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篇1

 

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课堂之外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分制的施行,在原有班级管理逐渐淡化的趋势下,公寓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日趋重要,如何利用好公寓这个普通而又重要的载体,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新时期开放的社会与道德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日益复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面临诸多新的问题。

伴随着大学的连续扩招,不同年龄、院系的学生较大数量地集体生活在一起,大学生的社会构成和素质状况呈现出多层次性,一些消极思想、不良行为的传播与扩散速度日益加快,这首先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局面;随着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类媒体的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对各种思想文化的选择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性,学生间的差异日益加大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较大压力;此外,学生的主体意识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不再单纯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又提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促使我们对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与探索。

二、思政工作进公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公寓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公寓已不再是单一的住宿空间,而是集学习教育、生活交友、思想交流、文化娱乐、品行修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其每一项功能的良好发挥都离不开思政工作的开展[1]。

离开课堂,公寓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由天地,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真实的见解和情感。在众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汇聚的公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庸俗、低级、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论存在,如果教育工作者忽视公寓内部的思政教育,学生很可能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对一些信息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利用公寓的广阔场所,加强思政教育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在现代高校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的思政教育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进公寓的要求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思政工作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层次性不明、阶段性不够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转折点”、“关节点”关注和重视不够,没有找准学生思政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层次性不明主要体现在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同一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政工作的内容没有明显的区别;阶段性不够主要表现为思政工作的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和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学习任务等因素来安排。

从方法上看,传统的思政工作不能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学生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不能把科学性与方向性、全局性与战略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

由此看来,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在公寓内部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迫在眉睫。

三、思政教育进公寓的现状与问题

1、缺乏完善的机构与工作机制

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长期漫长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些工作人员的努力,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机构和机制来支持推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际工作开展中往往缺乏有效地机构和工作机制,特别是在公寓思政教育这片全新领域更是如此。突出表现在“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不够清晰,协调不够有力;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没有完全进入专业化、职业化轨道;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要素的衔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2]等等。

2、缺乏专业指导团队

现阶段各地各高校一提思政进公寓最先均会标榜自身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专业辅导员,这些专职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虽然在思政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面对四两拨千斤的思政教育,显然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同时,指导教师团队中往往缺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和学者,一线辅导员即便经验丰富却缺乏理论高度,工作中时常遇到瓶颈,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3、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中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大多沿用学工、团委、保卫三足鼎立的模式,学工、团委和保卫等部门下都有自己的学生组织,虽然这些组织平日承担的工作和开展的活动丰富,但真正深入寝室的活动相对较少,形式也非常单一。这些部门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大多按照校方意志开展工作,很少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为学生真正解决实际困难,因此也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组织在公寓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4、公寓内部各项设施不尽人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多数高校都在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尽管学校也在努力挖掘潜力,加强公寓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但客观上学生公寓条件还是不够理想,显得拥挤、嘈杂。同时,公寓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使得学生对学校工作大多存有不满,一些不够妥善的处理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公寓思政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效果。

四、思政教育进公寓的解决途径探索-——构建公寓思政教育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它是按一定方式,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有规律地发挥作用的动态运行过程。现阶段,摒弃原先单纯的就思政理论谈思政教育的刻板模式,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教育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教育模式和思路,可以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而完善和健全高校公寓思政教育人员、机构、制度、监管等各环节,并使之相互协调配合,使思政教育工作不再依靠某些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而是有一个机构、一个团队在一种合理的模式下共推思政工作,则是现阶段构建公寓思政教育新机制的关键。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素质

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公寓思政教育队伍”[3]势在必行。队伍中既要包括从事思政教育研究和教学的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又要包括深入一线开展具体工作的公寓辅导员群体。在队伍组建过程中要重视选拔,把那些年轻、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工作人员选拔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中,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退休的干部或老教师兼职从事公寓思政工作,丰富队伍的经验。

