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7: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试测,于2009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调查工具论证会上论证通过,正式施测工作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的五十个样本区县展开。此次的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以上负责单位组织了专门的人力物力,深入到50个样本区县、300所中小学校,组织实施调查,确保问卷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
从返回的问卷来看,问卷有效填答率高,对于问卷中的开放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真做出了回答,问卷整体填答效果较好。可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区县教研员都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积极参与。目前问卷已进入整理分析阶段。
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5月18~27日,课题组也组织力量在、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按照分省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样本省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区县、一所样本学校,由课题组对该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县教研员、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关于访谈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参与访谈的区县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海市闸北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参与访谈的学校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小学、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市中山路小学。访谈资料将作为课题调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还就“四不做”问题(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9年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会做”、“无人做”、“不愿做”、“不真做”现象)专访了部分专家、教研员、校长和心理教师,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西南大学陈旭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思刚研究员、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重庆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勾庄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瑛等。请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来畅谈“四不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部分采访内容将陆续在本刊刊登。
记者/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过去,研究者们更多地探讨了焦点解决在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而较少就焦点解决在团体咨询与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实际上,焦点解决已经逐渐从个别治疗发展到团体治疗和专业督导,并开始大量应用在亲子教育、企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焦点解决能够同时解决多个个体的问题,而焦点解决也从一种单纯的咨询技术、咨询模式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理论取向。王红椿和曾保春探讨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团体咨询中的应用。尹达分析了课堂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内涵、原则和策略。刘端海、张静和王志亮等探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有效实现心理机制的转化以取得有效的管理效果。焦点解决能有效运用于多个领域(个体和团体)获得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同,本文重点关注了焦点解决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张艳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法具有关联性,并提出将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尝试,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可能性,并从理论假设、会谈技术和工作流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一、焦点解决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契合点
焦点解决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咨询方式和技术模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主要渠道,两者看似不相关,但仔细分析,二者在目标、形式和内涵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从目标上看,焦点解决和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帮助个体成长、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手段,其目标是一致的。焦点解决强调聚焦问题的解决,注重效率,而当前中小学大班额、少课时的现状要求高效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力求用有限的课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最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班额与课时之间矛盾的现实困境。
在形式上,焦点解决主要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针对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团体。但从前人研究中可知,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焦点解决均能发挥其优势,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被看作是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教师是咨询师,学生是来访者。
在本质和内涵上,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坚信,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自我诊治的主体性,都是自我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专家,并强调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只是促进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体验、反思,获得成长。二者所强调的主体、主体的地位和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相似的。
二、理论假设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焦点解决的借鉴首先体现在理论假设上,焦点解决提出了“事出并非有因”“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在例外中”“变化随时发生”等10种基本假设。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可以从以积极、人本的视角看待学生及整个课程,保持合作的教育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促进小变化的积累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积极的视角:从正向意义出发
焦点解决理念有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功经验和自身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并正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化。服务模式更强调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而非将他们看作是有障碍的个体和被教育的对象。从正向意义出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主动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用积极的语言回应学生、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获得教育。
(二)合作的教育观:问题解决的方法来自学生,教师是协助者
焦点解决肯定了个体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是个体的自主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当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探索自身资源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而教师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力量的合作者后,教师才能自发地改变固有的说教模式,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的归因: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焦点解决认为不当的解决方式是问题的根本,这也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教师过度分析就容易陷入逻辑上的死胡同,而焦点解决聚焦问题的解决而非探讨问题的原因,避免了对问题的一些争议性分析。如个体遭遇挫折可能并不是问题,但解决方式(攻击、自杀)可能成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探寻问题主观原因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四)累积的变化:小变化带来大变化
焦点解决重视小变化,因为小变化的累积会变成大化,这类似于俗称的“滚雪球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随时出现的变化,当学生出现良好的小变化时,积极的肯定、赞许、鼓舞能够强化他们良好变化的持续,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我们也可用这种理念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开展现状,有人觉得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值得质疑,然而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由一个一个小变化最终累积成的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良好变化,启发他们思考,不断累积,才能带来大的变化。
三、会谈技术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重点在于活动的引导和结束后的总结,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主要依靠语言。De shazer等人在焦点解决中设计了奇迹询问、刻度化询问、例外询问、赞许、振奋性的鼓舞、任务/家庭作业等十三项主要以语言为载体的会谈技术。这十三项技术通过倾听、赋能、建构来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能量,帮助学生体验与建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借鉴这些技术能使课程更加顺畅地进行。下面就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进行探析。
(一)奇迹性询问
奇迹性询问是未来导向的提问方式,其目的在于鼓励个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以运用奇迹性询问技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心中的目标以及课程的目标。这一技术可用在一节课的导入阶段,如在以“18岁”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明天一觉醒来,你已经满18岁,你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提问让学生在内心建构自己成年的样子,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18岁”的目标。
(二)刻度化
刻度化也称为“评分技术”,主要利用数值(如1~10分)协助个体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通过刻度化的提问,让个体反思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刻度化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如在以“认识心理健康”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打分,并让学生思考所打分数代表自己具备了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提问既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又促进学生关注自身的资源。
