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7: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问题导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拓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问题导学法之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一种颠覆。而在问题导学法应用过程中,“问题”则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核心与灵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问题设置的合理科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笔者要遵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适中性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设置,问题不可难度过高也不可以难度过低,这样才能最大的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调动学生问题思考积极性。其次递进性,问题设置要注重前呼后应,不要随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在问题的递进中使教学浑然一体,这也才能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最后是重点性,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在哪里,在重点知识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理解难度。
二、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1.问题导学法课前应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需要一个理解消化时间,而初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往往没有较多的课堂时间引领学生慢慢消化数学知识,这就很容易出现浑沦吞枣的教学现象。为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发重视翻转课堂以及课前预习的教学作用,但是很显然由于以往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作为引领,因此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却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程教学时,此节课程中的知识以往学生就从未涉及,因此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问题导学应用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4x+6=x,问将-2带入到公式之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并问学生如后构建出x=-2的方程,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更易让学生理解“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未知数为方程的解”的知识重点。
2.问题导学法课中应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样教学方式惯性较强,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教师漠视,因此教学效率比较低。而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从本质上颠覆了这种教学现状,真正的将“教”转变为“导”,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节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几个问题,如以书桌中的几条线为例,问学生书桌两边的边缘线是何种关系?边缘线与书桌平面又是何种关系?并将课本立于书桌上,问学生课本与书桌为何种关系?从而在这样的问题下,引导学生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将课堂教学主动权归还了学生,因此更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问题导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高中数学中,问题一直存在.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的作用,进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例如,在讲“概率”时,我提出问题:将一颗六面的骰子接连投掷4次,有3次出现2点的概率是多少?同时,我将班上的45名学生分成5组,每组9名学生,拿出5个骰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上老师,继而爱上课堂.同时,在问题创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素质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保障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某次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三角函数有哪些公式?有的学生答:正弦函数、正切函数;有的学生答:余弦函数、余切函数.我再问:谁能将这些函数的公式及演变过程写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去黑板上写.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师生协作互动教学的开展,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总之,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引导、指导学生主体深入学习、高效学习,是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 在引导、指导学生主体学习进程中,教学工作者结合各自教研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问题导学模式,以其所具有的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启迪学生思维分析、推动主体探究实践等独特功效,成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首选. 问题导学模式,抓手是“问题”. 关键在“导”,目的在“学”. 高中数学教师要实现问题导学的“有效性”目标,就必须切实做好“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导入”两个重要工作. 因此,在新型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有效性”简要议论.
一、数学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育学认为,问题导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数学所设置的数学问题,实现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掌握,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有效理解. 众所周知,问题导学中的“导”,是引导、疏导的意思,也就是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体更好地学习认知其教材内容. 不可否认,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轻视问题导学环节的设置,过分相信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很好地设置一些针对性、紧扣性数学问题,引导高中生借助于“问题”从而窥得教材的中心要义和编排意图. 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目标有效转化为数学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重难点等,设置具有启示性、引申意义的数学问题,组织高中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认真研析,进而认知和获取该节课数学知识点内容,推动高中生更加深入掌握数学知识要点.
如“指数函数”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认真研析该节课教材内容基础上,根据该节课教材所提出的“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教学目标,以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点内容,在教学新知环节,向高中生逐步设置了“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是否是指数函数,应该如何来进行判断?”“指数函数的性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等内容,以此引导高中生通过所设置的数学问题,逐步领会其知识点内涵,掌握其知识点要义.
二、数学问题的提出要便于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双向性、互动性实践活动. 问题导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已成为推动教师、学生等多方面有效学习、深入互动、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 笔者发现,不少高中数学教师问题导学活动的开展,只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而对数学问题的“导学”功效没有有效的实施,导致“虎头蛇尾”现象的发生,导学活动所设置的问题,成为教师或学生一方的独立活动,降低了问题导学的实效. 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问题导学要实现“有效性”目标,就必须将双边互动融入和渗透到所设置的问题内容之中,组织和推进高中生参与教师的导学活动,从而在深入互动的双向流中,实现问题导学功效最大化目标.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参与到互动式教学进程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了生动演绎,并且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意图的达成,创造了有效条件,提供了生动载体,推动了教与学的活动进程,提升了教学效能.
