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经费专项审计

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经费专项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经费专项审计

篇1

近几年来,随着高教事业的日益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层次化,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笔者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专项审计,从审计中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五个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提出五个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一)经费观念误区:存在立项预算不实

在审计中发现,普遍存在课题预算不细化,审批不严格,科研经费预算弹性较大,从而较容易造成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如在对某高校2007年科研经费进行专项审计中发现,373个结题科研项目中,有231个科研项目未结账,约占62%,比例较大。目前,对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认识,大多数人认为科研经费属于自已的钱包,从而忽略了其预算管理,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预算,学校有关部门没有审核,造成预算不真实,经费预算不详细,实际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

(二)成本意识薄弱:存在成本核算不实

从审计情况看,大多数学校把属于科研经费的成本转嫁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如原本应该计入科研经费成本的科研相关的水电费、用房租金、仪器设备折旧等都计入教育事业经费中列支。当前,高校普遍对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薄弱,项目支出没有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比例进行控制,未对科研经费进行成本核算,甚至很多学校对到账的科研经费不提管理费,全部由科研人员自己全额支配,这更加深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的意识。

(三)管理制度缺失:存在报账支出不实

审计中发现,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问题,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费中列支,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无法知道购买的具体实物,从而无法确认是否用于该研究项目,甚至有些科研项目经费中复印费占100%,难道科研项目纯靠复印资料就可以完成吗?这暴露了某些科研人员为了套取经费而特别开具复印费发票。由于目前尚无完善的针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在进行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时缺乏法律依据。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争取来的,钱是自己的了,别人无权干涉,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从而使科研经费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成了个人的灰色收入。

(四)管理环节脱勾:存在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高校老大难问题。审计中发现,科研项目与财务账务多个环节存在脱节,甚至从立项申请到项目验收结题等环节没有详细的档案资料,审计中往往难以取证,致使科研经费管理也难以规范。

(五)科研效益不高:未进行项目效益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没有进行效益评价,如某高校每年校内下拨科研经费800多万元,一年下来,就发表了700多篇文章和获得几个奖项,其实投资了800多万元,收益如何,有没有成效等,这些问题都未被重视,大家关心的就是一年下来,个人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从而科研效益很低。

二、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深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一)经费分权控制,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调整和预算

要将审计关口前移,科研处抓立项管理,审计处抓预算管理,财务处抓经费下拨,审计部门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严把“预算关”。对通过科研处立项审批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计,审计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立项也要重视预算,从而使科研经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真实。

(二)信息与沟通,加强科研项目成本意识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审计、科研、财务部门加强交流、沟通、紧密合作,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加大宣传,确保每个教职工都能正确认识科研经费,各级领导也应充分认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职责分工控制,强化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科研经费审批制度,严格进行职责分工控制,对每一个科研项目,科研处一级审核,审计处二级审计,财务处报账审核,审计部门配合财务和科研部门,严把“支出关”。严格执行科研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控制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法或不合规、不合理支出的发生,从而保证经费活动健康运行。

(四)独立检查控制,确保科研项目结题的同时也结账

审计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严把科研“结题关”,科研部门专人负责记录科研项目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审计部门专人负责对已记录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核对或验证,以及对与该项目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好科研项目结题的同时也结账,加强项目结余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五)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求科研人员结题时做好项目绩效分析报告,科研处进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年终财务部门要做好年度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分析表,科研处做好科研经费的绩效分析。之后,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如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质量、专利情况、奖励情况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审计部门应提前介入各个环节,提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紧密合作,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始终,明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加强科研项目执行中的定期监督和检查,确保科研项目执行规范和科研经费有效运行,从而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面临的形势

(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现状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总体上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首先,基础性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偏低,基础性研究经费和应用性研究经费结构不合理,存在重“横向”轻“纵向”现象。其次,个体经费配置相对集中态势比较严重,易造成科研经费滥用和流失。我国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政策导致“学术大腕”易于争取经费,以及多部门分散支持科研工作造成“多头申报”科研经费,因此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集中现象和贫富不均问题[1]。再次,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费用补偿和人力成本补偿不到位,易造成教学资源被挤压占用和福利待遇“票据化”。《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规定:“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此规定适当调整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提高了间接费用比例,增加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性绩效支出。但在课题实际申报过程中,由于规定的模糊性和课题立项审核的严格性,导致由课题申报人主导的课题经费申报中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远远低于高校实际承担的间接成本支出[2]。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局部上存在着支出失范问题。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种类繁多,科研经费使用规定也不尽相同,导致科研承担单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出现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一方面,外部监管越来越严,一是经费资助部门和主管部门等政府监管越来越严,除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财务审计外,近年来,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纪委监察与审计部门等都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加大了审计力度、开展了财务巡视、专项审计等工作,查处了一批科研教师、通报了一批案件;二是社会监督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新闻媒体不断曝光一些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浪费问题以及低效问题等。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力度在加大,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责任追究、结果公开等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在根据外部监督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从政策角度保证科研经费得到有效投入使用。可以说,外部监督的加强对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发挥了“倒逼”作用,促动并强化了内部监管工作。另一方面,科研事业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监管,一是高校自身的监管责任越来越大,高校作为科研承担单位,其法人责任更加明确;二是高校科研实力不等同于科研经费到款额度,高校将逐渐从追求科研经费到款转到追求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上来,必然需要高校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既提高科研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自主性,又保证科研经费合规合法有效使用。

