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7: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素质教育顺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规则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同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不能离开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很多的运动项目都要按规则进行,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学生遵守运动规范,尤其是对于具有竞技性质的运动必须按规则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平公正,同时,端正态度,用正确的手段获得自己所需,此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正义感。
一、在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两点要求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
在体育教学中,提到规则教育并不是要对学生活动的自由发挥进行限制。就好像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一样,人们只有在遵守法律基础上获得的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运用规则教育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规范,合理地安排,毕竟很多的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规范动作,只有合理遵守才能学得更快,真正对身体健康有益。此外,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同时,体育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适应体育教学中规则的习惯,保证其主体地位,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中规则和开放的关系
规则教育并不是说不重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是要处理好规则与开放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学生的兴趣,为体育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轻松的氛围。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问题会有独立的见解及观点,如果此时体育教师单纯地按照确定的规则开展教学,限制他们思维的开放性,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规则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规则教育。
二、在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重要意义
规则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教育对象能够通过各项技术规则的训练,与制度化的教育规范相吻合。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知道,体育教育最独特的优势就是操作性强。学校中任何其他科目的教学基本就是让学生掌握前人总结的文化内涵或者技能,再进行强化。而体育教学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在操练中掌握活动的技能,主要以锻炼身体为主。体育教育也为规则教育的施行提供了相应的动态资源及场所等。体育课程一般很受学生欢迎,这就给在体育课堂中开展规则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规则教育并不是只在口头上表达,其重在规范学生的动作,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操练的规则。对于体育教育,从根本上说,操作本身的特性就是活跃、善变的,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规则约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必须按照体育运动项目的标准进行,通过奖惩的形式,让学生在受到规则教育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与素质。这是比较困难的,并不只是通过遵守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就能瞬间实现的,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养成把效仿转变为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习惯,即将一些强制性的行为法则逐渐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标准认知,为在社会的最初阶段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规则教育
(一)帮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感受规则的力量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活动及操练是很常见的,大部分体育课的开展场所都是操场,所以有必要将体育活动和规则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遵守运动规则的良好习惯。体育老师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定一些小游戏,当然游戏时必须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遵守规则的自由和快乐,不断地感悟、反思,最后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那么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也会自觉地遵守运动规则。
(二)体育老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由于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所以,为了使学生逐渐掌握规则教育体系,体育老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发挥好规则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及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部署,不断更新,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在设计体育教育时,还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实践,在有效的授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则教育的作用,为社会培养遵守规则的人才。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自身就是很好的授课例子,学生都是以教师为榜样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必须起到模范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领头人,各项操练动作是否标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动作的第一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首先规范好自己的运动动作,以身作则。然后再通过不断地示范讲解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
(四)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加强规则教育
在体育课堂中,根据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有时学生需要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扮演裁判、队员或者观众等,不同的角色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体会到角色扮演的快乐,意识到需要履行的责任,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己制定规则以及角色扮演的具体职责,然后让学生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长此以往,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
体育课堂教学计划的进行必须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米歇尔福柯说过:“纪律可以让人们精确控制个体的力量。”纪律与规则相辅相成,它正是具体化的规则,在体育教育中使用规则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因此,遵守课堂纪律是最根本的规则教育方式。反之,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可能存在危险,比如,穿运动鞋上课,体育课前的准备动作等都是必须遵守的,这些能确保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违背就应该受到惩罚,让他们明白规则的不可抗拒。
(六)体育老师合理评价学生所完成的任务
在体育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相应的点评及总结。对于体育课堂来说,教师的评价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心理学调查研究,教师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实际上,学生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也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即使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相应的批评或者表扬,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分层,毕竟学生的水平也有所不同,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在学校,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体育课,而规则教育又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把握这一机会,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规则教育还有利于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在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兴趣,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授课任务。在规则教育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体育教育中开展规则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规则的重要性,把遵守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希望笔者的探索能够对规则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天,骆秉全.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3(9):96-98,121.
[2]黄聪.规则中的自由:“放羊式教学”潜在的理念与运用[J].体育学刊,2011,18(2):74-77.
