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篇1

1.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特点

大型企业集团是指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如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主要从事电力建设、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和培训等业务,下辖十几个市级公司,六十多个县级公司,其物资采购由50000多家各类供应商参与提供。

1.1供应商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

如上述的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5万多家供应商中遍布各行各业,规模既有上市企业又有个体商户,覆盖二十个行业,如此之多,结构之复杂,分类之多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复杂程度。

1.2供应商往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

上述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的5万多家供应商并不是都和总部有业务往来,而是与其下辖的下辖十几个市级公司,六十多个县级公司及其直属单位有各自的业务往来,其每家公司既有自己独特的供应商也有共同的供应商,以往的管理是各自管理各自的供应商,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与总部之间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和供应商信息共享。

1.3缺欠对供应商的评价管理

以往对供应商的管理仅局限于登记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并无规范的评价管理,各公司业务部门通过以往的业务往来和经验来判断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选择供应商,缺乏科学系统的供应商管理。

2.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基于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已建成自己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平台(如ESB等)实现专业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与既有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无缝对接,在不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做较大调整的前提下,实现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

图1

如图所示,通过信集成平台供应商管理系统可向企业信息系统提供采购业务所需的供应商信息,而企业信息系统也将对供应商的业务评价传递到供应商管理系统,生成对供应商的诚信、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评分,从而使企业对供应商有一份综合、系统、全面的评估报告,为大型企业集团招投标做相应的参考。

大型企业集团应用供应商管理系统越早,收集到供应商的数据越多,供应商评估报告就越全面、越准确。

2.1 供应商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一个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应具备供应商信息新增、供应商信息修改、供应商冻结、供应商审批、供应商评价五大功能以及相应的报表展示功能,由于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有众多下辖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分布在不同城市,要实现统一的供应商管理,须通过分散提报供应商新增、修改、冻结申请,由总部统一审批申请的供应商流程,从而使总部能统一把控供应商入选的质量。

供应商评价功能可由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业务结束后增加对供应商的评价,通过集成将评价信息传回供应商信息系统,由设定的评分公式及重要性参数算出供应商在此次业务中的得分,再计入总分,这样一来,随着业务的开展,总部及下辖各公司都可以根据以往业务评价得到一份客观、准确的供应商评估报告,从而既能为企业招投标及物资采购做参考,又能有效的避免风险。

2.2集成平台的选择

集成平台可在分析具体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和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如上述的W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是SAP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是基于WEB开发的系统,通过分析选型,决定用ESB(企业服务总线)作为集成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

2.3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调整

企业信息化系统所要做的调整有二个方面,首先是要做与供应商管理系统的接口及后续程序,以便接受供应商信息并将供应商信息应用于采购业务,其次是要做供应商评价程序及传输接口,以便将生成的供应商评价传输到供应商管理系统。

3.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的难点

大型企业信息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实施一个项目,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通过非正式访谈方法,对部分用户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供应商管理流程的变动

上供应商管理系统之后,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会有彻底变化,而且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变化。而且,变革公司供应商管理体制时,相关下辖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权限将被收回,使得许多管理者和用户难以很快适应,难免会对供应商管理系统产生抵触情绪。

3.2 系统间的集成有一定风险

供应商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两个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的系统架构设计,能否在信息集成实现互连互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需要在系统实施时加以关注而且在先期的系统和集成技术选型时就应该加以特别关注。

3.3 用户需求变化不定,加大开发难度

供应商管理系统在上线前后,为了适应公司供应商管理业务流程,需要做二次开发工作。但开发过程中,部分用户要求过于苛刻,希望系统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系统提供的可开发有限,过高的开发要求无法实现,在需求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部分开发只能最终停滞,但却为开发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和开发难度。

4.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的经验

公司在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在所难免,如何对出现的问题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将问题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这样就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实施供应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法:

4.1 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由领导领衔

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涉及到收回各下辖公司供应商管理权限,需要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领导下定决心,做好协调工作,并且从项目的初期至上线都需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因此没有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4.2培养公司的供应商专责

对于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齐的问题,可以将公司原来从事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从集体培训中挑选出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愿意承担供应商工作的最终用户作为供应商专责,成为重点培训对象,能够熟练操作常见问题,解决难点问题。

4.3 简化业务流程

为了避免出现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实施顾问在设计业务流程时,一定要做好访谈工作,充分调研,对公司现有的业务及存在的问题汇总,并经过和公司领导的集体谈论,确定最后方案。

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针对供应商管理系统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这些方法能为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实施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做参考。

5.结束语

本文浅析了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帮助大型企业集团更加成功、顺利地实施应用供应商管理信息化项目,同时也为其他公司实施该项目提供借鉴。

篇2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33-04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 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 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利润率的低点出现在2004年,一度下滑到0.55%,直至2007年,才回升到1%以上。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商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破困局,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医药商业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学习、吸收、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战略来规划指导经营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

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定义

1.1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背景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此后,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相互协调重要性的上升,人们逐步将对供应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从而,供应商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畴。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从某种产品由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来理解供应链的。在这种认识下,加强与供应商的全方位协作,剔除供应链条中的“冗余”成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速度成为核心问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

1.2 传统的产供销定义

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将即定的产品通过“货物所有权转移”不断向下游转移,直至最终消费者,“实现商品在空间上更接近于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商品需求满足性上更接近于消费者的需求”,每一个上游企业在经营中所关心的“如何缩小空间转移的代价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系统中的企业是 “竞争机制下的价格搏弈者”。

1.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流程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系统中的企业是“协作机制下的价值创造者”。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