因此,在高校科研经费存在诸多不良状况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了适应外部监督的需要还是自身管理的内在需求,高校都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在科研领域的反映,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宏观管理政策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特性、内部制度粗放、监管宽松造成的。

在外部宏观管理层面,首先,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头管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科研经费监管的难度。其次,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规律不适应。如,科研经费的“分散投入、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制度的不统一和管理单位间的政策冲突,易产生“多头申报”和科研经费“过度集中”等后果[3]。再次,国家对科研项目监管缺乏力度,监督检查不深入、不彻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下,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事项处罚较轻,易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产生侥幸心理。科研经费外部监管的虚化,进一步造成高校内部监管力度下降,重视不够,进而使内部监管长期处在“宽松”状态。

在高校内部管理层面,第一,课题制造成监管弱化。课题制在保证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在申报项目、项目研究以及经费专款专用自主权方面,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请科研、开展科学研究,但同时也易造成课题组权力过于集中[4]。课题负责制和法人责任制之间的对立,出现课题组“老板”化,诱发科研人员动用科研经费公款消费,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5],削弱了学校的监管责任和动力,降低了学校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法人责任。特别在大力争取科研经费背景下,学校监管往往会被进一步弱化。第二,学术行政化导致监管矮化。高校越来越多的科研大腕担任行政领导,这种“学术权和行政权”在管理高层的交叉导致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不愿坚持原则、不能坚持原则、不敢坚持原则。第三,利益共享导致监管虚化。很多学校为提高本校科研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入学校,避免科研经费“体外循环”,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资金获取、忽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4],通过降低间接费用承担比例、提供科研经费到款奖励、放松经费报销审核力度、对支出采取“形式上的审核”,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审核不到位等方式,为教师重复申报课题提供便利。第四,信息不畅导致监管盲化。由于我国科研项目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一旦不同项目资助单位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结题、经费使用、经费审计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封闭,易造成经费资助部门和社会监管存在盲区,必然易导致重复立项、分散立项等问题,也易导致校内监督、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够。第五,职责不清导致监管分化。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职责不清、协同配合较差等问题,造成科研管理中的项目负责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相关部门在经费监管中分化,科研经费监管缺乏全面、系统和连贯。

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构建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失灵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着重从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基础和监管内容四方面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

(一)明确监管主体职责

《意见》明确提出:“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管理职责,加强支撑服务条件建设,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严肃处理本单位出现的违规行为。”科研经费监管主体,从高校内部来看,主要有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经费使用部门和课题组等,其既是科研经费监督者,又是使用者。高校科研经费监管者存在的主体同一化现象,往往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特别在学术行政化背景下,学校科研大腕往往又是学校校级领导或部门领导。所以,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往往就是成功关键。

(二)改进监管方式

《意见》规定要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实行“公务卡”以及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向内部公开接受内部监督。从高校监管角度来看,需重点运用好信息公开、内部审计、“公务卡”结算等三种方式,关注全过程监管。

1.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完善科研项目全信息公开,关键是做好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全内容信息公开。在项目指南确定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阶段,科研资助项目一旦确定,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申报垄断、权力寻租和不同部门科研项目资助的相同重复;在项目申报环节,应及时向社会公开不同项目的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以及申报书内容,减少虚假申报,减少预算经费编制的不科学;在项目评审环节,在做好事前保密工作的同时,对于评委评审结果应及时公开或反馈申报人,接受社会监督,减少学源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互换;在项目结题环节,除公开项目结题验收成果、专家意见外,应公开经费使用、仪器设备购置使用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信息。

2.加强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监督。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科研项目尤其是横向科研项目和限额以下、级别以下纵向科研项目尚未开展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也基本没有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专项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和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作用,让审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实现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审计双签字制度,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对科研经费监管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3.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公务卡是财政监管主导下,银行面向高校在职职工发放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是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手段和工具。利用公务卡进行经费使用结算,可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监控,避免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费、公款消费以及以虚假票据和业务套取资金等,实现从资金流上对科研经费投入使用进行有效控制。

(三)夯实科研经费监管基础

1.加强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宏观上,建立跨部门的全国性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促进各部门科研项目统筹,减少重复投入、重复申报和虚假申报。二是高校内部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在建立财务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实现学校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2.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组织协同建设。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明确高校法人监管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资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进一步整合监管措施[6]。首先,需要协调科研经费资助方(政府部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课题所在院系)以及科研项目组之间的关系。其次,完善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岗位,可在财务处内部设置科研经费管理科,横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科研合同、预算编制与审核、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在科研经费监管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建立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将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学校或院系部门负责人离任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畴。

3.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改进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核心是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制度建设和并能有效落实。在制度建设层面,一方面主要是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政策缺陷,现今除完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结构,增加间接成本补偿和人力成本报酬支出外,关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规定;另一方面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针对性、适应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执行层面,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制度培训服务制度,增强制度的接受性、理解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过程中的惩罚力度,严格制度执行。前者是监管的依据,后者是监管的重要落脚点[7]。

