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学生心理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生心理教育

篇1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篇2

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思维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与其他年龄段学生不同的中学生,其心理轨迹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在这个半独立、半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既容易走上正轨,也容易踏入歪道。他们内心的许多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化解,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长期被大家忽略的中学生心理教育需要重视起来,给学生一个在繁重学习任务下的宽松环境和愉悦心情,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真正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关于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心理氛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热情宽容、耐心和蔼,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积极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显得不够友善或发脾气,甚至嘲笑挖苦,那么学生的心理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变得不健康。教师应当学会跟学生做朋友,在教学答疑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举止发现其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如抑郁、敏感、嫉妒等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后,自然会运用心理方法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对喜欢的老师经常做出积极的应对,而对不喜欢的老师则是消极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的课堂环境,并对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予以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努力带来成功的喜悦,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尽力与每一个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在心理上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

二、传输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无声关怀。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自然科学,心理学在中学生的概念里是很模糊的。尽管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但其效率远未达到预期。

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学依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调整和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记忆的规律后,就会对课后的巩固复习时间次序更有掌握;在了解思维的规律后,就可以有规律的进行理解识记,不再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在知道注意的实质后,就会减少课堂开小差不专心听讲的坏毛病。另外,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对中学生生活和思想上的疑问进行解答。学习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发育时期;知道性格的有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又所了解,及时矫正自身性格上不良的部分,完善人格。教师给学生传输相关心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让他们通过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性格气质的把握,采取合适的交往态度和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心理学的知识很广很多,应用也非常多,教师在各种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机会渗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学这个由未成熟转向成熟的交换期内,学生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疑问,所以需要教师耐心地疏通引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的盲区,让青春期成为最佳成长期,留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方式进行提高和升级,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评析然后做出选择,从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疏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数据调查显示,中学生在遭遇困难和内心烦闷时,和老师讲的仅占3.3%。学生不愿意跟老师讲,与老师经常性的批评和种种不当的处罚是有关系的,当学生对老师都缺乏信任感,我们的教育还从何谈起?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最好的心理疏导方式,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倾诉之后,不要急于发表讲话,一个轻轻的拥抱或拍拍肩膀也许更能让学生感到欣慰和释然。然后教师再仔细地和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的困境,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关注的长期使命,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做好分内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环境,及时地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保文,李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1、新课程改革引发政治课教学中新的学生心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比如说,如何编写合理的教材,如何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如何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关于政治课的研究多层次开展起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分类目标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育分类相符,他把教育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不仅是情绪、情感,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可见学科教学目标中蕴涵了心理教育,兼顾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康个性的形成。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2、当前高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未能普及。通常进行心理教育的形式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但这几种形式在学校中由于各种限制,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在谈到教育时说“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给他有关自己的任何知识,其中也包括有关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给他关于人之所以能高于一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知识:有关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情、美感、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人对自己实质上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社会往往不得不为此发出高昂的代价”。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无法回避的紧急任务。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

1、高中生政治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他们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和新的人际关系变化。(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于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或平常生活中干涉过多,使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和压抑。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3)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问题和早恋。除此之外,厌学、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早恋等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闭塞等问题及各种神经症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育者和社会面前时,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需求,需要政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2、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课与心理教育有着最为明显的亲缘关系。政治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除了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外,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成份很多,新的课程标准中,初中教材中加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大量内容,高中教材中则注入文化生活,哲学和生活等框题内容。大量的教学素材含有对学生心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全面的个性。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

1、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和榜样作用

政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作用。教师需要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需要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在感情上教师应是一个敏感的、会关心人的、真实的并具有同情心的人。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这是政治课教师搞好情感教育的情感基础。教师在洞察学生情感的同时,加强情感渗透和熏陶,促进学生形成新的情感。因为情感教育并不单是情感的积累,实质上是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既有情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讲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的触动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要做到这样,教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情感感受,还应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要有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生情感融合、情感共鸣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篇4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在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会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的压抑、自责等,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若是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会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害怕考试、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每当考试来临,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1.2对人焦虑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坐在大家面前往往会感觉害怕、坐立不安,性格羞涩腼腆,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是大声讲话,经常害怕受到批评,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

