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8: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观念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方式,前者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学生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主导,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很难提高学习效率。
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一般以年轻的教师为主,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年轻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本来出自好心,但由于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把握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二)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学生、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都认为历史课并不是主科目,因此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较少或者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因此,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在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有些学校甚至只配置2-3个历史教师,却完成了5-10位教师所本该承担的课程,这些都是因为本校历史教师紧缺,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三)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唯有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毕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以改变历史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是史实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被。如在历史教材上也有经常更改更新的情况发生,在人民出版社七年级第五课教材中就认为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叫司母戊鼎,但是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了这一观点,而是把把它改名为后母戊鼎。相较于具体史实,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因此,历史观念也像其它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例如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在早期的观念中,往往把它的性质一分为二,即在初期,二战是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争夺战,而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然而现在史学界更为普遍的观点则是把二战的性质统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并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古董”,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四)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的。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单一地地依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在我省,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不少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过分强调考试重点,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时总是盯着考试内容不放等现象。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的。
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首先是要积极学习;其次是要全面准确理解;最后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多的人会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养上来,包括现在的考试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像是历史科目,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在背诵相关历史内容而去应付考试。然而无论是什么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基础知识作为根基,这就与盖再高的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好是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学好历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的知识,接下来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的年龄阶段,那种照本宣读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当然无法吸引他们,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需要秉持如何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学生认识国家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将在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中,努力学习,认真和其他老师探讨,争取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莉,唐秀忠.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6期
该网站设有教材教辅、学术动态、教学园地、学生之友、史海拾贝、教学资料、考试中心、培训信息、实验之声等内容。
7.骆志煌工作室()内分为上古史、中古与文艺复兴史、十七世纪史、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二战、一战史等。内有影音数据,为口述历史与影像史学参考网站。
五、大型在线工具书
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运用原始文献资料以便教学研究之用。因而用到一些大型在线工具书,如四库全书、国学宝典、中华古籍在线全文检索、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古今图书集成等。目前文渊阁四库全书可进行在线查询的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所收四库全书(http://.cn:8000/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该网络版可大幅节省搜寻及整理资料的精力和时间,透过《四库电子版》进行全文检索,只需输入字符串或单字,便可数秒间完成,为学术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国学宝典数据库(http:///),该数据库是全球最大中国传统文化检索引擎、内容很全面,支持复合检索功能。中华古籍在线全文检索(http:///)提供数万部13亿字的全文检索,免费、自由开放!南开大学开发的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http://202.114.65.57/net25/)可进行在线网络字词语的检索及阅读。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http://hanji.sinica.edu.tw/)包含汉籍全文数据库(含二十五史、十三经、诸子、古籍十八种、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古汉语语料库、正统道藏、词话集成、新清史-本纪、乐府诗集、闽南语俗曲唱本《歌仔册》及政书、类书与史料汇编等,其收录文献丰富,可资研究。此外,台湾故宫东吴数位古今图书集成(http://192.83.187.228/gjtsnet/index.htm)、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全书图像(http:///)也可使用检索。另外,台湾学者开发了Accelon3开放古籍平台(含辞典、藏经、文集、丛书等19部全文检索数据库),除此之外,“十通”、“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等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也可加以利用。查找地方志全文,可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http:///web/guest/shuzifangzhi),查找字词解释,可利用汉典(http:///),汉语大词典(http://218.78.212.175/hd/)。有关中西历年表的转换,可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工具(http://sinocal.sinica.edu.tw/)。
――――――――
参考文献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互联网+”时代下历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1)丰富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新媒体都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在这种全新的传播语境中,历史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与消化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课堂与书本,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大量的历史学知识与信息。如此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如在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理论性的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但加入了相应的纪录片片段,能让学生直观了解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这远比老师的口头讲述要明了具体的多。
2)创新历史教学中的授课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学出现全新的授课形式。网络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历史教师在线下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将成为教学课堂。除此之外,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授课形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名师的授课,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某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短板,使学生在新媒体的授课平台上接受最丰富最完备的历史学知识。