(四)明确监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

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应该伴随着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项目立项前、立项申报中、立项审批中、项目执行中、项目结题以及项目结束后的六个阶段。对于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管理来说,主要涉及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及结构确定、项目申报预算审定、项目预算经费下拨、项目结题财务审计、项目结余经费收缴等监管环节;对于高校来说,涉及科研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预算经费使用、项目结题财务决算报告编制以及结余经费上缴等监管环节,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管理。高校科研预算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阶段的预算编制管理、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管理和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的预算决算管理三阶段。首先,预算编制监管方面,科研项目在立项申报阶段,需要根据立项申报要求以及申报研究项目特点,科学合理准确地编制预算。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的服务工作,包括政策解读、知识培训和编制指导等。另一方面,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建立项目申报预算审核审批制度,所有待申报项目预算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共同审核。其次,预算执行监管方面,确保经费开支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范围和进度列支是监管的重点。一方面,财务部门应及时反馈科研项目经费执行进度,服务科研人员做好经费支出安排或预算调整,避免出现应付未付、串账户支付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审核,严格审核科研经费是否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再次,预算决算监管方面,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决算监管是正确确定结余经费、应对财务结算审计的重要环节。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审核控制。加强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是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符合项目预算,避免违规违纪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重要保障。第一,明确项目负责人、会计审核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责,注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规定及相关规章制度。第二,加强审核力量,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增加专职科研经费管理科室和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进行严格审核。第三,实现项目预算结构化控制模式,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结构化控制相互控制,实现按照项目预算结构实时控制支出。第四,及时反馈科研经费支出进度,加强经费支出过程性控制,减少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的调账发生以及科研结题时经费报账滞后等问题造成的部分经费没有使用完等问题。第五,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建设,严格票据要素内容和报销手续,严格资金支付手段,全面推行“公务卡”报销制度。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07.073

1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医院的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及医院配套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做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分别报医院科教科、财务科备案。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经费使用时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计划以及上级和医院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办理,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审计科对结题项目进行审计。

科研经费收入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及上级要求和课题需要的配套经费。凡是以医院名义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属何渠道,均应列为医院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医院财务科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设账,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科研经费支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工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科研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开支制度,根据项目进度和经费预算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保证专项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用于课题研究的日常开支按医院报销管理规定报销,科研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的购置,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分管院长批准报院采购,纳入医院统一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采购,领用时冲减其经费。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由科教科设账单独管理,严禁私自购买设备物资。

2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个别试剂未经医院采购入库验收,自行采购直接报销,不符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科研经费发票户头均开具单位,但是分别转账给个人或现金支付,不符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现金管理办法。

(3)发票上出现礼品费、日用品等字样,超出科研经费开支范围。

(4)个别的科研项目,未到科教科登记进行管理。

(5)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剩余的科研资金挂账未处理。

(6)有的项目只开一张实验室的发票,没有明细支出。

3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医院发展靠管理,管理靠规范,规范依据有效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医院科研经费使用合理,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应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方式、经费的分配、经费开支范围、经费的使用及审批权限、结题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操作办法,使此类经济事项执行都有法可查,有据可依。

3.2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负责人均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满足管理层的需求,有效实现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科研信息完整性。

3.3 相关部门加强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医院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合同、档案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按合同约定如期完成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3.4 做好科研经费实物资产的管理工作

医院为开展科研项目而以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及试剂等消耗材料应归医院所有。课题组提出购买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前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整个医院的科研用仪器设备资源调配考虑后确定是否必须购买。并按照医院正常采购流程执行预算、审批、购置、验收及入库等手续。2012年实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将科教项目收支单独核算,其形成的资产及产生的消耗都将与医院医疗收支项目分开核算。故笔者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及库存物资台账,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项目结题后,如所购资产不再为科研项目所用,转为医疗项目使用,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

3.5 建立课题及时清理制度,防止结题不结账,账面长期挂账情况

医院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结题不结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结账时间和节余经费的分配办法,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按合同或协议的要求按时结题验收或鉴定,特殊情况需推迟结题的,须按合同约定时间提前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提供资金方同意后方可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医院有权按照院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3.6 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审核登记工作

篇4

(一)内部控制薄弱,专项资金监管缺失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缺失,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挤占挪用科技经费

对于一些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等,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也可用于科研项目,为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提供便利。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

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对专项资金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详细的费用预算和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四)项目资金违规外拨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部分单位存在将项目资金违规外拨,签订虚假合同或协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部分单位科研项目重视立项,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未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是将科研资金作他用,甚至在经费的拨付过程中,截留经费用或作抵扣其他支出。有的单位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有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将专项资金存放在外单位,隐匿财政资金,逃避财务监督。

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风险分析与防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接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被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专项资金或使专项资金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可能存在管理层舞弊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在承接专项资金审计前,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与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获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以及与政府部门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书等相关资料,查阅相关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而对申报或验收项目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获取对项目实施情况相关的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制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进一步确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在专项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完善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专项资金审计要求的各项指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可能不一致,对于需要考核某个项目利润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和缴纳税金等相关经济指标时,需要对企业的该项目实现的利润进行分割,对期间费用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等按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这往往就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做出综合评价。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如哪些费用开支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文件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中并未明确,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因此,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财务报销审核,规范资产购置、材料采购、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切实保障财政科研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成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吸收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逐步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最终都要靠执业人员去执行。因此,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执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执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执业人员要廉洁自律,这对防范审计风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是保证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篇5

