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7: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即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s),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商业,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尤其是在学术机构,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加之天气炎热,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观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培训基地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其次,部分受训学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过程中缺勤、请假、早退、上课接电话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层面上,不少学员认为业务工作为实、学习培训为虚。工作忙时,培训走走过场即可,甚至有不少学员把培训当作镀金、交友、公费休闲娱乐的渠道,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够端正。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训基地培训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
政企培训一般旨在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在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时,并非以培训单位、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详细调研,更多是依据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库和师资情况进行配置。培训内容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案例偏少、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政企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面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脱离实际,最终培训收效甚微。
(三)缺乏优质的培训师资
高校培训基地大多聘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培训教学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强培训费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训部门普遍反映培训费用标准偏低。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标准远低于市场价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讲座费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标准激励机制欠佳,增加了优质师资聘请的难度。其次,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不足,对于受训单位和学员培训需求情况缺乏了解,难以结合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部分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虽然业务能力强,但授课经验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和氛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培训基地急需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授课技能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政企培训的学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业务繁忙时很难保证培训的出勤时间。培训组织过程中请假、因公无法参训、推迟或取消培训项目时有发生。受训学员即使参训也需一心二用,随时应对工作紧急情况,无法静心学习,工学矛盾突出。这就决定着政企培训不能过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目标。急于求成的学习目的往往造成培训课程安排太多,培训任务过重、学员难以消化培训内容、疲于应付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鉴于学员参训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训费用标准等因素的考量,培训项目一般设置在距离较近的高校进行。基地培训项目开展受学员培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致使培训工作难以组织,培训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培训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培训基地大都设置了考勤、签到、请假、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但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学员严格管理等问题。培训过程中代签到、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训基地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训学员培训情况与任用选拔相联系的机制,自然难以激发学员的培训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把学员需求和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而难以推动培训基地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基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扩大办学影响力意义深远。针对培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培训基地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
学员、受训单位、高校、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培训基地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受训学员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受训单位人事组织部门作为培训工作重要的沟通桥梁,负责征集、整合员工培训需求,甄选高资质的培训机构、沟通培训要求、反馈培训效果等事项。高校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负责在受训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培训需求,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品种多样的课程包以供受训单位选择。同时,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方案制定,优质师资选取等工作,充分激发高校培训办学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师资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课教师的唯一追求,不少教师反映培训教学是个人价值实现与扩大沟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择优选聘师资
师资的选取是影响培训基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培训费用标准偏低的现状,各高校不断摸索办学新路径。偏低的培训标准导致“倒逼机制”。有限的培训经费,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训流程。在师资、后勤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少高校培训部门倾向通过小班增加课时,大班增加人数等方式维持“盈亏平衡”;高校通过与受训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培训项目收入,用以弥补师资教薪的不足。高端大牌的专家学者不是培训师资的唯一选择。面对偏低的授课费用,大牌专家学者因聘请费用较高,不列为培训师资首选。很多经验丰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师、优秀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基地信息化进程,缓解工学矛盾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线上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培训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借助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作为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冲破学员、师资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采用网络教育评估。充分借助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评估系统。针对学员培训需求、课后反馈、师资情况、培训机构评估等方面进行线上汇总分析,减少纸质统计费时费力、不精确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分工的细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专业的外包服务可利用信息和规模优势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培训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准确把握培训新风向。餐饮、茶歇、租车采用外包方式,无缝对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急需针对培训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应对培训过程中的诸多混乱现象。具体而言,高校需要联合受训单位建立学员个人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学员的培训情况,并作为其任免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培训档案激励机制的建立,给予学员一定压力和动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考核与评估。采用座谈、旁听、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记入师资档案库,对绩效不理想的教师予以解聘,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师资遴选机制。总而言之,培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全方位加强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高校培训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具体形式如下:一是开展互换讲学。通过高校教师和受训单位学者型官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进行互换讲学,既利于受训学员接受系统性的指导,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从政企高管的实战经验分享中不断反思,对自己就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二是提供继续教育的资源。据培训需求分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中的员工对MBA、MPA、在职研究生等高层次学位需求量大。相关高校可以通过把学历学位教育与基地培训项目有效结合,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资源。三是提供选学选修、公益讲座、高端论坛名额。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举办高端论坛、专题研讨班、大型公益讲座等项目优势,提供受训单位选学选修的机会。比如,给予受训单位一定课程名额以供学员选学。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培训基地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充实培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什么是校本培训?郑金洲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有关界定,认为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范;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模式;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和教改信息等。校本培训的特点,一是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对教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二是基于学校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
