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8: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篇1

旅游消费心理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旅游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旅游消费心理是旅游者行为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动因。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求知心理。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外出旅游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猎奇心理。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同学被“关押”在学校里,眼里充斥的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对外面的世界近乎一无所知。上大学之后,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就萌生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3、放松心理。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大学的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长期处在神经紧绷、身心俱疲的状态,对人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不失为放松身心的好办法。

4、攀从心理。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在旅游变得越来越时尚,且一些学生率先走出学校,加入旅游大军享受的生活的时候,其他同学自然不甘落后,不管经济是否允许,都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5、访友心理。中学毕业后昔日的好同学各奔东西、遍布大江南北,但那份最真挚的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于是到异地的老同学那里叙叙旧,顺便游山玩水一下,况且有人管吃管住,何乐而不为呢?

6、顺从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出游的打算,但是在同学、好友的怂恿和相邀下,也就顺便跟着出去转转了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旅游群体,他们在追求个性,讲求创新和特色的同时,又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极其敏感,因此,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心理特征,要求旅游企业要制定有大学生特色的营销策略。

1、灵活的开发思路。针对大学生是喜欢个性的特点,旅游产品要灵活、丰富。

(1)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等项目分别列示,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多种多样的旅游方式需求,应该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在保证旅游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可以允许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几种不同的旅游方式,进行自由组合;

(3)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可以根据其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

(1)灵活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吃、住、交通、旅游、娱乐、购物等分别列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的自由,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

(2)旅游的多样性。各种大学生旅游需求,应该设计多种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以及确保旅游的多样性也想要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旅行方式,自由组合。

(3)组织者应灵活。大部分的大学生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大部分在你旅行之前,可以根据其特点,将团体旅游。

2、分层次设计旅游产品。针对大学生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旅游心理特征,可以分层次设计大学生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年级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1)针对大一的新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采取和学校联合运作,组织开展短程旅游,如城市一日游或两日游,让学生们了解当地的风光,熟悉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2)针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可以推出具有刺激性的探险游、野外生存体验等。

(3)大四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以就业培训、就业考察、开拓眼界为主题的寒暑假就业游,到知名企业参观工作环境,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过程。

3、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旅游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可以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的品位特色。

(1)针对新生,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很了解,他们可以去学校和联合行动,组织进行短程旅行,如城市旅游或LiangRiYou,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景,熟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渴望追求新知识,而且可以推出令人兴奋的冒险,生存经验,等等。

(3)高级学生更关心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为职业培训,就业调查,视觉主题的夏季和冬季假期就业游泳,参观著名的企业工作环境,感觉大气,经验的工作过程

4、多层级价格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薄弱,花的钱大部分来父母,少部分来自个人兼职、奖学金。因此,大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对旅游的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学生又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针对这个特点,可以把产品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多层次的价格体系吸引大学生旅游者的前往。这一举措既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的心理,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又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表面价格,让大学生更容易选择。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营销,刺激潜在旅游需求,培育一个有规模、有潜力并稳定增长的客源市场,实现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刺激潜在的旅游需求和培养规模、潜在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5-02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在调查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三峡大学大学生为代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4.0%,总计男生125人(占总人数的58%),女生91人(占总人数的42%)。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

1 调查结果及总结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有147人,占总人数的68%。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2)生活消费调查。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

-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元以上。每月购买化妆品方面:2.5%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以下,42.3%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50元之间,23%的同学的花费在50元-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同学有12.2%。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6.3%的同学的花费在100元以下,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 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3)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第一

手资料,通过对大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感情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不是理性的考虑。如在“每月的生活费会有限额或是计划吗?”的选项中,54.20%的同学选择“有计划,但总是超出预算”;19.6%的同学选择“没有计划,随便花”。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6.6%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其他”;45.40%的同学选择了“不考虑名牌,价格适中就行”。消费过多或者每月的花费都是“入不敷出”。 在“您

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有近68%的学生的消费是“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是一种情感的消费,不是理性的。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如在“您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问题上,6.8%的同学是300元以下,42.3%的同学是在300元-500元之间,而36.5%的同学在500元-800元,甚至有14.4%的同学是在800元以上;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

元以上。这说明同学之间的饮食消费存在十分的尖锐的不平衡,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双学位、考证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在调查他们学习计划中:20.2%的同学愿意去考研,12%的同学选择报双学位,而67.8%的同学愿意去考证。

②时尚消费。大学生爱时尚、漂亮,年轻活力是他们的自豪,在“您常去的购物地点?”的选项中,28.20%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和购物广场”;54.20%的同学选择“专卖店或者是特色店”;只有19.6%的同学选择“一般的小店”。 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③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甚至很多学生都自己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每周上网方面

的调查显示:16.2%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10元以下,47.8%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10元-20元之间,27.4%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20元-50元之间,8.6%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其中聊天和游戏是最大的问题。

④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还有类似的IC卡、小灵通、公话超市,大学生的通讯消费占据消费总额的一定的比例。在通讯费用方面的调查中:18.5%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也有7.8%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100元。

2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

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

(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

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

(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2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篇3