3)转变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也成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日益强化,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媒体权威的日益衰弱。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也收到了极大冲击,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化,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如此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和混杂性使得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也有所体现。首先,过多的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与信息的混杂。一方面,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严谨的辨别与筛选,极有可能将错误的知识与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带来严重的教学失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出现,任何新媒体技术都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知识内容才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过度使用新媒体工具,可能会使得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导致教师无法发挥其在教学过活动中理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来利用新媒体技术,是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其次,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其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接受和理解的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海量的网络教学信息却往往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吸取和消化网络信息的活动上,从而难以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使得学生在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后,未能进行足够的思考,最终反而使学生一无所获。因此资源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发展作为运用新技术媒体的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好的认知。
3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成效
1)增强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上聚集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合理地将网络公开课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用借助于教师的帮助,而能够自主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握与消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公开课对教师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观看公开课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如在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中,生动详细地讲解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不但让历史老师的对独立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由把握历史学习的节奏与进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把握网络教学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在“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载体是“三单”导学案(教师导案,学生学案,课时作业),在课改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案,忽视了课本。其实,课本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可利用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益处。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课后复习的时候,一些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记忆社会上的一些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反复说明外,在课前把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设置成简答题作为课前预习,还在制作学案中把课本重点知识分散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和课时作业等环节中。另外把课本重要知识点做成学习记忆卡片,方便学生课外背诵。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课本中的习题、思考题、资料卡片等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做,或者对它们稍加改动让学生完成,以此让学生重视课本。
二、问题生成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学案式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自主预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小组组长在课前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课前写在黑板上。上课时关于这些问题由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共同研究。教师只在一旁引导、点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刻的,记忆也牢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对历史地图的考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在2006年、2007年高考试卷中地图只出现在选择题中,但到2010年高考时历史地图不仅出现在问答题中而且分值占到了15分。特别是当今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政史地综合,强调学科知识的渗透,历史知识经常会牵扯到地图。下面是我对历史地图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定的事件不只是由一定的历史人物进行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发生的。梁启超曾是:“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拨其基地”。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就有不少历史地图。它们提供了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高考全国文综试卷包含了政治、历史和地理三门课的试题。有的题目跨越了三门学科的界限。历史地图知识的学习和考查综合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借助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深化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综合学科能力,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体现。
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直观的复杂的形象,所以必须把叙述的史实落实到图面上来,转化成一幅历史地图,才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介绍运动兴起的过程“洪秀全指挥太平军东奔西突”,在,“太平军连战连捷,夺取了武汉三镇”,到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可以说这个过程反映了太平军在兴起的主要线索。但是要进一步问永安具体在哪里,太平军沿途经过哪些省,进攻过哪些省会,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若要用文字来更具体地叙述是相当困难繁琐的。所以课文给我们补充了一幅《运动形势示意图》,这样就清清楚楚,十分明确了。把它跟课文配合使用,就显示出了地图的优越性,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地图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形势,能给予学生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初步的的基础。课文叙述历史事件,往往文字简练,重点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编绘历史地图却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整个面貌。例如张骞出使西域,课文仅提到西域的大概位置和张骞出使必须经过匈奴控制的地区。但是《张骞出使西域》这幅地图,却绘制了具体路线,并标注了所经过的重要国家和地区,这些内容都超越了教材的叙述,填补了文字叙述的不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2002年文科综合试题40题,向考生提出古代葱岭相当于现在我国哪个城市附近的什么高原和什么山?其实就考查了这幅地图。
二、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空间概念,就会影响到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同时,离开地图死记硬背都城、地域、江河山岳的名称,最后容易出现“乱搬家”的现象。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此的考查也有体现。例如前几年一道高考题中给出了一幅标有四个城市位置的东南沿海地图,然后让你指出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处于图中哪个位置。可能学生对元朝最大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已烂熟于胸,但是如果平时没有注意地图,那么解这道题却只能瞎猫逮老鼠。
可见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地图再现一些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讲授战国七雄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编制出这样一句口诀,“东南西北到中央――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样在战国七雄的分布形势就深深地印入了学生脑海。
其次,利用地图来掌握环境变迁的历史。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地理环境,自然要素以及历史的名称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着变法和演变。在中学历史课本别是古代史中有许多城市的名称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如北京在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称呼,战国时称蓟,秦朝时称渔阳,唐时称范阳,北宋时称幽州,金时称中都,元时称大都。又如黄河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道,《隋朝大运河》图上黄河还是北流入渤海,可是《元朝运河》图上的黄河就改为抢淮河道入黄海了。以上内容教材的文字表述并没有面面俱到,但历史地图却有很好的体现。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观察这种差异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到的历史知识才是巩固的和全面的。
三、利用历史地图把握历史发展。
课本里穿插的历史地图直观的反映了教材叙述的历史事实发生的现象,那么结合几幅不同时期的地图往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清晰轨迹。因为地理与历史发展地存在内在联系的,如果不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那只能给学生们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无助于提高他们所学历史知识的质量,也无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一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有个问答题就是给出了三幅德国不同时期的地图,让考生结合德国及国际关系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题目强调时空观念,突出了对历史地理的考查。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训练学生观察地图,并把地图变化与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地图这类表象中把它归纳和总结出来。
2013年北京历史高考卷选择题第13题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用数字标出了几个古代城市,然后让考生把这几个城市与中国古代西汉、北魏、两宋和明朝五个朝代的都城对应起来。此题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北魏曾经从平城迁迁都洛阳。北宋灭亡到南宋建立,都城也有从开封到杭州的变化。所以也涉及到历史的发展变迁。
