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9 15:5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消费心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一、大学生服饰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取决于顾客的要求和需要。从大学生对服饰消费动机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舒适程度、提高自信、追求时尚,展现个性。

1.1、舒适度,不仅只是代表穿在身上的舒适,而是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和服装所能满足的程度之间的一个契合度。求实消费动机的核心是“实惠”、“实用”,在这种动机驱使下,顾客选购商品特别注重功能、质量和实际效用,不过分强调商品的式样、色调等。大学生特质在于具有浓郁的青春与文化的气息,而身处大学校园的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服饰语言来表述自我的聪明才干,显示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因此款式简单却不乏新颖,色彩鲜艳活泼的休闲服装是备受欢迎的。

1.2、大学是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间里,内在修养的提高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内在自信的提升却也少不了外在的辅助。一件合适的衣服在心理上消除由于对外表不满带来的焦虑。而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优质的服装可以积极地调整穿衣者的态度,增加穿衣者的自信程度,它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在心理上提示自己表现得要如同自己的服装一样出色。所以利用着装提升自己自信心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动机。

1.3、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种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让现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当今潮流的动向等。作为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二十几年里,生活条件优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情况的差距等较敏感。所以为了证明自己、展现自己,并希望被关注,会更加注意自己的打扮,在这个心理的驱使下,就促使了追求时尚,展现个性的消费动机出现。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有了动机的驱使,接着就会出现消费的行为,在消费行为这个过程中间,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影响的因素依次分为:价格、质量、美观、品牌、其他原因。

2.1、虽然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分配由自己负责,但经济来源依靠父母,而不是自己劳动所得,所以在服饰消费方面,价格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大学生经济条件高低不同,但基本以中等收入家庭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服装的价格区间就必须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区间范围,超过了区间范围就谈不上有选择的权利。

2.2、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之内,大学生们最看重的就是服装的质量。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选择时会具有应该的理性,他们购买一件衣服并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为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合适度,所以选择优质量的服装,对于没有能力经常消费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2.3、服装是集艺术性、潮流性、文化性于一身的体现,而作为一个知名的服装品牌,这是不可或缺的。这就使得消费者能从中得到满足,内心获得愉悦,如果不能带来这种效果,就不会完成最后的消费。

2.4、明亮舒适,愉悦自由的购物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消费行为,在这个环境中与他们直接沟通的导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消费者,比如:商家的促销活动,卖场的服务等等。

三、大学生服饰消费心理的变化

根据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其消费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第一阶段在刚进校的第一学年,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学生比较淳朴、单纯保守。刚刚拥有了打扮自己的时间,同时也刚刚脱离高中校服,在这个阶段在选择服饰方面会比较盲目,一般会选择运动品牌或者大众化的休闲品牌。

3.2、第二阶段是闪亮时尚型,这个阶段里集中在大二以及大三上半个学年。这个阶段个性的想法会比之前强烈很多,但由于审美的概念并不完整,所以常常是一味地追求时尚,但并不与自身相符合,追求新潮型,有得体的和不得体的服饰,甚至出现“瘦、露、透、短、乱”的情况。虽然这个阶段会有点混乱,但这是她们要完成属于自己审美观的一个必要阶段。

3.3、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后,在毕业前后大部分大学生转换为社会时尚型。因为时间的历练让他们慢慢地变得成熟,注重与社会接轨,不同的心境也使他们在服装的选择上产生了变化。在这个阶段中,更多的会选择休闲里又带着职业感的服装。

四、目前国内服装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建议

4.1、从市场供应上来看,不管从消费层次和服装风格,可以说只要有消费动机,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是在充足的供应背后,也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品牌缺乏引导作用、自身特色不明显、文化底蕴浅薄等。

4.2、从目前大学生消费服饰的心理变化中,目前国内大学生在消费服装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引导。一门心思学习,对着装技巧不甚了解,会穿上不合自己身材、肤色的服饰,或者搭配很不恰当的衣服等;有时过于保守,对样式比较新颖、颜色比较鲜艳的服饰不能接受,不能凸现他们的优势。因此大众消费的服装品牌在产品设计的延续性上应该注重一些,虽然定位的年龄阶段并不宽,但是在这个范围中还是会有一个选择的变化。

4.3、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的建设不仅传达校园时尚,丰富课余生活,也是大学生用强烈的爱国热情对中国古老深厚的文化和蓬勃的现代文明的全新演绎。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中,应该更多地挖掘自身的文化,突出自己品牌的特色,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当今国家服饰文化,而不是盲目地陶醉在别人设定的潮流里。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

2、郑希宝.“80后”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研究综述

3、康俊.心理学视角.80后一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篇2

一、品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品牌竞争,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中,品牌是产品整体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都不可缺少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品牌已被公认为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据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的全球最有价值500品牌排行榜显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沃尔玛”这个品牌,其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406.16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413.65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品牌。此外,电子行业的“谷歌”、“IBM”,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都价值不菲。这些品牌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它们在持续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稳固持久的良好形象。