一、引言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心理本质上就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了消费者自身以外, 外人无从知晓, 因此又被称为消费者“黑箱( black tank)”(施应玲,1998)。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杨鑫辉(2005)认为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心理反应, 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和年龄的心理特征的差异,让其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但是全体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有着特殊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并且还会对未来社会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近年来我国有许多社会学家都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我国大学生消费的状况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所以导致月初富月末穷这一现象的频频出现。大学生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之外,“享乐”消费正逐渐占据高峰。例如:同学聚会、KTV、旅游度假、上网等。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月生活费总体居高,发现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的占74.3%, 200 元左右的占11.2%, 600元左右的占10.5%, 100元左右的占4%(王英民,1998)。大学生日常消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其它来源有贷款、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和其他。根据调查高达93.11%的同学生活消费支出来源于父母,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现在没有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究其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并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和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所以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谢枭鹏,张强国,2005)。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早熟消费、畸形消费、豪华型消费、炫耀消费、悬空消费、情绪化消费(张志祥,2000)。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主要有消费的不平衡性、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主导性(秦云,祝志杰,2001)。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 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从而决定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这三个方面, 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满足自身生活消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 用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身的精神生活。

阳翼(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作为呼啸而起的新生力量,已悄然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势不可当。目前在消费领域,他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QQ族”、“新新人类”、“月光族”、“年清族”……他们正逐渐的迈入人生消费高峰期,这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量。可以预见,这群在家历受到父母溺爱的“特殊人群”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等。他们正在引发一场中国的消费革命,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指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多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大学校园是一个“亚社会”,校园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众多家长、学子的神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变成了由大部分独生子女组成和带有诸多问题并备受争议的“90后”,他们不同于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无产阶级影响的“70后”和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80后”。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经不能再用研究“70后”和“80后”的传统观念去进行研究,应当用“90后”的新观念去研究。由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由此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不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讲究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从调查结果看,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差别,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就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因为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购物时常常十分谨慎,力求“值得”,他们会尽量搜寻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受城市生活氛围和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尽管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但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大多数,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另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大学生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等,大学校园中也不乏追“新”族。根据资料显示,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已经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大学生被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由此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根据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一栏中调查显示,有15.2%的同学在消费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消费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消费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消费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正在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基本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基本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锦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为例,用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计算,学生每月净饮食费就需300元左右。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而在被调查的200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他们被问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是很在意。而根据调查他们被告知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四、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年轻人更多地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较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要喝水时只需打开水龙头一样容易。而当“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大学校园,“节俭是小气、吝啬的寒碜行为,奢侈才是气派、潇洒的时尚行为”的观念便弥漫在一些大学生中。于是,大学生开始出现追求奢侈,名牌服装在身、名牌手机在手,花钱很少会有计划的现象。

(二)家庭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就孩子视为重点照顾对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尽量满足其要求,再苦也不会苦了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高校后,家庭富裕的会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普通家庭也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时代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引起深刻的影响。面对各种诱惑,现今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消费的盲目性,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消费的从众性,消费的攀比行为等错误的消费方式。这些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五、关于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学校一直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因而在该方面,就需要校方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创造健康消费的条件。此外,校方还需要落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理财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许多勤工俭学的项目,加强大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

(二)社会和政府方面

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可以多多通过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为大学生提倡和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消费领域和场所加以控制。

(三)家庭方面

虽然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相反,家庭的教育的重要性却更显突出。家长应该在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同时,真正了解其消费情况,适时纠正其存在的不良消费行为,否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要确认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财知识,培养正确的、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最大程度地理性对待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尽可能避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基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容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将面临的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去引导和养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真正明确其自身的责任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8

[2]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54.

[3]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6):89,90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商业现代化(市场调研),2005,11(44):243,244

篇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随着我国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民的迅速增长,网络购物也迅猛发展,有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在2009年实际接近1000亿,并且每年还在以年增长率50%的速度增长。艾瑞咨询预测至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60亿元。另外,统计报告还显示:在4.2亿的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到了25.1%。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强好胜心强,追求时尚;思维方式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叛逆性强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网络消费心理。也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群体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强好胜心强,追求时尚;思维方式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叛逆性强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网络消费心理:

1.1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由于当代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购物时不仅仅是看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体现与众不同和个体的自身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消费偏好和个人兴趣去选择购买。

1.2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其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网络商品由于广告费、人工费、场地租金等费用的减少,其成本要比传统商店低。因而,网上售价要低于传统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价值产品质量与传统市场上相同。在经济来源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这种物美价廉的消费方式。

1.3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方便快捷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消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网上购物,购得的商品有专门的人送货上门。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退货。这样节省了大学生的很多时间和麻烦。所以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也就成为那些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的大学生的首选。

1.4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产生是好奇的,也是敏锐的。网络消费作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新鲜的消费方式理所当然的不会逃离大学生的视野。他们认为网络消费是一种时尚和一种潮流,并将这种想法和行为带给周围的同学。

2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决定了大学生必定会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群体之一。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占据了网络消费群体的一大部分。大学生的这些网络消费心理促进了我国网络消费的发展,但同时大学生消费心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大学生网络消费风险意识不够。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下,还很难对网络购物进行有效监管。所以网络购物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假信息,或者利用网络购物获取个人私人信息,甚至利用黑客软件盗用银行账户和密码。当代大学生由于好奇心过强,对网络消费这一新鲜事物的风险性缺乏认识。

