收入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2.6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晋升职称考评时把患者家属对妇产科护士的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以及新生儿被护理风险伤害的情况,见表1。
2.2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显示 观察组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②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③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
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由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护理风险防范是前瞻性的,可以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起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新生儿室的卫生工作,做好空气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例如新生儿的衣物和奶瓶等;在消毒时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并且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P重要;强化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明显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因而新生儿受到的风险降低。新生儿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中存在很多风险。在医院的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这些风险,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适宜的、可行的、科学的手段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分布为17-34岁,平均年龄(23±4.7)岁;身高分布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体重分布为51-86kg,平均体重(61.25±7.21)kg。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平均身高、体重、年龄等方面资料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产妇接受优质化护理,给予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并在对照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护理,根据不同产妇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帮助产妇更好的掌握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根据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喂奶后情况、皮肤情况、排泄情况与四肢活动情况,相应安排新生儿护理。
1.3评价指标
在临床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住院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形式的调查,由患者对医护工作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具体观察指标为,≥85分为非常满意: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心理状态积极乐观,85-60分之间为满意:症状明显好转,护理效果良好;
2结果
实验组60例产妇在接受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后,焦虑抑郁及常见病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大部分病症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较强的焦虑抑郁感,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护理告知书的使用: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书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①护理告知方式: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并由监护人签字,告知书随病历归档;我院制定的告知书为《温馨提示》;口头讲解和行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内容:实行母婴同室,请夜间尤需注意;防止宝宝坠床和被母亲熟睡时误将宝宝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请不要将宝宝与母亲同睡,医院为您配备了宝宝专用床;防止宝宝溢乳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应让宝宝采取侧卧的,头肩部抬高20°左右;宝宝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识别宝宝身份的重要标识;母亲哺乳前应洗手,清洁;探视人员应着装整洁,洗手后才能接触宝宝。③护理告知程序的实施和注意事项: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新生儿护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标志;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当班护士对监护人全面讲解《温馨提示》的内容并做行为示范。让监护人了解其内容后签全名,并收回归入病历;下一班护士进行指导和巩固,了解监护人对告知内容的认识和施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督促落实并给予指导。护理告知的注意事项:告知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与院方及医生的意见相一致;根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能够让监护人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将告知内容有效地传达给监护人。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的使用:护理记录可为“举证”提供客观的法律依据。①护理记录单的格式和内容:楣栏为产妇姓名、科室、病房号、床号、住院病历号,楣栏下为表格,表格第一项为日期,依次为时间、面色、体温、呼吸、体重、皮肤、脐部、喂养情况、大小便次数、暖箱温度、护理观察及措施、效果、护士签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号记录的项目。②记录的方法:护士到病房观察护理新生儿后及时记录,有相应符号的项目在相应栏内填写相应的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哺乳、大小便的频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儿,记录每次哺乳量,单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识宣教、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于相应的栏内。
效果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Bedside Maternal Obstetric Care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ZHU Chun-ying,HUANG Hai-yan,CHEN Qiao-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83-08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bedside maternal obstetric care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Method:96 cases of single pregnant mother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8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are model,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maternal bedside care model.The maternal satisfaction and neonatal nursing skills to master the rate of two group were compared.Result:96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maternal childbirth,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95.83% and 85.4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other; Bedside care; Obstetric;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Baoan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3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28