在品牌具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品牌塑造便成为了公司极为重要的环节。品牌与消费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时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品牌具有角色感,即品牌被某种消费群体所喜欢和选择而具有某种特定顾客群的角色特征,因而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客户群的定位及对其心理特点、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代大学生品牌消费消费心理调查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和市场化运作不断的深入,高校消费市场日趋凸显着其巨大的潜力。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所蕴含的市场价值逐渐凸显,校园市场的价值研究和营销活动也成为众商家和诸多商业研究机构的热门对象,尤其是名牌商家争抢的重要市场。

为了更好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品牌消费心理,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学院路院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的品牌主要选取了大学生对其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服饰品牌。北京市学院路院校具体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林业大学。

本调查基于《品牌管理》、《品牌科学化研究》、《消费者品牌敏感:模型与实证》和《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等书籍的相关方面知识,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更为具体系统的调研框架,如图: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我们将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分为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和品牌消费动机三个维度,将品牌认知又具体分为品牌知晓度、品牌记忆度和品牌识别度三个维度,将品牌态度又具体分为品牌评价、品牌意向和品牌情感三个维度,将品牌消费动机具体为消费者需求(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消费者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在调查中,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品牌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大学生还处于经济没有独立的阶段,可支配的开支相对有限,价格和品质因素对其有较大影响。

2.大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追求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基础上,也非常注重产品的个性和设计。

3.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中也不乏较强的冲动性,其消费心理比较容易受到消费环境、同学朋友、广告宣传、代言明星等外部因素影响。

4.大学生智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产品,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对多样化。

三、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对品牌塑造的影响和启示

在市场营销学中,品牌塑造是指给品牌以某种定位、并为此付诸行动的过程或活动。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商家不仅要勾画出品牌的“精髓”,描绘出品牌的理性因素,更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品牌的“核心”,描绘出品牌的感性因素,其中目标群体的特点将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塑造过程。因此,在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商家品牌塑造时,基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对其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中,品牌塑造是一个过程,针对大学生的上述消费心理特点,可以给商家一些启示和建议,具体如下:

首先,价格和品质因素是当代大学生消费活动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商家在品牌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商品本身的质量、售后服务等品质因素对其致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不能忽视消费者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其次,针对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在品牌设计上,商家在强调自己的产品质量保证、信誉良好的同时,更应注意品牌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独特设计,尤其应凸显大学生喜爱和容易接受的青春魅力、个性张扬、新奇有趣等特征,这将大大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再次,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还没有十分健全,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引导的心理,商家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要重视广告宣传的方式、形象代言人的选择等能够对消费起到引导作用的因素。让其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消费引导。

篇3

1.1消费水平总体偏高

从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校生活条件与消费支出存在极大的差别。相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以及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各地区月最低工资第一档中最低标准1270元,大学生的月消费总体水平偏高。

1.2收入来源多样但仍以家庭负担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学金等扶助政策越来越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家庭负担,有效增加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可支配收入。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个人劳动所得和国家资助额度毕竟有限,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在大学期间学费由谁负担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家庭供给仍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1.3消费结构多元但不够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费用、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费用等方面。除了基本的生活,大学生用于日常用品、学习等方面费用较少,而用于服饰、娱乐、恋爱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多,且大有超过基本消费项目而后来者居上之势。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对闲暇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注重享受性消费的理念越来越明显,人际交往消费过度,对于其成长发展极为不利。

2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2.1自主性与从众心理并存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已具备了较强的自主需要和自我意识,且往往是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因此他们在消费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比较充分地反映自己的购买需求和个人爱好。但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购买经验和生活经验普遍不足,商品知识不够丰富,特别是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时,购买行为受同学意见的影响较大;他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即使所购商品自己并不需要。

2.2理智性与冲动意识并存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供给,金额有限,购买受到很大制约,他们必然谋求有限的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往往能对自己的开支进行有计划的安排。面对现代社会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他们在消费时更容易受客观环境、社会信息、时尚和潮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消费倾向。

3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

3.1社会因素的影响

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导向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导向也过渡为“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大学生在接受新的消费理念的同时,为自己的享受消费心理提供了借口。金融机构竞相为大学生提供的各类信用、信贷服务,为大学生超前消费提供了催化剂,也让大学生的奢侈消费变成了可能。

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部分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养成并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在此环境下长成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和消费承受能力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与健康的消费观念,家庭理财教育的缺失,成为了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不良消费的不利后果分析

4.1不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

消费心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出表现形式之一。今天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在现有经济条件之下,适当的改善消费,提升生活品质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任由大学生不良消费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移,甚至会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

4.2不利于良好社会消费风尚的塑造

大学生理性消费关系到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及时纠正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良消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将会进一步加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性消费将难以发扬光大,良好社会消费风尚的塑造和健康的消费潮流也就无从谈起。

4.3不利于我国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最主要生力军,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决定了未来我国的发展前途。因此,不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难以实现。

5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构建策略

5.1规范社会消费环境

规范的社会消费环境是培育民众良性消费观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响和制约。因此,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必须首先从规范社会的整体消费环境入手。基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政府应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h境;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理念与文化。