[3]聂振财.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中),2011(8).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虽然体育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规范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人把体育规则比喻成比赛场上的法律。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制定出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体育规则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所要遵守的制度,它与法律一样,参与人都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果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没有规则,那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是公民行为的规范,而体育规则是规范运动员或参与活动人的行为规则,两者都是以“规则”的形式存在。在体育活动中,法律是以规则的形式贯穿于始终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把学生所了解的法律常识和体育规则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体育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
体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有着很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技巧等。
二是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也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随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就要让学生参与整个实践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我们应抓住这种意识,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充分运用“规则”和相关法律常识这个“教材”对学生进行守则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同时,让学生制定各种活动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法制慢慢地逐步渗透到学生们的脑海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理解法制,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多数情况是在室外完成,正因为如此,要求对学生遵纪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不同,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跑动路线正确,在规定的跑道上进行练习,强化“不能越线”的观点从而引入《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内容;在接力跑比赛时,可以渗透《反兴奋剂条例》的法制内容;在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落点必须在投掷区域内,强调区域的“有效性”。在这类投掷项目的教学中尤其要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样的法制内容;在篮球教学中,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有犯规的动作,不能有伤害对手的行为,强调动作的“规范化”。这样,在篮球比赛中,很多的学生就知道那些行为可为,那些行为不可以为,如果裁判员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其他体育活动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动脑筋、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重复出现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学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是一项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活动,要求参加者必须自觉遵守才能顺利进行,而且各项体育运动本身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具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些都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是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健康教育——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于室内课上,可以引入《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制内容,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又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
四是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教师在裁判执法中,要判罚准确、手势清晰明了、果断,处处体现公正评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国足球反赌材料向学生渗透《刑法》中“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等法律内容。
责任,重在担当,不论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等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是《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教育要求,都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期待最大的需求是一种担当精神。不难想象,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我有担当精神,一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做事有责任心的人,将会是一个有品德、有追求、能奉献的人。其实,上面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好,志愿服务教育也好,禁毒教育也好,都是一种责任教育,体现的是对未来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因此,“责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强调和突出责任感教育,把责任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可行的。东城区就有许多中小学校是这样做的。
二、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充分讨论,透过实例,掌握法律知识。例如,我利用《法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事例:我们社区有一个叫玉娟的同学,今年11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让她上学,要让她到大伯开的饭店里打工。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问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玉娟的父母让孩子辍学打工这种做法对吗?孩子们都说不对,玉娟应该上学读书,但是,至于为什么不对,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于是我就相机给孩子出示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玉娟的父母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违反了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样一说,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原来享有如此重要的权利。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而且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特殊,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到对他们生理、心理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要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育体,育心,更要把育人贯穿于教学始终。因为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为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加大教育力度,增强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交叉互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体育教育。