另外,在保证思政队伍人员素质同时,还要提高队伍的工作素质。科技论文。公寓管理首先要树立服务学生的基本观念[4]。公寓思政工作应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前提,无论是专职辅导员还是公寓宿舍管理人员,在公寓工作中都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影响学生的基本利益,不能由于思政进公寓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公寓工作中学校和老师若能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思政教育的理念将会更容易的被学生接受。

2、建立管理机构,重视对学生住宿管理工作的领导

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寓思政教育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该委员会在体制上是学校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公寓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进行深入指导。

在工作内容上,管理机构负责政策规章的制定以及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监督考评。不断制定和完善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制度、法律、政策,是公寓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监控制度,监控其教育的质量”[5],同时设计科学的考评体系,负责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评范围,并把它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组织形式上,要把党团组织落实到公寓,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团结及凝聚作用。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利用党员分布在各个公寓的现实特点,通过党员的带动作用来推动思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基层。

3、创新方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下思政工作进公寓的新特点

校公寓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将高高在上的理论教育生活化、日常化,实现学生对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真正内化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在公寓开展思政教育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6]。

在教育方法上,采取行为规范与榜样带动相结合。行为规范主要强调向学生明确公寓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公寓不但要有明确的宿舍管理规定,同时,每位学生在入住后须签订公寓物品使用、用电防火等责任书,在告知和警戒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归属感,以实现外在规则向自身道德行为标准的转变。榜样带动主要是通过实体宣传或榜样示范等树立典型,让学生在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学习实现道德行为的优化。公寓内部始终坚持这种榜样带动下的自我优化教育,通过三星级寝室、党员团员示范寝室的建立,拥有责任感的公寓“小主人”们自然而然的把寝室当成真正的家庭,在日常中时刻与示范寝室看齐,并不断优化自身环境。

在工作方式上,坚持日常管理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科技论文。日常管理侧重一线辅导员的直接管理,现阶段主要是依靠辅导员深入公寓来开展。需要注意的是进公寓不是简单的查卫生、查违规,而是要根本改变原先公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对立关系。科技论文。辅导员通过进公寓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呼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困难,增强思政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色活动主要侧重学生的自我组织,老师则是通过活动指导间接参与其中。针对管理目标结合公寓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观点和目的有效地融入各项活动,寓教于乐,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

4、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对学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和补充

应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公寓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公寓思政工作办公室,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使其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教育。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参与公寓管理和服务,如每个宿舍设立宿舍长,每层设计层长,每栋楼设立楼长,楼长和层长对公寓思政工作办公室负责,监督制度执行,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并协助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开展学生思政工作。

5、提升学生公寓软硬件环境,为思政教育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公寓的环境与学生直接相关,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更好的在公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需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优化和改善思政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在学校和后加大对改善学勤有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生公寓条件的投入,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公寓内要逐步开通电话、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工具和信息手段在公寓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真正符合日常生活的环境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还应在公寓内建立公共阅读室、活动中心、宣传报栏等场所,利用名言、警句、标语等来营造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从而引导、感染学生,通过公寓环境的优化来推动思政工作进公寓的积极开展。

总之,高效的思政进公寓工作只有着眼于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新变化,并切实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才能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82-85

[2][5]刘建成、韩东云.《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0-86

[3]王良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3):22-23

[4]张代宇.论高校思政工作进公寓与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文汇.2007(6):3-4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本文从思政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个人,以及思政教师的职业心声,学生心声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描述了当下985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并从其进修交流培训机会方向进而反映其心理现状。

一、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调查的设计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非思政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群发等形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辅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访谈。我们共制作了三份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问卷星”上,对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做了充分调查。我们实际发放各类问卷总和为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学生问卷221份,思政教师问卷45份,非思政教师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相关信息及态度(不明确的答案不超过15%)的问卷。