2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1 传统的产供销盈利模式

传统的产供销模式认为,对消费者需求满足依靠的是“产品”,产品从工业企业生产完毕后,其价值就已经恒定,下游的分销企业、零售企业是产品空间的转移者,即“在空间上更接近消费者”。如果价值在产品生产后就已经恒定,那么,所有工业的下游企业就成了对该价值的“分食者”,分食的多少,体现为分销过程中,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价格搏杀;分食的多少,不是以其创造价值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博弈能力和技巧来决定的。企业不关心价值创造(即增值活动),而是全力关注和提升其博弈能力和技巧,例如对供应信息掌握的更多。上、下游企业之间对有限价值空间竞争性地分食,形成了双方合作的不稳定性,因此传统的产供销系统是一种“松散型的交易模式”。

2.2 供应链系统内企业的盈利模式

供应链则是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终端顾客的需求置于整个供应链的源头。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主体根据下游客户需求,与上游客户共同进行满足方案的设计(协同),并与其上游的节点企业对方案组织共同制造,以此类推,供应链运作最终的结果是:所有节点经营主体共同为终端顾客的需求满足而提供增值性的创造服务。其过程是针对终端顾客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最终产品(方案执行)的“共同制造”。每一节点企业的利润来源不是分享其他企业独立创造的价值,而是通过“共同制造”中,节点企业为最终价值所进行的增值活动获取相应的回报。同时,由于“共同制造”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价值创造的效果和效率都比独立创造更大。每个企业都在追逐利润,供应链系统的企业亦是如此,只是其盈利的模式是创造价值获得回报,而不是分食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每个节点企业都关注如何为满足终端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如何使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协同性更强,协同效率更高。供应链的本质是协作机制下的创新增值服务链。

2.3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当今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省级药品招标、基本药物招标)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流通行业的整体毛利率水平一直在不可逆转地向下走。如何迅速转变、改良传统的产供销方式、打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无论是新崛起的医药商业巨头还是区域性中小型企业,都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实践,试图打破困局。

在过去,商业企业各自与区域内的同类对手竞争,这要求每个实体都要足够强大以对付竞争对手,能否胜利,取决于其相对竞争对手的表现。但是在国际上,一些新的竞争规则已经出现了,国内医药商业环境的变化,那就是企业都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壮大而赢得胜利。大型流通企业要获得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不是通过与本行业中单个对手竞争,而是靠加强与其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上游制造商、供应商、下游零售商、医疗机构的合作来实现。从本质上来讲,获得有竞争力的统治地位要靠整个供应链,靠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来讲,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供销模式,比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更好地担负市场功能,在运作上做得更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开始把他们的重点逐步转向与上下游客户业务间的协同上,如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信息系统自动预测与补货、协同分销、核心商品集成及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等模式,努力使供应链上成员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目前国内少数特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正采用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型的医药商业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对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只能零碎的、片面的使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战术。

3 存在问题

3.1 对如何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

和理解

处于微利时代下的医药商业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采供销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和支撑企业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的快速发展。而绝大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掌握,未能真正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策略、战术有机的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不能够对商品、供应商、客户、物流、信息、资金、服务、库存等经营活动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协调规划,因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性问题:

①采购模式不合理,经常发生临时采购,致使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无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

②客户信用管理不完善,相当数额的应收帐款不能及时收回,造成资金周转慢,且易发生坏账。

③仓库功能定位不合理,造成商品摆放不合理,无法实现运输集约化。

④库存管理不合理,造成库存周转慢、资金占用大。

⑤业务流程不合理,存在重复劳动和管理盲区,造成作业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3.2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

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缺乏透明的供应链信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信息系统不通畅。沟通不畅又导致供需信息失真和传输延迟,对市场的需求不敏感,如经营过程中库存的积压或缺货现象等。

3.3 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缺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快速获得整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无法作出精准的预测和决策。绝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管理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对当前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联位的趋势则难以适应。而且,目前国内医药流通流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不同领域之间不能兼容,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的低下。

3.4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组织缺乏信任和沟通,较少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导致各方利益分配不均。供应链协作性不高,形成供应链方式的战略联盟、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牢靠。整个供应链存在过高的库存、较差的产品流动性,整体优势体现不出来。

3.5 医药物流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还只是处在传统物流的发展阶段,有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仍然保留着“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从药品的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完全由企业自身独立承担。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及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物流各环节割裂,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 对策

4.1 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规划、设

计、推进日常的经营活动

随着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扩大、政府新医改政策的刺激、医药商业企业要突破现有微利环境的困局,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准目标,迅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医药商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战略定位,要因势利导建立起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供应链体系,可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变化要素及规律,表1为美国医药分销业的分类和特点整理所得,对于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定位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4.2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迅速提升企业采购管理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采供销模式下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上游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下游终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最终端用户需求订单产生采购订单,然后采购订单驱动生产订单,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②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纵向合作,完善供应商的考核、评估、激励和淘汰机制,培育核心供应商及战略联盟,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

③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第一,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二,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第三,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双方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以为制定战略性的采购供应计划共同协商,不必要为日常琐事消耗时间与精力。第四,降低采购成本问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第五,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4.3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

4.3.1 库存成本分析

①订购成本。是指为了订购货物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货物本身的成本亦称货物成本或购置成本)和间接成本(订购手续费、电话传真、差旅费、运输费、货物的验收入库费、货款支付的手续费等)。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安全、质量、有效期有严格的要求,在订购过程中的费用都远远高于其它产品。

②持有成本。是指在仓库中为了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即货物从入库到出库期间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引起的机会成本、仓库保管费、仓库设施的运行费、维修费、折旧费、仓库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仓库的其他日常管理费等。医药商品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入库后需根据不同类别归类摆设和保管,定期盘点,加上医药商品的消费者是特殊人群,临床用药要求高,因此药品在库成本相对其他行业要高。

③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断货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种是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生产的停滞引起的经济损失;一种是产品脱销引起的销售脱节停滞带来的利润损失。医药商品原则上不允许缺货或断货,普通商品缺货或断货后果只是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客户满意度降低、利润降低,而医药商品的缺货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它不仅仅是失去利润,更重要的是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医药行业缺货成本更显高昂。

