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老年病学术会议

老年病学术会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老年病学术会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老年病学术会议

篇1

脑梗死是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我们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血栓通(粉)针剂,配合常规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 [1]。入选标准:(1)急性脑梗死;(2)起病一周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0~35分之间,意识清;(3)首次发病或复发,但前次发作未留任何后遗症;(4)年龄40~75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脏病者;(2)严重肝肾障碍者;(3)有严重糖尿病者;4)有精神病史或严重精神症状者;(5)严重失语者;(6)重度痴呆,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共有65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4岁,平均58.6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平均5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处理。治疗组 :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注射用血栓通(国药准字Z20025652)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h左右滴完,每日1次,以28天为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节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2],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7d,14d,21d,28d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如下,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

3.2 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观察期间记录患者的各种主诉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根据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判断药物安全性。

转贴于   4 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略)

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

4.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治愈率28.6%,总有效率91.4%;对照组基本治愈率16.7%,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表2 治疗28d后两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

5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而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治疗脑梗死的目的是在于增加脑血流量,消除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脂,减少血液黏滞,改善微循环[3]。现代观点认为脑梗死发生后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通过恢复脑灌注,可防止钙离子细胞内流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消除已产生的自由基,清除脑水肿,限制脑梗死面积,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4]。临床上一般采用具有抗凝、去纤、溶栓、降脂、扩血管等作用的药物治疗。本研究采用血栓通粉针来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血栓通粉针剂系由中药三七的根提取的活性物质三七总甙,经无菌分装后冻干而成。其具有明显的内皮素拮抗剂样作用,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起到抗组织缺血作用。能抑制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强自身的纤溶能力,并可使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起到抗血栓形成及溶栓的作用。能使脑组织中及血浆中的丙二醛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对黄嘌呤氧化酶氧化嘌呤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对抗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性损伤[5]。

本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血栓通粉针剂治疗效果显著,在治疗2周后就开始出现临床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11-02

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6例,应用碟脉灵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0-70岁。病程2-15年。稳定性心绞痛17例。不稳定心绞痛19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2岁。病程3-18年。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类型差异无显著(P>.0.05)。

1.2 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发作患者口服硝酸甘油。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控制血糖。治疗组用碟脉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日一次静点,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日一次静点,一疗程15天。

1.3 临床观察 每周记载治疗前后患者胸闷、心悸、心绞痛症状变化。定期检查心电图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化验尿常规、肾功能。

1.4 判定疗效 显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缓解,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消失;有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减轻,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无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无改变或者加重,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无变化或者加重。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P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35.1%,总有效率89.2%,对照组显效率为14.3%。总有效率68.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

不良反应:治疗组仅有1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皮疹、痒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2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脸红。头晕减慢滴速后症状缓解。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正常。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脂质在光滑的动脉血管内膜沉积,动脉内膜有一些粥样脂质堆积形成白色斑块,叫做动脉硬化病变。斑块逐渐增多致使官腔狭窄,血流受阻,致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多发于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临床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种类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烧灼样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或者数十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发作时出现心悸恶心、头晕、呼吸急促、严重虚脱等症状。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多数有心绞痛发作频发及加重,也有无心绞痛史而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剧痛,并向肩部、臂等处放散,疼痛持续时间长。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表现为头晕、恶心多汗、脉搏细弱、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急促。重症病人晕厥、休克甚至死亡。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的范围。病机较复杂,属于本虚标实。病位在心。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本虚标实,心肾亏虚为本,痰浊、淤血为标。

碟脉灵也称苦碟子。其功能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血栓溶解;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降血脂作用明显;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VWF水平,改善血管内皮损伤;增高t-PA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调节r-PA活性和PAI活性的矢衡;降低GMP-140含量,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改善血流变;明显降低舒张压,而对收舒压无明显影响;扩张眼底血管,改善视力障碍;及镇静,镇痛。

因此,碟脉灵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研究表明,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碟脉灵能显著改善患者胸闷、不适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绞痛疼痛程度轻,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少,经过对照优于丹参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岩,胡富清.碟脉灵注射液联合洲邦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冯延民,赵燕国,赵玉春,姜敏杰,许丽星,房莉.碟脉灵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118例[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冯立群,张茁,马毳,张华.碟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朱栗文,张志茹.碟脉灵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晓亮,孙明莉,涤辉.碟脉灵注射液对家兔心脏骤停时心肌和脑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篇3