2.2大学生盲目消费、高消费现象较为严重。网络购物中的商品琳琅满目,品种多样。这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面对着这种诱惑,大学生很难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挑选商品,而容易陷入盲目追求高档次、高品牌的消费误区,甚至不惜以舍弃生活费为代价。这对于没有收入来源、自制力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2.3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目前,大学生网上消费有一大块就是网络游戏消费。网络游戏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使其在虚拟的消费过程中缓解紧张情绪。但是这种消费毕竟是虚拟的,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满足作为社会人的社交动机。一味地追求网络消费会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自闭,不愿与人交流,也无法让他从购物过程中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和教育

基于上述问题,为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网络消费习惯和消费道德,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来讲,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心理的形成,必须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消费基础知识。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电子商务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网络消费的具体内容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代社会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3.2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文明与责任教育。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教育外,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鼓励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消费,养成良好的网络消费道德。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和责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3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应该通过网络消费模拟或实际操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访问信誉度比较高的网站;也倡导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选择第三方支付,比如趣网的安付通、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等来降低网络消费的风险;还要让学生增强其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当发生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鼓励他们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论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有着其他人群所不具有的特征,比如追求个性化、追求物美价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网络消费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风险意识不够、盲目消费、高消费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网络文明与责任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等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据CNNIC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并且网上购物人数高达4.13亿。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 81.3%的网上个人用户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大学生群体更是其中的首要主体。互联网无时间、空间限制,解决了产品服务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时间与距离上的障碍,为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提供了无限可能。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呈现特殊性,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趋向,乃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调查和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肇庆市及周边城市大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测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有效问卷452份。其中,男生197人,女生255人;大一110人,大二119人,大三123人,大四100人。这样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易于从年级、性别等不同的维度上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研究工具。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调查问卷。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与部分大学生访谈,并在文雪老师的指导下编制了更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由15题单选组成,涉及对消费方式的选择、经济来源、网络消费的金额、对象、时间、性别差异、资金来源、支付方式及选择网络消费的心理等方面。2.采访、座谈会调查。通过远程视频、实地调研的方法,利用采访、座谈会的方式对网络消费次数过低或过高的大学生极端人群进行调查,了解其排斥或沉迷于网络消费的原因及心理特征。3.实施过程和处理。问卷在肇庆市及周边城市的高校进行派发,问卷填写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对采访、座谈会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消费的主体及其阶段性。1.网络消费的主要人群。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77.7%的大学生更热衷于选择网络消费的方式。随着年级的递进,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网络消费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在了解和掌握互联网知识方面的困难就越低,也就越容易接受网络购物的观念和方式,网络购物的频率也就越高。2.网络消费的动机及耗费时间。问卷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浏览占了53.1%,无聊随便逛逛的占了46.9%。其中,男大学生选择有目的地浏览比例为76.6%,远高于女大学生34.9%的比例。同时,在对大学生平均每周花在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的调查数据中,少于2小时的占41.4%,约2-5小时的占34.7%,约5-10小时占20.4%,10小时以上的占3.5%。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过程中漫无目的地浏览网络商品的人数不在少数,其中以女大学生人数最为典型,我们也可以得出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的无计划性,导致其在网络购物中浪费的时间过多。

(二)网络消费的支出及其特殊性。1.网络消费的支出来源。研究数据表明,在调查研究的样本中,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支出来源65.04%为家庭提供,19.03%为家庭提供及自身勤工俭学,即大学生作为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个性上实现了独立,拥有一定的购买欲望,而经济无法实现完全的独立,这使得大学生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产生矛盾,而网络消费则是一种调和方式。2.网络消费的支出金额。根据研究数据,大学生每个月的网络消费金额在100―200元间的比例为47.1%,在100元以下的比例为26.1%,在200―500元的比例为21%,500元以上的为5.8%。由此可见,大学生虽热衷于网络消费,但其消费金额占生活费的比重仍能控制在合适的量内。3.网络消费的支付手段。由于网络消费的支付手段普遍地呈现为货币虚拟化的隐形消费,网络消费的整个过程完全是虚拟化的。48.7%的大学生选择现金支付比网上支付更具现实性,金钱意识更加深刻。比起当面交易,大学生更舍得支付存于电子账户的货币而不是直接给现金。因此,货币的虚拟化是致使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欲望增强的影响因素。

(三)网络消费的对象及其可用性。1.网络消费对象。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男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费的对象多为日常用品、电子数码产品及虚拟商品,选择虚拟商品的高达21.3%,根据采访得出,大部分男大学生在网络购买的虚拟商品多为游戏金币,女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服饰。由此可见,性别是影响网络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网络消费对象多为服饰、日常用品。2.网络商品的关注点。价格是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关注度最高的。其中,男女性在关注商品的特点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大学生比较注重商品的价格、质量与功能,女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外观是否美观别致,以及商品的品牌。因此,女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更具不合理性,过分追求商品的外观及品牌,忽视了商品的质量与价格。3.网络商品的可用性。问卷数据得出,大学生通过网络消费购买的物品,认为很实用的人数占总体的27.9%,认为可用性一般的人数占总体的46.9%,认为可用性较低的占总体的22.8%,其中不曾使用过的人占总体的2.4%。这些数据表明,74.8%的人表示在网络上购买的商品具有实用性,即表明其消费带着一定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消费。

