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

篇1

一、理解标题,抓住主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关联作者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内心世界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诗歌意境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准确理解术语内涵,初步形成鉴赏能力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篇2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篇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5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的鉴赏是教学中最难的一点。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古诗词教学注重背诵和方法,轻视鉴赏力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古诗词鉴赏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鉴赏古诗词的培养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体现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长期以来优秀学者思想和情感的智慧结晶。高中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必修课。诗歌鉴赏对学生意义重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严重下降。为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古代诗歌的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当时创作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旅中使用角色扮演。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教学情况情景设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三个方面种实用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在用短短的几个十字上就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诉求,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意境大多是“只能用文字才能理解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技术来创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有更多的画面感,增加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并增加了学生对诗歌教育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以古诗《登高》为例。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七字诗,也是杜甫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子孙后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鉴赏这首古诗中的诗词。融合场面的宏伟气氛和艺术特色。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会利用课下时间准备相关的片段短片,将学生带入天高风急,猿啸声声的无限的悲哀中,感受孤洲沙白,天地之间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的孤寂。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感受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然后我向班上的学生正式讲解:“我们知道唐朝是最繁荣的诗歌时期,有很多代表人物。比如李白、贺知章、王长岭、王伟等诗人都在唐朝鼎盛时期,但有一位诗人不一样,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代繁荣兴衰的标志,也是唐代文学的写照,这首诗的转折点,使得诗人做出此其杰作的意义是什么?“通过短片,学生可以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再辅之以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鉴赏这首古诗,并培养学生的提高鉴赏能力。

2.建立情境教学法

在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它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古代诗歌实际上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诗人背景资料的认识。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改善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会更有热情。

例如,以陶渊明古诗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这是陶渊明的诗。这首诗主要表现达作者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了诗人厌倦了公务生活,喜欢田园风光和乡村风情。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心情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我会事先准备与古诗有关的背景音乐,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让学生阅读古诗和着演奏的音乐。在正式讲解的过程中,我再向学生讲解的同时播放了相应的音乐,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尽管教学环境有限,但可以使用有限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背诵也能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重现古诗的境遇,可以更好地恢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对古诗的理解,产生情感,产生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古诗《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是汉末政治家兼诗人曹操写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他的热切思想和感情以及统一世界的雄心勃勃。因此,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抱负,我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我将用20 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本诗歌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构筑宴会现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释自己对诗歌的感想。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带来了多种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鉴赏环境。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孤独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推荐一些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的古诗,并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使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5.重视学生的学科地位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辅助角色,而不是完全控制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鉴赏古诗时,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的教学,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比较和梳理与他们最近学到的风格相似的古诗,研究古诗的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异同,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以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古诗词中某些对象所隐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鉴赏古诗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并且在使用各种方法和技能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境介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清科目种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教材的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地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必须精进自己的教育经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我校从七年级开始就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演讲活动,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只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涉及较少。因此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及历年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仍然是多数学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笔者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共100个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你认为哪方面最难?

A.分析诗歌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

B.分析诗歌意境(即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C.分析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风格(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D.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最难把握,答题时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诗词鉴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古诗词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很多知识还未学到,学识水平较低,对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

二是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有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些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比较容易理解。但这120首古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还需要学生不断向课外扩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知识。

三是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不很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达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上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重视了,但是在指导上又觉得难度颇大。主要途径莫过于两方面:平时诗词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复习迎考时的强化训练及指导解题。但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的经验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制定学生三年的古诗词积累计划,并为学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让他们诵、读、背,而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解读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诗歌。一看标题。无论哪一类诗歌,标题都很重要,它常常为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点明写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有的点明诗歌意象,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因此,仔细读标题可以让我们知晓多方面的信息,为接下去的鉴赏作好铺垫。

二看作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与作者人品相对应的文品。因此,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诗就显得沉郁顿挫,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理头绪。古代诗词,头绪纷繁,类别较多。我们只要分清门类,就能对症下药,很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有咏怀古迹诗、伤春惜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搜寻关键字句,明晰作者意图。古代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鉴赏时如果能从关键词句人手,我们就很容易领略到诗歌的艺术内涵。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寻找关键词。

第一,搜寻带有冷暖色彩的词语。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欢乐愉快的;冷色给人冰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玉楼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青”、“白”两字却给人凄清的感觉,最适合表达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寻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显表露,表达了作者不想光阴虚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诗眼,找到突破口。诗眼往往就是诗人着力锤炼的那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江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绿江南、万象一新的情景。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第一,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如人们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便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粗犷的画面,表现的就是坚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在写诗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设意境。王维诗《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这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显然是无比幽静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点。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诗歌。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中,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语言特点。第一,注意比喻、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古代诗人作诗时很注意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诗句就运用比喻表达自己深深的惜别之情。