通常情况下,造成对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

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生正好处在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

第二,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

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对于这类中学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应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对人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那种存在对人焦虑心理倾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或者是社区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批评,增加鼓励。

2焦虑情绪的成因

使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在家庭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同样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类型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亲人的关系、家庭的构成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关国心理学家哈麦比克(D,Hamacher)所说:“我们大概会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具有同等智力、受到同等培训、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但是教学成绩上却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价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习上的共同合作,这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做的还不够。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监管制度,致使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咨询机构都流于形式。目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许多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易出现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

3消除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加强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焦虑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严把教师关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以确保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二是严格筛选优秀教师,聘任合格的教师。

第二,开设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这样可以传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

篇5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4、初中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育者的误解。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5、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二、教育对策。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篇6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和危害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网络成瘾不仅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瘾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导致中学生网络道德严重失范,主要表现在:

1.道德认知残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到诱惑,因而容易从心理上产生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由于中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又加之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极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蒙蔽,导致贪恋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产生民族虚无主义,从而迷失人生目标和生活理想。

2.自我中心主义严重,人格冲突突出

网络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平台,网络行为则是人们自由意志的结果。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包、作业和课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导致人际情感资源枯竭及人际交往障碍,陷入自我满足的自我中心主义。

二、构建网络文明工程,加强中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网络文明工程,加强中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势在必行。解决中学生网络成瘾应把握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积极构建网络文明工程;二是大力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1.积极构建网络文明工程

(1)政府依法严格管理,增强网民文明意识。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用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健康和文明。同时,要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或机构,加强对网络文明化的研究,要号召、支持学术界与教育界展开对网络文化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把研究成果投入学校课堂,并形成一支专业网络文明化研究队伍。另外,政府应指导网络文明建设,加强领导与管理,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2)各部门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是无法教育好中学生的,因为中学生最终是要走出社会的。因此,教育、文化部门应制定分管措施或办法,从教育上加以引导,从文化上加以熏陶;公安、司法部门应尽快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工商、税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经营场所的检查审核,对“网吧”进行监管和整顿,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网吧”。

2.大力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1)加强网络知识的深层次教育,教育中学生提高上网自制力。经常开展网上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知识的深层次教育,教育中学生提高上网自制力,注意预防“网络成瘾症”,引导中学生建立一定的信息价值标准,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导活动,依托心理研究机构开办网上心理讲座,告诉中学生上网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预防和矫正方法,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及时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网络心理困境。

(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力倡导“亲子教育”。实际上,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因此错误地认为,不管孩子在网上做什么,都比浪费时间看电视要好。于是父母对孩子的上网并不干涉,也不限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对孩子在网上做些什么也不加以了解。父母对孩子的上网行为采取放任不管或者完全禁止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家长要了解网络的一些情况,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明智的做法是支持孩子,但不纵容,也就是要对孩子的上网活动进行干涉、监督、顾问和限制。

笔者以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交际、沟通、心理等都将受到冲击而得到重构。但中学生作为一个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处于相对不成熟甚至是弱势的网民群体,其在网络信息时代所受到的冲击并由此产生的诸多网络性心理障碍,更应得到关注并予以分析解决。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网络文明工程和网络心理教育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渠道,为中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而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辉.浅谈中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门.江西教育,2001,(6)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心理科学,2004,(06).

[3]杨彦平,等.团体心理辅导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矫治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2004,(3)

篇7

一、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共性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本人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等途径发现很多学校的学生在面对困难,遭受挫折时,往往有以下一些行为表现。

1.对困难和挫折产生心理的畏惧与退缩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遇到一些难度相对较大、存在一定风险的体育项目,如双杠、跨越式跳高、滚翻练习等,往往会出现畏惧、退缩的表现,而且,女生相对男生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此类学生,在进行相关练习时技能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较大,同等练习条件下,成功率低。反复的失败使得他们不知不觉就会出现心理的畏惧,导致退缩的表现。