调查样本总量共为306人,其中:学生221人,思政教师45人,非思政教师40人。男女教师比例均等,多为中青年教师,博士或硕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是由理工类或者与思政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出身转型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而非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出身。样本中的教师多为讲师和副教授。两类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间,个别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师表示对薪水满意,有63.5%的思政教师表示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均与非思政教师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1.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1)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

思政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载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本应有无上的荣耀感。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虽77.5%的思政教师表示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与成就感,但由于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来自各方的压力等,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的占13.51%。不适感,大多是由于学生觉得学科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不配合使教师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这通常会严重地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备课及教学。

(2)职业倾向现状

对于职业倾向我们设计了一个假设性的题目,即“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您愿意做哪一类老师?”在思政教师群体中,有37.84%地选择了做非思政课教师,而选择做思政教师的比例则较低,占29.73%,另外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课教师中选择继续做非思政教师的占到了87.1%。当被问及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思政教育时,有35%的思政教师会选择非思政课教师,仅有27.5%的思政教师会继续从事思政教育,调查结果如图1.1。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师已经厌倦了目前的授课内容,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教授其他专业,而仅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师会选择改授思政课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来自各方的压力,教学任务较非思政课程来说相对繁重。

2.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境地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师是谁。

学校性质也是影响思政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学生专业背景偏文,对于思政类课程喜爱度会较理科类院校高许多,学生们课上的听课状态也会有所提高;工科类院校虽然把思政课也列为必修课,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过课程安排之后就将思政课定义“没用”的课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就学,没关系的就不学,使得思政教师才与专业课教师有了“所谓”的差异,学生的上课状态趋于低迷,教学工作不易开展。

3.进修、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才能使学生受益[2]。

图2.1是关于学校是否经常提供思政教师阶段性的进修交流机会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985学校中,学校会给予思政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整体还是普遍偏少。

图2.2与图2.3分别是学校每年为思政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次数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课老师每年的进修机会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校为老师们提供的进修交流绝大多数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并无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国选拔100人左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除了这样的培训,各地也会有为期不同的短期培训。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师表示,这些培训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仅有一点帮助。相比思政教师每年固定的国内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会有更多的出国进修交流机会。

4.思政教师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对于不同学校,如果没有增设譬如学院,政治理论学院等思政类院系及研究院的学校,那么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就相对较小。教师没有成长为硕导、博导的途径,承担科研项目也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小,这种情况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发展。

二、思政教师职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利弊同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社会信息正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堂上的知识的质疑。这种质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二)学科原因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工作,其没什么理论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学科;或者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所谓研究多是政治宣传、政策注释,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现在的研究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很难达到理论层次。

(三)教师原因

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师自身素养并不过硬。

同时,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导致有些思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格、心态,一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听课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教师的自我完备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也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比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树立专业信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个人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我们应当正确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理解与支持思政教师,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重要性,保证其教学地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篇3

当前,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微”时代的大环境之中,每天更新微博、发朋友圈、创造微话题、发起微公益等,这些微讯息能够真实地反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抓手与平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时代的发展与国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创新方法。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多,但功能缺乏评估

当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与网络时代的革命性突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越加普遍,可以说,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些新兴媒体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并逐步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为了顺应这股趋势,除了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飞信平台等常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然而,尽管教育载体有了几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功能主要侧重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或者信息更偏向单向输出。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与网络缺乏监管,加上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使得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带来了一定挑战,真正的感染及引导作用缺乏评估。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全社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再次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速度相对比较迟缓,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时效性。有些高校思想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信息内容单调空洞,缺乏新意与吸引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转载分享的功能,使得教育内容缺少原创性,没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偏重于一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有就学生思想教育与成长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和关键问题专门开展教育。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思想与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应有针对性的加强。

3.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高

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截止2013年底,中国的网民达到6.18亿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学生可以说是网民群体中非常庞大且重要的一个群体。有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四个半小时。然而,在这平均的四个半小时中,很少会有大学生专门浏览校园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者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有甚者从未关注过这些网站或讯息。这种状况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路径不畅,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频率也比较低。然而,在网络环境中,青年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具备个人价值判断与主观能动性,是网络信息重要的传播主体。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降低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便更多地沦为了一种单向灌输的模式,其内容也很难为大学生所接受,无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单薄,方法缺乏创新

