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篇1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二、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

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篇2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必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获取间接经验已不是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空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人目标。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新知识的吸取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来源也很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这并不仅是做几张幻灯片,一定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这次的教改中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设计,而不局限于操作。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的开发中去。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教育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若忽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身体力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和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努力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如课下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课题,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内容撰写论文,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演讲、资料收集、照相、采访、课件及多媒体制作等)。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主动交往的能力增强,并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表现自己,可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在教材的处理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教材本身出发,开放教材、完善教材、超越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得出开放性的结论,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师生唯一遵循的对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篇3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靠灌输传授形成的,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的过程方能形成。体育活动是德育的最好载体,更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能使学生通过有趣的、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形式能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通过体育活动来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1.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1]。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而体育教学则不然,它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长跑项目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跳马、跨栏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美的情操;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它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之一。

1.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使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动态性[2]。这一动态性特征,可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1.3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运动心理负荷(如紧张、独断,对器械的畏惧等)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而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也就必然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1.4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化的过程。所谓特定的“社会”是对体育运动而言。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某种角色(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且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3]。所以人们把体育运动看作是“社会的缩影”、“小社会”。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与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成为良好公民的过程。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体育在激发学生道德潜能,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等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4]。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体育比赛规则、体育精神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兴趣表现等来及时教育学生,这比其它课程更具针对性,更显实效性。从教学方式与形式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关系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克服了硬性的灌输,变“说教型”为“参与型”、“灌输型”为“渗透型”、“封闭型”为“开放型”,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教学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每个项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在参与各个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避免了人为割裂知、情、意、行这一完整的统一体,克服了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的倾向[5]。从学生的特点看,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较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模范行为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体育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效仿空间。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不仅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主观需求。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体制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家长过分重视文化课学习,而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内涵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全面育人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体育多功能育人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亲身感受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及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6(5):7.

[2]须晓东.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89―90.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二、项目研究目标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遵循框架式实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剖析模拟课题的目标与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学生在反观已开展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其他可行方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模拟课题,对实验课题如何入手、如何安排获得基本认识。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3.设计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上,分组开展独立课题研究,自主进行方案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并获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或后续研究规划。例如:以“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目的菌株的筛选”为研究课题,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自行采样,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比较获取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简单的培养优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篇5

在概念的引入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在定理、定律的讲解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习题的解决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例如笔者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时,摈弃了“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被动无奈地听”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在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相关内容后,提出问题:“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学生大胆假设出“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后再提出由同学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由于磁通量的变化可以是由磁场的变化引起,也可以由闭合回路在磁场中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引起,甚至是二者同时变化引起,而其变化的方式又可多种多样。结果同学们设计出了三十多种方案。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同学们完成实验,检验其实验方案,探索实验结论。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物理学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知道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原因,而且深刻理解了磁通量变化的几种情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电磁感应知识,而且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特点之二: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学严谨学科体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成全方位的物理图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其记忆力,促进知识的迁移,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间的差距,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要实现以上目的,就抛弃传统的直接给出概念和规律的做法,代之以先进的“过程教学法”。即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引入?怎样引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平抛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接着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时一边下落一边向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平抛运动可以怎样分解?然后学生分组研究设计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分运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为何具有如此特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热情更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分解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强。

特点之三: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

数学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特征,为描述具有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了最佳表达形式;数学所具有的简捷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简化和加速了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进程。此外,数学作为计算工具所表现出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物理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更显示出其重大的作用。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离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思维,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数学。

特点之四:密切联系实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所共同决定的。无论是从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来看,都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联系实际的问题逐年增加,应该说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而从近年来高考的情况看,此类问题的得分率偏低,也反映了中学物理教学中所急待解决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特点之五: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篇6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c)-0031-04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in ischemic stroke

XIANG Bin SHEN Ting XIAO Chun LI Xiufang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Microglia, which is the resident immune cells in the brain, is rapidly activated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t plays dual roles of nerve injury and repair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ischemic stroke and is a research focus in ischemic stroke in recent year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microglia is activated rapidly,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are presented in the activation process. In the acute and subacute stages of the stroke, microglia appears different phenotypes in ischemic core area and peripheral area. Research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phenotype changes of microgli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glia and whose phenotype changes in ischemic stroke are sorted ou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ew target of the drug research about microglia in anti-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 Microglia; Activation; Ischemic stroke; Neuro-inflammation