科研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科研经费则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来分析,科研经费是用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资助经费,其作用是保证科学研究活动顺利实施和完成,以达到项目完成所应有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的。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预算与实际不符、有效利用率低等等,这些不仅仅影响到了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威胁到了国家、高校以及人民的利益。正是因为这样,各大高校必须及时地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探索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才能够推动科研活动的发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科研中心放在了对项目、经费的争取上,却直接忽略了对结账的管理,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科研经费成本的真实性。比如说经费在经过大概的分类之后,仍然由原课题负责人所支配,这样一来对经费的管理就非常的不科学,从而增添了许多不必要支出,不仅仅没有实现预期的管理目的,更加剧了管理的成本。

(二)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

由于科研项目人员的预算观念比较弱、预算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其预算的精确性比较低、偏差比较大,在实践的过程中,则表现为最初预算与实际支出的不一致,甚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不仅仅影响到了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更直接的威胁到了国家、高校以及人民的利益,从而扭曲了科研活动的性质,使其发展更加趋于负面。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信息化程度弱

大多数高校通常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以及费用控制,并且定期与财务部门的相关账务进行核对。尽管财务部门也相应地开展了会计电算化进行项目预算和会计核算的财务工作,但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在同一网络化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从而造成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科研经费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及时地完善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因为制度的存在是为了能够全面的、有效的以及客观的约束人的行为,也是为了保证所有环节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科研经费都要管理到位,收支都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按要求和规定,做到规范合理;第二,强化责任制度、处罚制度,对于不按制度操作的人员,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第三,将科研经费用到科学研究上,杜绝巧立名目、、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

高校科研活动,是一项弹性比较大的活动项目,而基于这一点,高校必须及时的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这样才能够良好的应对其弹性,也才能够开展具有及时性、动态性、多变性的管理工作。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审计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定期审计,对不合理的经费支出提出整改措施,对科研项目主持人使用科研经费要实施有效监督和检查;第二,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第三,各高校纪委和审计处要认真参加审计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到专项经费专项审计,每一个科研项目结题时都要求做到专项财务审计,没有通过财务审计不予以结题。

(三)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由相应的经费管理人员直接进行操作的,而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则又会直接的作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正是因为这样,高校必须积极地提高经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以人的力量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实施。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积极的引入高能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能够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结构,从而满足经费管理的需求;第二,为已有经费管理人才创设相应的条件,比如说教育、培训等等,以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提高经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最终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确保经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前提保障,所以各大高校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经费管理手段,这样才能够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应用,从而推动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8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高等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我国科研事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工作已成为学校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财务处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科。有的学校把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工作并入会计核算科与教育事业费一起管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都很重视,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日常核算管理,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高等院校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科研经费申报时预算不合理。由于各高校搞科研的研究人员绝大部分对财务工作都不太熟悉,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经费的使用考虑得不是很全面,在做预算时,一些必须的开支没有考虑进去或预算数不够,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时,各预算科目实际支出数与申报时的预算数不一致,从而使项目审计不能通过甚至无法结题。科研人员经常为了准备审计材料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个大问题。

2.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目前高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类科研各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预算科目与目前各单位所的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造成科研成本的归集和核算都不够明晰,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例如燃料动力费、实验外协费和管理费等科目,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并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在上述支出内容发生时,财务部门通常只能凭借会计人员的理解归集到其他的会计科目核算,到了课题结题时,再人为地归集汇总支出类别,通常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本。

3.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大。根据审计部门披露,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有的科研人员甚至使用科研经费购置数码相机MP3/MP4、旅行箱、手提包等私人用品,还美其名曰课题组成员使用。很多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够重视,经费预算只是为了申报课题,当经费到位后,并没有按预算严格执行。有些课题负责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根本没把当初的预算当回事;等课题结题时,经费使用情况与预算相去甚远,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还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喜欢到偷漏税的私人经营店购买实验材料,无法取得正式发票,在财务处办理报销业务时,由于票据不规范,而无法报销经费。

4.科研项目申报成本不断增加。目前,高校各类评估、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都要以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科研实力越强,学术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越高,而且决定着高校的“排名”。高校对教师考核和评价也以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以及论著或论文的发表数量、成果鉴定数、专利数、获奖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并成为高校教师提职、提升的重要依据。致使许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甚至出现“拉关系”、“走后门”和“跑项目”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大大增加了项目申报经费。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办法

1.专人负责做项目预算。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并不熟悉,在做预算时可能考虑不周。为了避免预算不合理或不完善,学校财务部门应该指派专人协助课题组做经费预算。财务人员因为熟悉各种财务制度和日常核算方法,可以综合可虑各种因素,作出的项目经费预算会更科学、更合理和更全面,避免了以后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加强会计人员和课题组成员培训。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会计业务,如测序费、专利申请费、外出调研采样人员意外保险费等。由于这些新型业务没有很直观的对应会计核算科目,会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记入相对比较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中。由于每个会计人员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相同会计业务可能会记入不同的会计核算科目,违背了会计一贯性原则,而且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业务、新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以保证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所取得的消费票据不规范。尤其是现在很多课题负责人都是研究生导师,所以需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