4.3.2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零库存”,这里的“零库存”不是无库存,也不是指将自己的库存转嫁给上游或下游,而是通过信息共享全面合作消除不该存在的库存,整体上消除整条供应链的不良库存,从而使库存总成本最低。目前库存管理思想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补给等。以上三种库存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需灵活运用。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构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间的互联网以及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广泛运用Internet、条码技术、EDI、射频技术、MIS、GPS、GIS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实现对在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作业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实现缩短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连续与稳定等管理目标。此外,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也将保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实现高度信息化共享和集成。

4.5 树立正确的现代医药物流观念,合理发展第三方物

国家正积极鼓励、引导国内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进行整合,努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的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针对当前国内出现大规模资产投入发展医药物流的举措、走重资产还是轻资产的发展之路,企业是自建物流还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应谨慎考虑,因企制宜。

针对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应该成为其主流选择。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将药品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做,可以帮助企业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减少自建物流中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应将自己的平台变成公共性的平台,尽可能地提供给更多的企业使用。这样的话,才能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双丰收。

4.6 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使供应链成员能够深入地了解供应链管理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并以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程度为目标,进行任务及利益分配。其次,各成员在掌握医药供应链整体绩效后,便能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身与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供应链战略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鉴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供应链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发展,应该及时借鉴其先进的绩效评价活动的发方法及模拟软件,对我们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调整,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调查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主要有Lummus模型、SCOR模型、Roger模型、SCPR模型。由于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各企业应根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适宜选用,并加以改善。

②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来研究各个关键指标的设立及指标具体的划分,并根据历史数据收集竞争者情报信息及相关组织的最佳实践数据建立评价集,使评价目标具有可比性。同时建立相关机构负责对供应链绩效趋势进行分析并定期绩效评价报告。

③可以根据供应链环境的变化改变绩效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使得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

[2] 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

篇3

一、工行上海分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观念旧,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够

对银行员工来讲,银行资产、负债主营业务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业务综合效益还未完全体现。对客户来讲,对中间业务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代收代付业务收费还需有个认同的过程。

2.银行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和员工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是专业素质随着同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要求进一步提高。

3.中间业务品种少,缺乏多样性

当前,社会信用关系多元化、多边化趋势日益明显,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虽然目前中央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有13类上百个品种,但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上恪守着传统的结算、代收代付等有限的几个中间业务品种,很难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需求。

4.中间业务层次低,附加值不高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服务项目,如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资金汇划业务等,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造成高层次、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明显不足,也难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据调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间业务服务整体水平较低,且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5.内部管理机制不佳

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现有的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银行卡与中间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对中间业务没有一个从策划、组织、实施到反馈的协调机构。由此形成了中间业务分散,机构分设、职能不全、管理不到位的现状,特别是多数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科技部门的协调配合,银行项目开发所涉及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科技手段落后,致使部分业务的开发时间过长。在推广中间业务方面,各部门协调难度大,环节较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上级行对基层行普遍加大了考核力度,但大都是采取只罚不奖的态度,造成中间业务开办得越多。

二、工行上海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a

1.更新传统观念,强化中间业务创新意识

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要转变经营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和规模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提升金融中间业务在银行经营业务的比重,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拓展基层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使金融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银行监督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更新监督理念,切实做到从金融管制向金融监督的转变,从合理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的转变,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业务交叉、渗透和协作,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加快队伍建设,培育中间业务创新人才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现有员工大多不具备金融中间业务知识,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战略眼光,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银行尽快完善内部员工知识结构,组建一支既熟悉传统业务、又精通创新中间业务的人才队伍。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效率高。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要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完善科技支持体系,积极开拓高端银行业务。如通过扩大ATM自动提款机、CDM自动存款机、POS消费系统、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银行卡和特约商,努力提高银行卡的发行量、存款额及使用范围、使用频率和持卡交易额,努力提高中间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4.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优质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要加快金融中间业务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金融中间业务创新实施细则;其次要加大金融创新业务的宣传力度,使中间业务成为吸引客户、联系客户、服务客户的桥梁和纽带;最后,要正确处理好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监管部门和基层商业银行三者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力促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监管部门为基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5.健全组织机构,加大中间业务管理力度

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大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力度,协调处理各部门关系,进一步推动中间业务稳步发展。此外,还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对完成任务出色、工作有思路、有创新且收效显著的人员应给予重奖,充分调动银行员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间业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的思考》.《中国知识经济》,2006.7

[2]刘立伟:《资本充足率管理与银行业风险覆盖》.《中国知识经济》,2006.8

篇4

1 当前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数据录入的质量不够优

在将数据资料录入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数据录入仍有漏录、误录、录入信息不完整等现象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一、软件设计缺陷。由于信息化系统录入窗口缺乏智能化的数据格式限制及审核纠错功能,不能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及时给予录入人员一定限制提醒。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基层录入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录入人员在数据录入审核时把关不严,对原始表单的填写与录入的信息没有认真比对,录入的数据错误没有及时发现。三、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周期过长。每年进行一次的数据审核工作往往由于周期过长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造成数据错误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1.2 数据推广的认识不够深

基层工商部门对数据应用的认识程度仍然存在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数据的处理只是机械式的录入及查询为主,并没有意识到科学合理利用已有的海量数据对于提高日常监管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认为数据建设、应用等工作只属于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工作,数据应用工作当属信息技术人员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工作人员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主体地位,过分依赖技术人员,势必制约数据建设向高层次持续发展。

1.3 数据应用的水平不够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数据建设,目前基层工商部门的数据应用主要用于查询和报表等两方面,对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能力较弱,未能通过数据加工、分析后形成对工商行政管理有用的信息,未能在行业特点监督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案源分析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应用,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4 数据建设的体系不够全