二、高校教师教育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师培养体系呈现出一种单一的格局。教师的养成,主要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院校、独立的教育学院以及近几年来出现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院系承担。这种机构所颁发的一纸师范专业毕业文凭,几乎就成了教师职业的准入证书(师范专业毕业证书与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是挂钩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师职前教育。问题是,这种师资培养机制主要解决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来源问题,而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农、医院校或专业来说,这种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就无法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合格师资。从实际情况看,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还是来自于专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非教育专业。由于他们的教育经历是接受非教育专业,因而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实践环节(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习等等)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了先天性缺失,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尤其是刚刚入道的青年教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往往感悟肤浅,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力不从心,教育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教育思想理念陈旧保守。当前,随着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龙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青年教师这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上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这就势必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构成明显的制约和影响。
解决这种状况的唯一途径是继续教育,或者也可称作职后教育。然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教师教育尚未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培养体系,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脱节,教师的进修学习又受各种客观条件(如工学矛盾)的制约,这种情况下,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形式一校本培训就成为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三、笔者所在高校的校本培训实践与探索
(一)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1999年以来,随着新专业的不断开办和逐年扩招,师资队伍出现较大短缺。在学院一系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感召下,每年都有博士、硕士和优秀本科生补充到学院教师队伍中来。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缩短他们的职业化历程,学院从1999年起制订并实施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陕西理工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时间、地点:每年9月一12月,校内;培训对象:当年进校的见习助教和见习教学管理干部(师范专业除外);培训班任课教师:校内相关专业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开设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微格教学、教育测量与统计。培训班由人事处牵头组织,学员上课由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勤,所有课程均有规范的教材,作业、实践、单元测试一丝不苟。三个月培训期满,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方可取得结业证书,倘若一门课程不及格就须随下一期跟班重修。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成为每位任课教师的基本功,这已达成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基本共识。为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院确定由教务处牵头,聘请本校计算机专业和计算中心教师,每年为全院各专业任课教师举办2―3期多媒体辅助教学培训班,培训内容一般为windows操作系统、powerpoint、Macromedia Flash MX等多媒体制作软件的操作及常用多媒体设备如扫描仪、视频采集卡、刻录机等的使用。
(三)教务管理培训
学院从2002级新生开始实行了学分制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并依托校园网安装和开通了陕西理工学院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从传统的学年制到现在的学年学分制,这种变化无疑是全院教务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教务处协同教务管理软件开发商,不定期地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教务管理系统使用维护方法以及课程、成绩、实践环节、学生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计划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传输规范等等。
(四)英语口语培训
为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为提高广大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由学院国际处负责不定期地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聘请公外部外籍教师和外语系专业教师执教,为参训中青年教师讲授诸如英美国情、外事礼仪、英语听力、口语等课程。
(五)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学院还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由青年教师所在系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采用师徒结队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六)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办学指导思想大讨论
根据教育部总体安排,2007年,教育部将对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对学院来说
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学院以此为契机,多次举行各种形式的“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学习、培训活动。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高校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总体工作的统帅和灵魂。2004年底以来,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学院迎评促建的实际,学院开始对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进行进一步的修撰和审定,为此,2005年4月举行了全院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大讨论。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为学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
(七)日常教学中听课,评课,院、系级赛教,观摩教学等
根据校本培训的涵义、特点和校本培训的内容来看,校本培训的方式其实是灵活多样的,它无疑包括了日常教学中的听课、评课、赛教,观摩教学等形式。我院十分重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工作,经常组织教师同行间互相听课、评课,切磋教学技艺,形成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学院每两年组织一次在系部赛教基础上的院级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每届大赛都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勇夺陕理工“院级教学能手”的桂冠,他们在全院教师中树立了名师风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95-02
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继续教育的不断创新,关系到全体师生现实的需求及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现就如何将互动式教学引入我区继续教育工作做如下简析:
一、长春市绿园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绿园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已经基本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我区的中小学教师每年除了要参加省、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之外,还要参加人社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的课题越来越多,培训的时间越来越长,培训的范围越来越广,培训的组织管理也越来越严格。继续教育的参加,与教师职称评聘、年终一次性奖金等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高层次的授课教师、高水平的课程讲解,我们学校提供的优质服务,都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建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继续教育工作尽管每年都在开展,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1. 相当一部分教师心中有着“继续教育无用论”。即使我们把连续三年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但事实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愿意参加学习,希望得到前沿的新思路、新能力,有的则牢骚满腹,阳奉阴违,不仅自己不认真学习,还散播不利于学习的言论,影响他人学习。不少教师甚至因占用了节假日的休息和收取相当的费用而怨声载道。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替则替、能混则混,甚至还有因继续教育培训而上访告状的现象发生。
2. 教师参加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育局布置的任务,凑数字、凑人数、凑课时,进而达到评职称的目的。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是“我要学习”,而是“要我学习”或者“逼我学习”。虽然人坐在那里,却心不甘情不愿,人在课堂而心飞天外。为保持到课率,居然要依靠课前点名、课中查座、课后作业这样的监督方式。监督本无可厚非,但作为素质较强、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使用这种广泛用于在校学生的监督方式,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从另一个角度也就说明我区广大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漠视和被动。
3. 在培训形式上,绿园区的继续教育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和纸上谈兵,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很大。很多教师希望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听优秀教师示范课、临毕业师范学生的优质课来实现教学反思和教学感悟,从中真正的采长补,短提高自身水平;在培训组织上,教师普遍反对上级统一部署,下级遵照执行,固定方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不分年龄、不分科目、不分青红皂白一锅煮的强制性培训,而是希望区分教师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分层次、分科目因材施教。在培训方式上,施教人员往往并非一线教师,提出的理论多凭“想当然”,流于一般案例的分析,对个案和突发性事件没有深入和具体的研究,理论越发呆板。教师希望在方式上加以创新。
三、互动式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我们在继续教育中要采取更新颖、更务实、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继续教育惠及每一年级组、每一个学科、每一名教师。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尝试把座谈式教学和头脑风暴式教学引入到继续教育中来,以互动为方式、以教学相长为目的,以期收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1. 座谈式教学。座谈式教学将采取“以会代培”的方式,让所有接受继续教育备询的教师都能参与到其中,有发言、探讨、交流和争论的机会。
(1)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工作。将区域内教师按年级、学科、职级等分门别类,每20名教师成立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内的学员,必须是同一专业、同一年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按照年龄、学历进行适当的搭配。