3.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有效控制项目预算的执行。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都具备预算控制功能,科研经费立项建账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课题组提供的项目预算表,建立相应的分类控制指标(如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实验外协费、劳务费等)。当课题组使用科研经费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支出性质归并到相应的分类指标,这样可以做到预算分类指标实时控制,为课题负责人解决了支出不符合预算的问题。课题负责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工作中,为课题的顺利验收起到很好的作用。所谓的支出类别编码实际上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每一笔支出分别按课题经费、支出成本及具体明细的类别进行分类编码。编码由三组数据构成,每组数据两位数,共六位数。第一组数据为课题经费的类别编码,如:01为国防科技项目,02为863项目,03为支撑计划项目,以此类推。第二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的类别编码,如:01为材料费,02为人员费等,可根据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要求设置项目支出类别。第三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类别明细项的类别编码,如:人员费中可细分为01聘用人员工资、02在职人员绩效、03临时工工资等,

支出类型编码的设置和使用十分简便,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按单位需求根据科研资金的不同管理要求编制支出类别编码,利用现有的财务软件系统,通过编制程序添加支出类别编码实行数据共享。第二步,在课题组报销费用时,在报销单中增加支出类别编码栏目,由课题组人员根据费用实际开支内容按填制支出类别编码,财务部门审核后再由课题组负责人签字确认。第三步,会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时,同时录入支出类型编码信息,通过财务软件可随时根据需要按支出类别编码进行自动归集成本,账目清晰,成本真实。

使用支出类别编码至少能有效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解决了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经费项目成本支出项目不一致的问题,财务部门能轻松地对科研项目的支出成本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集。(2)课题组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支出构成情况,可以很好地根据批复的预算来控制支出的进度和内容。(3)加强了财务部门与课题组的沟通和联系,财务部门较好地融入到课题组的经费核算和管理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的实际情况,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审计。学校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当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设备购置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两种方式。定期检查,主要是检查课题组履行合同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如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和相符,拨付合作单位资金是否规范,有无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转移项目经费情况,有无自行分解、擅自转拨项目经费情况等。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主要是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在校园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将每个项目支出明细上传到校园网上,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朱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7-38

2.刘振奎,殷伟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9-41

篇7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部队高校科研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部队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许多部队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差普遍存在,我们要积极探索合理管理的制度,使科研经费既能合理的使用又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到位,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教学资金与科研资金来源于不同的资金渠道,在使用时,要按规定计入各自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通常很难严格的将两者成本准确核算。部队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等。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部队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违规调账。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等。

因此部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有效性差的问题,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与办法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经费的效益。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部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纵向课题经费开支上,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人员经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对这三项经费预算比例不能随意调整;人员费不能用于人员奖励,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支出;项目管理费用应在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规定的行政管理支出;项目中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横向课题经费开支上,应建立兼顾学校、院系和科研人员个人利益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务部门要按科研收入的一定比例弥补科研活动中消耗的使用学校教学设备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并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财务分析,使科研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是否有结题不结账,结题后仍长期挂账报销科研经费等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篇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渐多元化、层次化,高校取得的科研经费拨款也在逐年增长。笔者根据2004-200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所得,2005-2007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4.44%、31.29%和14.92%。又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占年支出总数的比例为30%以上,而近年来,所占比例还在持续上升。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的关键在于加强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期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立项预算失实。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认识,多数人认为课题经费属于项目组成员,主要是项目主持人,从而忽略了其预算管理。主要表现在:(1)经费预算弹性过大,预算金额并非项目所需要的真实成本,而是在真实成本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空间和余地,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2)经费预算太笼统,经费支出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将项目支出虚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从而导致科研经费被滥用。(3)在实际执行中随意变更,不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使得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预算失去约束力。

(二)报账支出虚假不实。在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该花钱时不能报账,能报账的项目可以多开钱,科研人员似乎陷入了财务和管理的双重困境,导致经费日常报账虚假不实。审计时,常发现餐饮费、交通费、劳务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均列支于科研经费;发票中往往未附实物清单,因而无法判断所购实物是否与科研有关;有些项目经费中仅复印费或交通费就超过70%以上,这很可能是某些科研人员为了套取经费而特别开具的发票。

(三)经费监督管理乏力。部分高校及其科研人员一般都很重视申报项目,而在申报成功之后,就片面突出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强调项目管理的组长负责制,轻视和抵制对这些经费的监督,有的课题负责人甚至拥有支配经费的绝对权利,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事实上,科研部门很少过问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审计部门也很少对其进行专项审计,由于学校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使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导致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许多漏洞和弊端,从而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滋生了科研腐败。

(四)科研绩效评价缺失。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没有进行绩效评价,许多高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仍然是申请成功的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的篇数、申报专利的项数、获奖的奖项数目等简单的量化指标,而没有考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有着更为严苛的规定,以英国为例,除了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部门的规则,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经费的科研团队有义务对媒体公布科研进度,告诉公众他们的研究有多么重要的价值,政府更是强制科研机构公布财务报告。而在我国,部分高校没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管理不科学,从而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几项措施