目前各级工商部门已经开发了大量应用软件,基本覆盖了各业务线日常工作。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规范,影响了数据分析利用工作的开展,使得各业务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出现了“相互封闭、互不相通”、“局部合理、全局不尽合理”和边际效益开始递减等问题,不仅浪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也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目标,以至于不能有效利用海量的数据挖掘出最大精炼的价值信息。

2 提高数据推广应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数据质量建设根基

强化数据质量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四点:一、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工作和考评制度,明确工商内部相关部门在数据建设方面的职责,形成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二、完善软件系统设计。加强计算机智能化纠错提醒,对经常易致误输入或易出错的数据项设置提示或警示窗口,从软件设计环节以信息技术手段控制数据录入质量。三、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对于一些经常导致漏录及误录的关键节点信息,及时对录入人员进行指导,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四、缩短数据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周期。

2.2 树立正确全局思想理念

定期进行数据应用观念的宣传教育,并围绕基层实际工作,通过实例演示、现场剖析等方式,让其充分了解数据应用的重要性,把数据建设工作提升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的层面上来。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基层人员数据应用全局观念,让全体干部知道数据应用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家都应该共同关心,共同参与,不应该仅仅只是信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家之事。

2.3 切实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强化基础信息数据利用。建立相关主题中央级联机查询和业务审查处理系统,实现市场主体准入、行政审批、协同监管等业务的实时提示、警示、限制,为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强化部门间数据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与发展改革、公安、税务、统计等有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工作,着力反映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和企业发展规律,预测市场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为政府、企业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强化重点行业分类管理。注重数据分析工作,要在宏观层面上重点加强按行业、按经济类型、按规模等分类,研究制定各类分类管理办法,把信息数据处理细化到各项管理工作中。

篇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产行业已成为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其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于相关利益者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日渐严重,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鉴于盈余管理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出现增加了其盈余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有必要揭示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行业特征与盈余管理内涵

房地产上市公司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其经营业务具有项目成本高、周转期长、风险大以及易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等特征。正是因为其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资金大量来自于信贷,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需要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对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理解及决策,进而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报酬激励等方面取得一定利益的会计行为。盈余管理行为改变了收入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把相当长时期内的盈余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再分配,虽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真实的现金流和盈余,但在短期内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数据,还会影响到企业价值的评估。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债务融资动因

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开发项目的投资金额一般都会达到亿元以上,并且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普遍以银行贷款为主,房地产上市公司对银行的依赖很大。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外提供贷款时对企业的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这些金融机构会看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贷款的风险程度,所以当房地产公司需要贷款时,必须提供企业财务报表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因此,一些房地产公司特别是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急需资金时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各种手段改进公司的财务数据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上市融资动因

由于我国企业众多、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企业能否上市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条件的制约,如限制上市企业数量,限制最低盈余要求等。一些房地产公司为符合上市条件,取得上市资格,经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来影响短期经营业绩,从而达到企业上市的要求。

(三)节约税费动因

企业所得税是国内外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活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因素,同样房地产企业也会出于此原因对盈余进行操纵。较高的税费会导致公司有较多的现金流出,为了减少现金流出、降低公司的税负,公司一般会在会计报告当期以及以后各会计期间都尽可能的降低报告盈余。另外,我国现行的税法及相关法律仍存在一些缺陷,税收优惠政策大量存在,税法相关规定与新的会计准则不统一,这些使得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极易产生为节约税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活动。

(四)外部监管缺失动因

监管部门未能有效地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部分企业可以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进入资本市场,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效。另一方面,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专业技能良莠不齐,缺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进行专门独立监管的部门,从而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审计意见缺乏公允,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提供了庇护。

(五)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当企业的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时,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的报告盈余,特别对一些战略性产业、垄断性公司、特大型企业,房地产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其报告的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体或者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往往会采取一些更严厉的措施对这些企业进行管制或让其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活动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另外,许多民营企业因为害怕“树大招风”而减少报告盈余,与之相反,国有企业则出于不同的目的,往往会调高报告盈余来捞取政治资本。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基于房地产行业特殊的财务特征如预收账款科目的结转手段、更具波动性的存货价值等,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便利。

(一)通过调节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1.房地产上市公司一般实行预售制度,预售取得的价款应该在开发房屋竣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后确认为销售收入,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往往以商品房未办理竣工决算为由将预售价款长期挂账,从而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代建销售会通过对完工进度的调整来间接影响当期确认经营收入的数值。一些人为的调节还会导致同一种计算方法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会选择有利于调节当期利润的方法来计算完工百分比。

2.房地产上市公司除了自行开发业务外,还经营合资开发、委托代建、代售商品房出租等业务,这些业务不受国家规划制约,隐蔽性很强,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小金库的重要来源。

3.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发的商品房在代售期间可用于出租,出租房在进入市场之前常常需要发生改装修复支出,而公司在出租房屋时,往往不按规定进行商品房的销售核算,而是将出租房屋获得的收入直接冲减改装修复费用,进而虚减收入。

(二)通过调节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1.房地产上市公司往往将自建自用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的开发成本和代建房屋、代建工程的成本计入商品房开发成本中;此外,还会通过虚报土地征用补偿费、虚报勘察设计费、虚报工程决算等方式,虚增商品房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

2.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开发费用和财务费用之间分摊开发项目的借款费用时,并不是按照固定的计算方法分摊,而是根据自身目的分摊,调剂当期利润;另外借款费用在个开发项目中的分摊也是随意分摊,而借款费用的归集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成本计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人为的随意分摊借款费用的结果必然扭曲各开发项目的成本。

篇6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作用下,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因此大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必然趋势。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对其专业特性和人才需求特点进行认真研究,重新设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方法和目标,可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1]。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对社会需求更好适应。

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不足的课程设置

现阶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我国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教学体系,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虽在教学计划中涵盖。但此课程设置方式的专业性不足。大量的专业知识虽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但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对其浅层涵义进行了解,在某一方向无法实现深入学习,从而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实际来说,针对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擅长于某类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缺乏高实践能力教师