(2)要成立继续教师专家组和讲师团。专家组应借助外脑,聘请知名教授、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重点教师担任,成员不超过二十名。讲师团的组成人员可以是各学校的教学领导、进修学校的调研员、各学科年级组长以及其他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成员视调查摸底的情况而定。
(3)请专家组对讲师团进行先期培训,根据所要培训的内容进行指导,力争每一名讲师对课程都有相对翔实的掌握,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对政策和培训目标的大方向有所把握,为下一步的座谈打好基础。
(4)培训阶段。提前一天将培训内容下发给受训教师,让每一名学员有充分思考和收集材料的时间。在座谈式培训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习小组配备一名讲师,就所要培训的内容展开座谈,让每一个学员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彼此之间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讲师负责解答,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在充分争论的基础上由讲师来进行裁决或补充,讲师不能解答的,记录在案,交由专家来进行研究解答。
(5)由专家组进行集中培训。专家组将每个学习小组的座谈结果认真解读并整理后,向全体学员进行传达,让每一个学员能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启发和帮助,对正确的观点加以肯定,对不正确的加以修改或完善,对反应比较普遍的问题加以讲解。
座谈式培训的优势在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反馈;讲师团在两次培训和座谈中对教育理论有着更深入广泛的学习,更加了解当前自身存在的盲点和不足;专家团也能有效地避免“空中楼阁”式的研究,真正地接地气,得到来自众多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形成更实效、更新颖的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座谈式教学的弊端在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巨大,时间和场地需求量大,对专家组和讲师团成员有很高的要求。
2. 头脑风暴式教学。头脑风暴式教学与座谈式教学有相通之处,都是让广大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培训中来,而区别在于:头脑风暴式教学更注重于那些“悬而未决”的课题,调动的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训的结果并不拘泥于当下,而是为了长远的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地说:
(1)必须在培训前确定一个教学目标,使受训教师明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讲师不限制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接受培训的教师较快地产生设想,讲师也比较容易掌握;在尝试头脑风暴式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初期,我们不建议采用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可留在培训成熟之后,再逐步加以深化。
(2)讲师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培训会开始时强调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如通报讨论的进展情况,归纳一些教师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等。此外,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写在黑板上,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看清楚。
(3)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肯定某个设想,又不否定某个设想,也不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培训结束以后由专家组来进行。
(4)召开二次会议评审,由专家组和全体受训教师共同举行第二次会议,集体进行设想的评价处理工作。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本文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势进行分析,谈谈其拓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产生了。
我国继续教育格局呈多层次模式,由六大部分组成:准大学教育、大学后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外语培训、体育艺术教育和老年教育。其实施机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创办;二是某些证书的培训,由团体或者社会力量创办;三是一些短训班、进修班、学习班,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单位举办。其中,普通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中国,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并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规模较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除此之外,在普通高校,一般成立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成人教学系统,管理制度很规范,并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
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演化、发展,并慢慢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立体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继续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慢慢成熟,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新机遇、问题、对策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不管以何种学历毕业,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国人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再是被动强迫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人们更希望得到多方面、高品位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已经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
高校继续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并慢慢普及开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管培训等多样化课程为在岗、转岗、再就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除此之外,发展继续教育,既要多样化,更要注重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2.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发展的问题
(1)某些高校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没有发挥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危机。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方式依然很传统,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没有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高效地进行培训。
(3)需要更规范的管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着多方面弹性,这给其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有的高校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招生办学不合规范,有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骗取钱财。这些都给举办继续教育的高校带来了名誉上的影响。关于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够时效性,到目前,还没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3.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战略对策
(1)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普通高校要树立起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这是根本的职业道德精
神。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的热情与精神,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作为,应重视发展战略、模式、内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订长远发展计划,对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模式、专业、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确。
(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首先,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向外寻求有条件的合作伙伴,一起办学,实现双赢目标。除此,还可以以多层次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单位所需的各类岗位培训。
(3)提升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扎实创新发展,以理论为指导。普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继续教育的承办者,还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先锋。必须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人们正在全新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新的意义。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已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兰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培训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了三个转变:一是培训内容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变到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培训上来;二是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转变到联校片区、学校、教师个人作为相结合上来;三是培训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变到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来,创造一切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确立了以联校培训为抓手的区域继续教育模式。
联校培训是兰州市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将市区60多所学校划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区指定一所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校培训。同时,各县区也划分了联校片区,制定了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联校片区是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的学校联合体,通过片区内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方式,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联校培训是贴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的一种有效培训,这种培训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贯彻“学研结合、分层培训、共同发展”的培训方针,以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主线,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各校优势学科为主体,全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操作平台,力争使师资培训工作求实、求精、求细,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联校培训中,各联校片区和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多种培训系列:
一、 聚焦课堂,培训与教学相结合