(四)网络消费的发展倾向。1.手机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中间媒介。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大学生对手机的占有率基本为100%,说明大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网络购物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以及可能性。通过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的抽取访谈,大学生热衷于以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媒介进行网络消费,以手机为媒介的消费模式显然比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为媒介的消费方式更加地方便快捷。2.网络消费呈现阶段爆发性。在进行网络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中,保持着持续性购物行为的占43%,阶段性的占57%,而阶段性爆发可分为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消费。(1)个体性网络消费的阶段爆发性。网络购物行为的阶段性爆发的导火索一般为初次体验到收快递的幸福感,而此个体性问题存在着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男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行为后对快递的运送、物流变化普遍关注度不高。而在对女大学生访谈过程中,“期待”是被调查女大学生经常提及的字眼,在拆快递时更是兴奋度增大,获得了实体店购买所不能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而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在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购物的态度差异。男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普遍较为理性化,网络消费的对象一般为生活必需品以及比较常规的物品。而女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购买冲动,消费对象的选择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2)群体性网络消费的阶段爆发性。网络购物行为的阶段性爆发的主要原因为打折促销季即网络电商的营销策略所带动的网络消费热潮。当各种购物打折广告铺天席卷而来时,大量低价销售的商品以及附送价值导致消费者的自制能力变差,产生消费欲望甚至是“不买吃亏”的意识,加上网络消费的便捷性,因此完成网络消费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趋理性化。《消费社会》一书的作者鲍德里亚指出,消费主义指消费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无论是基本的生活消费,还是学习方面的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尽管攀比性消费影响着校园消费,但是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以理性消费为主。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五)促进大学生网络消费理性化的策略。1.社会对网络消费观的宣扬。中国消费者协会2002年开展了“科学消费”年主题活动,发出以“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倡导科学消费行为”为内容的倡议。这份倡议书提出“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群体,社会化程度以及水平并未达到完全社会化,但是接受社会化的能力却很高,对社会舆论关注度高,能主动接受社会对着自己的影响。从这一方面出发,全社会应营造科学消费的氛围,特别是针对网络消费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或者有意识地主动熏陶自己。社会文化通过走进高校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社会文化、感受社会氛围,从而达到价值观上的引导。2.高校对网络消费文化的教育。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社会消费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消费文化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人们往往把消费等同于经济问题,但消费中暴露出来的奢侈浪费与享乐主义侵袭等问题,这已经涉及到文化层面,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引导教育:(1)开设消费观教育的课程。一门专门普及消费观教育知识的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现实的指导意义。(2)在线教育。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教育已经影响大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站的在线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途径提高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引导教育。(3)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高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结合的消费观教育活动,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网络消费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网络理性消费观的树立。3.家庭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1)父母的消费榜样作用。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的明显特征。不同的家庭由于某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并受一定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影响,由此形成具有家庭自身消费特征的消费特色。而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会在日常消费中传给下一代,给孩子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大学生脱离家庭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特征的烙印。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逐渐以网络消费作为自己的消费方式,而之前形成的消费心理也将投射在其网络消费行为之上。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而孩子有着敏捷的悟性和极强的模仿力,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消费中给孩子树立科学合理消费的榜样。(2)子女生活费用的适度原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父母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主要表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予孩子充足的经济支持。这种做法长此以往不加以纠正,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失理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在孩子大学阶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大学是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的关键时刻,如果在这期间家庭不能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对他们的未来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警醒的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与消费收入增多并不一定成正相关的关系,要注重生活费提供上的适度原则,既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又要避免他们乱花钱,使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结语

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消费理性化,社会应营造科学消费的氛围,通过社会文化走进高校宣传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或有意识地主动学习;高校可开设消费观教育的课程、在线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父母则应在日常消费中给孩子树立科学合理消费的榜样,并注重生活费提供上的适度原则。(指导老师:文雪)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5-15].

[2]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2(1):64-67.

篇6

一、引言

截至2015年7月22日,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另外,CNNIC《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表明,网购用户中大学本科学历者占比例较高,为35.9%。近几年来,中国的网络营销正在逐步进驻各类市场,各专家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要进行市场细分。大学生作为一个数量多、价值观与消费观特殊的消费者群,有必要对其进行特定的研究。同时,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应用型大学在社会占有主要地位。因此,本文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汇总分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行为与心理,并提出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分析,研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处理。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水平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经过加权平均,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为1334.33元,月平均网络消费为314.70元,单次网络消费平均价格在194.12元。大学生相对于其他消费者群来说更喜欢追求新奇事物,消费的趋附性强,而现在的网络恰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猎奇的购物需求。对于生活费在千元左右的大学生来说,如此比例之高的网络消费表明了,大学生现已对网络消费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的原因主要有方便快捷、种类齐全、便宜实惠这三种。传统的购物模式会使大学生在往返途中消耗大量时间,而网络购物则省去了这些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更符合当今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理念。但在配送方面,78.43%的人,选择了所有货物一起发送的方式,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对其运作以及经营的方式不太了解,没能够选择最优的途径以最有效的方式选择货物的配送方式。