三、数学问题的内容要呈现可探究性
问题导学的“导”特性,需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深入探究、认真探析予以呈现和展示. 笔者以为,问题导学“有效性”应该体现在教师通过问题案例的设置,进而引导高中生更加深入、有序、有效地思考和探析,从而实现高中生数学探究能力素养的有效锤炼和提升. 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问题导学手段时,不能结合讲解内容,简单地提出数学问题就了事,而要设置具有一定探究性、一定延伸性的数学问题,组织高中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进而在其掌握初步数学内容基础上,实现对数学深层次内涵要义的掌握和认知,提高其数学知识素养.
如“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中,教师在其“二元一次不等式ax + by + c > 0和ax + by + c < 0表示平面域”知识点讲解基础上,为促进高中生对该知识点内涵的深层、深度认知和掌握,设置“画出(x + 2y - 1)(x - y + 3) > 0表示的区域”具有探究性的内容,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分析、解答等探究性活动,让高中生在探究分析中,实现对“二元一次不等式ax + by + c > 0和ax + by + c < 0表示平面域以及图像作图方法”等知识点内涵要义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总之,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进程中,要实现其“有效性”目标,要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探究为主线,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功效,充分调动其教学要素,扩大问题导学功效,推动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能.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空间性,对学生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认为初中数学不好教,学生不愿意学,也学不懂。主要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规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就应该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学生进行学习,利用正确地、有效地教学措施不但加强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问题导学法使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以此实现知识学习的自主获得。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直接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的新课改要求,而且突显了“探究为主,自学为主”的教学新要求,将传统的教学重点转变为重视和培育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多项能力。可以说,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中,数学教师应当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初中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问题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和重点内容。问题导学法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情景性和规划性,因而又被称为问题情景教学法或是设问教学法。在具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数学教师必须对“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切实体现问题导学法的模式特点,数学教师须要在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兼顾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实际的教学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时需要事先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给学生提供与问题息息相关的情景氛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和评判,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成果并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问题导学法开展时可以让学生展开相互的评价方式,包括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班级其他同学的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自己数学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数学教师要对此受到重视,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有层次的设计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思考问题,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就能分清教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设计“几何图形”的教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几何图形的概念,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才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2.切实做好课堂提问
要想有效地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切实做好提问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字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教学内容的图像,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图像,并根据自身对图像的分析提出教学问题,这样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学问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自主的探索教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提问法,让学生从游戏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游戏,将问题结合在游戏中,学生就会边做游戏边思考问题,这时问题导学法就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
在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具备清晰的认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以使其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其次,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巧妙地点出所学的知识与所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往相关性的方面进行考虑,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完成教学问题思考后,学生需自行去完成问题的求解过程,从而有利于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4.巩固学习知识
当学生完成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接下来教师需开展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学,而使用课后习题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因此,首先教师需精选有代表性的教学习题,进而要求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习题作业,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此外,通过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法,既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到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原则,又可以灵活调动数学课堂氛围,并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问题导学法的特点来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将问题导学法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任务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成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当前很多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一些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造成学习难点越积越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理解能力好,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虽然每节课都能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成绩很好,但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通过翻阅资料,决定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问题”的内容设计要重在“导”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上做足文章。
1.计算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新知生长点。一个好的导学问题应该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写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想一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学一学。预习例题11.25+2.41,3.66-1.25,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3)试一试。试着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4)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这组问题导学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在第一问中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第二问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第三问让学生理解在小数加减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两个数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2.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生活中的知识原型。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同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可设计如下的问题自学:(1)我找到的百分数:___。(2)读作:___。(3)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__。(4)我还知道 。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不仅使学生能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这个概念意义。
二、“问题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材内容也有难易,因此对概念、公式推导等难点内容,许多学生仍处于“未知、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继续以《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数?并请指出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我找到的百分数:衣服里料成分涤沦60%,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
生2:我找到的百分数:毛线里的山羊绒98%。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
生3:我找到的百分数:肉松里蛋白质42%。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肉松中所含的蛋白质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
生4:我还知道:(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数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3)百分数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量,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是可以的。
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黑板上板书:60%表示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100,98%表示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100,42%表示肉松的蛋白质质量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100。这样学生便能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合适的答案填空:120%,97.8%,0.000001%,100%。(1)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达 。(2)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 。(3)爸爸的身高是小明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意义合理选择不同的百分数,确定在哪一个范围内取舍比较合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于“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未必全部理解,只是把教材中的归纳性知识填起来而已,我引导他们明白“比值是两数之比”的意思,生活中“率”的概念有: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两个数的比值关系。