母婴床旁护理是建立以“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它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本院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48例产妇进行干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本院产科收治的单胎初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27.12±6.95)岁,孕周36~41周,平均(37.12±1.95)周;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6.78±3.81)岁;孕周37~40周,平均(38.09±2.17)周。所有患者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内科并发症。既往无家族病史及或智力水平低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护士每日集中将新生儿抱至专用婴儿沐浴间完成脐带消毒、抚触、沐浴,并集中在治疗室接受预防接种[2]。需要健康教育时向产妇及家属集体讲解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问题及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发放产后产妇及新生儿营养支持手册。
1.2.2 观察组采用床旁护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2.2.1 产妇护理 (1)产前对产妇进行生产知识宣教,了解生产过程,减少对生产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调整自身状态[3]。(2)新生儿的床旁护理进行时可以同时开始对产妇宣教,如母乳喂养方法、婴儿正确的抱姿、接送婴儿姿势、换尿布手法等新生儿常见现象处理方法,帮助产妇适应角色的变换[4]。(3)根据产妇不同时期进行特别护理,保持产妇周围环境干净舒适。
1.2.2.2 婴儿护理 (1)床旁沐浴:床旁沐浴室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生儿出生1 d后,无异常情况即可进行,需要产妇和家属参与整个沐浴过程,为避免交叉感染,采用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一一对应[5]。沐浴过程,护理人员需要认真仔细的沐浴步骤讲解给产妇和家属,提醒洗漱顺序及保暖等注意事项,首先清洁婴儿眼部,面部,然后洗头,全身,臀部。洗头时要注意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在清洗婴儿臀部的时候,将湿巾把其尿液及粪便擦拭干净,清洗完成后用干净的大毛巾将其婴儿包裹[6]。(2)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完成后进行脐部护理。操作者保持手部清洁,使用棉棒蘸75%的酒精提起脐带从根部开始由内向外进行擦拭消毒,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无分泌物。同时,注意及时更换尿布,避免感染脐部[7]。(3)臀部护理: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并用温水清洁残留的尿渍、粪渍,着重注意褶皱处是否清洗干净,擦干后涂抹护臀霜。并且护理人员需特别针对新生儿性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臀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8]。(4)抚触护理:抚触顺序由头部开始,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后背、最后到臀部[9]。新生儿抚触前,房间内要温暖且安静,室温控制在28~30 ℃之间,一般选择沐浴后或者午睡后,两次喂奶之间,选择婴儿精神放松时进行,抚触过程中可播放一些柔和音乐,抚触者保持手部清洁,取适量婴儿油,双手合十轻轻对搓产生一定温度后开始进行抚触,时间为15 min[10]。抚触过程中注意需要让产妇与家属学习手法与注意事项,并且需要保持与婴儿进行情感沟通,控制力度,观察婴儿的反应。
1.2.2.3 护理人员资格培训 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持有新生儿抚触师资格证书,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负责床旁护理工作,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和健康教育知识[11]。
1.2.2.4 床旁宣教 包括产前,产时及产后宣教。产前宣教包括介绍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探视制度,饮食卫生,临产征兆,分娩过程及产妇分娩前准备等;产时宣教包括临产后饮食,拉玛泽呼吸法,分娩等;产后宣教包括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吮吸的好处,正确喂奶的姿势,尿布更换的方法[12],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及处理方法,产后产妇避孕及出院指导等。
1.2.2.5 出院前的出院指导 包括产后避孕指导,产褥期相关护理,出院后饮食,卫生及回访等指导。发放宣教的文字资料,如怎样开具出生证明,母婴分离时如何喂养等。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和“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方法掌握情况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士服务态度,技术,健康教育等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包括,包括抚触、脐部护理和沐浴3个方面。满意调查表由责任护士于产妇出院时发放,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则通过出院前让产妇操作一次,由1名固定母婴专科护士根据操作考核评分表观察进行评分,每项操作的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未掌握,60~79分为部分掌握,80分以上为掌握[5]。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服务、技术和健康教育等项目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满意度分别为95.83%和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 况比较 观察组对新生儿抚触、沐浴掌握率、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掌握率分别为89.58%、93.75%、87.50和83.33%,对照组分别为62.50%、70.83%、60.41%和60.42%,观察组对新生儿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在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发展中的产科护理也以健康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以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把产褥期卫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传授给产妇及其家属[13],为围产期产妇,婴儿,家庭提供个性化临床支持和服务。
3.1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传统产科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分阶段护理,在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护理时需要母婴分离,这种分离分段的产科护理模式会在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产生较大的隔阂与沟通障碍。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婴儿不需要离开母亲,解除了产妇和家属的各种担忧[14]。通过护士与产妇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同时,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的母婴护理技巧方面的耐心指导和对其有关问题的耐心解答,增强了产妇和家属护理新生儿的信心,同时增加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服务、技术和健康教育等项目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母婴床旁护理可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能力 传统护理是将所有新生儿护理项目集中于专用的沐浴室,治疗室进行,产妇及家属无法直观,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操作仅仅也是从健康宣教及模拟操作中获得,无法有实际演练的机会,护理技能的掌握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16]。床旁护理模式,是一套由护士,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方案,通过护理人员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让产妇和家属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同时,让产妇直接参与护理过程,不仅可以增进母婴情感,还可强化产妇对新生儿照护的实践技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对新生儿抚触、沐浴掌握率、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掌握率分别为89.58%、93.75%、87.50和83.33%;对照组分别为62.50%、70.83%、60.41%和60.42%,观察组对新生儿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3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 在母婴床旁护理整个实施过程中,产妇及家属要求护士对其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此项工作,护士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不断充实自我,才可赢得产妇与家属的信任和肯定[17]。通过长时间的工作锻炼,年轻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水平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相比,可明显缓解产妇与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其满意度及对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181-182.