此外,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产品主要为服饰、书籍以及休闲娱乐类等低价位的商品。由于可支配收入原因的限制,理性消费仍旧是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观念。这使得大学生尽量寻求物美价廉的商品。电商企业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廉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维权意识分析

数据表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消费安全意识,但对于售后服务与维权意识较差。表格中数据显示,九成的大学生都有过不愉快的网络购物经历。在调查中,影响大学生购买的最主要的因素为商家的信誉度,紧随其后的是产品类别与描述细致度,而售后服务这一类关注度比较小。在遇到不满意的网络服务的情况时,53.43%的人会选择与商家协商,无措施采取的人占28.92%,直接给差评的人占14.22%,而联系消协或者进行投诉的人的比重只有2.45%

三、基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与运用分析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及基础,产品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为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欲望和需要,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的总和。与线下实体产品营销策略相比,线上产品营销大有不同,尽管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是存在实体产品或服务的,实体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但是消费者却不能直接感知产品或服务。所以首先要确保产品的质量,摒弃伪劣假冒的产品,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其次通过对网络消费市场需求的不同,细分市场,实施产品差异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第三,打造自身产品的品牌形象,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对知名品牌产品的消费,一个好的品牌更容易让消费者信赖;最后,产品类比策略,提供线上的产品与同类型产品的相互比较,更加有利于消费者货比三家,从而获得较好的消费体验。

(二)价格策略

线上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按照消费者的满足需求定价,线上销售的产品定价应该遵循消费者和销售商双赢的定价策略,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觉得物美价廉,又能使厂商获得足够的利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考虑商家获得的利润大小。低价策略是个不错的选择,更容易进入市场,给予消费者好处的同时,给企业带来颇丰的利润。低价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定价策略,就是定价时采用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这种定价相对与同类产品更低。二是采用折扣定价策略,是按照一定的折扣在商品的原有价格基础上制定价格。这种定价方式可以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到企业给消费者的让利,从而让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购买动机。企业如果是为了打开网络销售市场或做新产品推广时,也可以采用临时促销策略,例如:有奖销售或附带赠品销售等。

(三)渠道策略

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渠道,新型营销模式下的渠道策略大大缩减了渠道的环节,更注重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综合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习惯大多是通过电脑直接浏览网页上的各类网购商城或是通过手机上的APP对商品进行浏览。可以考虑在进入网站首页浏览商品之前增设一个简单的选择环节,如:性格选择,颜色喜好等。不同的选项会带你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展示,这样的细节设置会给浏览的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不同的消费体验,更为网络消费增加了个性化。作为新型营销模式下的渠道策略意在给顾客自主选择符合自己性格、喜好、兴趣的商品范围,大大缩减了盲目浏览网页的时间,为顾客提供方便的服务。给顾客以“量身定制”的消费体验,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原则,更增添了网站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更旨在完善细节,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才是取胜的关键。

(四)促销策略

企业通过各种促销方式,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购买欲望,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企业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有创意的广告并邀请当红明星代言,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他们的从众心理和追星心理,有创意的广告加之明星代言可能会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以达到免费宣传的效果。同样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以利用折扣活动来增加销售,比如两件八折,三件七折,有了类似的折扣,相信很多人宁可多买几件享受折扣而不愿意只买一件不享受任何折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产品组合销售活动、售后返现或者返券活动、抽奖活动、免费体验活动、消费送会员等多种活动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的满意程度。另外公共关系策略也是促销策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由于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对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对产品和企业有利的形象报道,消除或减缓一些对企业不利的报道,从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有了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推广相信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口碑更加放心。

(五)人员策略

作为区别于传统的倾向于站在企业者角度提出的4p理论,7p理论则更为消费者考虑。7p理论中的人员要素认为: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某种服务的消费过程中,这是营销理论中的微观元素。作为新型营销模式中的人员策略,更注重考虑营销与消费各个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例如:顾客本身的消费知识,顾客对于消费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员的要求,以及顾客自身某些特定的消费需求等。对每个环节上的细节做到多方位、多层次的考虑,增强网络消费的人性化,具体表现在:在顾客购买商品后,点击“正在使用”,即可得出各个商品的使用率,体现出该商品的实用性,从而能够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参考,减少盲目消费,并为商家采取改善措施提供数据依据;在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时,在派送的包Y上贴上利于开包Y的小工具,这些小细节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宣传效应,让消费者和商品实现双赢。

(六)过程策略

营销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发顾客购买的欲望。而要实现营销的目的,就需要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和有组织的过程来实现。服务通过一定的程序、机制以及活动得以实现的过程(亦即消费者管理流程),是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网络营销当中,电商企业应该在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过程的同时,通过沟通与互动来了解顾客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使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成为网络营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顾客的期望。网络营销也应重视网络内部各板块之间运营过程的管理,因为网络营销是一个由全体人员与各职能部门互相协作共同参与的活动,而网络职员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活动实现的根本保证。

(七)物质环境

从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划分,物质环境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即:环境、信息沟通和价格。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顾客的消费心情,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不仅仅影响了产品的销量,更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页消费环境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因素,首先网页的颜色应该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与产品相适应的色调,色彩搭配要适宜,网站的整体基调相一致。另外产品的图片,详细文字描述要遵循一种简单清新的风格,用户的选项设置,浏览方式一定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一种最为便捷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物质环境中的价格要素要显而易见,消费者能够据此知道产品的质量信息,判断产品的档次,从而有利于消费者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人性化的客服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轻松愉悦的消费环境总能给顾客一种家的感觉,只有时时刻刻尊重消费者,把消费者放在首位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四、结语

本文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特点出发,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心理与行为,提出了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的一部分营销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得出如下结论:与实体环境不同,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大学生作为有着良好的理性消费观念的消费者群,会对电商企业的营销策略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营销策略应以目标对象为基础,通过市场细分,建立基于个人购买行为的营销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劲,张静雪.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6).