二、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有步骤实施问题导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课本预习,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需求产生的基本前提.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行为以及生理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在进行课本预习时,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进行思索
在问题导学法中,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在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在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旁敲侧击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入了解.(2)回溯知识.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知识或者题型,然后在找到问题与某一知识点有关联之后,寻找相应的解题方法.(3)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变通和运用,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例如,在学习椭圆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问题的实质.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函数知识与椭圆的标准公式和学生讨论的话题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巡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流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小本上写下来,等到小组汇报时,再由教师帮忙解决,并且在完成小组汇报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总结工作,启发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里的知识的学习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处于优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呢?问题导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同时,问题导学是对新课标改革“以学生为本”理论的实践,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一、问题导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被动地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不利影响.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并且枯燥无味,让学生觉得更加无聊,对高中数学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认识问题导学模式,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实施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
1.创设特定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每一节课的开始一般都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出本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导学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之初就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利用问题导学法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同学们,以咱们教室地面为例,A同学站在地面上、B同学躺在地面上,那么请问:A同学和B同学分别和教室地面这一平面是什么关系呢?以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导入本节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思考、小组探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或者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回答.这样,能让学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还能学会合作.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表现自己,也会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了解学生的问题答案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对知识面进行拓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讲“集合”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出集合的概念,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组成一些集合,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在列举集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无法构成集合的情况,这就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
3.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活动.高中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在课后也应该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己动手实践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加深刻.课后实践活动主是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几个人讨论合作,从而对高中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课后的实践活动,对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课后的实践练习,可以以@样的形式布置:从你的生活用品中,找出一个圆柱体,亲手测量底面圆的半径、圆柱的高等数值,并且计算出这一圆柱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不仅能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
在构建问题导学时,提问前、提问中、提问后是教师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点,而理答就是处理关键点的策略。什么是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的反馈,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应和处理的策略。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巧妙设疑质问,借助理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巧妙设置趣味式问题,直面理答,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新鲜刺激、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变枯燥为兴趣。
比如人教版必修三“算法的概念”,由于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无法深入探究,这时,课堂学习氛围将会陷入僵局。而直面理答,就是直面学生的知识基础,将算法的概念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为此,我设计:“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羊过河,可是,只有一条船,这只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和两只动物,如果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比羊少,这时狼就会把羊吃掉,这个人怎样才能把这些动物带过河呢?”这个问题巧妙地将算法的概念融合到情境中,学生如果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分析,这样枯燥的逻辑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就变得生动了。但是,如果教师简单地将课堂定义为趣味性问题导学,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当学生的兴趣被问题所吸引后,教师就要逐渐将形象的知识化为抽象的知识,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深入学习算法概念,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巧妙设置质疑式问题,直面理答,引导学生探究
质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质疑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质疑式问题什么时候提出?直面理答就是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点巧妙引导。
比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这部分内容,由于几何体相对比较抽象,虽然高中生已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对于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还是存在较为抽象的状态。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以问题提问学生,而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突破,有的还有可能被问题所吓倒。在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时,想到了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质疑:“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的关键点,他们为了释疑就要抓住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而空间图形比较抽象,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或想象,最终对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性进行理解。可以说,直面理答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准质疑的最佳时期,提升问题的品质,把数学问题向更深的地方延伸。
三、巧妙设置层次问题,直面理答,降低学习难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直接就问题的结果进行提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为几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复杂到简单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逐渐被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平面与平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得出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问:“(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在这种分层次问题提出下,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交流、验证,进而得出了平面与平面判定定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层次式提问可以使教学的难点部分得到分化解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
四、巧妙设置复习式问题,直面理答,温故而知新
在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数学教学中的新知大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直面理答,找出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上,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以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复习式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分别能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的提出,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我结合月球探测等相关实际生活情况,使学生明白了许多知识光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要认真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可以提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复习式提问的运用比较广泛,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小结,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式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真正称得上合理、有效。