篇7

1.诵读吟唱来感受诗歌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性

(一)术语缺乏深入性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了解和分析,笔者发现,关于古诗鉴赏术语均无简明化、系统化的阐述和介绍,相关性的介绍普遍存在过于深奥、晦涩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将简单化的概念、意义复杂化,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鉴赏术语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古诗鉴赏素养的有效提升。此外,由于“普通高中教学标准”中表明:诗歌并不需要追求具体化统一的答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必系统化讲授相关的鉴赏文学史及基础理论知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术语深入性缺乏的关键原因。

(二)术语缺乏实际性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题目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命题人为考生限定答题范围与实际给出的答案出现了较大偏差,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命题人对古诗鉴赏术语的不充分认识和理解,而脱离了具体的鉴赏要点及实际情况,从而导致古诗鉴赏术语的使用出现混乱。

(三)资料编排缺乏合理性

由于受到上述术语深入性缺乏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缺乏统一性的古诗鉴赏术语,但是就根本上而言,术语在高考中必不可少,因而导致相应的教辅资料随之出现。然而大部分的教辅资料带有很强的商业性,且编排机构并不具有权威性,这就造成其内容的过于复杂化和混乱性,如“对比”以表现手法而存在,“衬托”“典故利用”则以修辞手法而存在,且多数资料中并没有统一、固定的古诗鉴赏术语,“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术语随意使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原本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统一性

(一)从定义角度出发

所谓的诗歌指的是通过对形象化、跳跃化、简明化以及韵律化特殊语言的合理利用,以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创新性文学样式。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最特殊的特征便是其使用的语言。

(二)从分类角度出发

通常而言,不同的角度的诗歌分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诗、词及曲,其中诗又分为古体及近体诗两类,词分为单调、中调及长调,曲分为“小令”及“套数”;就表达形式而言,诗歌可以分为抒情、叙事以及哲理等;就内容而言,诗歌可以分为赠友送别、山水田园、咏物言志、闲适隐逸及思妇闺情等。此外,诗歌还可以从国别以及时代等角度进行分类。

(三)从内容角度出发

第一,题材,主要指的是在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中所需的材

料;第二,形象,主要是指客观形式中描述的风景、事物及人物;第

三,意象,主要指的是诗歌中具体涉及的风景、事物及人物,从实质上来说其就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第四,意境,主要是指2个以上意象所形成的一种情景氛围。需要加强注意的是,针对诗歌中的风景、事物及人物,进行探讨时应侧重于意象及意境而不能与此同时兼顾“形象”这一概念,且意象只能以名词出现。

(四)从形式角度出发

就诗歌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体裁与艺术技巧两类,所谓的体裁指的是综合表达诗歌的句数及字数等方面内容的样式,而艺术技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普遍而言,巧利用的目的在于抒情的间接性,若是抒情中不适用任何技巧则被称之为直接抒情。从根本上来说技巧又被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方式三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具体化阐述:第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等,而至于设问、顶真以及排比等则利用较少。第二,表达方式,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以及描写五种,而又因为受到诗歌内在特征的影响,在实际适应中常见的表达方法主要有记叙、描写这两种,而至于抒情及议论则利用较少,此外,一般而言诗歌的篇幅都十分有限,因而就决定了其使用的表现手法通常为白描,而较少使用细致铺陈描写。第三,表现手法,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反写、虚实、衬托、渲染等。其中,象征又被称之为托物言志,一般而言若是诗歌全文描写的内容均为同一事物时,象征便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手法;反写也被称为反客为主,诗人本来描述的是自身的情感但是可能实际表达的却是别人,杜甫的《月夜》便是反写的一个典型例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对于高考古诗鉴赏术语而言,其实际使用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这主要源于对其的研究缺乏深入性,使用缺乏实际性以及资料编排缺乏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古诗鉴赏术语使用混乱性的综合了解和分析,就其统一性笔者针对性浅谈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和观点,旨在改进和完善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统一性使用,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古诗鉴赏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道宝.高考古诗鉴赏术语的混乱与统一[J].新语文学习