联校培训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贴近教学一线,针对教学实际开展培训。各片区学校在组织培训时,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教育科研为纽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第一片区的六所学校开展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片区内各校分别承担了2门以上科目的学科教师集中研修与培训活动,片内学科教师互相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区的七所学校将培训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总结出课堂教学“实、广、深、活、谐、真”6个维度的评价要诀,激发了教师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八片区组织了多次联校观课、评课活动,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运用“观课(听讲座)——评课(互动)——反思”三维一体的交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在培训中,很多学校还采用了“案例培训”、“课型研讨”、“教法指导”等形式。504中学提出“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具体为:严格执行“说课+练课+小结”三段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兰州2中组织编制“大成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部分学校针对学生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探讨作业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作业有效量、作业批改量、作业反馈量的有效设置方案。部分市属学校还开展了集体大备课活动,以新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教研和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到县区。
联校培训还带动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市属各民办学校也加入到联校片区培训活动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理论提升,专家指导与自学反思相结合
在联校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教学理论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山东教育社陶继新、上海闸北8中刘京海、北师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华南师大郭思乐、全国小语会崔栾教授等众多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很多片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名师来兰讲学。专家的指导引领,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各校还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全国各省市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外地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加强了全市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除了与外地的教学交流之外,各联校片区和学校还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兰州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以及各校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都积极参加、指导各片区联校培训工作,为全市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家引领、名师指导的同时,各联校片区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自学中进行反思。第八片区片内各校组织广大教师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进行自学研修,撰写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详细收集纪录每个教师的成果、业绩、学习体会、论文、反思笔录等;兰州民族中学开展了“走进经典、提升自我”的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教育家理论专篇,全市大部分片区要求每位教师阅读8本以上教育教学书籍;部分学校为教师发放了购书卡,为教师自学创造条件。全市各片区、各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多读书、常反思、多动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在教师自学活动中,各片区利用培训简报的形式在片区内交流教师学习体会、培训心得、观课反思等;很多学校利用校刊、校讯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三、培育新人,岗位练兵与岗位竞赛相结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岗位竞赛与岗位练兵是联校培训的又一大亮点。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结对子。兰炼、兰化各中小学实施“青蓝工程”、“新秀工程”,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他们提出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学校新秀,发展为名师、首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领(领上讲台、领进青蓝工程);三导(老教师、教研员、名师指导);四研(研究培养方向、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五培(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机);六听(听课);七查(查教学、班级管理、业务学习);八评(评课、评奖)的八步培训法,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联校培训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各校广泛开展了岗位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兰炼总校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竞赛项目有板书、即时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竞赛,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兰化总校各校通过竞赛和长期教学业绩考核设立首席教师制度。这种以练促训、以赛促训的活动在其他片区也蓬勃开展,各校围绕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技能的掌握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引领、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题为中心,以研带训是联校培训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区在培训中挖掘、发现、收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联校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课题,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推动了联校培训、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突出课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在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中把对高中教师的课改培训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中采取小班额教学,采取理论讲座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特别重视对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的培训,在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讲师团成员准备充分,讲座内容贴近教师需求,培训设计合理、科学,注重教师共同参与,注重课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学科聘请国家实验区的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训的同时,联校培训活动在全市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市教科所和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参与联校培训的指导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指导、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兰州市教育局为指导联校培工作,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中小学联校培训、校本培训评价方案》,并对全市联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片区和先进基层学校,有力地推进了联校培训的顺利实施。
联校培训已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教师研究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备课模式有所革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已经形成,教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学习——实践——反思的方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三是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联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学校单兵作战或全市集中作战的方法,形成了以区域或各类型学校划分组成的培训集团,联校片区的学校强弱搭配、类型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特别是为学科教学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片区内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片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已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兰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培训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了三个转变:一是培训内容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变到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培训上来;二是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转变到联校片区、学校、教师个人作为相结合上来;三是培训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变到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来,创造一切条件,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转变确立了以联校培训为抓手的区域继续教育模式。
联校培训是兰州市探索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它将市区60多所学校划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区指定一所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校培训。同时,各县区也划分了联校片区,制定了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联校片区是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的学校联合体,通过片区内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方式,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联校培训是贴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的一种有效培训,这种培训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贯彻“学研结合、分层培训、共同发展”的培训方针,以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主线,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各校优势学科为主体,全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操作平台,力争使师资培训工作求实、求精、求细,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联校培训中,各联校片区和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形成了多种培训系列:
一、 聚焦课堂,培训与教学相结合