对于国外高校来说,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开设均具有较高的配套实践技能,且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此类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同时具有丰富的任职经验。我国高校虽对高素质教师广泛招聘,但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均不符合相关要求。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我国严重缺乏该类人才[3]。

(三)与理论学习相比,实践过程较为落后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因其存在较晚的起步时间,与医学、机械等专业相比,它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具有较少的实习机会和实践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困扰问题包括实习难和实践难等问题。注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问题加强重视。对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来说,其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过程存在一定困难,企业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单位,但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践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对口工作很难找到

相关就业统计结果显示[4],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存在较为分散的就业岗位。对外贸易类、销售类、财务会计类及文秘类等工作是主要就业去向,大部分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并未从事。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少的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同时不符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措施

(一)对培养目标积极明确

现阶段,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对其进行了有效划分,其中包括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精英人才主要包括高精尖人才和高等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对象。在培养目标上,与精英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全面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服务、建设及生产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应准确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其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有法律、经济及管理等企业管理内容,同时对相关专业技能应用较好,对相关教学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能够胜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明确,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5]。

(二)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高校应逐渐改革实践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过程中,将实践教学课程适当增加,将实践教学比重不断增加。此外,应对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改变,使学生技能实践训练不断增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模式可运用“自学+实践+创新”的模式,为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改变。在实践课堂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精讲,对学生思考过程积极引导,指导其动手操作,教师可对相关案例进行选择,并将其制作成CAI的形式,并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使其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显著培养[6]。对于校内实践来说,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对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学校可协调合作单位,使学生获得学习、考察的机会。在暑假期间可对社会实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对学生学习体系积极完善,学校应当与企业积极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新力、应用力、应变力及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积极锻炼。

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可对选修课积极开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技能锻炼和学习。选修课选择的方向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等,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励,应将选修课成绩计入学分中。

(三)对师资队伍加强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期間,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教学条件,在其突出问题改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应促进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多数教师的实际经验均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来说,应鼓励其对管理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针对工商企业的实际状况,能够促进教师对其实现全面认识,从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应对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家积极聘请,使他们可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对于外聘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均是十分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自己在以往工商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对有效的工作经验积极掌握,从而可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对市场需求这一导向积极坚持,全面分析学校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按照社会需求的实际状况,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其应用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应与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在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李陶

    参考文献 

[1]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3):70-70. 

[2]王丽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分析[J].时代教育,2015,(13):178-178,180. 

[3]李国鹏.“高职任务导向型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2):36-38. 

篇7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86-0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的职能已从最初的“购买”提高到企业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的高度,由于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想尽办法在与供应商合作上下功夫,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企业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力求寻找对策和解决的方案,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与供应商形成战略伙伴合作关系,达到双赢的企业发展目标。

一、企业采购供应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商征集的渠道不广泛,征集数量有限引发的问题

目前企业供应商征集的渠道狭窄,由于受企业管理人员的限制,无法走出去到市场寻找符合采购需求的供应商,只能通过内部网站、部门邮箱的形式公开征集候选供应商,由于征集的范围有限,导致供应商征集的数量较少,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经皆情况参差不齐,对供应商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不能引入有能力和实力的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服务,由于竞争不充分,不能做到优中选优,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

(二)供应商自身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部分供应商受管理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编制标书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一些采购供应商因低级错误导致其投标无效,不仅失去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导致企业出现流标的现象发生,也使自己失去了与其合作机会。

(三)供应商管理缺乏专业化

目前,供应商管理是由需求部门负责管理,基础管理薄弱,材料不完整,供应商分散到各需求部门,没有行业管理和行业标准,缺乏专人和专业化的管理水平,由于没有对供应商实行有效制约机制,有些供应商资质出现问题、内部存在操作风险,造成供应商不能及时退出,如仍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将有可能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四)供应商管理薄弱信息不对称

由于对供应商管理薄弱,没有与重要供应商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制定供应商评价规则和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在供应商信息变动时,不能主动应变,只能被动接受。由于不能了解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财务收支情况,往往在谈判时,从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才发现其存在财务风险、资质风险或技术缺陷,使得我们的采购谈判陷入被动,影响采购的效率。

二、供应商管理的对策和解决的方案

(一)扩大供应商征集的渠道,建立供应商信息资源

1.供应商征集的渠道主要是借助外资源,除了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站和邮箱,还要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外供应商征集的信息,如电台、广播、专业网站等形式征集供应商,以减少供应商选择的不确定,降低供应商带来的风险。

2.加强供应商信息资源的建设,采购活动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与配合,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从短期合作向长期发展转化,双方本着“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和个人根据需要,可以推荐自荐,积累供应商信息资源,还可以主动到市场寻找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通过供应商信息库建设,完成供应商规范化管理。

3.适当降低潜在供应商准入条件,增加潜在供应商的数量,只要供应商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专业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和经验,都将作为企业潜在供应商。

(二)指导供应商提高标书的编制水平

供应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采购结果,帮助供应商提高编制标书的水平,或对于首次参于企业投标的供应商在解读采购事项说明书上加以指导,特别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在供应商投标活动中避免因低级失误导致对外形象受到影响,也避免使企业的流标。

(三)通过有效的制度,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供应商管理队伍

1.供应商管理应归口部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配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准人、资质等级的评估、供应商动态管理、候选供应商的选取,供应商的禁用和退出管理,这需要有专业供应商管理队伍从事这项工作。

2.加强供应商资格的审查,并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避免主观臆断。加强对供应商管理的程度重视,把供应商管理工作看作采购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供应商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对供应商管理队伍的建设,针对供应商管理人员日常繁忙的工作任务,及供应商管理人员少专业水平低的特点,定期组织有针性的学习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对供应商管理进行授课和讲解,使供应商管理人员熟悉供应商管理流程,从而提高供应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