历史地图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历史知识一个重要信息来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历史地图的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乏的环节。学好它,用好它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制度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空间和机会,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身边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缔约结盟的狂潮》一课时,由于知识点较多,担心学生对知识点混淆,可以先把每课一得放在最前面讲。我们可以先和学生一起预习课文内容,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第一和第二个小组围绕“萨拉热窝事件”学习,第一小组作为反方,观点是没有普林西普的刺杀一战可以避免;第二小组作为正方,观点是即使没有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仍会发生。第三、四小组围绕大战爆发的过程学习,第三小组以战败国的身份进行叙述,第四小组以战胜国进行论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在学习中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讨论和学习中讨论很积极。当任务安排后,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并把本小组获得的结论与大家分享,再选出学生评论四个小组的特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小组中承担任务,学生对一战有了很清晰的了解和学习,再由教师对一战内容进行补充,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二、合作学习与课堂表演
教学活动具有多边性,参与者之间可以进行多边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有效性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得以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状态和积极性很高,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合作学习还可以转变为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在学习中演绎出角色的特点,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的魅力,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精神。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历史课程有很多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把教学内容用话剧和历史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复习,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三、合作学习与动手制作
在很多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历史课堂的辅助教具有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合作制作教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历史学科涉及的人物、时间和事件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图片、模具、视频等辅助教具,还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历史文物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现有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教具。例如,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陶瓷工艺品,利用黑板划分各国势力和国界,虽然材料有限,有的很粗糙,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体会其中的快乐和不易之处,并在相互合作中学会分享、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作学习与活动课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对学习应该具有探究精神。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活动课和探究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举办故事会,让学生以时代人物的身份对所处时代的历史进行讲解;举办辩论会,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辩论,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历史老师可以在课前定好扮演的角色,并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搜集资料和信息,扩大知识面。教师应该多关注各个小组的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小组合作需要默契配合,无论在课前准备还是活动中都应该关注这一点,例如《新航路的初探》一课,可以让学生扮演哥伦布及一行人、西班牙王室、公民、印第安人等,让小组分别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并进行交流,最终呈献完整的剧情。老师可以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和评比,并补充遗漏的相关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33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脱离了教学研究这一步骤,教师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没有教学研究,就没有教学进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研究,既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途径,更是我们实现职业成长的责任。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开展教学研究,则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工作信念,对教师的教学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高中历史这门课程,科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指的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比如说,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在历史学习上,学生针对很多历史问题或者历史人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或多或少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能被动的记录和背诵教师提出的观点,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史学观建立,所以,新课程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坚持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创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历史课堂。
再比如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有益于历史教师改善教学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从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再到布置历史作业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始终坚持学生利益最佳原则,始终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想。单就布置历史作业这一环节,教师就不能给学生造成过多的课业负担,尽管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我们更应当根据学生的承受水平和休息规律,布置合理数量的读背任务,以保证学生身心的和谐状态。
二、应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整个历史课堂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一般而言,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利弊。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应用最合理的教学模式才是理智的决定。比如说,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到课本中的重难点,并且尝试理解和消化这部分知识。学生生活中也看了一些以清朝历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对清朝历史有一定的看法,有很多的话要讲,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发表看法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侧面启发学生们通过研读课本自主了解真实的清朝历史,与影视作品做出一定的科学比较。
再比如说,讲解到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采取主讲的教学模式。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稍显陌生,教师主讲的话,可以跟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诉求,可以集中高效地讲解更多的周边知识。可见,主讲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其适合应用的教学情境的。
除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之外,评价教学模式合理与否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风再棒的班级,也会有学习状态相对低迷的阶段,这时,教师采取更加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古至今,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教育家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要想改善教学现状、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密切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其中,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方面,中国著名教育古籍《学记》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比如说,藏息相辅的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传递知识上,认为传递的历史知识越多越好,因此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不敢轻易荒废。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质就是“满堂灌”,其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神经在课堂上始终紧绷着,既要不停记笔记,还要努力理解,学习的压力很大,知识消化的效果反而不好。所以,采取藏息相辅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的。
尽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休息了,但是,浪费的时间其实早已补回来了,因为学生短暂休息之后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此时的身心不那么疲惫、学习的整体状态平稳。再比如说,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学生也可以给教师很多的启示和帮助,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或者“明知故问”地启发学生去解释难题,或者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都是非常好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一块进步,无疑有益于新式历史课堂的构建。
四、构建理性的评价模式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度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并以此为核心对学生展开评价。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学业评价,并不只跟学生的书面成绩有关,学生日常历史课上的表现,一段时期取得的进步,学生在评价历史问题时的观点和态度等都是我们评价学生的依据。传统历史教学在这个方面做得很不好,导致学生们学习目的非常单一和极端,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理性的评价模式,理性的评价模式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标准。