[2]常佳.基于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5(Z1).

[3]唐克冰.基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308).

[4]崔焕影.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14(11).

篇7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石家庄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各年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张,回收有效率92.4%。调查问卷分内容介绍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和两个开放式问题共三大部分构成。统计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另外对于开放式问题采用归类整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三、问卷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1)对于上网的感受。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上网者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受访者对上网的感觉较好。53.7%的认为上网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26.0%的非常能享受到上网带来的乐趣。另外有11.3%的人不觉得上网时间过得很快,8.2%的人感觉不到上网带来的乐趣,这类学生当属于那些对于网络了解不深或者受网络毁害论影响的那种类型。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3)购物原因与网站选择。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网上购物是主动的,个人购物的原因中,价格优惠、商品款式多样齐全、购物图方便快捷,以及觉得好玩好奇时尚的比例各为22.5%、10.4%、12.1%、7.8%,由于网络消费的成本低、方便快捷以及它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新消费方式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网上选购商品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又产生网上购物的因素,也就是网上购物的需求,再去确定如何的选择商家。这是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情感意志过程。此次调研显示,在问访问次数最多的商业网站这一问题中,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淘宝、易趣、新浪商城、搜狐商城、腾讯、网易商城比例为29.0%、11.3%、10.8%、10.8%、10.4%、7.8%。选择这类网站的原因主要是知名度、受朋友的影响、诚信度比例各为27.7%、22.5%、15.6%。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200元~600元之间,600元以上的占7.8%,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此次调查的对象网龄大多在2年以上,占80.5%。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偏理科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周上网的次数没偏文科的多,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3小时。其中也有每天上网都在六小时以上,网瘾大的学生(如玩游戏)。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 33.8%,学校机房49.8% ,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调研显示91.3%的学生拥有E-mail,23.0%有数个,近年来的网上商家发现了网络邮件在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邮件营销一时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大多数的商业网站像网易、新浪等看准了市场,并充分发挥了邮件的作用,面对网络的普及,为了赢来更多的顾客群,商家运用了一种更直接的营销方式――E-mail营销,即向广大电子邮件使用者发送有关于商品最新信息的E-mai1,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商品宣传。邮件营销应声而起并做有成效,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拥有E-mail的学生一般会浏览一下邮箱内的广告邮件,有时也会从中选择购买推荐的产品或服务,并且拥有邮件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在网上消费方面,选择网上实物购买占55.1%,娱乐支出占1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0.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软件、音像制品最受欢迎,但在年级上有所区别,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购买概率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相关经验的增加,网上购物日益成为购物的一种方式。同时相比较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能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先进的群体当中,针对服饰的购买早已不是停留在之前的暖和、合身这一层面上,学生需要以服装来对帮助自己来彰显个性。笔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服装选购的过程之中,其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时尚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先进的一个群体,并且有着极强的事物接受能力。因此,品牌效应在大学生消费心理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追求时尚,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品牌,而笔者仅从运动类服饰品牌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往往热衷于购买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便是服装设计理念先进,图案样式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彰显。并且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在进行服装选购过程中,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会相对的轻视品牌,而重视服装给自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理科类学生则会在服装选择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服装的功能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

再有就是,在当代大学生之中,一般喜欢以自己所在的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单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以集体的方式开展活动,而在进行服装购买的过程当中,这样一种群体性活动就很有可能衍生出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而针对所购买的服装,大学生们在群体当中就会对价格、样式、实用性、款式等诸多方面对自己购买的和同学购买的进行对比或者炫耀。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模式又让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彼此关系良好的寝室可能会发生对服装等产品的购买模仿现象。这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最后,因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较为轻松自由,并且现代大学生都是从原来较为紧张的高中生活走向现在的大学生活,因此在心理会对自由产生极度的向往,所以大学生在进行服装购买时,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生并不会对服装的产品品牌过度留恋,只要该服装能够彰显大学生的个性,那么这件服装便值得进行购买。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针对服装进行选购时,个性因素是要远远高于品牌效应。而在个性的彰显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例如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会喜欢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图案能够显著彰显艺术精神的服饰。而在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当中,个性远不如艺术类大学学生张扬,因此较多的会选择较为大众化潮流的服装。

二、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的销售策略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需要依靠经销商对于市场潮流有敏锐的嗅觉,并及时捕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服装购买思想,才能够从中挖掘到无限的财富。