以前认为2型糖尿病是老年病,而历年的几次调查发现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此次调查发现30岁以下者达5%,而男性为7%。过去建议45岁以上每年查血糖,而现在则建议30岁以上就应查血糖了。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30~39岁的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同龄女性2倍,而其他年龄段男女差别没有那么大。35岁男性患高血糖的比率较1994年上升了4.6倍,肥胖率也是男性高于女性。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因为超重和肥胖的比率也同样上升。一般认为体重每超1千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至少增加5%。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

篇4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47-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革,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脑动脉硬化症是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的发病基础,有效的治疗脑动脉硬化具有重大意义[1、2]。因此,我院2007年2月~2009年5月期间,应用依葛根素注射液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200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硬化患者76例,其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73.84±19.67)岁。头部CT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不能完善检查、配合治疗;②精神异常;③急性或难以控制疾病,肝、肾功能异常;④有出血倾向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年龄、病情和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20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实验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①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按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疗效及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a.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b.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疾残程度1~3级;c.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能自理;d.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e.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3项合计计算总有效率。②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失(采用中国卒中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测定,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失,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失,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失。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葛根注射液实验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无效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实验组治疗后的神经缺失评分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5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以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为特点,其发病原因为: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脑血管痉挛、外伤等。最常见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黏血症等。近年来,因医疗处置所导致的医原性脑梗死并不少见,已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现就我院近年来治疗的9例医原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病例9例,男7例,女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7岁。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T证实,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例,分水岭梗死4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

1.2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包括以下内容:①降压药使用不当4例,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例无高血压病史,以脑供血不足或心脏病症状就诊,就诊时血压160~220/90~120 mmHg。均予大剂量降压药或联合降压治疗。用药后数小时出现脑偏瘫、失语等脑梗死症状。测血压均低于110/60 mmHg。考虑因血压下降过快、过低,降低脑灌注及脑血流速度,致脑血栓形成。②失液、脱水后补液治疗不当2例。1例为脑出血后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治疗,病人进食少,出量明显大于入量;1例为急性胃肠炎剧烈腹泻,呕吐后补液量不足。此2例均为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最终导致血栓形成。③外科手术致低血容量2例,均为外科手术后病人失血、失液、补充血容量不及时,术前、术后血压相差大,收缩压手术后较术前下降80 mmHg左右。低血容量致脑灌注减低,血流速度慢,致血栓形成。④DSA检查致栓子脱落1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行DSA检查,术中动脉硬化斑块脱落,致脑栓塞。

1.3治疗方法

DSA 检查致栓子脱落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其余8例均给予扩容、补液、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中药活血化瘀、防治并发症等治疗。

2结果

9例中,基本治愈4例(44.4%),好转3例(33.3%),无变化1例(11.1%),死亡1例(11.1%)。

3讨论

医原性疾病是指病人在诊治或预防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医学的某种因素所引起的除原患疾病外的另一种疾病[2]。本组脑梗死均为诊疗过程中,由于药物、介入性检查及治疗不当所引发,故为医原性脑梗死。本组病例中药源性占55.6%(5/9),其中,44.4%(4/9)为降压药,11.1%(1/9)为脱水药。脑供血不足病人血压偏高,是由于原有高血压及缺血发作时机体对处于危险之中的低灌注脑组织的一种特殊反应,即试图提高大脑的血液灌注。当脑缺血症状改善时,血压会自行下降,故可及时应用改善脑供血药物而不必应用降压药。心脏病人为防治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输出量,用降压药应注意避免降压过低、过快。应用脱水剂时,应严格监测出入量及电解质,必要时予营养支持治疗,保持水电平衡。本组病例中,33.3%(3/9)为低血容量未能及时纠正所致。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出入量的监测。本组病例均为中老年,其中>60岁老年人占77.8%(7/9),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器官老化,对内外因素打击的应力下降,更容易患脑梗死。因此对老年病人的用药及其他治疗应更加慎重。本组病例经积极治疗后,愈后尚可。

综上所述,医原性脑梗死是由于医务人员多种因素造成医疗处理不当,使病人在原患病基础上出现的脑梗死。临床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医原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尽量减少、避免该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凌国喜,荣阳,孙卓,等.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36-37.