一、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竞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竞争精神是指好强并且不服输的精神、不断进取的信念。对大学生而言,竞争不仅是动力, 更是生存的本领,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体育竞争则是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最有效手段,它激励着学生拿出所有的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竞争精神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进行体现的,没有意志品质,竞争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意志品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生理的要求,如身高、体重、体形、灵敏性等,又有体育竞技本身的要求,如竞技规则的掌握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动作要领的掌握等,还有与危险有关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跳马,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以及拳击等。展现意志品质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展现竞争精神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规则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即将走入职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遵循社会运行规则, 否则他们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规则意识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方式。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规则需要的项目性质而言,主要有道德方面的规则,如上课前与老师的问候和交流,比赛队伍比赛之前的问好等;学习方面的规则,如遵守课堂纪律;安全方面的规则,如注意保护规则,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必须遵从老师的指挥,并发挥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秩序方面的规则,如按顺序、听口令活动;涉及到体育本身的规则更多,因为任何一个运动从一个简单的游戏、非正规比赛、半正规比赛到正规比赛、职业化比赛,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体育竞争就失去了公平的概念。学生必须在教学和比赛中,领悟并遵守这些规则,如果违背了退则,就应受到规则的判罚。
3、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
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是紧密相连的。团队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并在内部注重专业分工与合作,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还可以提升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成就感,改善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主要渠道,通过集体活动、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学生就会领悟到团队精神以及协调合作的重要性。责任感就是指个体能自觉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地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体育课堂中很多活动都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如集体活动、体育游戏、分组对抗赛等,即便是其他个人单项活动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计时员、裁判员、司线员等。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验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明白一个角色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的责任感才会增强。
二、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人指出“一切皆修身为本”。用今天的观点分析,就是既要“养性”,同时也要“修身”。而“养性”,就是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修身”则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健的体魄。体育教育就是依靠科学原理,使学生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训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健康成长,为将来建设祖国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体育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单纯的锻炼身体,也要练“心”,促进身心能够健康、和谐的同时发展。因为育体与育人存在一致性,那么思想道德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它的教育也可以被寓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体育——这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中,以体育为载体,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三、体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规则,在体育教育中无处不在,体育运动的开展和进行也离不开规则。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意识到人类活动中规则的无可取代性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运用规则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端正态度,学会用公平公正的手段获取胜利,赢得自身所需事物;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等大有益处。
1 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不同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学,其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有属性,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教学的进行也需要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锻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有属性,不仅为规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场所、时机、情景等,同时还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使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十分充实丰富,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相应的效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对于"知易行难"的哲学思想有所体悟。此外,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为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教师在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以规则为标杆。规则教育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助益。
规则性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学校虽然会在进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将某项运动项目纳入到体育教育中,但项目竞赛规则的精髓仍旧会保留,否则运动项目就会失去其本源内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竞赛规则必须受到坚定的维护和严格的遵守。同时,体育竞赛规则也能够以小见大的对当前的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进行相应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这种规则教育的学习中,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提前预演,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利用规则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时,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特定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契约精神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 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在体育教育中,将规则教育与体育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戏,游戏中设有不同的规则,使学生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感悟和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终付诸行动。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由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手段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使这种教育规则体系更好的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使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规则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示范,将规则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这些集体活动中时,难免要不断的转换自身的角色,这时就可能会有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担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等。大多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多种乐趣,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担任相应的责任,进而对规则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师评价
在每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为确保公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有针对性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少批评多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养成。