总之,理答所关注的是问题导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对教师调控课堂有着重要作用。要让问题导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堂提问的有效“生长点”,直面理答,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进而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韦慧.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索[J].成功,2010(10).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理念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经教师们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订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导航仪。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相关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导学案教学问题,如:很多学生对知识学习没有系统地把握,不清楚重点、难点知识是哪些,也不清楚所学知识有何意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懒散,缺乏主动意识,不清楚学习目的,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有些初中数学教师的导学案设计难度太大,没有过渡阶段,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致使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时效果不高;由于导学案教学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检测性练习题目的设置不合理,有时问题过于简单,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轻易就完成了,没有一点挑战性。而有些问题过于难,学习水平稍差点儿的学生做不对,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在导学案例题设计中照搬课本教材,使得导学案设计毫无新意,也致使学生一味模仿,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对导学案的依赖过大,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对策
1.编写、设计导学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相符合的学习目标,要突出重难点,梳理知识结构系统,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同时要注意设计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或者创设特定的问题和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多角度、多方面地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注重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后,要注意导学案教学的及时反馈,可以设计一些检测学习效果的环节,准备适当的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大概的了解,凸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2.导学案的设计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导学案教学中,预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笔者在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在拿到导学案预习一遍之后仍然一头雾水,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仅停顿于字面意思,对导学案中设置的例题看不明白,对习题没有任何解题思维,无从下笔。研究后发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过于难,问题设计难度偏大,整个设计思路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换句话说,导学案设计只是偏离学生的独角戏,没有起到任何现实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在知识点的理解中适当添加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由易到难、节节攀高的过程引领学生循序渐进,有效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达到预习的目的。
3.导学案设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分层设计
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智力因素、发展程度等的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都一致的教案内容是不科学的。学生个体发展程度、能力都不同,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导学案的目标、内容、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进行分层设计,分为A、B、C三个层次,对C层次学生的要求要相对低一些,要求他们能够听懂课堂内容,解决简单习题即可,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有助于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B层次的学生在完成C层次学生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挑战A层次学生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的竞争性。A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为扎实,针对这些学生,导学案的设计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他们不仅能明白教材知识、解答习题,还能够活用知识,灵活解题,学会举一反三,向更高难度的知识挑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导学案中的分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前提,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4.导学案设计要选择合适的例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通过了解知道这位学生的老师是某位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学生会模仿老师,这是教学阶段最常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教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导学案设计中多下工夫,多用心。教师对导学案设计中例题的选择多进行创造性设计,不要一味照搬课本教材例题,不要让导学案教学流于形式,成为翻版课本教材。教师要根据课时知识在与课本习题难度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课本习题进行创造性设计,换一种形式对例题进行改编,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和运用,还避免了学生模仿、抄袭课本例题的现象,扩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导学案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和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都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充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研究者。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导学案设计中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等,比如可以设置“友情提示”环节,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学生在导学案预习中通常都会遇到一些学习困惑,这些疑惑由于不是在课堂上产生有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学生都有畏难心理,可能就会撇开疑惑接着进行下一环节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巧妙设计“我的疑惑”这一环节,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困惑写在上面,并提倡、鼓励学生先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跟同学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在课堂上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难题不再张口就问,学会了先自己主动探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并研究了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帮助。
参考文献:
一、巧妙“引问”,智慧理答,在突破盲点中切入课堂
由于每个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模式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盲点,巧妙借助问题让学生有效切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连续呈现问题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学生难以深入教材进行探究。为此,我从生活人手创设情境,引入地图,然后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根据如下描述作示意图,并指出学校和小红家,小明家、小东家的位置。小红家:出校门向东走120米,再向北走300米;小明家:出校门向西走350米,再向北走200米,……”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切入到本课的探究,我巧妙设问: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由于这个活动将地图上复杂的知识分步化、简单化,而学生一步一步的操作,就能逐渐理解地图上所运用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盲点就会被巧妙的突破了。可以说,理答策略就是要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问题的反应程度,巧妙化解,从而让学生有效切入。
二、巧妙“追问”,智慧理答,在拓展思路中找到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答策略就是及时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契机点,巧妙追问,从而借助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量角器去量一量所研究图形的内角和,再顺势提问学生“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学生就容易引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并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但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相对直观阶段,教师及时追问: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然后教师借助投影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总结,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三、巧妙“反问”,智慧理答,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思维会出现偏差,而学生自己并没有发现。这时候,如果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将正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教师能抓住错误点巧妙反问,会让学生的思维出现转机,从而开始自我反省。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对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做拼图游戏,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1)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吗?(3)思考乘法算式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对问题(1)和(2)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问题(3)看似难度较大,但经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易于提出谁是谁的几倍(“倍”与“倍数”仍不能分辨),此时我又适当地加以引导,这样就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2.提出问题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是提高问题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让问题为目标服务,并能承载目标引领教与学的全过程。一是要问在题眼处。有许多课的课题就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揭示课题时,以题眼为突破口进行提问和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二是要问在重点处。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提问,既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的出现,也可以避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三是要问在疑难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如何突破难点、分散难点上下功夫,帮助学生释疑解难。
3.提出问题要把握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