各高等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形式持非常重视的态度,然而在具体实施中,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探索、评估方法以及专业的人员培训尚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许多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且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其网络知识技能比较欠缺,而具有较高网络知识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则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方面修养不足。还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会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与大学生顺利交流谈心,不能运用网络工具收集分析学生舆论或状态,找不到与青年大学交流互动的交接点。更有甚者自身的法制素养不高,忽视网络道德的践行,对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缺乏认知,难以发挥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薄弱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永远赶不上学生的脚步,对教育方法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1.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相得益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契合时代特点对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系列挑战。在信息快速传播但缺乏监管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将大大超出教育主体所能掌控的范围,若他们不能及时的将反面信息排除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完成的,这些传统的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控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或一些典型的事例在课堂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定的信息宣传。为此,只有将思政课堂、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等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思想教育新平台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分别二者的不足,相得益彰。

2. 将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提高针对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备独特的成长阶段特点与兴趣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思想共鸣点以及内心的真实诉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是要着眼于信息的新颖性、丰富性,不能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问题,而要从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二是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校园主题网站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知名度,从而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三是要打造顺畅的网络沟通平台,加强交流与沟通的互动性与及时性,面对大学的疑惑与问题,及时地给予解释或者回答,给大学生相对充分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诉求。四是要以新奇特的技术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丰富教育方式。

3. 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风格,不照搬条条框框,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自我选择性极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大学生才会选择接受,之后认同、内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然而一提到到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使其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即便是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一种古板枯燥的印象。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不以居高临下的官方口吻传播信息,或是照搬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敏感度,注重工作方式与语言风格,将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文娱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结合,使思政工作的风格更加轻松化、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

4. 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与氛围,注重实效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个人的发展都经历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先进性与纯洁性,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不断涌现出了一系列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科教兴国等精神的典型事迹,将这些精神具体应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日常小事入手,做细做实,宣传正确的思想意识,倡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入传递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4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篇5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Keywords: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陈志杰(1981-),男,汉族,广东揭西人,任职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奖助学等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了大学。但高校收费标准日益提高也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生活的差距给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首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一般大学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对其的特殊关怀。而目前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并未体现对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教育。

其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困难程度、自身心理和学习状况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导致针对性教育缺乏,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 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化

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激励教育法,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指导,不能有效地预防经济困难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说教与灌输的层面,不注重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因素,两者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育途径不畅

目前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实践教育途径不尽完善。很多高校使用行政式及教条式灌输的方式将理论灌输给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

同时,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主要集中于校内的实践活动,而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很有限。

(四) 教育的参与主体缺失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资源。然而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这一主体来开展,除了部分的社会资助群体外,诸如家庭等其他社会参与主体的参与力度有待提高。

三、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贫困生的认识不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贫困生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现象。另一方面,对经济困难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只从自己的主观理解出发,盲目的安排各类资助或教育。

另外,学校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使得个别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使原本只是在经济上的贫困,逐渐演变成经济、心理和学习上的三重困难。

(二)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自小就受到父母工作艰辛的影响,父母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消极面往往增加了孩子的自卑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以后在社会中面临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的诱惑会造成不良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资助体系的欠缺及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助体系还存有缺陷,一是资助力度不够,部分地方的工作人员认识不统一,使资助工作打了折扣,例如学校对资助工作缺乏系统的统筹和思考等等。二是资助体系欠完善,目前实行的助学体系缺乏科学的指导,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过分依靠政府、学校,出现了严重的消极思想。

另外,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这应该是个自强不息、更加懂得珍惜的群体。这样的社会舆论虽然有利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严于律己、奋发图强,但也使他们倍感精神压力与负担,生怕自己辜负社会的期望。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薄弱,学生自我教育欠缺