5.2强化学校的消费观教育

篇4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同其他消费者一样,消费行为也要经历上述三种过程。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同时,大学生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排头兵,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大学生消费中心理存在的问题

1、消费层次两极分化

大学生月消费最高的达到千元以上,最低的只有百元,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2、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

3、追求时尚和名牌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攀比心理严重。

4、通讯开支大

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有些颇为严重。

三、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建议

改变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父母要正确关注子女,不能只要求学习而忽略他们的物质生活。通过社会文化传播积极消费理念,通过宣传树立恰当的消费观念;通过法律法规坚决抵制不正之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消费风气。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2)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体或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如学习、生活、文体与娱乐活动),主动承担并愿意支付所需费用的过程。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消费品(包括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与活动。消费行为包括消费前动机的产生、信息的采集、意图的形成:消费中的选择、决策购买;消费后的使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活动整体,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1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8~23岁之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根据我们调研数据,归纳整理了武汉地区(部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1 消费行为决策过程随机性突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发生大都是随机性的,缺乏消费计划性和对费用来源的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从入学到离校,消费从简单形式向多元化结构演变。一年级主要开支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70%以上;二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方面开支占比降为50%,而文体用具与娱乐休闲的费用有所增加;三年级娱乐休闲的费用和课外培训开支接近50%:四年级日常生活用品和娱乐休闲的费用接近60%,而用于学习和文体用具的费用却快速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消费基本上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传统型学习,因而内容单一。但是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阅历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增大,用于学习以外的开支逐步增加。大学生随着年级增加,消费信心指数也在增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也开始超前消费。如:购买电脑、手机,以及旅游、娱乐、宴请之类的消费。

1.2 消费行为情绪化与冲动性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情绪化特征。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重感情易冲动,个人行为容易受到客观环境、流行趋势的影响。消费行为规律性不是非常明显,自发性和情绪化现象突出。如:大学生购买日常用品时,受猎奇心理驱动,约30%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品牌,而且容易受品牌促销的影响而更换品牌;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目标和心理准备不明确。购买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仅有大致的购买目标,具体要求不甚明确;购物时,对购买商品的性能与相关指标不了解也不理解,只是漫无目标地观看或随便了解一些商品情况,只是对感兴趣的商品或被商品的外观、式样、包装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随意性较强。而且,女生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高档消费受产品品牌影响大。如购买手机、数码产品等,考虑品牌效用。被调查的1800人中,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大学生比较认同品牌效用和赞同社会认可。

1.3 消费行为个体化与从众心理并存。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活动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不希望自己使用的商品与别人雷同。在大学生问卷调查中,购买日常用品是否一个品牌或同质产品时,80%以上的回答不会购买与同寝室同学一样或趋同的产品。但在群体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如:“追求时尚”心理的趋同性。如:看到同寝室同学购买手机、电脑,或请客与娱乐等,自己也会想办法采取类似的消费行为。

1.4 消费行为内省和效用评价少。大学生消费行为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后效评价比较少,消费行为的内省心理活动过程很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现象,随着年级的上升,应该思想更成熟,但生活、学习必须的开支占比偏低,而兴趣性与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很快。

1.5 消费行为的综合评判少。一般而言,个体消费行为受到经济支付能力下降或后续发展空间减少的限制,消费者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内省或接受环境的压力;同时,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家庭和相关奖励,80%以上的大学生不会将自己的消赞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且对自己的消费行为结果也很少内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不会太关心或评价。大学生会将自己的消费行为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交流,但同学之间各人的家庭经济和成长环境不同,很难有统一评价标准,都不会太在意或对消费行为给予过多评价。

2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人类的行为。是受到个体的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的刺激,产生个体需要,个体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在意志力作用下,使行动与目标行为保持一致,最后实现需要的满足。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现个体消费行为活动过程。

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消费需要,首先是满足基本日常生活与学习必配的需要;然后是满足个人发展与兴趣爱好的需要;最后才是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最终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来自心理愉悦情感体验。心理,喻悦的产生来自个体需要获得满足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个体的心理愉悦程度与个体心理注意、目标心理预期强度有关,而与支付费用强度关系不大。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与消费量和强度是正相关,个体幸福感却不是来自个体对消费的满足程度。

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目标追求。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消费心理特点:一是活动范围和个体欲望的产生,消费需求强烈、多样化;二是审美情趣的形成,追求时尚、新颖,强调美观大方:三是个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与社会情感意识的形成,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

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现实环境中,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可支配资金来合理使用费用。大学生不是理性的消费者,靠父母的资助维持生活和学习,由于个体社会经验的匮乏和评价标准受个体情感体验约束,消费行为偏好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名的特征。

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行为的发生受到环境和内在心理需求的双重影响。《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研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原因:

2.1 家庭。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占75%、劳动所得占10%、奖学金占9%、贷款占4.2%、

其他占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具有基础性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2.2 社会环境。社会流行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社会流行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从众行为心理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使个体在理性上接受它的宣传,继而引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群体为大学生相互交换信息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大学生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以及一种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

2.3 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获得别人赞赏和认同。许多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不知道家长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我们在调研中设计的“没有钱时,首先选择找父母要。因为自己是学生,家庭必须承担我的消费支出。说法对错”问题,回答“对”的占85%。