(三)例外技术
例外技术是指通过倾听,协助个体探寻一个与占主导地位的事例不相符的其他事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例外技术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件,领悟自身可能存在的偏执或不合理的想法。这一技术既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框架,又提出新的问题启发思考,并促进新的建构。
如以“男生女生的交往”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男女学生画出异性的形象,教师发现男生画出的女生丑陋无比,而女生画出的男生不堪入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的画似乎反映出了异性同学的一些特点,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例外技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既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也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
(四)赞许
赞许是指对个体身上具备的积极特质或拥有的资源进行赞扬,从而给个体赋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也经常需要通过一些肯定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而使用“强化”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对学生的赞许太过机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认为,应将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个体,有丰富的内部资源,能够自我建构,因此,赞许并非仅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赞许赋予学生能量。
(五)振奋性鼓舞
与赞许不同,振奋性鼓舞是以一种非常兴奋、喜悦的声调、动作、表情或语言来表达支持与鼓励。例如:你是怎么做到的?太棒了!这一技术富有正向引导性和激励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使用有助于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被肯定和鼓舞的力量,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六)任务/家庭作业
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尝试使用课上学到的方法与策略,巩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了微笑能使人保持乐观的心态的情绪调节方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多注意保持微笑。
除此之外,一般化、预设性的询问、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技术也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作用。
四、工作流程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部分借鉴焦点解决的实施过程,焦点解决遵循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休息阶段和正向反馈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焦点解决的基本流程稍作变通,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在焦点解决中,来访者与咨询者合作并进行自我建构,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讨论,建构解决方法。借鉴焦点解决的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阶段可以是问题的导入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第二阶段进行小组讨论(休息思考阶段),第三阶段是教师的总结与升华(正向反馈阶段)。如一节心理健康课可先以奇迹询问开始,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再通过倾听、赋能和建构等技术帮助学生梳理实现目标的过程,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整理出达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最后总结升华结束课程。
心理学表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3 组织实施健康教育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4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5 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中的引导训练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一)定义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生存能力。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是一种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自身教育工作状态及工作意义的能力;陈艳华也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当教师在职业中实现理想,体验到和谐平衡的职业人生时,体会和感受到从中产生的愉快和满足情感的能力。第二,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工作满足了自身标准进而从中获得持久的快乐体验;束从敏把教师职业幸福感看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因职业理想满足、潜力得到发挥而产生的持续愉悦的内在体验。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种能满足教育需求、实现职业理想、发挥工作潜能的能力以及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
(二)意义
研究表明,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乃至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其工作自信心和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规划、发展和提升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其专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专业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各类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专业道德,改善专业技能。这是成为一个成熟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经历的历练过程,它也是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体现。
(一)社会环境的需求
1999年到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1999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可以看到教育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师资与条件的要求。要求中提到:“积极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应被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同时,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获得相应的师资认可证书。没有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不能安排做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没有人员资格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也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新形势下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确切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教育工作者的编制职称评定都可以纳入学校范畴和其他专业一起安排。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相关通知。这是为了继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有序地进行,教育部启动的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培计划。该计划是一项针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国家投入力度大,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元化。通过培训,帮助参与者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这一项计划的启动与执行,更加说明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工作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是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调节与矫正工作,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是一个必须且持久的需要。从个人需求层面来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种层次。这些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按照逐级满足的顺序出现。其中,自我实现是五种层次中最后出现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的过程,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路途,在自我实现追逐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自我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逐步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向高标准靠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数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上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地位尴尬,专业人才不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倡了多年,但和其他如语数外等学习主课相比,仍是年轻的一门学科。家长、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许多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作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任课老师未必是专业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毕业,上课的内容只是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照本宣科。因此,即便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购买了专业器材、量表,也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在主课课程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甚至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一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而忽略了它的调节和矫正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理论不健全
在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少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片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没有建立系统化的理论结构,只对于某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第二,缺少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途径;第三,对技能掌握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学习,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辨别异常行为,执行矫正方案,而理论的缺乏却会影响矫正方案的制定,进而影响矫正结果。