高校扩招后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却没有及时跟上。使力量单薄的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普遍缺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够的重要原因。

四、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求教育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现状有真实的了解,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及学习状况,了解和预测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二是要对贫困生充满爱心,付出真心与耐心。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满足了贫困生这一需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心理话。

(二) 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原来共同教育内容基础上突出对其的特殊关爱。一方面,要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鼓舞他们奋发向上。

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常见的心理调试方法,让他们学会倾诉与宣泄,能够战胜心理的困扰。并注重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鼓励他们回报社会,对家庭经济情况的诚实反映,毕业后按时足额还清助学贷款等。

(三) 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方法实施教育。例如情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同时,要把握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径方面,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例如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参加有偿劳动等实践方式。

(四)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完善资助体系

为营造良好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学校应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并积极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大教育参与主体相协调的立体育人氛围。在资助体系方面,为突出教育特色,可以实现国家、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加强法制建设,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五) 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

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法、自我管理法、内心反省、检查对照等方法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与磨练,由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五、结论

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状及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在教育观念、社会舆论氛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资助体系、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会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振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0):85

篇6

一、剖析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的艺术类高校来说,培养优秀的思想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1.思想上具有积极性,认识上带有单一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因大多数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较长,同时具有良好的创作能力和艺术天赋。因此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显著。这也造就了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现实主义中来。目标上具有与时俱进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由于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

2.心理上带有反差性,思维上具有存异性

艺校高校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分,他们善于用自己主观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认知客观世界,而相对排斥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在对行为、情感等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成,善于捕捉内在变化和特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本身铸就了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为习惯和前卫意识。但是这种思维上的存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3.政治思想倾向复杂,理论修养欠缺

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思想认识上的不太完善,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了解肤浅。有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中,势利化、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这本身就影响到自身思想道德和认识空间的提升。

4.生活上自由散漫,学习上态度端正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较普通大学生比较更加实际,思想中充满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重视竞争,努力在学习中完善和壮大自己。看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他们对人际关系俄处理更加重视,尽自己能力努力拓展交际范围,希望自身能够在特长上有所成绩,努力学习本专业课程,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开放、自由、自立、他们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提升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自身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在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不能一味地采取硬性规定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关系,在生活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中应该注意把握他们的心态,因人而异,因教施材,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

二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潜在能力。

2.思想活跃,鲜明的个性特点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性格具有个性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思想较难统一,自我意识观念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给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再者,教师要坚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化和感召学生。防止课堂授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生活各个方面。

3.放大艺术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高校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大体上看是具有创新性和积极进取的,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符合大众化的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渴望成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容易滋生“明星效应”心理。如此,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手段,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充分发挥和展示自我的空间,一方面通过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这种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加强心理疏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管理

篇7

1全面推进高校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促进中外交流

在高等教育趋于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也日渐频繁。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学习。随着中国经济及软实力的发展,来华留学生在数量规模上不断扩大,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过渡的提质保量阶段。对于众多的国际青年学子,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有利于消除其对于中国的负面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过硬、知华爱华友华的外国留学生,有利于在生源国提升我国形象,增强我国教育软实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外学术科研交流、文化思想交流。

1.2为留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高校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尤其是初期阶段,因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往往会遇到文化冲突(或又称为文化休克);而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留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同样遇到障碍。根据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并结合留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避免留学生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之中,促使留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校-教师-学长”三位一体帮扶机制,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高校生活,并逐步熟悉并适应中国社会环境,最终培养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高校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2.1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及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相比于已较为成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部分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或摸索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侧重于关注留学生的安全稳定和文化交流,而对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开展较少。原因可能是学校层面缺乏重视,疏于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难将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囊括在全校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模块中;且留学生教育管理基本工作相较于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工作内容差异较大,工作难度更加突出,因此大部分高校忽视了针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偏差。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思想性及政治性,由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老师、学生会及其他社团组织、班级班干部负责,层层递进,全面开展,主要围绕“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展开。部分高校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主题内容与留学生群体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铺展推进时较为困难且开展意义不大。即使认识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部分高校认为该工作应由专门的管理部门或人员负责,而不是全校自上而下地进行。