缺血性X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1-3],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第二大病因。IS的病理损伤机制极为复杂,涉及了脑细胞的能量代谢紊乱、自由基生成、细胞内钙超载、氧化应激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性反应、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等多个环节。其中,IS后的神经炎症级联反应使缺血后脑损伤程度远超过缺血本身,减轻神经炎症损伤被认为是IS治疗的有效策略[4]。IS后的神经炎症主要由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浸润的外周巨噬细胞的激活所驱动。小胶质细胞是脑内常驻的免疫细胞,也是对IS损伤最早做出应答的细胞,在抵御脑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固有免疫反应的典型代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较广,生理情况下其数量占脑细胞总数的5%~10%,占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总数的5%~20%,分布于灰质和白质中[5],其胞体小,呈长形或三角形,具有细长的分枝。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止状态,缺乏吞噬功能,但具有吞饮功能和一定的迁移能力,穿梭于脑实质内监测微环境的变化,及时清除凋亡的神经元,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6]。小胶质细胞可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在神经元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等多种重要功能。当受到缺血损伤的刺激时,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成阿米巴状,表现为高分支状,胞体变大,突起及其分支增多,具有吞噬功能,甚至可做阿米巴运动[7]。小胶质细胞首先通过分泌营养因子来挽救受损的神经细胞,还能通过减少兴奋性应激来营救受损较少的神经细胞,而且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本质也被证明是杀死了那些已经无法恢复功能的神经细胞。

2 IS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2.1 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特点

IS发生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其激活过程包括增殖、趋化、吞噬、分泌细胞因子等多个环节[8]。引发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因素十分广泛,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前炎症因子以及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等[9]。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一方面可通过产生自由基、一氧化氮,并分泌活性氧、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发挥神经毒性作用,其诱导的炎性反应升高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为循环中的白细胞渗透入脑提供了便利,被认为是脑内炎性反应的主要发动和参与者[10]。另一方面,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在IS后的神经修复中发挥有益的作用。由此可见,小胶质细胞活化在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复杂的作用。

2.2 活化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变化

活化小胶质细胞在IS后神经损伤及修复中到底发挥何种功能,取决于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变化。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具有M1型和M2型两种状态[11]。M1型即经典活化型,由干扰素-γ(interferon-γ,γ-IFN)或LPS等诱导,分泌高氧化应激产物和促炎因子,主要引起组织炎性损伤;M2型即选择性活化型,由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或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等诱导,分泌抗炎因子,具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12]。用于区分M1型和M2型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非常多,M1型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主要有CD86、CD16/3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等,M2型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主要有CD68、CD206、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等。许多实验研究均认为,抑制小胶质细胞向促炎的M1型活化和诱导促炎的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炎的M2转化均有助于减轻IS后神经炎症对神经元的损伤[13-14]。

3 IS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

研究表明,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IS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过程,主要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 кB NF,NF-кB)等。

TLRs是细胞表面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在炎症、免疫、病原体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15-17],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TL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是其介导脑缺血后神经炎症的基础[18-19]。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TLRs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通过识别抗原的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而参与多种炎症、免疫等疾病的发生[20-22]。TLR4主要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23-24],能够识别LPS、结核分枝杆菌、内源性热休克蛋60以及其他内生蛋白等。LPS的脂质A是革兰阴性细菌表面表达的具有免疫刺激效应的一类PAMPs,通过识别TLR4[25],激活TLR4信号途径,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在IS中发挥早期免疫应答效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是细胞内一种磷脂酰肌醇激酶,由一个催化亚基(p110)和一个调节亚基(p85)组成,能特异性酸化肌醇环第三位的羟基磷。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是一种丝氨酸激酶。PI3K能被G2蛋白偶联受体或酪氨酸激酶受体激活,进一步激活Akt,引起下游信号的级联反应,参与细胞多种功能的调节[26]。