篇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daravone in senile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

SUN Sh-ilei,CHEN Chen.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safty of Edaravone on senile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Methods An opentrail was carried out with 64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daravone for 2 weeks.The neuro-psycological scale of ESS and ADL were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therapeutic effect before therapy and 1,2,3 weeks after treatment.The adverse effects,such asincrease of aminotransferase and so on were monitored at the same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time to evaluate the safty of this drug.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ESS and ADL score of patients of edaravone group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Senile; Diabetes mellitus; Cerebral infarct ; Edaravone ; therapeutic effect; Safty

依达拉奉是羟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1]。但该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和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依达拉奉配合治疗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6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6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来自郑州大学一附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岁(67~92.5岁),发病48 h内。均符合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CT/MRI证实并排除出血,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以往确诊2型糖尿病,接受预混胰岛素治疗,无肝肾功能损伤。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桂哌齐特针、奥扎格雷纳针、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并根据病情予调控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2次/d,30 min滴完,连用2周。两组均未用抗凝、溶栓及降纤治疗。

1.3 疗效评估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等分析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同时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4 安全性评估 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脑出血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3周的各量表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ESS、ADL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和表2。治疗组E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ESS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

治疗组3250.29±15.0564.33±16.6072.22±19.54*78.81±13.06*

对照组3251.46±13.3664.98±16.3265.25±15.9769.06±14.19

注:与对照组相比*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

治疗组3227.84±20.6048.71±26.3366.23±21.85*72.97±21.16*

对照组3229.62±19.8545.13±20.0753.16±22.1863.29±19.68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药物安全性评价 在依达拉奉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考虑与研究用药有关,上述症状在未经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情况下自行消失。研究期间不良时间发生率为3.1%。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脑梗死发病率增加约一倍;糖尿病患者较同龄非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数倍,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具有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预后不佳、致残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脑梗死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密切相关,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级联反应。糖尿病患者本身又长期糖代谢紊乱,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减退,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加重各种代谢紊乱[2]。

依达拉奉是捕获羟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研究采用 ESS评分、ADL量表神经心理分析工具对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发现依达拉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另外安全性评估显示此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研究为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提高其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篇7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半个世纪来,老年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管病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构成严重威胁。高龄老人是老年特征最突出的人口,泛指年龄在>80岁的老人。

动态心电图是无创性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老年病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易患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变,心律失常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导致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对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为了更好的认识脑卒中高龄患者电生理的特点,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治疗,不断提高老年脑卒中的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本研究将70例高龄老人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11月本院住院和门诊高龄患者共70例,其中发生脑卒中的高龄患者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84.5±4.3)岁;未发生脑卒中的高龄患者49例,男性26例,女性23例,平均(85.8±5.6)岁。脑卒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腰穿、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所选病例中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气肿合并肺心病及其他脏器病变者。

1.2方法 应用北京世纪今科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分析仪,连续记录24 h 动态心电图,记录卡记录时间均在上午8∶00~9∶00 到次日上午8∶00~9∶00。剔除其伪差,患者同时记录生活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记录导联为Ⅰ.Ⅱ.Ⅲ.avR.avL.avF及V1~V6共12个导联。心率按连续10 次心动周期计算。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对比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卒中组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比例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心律失常可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肌缺血和诱发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高龄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大部分患者均无自觉症状,特别是对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并有头昏、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的患者。脑心综合征特指急性脑组织循环障碍以及急性颅脑外伤而引起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而脑心综合征常是病情加重和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对患者危害极大,临床医师应早期重视其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加强对心脏的监测,预防泵衰竭,及时纠正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提高康复的成功率。在本次调查中,发生脑卒中的高龄患者组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脑卒中的高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动态心电图检查不影响受检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受受检者自身基础疾病的限制,且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因此特别适合于老年患者的临床检查[3]。高龄老年人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各类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病变,从而及时地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作出积极的治疗,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高龄老年人心脏疾病的早期预防、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尼莫同为神经系统用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以及有明显症状的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如记忆衰退、注意力和精力下降以及情绪不安等。为探讨本药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对58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3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后1~6个月的病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CT/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5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250ml加血塞通注射液500mg静滴,1次/d;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疗程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同每次30 mg每日3片,疗程8周。2组均嘱患者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