2.心理愤怒、具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围绕在其耳边的大多是赞扬和鼓励的话语。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实在过分的要求,其长辈都会尽量的满足,如本人所在的学校,有不少学生是由爷爷奶奶辈直接带大的,其父母由于工作的缘故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子女长时间的接触,就更谈不上教育的问题了。所以在学校这个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下,在遭遇一点点“不公”和挫折时都会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在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的情况下,部分高中生就表现得很愤怒、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3.不诚实、推卸责任

本人认为不诚实、习惯性推卸责任也是高中生抗挫折心理差的一种表现。在本人执教的班级里发现:有不少学生就是一遇到问题或者一犯错时,首先就是说“这不关我的事”、“是某某先怎样”、“我没有做”等,哪怕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犯的错也不承认,在同学面前说谎,在老师面前不诚实,有甚者在家长面前颠倒是非,弄得老师和家长都很尴尬。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抗挫折心理教育的理论指导

虽然近年来,很多的体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体育老师也意识到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是对于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相关理论却很少,相关的抗挫折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散见于一些杂志和期刊中,系统的介绍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理论资料缺乏。在本人所在的地区,很多体育老师们也只能边干边摸索,自己总结一些体育教学提升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经验。

2.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较少

根据本人平时访谈的一些高中学校体育老师发现:在很多高中学校绝大多数体育教学对于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可行性是比较认可的,认为现在的学生意志力薄弱,缺少刻苦耐劳的精神,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将具体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教育相结合却是很盲目,很多老师在困难面前也是不知所措,相对的教学经验缺乏,可以请教的老师,可以借鉴的经验都是很少。以下是本人走访一所学校,与一位体育老师的对话:

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您觉得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陈老师:我觉得利用我们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困难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可以借鉴的经验缺乏,包括理论方面的,还有实践方面的。前面我说过,我过去也试着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关于学生抗挫折教育方面的内容,可是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索,也是尝试的去做,至于效果也是不太明显。我也在市里教学研究活动中提出过这方面的设想,当时同行们也都比较同意我的观点,可是也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考虑到正常的教学秋序,真正会去系统实践的体育老师也不多,个别老师只是摸索着在做,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

当前的体育教研活动中关注教学组织,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多,关注学生的意志力培养的内容也屡见不鲜,但关注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教育,尤其是把抗挫折心理教育作为研究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3.抗挫折心理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

本人认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必须与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在本人所在地区,某些学校体育教师虽然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但是其方法内容比较死板,对待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方法却不变。以以下访谈为例:

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您在自己的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抗挫力培养,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和内容?对待不同的学生方法一样吗?

王老师:我觉得利用我们的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杭挫折心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我自己也一直努力在做。我主要是结合一些需要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效果的项目如耐力跑项目和力量练习项目作为主要内容。如通过不同个数和组数的仰卧起坐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通过长跑练习,锻炼学生的体能极限,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抗挫力。一般情况下,我对待不同的学生都是用同一种方法,但是会采用不同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成熟度都不一样,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性格、能力方面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挫折承受能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策略

本人通过上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加强学校管理者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的重视

(1)将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列入体育学期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也是学校德育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学科共同的配合和努力。只有将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列入体育学期教学计划中,才能够引起体育教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师才会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提高,更好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

(2)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进行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学校不仅要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列入学校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还要组织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让体育教师对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另外,还应要求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不断的交流、总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的教学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的更快、更好地成长。

2.强化高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的认识

(1)体育教师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本人在走访调查的周边的几所学校中发现,一半的体育老师认为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有必要,但是很难实施。个别体育老师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弱是个社会问题,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培养。但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在高中阶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是很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并且自己有过一定的思考和尝试,认为这样做完全可行。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中体育老师都是认可在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的,但是程度不一,对于其可行性有一定的担忧,这也是缺少实践经验所造成的。

本人根据访谈的一些情况,认为:高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实施的效果。只有思想上重视了,老师们才可能更加积极的思考,用心的去教学,从而不断的探索、总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理论方面的学习。

研究当前高中生抗挫力能力是个复杂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要涉及很多的问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了解学生抗挫力弱的主要原因,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够对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有一个合适的定位,才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违背高中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水平。