来源于损伤细胞或组织的细胞分子与小胶质细胞膜表面受体TLR1-9结合,可启动IL-1受体相关激酶(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IRAK)和TNF-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磷酸化,活化下游信号通路,其中TLR4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最主要的是激活NF-κB或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vated protein kinase,MAPK)。TLR4信号途径分为MyD88依赖和不依赖两种。在依赖MyD88信号转导途径中,活化的TLR4与MyD88结合,MyD88又与IRAK结合,引起IRAK磷酸化而激活,继而激活TRAF6,TRAF-6与泛素结合酶13(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13,UBC13)及泛素结合酶E2异1亚型A(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 varian 1 isoform A,UEV1A)形成一个复合物,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活性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ctivated kinase 1,TAK1)[27-28]。TAK1又激活其下游的IкB(inhibitor of к light chain gene enhancer in B cells,IкB)激酶(IкBkinase,IKK)和MAPK途径导致炎症因子的产生[29]。IKKα、IKKβ和IKKγ形成一个复合体并导致IкB蛋白的磷酸化,IкB蛋白的磷酸化导致IкB的降解,游离的NF-κB转移到胞核,从而参与促炎因子的表达。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同样能快速活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导致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26]。抑制TLR4介导的NF-κB、MAPK和PI3K/Akt异常活化将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损伤。

4 IS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时间-空间动态变化

研究表明,IS发生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具有时间及空间的动态变化特点。在缺血早期(缺血24 h),小胶质细胞以M2型占优势,其标志物CD206在缺血中心区高表达,在损伤后5 d达到最高,并持续到14 d[14],提示缺血早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更倾向于向抗炎表型的转化,在缺血中心区参与缺血损伤组织的修复,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脑缺血损伤后第7天,M2表型标志物[CD206、Arg-1、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mRNA的表达下降。但M1型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CD16/32在缺血中心区的表达在损伤后第3天开始增加,14 d达到高峰,并一直居高不下[15],提示在缺血的亚急性期,小胶质细胞在缺血中心区开始执行神经损伤功能。与缺血中心区相比,在半暗带小胶质细胞似乎具有很高的活性[30-32]。由此可见,IS后小胶质细胞表型一直存在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以小胶质细胞为靶向的药物治疗应充分考虑IS后不同脑区小胶质的动态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而不是一味地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5 展望

IS是乐匚:θ死嘟】档募膊。目前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治疗药物较少,调整治疗策略、寻求安全有效的药物迫在眉睫[33]。IS发生后,小胶质细胞既可加重神经损伤也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其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小胶质细胞将要扮演的角色,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I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及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积极寻找对其活化进行调控的有效措施,加强其神经保护作用,抑制或减轻其介导的炎性反应所造成的神经损伤,将有望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Liu L,Wang D,Wong KS,et al. 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huge burden,significant workload,and a national priority [J]. Stroke,2011,42(12):3651-3654.

[2] Macrez R,Ali C,Toutirais O,et al. Stroke and the immune system:from pathophysiology to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J]. The Lancet Neurology,2011,10(5):471-480.

[3] Go AS,Mozaffarian D,Roger VL,et al. Executive summary: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4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4,129(3):399-410.

[4] Lakhan SE,Kirchgessner A,Hofer M.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ischemic stroke:therapeutic approaches [J]. J Transl Med,2009,7(1):97.

[5] Kacimi R,Giffard RG,Yenari MA. Endotoxin-activated microglia injure brain 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via NF-κB,JAK-STAT and JNK stress kinase pathways [J]. J Inflamm(Lond),2011,8(1):7.

[6] Dénes AFS,Kovács KJ. Systemic inflammatory challenges compromise survival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 via augmenting brain inflammation,blood- brain barrier damage and brain oedema independently of infarct size [J]. J Neuroinflammation,2011,24(8):164.

[7] Shin WH,Lee DY,Park KW,et al. Microglia expressing interleukin-13 undergo cell death and contribute to neuronal survival in vivo [J]. Glia,2004,46(2):142-152.

[8] Weinstein JR,Koerner IP,Moller T. Microglia in ischemic brain injury [J]. Future Neurol,2010,5(2):227-246.

[9] Uehara Y,Yamada T,Baba Y,et al.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4 is highly expressed in microglia in Alzheimer's brain [J]. Brain Res,2008,1217:239-246.

[10] Streit WJ. Microglia as neuroprotective,immunocompetent cells of the CNS [J]. Glia,2002,40(2):133-139.

[11] Murray PJ,Wynn TA. Protective and pathogenic functions of macrophage subsets [J]. Nat Rev Immunol,2011,11(11):723-737.