3 价值导向影响消费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健康的个体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其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法律、准则和社会审美水平、生活情趣的约束下,具有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久性,对其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选择起决定性的影响。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首要内容。

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生动地描述过从“前商品,到商品,再到商品化”阶段的演进过程,认为“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实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博德里亚和布尔迪厄的研究是将消费作为划分群体地位和身份的符号。他们研究的结果是:个体“高消费”是必然的结果。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说明,社会普遍认可的消费形式与内容,是对个体消费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潮,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别是,当前大学老师与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注不够,大家都认为纯属个人行为,不能加予干涉。普遍认为,将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升为道德或行为规范是不合适的。

调查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生活奢靡、追求享受之风亦在侵蚀着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高消费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实际经济水平;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把高消费当作展示家庭优越感和满足自己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侧重其个性特点、开放品格、精神层次和文化内涵。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消费开支中,人际交往、考取各种学历证书、专业证书以及出国留学准备,成为他们消费热点。同时,近年在休闲旅游、购买电脑与手机、恋爱或交友方面的开支是大学生重要消费内容。

4 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思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需要从管理环节、具体工作与生活实践出发。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1 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教育要解决大学生分辨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从理性的高度分析学生消费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

高消费心理与攀比心理,特别是社会经济迅速步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大众传媒和广告效用,以及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等对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冲击。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会导致他们的错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2 要树立大学生消费主流导向。学校应该在“教书、管理、服务”等环节,培养和树立勤俭节约、经济实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观,不提倡吝啬型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4.3 注重消费健康环境的建设。学校应该借助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环节和党、团组织,培育集体健康消费环境。学校通过集体活动和消费环境建设,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识鉴别;发挥学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知识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各种节约组织。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的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BI导高校消费舆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4.4 建立学生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学校应该在主网页或重要的场所设立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为新生和不同的人群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家庭成员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提供帮助。消费指南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形成良性循环和交流的渠道,加强家庭与学校配合,指导家庭合理控制大学生消费总额等。

参考文献

1 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P57~59

2 李玉翠,关于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P167~171

3 陶余奎、李诚,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P157~1 59

篇6

(1)调查方式。调查方式以标准问卷为主要调查手段,调查人员把被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作答,并由被调查者独立填答后收回问卷。

(2)调查对象。主要是安徽地区部分本科女大学生,不包括自考和函授住校的女生。由于二、三年级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对稳定,二、三年级女生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一、四年级女大学生消费时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不太稳定,故较少列为调查对象。

(3)问卷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于2012年3月中旬进行,共发放843份,收回784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为765份,有效回收率是90.7%。本次问卷结果是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做相关分析得出。

(4)调查对象分布。在765份有效问卷中,来自农村的419份,占54.8%;来自城市的309份,占40.4%;空缺者37份,占4.8%。

二、调查统计

1.消费水平及其来源

表1:个人月均支出

月平均消费(元) 300以下 301-500 501-700 701-900 901-1000 1000以上

比例(%) 2.3 2.8 9.7 42.2 32.1 10.9

表2:消费支出来源

来源 父母提供 亲友济助 贷学金 奖学金 困难补助 勤工助学 其它

比例(%) 68.5 8.3 2.3 5.6 5.1 8.5 1.7

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上大学费用高,近六成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民及乡镇以下职工家庭,但大部分女大学生能达到正常的消费水平。值得注意的是:1.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父母提供,主动解决自身消费问题的同学不太多,存在较大的依赖性。2.个体差异大,有5.1%的女生月支出在500元以下,也有的女生有10.9%的月支出在1000元以上。

2.消费动机

表3:消费支出内驱动力

类别 A B C D E

来自农村的女生 25.1 49.3 14.5 10.4 0.7

来自城市的女生 20.3 65.1 6.8 6.7 1.1

(A:购买实用品B:购买急需品C:购买时尚或装饰品D:随意购买E:其它)

从表3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消费的内驱动力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购买实用物品的比例要大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而在“购买急需物品”时,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大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来自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女大学生,比较青睐时尚或装饰品。

3.消费态度

表4:消费生活方式

态度 A B C D

比例(%) 25.1 51.7 36.2 60.3

(A:紧跟流行式B:艰苦奋斗式C:能挣会花式D:量入而出式)

表4是对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调查。本人认为生活方式是消费方式、消费态度的外化, “艰苦奋斗”是一贯被倡导的,也为半数以上女大学生首肯,这是我国传统美德在当代最具前沿的新女性身上的再现。“量入而出”是比较现实的一种消费态度,也为大多数女大学生所接受。总之,女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存在多面性,甚至同一个体的选择也是多面的。

三、影响因素分析

概括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取向的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

(1)家庭。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构成主要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给予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同。家庭所属的社会阶层影响着大学生的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父母的消费行为及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

(2)学校。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是偏高、不合理的,这与教育薄弱和管理缺位有关,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关于高消费和享受的,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没有强有力的解决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位,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