[2]李雪凤.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6):178-179.
[3]王晓辉.产科护理中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5):2507.
[4]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5]任晓燕.浅谈产科病房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345.
[6]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32-33.
[7]朱艳侠.核心式健康教育在VIP产科母婴护理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860-862.
[8]吴朝霞,沈美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89-3790.
[9]陈B.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4,34(2):222-223.
[10]洪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7):132-133.
[11]杨晴,顾幼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2-634.
[1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
[13]胡娟.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3,12(3):328.
[14]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45-846.
[15]梅娟娟.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764.
本文主要对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儿120例, 早产儿40例;体重2500~4000 g, 平均体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数7~15 d, 平均住院天数(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针对新生儿病区的护理技术操作较多、新生儿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和治疗用药量小等特点, 详细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如留置套管针脱、液体渗出、给药问题、臀红和溢奶误吸、查对制度未落实以及因沐浴水温过高而致使新生儿烫伤等。
1. 2. 2 完善护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定期召开护理座谈会, 将新生儿病区的护理的特点、重点、现状、安全隐患、避免方法等进行详细讨论。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订新生儿专科的技术操作流程、新生儿护理的评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强化医院的感染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制度。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感染管理, 设置1名感染监测员, 每月对新生儿病区的空气、仪器、物面和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1. 2. 3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新生儿科室需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 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员, 并对护理人员每日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讲评。
1. 2. 4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实施窒息复苏的急救演练、专科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急救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客观书写护理记录, 对危重的新生儿护理文书实施质量控制, 发现并纠正问题。
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投诉和护理的质控评分等各项质控指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1]。该项的评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为依据, 评定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技能纯熟度、耐心度、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时处理新生儿需求和满意或信任护士工作度等。每位产妇在出院前需完成评定, 评定人员主要为质控小组的成员及护士长。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1例, 液体渗出2例, 给药问题1例, 臀红2例, 溢奶误吸3例)明显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5例, 液体渗出8例, 给药问题3例, 新生儿窒息4例, 臀红10例, 溢奶误吸6例)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各项指控指标情况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2例(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明显优于实施前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25例(15.63%), 护理纠纷发生30例(18.75%), 护理质控评分为(87.00±1.2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病情具有变化快、比较复杂等特点, 因此,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新生儿病区的潜在风险因素实施评估, 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护理管理机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本文对本院的新生儿病区实行环境优化、预防感染和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 达到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干预的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的避免风险能力。强化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后, 可发现新生儿病区内隐藏风险,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应急处理, 预防安全隐患, 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工作质量,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儿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比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 明显优于实施前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率15.63%, 护理纠纷发生率18.75%, 护理质控评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总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实施重点干预后, 需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降低新生儿病区缺陷的总发生率,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蕾.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医学美学美容, 2013(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