[12] Bell-Temin H,Culver-Cochran AE,Chaput D,et al. Novel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Classical and Alternative Activation States of Microglia as Revealed by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based Proteomics [J]. Mol Cell Proteomics,2015,14(12):3173-3184.

[13] Pan J,Jin JL,Ge HM,et al. Malibatol A regulates microglia M1/M2 polarization in experimental stroke in a PPARgamma-dependent manner [J]. J Neuroinflammation,2015,12(1):51.

[14] Hu X,Li P,Guo Y,et al. Microglia/macrophage polarization dynamics reveal novel mechanism of injury expansion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 Stroke,2012,43(11):3063-3070.

[15] Mogensen TH. Pathogen recognition and inflammatory signaling in innate immune defenses [J]. Clin Microbiol Rev,2009,22(2):240-273.

[16] Vadillo E,Pelayo R. Toll-like receptors 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J]. Rev Invest Clin,2012,64(5):461-476.

[17] Okun E,Griffioen KJ,Lathia JD,et al. Toll-like receptors in neurodegeneration [J]. Brain Res Rev,2009,59(2):278-292.

[18] Laflamme N,Echchannaoui H,Landmann R,et al. Cooperation between toll-like receptor 2 and 4 in the brain of mice challenged with cell wall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J]. Eur J Immunol,2003,33(4):1127-1138.

[19] Bsibsi M,Ravid R,Gveric D,et al. Broad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2,61(11):1013-1021.

[20] Miller SI,Ernst RK,Bader MW. LPS,TLR4 and infectious disease diversity [J]. Nat Rev Microbiol,2005,3(1):36-46.

[21] Akira S,Uematsu S,Takeuchi O. Pathogen recogni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J]. Cell,2006,124(4):783-801.

[22] Miyake K. Innate immune sensing of pathogens and danger signals by cell surface Toll-like receptors [J]. Semin Immunol,2007,19(1):3-10.

[23] Tiesi G,Reino D,Mason L,et al. Early trauma-hemorrhage-induced splenic and thymic apoptosis is gut-mediated and toll-like receptor 4-dependent [J]. Shock,2013,39(6):507-513.

[24] Pivneva TA. Microglia in normal condition and pathology [J]. Fiziol Zh,2008,54(5):81-89.

[25] Ohto U,Fukase K,Miyake K,et 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human MD-2 and its complex with antiendotoxic lipid Ⅳa [J]. Science,2007,316(5831):1632-1634.

[26] Kitagawa HWH,Sasaki C. Immunoreactive Akt,PI3-K and ERK protein kinase expression in ischemic rat brain [J]. Neurosci Lett,1999,274(1):45-48.

[27] Lomaga MA,Yeh WC,Sarosi I,et al. TRAF6 deficiency results in osteopetrosis and defective interleukin-1,CD40,and LPS signaling [J]. Genes Dev,1999,13(8):1015-1024.

[28] Gohda J,Matsumura T. Inoue J Cutting edge:TNFR-associated factor(TRAF)6 is essential for MyD88-dependent pathway but not toll/IL-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inducing IFN-beta(TRIF)-dependent pathway in TLR signaling [J]. J Immunol,2004,173(5):2913-2917.

[29] Chang L,Karin M. Mammalian MAP kinase signalling cascades [J]. Nature,2001,410(6824):37-40.

[30] Lourbopoulos A,Erturk A,Hellal F. Microglia in action:how aging and injury can change the brain's guardians [J]. Front Cell Neurosci,2015,9:54.

[31] Perego C,Fumagalli S,De Simoni MG. Temporal pattern of expression and colocalization of microglia/macrophage phenotype markers following brain ischemic injury in mice [J]. J Neuroinflammation,2011,8(1):174.

篇7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殊性

1.群体社会化

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成教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已经脱离全日制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思想上要比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复杂、成熟。群体社会化不但体现在其群体组成成分上,更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形态。

2.目的鲜明化

成教学生求学的目的性比较明确,通过调查,其目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求知识,一是求文凭。他们中很多都曾有过高考失利的经历,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感受到知识的必要性,他们选择再次走向学习之路,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但也有很大部分成教学生上学的目的却只是为了那张文凭,可以由此获得录用、晋升和提升工资的资格,这些学生,学习较为消极被动,而且很容易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

3.学生多样化

在调查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中,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来源复杂。他们当中有工作多年、具有相应职称的中年人,也有刚从中专、专科毕业的青年学生,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极其悬殊的年龄差异,并且其知识结构、文化程度也不同,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和能力差异悬殊,注定了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学习需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4.角色复杂化