(3)社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有些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也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大学生的购买能力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受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大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篇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还波及与之邻近的甘肃、陕西等地,灾情非常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作为高校教师,则须第一时间了解家庭受灾的大学生的身心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受灾学生更好地应对灾后各阶段的生活,逐渐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对于家庭受灾的学生,经济支持问题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地处四川省的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很多学生家庭都受到地震灾害不同程度的影响,仅仅靠师生捐助和国家资助,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所有的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了解震后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倾向,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并进一步为其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四个院系的部分受灾学生。

2.实施。因为本调查不适合教师亲自进行,也不适合采用正规问卷形式,故采用学生之间调查暗访的方法,安排4名普通学生志愿者在宿舍或其他课余场合进行隐藏身份的聊天式开放访谈,让学生志愿者将每次访谈内容做事后记录。然后由教师汇总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的资料收集,以及最后的资料汇总分析,发现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四个主要的倾向。

1.“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车到山前必有路,要享受今天,要相信政府和学校会帮助我们的”,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得比平时随意,有个别甚至大手大脚,因而导致到处欠债的窘境。

2.“花一块钱想半天”的无助心理。具有无助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家里的房子都垮了,父母生活都难了,以后不知怎么生活,不能乱花一分一角”,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得比平时拘谨一些,有的学生平日在学校的打饭都要算着账,挑最便宜的时令蔬菜,而不是平时那样,打自己比较想吃的饭菜。还有个别学生“两天吃三次泡菜”,走向了另一个消费的极端,连基本的营养和身体健康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说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3.“网络世界才安全”的逃避心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为沉迷上网,其观念主要有“你想那么多也没用,我什么都不想,网络世界让我忘了自己,觉得有安全感”。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具有逃避现实世界的倾向,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有些女同学还领养了虚拟的宠物。一些以前就有虚拟家园或者虚拟宠物的学生,则在这一时期对虚拟世界给以特别的关注和热情。这就使得他们把本来就比较紧张有限的经济来源中的一部分用在了虚拟世界里,这样做一方面让其心理得到暂时的解脱和释放,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日后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今后日常消费困难的可能性。转4.“你说我怎样帮自己”的沟通心理。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助和寻求他人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其代表性的观念有“天助自助之人”,“你说我应当怎样帮爸爸妈妈,应当怎样帮自己”,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比较稳定,应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面对,经常和同学交谈、沟通,主动找到辅导员、任课教师或相关领导寻求帮助,同时积极申请各种资助、贷款、奖学金等,其灾后消费心理较灾前没有明显变化,生活则比灾前忙碌充实。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是这部分学生的共同特征,这种积极的心态令教师感到放心和欣慰,也为逐渐投到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讨论

通过一个半月的调查分析,发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依赖、无助、逃避、沟通四个主要的倾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极端或偏差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同时表现出的2种以上的消费心理,有的学生消费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受他人影响很大。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纠偏;另一方面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综合性和不稳定性,也为教师的帮助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使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相对更容易进行。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偏差心理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大手大脚”、“谨小慎微”甚至“上网逃避”,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暂时摆脱心灵的创伤,生活在一个相对自我中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暂时的消费心理偏差就像偶尔的“心灵的发烧”,发烧是我们应对体内细菌的自我保护措施,但是不能让病症一直持续下去,否则就会伤到身体。对于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出现的偏差,则应及时了解和把握第一手信息,从而应针对不同的偏差消费心理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走出阴影,过上健康、愉快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篇8

个体自我形象定位决定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青睐

(一)追求时尚化、风格化,讲求品味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富有冒险精神,求新心理强。尤其是面对一些信息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大学生往往充当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的角色。但是大学生的求新心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青年文化所追求的“另类”、“新潮”,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尚化和风格化。

(二)独立自主、崇尚个性,价值观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彰显,审美观、价值观多元,并且敢作敢当,乐于彰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品味与形象。个体对于个性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大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主动进行产品的评价选择,无国界的信息共享足以使大学生寻找到自己心仪的风格时尚,网络上丰富的产品库足以满足大学生寻求差异、凸显个性的需求,而网络消费自身的时尚性特点和技术含量恰恰可以被大学生群体选为身份符号。由此说,个体自我形象定位决定了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青睐,注定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

群体内部沟通促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工作、学习,群体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沟通,使得群体内部往往会逐渐形成某种群体文化与规范,消费行为也随之趋同。

大学生群体沟通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模仿性与攀比性。在模仿与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能够使群体成员感到优越性、获取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的特殊行为,会很快成为一种“符号行为”。这种“符号行为”是群体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成员争相效仿,“符号行为”因此成为一种流行。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消费就是这样一种“符号行为”。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特立独行的大学生,作为自认为以技术见长的大学生,自然会纷纷主动加入网络消费的浪潮。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习惯加速网络消费的流行

寻求方便、快捷的消费行为方式。作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学生讲求生活品味、追求享乐的心理突出,加之学业、社交、成长方面压力大、耗时多,就形成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即时、便利。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络消费弥补了这个缺陷。如今,网上订餐、电子客票、虚拟机票的推广,更加体现了网络消费的简单快捷,从而深受大学生的喜欢。