2.2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性、针对性不足

一是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目前,各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集中于入学初期,基本围绕安全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旨在维护留学生在华的人身安全,规范留学生日常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当地生活,减少交流障碍,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大环境。然而,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像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一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语言不通的困扰、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学习困难无法攻克、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等。由于缺乏从入学至毕业,贯穿留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整个阶段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导致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二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群体性及个性化需求。对于高低不同年级的留学生群体、不同国家(地区)的留学生群体、留学生群体的不同阶段、各阶段留学生的不同个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差异性不明显,始终以人身安全、守纪守法、文化交流为主要方向,在班会或者年级大会时进行集体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文化知识的育。而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认识、就业创业等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视。

2.3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单一而滞后

多数情况下,各高校借鉴或照搬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对于留学生依然采用班会、年级大会等集中灌输式教育方法,且形式上往往以教师口头传授为主,没有结合留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兴趣爱好等,单一而枯燥,缺乏创新,留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容易导致留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使得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此反复,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由主动变被动,变为亡羊补牢式的补救型教育。大部分高校通常是在出现了留学生群体性问题、学生遇到困难后,才由负责老师进行事后教育及疏导,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合适合理的方法进行提前教育而避免的。单一滞后的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不仅不利于营造留学生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留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2.4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缺乏、专业水平不足

一是留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配比不均。近年来,各高校留学生的数量规模大幅增加,而留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数量增幅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已配备留学生专职辅导员的高校中,由于师生配比失衡、留学生管理工作繁重,留学生辅导员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更多的精力保证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充分开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如今留学生管理队伍普遍“重管理,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二是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略显不足。鉴于留学生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高校在建立留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时,往往将英语水平视为重要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的考量。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年龄层次较低、社会阅历较浅、工作经验较少、对留学生群体不同文化信仰的不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难以保证将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深做透。

3加强高校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更新认识,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

高校应将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中国学生的思政工作视为同等重要,将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纳入全面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进程中,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高校工作者应更新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留学生群体特征,借鉴中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由学校相关部门、学院、教师、留学生自上而下层层开展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提升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3.2建立体系,完善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一是建立完善的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留学生入学初期至学成毕业,高校应有目标、有计划地确立贯穿留学生学习生涯的教育主线,并分阶段开展模块化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体系碎片化。以安全法制教育、文化教育为核心,丰富“三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养成教育、学风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其他主题教育。对于留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提高要求,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帮助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各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针对性。高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群体性特征,结合不同留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安全法制教育等基础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贯穿始终的同时,应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初期,即留学生入学之际,应以安全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帮助他们稳定思想,快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在中期,留学生在逐步适应后,应以“三观”教育、学风教育为主,帮助他们不断进取,提升专业学习态度;在后期,留学生面临毕业择业,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为主,帮助他们自我思考,树立人生理想。针对个别留学生的突况,负责老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个体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疏导。