(一)分权审批控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的要求,结合本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确立学校为科研经费的责任主体,明确校(院)长在经费管理中的领导责任;在科研活动所依托的基层单位即各二级学院、系、所设立科研秘书,明确各院、系、所的监管责任,人事部门应将科研经费管理的绩效纳入院、系、所负责人的考核范围;财务部门应指导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依法编制科研项目的预算和决算,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以及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落实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和纪检部门应按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定期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或专项审计,监督、检查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或合同约定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通过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二)预算管理控制,严格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与调整。高校应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绩效评价和定员定额标准等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以促进预算分配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科研经费预算一经批复,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财务、审计等部门应履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加强科研支出执行过程的控制,对预算执行不力的,可以采取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其尽快执行;应将项目负责人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其聘期考核的内容,对预算执行得好的项目予以适当奖励。财务部门应严格经费预算程序,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预算结果深入调研、分析、论证,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缜密性。同时,要加强预算全过程控制与监督,禁止预算的随意调整,实现预算得到一丝不苟的执行,使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统一。内审部门应督促课题负责人根据合同任务执行进度,合理使用经费,确因任务研究需要调整课题预算的,应按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关调整程序;一般预算调整事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经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报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重大预算调整事项,除履行上述一般预算调整程序外,还须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报账支出控制,完善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与监督。高校应完善科研经费财务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经费票据审核。一是财务部门应将识别票据的基本知识以培训或财务网站宣传的形式传授给各单位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熟悉相关票据法规并掌握好票据的识别方法,杜绝报销那些填写不齐全、缺少发票专用章,或者是自行印刷的非财政监制或税局监制的票据,甚至虚假票据等。二是财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发放给科研人员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的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科研人员的日常公务支出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如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科研人员持卡在发卡银行授信额度内刷卡支付,并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然后向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该科研人员公务卡账户中;银行将公务卡的划款信息和公务卡向商户付款的明细支付信息,通过银联网络系统,实时向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反馈,这样,不仅减少了现金环节,提高了财务透明度,而且起到了预防科研腐败的作用。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利用科研经费购买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支出,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来进行。四是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根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明确“科研事业支出”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例如用于开展科研活动领用的存货,应按领用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科研事业支出”科目,贷记“存货”科目;用科研经费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科研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新制度还规定高校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这样既规范了国有资产(包含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浪费甚至流失。

(四)监督检查控制,强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高校应健全包括人事、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在内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重点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将全部科研项目纳入审计范围,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要保证审计质量,首先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比较全面的职业素质,包括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因此要选拔、培养一批道德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内审人员,建立内审人员素质保障机制。高校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应与科技主管部门签订科技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在实际操作中,经费使用不能超越合同规定的范围。高校应建立和健全经费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如科研立项、合同管理、经费使用与审批、项目结题等方面的制度,课题组负责制,经费责任追究制度,经费沟通与协调机制等等;加强内部监督,科研处要加大对各项目或各研究团队的监督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则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合同管理、经费使用、结题等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与服务,由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转变为全过程各方位的立体式监督模式,由传统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子部门―经费使用人”的纵向审计,向“学校科研处―财务处―项目负责人”的横向审计转变,切实增强审计效果。严把科研“结题关”,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审计部门应配合财务处和科研处,建立结题结账的严格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截止时间,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

(五)信息系统控制,实行科研项目动态管理。高校应通过专项检查、审计、绩效考评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对各部门、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加强指导,加大财务、审计监管力度。在现有财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共享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将审计处、财务处、科研处、院系等多个部门联结起来,对科研经费有关的各项业务实行网络化管理,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将课题名称、性质,经费下拨单位,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项目研究期限以及预算批复、预算调整等信息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财务处应严格按预算范围开支,并将经费收支、外拨经费、资产购置等情况录入上述信息平台,倘若超出某项费用开支范围,系统则自动予以提示,以便及时阻止不恰当的开支;项目负责人也可实时查询本项目经费支出明细和结余情况,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比较预算开支范围,及时调整各项实际支出,以达到实际开支与预算开支的平衡。项目完成后,内审机构就可根据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导出的真实数据,分析、审查费用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无超范围、超标准支出和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从而避免决算不实、结题不结账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各职能部门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准确查询、实时统计和分析,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由单纯的事后控制管理到事前、事中控制管理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推进科研经费非项目财务信息公开,促进实行科研经费的动态管理。

(六)绩效考评控制,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应该随着高校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应当考虑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因素对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时追踪考核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投资回报情况,如可采取项目收益法和项目比较法,对项目产生的效益准确核算或与同类项目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科研项目的实际价值。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对绩效考评中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可以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也可以将科研业绩折算为教学工作量核发津贴予以奖励等;而对那些弄虚作假、只要经费不搞科研,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处罚,甚至取消其以后若干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高校应建立和完善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改变当前高校科研项目“重管理、轻效益”的局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结语

高校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内控审计的作用,积极做好科研经费财务审计,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加强内控审计,强化内部监督和检查,使内控审计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完善财务核算与监督,严禁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加强信息与沟通,搭建连接财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平台;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S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思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要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结构,凝练学科优势和特色,全力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人才引进经费的使用情况为基础,结合科研启动经费审计案例,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广东某高校人才引进情况分析

广东省某高校每年设立人才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其中,人才引进经费包括高层次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以及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配套经费。科研启动经费根据引进人才工作需要分年度拨付。由表1可见,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的预算执行率大于或等于100%,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较大。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分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拔尖人才、突出人才、青年才俊、优秀博士。根据个人情况及科研需要,一人一议,一人一策,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及相关配套。