3 结语
规则教育手段十分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为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形成,学校还需对规则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天,骆秉全.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3,09:96-98,121-122.
引言
当今,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动了社会的各个行业,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受高新技术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新型的、学习内容数字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信息接收的途径。但在网络教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涌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受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的学习资源“千人一面”,系统不能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进度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符合其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使其学习效果未得到明显提升,从长远看,必将影响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黏性。本文将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与Web挖掘技术相结合,利用Web挖掘技术中的Web日志挖掘技术,根据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保留在Web服务器中的访问日志记录,挖掘关于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征、学习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不同的受教育者生成有针对性的、内容各异的页面推荐集合,实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
1Web挖掘技术
1.1数据挖掘技术与Web挖掘技术
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是指在大量、无序的原始数据中,捕获先前未知的有用模式的过程[1],其处理的对象是结构化的数据。Web挖掘技术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应用领域延伸至网络,将其处理对象的范围扩大至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Web服务器及各类文档的信息,比如weblog、文本、视频、图片等,运用相关算法进行分析,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模式。Web挖掘可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及Web日志挖掘。Web内容挖掘主要处理网页的内容,包括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2]。Web结构挖掘是对网络文档结构及各个页面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学习,提取有用的信息。Web日志挖掘则以用户访问网站时留在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信息为对象,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模式。
1.2Web日志挖掘技术
Web日志挖掘技术处理的对象涵盖了用户的注册信息、服务器日志记录、用户查询记录和Cookies日志等数据[3]。但这些原始的日志文件并不适合直接进行挖掘,须经历一定的处理过程。Web日志挖掘具体由四部分组成:原始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挖掘过程和模式分析[4]。见图1。传统的网络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将教育资源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受教育者通过访问网络教学平台,自行选择课件、习题、试题等学习资源。网络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在学习平台的构建时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化的考虑,以致平台展现给每个受教育者的信息虽然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很丰富,但却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受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获得的服务也较为单一,不能快速获得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需求的学习内容。为此,应对中间层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详细设计和进一步扩展,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并满足各个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建立一个以Web日志挖掘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教学模型,以服务器端的Web日志文件记录的受教育者的个人注册信息、浏览内容、访问路径等信息为对象,利用相关的算法,实现对学习资源的聚类、用户的聚类并生成用户浏览模式集合,再利用个性化推荐系统将符合受教育者个性特点的学习内容呈现给相应的用户,使受教育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所需的课件、习题、试题、视频等资料集合,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得到很好的改善。具体模型见图2。
2算法分析
在图2所示的网络教学模型中,Web日志挖掘模块是核心,实现对受教育者、页面的聚类以及受教育者学习规律的总结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是该模块重要的技术手段。聚类分析主要实现对页面和受教育者的聚类。页面聚类是将被受教育者频繁访问、相似度较高的学习资源聚为一类,以便在受教育者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为其推送同类资源,缩小了推荐系统的查找范围。对受教育者聚类是通过跟踪Web日志中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将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相似的受教育者聚为一类,分析各类受教育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为每一类受教育者定制相应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能够按需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而关联规则分析则是根据Web日志中受教育者对网页的浏览记录,用相关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网页集合。从挖掘结果可知哪些路径被受教育者频繁访问,可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并预测受教育者的学习趋势,同时完善页面之间的链接,使受教育者快速访问到所需的学习资源。以关联规则分析为例,涉及到的算法主要有Apriori算法、FP增长算法等。本文以Apriori算法为例,实现对受教育者访问频繁网页的挖掘,最终生成学习内容页面推荐集合。Apriori算法相关术语设S={s1,s2,…,sd}是所有项的集合,T={t1,t2,…,tK}是所有事务的集合,每个事务ti包含的项集都是S的在子集。项集X、Y均是ti的子集。X∩Y=Φ.将蕴涵表达式XY称为T的关联规则。衡量关联规则的强弱有两个主要的指标,分别是支持度、置信度。支持度确定规则可以用于给定数据集的频繁程度,而置信度确定Y在包含X的事务中出现的频繁程度[5]。设定min-sup和min-conf为最小支持度阈值及最小置信度阈值,若T中存在关联规则XY,使得以下两个式子同时成立:support(XY)≥min-supconfidence(XY)≥min-conf则XY被称为T事务的强关联规则。找出全部强关联规则是关联规则分析的最终目标。关联规则分析中的项集是指包含0个或多个项的集合。若一个项集由k个项组合而成,则称为k-项集。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6]。频繁k-项集的集合通常记为Fk.将产生频繁k-项集Fk的候选k-项集标记为Ck。Apriori算法是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7]。该算法分两步:第一步,发现满足最小值尺度阈值的所有项集,产生频繁项集;第二步:从上一步发现的频繁向集中提取所有高置信度的规则,即强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运行过程设M是对服务器日志进行预处理后得到的事务数据库,记录了6个学习者对网络教学平台访问的网页路径,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H1,H3,H4,H5}是被受教育者访问频率较高的网页组合。可以在这些网页间增加链接,使站点结构更完善,也可将这些网页形成学习内容集合直接推送给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受教育者,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在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上引入Web挖掘技术,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所有受教育者接收到的知识信息不能因人而异、学习模式过于单调的问题,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受教育者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春明.Web挖掘技术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35-36.
[2]李雪竹,王锋.Web数据挖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8):1502+1505.
[3]赵培鸿.Web数据挖掘综述[J].无线互联科技,2013,(02):6-7.
[4]顾兆军,李晓红,王伟,黄杰培.Web日志挖掘中的会话识别方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2(04):45-49.