3.3创新形式,拓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一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增强互动性。在传统的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基础上,增强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发挥留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实例与无领导小组发言形成以留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留学生的自我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同时,主动占领网络信息平台的新渠道,发挥互联网平台上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广等优势,利用如微信公众号、校级院级英文网站、网络论坛等,加强信息化管理与留学生的互动性。二是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点面结合。留学生因国籍、语言、文化等因素,容易产生抱团现象,高校应利用此特点,在考虑到校内全体留学生的群体性特征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深入了解留学生小群体及个人的国家情况、特殊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点面结合,避免“大锅饭,一勺烩”的做法。三是师生联动打破壁垒,加强留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在重视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发挥教师、留学生两个关键群体的联动能力,配合各阶段的主题教育,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鉴于留学生中文水平有限、中国国情认识不全的难点,留学生管理教师应协助留学生打破群体及文化壁垒,积极寻求与校内外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中国学生社会实践团体的合作,努力探索合作契机,给留学生搭建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深化留学生思想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篇8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的著作主要有:邹学荣著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秉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德胜著的《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王志强、申小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内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论文有: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论文有:2008年,毕红梅、张耀灿在《与现实》第6期发表的《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 ;2009年,范平花在《中国教师》第S2期发表的《教育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动态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1年,李超在《新课程》(下旬刊)第7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探析》; 2012年,向晓春在《山东社会科学》第S2期发表的《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013年,燕喜堂在《课程教育研究》第22期发表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刘海江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宣杰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 2014年,吕海滨在《华章》第5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在《现代企业教育》第14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论课教学改革初探》、邱光洪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和2015年陈晖阳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刊)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和价值探讨》等。二是关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的主要论文有:2009年,梁健惠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8期发表的《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2012年,王红云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2016年,符雨薇在《中国培训》第18期发表的《浅论西方公民教育对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妹、范明水在《大学教育》第8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陈奕霏、张智武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的《论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合理借鉴》等。这些论文或从教学内容、或从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抑或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为我们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考核模式,即由一份期末试卷来对学生最终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模式弊端显而易见。当然,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考核规定:学生最终成绩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30%、机试40%、能力考核30%。具体而言:①平时考核的30%由平时成绩的20%和口语成绩的10%构成。平时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的10%,课堂发言或者讨论占6%,课内作业占4%。口试成绩的10%中包括学生胆量0.5%、表现0.5%、普通话标准程度1%、语言表达2%、逻辑思维2%、重难点2%、沟通能力2%。②机试占40%。机考按100分命题,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构成,教研组全体成员命题,建成试题库,学生上机考试,试题由电脑随机抽取,题型及分数分配比例单选共60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60分;多选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判断共20个小题,每个题1分,共计20分。③能力考核占30%。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能力。能力考核主要采用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制作PPT汇报的考核方式。这些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探索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与考核模式现状

国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专著、论文以及考核模式比较少见,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比如,西方国家通过公民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来宣传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其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注重个人的实践能力,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公民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推理、独立决定该怎样做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注重“垂范”作用,比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模范;四是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但所有层级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做一个“好公民”作为最基本的要求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为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观现有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状况,虽然对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从宏观到微^都有不同程度的把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仅仅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二是仍然局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三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在大数据视域下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进而走出面临困境等问题研究鲜有涉及,即使涉及这方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申小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燕喜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

[6]刘海江.“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

篇9

[作者简介]王春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广东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93-0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普通高校利用其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设施齐备等优势发展成人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是成人教育重要的办学形式。目前,在普通高校中相对全日制学生来说,对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出现了误区。因此,针对所出现的误区,探讨如何创新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搞好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的整体功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观念上对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对其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由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一般都是以业余性质为主的,其成教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以“面授为辅,自学为主”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他们大多数已有工作,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相对于普通高校全日制的学生较为成熟,所以,在观念上对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对其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成教生既为成人,其思想已经相对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在经过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历练已基本定型,很难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是认为大多数成教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单位度过,而在学校的时间很少,他们的思想出现问题,自然由单位负责,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三是认为成人教育主要是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成教生来校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只要在专业技能上让他们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降为次要地位,出现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