1.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品牌,并培养大学生对于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刚刚脱离父母的监护,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并且在此阶段,大学生需要面临走向社会这一人生必经历程,所以针对服装销售商来讲,正确的对大学生的服装购买进行指导,并让大学生对所创立的品牌产生好感便是其中的关键。营销商不能单纯的重视眼前的利益,而需要增加针对市场调研进行的投入,聆听大学生对于服装购买的需求,并及时地对好的意见进行接受和采纳,第一时间设计出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的服装,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针对大学生人群的服装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不断针对产品创新

篇9

[中图分类号]G9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1-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尚消费应运而生。时尚可以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1]同时,作为一个动态化的概念,“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价值判断的过程”。[2]21世纪中国进入了波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各种消费符号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神经,他们的行为、意识烙上了当今时代的消费印记。[3]

一、研究综述

(一)时尚消费的定义

在波德里亚的系列理论中,消费是一种享乐主义。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认为,时尚消费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本文中所定义的时尚消费是从流行潮流的角度,对流行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时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二)时尚消费及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

1. 时尚消费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消费文化的理念。汪新建,吕小康把时尚消费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认为它是连接个体消费者和文化世界的媒介。人们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原因,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建构,产生认同感。戴光全,陈欣,刘丹萍认为,后现代的时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特征有:分裂、超现实、反区别与区别、怀旧和不确定性五个特征。[4]国外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时尚与消费。波德里亚指出: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受到“物”的包围。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附加在物品身上的符号价值,对符号价值的追逐成就了对时尚的迷恋。消费成为消费者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替代性满足的一种工具。人们通过消费来传递意义和信息,来表达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和情趣。

2. 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孙琦瑛认为当代大学生是时尚易感人群,他们的时尚消费倾向表现在:在消费观念上,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和情感满足;在消费内容上,更加关注时尚潮流产品和时尚休闲服务;在消费方式上,更加崇尚网络消费和刷卡消费等时尚化手段。

二、研究工具和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西南大学毕文芬自编的《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调查问卷》和《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调查问卷》。选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三所学校,每所院校各发放问卷100份,共300份,回收294份。

三、研究结果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年级与身份所属感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7

(二)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的关系

1.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表1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注:*:p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认同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45(P

2.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表2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注:*:p

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相关性;占有欲因子与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与身份区隔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影响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身份所属感与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年级、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身份区隔感与专业、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因子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大四比其他三个年级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独生子女更加看重身份区隔感;月消费在1200元以上的学生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身份区隔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看重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身份区隔感;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更加看重个性化、身份符合感。

(二)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占有欲并不强,这说明了南宁市大学生并不觉得时尚消费越多越快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高消费心理并不是很强,这说明了大多数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并不追求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南宁市大学生有品牌意识,受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相对比较大。这充分验证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

(三)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相关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其时尚消费认同产生重大的影响。

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了大学生认为时尚消费越多越幸福,希望通过高消费和追随大众来寻求身份所属感;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高消费心理因子、受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大学生希望通过时尚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个性;身份区隔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占有欲因子、高消费心理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学生认为消费越多越幸福,追求高消费,认为通过时尚消费可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自己区别于他人。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纲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整体的消费情况良好,个别存在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对于理财方面,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不够透彻,实践性也较差。此次调查中我们分析总结出的问题如下

一、从当代大学生消费理财行为中发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问题反映

1.盲目跟风、奢侈消费现象个别存在。不同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同,所导致的消费行为也不同。一些家境较为优越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奢侈消费的现象,一些消费观念易受他人影响的同学也加入其中,追求攀比,形成盲目跟风的狂潮另外,

2.大学生群体中消费结构逐渐改变。相比以往的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侧重于社交方面的变化更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多于其他事务,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社交活动的场合增多,大学生在此类活动中花费也较以往有很大增加。

3.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不同层次反映了消费的不平衡性。通过对调查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镇群体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乡收入及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一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的问题反映

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于理财的认识仅限于规划个人的消费计划,而并没有其他更为深入的理解,真正理财的实践性也很低。

1.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很多同学认为理财就是规划生活费,或者利用一部分财物去进行炒股赚钱等。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财的认识极为狭隘,甚至是毫不了解。他们对于合理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非常淡薄,也不了解相关的理财产品。

2.理财的实践效果很差。有一些对理财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将理财付诸实践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说是理财,但抢先试水的同学也存在着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的情况。有些同学把钱投资于风险很高的股票,由于不能很好地运作,往往带来很大损失。可见,大学生在理财方面还有着较强的主观性和极端性。

针对大学生的理财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应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合理制定投资计划,了解更多适合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大学生周围环境以及资金方面局限较多,投资理财产品的收效又微乎其微。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理财投资,更加合理规划个人可支配收入,掌握理财技巧,而不应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

二、大学生消费理财中的优点展示

在消费方面,消费的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体现为在文娱方面支出增加比重较大,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其次,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类似于美团、糯米这类团购软件开始盛行,其主要功能即在于能优惠省钱,还有类似人人分期这类预支消费软件,大学生也开始普遍应用这类消费软件,这类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应用也体现了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存在以及消费观念的创新性。

在大学生理财方面,财经院校学生群体表现较为突出。一些财经院校或专业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已经开始有兴趣地接触一些理财产品,有些已经着手实践,更有一些已经从虚拟演练转为实践,并已在实际操作中取得物质收获,可见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正逐步加强,并且也在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理财能力,这是大学生理财观念创新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国外大学生消费和理财的研究借鉴