成教学生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又可能是公司职员,同时还可能是家庭的支柱。他们在学习期间,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还要兼顾家庭,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不可化解,这些问题也让他们承受及其大的心理和身体的压力和负担,学习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从而使学习受到极大的干扰。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

1.政治觉悟方面

据调查,75%的学生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他们当中大部分都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对党有着较高的认识,在平日的行为规范中大多表现出遵纪守法的行为特点。值得一谈的是,有80%以上的成教学生表示,希望能在学校入党,充分表明其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

2.价值观取向方面

正如前面谈到,成教学生求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学习的成果,34%的学生谈到自己更注重精神和物质的享受,他们的人生取向以事业为主,24%的学生崇尚于家庭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样的数据并不能说明成教学生物质化,恰恰是他们在对社会有所理解的前提得出的人生观念,

3.学习态度方面

谈到学习态度,无论是对于普通全日制学校,还是成教学生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从回收的问卷中可知66.1%的学生坚持每天认真学习,态度端正,与那些得过且过的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真正希望能学到一点本事,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

4.心理素质方面

成人教育学生中,有不少人因为文化课或专业课几分之差而落榜,因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与之相对的是,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感,由于高考失败,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成人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校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三、成人教育管理对策

在成人教育管理对策方面,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真正学有所获。以下将从七个方面提出关于成人教育的管理对策。

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祖国利益为己任,应该具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2.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开导

由于社会的偏见,及自身的心理偏差,成教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自卑,悲观,和失落情绪都将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克服学生的自卑感,解决其心理矛盾迫在眉睫,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个人荣誉感,从而让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断奋发图强。

3.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顽强的竞争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人教育学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适应不了时代的竞争需要。同时,为了克服成人教育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要从政治、思想、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多从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们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树立自强不息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承认。

4.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

有爱世界才美丽,虽然有学生群体复杂,但他们都需要爱与被爱,多一点相互的关怀,多一点体贴将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们的爱心。因此,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们情感的培养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

5.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建立班级领导核心

无论是小到一个群体,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让整个群体凝结起来,形成一种力量,共同克服一切问题。

6.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完善的各项班级管理制度,使学校工作可以有章可循。制定管理制度要考虑合理性、规范性,还要考虑人性化。如在考勤管理上要配以合理的请假制度,管理要严要求,但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充分展示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增进与学生间感情的重要载体。

7.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健全组织

成教学生层次多、生源复杂,学校应该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并根据掌握的基本情况,选择责任感强、热心为班集体服务、组织协调能力强、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组成班委会。在指导班委会工作时,要充分挖掘班委会成员的自身潜能,以班委会带动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不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达到学生之间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效果。

篇8

关键词: 技术本科;工程技术;训练;教学规律;特点;研究

Key words: technology-applied degree education;engineering technic;training;teaching rules;characteristic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69-02

1工程技术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2]。工程技术训练是高等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工程训练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必须对训练内容精心策划设计。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能力的训练不同于课堂教学,而是经过一系列符合工程要求的实践过程来实现。这样对过程就有一些基本要求,让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在一个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包含内容和流程的工程技术训练过程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2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他即继承了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又在建设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转变[3]:①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②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③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经管、社会等学科的学生服务。④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⑤努力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3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其中常规技术训练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发展中的训练中心必须有一定数量供学生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①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应开设下列机械类工种:铸、锻、压、焊、车、铣、刨、磨、钳等基本工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学指导人员。②人机比合理,设备完好,教学用的全部设备要能正常使用和安全操作。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要求,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配置。③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教学设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④实习环境好。实习场地的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 平方米,且所有实习设备要按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学生能安全操作;教学环境要安全、明亮、整洁,噪音符合规范;各主要实习工种应配备相应的教室、模型教具和教学挂图。⑤根据“2009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指组”,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a)建议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为4~6周。b)建议非机械类因专业数量多、差异大、时间短,上述教学基本要求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调整,并注意结合不同专业需要,充实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⑥先进制造实习设备至少要有:4 台数控车床,2 台数控铣床,2 台线切割机床、1 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1 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和1 台氢弧焊机。⑦条件好的训练中心要规划、建设有局域网络管理系统,有一定显示度,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的训练或实验项目,体现出本校的特色。