(二)普通高校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上存在不足。一是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足。在成人教育所开设的专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专业只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而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也很少,不能满足现代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二是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成教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在现实中由于对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导致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纯粹是空洞说教学科,离他们的工作生活很远,与他们无关,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出勤率偏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普通高校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服务育人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成人教育专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少,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没有专职辅导员,虽然每个专业班级设有班主任,而班主任一般只配合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日常教学上的课程安排、考试通知、出勤统计等工作,对于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少涉及,管理育人较为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观念上对成教生另类看待,高校中的很多后勤服务部门不对成教生开放,没有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一些成教生面临着工作、生活、学习、经济、恋爱、家庭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迷茫、压抑、空虚、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也需要心理专家的咨询和辅导,但往往高校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一般只对普通全日制的学生开放,把成教生拒之门外,不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些学校校医室在周末较少开放。而成教生恰恰是在周末才来学校面授,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不能及时就近得到医治;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馆,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对成教生不予办理借书证,导致成教生不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由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为那些过去未能通过普通高校入学考试资格者设立的,同在一所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成教生较普教生已尤感自卑,而在教学管理、教学服务上又面临诸多的不平等对待,这些在管理上、服务上的不完善、不到位。更使成教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不利于对成教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成教生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位严重。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潜移默化的功能和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潜在性、暗示性、渗透性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展示个性才能,享受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而产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同时,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在各种美的欣赏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目前在高校举行各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成教生是缺位的,因为这类活动只针对全日制学生举办,没有将成教生考虑在内,成教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丧失了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

二、普通高校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高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类人才,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的竞争。我国正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物质的长足发展,而且要有精神上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价值,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进步,协调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社会的混乱,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也不能实现。成人教育所培养的成教学生,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其次,加强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它在提高公民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的愿望,为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成人教育也是学校向社会渗透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式。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同等重视,不仅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在成人教育中也向社会输送了不少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甚大。可见,加强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过硬的成教学生,也是学校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体现学校发展的需要。最后,加强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知识的更新和老化周期越来越短,新老行业更替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拥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更是对人的思想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观念得到更新,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开拓进取、奋发拼搏的精神得到发扬,不进则退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普通高校的成教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如果不提高自已的思想素质,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就会落后于人,面临被淘汰、下岗的局面。所以,加强普通高校成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10

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管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停留在以往,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无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最近几年,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内容较为呆板、传统,不能够按照现实情况加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无法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没有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等等层面的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方法上面并没有关注到大学生其实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是过于关注可塑性,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手段依靠一支笔和一张嘴,这样的教育手段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性,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进步,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目前正是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开阔,能够充分运用新技术,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但是,大学生由于年龄特殊,各方面有所不足,不管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对整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够了解,当判断事物过程中仅仅依据个人的思想来盲目判断,这样极易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互偏离,无法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单一的环境,而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国家目前正是关键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民主和法制水平都有所欠缺,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当中的硬件设施存在问题,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整个校园风气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整个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等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终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处于领头地位;其次,了解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待遇,主要加强福利待遇,保障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够消除他们烦恼,一心一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定期考核,让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工作直接与激励挂钩,提高思想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变化,有效确定整个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重点,不仅需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教育内容有所针对性,才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充分了解大学生特殊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传统与创新加以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成长,并且能够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从大学生最为在意的问题切入,找准方向,将各种问题融合在实际问题当中,帮助大学生化解矛盾,瓦解冲突,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内心的情感,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精神境界更为丰富。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管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停留在以往,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无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最近几年,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内容较为呆板、传统,不能够按照现实情况加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无法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没有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等等层面的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方法上面并没有关注到大学生其实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是过于关注可塑性,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手段依靠一支笔和一张嘴,这样的教育手段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性,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进步,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目前正是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开阔,能够充分运用新技术,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但是,大学生由于年龄特殊,各方面有所不足,不管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对整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够了解,当判断事物过程中仅仅依据个人的思想来盲目判断,这样极易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互偏离,无法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整个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等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终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处于领头地位;其次,了解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待遇,主要加强福利待遇,保障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够消除他们烦恼,一心一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定期考核,让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工作直接与激励挂钩,提高思想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变化,有效确定整个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重点,不仅需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教育内容有所针对性,才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充分了解大学生特殊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传统与创新加以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成长,并且能够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从大学生最为在意的问题切入,找准方向,将各种问题融合在实际问题当中,帮助大学生化解矛盾,瓦解冲突,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内心的情感,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精神境界更为丰富。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