三、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审计案例

(一)审计方案

广东省某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院士,引进方式是学科兼职教授,首聘期为三年。学校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对该兼职教授的科研启动经费进行全面审计,开展审计的目的是对科研启动经费开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高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审计案例分析目前,高校的科研启动经费审计和科研绩效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或评价指南进行指导,也没有相关的案例或经验进行参考。本次审计的对象是科研启动经费,结合聘任合同、《第2202号内部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和科研经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点领域,确定本次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为到岗时间及薪酬情况、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科研启动经费财务维度审核、科研启动经费投入产出绩效情况等。到岗时间及薪酬情况主要是院士在首聘期间的到岗时间及薪酬领取的情况。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院士科研团队成员开设课程的情况。科研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数据统计,统计各年度院士科研团队成员到位科研经费、论文数量、重大科研课题数量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院士在首聘期间对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队伍的情况。学科建设任务主要是院士对学科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提高学科排名的情况。科研启动经费财务维度审核主要是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科研启动经费的资金类别、到位时间、金额、实际支出金额、执行率以及经费开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是否专款专用等。

(二)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

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科研启动经费投入产出绩效情况,审计组通过讨论研究确定本次审计项目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类,投入指标为学校下拨给院士的科研启动经费,产出指标为院士及科研团队以学校为依托立项的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以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数量、院士科研团队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以及培养青年教师获得高端人才项目的情况、学科的实力提升情况等。1.科研启动经费的预算执行及支出情况根据学校与院士的高层次人才聘任合同,学校为其提供1000万元科研启动费,500万元由学校直接提供,500万元由学院从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经费中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总执行率为85.26%,执行进度良好。学校关于人才引进配套科研启动经费的要求是科研条件建设及业务费原则上不低于科研启动经费的75%,其中科研条件建设及业务费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实验室维修改造费、信息资料费。根据项目支出明细账,依照经济科目分类,其中实验室维修改造费、实验材料费、设备费等属于科研条件建设及业务费的,占科研启动费总支出的89.90%,其余各项合计10.10%,符合学校关于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要求。2.科研启动经费的内部控制风险点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采取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发现科研启动经费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点。本次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风险点主要为固定资产管理、低值易耗品及实验材料管理、财务管理及实验数据管理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风险。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实验室家具、计算机等根据学校相关规定通过招投标程序按照采购合同完成付款,已办理固定资产登记。但审计盘点中发现,上述固定资产未及时贴上条形码标签。条形码标签是固定资产的唯一身份,需做到标签、账、实物三者相符。低值易耗品及实验材料管理方面,实验材料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11.19%。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入库和领用未按规定办理出入库手续。实验耗材的“进、用、存”环节没有登记记录。缺乏采购入库、领用出库、定期盘点清查的管理程序,无法统计库存情况,不利于日常管理,容易造成浪费现象。财务管理方面,科研团队对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账的相关规定理解不够透彻。审计发现,存在部分借款在冲销账款时从另一科研项目报销,与原借款科研项目不一致的情况,以及部分借款未一次结清、分次冲账的情况。根据预算控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暂付款实际支出应与借款用途相符,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不得挪作他用或公款私用,必须一事一借,不能一借多用,同一类别业务不得拆分借款。实验数据管理方面,目前各类仪器的实验数据主要依靠人工手动备份。实验室曾突发性地停电造成实验数据来不及保存而丢失。实验数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生数据丢失,影响科研活动的继续。3.投入产出的绩效情况人才引进科研经费1000万元投入使用后,获得省部级以上重点及重大项目经费总额6877万元,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与投入的科研启动经费相比,投入产出率为687.7%,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详见表2。院士作为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对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思考与启示

(一)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人才引进力度的不断加大,引进人才存在中期考核、合同聘期期满是否续聘等问题,除了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薪酬结构等,还需构建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高校对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引进经费的绩效评价缺乏相应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对“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应用”等没有明确的指引。缺乏人才专项经费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不利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推进,无法评判经费下拨以后使用的绩效情况,对后续高层次人才续聘、解聘等无法提供依据。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整合审计资源和力量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审计项目与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逐渐体现。学校2019年至2020年,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27个,其中经济责任审计22个、省教育厅部署的专项审计2个、预算执行审计2个、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1个,未涉及学校及所属单位贯彻国家和地区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绩效审计等类型,实施的审计项目类型不够全面。内部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项目接触较少,对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如何构建审计绩效指标、如何评价等业务知识有待加强。高校引进人才聘任合同中对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人才培养等任务考核不够细化,不利于绩效的考核。

(三)加强审计通报力度,实现审计结果共享共用

通过对高校审计报告的梳理,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风险集中在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资产管理、科研实验材料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但对审计通报的力度不足,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对其科研启动费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通过加强审计通报力度,可以实现审计结果共享共用。通过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结果的公开,加强审计通报力度,将高校内部相关的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构建审计整改监督合力体系,推进审计结果共享共用。

参考文献:

篇10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1)以项目为中心。在传统的审计中,“资金”是审计的重中之重。而在效益审计中,资金只是实现效益的依托和媒介,而项目才是审计的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效益审计,旨在通过项目的效益情况揭示资金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资金运转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情况下,无需再过多关注资金问题;或者以项目实施以来所使用的所有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评价一段期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2)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不同的项目的具休情况不同,例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在资金规模、资金的使用方向、产出成果的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具有灵活性。效益审计可以结合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科研课题耗时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得出审计结果。(3)取证范围的广泛性。效益审计除了向财务部门取证外,还应去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产业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取证,以公正全面地做出审计评价。(4)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效益审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结合行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规范的效益审计等多种方式。