4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较好的硬件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它是保证训练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①指导思想明确。②教学文件齐全。③要有自编或精选教材。④要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⑤岗位职责落实。⑥管理制度健全。⑦创新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⑧育人氛围良好。⑨建立有健全的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⑩在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认知层次提法的说明:了解:指对知识有初步和一般的认识。熟悉:指对知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初步运用的能力。掌握:指对知识有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积极推进模块式选课或教学。???健全实践教学组织机构,配备适当数量的、素质较高的人员辅导实习;要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在实习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实习过程中,可运用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讨论、写小论文、写创新思维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5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在训练中心建设中,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①至少要有1-2名全时投入实践教学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训练中心建设和管理负责人。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至少要有3 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半数以上是高级工和3-4 名工程师或技师、高级技师。③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小于45 岁。④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较好的办公条件。⑤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要有规划和具体措施。⑥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6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成果

教研科研是提升师资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训练中心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教研科研工作。

①每年要有1 项以上省、市级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②每年要有1 项以上纵、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③每年要有训练中心自立的教学研究项目。④训练中心每年发表的教研和科研论文不少于5 篇。⑤平均每4年有1项以上省市级奖励或省市级技术鉴定。⑥平均每2年有1项以上校级奖励。⑦平均每5年有1项以上专利。

7构建新颖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技术训练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技术本科”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和方法统一,动脑又动手,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结构的人才”特点[4],技术本科院校可构建体现该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以平台为支撑、训练模块为载体、课程结构为内容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教学新体系。即以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电气技术训练和机电创新实践训练三位一体为平台,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工程技术训练教学新模式,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5]。在上述三个平台上,按照“内容分层次、训练分阶段、实施按模块”的思路,构建“认识―技术训练―技术革新―创新”的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安排建议见表1。

8实验实训室开放与创新性项目有机结合

实验实训室开放是为了充分保证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性实验,然而在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对开放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来引导,进而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中,最终形成实验室开放与创新性实验良性互动的局面,可采取以下3种类型的创新性实验。①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主要针对部分基础好、有创新意思的同学自愿参与。②增设必选型实践项目。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这些项目适当的添加到基础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设置创新性实践项目学分。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创新训练项目。以上三种模式的应用可有机的带动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计春雷.技术本科院校工程技术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技术教育研究,2007(3).

[2]成琼,郝建平等.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0-13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83-03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Research Teaching 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He Lian, Qiao Qingyun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optimiz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search teach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research teaching; engineering technique talents

工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工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其特点,所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应与之适应。研究性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工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工科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 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工科专业课程往往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相融合。工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离不开基础知识,需要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工科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除理论教学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与之对应。专业课程往往并非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与多个环节交叉融合。

3)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融合。工科面向应用,专业课程既要讲解原理知识,又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

4)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工科专业课程离不开传统技术的支撑,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专业知识日新月异,所以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方向,了解相关学科前沿。

2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2.1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基本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消化吸收的方式,学生缺少思维上的训练,也习惯依赖于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对问题的判断往往跟随教师的思路,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2 研究性教学现状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类似研究的条件或环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从而吸收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教育部在2005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提出要积极推动高校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研究性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新的挑战,需要克服固有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对于研究性教学的理解较为模糊。虽然不少课程都已进行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有了一些改进,但对于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如何开展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教师理解不一,导致实施起来偏差较大,教学改革也仅仅停留于表面,未能真正进行研究性教学。

2)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参与不够主动。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师生都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研究性教学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但在实施中由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不够主动,只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很难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3)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与反馈体系不够完善。当前研究性教学考核方式主要还是停留于传统教学观念,只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中较低层次“知识、领会和运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同时研究性教学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师生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各个阶段的评价反馈显得尤为重要,而大部分研究性教学却忽视了反馈对于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性。另外,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都提出新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却难以衡量这方面差异,不适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更起不到反馈作用,导致研究性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3 工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优化策略

为更好地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促进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具有工科专业课程典型特征的水质工程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为例,提出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优化措施。

3.1 借助多种教学环节,优化研究性教学过程

工科专业课程往往既有理论教学环节,又有实践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元化的教学环节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各种单元处理方法及相应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具有理论性、研究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既有理论教学环节,又有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介绍专业知识原理和应用,涉及专业现象、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的介绍,可以与实验、实习等环节相结合开展研究性教学。如过滤新技术的发展,可以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各种技术的比较,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如各种构筑物内部构造,凭空很难想象,可以结合实习加强直观认识。