1.2.2 测评工具: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和SF36量表。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做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2]和SF36评分,治疗期间检测血压、脉搏,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SF36评分在2组中均衡可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2组进行SF36评分,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活力(VT)、精神健康(MH)及总体健康(GH)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58例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发病率逐年递增。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比较重视的问题。SF36量表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SF36涵盖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8个方面,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尼莫同治疗脑梗死患者,以SF36问卷为测量工具,观察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尼莫地平进入脑组织后,高度特异的与钙通道受体可逆性结合,调节钙离子流入神经细胞,保护神经元,稳定其功能,提高对缺血的耐受性;也通过受体作用于脑血管,减少钙离子流向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调节血管张力,发挥抗血管收缩和抗缺血作用[3]。

本药在体外能防止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组织胺)及其降解产物引起的血管收缩[4],此外还有神经和精神药理学作用。 对急性脑供血障碍病人的研究表明,本药能扩张脑血管和改善脑供血,增加大脑损伤和灌注不足部位的灌注,并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病人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和死亡率[5]。有研究表明,尼莫同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少。动物实验表明,尼莫同不仅可提高脑组织对氧的利用率,而且可以促进脑组织的有氧代谢,增加脑组织内ATP的产生[6],尼莫同可能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恢复和在OSAS所致学习记忆障碍中发挥一定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尼莫同可增加脑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3-2432.

[3] 何雯,汪慧.不同剂量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49-150

[4] 楚胜华,袁先厚,陈卫国,江普查,吴静,郭国炳;经颅多普勒监测和尼膜同对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4,18(6):333-335

[5] 余国峰 杨小锋等. 尼莫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评价[J].浙江医学,2006,30(10):1049-1050

篇9

Youth anemic brain stem dies clinical analysis

Yang Yuping Liu Weiying

Abstract:The cerebral infarction sees in the old age patient,recent years the clinical discovery,the youth cerebral infarction morbidity year by year increased,its morbidity gradually hastened the youth oriented,also simultaneously were partial the patient morbidity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atypical,often delayed the treatment.Therefore,takes the youth cerebral infarc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treatment,thus and grasps its dangerous factor 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ecrudescence which should get sick,has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youth anemic brain stem dies 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95-01

脑梗塞多见于老年病人,近年临床发现,青年脑梗塞发病逐年增多,其发病渐趋年轻化,且同时部分病人发病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延误治疗。因此,重视对青年脑梗塞的认识和治疗,并掌握其危险因素从而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治疗的28例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41.5岁。初次发病27例,1例二次复发。本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

1.2 临床表现:静态发病17例,活动起病11例。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头痛、呕吐、抽搐和共济失调。入院时血压≥19.67/12.67kPa者21例。头颅CT及MRI:基底节区9例,颞叶梗死灶12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

1.3 合并疾病及病史采集。28例中21例病人有明确高血压病,明确心脏病史4例,糖尿病7例,吸烟20例,饮酒18例,高脂血症12例,,颈动脉狭窄4例,肥胖6例,口服避孕药史1例。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入院或就诊时常规行头部CT及MRI、颈部血管彩超声、心电图和化验检查。了解脑梗死的类型,询问发病时间和发病的方式,排除脑部出血疾病,判断脑梗死的临床类型。本组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经予脱水降颅压,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和对症处理。恢复期给予神经营养剂及活血化瘀中药、理疗和功能锻炼处理。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重视对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因意识障碍致舌后坠填塞呼吸道,要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吸氧保证PaO2大于90mmHg。血压的管理:在收缩压大于17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时,以及高血压状态时合并夹层动脉瘤、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时,推荐降压处理。