[5]基于关联规则的购物篮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04):430-434.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阶段,在思想认识上也越来越成熟,非常善于想象,敏感又好奇,喜欢模仿,但是相应的辨别能力较弱,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违法犯罪。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势,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基于教材资源优势,树立小学生的法制理念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学科,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在编排教材内容的时候,设置了很多的法制教育内容,均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知识水平、认知情况等进行编排的,其内容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比如,在三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了《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并且将其分成三个板块进行讲解,分别为《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在小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一些游戏,让小学生可以亲身体会、了解相关规则,并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与规则概念。同时也可以从家庭、社会生活、学校这三个方面,展现不同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相应的规则,并且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状态,进而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树立一定的法制观念,明白规则、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老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遵照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利用一些小学生熟悉的实例,对教材中存在的法制素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挖掘,以点带面,进行全面的扩展,让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并且将其和学科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制观念,知道利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习惯。
2.注重课堂体验,提高小学生法制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小品表演、辩论会、情景模拟等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让小学生可以对法律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理解与学习,有效增强小学生遵纪守法的程度。比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对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标志等进行了解,同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找出其中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小学生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可以对自身的一些交通行为进行反思,明确自身是否完全做好了“守法”。又比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小学生明白在买到不合适东西的时候,可以进行退货,或者拨打“315”电话,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自身的掌握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解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
3.时事政治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提高小学生法制素养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实践、时事政治和学科优势的结合,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素养。
首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教育主要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到生活当中;在生活中进行创造,并且在创造中展开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收集相关的法制教育素材,在社会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一些生活实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小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进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比如,在学习《我们的民主生活》这一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从最常见、最接近的事情着手,联系本班班级干部选举、优秀学生选举等实际活动,通过参加、讨论、分析等形式,让小学生了解到选举的神圣性,并且明确自身的选举权利,让小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民主选举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主意识,同时为小学生的社会民主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比如,在学习《规则在哪里》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引导小学生对身边的规则进行了解,如,学校中的规则、家庭中的规则、商店中的规则、马路上的规则、社区中的规则等,这样就可以有效拉近小学生和规则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可以体会到规则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自觉予以遵守,提高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法制素养。
其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不仅只是对法律知识的教育,还要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上与课后的教学,还要加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对《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栏目进行关注,通过相应的分析与讨论,有效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完善遵纪守法的行为。同时,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分析、讨论,让小学生对事件进行发言,初步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实现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科特点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2、家长在工作之余,用于与孩子玩耍或教育孩子学习的比例高于家长自我学习、工作、或娱乐。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多数家长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能力发展、以及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能力发展的问题。
4、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5、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不能了解游戏活动、操作活动、探索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义务感的起跑线。对知识学习要求过高过急,忽视依靠孩子通过自主的活动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环境不能发挥良好作用。
6、2至6岁幼儿家长年龄在26岁至36岁之间,用在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忙自己的事业。31.82%的家长还要照顾老人,精力分配不当势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社会化大教育观逐步得到深化。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没有较好地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欠缺,经验少以及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二、思考及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利用;重视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发展。家园一致培养儿童遵守规则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育方法;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须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关于幼儿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有这么一段佳话:在一次为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举行的聚会上,一个老学者受到采访:“请您谈谈,您是在哪个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学者略想了一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我重要的思想:东西要放整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常规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内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渐渐培养起来的。还记得“非典”时期全民所接受的教育吗?我们一再被叮咛开窗通风,全面饮食不挑剔,尤其是洗手的科学方法。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防卫方法,有效地帮助我们走进安全地带。然而,“非典”时期提醒人们这一切早已是幼儿园里的工作常规和教育内容。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的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常规不只是日常规范,它涉及的范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关于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安排的总体规定;(2)关于幼儿园中各环节中各种活动及每一种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规定;(3)关于幼儿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实在,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体化的初始阶段(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起,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但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补充和完善方面,很少涉足常规本身和教育过程、方法的研究,从而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无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充分说明体验和理解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基础。现就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常规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但在教师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的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捆绑式的常规教育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口头上。
(一)在常规教育中过分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育者认为小孩子幼稚无知,只会服从,出现了制定常规的“权威性”,教师成了常规的供应者,支配者、执法者,是集体中唯一的智者,是至高无上的,幼儿在常规制定中没有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只会让幼儿形成对权威盲目的信奉。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却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的常规教育的危害。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甚至是心灵的麻木。
(二)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