联校培训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贴近教学一线,针对教学实际开展培训。各片区学校在组织培训时,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教育科研为纽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第一片区的六所学校开展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片区内各校分别承担了2门以上科目的学科教师集中研修与培训活动,片内学科教师互相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区的七所学校将培训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总结出课堂教学“实、广、深、活、谐、真”6个维度的评价要诀,激发了教师踊跃参与的积极性。第八片区组织了多次联校观课、评课活动,聘请专家现场指导,运用“观课(听讲座)——评课(互动)——反思”三维一体的交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在培训中,很多学校还采用了“案例培训”、“课型研讨”、“教法指导”等形式。504中学提出“高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具体为:严格执行“说课+练课+小结”三段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兰州2中组织编制“大成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部分学校针对学生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探讨作业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课题,提出作业有效量、作业批改量、作业反馈量的有效设置方案。部分市属学校还开展了集体大备课活动,以新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教研和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到县区。
联校培训还带动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市属各民办学校也加入到联校片区培训活动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理论提升,专家指导与自学反思相结合
在联校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教学理论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递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山东教育社陶继新、上海闸北8中刘京海、北师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华南师大郭思乐、全国小语会崔栾教授等众多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很多片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名师来兰讲学。专家的指导引领,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各校还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全国各省市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外地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加强了全市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除了与外地的教学交流之外,各联校片区和学校还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兰州市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以及各校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都积极参加、指导各片区联校培训工作,为全市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家引领、名师指导的同时,各联校片区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自学中进行反思。第八片区片内各校组织广大教师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进行自学研修,撰写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详细收集纪录每个教师的成果、业绩、学习体会、论文、反思笔录等;兰州民族中学开展了“走进经典、提升自我”的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教育家理论专篇,全市大部分片区要求每位教师阅读8本以上教育教学书籍;部分学校为教师发放了购书卡,为教师自学创造条件。全市各片区、各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多读书、常反思、多动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在教师自学活动中,各片区利用培训简报的形式在片区内交流教师学习体会、培训心得、观课反思等;很多学校利用校刊、校讯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三、培育新人,岗位练兵与岗位竞赛相结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岗位竞赛与岗位练兵是联校培训的又一大亮点。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结对子。兰炼、兰化各中小学实施“青蓝工程”、“新秀工程”,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他们提出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学校新秀,发展为名师、首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领(领上讲台、领进青蓝工程);三导(老教师、教研员、名师指导);四研(研究培养方向、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五培(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机);六听(听课);七查(查教学、班级管理、业务学习);八评(评课、评奖)的八步培训法,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联校培训和校本培训过程中,各校广泛开展了岗位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兰炼总校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竞赛项目有板书、即时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等,通过竞赛,一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兰化总校各校通过竞赛和长期教学业绩考核设立首席教师制度。这种以练促训、以赛促训的活动在其他片区也蓬勃开展,各校围绕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技能的掌握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引领、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课题为中心,以研带训是联校培训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区在培训中挖掘、发现、收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联校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课题,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推动了联校培训、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突出课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在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中把对高中教师的课改培训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中采取小班额教学,采取理论讲座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特别重视对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讲师团的培训,在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讲师团成员准备充分,讲座内容贴近教师需求,培训设计合理、科学,注重教师共同参与,注重课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学科聘请国家实验区的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训的同时,联校培训活动在全市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市教科所和县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参与联校培训的指导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巡回指导、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兰州市教育局为指导联校培工作,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中小学联校培训、校本培训评价方案》,并对全市联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评选先进片区和先进基层学校,有力地推进了联校培训的顺利实施。
联校培训已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教师研究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备课模式有所革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已经形成,教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学习--实践--反思的方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三是加强了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联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学校单兵作战或全市集中作战的方法,形成了以区域或各类型学校划分组成的培训集团,联校片区的学校强弱搭配、类型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特别是为学科教学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片区内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片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中图文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53―04
强国富民,教育是关键;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技术是关键[1]。信息化时代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直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的高端环节,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内容。信息时代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2]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先后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强调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2000年又下发《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下称《通知》),再次提出高校教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通知》指导下,许多高校于2001开始陆续建立专门培训机构,负责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然而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如学校组织不当、缺乏培训经验、教师观念转变不过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等,这些都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本文结合本校的培训实践,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和机房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加强管理“三部曲”推进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和谐持续发展。
一 组织管理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一只粉笔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所以高校教师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技能,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增大课堂容量,更新知识体系。而有组织的培训是普及和提高教育技术最有效的途径。
1行政规定和自愿相结合
在培训的起始阶段,许多高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参与培训的方式,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把学习教育技术当成一种负担。我校则是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对教育技术培训做出硬性规定,并把通过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这样有了学校相关政策的扶持,教育技术培训就有了很好的前提保证。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强迫”教师参与培训,势必不利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各种专题培训班,并给予同等的政策扶持。从近几年报名情况来看,自愿报名比例明显增加。