2.2 特殊治疗。依据脑梗死的类型,询问发病时间,判断脑梗死的临床类型,选择治疗措施。对于小于3小时的各种类型脑梗死,使用组织型纤溶酶源激活物(rt-PA),应用rt-PA的病例 24小时内不抗血栓治疗;对于动脉硬化血栓性梗死和心源性梗死,6小时内行尿激酶纤溶疗法。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以及低分子右旋糖苷血液稀释治疗。

3 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及自动出院2例。

4 讨论

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在上升,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达4.4-15.9%,滕跃华[1]对45岁以下青年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除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供血动脉狭窄(主要为颈动脉狭窄)等传统因素外,肥胖,吸烟、酗酒也是青年人罹患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也表明在青年人发生脑梗死发病因素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疾病占75%,有些存在合并多种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内膜增厚、管壁变硬,当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导致血流的中断,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如这些病症结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共同加重血管的损害,存为其发病基础。

与老年人脑梗死相比,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年脑梗死的发病有其自身特点。首先,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罹患脑梗死的重要诱发因素,吸烟可以使血液黏稠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增高;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一氧化碳可以使动脉内这种细胞的肌球蛋白收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形成,吸烟者比一般人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明显增加。酒精可使血细胞比容和黏度增加,使血流滞缓,从而形成血栓;酒精还可引起心率失常和心脏壁结构异常,导致脑栓塞;酒精可以导致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的不均衡,激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导致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不均衡,从而引起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导致发生脑梗死,研究表明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本组饮酒者18例,占64%。

其次,从本组病例可见,活动中发病较老年病人高,初发脑梗死多见(占96.4%),复发者较少,且多无渐进性加重过程,发病有一定的病因,本组大多可寻及与发病相关的 基础疾病因素和不良习惯,如有明确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史,和吸烟酗酒。其中口服避孕药史1例。另外,中青年脑梗死,临床经过突发,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有些仅仅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等,偏瘫比率低,容易误诊,而老年患者复发多见,临床经过重,易于诊断,这些特点对不典型症状的及时诊断甚为重要。如对中青年脑梗死易患因素及时、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好,本组基本痊愈8例,18例进步,仅2例效果较差。其大多恢复较快,后遗症较少而轻,发病前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生率及继发性癫的比率显著较老年低,可能与年青人病脑部机能状态好,侧支循环较好,发病时病情较轻,就诊及时,病后锻炼积极等因素有关。

重视对基础疾病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青年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郑传友等诸多文献[2,3] 公认它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组有高血压者 21 例,占78.6%,高糖血症7例,占25.7%。血脂增高者12例,占42.8% 说明高血压与本病密切相关,有效控制高血压、有效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预防脑梗塞的关键。

总之,熟悉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各种病因和危险因素,并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干预,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对防治青年脑梗死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来源:取自本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神经内科、老年病区、康复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脑梗死病人共48例。

1.1.2 入组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MR证实;②病程在6个月内;③中等以上程度的抑郁症状,汉密尔顿(HAMD)评分>16分;④至少一个肢体的肌力为3级或3级以下;⑤年龄在70岁以下。

1.1.3 排除标准:①有卒中病史者;②药物过敏史;③严重心、肺、肝、肾病变者;④严重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分组: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7~70岁,平均(60.4±3.9)岁;治疗前HAMD评分,17~29,平均(22.1±4.5)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42分,平均(22.1±8.3)分。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8~70岁,平均(61.2±5.4)岁,治疗前HAMD评分17~28分,平均(22.4±0.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36分,平均(22.1±6.8)分,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2 治疗:治疗组均使用氟西汀(礼来公司百优解)20 mg/d抗抑郁治疗,同时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类同。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剂,脑梗死治疗同治疗组,疗程8周。

1.2.3 疗效评定: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分别进行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程度。疗效评定按评分的减分率标准。神经功能康复、减分率90%~100%为基本痊愈,46%~89%为显著进步,18%~45%为进步,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

1.2.4 不良反应:对治疗组服用氟西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种类、程度等分别进行记录。