实践环节则是强调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种主要类型。

1)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环节的知识,结合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以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规律,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并就现象自己寻找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如混凝部分,可进行烧杯搅拌实验,从混凝剂种类的确定、投药量、水质条件、水力条件等方面改变参数进行实验比较,通过实验的完成,学生对于混凝各个阶段的要求、药剂的投加与控制、不同混凝剂的特点和最佳投药量的确定等知识就更容易掌握了。

2)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根据时间和要求的不同,又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认识实习一般在专业课程之前进行,主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直观认识,了解将要学到的专业内容。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实习中找寻问题、发现问题。这一阶段研究性学习可采取“问题式”学习,通过列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从实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通过联系实际整理答案的过程达到实习的目的,并鼓励学生在所看所想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曾经的问题,会有意识地主动查找相关内容,当学到这部分内容时,他们也更有兴趣,学得会更认真,并能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从而喜欢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课程学习之后,实际上是理论联系实际阶段,也是所学知识的检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结合理论课上的知识,了解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应能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可采取“反问式”方法,结合实践提出具体问题,再从已学过的内容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3)设计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理论教学和实习环节紧密相关。这一阶段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开始,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着重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在这一阶段,可结合实际生产课题,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3.2 挖掘专业热点问题,优化研究性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师生共同融入研究性教学过程。工科专业知识一般都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进行研究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可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般学生对实际存在的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比较关注,兴趣更大,可以抛出这些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分析。

如在讲到消毒单元时,首先抛出游泳池由于消毒不当所产生的几起事件,触发大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前就有意识地去了解各种常见的消毒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并自由组建消毒研究小组,由小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地区游泳池消毒现状;待消毒单元内容结束之后,再由小组学生采取方案比较或小组辩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对消毒部分的内容也就很容易记住了,并扩展了知识,对游泳池水质标准、泳池水的循环系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对与泳池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产生很大的期待。

3.3 借助网络平台,优化研究性教学环境

研究性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网络平台可以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学习、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促进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可从网络平台了解相关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可从网络图书资源查找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各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研究性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小组的划分、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学习成果及评价结果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成,反过来,这部分内容又可丰富教学平台的建设。

3.4 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优化研究性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与教师紧密配合,主动探索,积极研究。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唯一,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教—学—教”过程。教师在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用教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教的过程中结合讨论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共同增强教学效果。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通俗易懂的内容,交由学生来讲解。如在讲饮水与水质健康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全由教师讲则较为枯燥,交由学生来完成后,学生非常认真。该小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汇集了全班学生家乡所存在的水质问题,网上搜罗了相关内容和图片,并结合教材归类汇总,他们在先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既提高了课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掌握了相应知识。

3.5 完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性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评价应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从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等方面改进,以建立合理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的变化。研究性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所以应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评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范围的变化。工科专业课程往往不具有独立性,应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反映出该部分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3)评价指标的变化。研究性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传统教学评价指标基础上补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参与程度的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间应相互独立,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

4)评价方式的变化。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为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可采用不同评价方式组合,如可结合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以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研究性教学优化策略,要更好地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还需结合研究性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等联系非常紧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2)实践性、应用性强。企业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一线特别强调物流人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与实际应用。

(3)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2001年教育部才批准物流管理作为目录外本科进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管理因其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必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要求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指学术性研究,而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了解未专业建设知的、非预定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某些科学家的气质,如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创新等。

(3)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跳出课堂、教材、校园的限制,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几个学科综合交叉的。

(5)过程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结果,研究性教学更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重教材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而轻从实践中获取非线性知识。在实践课程里,也是重机械重复的操作技能训练,轻思考改进的智力技能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由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4.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

(1)应用技术大学具备研究性教学的物质基础。首先,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为学校展开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应用技术大学丰富的竞赛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研究性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间具有相通性。就开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学内容广泛不拘泥于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叉性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性教学强调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同时内容更新较快,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研究性教学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3)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能否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疑虑,必须指出,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要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从当前理论界的见解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由易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可以作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先导,专题讲座要切合学生实际,内容可以是关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可考虑选择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课题,着重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顺丰如何做到次日送达》、《丰田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科研报告及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应坚持讲解少而精、以案说理,现身说法。讲解过程中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讲座可由本校有特长教师开设,也可以从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开设。