对价格相对敏感且关注商品性价比。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资助,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占据了他们消费支出的大部分。所以大学生可任意支配的消费支出有限。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物美价廉、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消费心理,讲求实用、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网络销售因可以省去传统销售中诸如场地租金、员工工资、渠道费用等多项费用,所以销售成本相对低廉。所以,网络商品往往折扣较大,价格相对便宜。比如网络销售的服装服饰,折扣可在50%以上。

大学生群体当期的社会心理推动网络虚拟消费

大学生网络消费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虚拟消费。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用于游戏、聊天、娱乐的比重普遍高于学习和购物,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染上网瘾不能自拔。

在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念的同时,有必要深入探查大学生热衷网络虚拟消费的心理动因。笔者认为,是大学生群体当期的社会心理推动了网络虚拟性消费的流行。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支配、主导一切,个性比较张扬,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常有摩擦。另外,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成长成才迫切度高,社会压力大,而大学生挫折教育不足、心理调试能力较弱。因此,选择网络虚拟空间,或可逃避现实,或可寻找慰藉,还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交流的对象,寻到成功的感受,网络虚拟消费自然成为大学生的热衷。

综上所述,网络消费与大学生心理特点恰相耦合,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流行是必然。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把握网络消费这个愈行愈近的商机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扬.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浅析[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年龄一般都在18周岁以上已具有较强的自立需求和意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以方便地漫游在兴趣的海洋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它的无阶级性、公平性、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快速性传播着各种新观点新内容新思想,引领着大学生的审美观、交友观、价值观。

据统计,有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比较愿意但不主动分享的占47.0%,非常愿意并且主动分享与人互动的占13.0%。在未成年人中,将近有65%的网民对于将自己的事情在网上分享持支持的态度。他们在信息时代各取所需,这不仅仅节约了资源成本,还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拥有个人笔记本电脑,即便没有电脑学校也提供给他们网上冲浪的便利服务。很多高校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建立了网络服务,他们铺设了无线wifi使大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网络提供给他们的便利生活。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的互补

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和课堂中积极吸取自己的养分锻炼自己的实践经验,可是由于人类地域活动的局限性导致我们所看所学往往具有片面性,不完整不全面,通常属于一家之言。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无界性正好可以从时间空间上弥补了知识多解性和综合性这个空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知识和观点来充填自己文化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自己判断问题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虚拟世界的精彩不断被他们开发出来,网上购物学习聊天游戏社区,这些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助各种下载平台,他们感兴趣的电影、音乐、电子读物、游戏甚至电子商务尽在他们指尖而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却不高。

(二)网络文化多娱乐消费

费瑟斯通在谈到消费文化是这样解释的,贪图享乐追求眼前的瞬时感观,有一套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容易发展成自恋的人格特点和自私的风格方式。这放到网络文化消费上也是比较恰当合适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容易被有噱头的新闻热点吸引,对色彩斑斓的语言文字没有抵抗能力贪图一时的感观刺激。在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发现,大学生网民主要把互联网当成娱乐和消遣的工具真正使用在提高他们文化素质水平上的很少。有数据可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网络音乐的使用率值将近百分之百,这远远高于其他网民对于网络音乐的使用率。在对优酷、爱奇艺等网络视频的利用率也远高出总体网民两者数据分别是79.6%和60.8%,在网络游戏方面的利用率低于影视歌曲为67.1%,总体网民利用率为56%。

(三)文化消费的自由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达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界的境界。它的无边界、无地域、无差别、无男女老少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这是网络之所以优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地方,也是深受年轻人推崇的原因。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开始追求一种文化层次优雅并且具有彰显自我个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他们追逐感官享受和刺激,虽然网络能提供很多知识,但是我们在阅览和学习时往往是碎片化和急功近利的。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观念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因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追求。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导致他们有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就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消费渴求。大学生属于青年消费群体的一个部分,他们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经济并没有独立,因而其消费行为受到很大制约,所以说他们与青年消费群体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由于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滞后的矛盾支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里经常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所以,在研究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网络文化的消费心理之前,先对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进行简单描述和概括。

(一)动机简单求新求奇

大学校园就像是个社会,大学生是主要的社会成员。他们智商和情商普遍还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追求天性解放,时尚个性富有想象,勇于创新眼光独特。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感觉。他们就是时尚文化的风向标,体现时代特征,动机相对简单。

(二)自我展现和个性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处于不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相应的就有未成熟心理和成熟心理与其对应,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个性独立的不断解放,打造属于自我独特魅力的时尚希望蜕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因此,他们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希望可以配置能表现自我个性特征的东西。

(三)消费行为冲动不够冷静理智

大学生处在渴望在人群中体现自我同时又有不被理解和认同的矛盾中徘徊,这个时期的他们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发生一定的改变。有的时候想要追求本质健康、单纯的、有质感的商品,可是又常常被华而不实的外观包装和别人口中的艳羡所动摇。其一,他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所爱所想,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爱我需要产生购买的决定。其二,由于大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尚无养家的压力和责任,因此花钱比较随心所欲,没有节制和计划,冲动和盲目占比率高。