1.2.5 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百分率的差异,相关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HAMD评分疗效评定结果 经4周治疗,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13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7例。经χ2检验,两组显效率(痊愈+显效)无显著性差异(χ2=3.36,P>0.05)。经8周治疗,治疗组显效率(痊愈+显效)为16例(57.1%);对照组为3例(15%),两组显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χ2=8.66,P

2.2 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评定结果 经4周治疗,治疗组痊愈2例,显进10例,进步12例,无变化4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进6例,进步6例,无变化6例。经χ2检验,两组显效率(痊愈+显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04,P>0.05)。经8周治疗,治疗组显效率(痊愈+显进)为20例(71.4%);对照组为6例(30%),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8.06,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9例(32.1%)在服用氟西汀的头两周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头痛6例(21%),食欲下降5例(17.8%),失眠3例(10.7%),口干2例(7.1%)。症状程度均较轻,病人可耐受。

2.4 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的相关分析 分别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8周后,HAMD评分与MESSS评分减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治疗组r=0.31,P>0.20;对照组r=0.24,P>0.20。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在20%~60%之间,原因不明,目前认为与躯体致残的严重程度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卒中后发生抑郁,既可导致躯体症状的加重,又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使生存质量降低,同时增加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开支,并可使死亡率上升。

既往的抗抑郁治疗,通常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但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并常服用利尿剂、降血压等药物,加之卒中所致脑损害,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限制了副作用较大的三环类抗抑郁剂的临床应用。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其抗抑郁作用与三环类相似,但副作用较少,故较适合用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篇11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47-02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除各种躯体症状外,还伴有情感障碍,有40%~50%的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1年。脑卒中后抑郁症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康复。本文采用甜梦口服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观察其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4月老年病科住院的脑卒中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4±6.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5.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脑卒中诊断按照中华神经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②神志清楚或治疗后意识转清,并无严重智能障碍和失语;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2]第二版(修订本)(CCMD2R)的抑郁诊断标准;④未接受过抗抑郁药物治疗;⑤无心、肺、肾功能衰竭;⑥无严重颈动脉硬化,无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能配合检查。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改善脑血液循环(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及神经保护[3],不加任何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甜梦口服液(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00403)20 ml口服,3次/d,治疗6周。

1.4 疗效判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Hamilton depression,HAMD)量表[4]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5](modified Edinberg-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MES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评定疗效。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4、6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SS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4、6周MES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后语言沟通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使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疾病严重,易出现抑郁症,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可导致躯体症状加重,妨碍神经功能康复[6-7]。有研究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治疗血管性抑郁的疗效肯定[8],其通过改善抑郁症状,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抗抑郁药均存在治愈率低、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反弹等不足,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甜梦口服液是在《奇效良方》中枸杞丸的基础上加味组方并经科学方法提炼而成,主要成分有刺五加、羊藿、黄精、枸杞子、熟地黄、黄芪、山楂等,方中枸杞味甘性平质润,补而不峻,具滋补肝肾、明目、补血养精之效,尤为治肝肾虚所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消渴之佳品,黄芪、刺五加补气健脾,黄精既补脾气、又益脾阴,熟地养血滋肾阴以填真阴,羊藿补肾壮阳,山楂消食化积使其补而不腻。全方组方严谨,立法标本兼治,全剂配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达到阴平阳秘,充分发挥补肾健脑、调节脑功能、镇静中枢神经、抗抑郁、抗疲劳、抗焦虑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甜梦口服液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平衡兴奋-抑制过程,改善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可改善丘脑、大脑皮质各区的脑功能[9]。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加上脑损害,导致其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故对用药的安全性评估尤其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甜梦口服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肯定,治疗6周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极大改善;观察组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明显提前,可能与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早期参加康复训练有关。

综上所述,甜梦口服液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肯定,其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69-70.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227-233.

[4] Hamilton M.Development of a rating scale for primary depressive illness[J].Br J Soc Clin Psychol,1967,6(4):278-296.

[5] 胡万保,罗祖明,商慧芳.脑卒中4种评定量表的效度、信度及可操作性检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46-2847,2867.

[6] van de Weg FB,Kuik DJ,Lankhorst GJ.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a conort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depress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rom stroke[J].Clin Rehabil,1999,13(3):268-272.

[7] 李西兄.早期康复介入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