1.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准入制度,与供应商加强联系与沟通,对供应商规模,经营形势、重大财务信息变化、人员变动信息等情况及时掌握、及时更新,掌握供应商的合同履约情况。定期组织对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避免供应商提供虚假资料,对供应商动态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供应商管理过程之中。

2.供应商应分类管理、动态更新、特别是对企业重要的供应商,不断完善和改进战略交流管理模式,使供应商管理发挥最大功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节约更多的成本,体现双方之间的战略合作的关系,实现共赢,同时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减少未来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篇8

一、前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一大利润之源,已经逐渐受到各大现代企业的重视,因为在很多的现代企业中,物流成本的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所以怎样有效的控制及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成为现代企业在经验管理之中的主要问题。而采购在企业的物流之中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那么同样的道理,只要能降低采购的成本,就能使物流成本降下来,也就相当于是间接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采购物流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的跨国公司都纷纷的把原材料的采购,由国外市场逐渐转向了中国市场,这说明跨国公司已经清楚了采购物流的重要性,它的成本高低对企业最终经济效益的影响。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是片面的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赢得最大的利润,应该是由市场营销这一块来决定的,因为这种观点的长期存在,使得企业不够重视对采购物流的管理,让其在发展中存在了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中信息封闭且不能共享

在采购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对供应商的选择。企业采购方为了能增大供应商的选择范围,通常会对一些私有信息进行保留,而众多供应商也会在相互的竞争中隐瞒一些相关信息。在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保留点私有信息的情况下,势必就会造成信息的人为化封闭,就更不要说实现信息有效共享了,那么最终双方由于不能很好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就必须通过多次的协商谈判来完成合作。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信息封闭带来的可变因素,采购不得不增加库存量来以备不时之需,无形之中就提高了采购成本。

2、采购情况无法跟踪

无论是采购方还是供应商方,它们的工作都是相对较为保密的,采购方不可能直接参与到供应商组织的生产,以及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活动中去,它只能在供应商交货的时候,根据相关的一些标准,对货物进行清点和查验。而很多供应商为了能在采购的招标中,以低价位赢得最大优势,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往往就让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使采购一方的利益蒙受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供应商和采购方,很难成为长期性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

3、双方间的竞争大过合作

在传统的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方和供应商方的合作都是临时性的,所以双方缺少沟通和了解,不能构建“双赢”的一种合作关系,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为了眼前的好处,就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事情发生。

4、供需无法做到平衡

因为采购方和供应商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采购方就很难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所需原材料进行采购,从而造成供需不能平衡的状况出现,这样的后果就是有可能让生产因为缺乏原材料而被迫停下来,长期以往将会让产品失去市场。

5、缺乏对采购部门的制约

很多供应商为了能在招标中胜出,就去贿赂企业采购人员,让其为它打开方便之门,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企业。

三、采购物流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

要想增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选拔采购人员的时候,不但要注重本人在采购方面的才能,还要观察此人的道德品质是否能胜任采购员一职;另外就是要组建起一个采购人员之间能够通力协作、办事效率高的采购团队。

2、大力推行对采购绩效的评估制度

俗话说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要想使采购人员能够积极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采用一些评估制度来促使大家进步。采购绩效的评估制度就是让采购人员间,能进行良性竞争的最大推动力,它主要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这两种评估方式,定期评估一般用于年终的考核,而不定期评估则不限定考核的具体时间,比如企业可以要求把某次的采购成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下调,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对采购人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3、加强对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首先就是在众多的供应商中,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并随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淘汰;其次是与优秀的供应商之间,要努力构建起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四、结束语

传统模式的采购物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采用新的采购物流管理策略,积极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选取最科学合理的采购方式,降低采购物流的成本,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洋.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策略研究[J].才智,2011(34)

篇9

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针对供应链上基于利益和契约合作的特点,企业间的合作实际是一种博弈关系,而违约风险在供应链中具有普遍存在性。基于此本文拟利用博弈论方法和模型,对供应商产品质量方面的违约风险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期对其产生机理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一、供应商违约博弈模型中的要素及其解释

1.博弈的局中人。本文讨论基于产品质量来自供应商的违约风险,考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因此选取一个供应商和一个生产商作为本模型中的局中人:

A――供应商;B――购买方,称为生产商

2.策略空间。

A:S1={守约,违约},此处守约为供应商如实向生产商通报产品质量信息,违约为恶意隐瞒产品质量问题。

B:S2={合作,不合作},合作表示接受供应商产品,继续合作;不合作表示生产商决定不再同供应商合作。

3.模型的假设。设A生产产品总量为G,产品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合格品的比率为t;假设不同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时成本相同,为C,价格为P,不合格品不应当出售给生产商,守约时其价格为零,违约时以合格品价格出售。

如B拒绝A提供的产品,即选择不合作,考虑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帮助,以及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费用和由于合作中断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延误等,此时双方都将损失D。A的违约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f,按照双方事先签订的合作条款和惩罚措施,此时,A将遭受惩罚H;当B购买到质量合格产品时,效用值为购买产品所支付的价款,购买到不合格品时,损失也为该价款。

二、供应商――生产商博弈模型分析

1.模型的建立。供应商A守约时,合格品以价格P出售,单位产品利润为P-C,单位不合格品利润为-C,则总利润为R1=tG(P-C)-(1-t)GC;如A违约将所有产品都以合格品价格出售,此时单位不合格品利润亦为P-C,总利润为R2=G(P-C)。当A守约时,B购买到名符其实的产品,其期望效用U1=tGP;如A违约,B期望效用U2=tGP-(1-t)GP。当A违约被发现时预期将遭受的惩罚为-Hf。博弈模型为:

2.模型及均衡分析。当R2-Hf

当R2-Hf>R1,U2>-D时,模型有惟一纳什均衡解(违约,合作)。

当R2-Hf>R1,U2

A期望利润函数为:

u(p,1-p)=p[qR1+(1-q)(-D)]+(1-p)[q(R2-Hf)+(1-q)(-D-Hf)]