另外,为了保证教育技术培训长期有效的开展,我校规定教师的教育技术资格证的有效期为五年,这样教师就可以周期性的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至于落伍于时代,有效地促进教师定期学习教育技术新理念和实践技能。
2 全校性和个别院系相结合
本世纪的头几年,是开展培训的初级阶段,也是一个普及阶段,因此每期培训都会有许多教师参加,这势必造成不同院系的教师混合在一个班培训(简称“混班”)。近几年,我校每年职称评审前一期的培训也容易出现“混班”现象。而这种全校性的“混班”培训,无论是从组织管理还是从教学效果来讲,都是很不理想的。
为了相对减少跨院系的“混班”数量,或者缩小其规模,我们每年还会针对某些学院进行单独培训,通过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逐步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技能水平。比方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等。因为这些学院女教师居多,而且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差,如果参与“混班”培训,不但跟不上进度,而且会影响整个培训质量。
3 文理分班和按年龄分班相结合
学校的作息时间相对集中,教师除了从事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有的还要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因此培训时间的安排就尽量固定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这样尽可能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然而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每次参与的教师比较多。就我们学校来讲,每次参加培训的教师大概有150-250名,大小两个培训机房除去一些备用机位,总共只能容纳60几个教师同时上课,因此就需要分班。
在分班问题上,我们坚持的第一个原则是按教师的学科分类分班,尽量文理科不混班。一般来讲,文科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要差于理科。另一方面,在同一学科内部,相对来说,年青教师的基础技能水平要高于年长的,所以我们分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按年龄分班,以35岁左右为界限,尽量把年龄小于35岁的分到一个班,大于35岁的分一个班。
另一方面,分班可以让那些因教学任务或其他原因缺课的教师有一个补课机会,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另一个班的学习,因为不同班的授课内容是一样,这样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培训的质量。
4 普及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经过近10年的培训普及,大多数教师都经历了一到两次的培训。如果不对培训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必将满足不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为了评职称参加培训是一个理由,但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却违背了培训的初衷。
为了与时俱进和提高培训水准,我们对常用软件的使用都设有提高班,只针对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门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经过这种专题班的学习,教师能够在某一个方面应用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 教学管理
教育技术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对教学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 基础理论加基本技能
对教育技术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从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单纯应用。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4]。根据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等级培训大纲,高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分四个层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观念、综合应用)和三个等级。在实践中,各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调整教学内容,并不会严格按照等级来划分,表1是我校调整后的教学内容。
从我校的培训实践来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采取2+8方案(理论和技能课时比为2:8),这样既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了解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新动向,又保证了教师的实践操作时间。
2 讲授加上机指导
在基本技能模块,我们采取的做法是5+5,也就是教师讲授占一半课时,辅导上机占一半课时,这样可以真正提高参加培训教师的动手操作技能。
由于大多数教师的主要精力都致力于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缺乏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经验,这就要求培训讲师要精心编排内容,有针对性的备好课,把在教学应用中常用的技能和一些重难点包含在讲授的实例中,采用实例引导法进行讲授。
上机实践课,要安排培训讲师和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有条件的)进行辅导。即便如此,也很难保证在辅导的时候做到有求必应,有时候为了解答不同教师的疑惑,一个实例要重复十几遍,这样大大增加了培训讲师的劳动量,也势必影响培训的进度和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讲师的实例讲解制作成视频教程,再上传到BB(BlackBoard,毕博)教学平台,让教师可以在机房或者家里进行远程学习。
3 本地讲授加教学平台支持
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的培训,是常规的做法,也是保证培训质量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同时教育技术培训本身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培训。BB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加强协作和组织考试,可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5]。特别是一些无法参加培训和因公在外的教师,有了教学平台的支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学习。
(1)讲稿下载。在教学平台上放置讲师的讲稿,教师可以在家或外地下载进行学习。
(2)实例视频浏览。动手技能是整个培训当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在教学平台上放置实例教学视频,可以大大的减少授课讲师的工作量。
(3)问题解答。对于单个参培教师的个别疑问和难点,一般可以通过上机辅导得到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或者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师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也可以把一些普通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公布在平台上。
(4)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我们一般采取本地组织,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考试的题目和考生的权限,避免考生之间舞弊,并且规范了交卷时间。
三 机房管理
计算机机房是进行教学、练习和考试的重要场所,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房。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好机房,不仅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1 做好机房环境卫生
机房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机房良好的卫生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以机房应该保持通风和散热,定期开放空调,降低室内温度。除尘是机房维护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如果板卡上布满灰尘,容易引起元件短路,烧毁电源,并造成板卡之间接触不好,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2 安装硬盘保护系统
机房的计算机相对于家用电脑和办公电脑,其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和感染病毒,为计算机安装系统保护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计算机系统。从形式上看,保护卡主要有三种:集成在主板的BIOS或硬盘的保护卡、纯软件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其与主板接触不好,纯软件保护卡与BIOS结合不紧密,不能控制系统启动顺序,因此最容易破解,可靠性较差[6]。国内品牌电脑目前一般都提供集成的保护卡,如我校机房使用的联想品牌电脑。
3 利用网络复制系统
重装系统和软件是机房管理员经常碰到的事情,如何高效快速的更新整个机房的软件环境,这就需要使用网络复制,Symantec Ghost软件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许多品牌电脑都集成了该功能,联想电脑保护卡里已经集成了网络复制功能,只要事先安装好一台计算机并作为发射端,通过这个功能,就可以为整个机房的计算机进行IP地址的分配,复制分区或者整个硬盘数据复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通过网络复制功能一次性为全机房的计算机克隆数据时,最好断开外网,因为克隆会形成“组播风暴”,学校网络中心有可能监测到这种“风暴”而停止网络接入层设备的工作,这样就会造成网络复制无法进行。
4 安装网络教室软件
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常备设备,然而如果机房比较大,坐在后面的教师就可能看不清大屏幕。如果两个机房同时进行上课,就会有一个机房的教师看不到屏幕,在机房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共享教师机屏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教室软件一般由学生机客户端和教师机服务端组成。教师机通过教室管理软件可以监控学生机屏幕、广播教师机屏幕、发送文件、远程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则有举手提问等功能。
5 控制网络
互联网能够为培训带来便利,可以方便教师获取资源,相互交流,但是如果不能灵活控制网络,势必影响培训质量,比方教师在接受培训时,上QQ聊天、玩网络游戏。另外在考试时,为防止考试作弊,通过网络设置只允许参考教师登录指定的考试系统网站,并屏蔽QQ等通讯工具。
学校对于网络的控制权限一般归属于学校网络中心,为了网络安全他们不会把接入层设备的控制权下放。要实现控制机房网络,可以在接入层设备和下联的交换机之间新增一个三层交换机(我们添加的为华为Quidway S3526C,见图1),给这台交换机添加IP地址和配置远程控制功能,并配置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来控制网络的访问和数据转发。例如前面提到,在执行网络复制需要断开外网时,如果不添加交换机,就需要人工拔掉接入层设备的上联口接线以断开外网,而现在我们只要在新增加的交换机上配置一条ACL(例如acl number 4001),并定义一条规则(rule 0 deny ingress any egress interface Ethernet0/1),然后在交换机上应用该ACL,就可以达到控制网络的目的,而这一切只需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操作,而无需拔线断网。
四 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受到国家和各高校的重视,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效地开展培训,是所有教育技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各职能部门、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培训策略和模式,使培训能够真正加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增强其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此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刘万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EB/OL].
[2]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Z]:3.
[3] 乌美娜.教育技术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4.
[4]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辉.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94.