3.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辅助项目对高中生进行抗挫力培养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中进行的竞赛活动存在着必然发生失败和挫折的特点,如跳高比赛最终都得面临失败,其他项目必然有失败的一方。每个参加比赛活动的学生都必须面对挑战,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如果缺少了这种勇气,我们将很难从比赛中获得信心和成功的喜悦。所以说,体育比赛活动对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如高一的新生适合以一些强度低、趣味性强的合作项目为培养项目,例如:两人或多人绑腿短跑比赛,“抬花轿过河”等等。而且还可以进行一些强度大的,有一定对抗性的团队合作项目作为培养活动。例如:篮球趣味对抗赛,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学生抗挫折心理水平的提高都是有直接帮助的。在本人走访中就发现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比赛名称:拔河“擂台”挑战赛

第一步:选出“擂主”和挑战者。

一开始由学生主动申请作为“擂主”,经过竞争和协商后,由B组同学作为本次拔河比赛的“擂主”,其他三组作为挑战者。教师此时告诉学生:作为“擂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勇于发起挑战。另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的比赛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步:组织挑战。

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A组成为第一个挑战组,经过激烈的比赛,A组挑战成功。当时A组的同学很兴奋、很开心,B组的同学表现的很沮丧,甚至有一些A组的同学嘲笑B组的同学。此时,教师对于成功的同学进行表扬,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也要及时的制止他们嘲笑失败的一方,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也是一种礼貌。对于失败的一方也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引导他们及时的总结失败的原因,如是否因为没有及时的准备好,是否因为有些同学没有尽全力,是否因为比赛的动作不合理等等。积极的、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同学重拾信心,使其从失败的消极情绪中及时地调整过来。

接下来C组挑战也失败,教师也是用表扬和鼓励相结合,引导其积极归因来增强学生自信,正确的面对失败和困难。最后B组再次回来挑战A组,虽然挑战失败,但是过程很激烈,实力相当,虽然最终挑战失败,B组同学有点失望,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言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有的同学说:再来一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他们。有的同学说:他们的确很强,但我们也很不错,尽力就好。有点同学说:比赛很激烈,我很享受。一些力量较弱的同学也说:团结就是力量,尽出自己的一份力就很可以。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享受到了比赛的乐趣。

通过这样有目的的组织“挫折体验式”的体育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心理受挫的体验机会,在挫折中加强引导,以形成学生正确的挫折心理和评价,这无疑对于学生日后面对挫折时选择积极的心理态度有正面的导向作用。

四、结论

本人历经参加工作至今对本课题不懈的努力,研究工作即将告一段落,但却发现,对于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研究只是迈出了万里之跬步。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研究经验不足,研究材料匮乏,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疑虑。在这里本人以最真诚的态度,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此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文.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01

篇8

整体护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公认的最佳护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者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才是健康的基本标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式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该模式的核心和重点所在,集中体现了该模式的优势。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健康情况。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所重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一、心理护理的内涵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话,从而改善或者解决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还能够对服务对象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逐渐提高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增强服务对象的主动性,预防和处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所说的心理护理就是心理护理人员在对服务对象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工作时所必备的各项理论知识和业务经验。一般情况下,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能够充分掌握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拥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心理评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援助能力等。

二、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心理护理训练的必要性

1.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心理护理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进行护理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学生掌握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将会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有效转变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一些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心理护理的应用程度不高,不利于病人的良好复原,无法对病人和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全面的护理,这主要是整体护理模式得不到全面推广造成的。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贾占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活动,能够促进整体护理模式得以全面推广,从而促使更多医疗实践单位能够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充分护理。

2.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服务对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措施缓解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因而,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对于心理护理还不够重视,影响到了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工作。

三、高职护理教育中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途径

1.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时,需要建立起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良好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心理护理课程为重点和核心,便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强自身对于该项课程的重视,从而更加自觉主动的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心理护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内涵意义,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专业的技巧和能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专业在设置心理护理的课程时,需要包括《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和治疗》《礼仪》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基本的沟通技巧,并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充分理解。

2.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适应学生发展情况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在心理护理课程的学习中导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将临床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情景进行再现,为学生们创造全新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需要对角色的设置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参与到实际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还能够积极开展一些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们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选取具有现实性的辩题,开展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3.开展实践活动

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心理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接受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四、结语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篇9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篇10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教师无法唱独角戏。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篇11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