达到均衡的一阶条件为:

可知

可以看出,B接受A方产品的概率与A的违约行为被发现的概率f、被发现后遭受的损失H成正比。

B期望效用函数为:

v(q,1-q)=q[pU1+(1-p)U2]+(1-q)[p(-D)+(1-p)(-D)]

达到均衡的一阶条件为:

可知,A守约的概率与退出后所有成员所遭受的损失D成反比。

三、防止违约行为的对策

当R2-HfR2,为了提高f或H到足够大以满足此式,就应当加大监督力度,以提高发现成员违约行为的概率f,同时加大惩罚力度。H除了包括以上所提到的供应链的惩罚外,还包括市场上声誉机制的作用,在社会环境或至少相关企业界普遍总是商誉的条件下,成员违约行为一旦被识破,声誉上将遭受重大损失,为其以后的经营增加额外的成本和难度,必然体现在其现实的经济损失上,从而约束其行为。当R2-Hf>0时,若U2>-D,则模型有唯一纳什均衡解(违约,合作),D越大,U2>-D条件越容易满足,该纳什均衡解不利于供应链的合作和正常运行,故应尽量避免D值过大。

若U2

综上所述,供应链这一管理模式是通过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来提高供应链整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当成员中有违约行为时,不但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也对供应链整体造成了破坏。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仅从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对供应商违约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论述。对来自供应商其他方面的违约风险及销售商违约风险,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连锁;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连锁商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连锁业内竞争的激烈,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采购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采购管理水平不高,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连锁企业集中化采购优势的发挥,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连锁商业的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连锁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客观上来讲,国内连锁企业受资金、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规模普遍偏小,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从主观方面而言,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的理念落后,主要表现为:采购管理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不能为连锁企业的采购实践提供必需的理论指导,对供应商的地位及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目前,国内许多连锁企业仍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的竞争者,连锁企业与供应商在采购价格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对立的状态之中,侵害供应商利益的行为多有发生,甚至直接导致供应商与连锁企业关系的恶化,也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而大型外资连锁企业则非常注重对供应商的筛选,视供应商为长久的合作伙伴,引导供应商参与到企业商品销售管理过程中来,从而达到“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在实现连锁企业标准化采购中起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商选择,导致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使自身在日后的合作中遭受损失;与供应商的联系不紧密,连锁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限于价格谈判及货物催交付,没有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双赢的良好关系;缺乏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价、激励,例如,很多连锁企业没有全面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即使采用招标制,评估标准也局限于价格,在采购过程中,连锁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状况没有记录和评估,对于供应商的不良行为未有相关的处理制度,对信誉好的供应商未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等,因而,国内连锁企业无法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也加大了连锁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连锁企业总部与门店职能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但是也增加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难度,我国连锁企业受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建设落后,总部与门店及门店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通、不及时,门店销售情况难以及时反馈到总部的采购部门,往往造成产品品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采购的不准确性,总部的采购不能真实地反映消费者需求,门店之间内部需求调济也不能及时有效进行,直接影响企业库存的合理化及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企业无法及时获得产品及市场信息,在新产品的引进及优质供应商选择上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也无法实现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快速进货、补货、退货等采购流程操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流程管理不规范

采购流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般包括:收集信息,询价、比价、议价、评估、索样、决定、请购、订购、协调与沟通、催交、进货检收、整理付款等环节,每一个流程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但是,采购流程管理也是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中最薄弱的一环,只有对采购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才能实现采购的低成本运作。然而,连锁企业采购的大规模、集中化特点增加了采购环节的不可控性,也加大了采购流程管理的难度,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采购流程监管理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制定采购各环节详细的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加大了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对采购人员的行为也缺乏全面的考核与监督,一些采购管理人员在在采购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与供应商进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收受回扣等,极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二、提高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理念

企业采购管理理念决定了其采购的形式与方法,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是连锁企业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连锁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从主观认识上重视采购管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采购执行能力,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优点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采购团队,通过对采购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学习国外连锁企业采购的先进理念及技术,促使采购人员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注重建立由采购部门牵引、以组织需求为导向、各级管理者全部人员参与的采购管理组织体系,处理好采购管理部与总部各职能部门及与门店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认识到供应商管理在采购管理当中的作用,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氛围,加强信息沟通,吸引供应商参与到连锁企业库存控制、质量跟踪管理中来。

(二)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连锁企业因多门店统一采购,商品的采购需求量较大,要在保证商品“量”的基础上保障商品的“质”,供应商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及产品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对其相关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包括经营资质、产品渠道、品类、质量等,建立相关的供应商管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收集、更新供应商的资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与评价,如供应商在供货过程中存在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违约、欺诈行为,连锁企业应进行记录,及时处理,严重者终止其业务往来,并追究其法律责任,根据供应商的合作行为记录及产品销售情况等,对其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促使供应商不断规范企业行为;再者,引入合理的供应商激励机制,促使供应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对于信誉良好的优质供应商,连锁企业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签订长期的、有信任保证的订货合同,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减少产品检查环节等,从而减少企业购过程中的风险,降低采购成本。