二、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缺失,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下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管理人可能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原因未能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项目执行时,不能按预算进行资金调度,导致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领导的意志为导向,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实质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监督者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科研能力,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获得科研项目,千方百计给项目申请人各种激励措施,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界定模糊,甚至出现了虚列支出以达到套现目的的现象。有些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结项但不结账,长期占用科研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了高校内控制度缺失。

(二)科研立项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只有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了生产力,这样的科研经费投入才是有效的。然而,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产学研”模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大量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局面导致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偏低。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16%的研发人员使用了10%的研发经费,科研项目的产出是发表了65%左右的国际论文。科研成为了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缺乏对生产力的推动,这样的“科研”项目没有生产力价值,迟早会被抛弃。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考核。部分科研项目也就“混水摸鱼”,占用了大量经费,或者进行重复研究,没有实质作用。传统的科研评价多以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借鉴国外高校效益审计的经验,进行了制定考核指标的尝试。普遍认为,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不能直接量化考核的定性指标。但是,因为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只能得到对直接效益的评价,间接效益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的作用,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善,是一个很难量化衡量的指标。但是,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而这种间接效益的产生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巨大效益。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是对效益审计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效益审计应用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内控制度要先行。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学科分布、立项情况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在纵向课题上,国家规定较为严格,许多经费项目无法通过纵向课题支出,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预算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等情况,学校应强调科研项目人应谨慎地进行预算工作,只允许在预算与实际支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出入。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学校应特别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只有作用于生产力,才具有“生命”。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有必要,产出有市场。首先,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前期分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市场性,避免重复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缺乏市场生命力的项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从宏观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做出指导,基础研究虽然暂时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基础学科建设相对片面、薄弱,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开发作为工具作用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基础研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针对应用科学,应鼓励积极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在商业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对立项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立项的可行性报告中分析市场前景和商业效益。同时,科研项目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相呼应,便于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研成果追求的目标。

篇11

关键词:

医院内部审计;内容;改进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卫生部门与医院管理人员逐渐重视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且逐渐建立起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由此,医院内部审计项目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的过程,从而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就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措施进行了研究。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

就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主要指的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的评价监督活动,且可经评价与审查医院内部控制与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财务审计。

医院在运转过程中的对财务收支、经营成果、资金运用、内部报表、债权债务、财产物资以及经营损益等项目进行设计的活动被称为财务审计,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相关经济活动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监督与评估,财务审计可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以对医院资产的完整性进行保障。

2、专项审计。

医院的专项审计指的是药品采购、贵重设备购入以及基建等特定业务的专门性审计工作,其可完善医院管理,并将风险管理运用其中,进而提升医院的经营效果与经济效益,进而改善医院服务。

3、经营审计。

对医院业务经营情况、医院活动的效率性与经济性等进行评价监督,且可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的活动被称为经营审计,其可改善的医院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且利于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

4、管理审计。

医院的管理审计主要是指对医院物价管理、住院结算管理、医院医用高值易耗品管理、医院后勤服务中心食堂的经营等方面进行审计,主要看工作流程是否存在风险、是否规范,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科研经费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科研资金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降低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风险、保证各部门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和提高科研资金、资源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即符合有关规定,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改进措施

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在优化医院经营状况、改善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医院的日常经营极为不利,因而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与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可由如下几处着手。

1、改进医院内部审计系统。

二级乙等级以上的医院均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有关文件规定,设立与医院财务机构级别且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中,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其负责人不偏不倚地履行职责,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情况的影响。要达到有效履行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所必需的独立程度,内部审计负责人需要直接地、无限制地接触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且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的经济领域活动被逐渐拓宽、医院领导层的管理水平也应随之提升,因而,院长应充分重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主动融入到医院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中,以便于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职能,利于医院服务的改善。

2、转变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现代化医院工作变的更为复杂,使得医院的运行方式、管理方式、所有制形式、投入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均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挑战性,因而今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除了起到防止弊端、稽查错误、对医院内部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监督以及控制作用外,还应对医院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内部结构组织的整顿等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今环境下,“服务主导型”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正逐步替代“监督主导型”模式,这就要求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加强医院经济熊阿姨的审计与管理。为此,医院内部应不断建立健全并完善内部会计制度,以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同时也使医院财务记录得到必要的保护,故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医院经营所产生得所有财务交易均应有科学的授权;生成的所有交易均应有详细的交易记录,以实现财务报告编制与真实财务状况二者相一致;医院的资产处理工作应推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资产处理均应有相应管理人员的授权与批准,进而利于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落实。

3、提升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

就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只有确保其独立性,且充分重视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的提升,才能使系列工作顺利进展。因而,对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应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从事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应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汇报;除了做到上述外,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将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目标,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医院建设。

4、重视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医院管理人员在医院建设方面应逐步按照计划进行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注重对专业内部审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与引入;针对在职人员也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增强其对护理、临床以及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重视起知识机构建设,更好的投入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

5、拓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首先,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模式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发生转变,工作人员应从人力资源、经济效益以及管理等方面逐渐丰富于单纯的财务收支防弊、查错改进方面,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其次,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对不良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以提升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改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结语:

随着卫生管理部门等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医院审计工作还需接受医院院长的直接管理,并在其指示下完成医院内部审计中的各项工作,促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咨询与参谋工作,进而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医院。

作者:王岩 龚晗冰 单位: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