[6] 周诚.专业机房的维护策略[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2):146.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rilogy , Advanc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Develop Harmoniously and Continuously
LI Shu-Ku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一)树立继续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理念。把大学后继续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之中,有助于为学校战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把其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中,有助于加强大学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因此,高校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下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为高层次职业化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二)树立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和手段。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贡献?不仅要求其既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也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路。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树立“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理念。高校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高品、高格调,从而突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四)树立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整合理念,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建立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五)树立教育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营销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其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策划了较好的培训项目后,还要有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和推广体系,并把它推销出去。
二、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具体说:
(一)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与影响;
(二)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三)了解国内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分析培训项目的市场潜力;
(五)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方案;
(六)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策略;
(七)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
1、招生和项目推广;
2、项目合作(研发、市场推广、教学组织等);
3、面向培训对象的课程设计(订单式);
4、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5、以(远程)教育培训站点为基础,构建地区性教育培训服务网络
三、加强研发,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为始终保持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研发模式:
研究市场,自主开发;
专家参与,高端研发;
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发工作,仅仅了解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的机会很多,空间很大,可做的培训项目也很多。但可做不等于自己能做,这就要求进行项目研发时,对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要搞清楚。一般来说,高校具有以下的一些优势:
1、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2、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3、把握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
4、聆听国家机关的权威声音;
5、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
6、满足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证书培训项目
1、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比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金融类项目培训中,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和组织合作,重点开展了国际金融证书培训项目:澳洲麦考瑞应用金融硕士:清华――港大国际会计学高级文凭;北美精算师课程班;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课程班,特许金融分析师课程班等。
2、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如,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开发了清华金融工程师、清华金融理财规划师、固定收益投资分析师、清华风险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3、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高等学院一般具有学科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各学科的职业适应性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岗位,一些专业人员的职业适应度往往不高。如何把一些学科进行整合,开发出职业适应性更强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摆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目前国内约有200多种IT认证/培训服务,多数是软硬件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推出的技术资格认证。它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产品针对性太窄,各种认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间隙(knowledgegap)和技能间隙(skill gap)。鉴于此,清华大学会同IT企业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专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在充分吸取国内外IT认证培训体系优点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三个角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角色三者有机整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适应性更强的 IT从业人员培训认证课程体系。目前,“清华IT工程师”已经获得信息产业部等政府主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提升远程职业培训
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学习自主性、个性化强,学习方式灵活,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对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高层次职业化人才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但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尚未定型的起步阶段,远程培训更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2004年初,清华大学作出了“远程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型”的重要决定,为落实此决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改造传统远程教育的新思路,以实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为主的平稳转型。
(四)以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培训项目群为目标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方式,而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一方面要在学员定位、价格体系上形成合理的层次,比如对于某些管理类课程,既可以有针对高层学员、企业老总的培训项目,也可以有针对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到推出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就象汽车产业一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并存,在不断研发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近几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发、运作的培训项目很多,涉及现代管理、工程与管理、金融、公共事业与卫生管理、传媒与会展、法律、信息技术、语言文化、艺术与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群。
四、整合资源,搭建面向学员的开放的社会化学习服务支持平台
高校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什么是资源,什么在包装之后可以成为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要考虑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从有形资源来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师资、学员和学习支持体系(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品牌、服务则属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无形资源。
(一)培训品牌的建立
1、课程设计阶段:发放问卷,调查需求;专家指导,设计课程。
2、教学准备阶段:将学员组成情况及时通报授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学员具体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3、教学过程中,配置班主任定时与学员沟通,征求学员意见,沟通“教”、“学”两方。
4、教学结束后,邀请学员填写教学调查表,为授课教师评分,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此作为今后遴选教师和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
(二)师资的开发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定向性、职业适应性等特点和要求,学员对高深的理论探讨不感兴趣,而特别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所学的知识能马上转化为实践的思路。这些实用性明显的特点,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个名牌教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牌职业培训师。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打造。在实践中,优秀职业培训师的能力构成与选拔标准是:学术水平+表达能力+讲课艺术。高校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应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完善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能力较强、水平高超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有800多名兼职教师,约50%来自清华大学,50%来自国内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
(三)学员资源的开发
学员是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一个有待精心挖掘和开采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富矿,我们曾经对2002年4月至2003年 7月所开办的近100个管理类培训班的8000多名学员构成作过统计,其中,部门经理、高级主管约34%;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层领导约26%;高级公务员约 2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约13%;其他人员约6%。对于这些高层的学员资源,怎样转化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培训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培训趋同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培训趋同现象