三、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作为E时代的“e人类”,大学生网络文化基本已将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文化,作为主流媒介的主力军,他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者举重若轻的角色。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传播及向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渗透,各大论坛、贴吧、朋友圈、微信圈的快速发展和建立赋予了文化资源无穷的力量和发展空间。文化的力量和导向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向受到了影响,大学生们通过这些软体分享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同时向周边人推荐。大学生通常住在集体宿舍生活上相对操心的东西很少,对于他们来说网上购物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新宠。像这种群体生活衣食住行几乎天天在一起,生活规律、作息安排基本相同的一族很容易互相影响。当他或她的同学、朋友拥有了一件产品时,这个产品的物性特征他基本是了解比较清楚的,所以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希望自己也可以拥有。这时他就充当了活广告的作用,接着他就会向别人推荐,这就相当于多米诺效应。网购文化为何在大学校园如此风靡的原因,可能就是与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有关。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和无政府性,与当下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大学生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自由驰骋和遨游。他们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文化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无缝对接。网络文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在改变着他们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无行中影响着他们对国家、对实事的态度和观点。在有学校教师引导下的网络文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正面的效应,过去传统的大学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老师往往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部分。网络的出现,使得课堂与实践融合拆掉了两者之间的围墙,引领学生进入一片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这点上,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大学生在线、腾讯校园网站都做得不错,可圈可点。我们需要绿色的、积极的、阳光的网络文化及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学会成长,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的人生去奋斗。

篇10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在新的时期,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合理消费的前提下选择时尚、前卫消费;个性化消费;追求新鲜、追求品牌心理;猎奇求异而且易变心理;盲目模仿从众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廉美皆求心理。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水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和特征,同时也能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情消费居高不下;大学生信息消费逐渐攀升;毕业消费比重大;旅游消费成为时尚。

二、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1、抽样与调查设计

(1)样本收集

文章用抽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样本选自湖南农业大学,根据不同学院各年级学生进行配额抽样。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894份,其中无效问卷7份,因此有效问卷占总问卷的88.7%。在下面的研究中,笔者将运用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利用调查数据对城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意向进行定量研究。

(2)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表示测验工具的可靠性,即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从内在一致性信度来检测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克隆巴赫系数来计算。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主要检查测验的同质信度。同质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测验内部所有项目间的一致性程度。不同的测验类型对信度标准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验较为可靠。对本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全问卷克隆巴赫系数达到0.73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其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效度指测验准确地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效度的类型很多。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意向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来检验测验的区分效度。通过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的总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在本问卷总得分上差异显著。这说明问卷的测量结果能够区分被试的群体特征,亦即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城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基本消费情况

由于高校收费制的实施,加上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硬件、软件的不断优化,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成本大大增加。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校生活条件与消费支出存在极大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生源城市和生源农村的大学生生活费需要也不一样。根据笔者对湖南农业大学不同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生源城市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300元以下的仅占0.04%,300-500元的占35.4%,501-700元的占43.7%,700元以上的占17.2%,说明城市大学生约2/3的学生生活费用都在500元以上,根据笔者口头询问得知,有部分大学生生活费竟达到1000-1500元每月;而生源农村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300元以下的占到24.8%的比例,300-500元的占45.2%,501-700元的占25.3%,而700元以上的仅为0.05%。从城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的这一明显差异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基本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饮食、服饰、住宿费用及交通费等。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1.9%的学生表示每月基本饮食费用为250-350元;而每月用于生活用品的消费28%的学生花费30-50元,31.6%的学生要花费50-100元;服饰的消费情况为:59%的农村学生每学期用于服饰消费不足200元,却有42.7%城市学生消费300-400元,这里体现了一个极明显的城乡的差异;人际交往中于异往每月所花费的费用:生源地农村的学生46%以上是消费50元以下,生源地城市的学生48.7%以上消费50-100元左右;当问到与普通朋友交往所花费的费用时:81%以上生源地农村的学生表示每月花费也是50元以下,而生源地城市的学生41%以上是消费50-100元。

(2)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比较

第一,城乡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比较。城乡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比较可以从图1看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生源地农村的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主要分布在1000-3000元,占到52%以上的比例,每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都占到25%左右,从这点可以看出农村的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虽然也有3000-5000元的为17%左右,每月收入5000以上占7%的比例,这可能是农村自主创业或者在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结果,但是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在农村所占比例还是太小了,说明农村整体水平不高。而城市家庭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8%左右,这可能是下岗职工的收入;1000-3000元/月,以及3000-5000元/月都占到35%左右的比例,5000元以上的都占19%的比例,对比看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大半城市居民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第二,城乡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比较。城乡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比较可以从图2中看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基本是在300-500之间,在接受调查的491位农村大学生中,有222人的可支配收入是在这一范围内,占到45%以上的比例;有25%的农村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300元;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1-700元之间的为占接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25%的比例;还有5%的学生是在700元以上。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大部分人是徘徊在温饱线上,有些甚至还达不到温饱水平。