首先,这个评价模式是益于学生全面发展,是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模式。比如说,我们既要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做出要求,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创建性地理解史学问题。既帮助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习目标,也对学生的短期学习进步情况做出评价与肯定。其次,我们的评价模式是公正平等的,不同的学生在历史成绩上有一定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优势都值得肯定。所以,我们不仅要横向比较学生的优势弱势,也应该公正平等地纵向比较学生一段时期的进步状况。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在历史课堂上照本宣科,使得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的十分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学习内容,尤其是在历史教学备课的时候,综合学生的显性个性和隐形个性来选择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在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中,涉及了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在讲解这些历史知识的时候,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讲解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由远及近、由古道今、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深入的探究、挖掘历史知识的时候,注意带领学生探究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把握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重塑历史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力,督促学生从历史知识的整体出发,实现学生历史学系的长远发展。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分类的展开教学,对不同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维度等等因素进行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教育,使得高中生在历史课堂上体验更丰富的历史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势”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身边的资料或者是利用网络查询的形式全方位的认知当时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之下,要求高中生通过学习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军机处的设置以及深入地了解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而是要认真的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并且在历史课堂上设置多样的教学问题,分类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从其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与强化;而对于历史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对其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对其学习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尽行知道,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自主学习的历史学习方式;而对于历史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确保这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挖掘学生的历史学习潜力,综合的锻炼学生的智力、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等等。
二、多种角度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稳定心理特征出发,考量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综合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方向以及意志品质等等因素设计优化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使得学生科学的利用历史教材,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进而增强高中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阅读历史资料,使得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课后的学习能够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历史课堂之后,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灵活的布置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的查找、收集、阅读以及整理历史资料,从而在大量的历史资料阅读之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得到发散,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秦汉阶段的历史的时候,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的深刻印象,尤其是鼓励学生看一些官方的史书以及一些有正确历史观念的影视作品,使得高中生认识到历史知识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的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学习观点,在历史课堂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养成主动挖掘信息、归纳信息以及研读历史资料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高中生的多维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历史学习意识,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以及综合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存在许多历史教学的问题,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进而综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历史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尤其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研究态度以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综合地发展,为高中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有限、教学模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未满足,从而导致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教师在开展参与式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主张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实践的方式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并锻炼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引领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而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让学生巩固旧知,掌握新知。具体来说,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对事件内涵的形象比喻创设问题情境。有些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纯的讲解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形象的比喻,则可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问题;(2)结合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熟知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3)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分组合作
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十分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热点之后,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中的成员要强弱搭配,从而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小组组建完成之后,为了保证组内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需要进行明确的组内分工,并且定期轮换,从而有效地保证人人参与。随后,教师将相关的历史问题公布,并由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在进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时,教学难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教学中展示出《栾城集》和《边户》这两首诗,并让学生结合这两首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由此一来,可以提升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也可加深学生对澶渊之盟的理解。探讨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点评,并进行教学。
三、角色扮演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朝代的特点,并站在当时时代的角度上分析历史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进行“的爆发”教学时,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国共谈判的相关资料。课上,依据史实分配相关的角色,并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带动自身的情感,进而科学地对历史史实进行评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又如,教师在进行“战略大决战”这节课的讲解时,让学生模拟相关历史人物,进行情境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脉搏,以使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四、科学地展开教学评价
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积极的评价,要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评价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口头评价、肢体评价、书面评价等方式。在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激发出再次参与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继续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参与式教学之后,教师如果未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合理的评价语言,以积极性、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在肯定的同时,适当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自信心,促使学生再次参与。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充分认知同学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主动地去弥补,提高历史掌握程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不断地总结相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得更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