1.管理类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随着教育培训规模的整体扩展,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高端培训在办学品质和办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从各高校历年培训项目的实施来看,党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这两大类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党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领导力架构与提升,二是政策和形势分析解读,三是人文修养和人生智慧;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升级转型与决策,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思维;三是企业家国学文化熏陶与管理运用。这两类人员的培训内容基本上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组合与变化,不同高校的相关项目地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倾向。
2.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类同
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其相关培训发展优势较明显,而综合性高校因缺乏与行业的直接关联性,对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就难对接,因而往往在培训空间的拓展中将重点放在了党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二类学科专业性不是太强的培训对象上。
3.综合性高校内部培训项目同质倾向
一些综合性高校充分利用其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继续教育方面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双轮驱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其不同的运作手段和运行机制导致两者阵营对垒,专业背景优势主导下的专业学院与体制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叠与交叉。不同的办学机制与体制,直面碰撞,矛盾无可避免。此外,专业院系间也会出现同质项目的冲突,如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都会有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对象的培训项目,公管学院的干部培训与其他专业学院针对相关行业内的干部培训项目也会发生竞争,而继续教育学院内部不同办学中心也会因同质项目引发不同形式的问题。社会培训需求基本同化和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同类,使得校内培训项目同质化矛盾日益突出。
(二)同质项目引发的问题
首先,培训师资资源紧缺。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项目的类同势必导致培训内容、教学计划与师资遴选都会出现趋同,从而导致校内培训资源紧缺,特别是优质师资短缺,引起人力资源成本人为抬高。
其次,争抢高端生源。同质项目的竞争直接导致校内办学单位间争取的是同一类培训对象甚至同一批生源,在其他办学条件没有明显优劣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的情况,各办学单位重市场、轻内涵,项目的研发、更新升级以及质量建设等得不到更好的保证。
再次,培训机构内耗。同质项目竞争造成一些办学单位过分关注培训资源和生源竞争,忽视培训品牌内涵建设,不利于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策略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并能成为发展的动力。由于教育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谁拥有了培训品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处于培训市场的领导地位。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的构建,是促进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品牌项目认证实施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引导高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强化各办学单位品牌意识,确保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同质项目审批原则与流程
1.项目审批三大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培训环境的规范与有序,可以较好地推进学校教育培训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学校职能部门需要对全校教育培训项目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三大原则性考量和审批。
项目的合法性是项目审批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主要检视办学单位申报的项目中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聘请的师资是否拥有相应的资质;项目的规范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收费是否在政府财经政策框架内执行,合作团队是否具有优良的经营纪录,合作内容是否确保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原则;项目的合理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项目合法和规范的前提基础上,还要看其是否涉及同质竞争和低价竞争等。
2.同质项目审批原则
对于校内不同办学单位申报的同类同质项目,学校坚持以下审批原则,有效避免同质竞争,使学校继续教育走向有序化和品质化:
坚持学校声誉第一原则:知名度与美誉度并举;坚持学科背景优先原则:培育专业化与精英化;坚持品牌项目保护原则:政策倾斜,制度保证;坚持优质项目免检原则:简化流程,鼓励自律;坚持历史项目区域原则:做好做大,做精做强;坚持行业委培规模原则:以一带面,提升质量;坚持新办项目领先原则:激励创新,差异发展;坚持合作协同联动原则:减少内耗,合作共赢;坚持违规事件处罚原则:赏罚有序,良性竞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流程透明,全民监管。
3.同质项目审核的基本程序
一是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在学校层面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相关领导、若干校内外专家和法律顾问等,协调解决一些同质项目的特殊和疑难问题。原则上协调小组的决定为最终决定意见。
二是审议和界定专业学院学科边界。专业学科背景有争议的教育培训项目实施重新审议和界定,协调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审定,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专业学院反馈,然后形成决定,最终确定项目承办归属权。
三是继续教育学院内部整合梳理。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各中心实行区域或行业划块,统筹申报,减少竞争,形成合力,重力出击。
(三)品牌项目引导策略
避免同质项目竞争的有效举措,就是对教育培训品牌项目建设实施政策引导。学校管理层作为引导本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学校监督办学单位实施品牌认证,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其收益是巨大的,花费一定的监督成本也是必须的。所以,学校必须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加大违规办学的查处力度,使办学单位实施品牌项目认证。受训者购买经过认证的品牌项目产品,办学单位精益求精提供品牌项目,从而保证受训者的长期利益,实现双赢,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水平也随之提高。
1.品牌项目的认证与引领
实施品牌项目建设的理念引领,鼓励中心按区域或行业纵深发展,以品质促效益,给予品牌特许,树立品牌标志,形成品牌效应。
如学校某继续教育中心5年内在山东地区完成290多个培训项目,受训学员达1.5万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另一个继续教育中心,从2003年至今在全国烟草系统已经举办了80多期培训班,树立了良好的烟草培训品牌。
2.品牌项目的错位与创新
积极引导专业学院依托学科背景,整合学科资源,凸显专业特色,鼓励原创项目,体现亮点特色,倡导行业分流,实施错位发展,打造高端品牌,鼓励研发专业特色明显的高端培训项目。
如学校某专业学院开发的求是精英班,以高端性、专业性、独创性、针对性、实用性、稀缺性等特质,成为学校教育培训高端品牌的经典范例,目前已成功举办4期,已被推广应用到浙江大学的其他高端培训项目之中。另一专业学院研发的新型城镇化专题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此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举办6期,成为学院重要的原创性特色项目。
3.品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重视品牌项目建设,强化品牌宣传,统筹协调,联合促销,持续统一,形成系列品牌,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学校浙商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经典工商管理总裁研修、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等系列企业家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多年,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口碑。仅2012年,这三类经典精品项目年总收益已分别超过几百万元,培训人次累计1000余人。
因此对于具有高度专业背景,具有独特创新性,并且树立了培训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项目,在实行品牌项目认证时应予以优先权,强化品牌项目的社会吸引力和公信力。
(四)品牌项目认证的原则与流程
培训品牌认证主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质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应具有良好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二是总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原则;三是数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必须满足一定的期数条件、人数条件以及连续举办的时间条件。
(五)品牌项目认证流程
品牌项目认证与实施流程:讨论听证、形成决定并公告、办学中心申报、协调小组讨论审定、意见反馈、网上公示、品牌项目最终确定、管理系统公布8个环节,充分体现品牌认证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三、教育培训品牌项目维护与保障策略
(一)品牌项目开通绿色通道
被学校认定为品牌的项目,根据授权范围,此类项目其他办学单位不得再行涉及。对品牌项目予以政策保护,建立品牌项目资源库,在学校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中开通绿色通道,品牌项目通过系统申报,学校不再审批,可享受免审待遇。
(二)实行年审和抽查制度
品牌项目实行年审制度,一年申报一次。对于已经认证的品牌项目,在免审的同时,学校不定期组织抽查。不符合要求的品牌项目,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免审,以保障品牌项目的公信力,实现品牌项目的长远发展。
(三)建设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刘延东同志在2011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的共识。随着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资源,一些知名高校的教育培训范围也是以高校所在区域为主,逐步幅射到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间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以高校知名度、地域优势、优秀师资等进行博弈与竞争。为赢得更多的教育培训市场份额,很多知名高校开始关注如何在项目策划、课程定制、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在营销策略上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总之,学校继续教育要吸引市场,赢得先机,创出特色与品牌是必由之路,而品牌的根本就是质量。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某些培训机构的问题曝光,教育培训行业,包括一些知名高校的继续教育,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公信力的缺失导致公众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资质与品质产生质疑,而对那些具备教学专业度、教育诚信与责任心的培训机构,特别是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改变大众的不信任心理,以良好的口碑实现自我品牌的塑造与提升,更显得任重道远。
浙江大学近年来致力于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估指标的建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建设体系(简称ZTQS),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办学单位进行自检、自查、自控、自律,建设良好的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环境,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教育以评促建,提升质量
2012年底学校印发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质量奖评选办法(试行)》,设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奖,授予在继续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办学单位最高荣誉奖,目的在于表彰在继续教育事业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及在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居全校前列、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优秀办学单位,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评奖为媒介,提升全校继续教育整体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