而在接受调查的396位城市大学生中,每月可支配收入300元以下的仅占4%的比例;35%的人每月可支配300-500元;将近45%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1-700元之间;700元以上的都有超过17%的人,据调查,有部分学生每月可从家中获得1000-1500元,甚至更多的生活费,这与农村相比,相当于某些家庭一个月总共的开支。

第三,城乡大学生每月基本饮食费用比较。城乡大学生每月基本饮食费用比较可从图3中看出,生源地农村的大学生每月基本饮食费用分布:14%以上的学生每月用于基本饮食的费用不足150元;40%以上的学生用到150-250元/月;250-350元/月的占到被调查学生的30%左右;每月基本饮食费用350元/月以上仅有14%的学生。相对而言,生源地城市的大学生每月基本饮食消费主要集中在250-350元,占接受调查人数的55.8%,而350元以上的都占到28.8%的比例。

从图中对比可知,当今城市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优于农村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消费行为选择的空间也相对大些。

第四,城乡大学生对目前消费状态满意度比较。城乡大学生对目前消费状态满意度比较从图4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消费状态满意度不是很高,其中对自己目前消费状态很满意的只有5%;感觉满意的有24%;而对对自己目前消费状态只是一般满意的竟然占61%;还有10%的学生是不满意目前消费状态的。相比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消费满意度调查结果为:3%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消费状态;32%的学生是感觉只有一般满意;41%的学生满意自己目前的消费状态,这比起农村大学生来说高出17个百分点;更有9%的学生很满意目前的消费状态。

第五,城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除假冒商品态度25和是否留小票26题城乡差异不显著,其他均差异显著。

三、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城乡大学生消费意向及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因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有学者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说的好像有点过了,但是却比较形象。贫困的大学生和富裕的大学生的消费不可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城市大学生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下可以选择自己所想要的物品,消费行为很容易得到满足,同时也会产生些不良影响。而农村来的大学生在可支配收入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保守的,消费心理是谨慎的,会出现与城市大学生相比的消费心理另一个非政策现象。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会导致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出现两极分化,形成不合理现象。

2、城乡文化差距

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农村文化不断衰落,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的鸿沟日益分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日渐加快,各种资源要素迅速向城市积聚,久已存在的城乡文化强弱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农民获得信息的机会和信息的准确性远没有城市居民便利,因此在面临消费选择时,城市居民会选择质量好价格实惠的,而农村居民由于信息的缺少,所以只会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商品。

3、城乡环境差距

由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及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居民在消费需求上只能是在满足自己温饱条件下,将少量剩余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而城市居民就可以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有足够资金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消费需求,他们更注重购买物品时所带来的享乐、舒适,比较少的关注物品的实用性或者价格。也就是在这样的差距对比下,使得厂商在选择供给对象时也变得有目的性,一般质量好、品牌形象优、价格高的产品就会销往城市,而质次价廉的物品则会销往农村。这种供求的差距长久以来会使城乡大学生养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此,即使是在同一个校园,城市大学生也会选择时尚、品牌、质优的产品,农村大学生会选择普通的、质次价优的产品,逐渐形成两极消费。

四、引导、规范城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对策

1、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若要缩小城乡大学生的消费差异,首要前提是努力缩小城乡的差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第三,加大农村基础投入;第四,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培养合理消费心理

培养合理的消费心理,首先,应该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作用,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受社会影响非常大,因此要下大力气治理和净化高校周围的社会环境,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合理的消费场所,促进良好消费习惯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家长要加强对子女教育,关心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其次,应让大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心理,要重视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和雷锋等英模人物的事迹教育和熏陶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提高合理适度消费能力。再次,应该增强文明消费道德意识。

3、合理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合理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首先,应该加强消费行为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每天都离不开消费,而多种类、多层次、多方式的消费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因此,学校应将消费教育与“两课”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倡导平民消费、诚实消费,节俭消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这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根本措施。其次,加强消费行为教育。再次,提高大学生的闲暇质量。由于大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上课的时间比中学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高校要加大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积极开展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活动。如学术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大学生闲暇消费的质量,保持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充实。

【参考文献】

[1] 姜薇薇: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园地,2008(3).

[2] 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

[3] 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消费导刊,2007(6).

篇11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一、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 (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二、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四、开发策略

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过程的心理,就是为了让旅游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去把握其心理特征,对旅游企业来说,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好的选择,让大学生旅游群体成为自己的巨大潜在顾客。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四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吸引大学生的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基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1、修学旅游。许多大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采风游等。

2、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像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

3、探险旅游。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4、生态旅游。新时代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各个大学校园的相关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如可与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摄影比赛等,既可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又可节省人力、财力,达到良好的促销效果。定期的在高校内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如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旅游摄影展、自行车比赛,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吸引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企业几乎没有旅游方面的企业。

2、在大学校园集中的地方设立校园联系点,聘用相关的大学生作为业务员。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跟网络设施挂钩进行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不同的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的旅游信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蔡平.旅游市场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01.6.

[3]郑继伟.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0.3.

[4]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南昌高专学报[N].

[5]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旅游科学.

[6]广州大学心理系01级大学生调查报告.怡心园报,2004.

[7]葡萄酒旅游网.winetour.cn.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