(教师版),2010(01).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95-02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教学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在教材编排上还是高考试题分值倾向方面,诗词阅读的比重都有所加大。但是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相反,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而诗词阅读题往往成为学生高考失分最严重的题型。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诗词学习无非“读”和“赏”两个方面,“读”是登堂之阶,“赏”是入室之法。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应紧紧扣住这两个字。

一、读

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因此,“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至今,朗读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耳熟能详的语句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因此,让学生学会朗读,是教会他们与诗歌进行一种高品质的对话,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一般而言,在教学中对一首诗歌的“读”,分为初读―听读―品读―背诵这几个环节。

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首先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能一字不错地朗读。南宋朱熹说过,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便是初读。

听读,可有多种形式,可采取听优秀学生朗读、听教师范读、听名家示范朗读等形式。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初读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感悟、学习、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词诵读中音部的顿宕、字音的轻重、语调的曲直缓急等一般规律。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

品读,是对诗歌的个性化诵读。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亦有别。周振甫先生强调道: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诗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或优秀示范,或分组比赛,或集体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点拨引导。

背诵,是诵读的最终结果。很多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强行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痛苦不堪。其实这一过程应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强求。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熟练的境界。 熟读,自然成诵。

总之,学生诵读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赏

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是难能之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努力,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一是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提供角度,让学生深入赏析诗歌的妙处。

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是学生鉴赏诗歌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在文言字词方面的障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隔膜,再加上对诗词语言跳跃性、含蓄性的陌生,其对诗歌大意的把握困难比较大。这也是学生读不懂、不愿读古诗词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鉴于学生对诗词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考虑增强趣味性、可操作性,切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翻译诗词。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可给我们以启发。

请以“我要走了”为开头,扩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请以“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为开头,扩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请以“我们分别以后”为开头,扩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这样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诗意的理解只是鉴赏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诗词本身,探究其魅力所在。学生对鉴赏方法是比较含糊的,因此,教师应针(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5页)对不同的诗词类型,设计不同的鉴赏角度,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鉴赏诗歌的角度很多,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学会从形象、技巧、情感三个方面去鉴赏诗歌,但在具体教学中因篇目不同而或有所侧重,或面面俱到。但是无论怎样,教师在设置问题或教学环节时,应确保新颖,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教授《杜甫诗三首》,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请结合本课所学三首诗谈谈你的感想。以这样开放式的命题来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又如,在执教《望海潮》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鉴赏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鉴赏它的“形象美”,也可鉴赏它的“语言美”,还可赏析它的“技巧美”……那么这首词美在何处?

请各小组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关键词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形成“美点寻踪图”。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而且懂得了鉴赏诗词的角度: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技巧,并积累了鉴赏诗词的方法。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诚然,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和“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授诗词的法宝,但只有符合诗词教学需求、适宜学生学习需要的“读”,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赏”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回归本真,让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不再枯燥,让优美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古诗词教学真正达到高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朵光芒四射的奇葩,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中,我们总结出只有从诗歌本身出发,尤其是能与作者的思想相交融,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才能了解诗的形式美与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一、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把握

在对古诗词的把握中,首先要明白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度观点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现象。要杜绝这类错误,我们在鉴赏时必须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去鉴赏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

二、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首先,鉴于古诗词在中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在平时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更应注意掌握方法,首要工作是着力帮助学生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于常用典故,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掌握好。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大多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这些典故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内容。例如“杜鹃”,俗称布谷,暮春苦啼,啼至口中流鲜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悲凉哀伤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理解了其中之意,遇到类似诗词就不难理解,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次,平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真实感情去理解诗歌含义,力争与作者平等交流,深入理解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首先要学习概括全诗诗歌主题。“主题”,要么是作者流露的某种情感,要么是作者阐述的某种人生哲理,要么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对历史事件的某种总结或感慨。例如,高考卷题目的设计就体现了把握主题的要求,很多考生在理解《春日忆李白》时,把该诗的主旨理解为离别之情,而实际上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和李白的相互思念之情。因此,只有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尽量避免考生在审题时会,而做题时马失前蹄的现象。

(2)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尝试评价诗歌意义。或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即对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

(3)分析作者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审题步骤,把握正确的思想感情,就把握了阶梯的正确方向,就会避免和减少失误。作者态度包括:对诗歌中某个人物的态度、对叙述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最后,学会捕捉感情体会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且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就是意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所谓诗的意境,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在具体的诗词分析时以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把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切记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能答非所问。优秀的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观照,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都要进行深层的沉淀,从作者的创作本身,从诗歌的源头去把握鉴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