三、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邵宝祥在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入职年限分为了四个阶段:阶段一,入职期(0-2年)。教师刚入职,面对全新的环境,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相结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开拓自我的教学领域,这个适应阶段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阶段二,成长期(3-8年)。教师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经验,深刻的工作体会,这些都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日趋成熟。阶段三,瓶颈期。入职8年以后,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业务熟手,适应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各类课堂和学生也能轻松驾驭。但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发展缓慢。这个阶段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后,由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需要,导致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等方面受高原反应的影响,停滞不前。如果教师抓住机会,突破自我,就能打破瓶颈,实现专业的再次发展。阶段四,成熟期。突破瓶颈的教师历经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成熟的教学风格和突出的教学特色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技术骨干。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一类也同样具有着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这四个阶段中也有独特的表现。阶段一,入职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适应,从一个稚嫩的毕业生向成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的过渡期。刚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适应环境的变换,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中,面对经验的缺乏、心理辅导技能生疏以及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因冲突带来的困惑,常常感到气馁,这些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这时,需要新教师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克服困难,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顺利度过适应期。阶段二,成长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有了很大的进步,心理辅导技能成熟,心理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完善,并能和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对于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得心应手,已经在专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职业幸福感体验很高,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也强。阶段三,瓶颈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该阶段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和前一阶段相比发展缓慢,甚至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边缘化导致没有专业的职称评定;不健全的专业培训体系;缺乏专业团队的推动。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幸福感又开始下降。阶段四,成熟期。由于坚持继续学习的观念,顺利度过瓶颈阶段,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完全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找准心理辅导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并有选择地进行深造,理论和技术再次重新整合,成为学校的专业骨干。此阶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平稳。
(二)职业幸福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持续快乐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促使教师提升工作热情、激发专业情感,自觉完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以及心理辅导,这些工作有的在教室里完成,有的却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各种心理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技能、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心理测量技术等。研究表明,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现职业倦怠感,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降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压力,保障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变革压力的影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提倡和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仍旧在不少学校存在着角色定位模糊和专业职称评定不对口等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缺失明确定位,把自己与管理者、德育教师或者教辅人员混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丧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降低其职业幸福感。有些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的评定纳入专业教师系列,评定条件参照语数外等主科任课教师的评定标准,而由于地方教育政策的具体要求,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里未必都是有课上的,会导致专业职称评定时出现“高要求,低匹配”的现象,也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管理部门如果能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幸福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能大力保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提供全方位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育管理层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渠道,除了官方选派一些教师出去参加各类集中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外,还可以鼓励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走出去”,自己寻找各类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如一些专业技能提升的短期培训班或是学习某类咨询技巧的课程等。同时,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形成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新教师将新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共享给老教师,而老教师则可以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带动他们快速成长,在课堂教学和个体心理辅导等业务能力方面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
(三)制定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角色职责,体验职业幸福感
我国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面临着身兼多职的局面,他们除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外,还肩负着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就是将其他学科的主讲教师安排来做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情况容易引起下列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迷惑和困扰;第二,身兼数职带来的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疲于应付了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制定和实施专业发展的计划,时间一长,工作变成负担,任务变成压力,难以从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就与乐趣,职业幸福感变低。因此,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本质工作,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明确角色职责,才能从职业体验到幸福感。
(四)关注自身情绪,增强职业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帮助他人关注处理情绪,却容易忽视自身的情绪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带来的焦虑引起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状态,也影响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在这些焦虑源中,有的是无法改变的困境,有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才能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和内省自身的情绪状态,对于出现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处理和调节。所谓“医者不能自医”,如果出现自身调节不了的情绪问题,也属正常,可以寻求同行的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保持情绪的健康,是增强职业幸福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2003(1).
[3]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贾腊生.教师专业发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翠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晓.教师幸福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更要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一、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往往是把它当做思想、品德教育,其认识仅仅局限在学生道德良好就是心理健康,如此一来,何谈心理健康教育。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以深入的发展,但是,过于追求成绩的现象仍是十分严重,虽然教师也认识到心理健康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往往受限于当前教育的总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只要学生的成绩上去了,就是成功的教育,而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该是专业人士研究的。
3.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学科化倾向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而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体验和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活动体验,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还使学生增加了负担,产生厌烦的心理。
基于这些问题,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小学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对心理教育的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
立牢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主动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工
作中。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具备良好发展的
能力。
总之,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广大教师要不断地对当前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17-20.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7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r,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