(三)提高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

连锁企业要实现采购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必须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采购。通过内部信息化平台,加强连锁企业总部与门店之间及企业内部各门店之间的信息沟通,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及时了解门店的销售及库存情况,及时调整理采购计划,减少不合理采购所造成的损耗;连锁企业应利用互联网,积极搭建企业外部电子商务平台,这也是现代连锁企业采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连锁企业可以采购信息,也能了解商品供给信息,包括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等相关信息,通过网上洽谈、比价、网上竞价实现网上订货,并网上支付货款,最后通过网上的物流过程进行货物的配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不仅提高了采购的速度和效率,也使得采购的流程更加规范透明,有利于采购过程的监管;加强与供应商之间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产品采购信息,实现采购的快速、高效运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规范采购管理流程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连锁企业采购部门对采购业务的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连锁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信息库,采用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物流采购管理操作平台去指导、改善和实施物流采购运作,形成企业独有的物流采购优势:对于采购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和约束,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及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使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请购、审批、签约、执行、检验等多种环节方面的管理;制定好采购计划,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实施采购;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建立供应商管理档案,定期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规范的商品进货、验收、入库、退货、补货等操作规程;加强对企业采购人员采购行为的考核,把采购业绩作为考核部门人员的重要指标,减少暗箱操作,杜绝采购中的腐败现象的产生。(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胜利油田的阀门一般使用在高温、高压、高腐蚀等特殊的流体工作状态,对阀门的技术和安全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阀门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更关系到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做好阀门的质量控制是实现安全、及时、经济供应的首要内容。

目前阀门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1 阀门出厂质量把关不严,产品本身存在缺陷。主要原因是油田使用的阀门规格型号繁杂,有些供应商对部分型号没有生产资质,为了完成供货,供应商从外厂采购没有检验合格的产品转供油田。

1.2 阀门采购管理不严,质量控制缺位。油田企业地域分散,生产、施工单位复杂,在阀门采购上虽由供应处集中采购,但也有少量阀门会通过其他渠道进入油田,从而造成阀门质量难以全面控制,一些质次的阀门被采购使用,造成阀门质量问题时有出现。

1.3 到货检验、装卸安装造成质量隐患。油田阀门的检验力量不足,特别是高压阀门只依据出厂合格证到检验所换取质量报告,这就使得一些大压力阀门使用存在风险。还有生产单位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阀门装卸安装不按照流程规范使用,造成阀门使用风险。

2.采购批量问题

目前,油田阀门年采购量约为8000万元,除二级单位日常更换部分外,大部分为工程项目用料,随着近两年海上产能、西部及非常规开发等投资力度加大,阀门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仅2010年阀门消耗就已突破了1亿元,但是与油田大的采购量相比,其采购批量确形不成规模,特别是一些大型工程用料,其主要问题是:采购计划比较零散、设计制造标准不统一,不利于集中市场资源。

3.采购价格问题

当今阀门的类型和材料种类越来越多,阀门型号的编制也愈来愈复杂。我国虽然有阀门型号编制的统一标准,但也逐渐不能适应阀门工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油田阀门供应商在考虑不同区块工况和产品竞争等因素的情况下,各自均在阀门统一设计的构思下,进行了不同的创新,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标准及产品个性。因此在阀门采购时只明确规格、类别、工压就满足采购要求定价的作法,在当前经济环境里已经不够完善,致使有些阀门价值过高,供应商趋之若鹜,有些阀门价值过低,供应商无人供货的局面。

二、阀门采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质量解决对策

1.1 进一步优化阀门供应商结构,把好阀门风险质量源头关。油田使用的阀门品种多、规格杂,技术要求多样,虽然供应商整体数目在30家左右,但依据其生产资质分类于每种品种规格的供应商数量却不均衡,这就使某些阀门符合资质的供应渠道单一或没有,不能满足油田的需求;而有些类型阀门供应商过多,造成采购分散,形成不正当竞争,阀门质量难以保证。根据油田的现状,可将常用阀门按类别、口径、压力等级、材质和特殊的技术要求,分成5—8个阀门型号规格段,每段依据厂家资质安排3-4家供应商供货。

1.2 加强阀门集中采购力度和供应商的采购管理。首先,在采购管理方面,强力要求实行统一需求、集中采购,在落实好总部授权采购的基础上,油田供应部门加强对阀门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是项目用料,不能下放阀门采购权限。其次,要和供应商建立质量承诺和监控制度,定期签订质量控制协议,明确质量控制双方的权力、责任、措施和赔偿规定。最后,做好对供应商的现场考察和评估(可参考授权中心阀门供应商考核评分标准),定期对供应商实施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及时取消其供应商资格。

1.3 加强对阀门的全面质量控制,大力开展阀门知识培训。一是应建立专门的阀门检验部门,配备专门的检验人员和设备,使阀门能够做到入库、保管、使用前的及时检验。二是加强规定性检验。阀门在保管三个月后要重新进行试压,加强日常的库房保养和维护,按要求对库房阀门进行抽检。三是大力开展阀门知识的培训工作,重点是定期对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安装和使用人员的培训。

2.采购批量解决对策

2.1 应早期介入采购计划的组织。目前项目计划一般是由设计或二级单位提出,经计划规划部门审批后下达到二级单位,二级单位报供应处实施采购,这种计划的组织方式对采购工作来讲比较被动,它不但难以发挥出采购工作的前瞻性、及时性及准确性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统一规格,实现集中采购批量。如果采购工作在项目的初设阶段或是立项可研阶段早期介入,与计划规划部门、设计部门、建设单位及二级单位能够及早协调沟通,在采购计划的组织上占据主动,这将有利于集中采购批量。

2.2 项目设计阶段应统一阀门的规格型号。阀门的规格型号、设计制造标准较多,因此集中采购批量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项目建设中,各设计部门在阀门标准及型号的选用上是有差异的,有些设计部门直接将工艺包中的技术说明书提供给采购部门作为采购依据,采购部门只能将工艺包中的阀门编号或位号作为型号规格,这既不利于统一规格型号集中采购批量,又给库存管理及今后的检维修更换带来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在设计阶段将工艺包的技术参数转换成标准的规格型号,对后续的集中批量等工作极为有利。

3.采购价格解决对策

3.1 建立阀门基础规格型号价格表。阀门的品种规格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阀门内件及配置变化较多所造成。表面上看比较杂乱,但每种类型的阀门都有它的基本形式,先确定出它的基本形式,建立一张随材料成本变化的基本形式价格表,其内件及配置造成的成本变化就比较容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