2.开设研讨班研讨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讨论,这种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研讨班开展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讨论过程中取消所谓的最高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顾忌的讨论来大胆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和趋近真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研讨班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课题研究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和选择课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可供选择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例如库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并开始思考库存在各类企业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业预防过多库存产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知识探究来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二是社会调查型。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通过对与物流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汽油价格波动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营改增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影响,RFID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效果等等,通过对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三是创造发明型。研究性教学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于设计和创新发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发明进而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课题并不受物流专业的限制,可以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学基地建立研究性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性教学制度化的体现。研究性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学活动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促进、管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范围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要保证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这种基地活动。在这种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实施过程过中的注意事项

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保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最根本的条件。研究性教学客观上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势必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更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推动教师的自我转型。

2.师生角色的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问题的引导者转变。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于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管理和监控的实施相对困难,只能通过间接地量表、汇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

4.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而不是重结果,即重点关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对于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则不需过于关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16-04

一、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二、“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1.“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涉及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金融、采购供应以及法律、环境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9大跨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从“项目管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可知,现实的项目管理世界具有众多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各行各业具有各种各样实际的项目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有关事实和概念的陈述性知识(what)的知识,而且强调对有关技能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how)和有关自我认知及策略的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注重“项目管理”课程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管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其它课程教学效果和实践环节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1)确立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其个人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创新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及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培养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做到“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2)精选和应用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先进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由于“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特点,而且项目管理过程本身具有独特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主张以如何解决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精选和应用国内外项目管理规范先进的教材和新颖切实的案例与教学资源,开阔其项目管理的视野,启迪其项目管理的创新意识,以期促使学生在构建其对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及对实际项目管理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优良品质。

(3)精心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为达到“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我们着重从课前、课中、 课后及激励机制四个环节与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具体构建“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2-5]。

1)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用高质量的教材,需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以增加课堂讲课内容的信息量,精心备课。同时,教师自己要做好项目管理专业研究,洞悉学科前沿,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积累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程预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等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中环节,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课和组织课堂问题研讨。除了应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引导式、启发式的案例分析,还注重探究式、对话式、参与式的问题探讨式教学,注重项目管理前沿知识和现实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呈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至关重要。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学会发现、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解决其它问题提供了借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向学生展示自己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对学生来说,则主要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享成果。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而言, 研究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 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学校要有一套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再以期末一考定高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其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成绩,还要加大权重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的参与表现情况、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题报告)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要学好书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勤于思考,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就要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通过课程研究性教学对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因此,为了有效地拓展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我们充分重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用软件、网络资料查询、网上练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试题等外部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探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课外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由此,使研究性教学走出教室,突破教材,进而增强其开放性。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见图3。此外,我们还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拓展到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以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主动应用“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而自我完善和发展。

图3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

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三、“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1 效果

经过近几年“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培养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并撰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他们还积极参加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有的学生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委员会举办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共青团江苏省委、省科技协会等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省文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了许多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勤于思考,认真钻研,很快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不仅课堂上活跃,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而且能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出色地完成课程论文。但有的学生更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缺乏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对于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课程论文的完成敷衍了事。

(2)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先前大多学习过“管理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对“项目管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了解。但一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有时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本科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科学研究系统性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中观点归纳和规范写作的基础性训练欠缺,导致课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逻辑推理较差,思想深度不够,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充分。

(3)研究性教学的手段和目标与系统化的教学要求之间可能产生错位。研究性教学较为强调某些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探讨,常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手段,围绕某些重要知识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往往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研究性质的内容,比如项目管理前沿问题介绍、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课程论文汇报等,占用了原有计划的上课时间,使得教学课时分配较为紧张。因此,成功开展“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基础上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遵循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以“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环境的创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精神,激励研究热情。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探索性,其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研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会有助于学生解决更深、更难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大力.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煤炭高等教育,2010,增刊:30-34.

[2] 吴智宏,彭斌贝[HT6][SX)],石金和.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3-136.

[3] 赵洪江,马永开.投资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10年专刊: 48-50.

[4] 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0,(8):80-82.

[5] 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 ,(6):45-48.

[6] 马风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1-1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oject Management”GAN D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