当今世界经济理念相互交流渗透,国外一些学者对于大学生消费理财的研究也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方面。由于各个国家的教育、文化和经济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各国大学生们的消费理财观念也不同,我们可以参照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国外相关调查分析中借鉴一些优秀理念和经验。

(一)学习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

对当前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投资理财时须谨记一个前提: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不过度沉迷于理财投资。国外大学生认为,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理财行为。在国外大学的教育中,也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去,利用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并且用自己的想法经营谋略将如何支配自己所有的财产。

(二)节流控制资金支出,以节约消费为主导

欧美一些学生习惯提前消费,但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今天,他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着变化,理性消费已经渗透进他们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向来提倡节约消费,日本大学生消费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既是节约,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支出,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所掌握的资金进行理性合理消费,一方面保证生活质量水平不会下降,另一方面节约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三)开辟自立消费,自主理财通道

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就在培养孩子在经济上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性,一些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自主理财,特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经济能力的机会,如联系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其实践能力,也为其消费理财树立了良好的基础。

(四)提前涉猎理财,投资选择慎重

西方国家繁荣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为大学生理财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投资方面,美国大学生主要选择共同基金,通过利用有经验的基金管理机构来为自己理财,合理分配资金在存款、基金和债券等理财产品的比例。

(五)坚持独立理财,理性看待得失

较之中国大学生,国外大学生提前进入股市和债券市场,接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现象更为常见,这主要是由国内外经济观念不同所造成的。但大多数学生不会因沉迷股市而废寝忘食,而是通过购买基金等较为稳妥的方式来学习理财。西方十分看重独立能力的锻炼,大学生在成年之后,绝大多数不会再向父母要钱,他们会利用假期打零工,赚到钱后合理分配,利用闲钱进行投资。在美国,大学生最普遍的理财方式是购买共同基金。共同基金的市场近些年来发展形势看涨,而且不同于购买股票具有较高的风险,基金更为稳健,持有期一般为三到四年,较短的持有年限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因此,共同基金成为了国外大学生理财初学者所青睐的理财产品。

五、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和理财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消费,严格按照自己所定计划实行

例如,可以把计划期内的消费对象进行分类计划,如预计在生活必须品上的消费比重,分配学习、人际交往、生活娱乐方面的消费等。可以把计划期内的消费对象一一列出,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合理安排用度,在消费时做到心中有帐,避免盲目无目的的消费。制定完详尽的消费计划后还要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逐步改正自己之前不合理的消费习惯。

(二)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自身特点,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育引导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消费素养,可以通过选修一些有关消费理财的课程来增加自己的消费理财知识。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相关投资理财的公共基础课程随全校在读生选择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做到积极理财,主动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和学识广度,如读一些有关书籍从中吸取经验,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理财消费行为,改善消费理财状况。

(三)要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培养健康的消费理财心理

一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对单个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对个人消费理财观念得树立至关重要。首先,父母要做出良好表率,不盲目消费,奢侈浪费。再者,父母要对孩子的消费理财观念进行健康引导,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接受家庭良好的消费理财观念。

(四)改变大学生对理财的传统认识,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理财活动

传统理财观念认为以俭生财,理财是高收入群体才能实现的“特权”,把钱放在银行就算是理财。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节俭不仅不能生财,还会影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其实,投资报酬率和投资时间才是影响未来财富的关键因素,而并非私人手中所持有的资金多少。把钱放在银行看似最为安全稳妥,但就长期来说,利息收入根本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因此放入银行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大学生应该寻求新的理财道路,改变传统的理财思维,可以通过建立理财的“专项资金”的方式,从小数目的资金开始锻炼理财,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逐步起积累理财的经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理财之路。

(六)大学生可以根据商业银行或证还司推出的有关大学生理财的相关产品,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并进行最优组合

近些年来,一些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采取创新的资金组合方式,退出来一系列新型理财产品,比如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年龄段的不同,制定相对最优的投资组合,推出有关大学生的理财产品。在此契机下,在校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状况合理选择,综合采用机构提供的最优投资组合比例,高效理智地选择投资项目,瞄准最优的投资组合产品。学会理智地选择理财产品也会为未来大学生的合理理财奠定基础,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开拓自己的就业面。

(七)大学生可以积极利用相关技术部门研发的消费软件,丰富自己的理财途径

目前社会上很多技术部门针对大学生推出了类似于美团、糯米和人人分期之类的支付软件,这些软件具有资金投入量少,更易于方便快捷获取理财资讯,投资收益比较稳健等特点,适合刚步入社会,投资资金较薄弱,没有足够时间关注消费资讯的大学生。这些软件丰富了大学生的消费途径,也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手段。大学生可以以基础的理财方式为主,小额适度投资为辅。通过合理规划自己的理财消费,尝试进行投资实践,逐步在投资实践中获取益处。

[参 考 文 献]

[1]满海红,王文荣.基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下的投资理财观培育研究[J].时代金融,2014(3)

[2]陈丽新.浅谈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培养[J].经济师,2011(2)

[3]孙俊昌.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有效引导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5-0119-06

一、问题的提出

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对受众的认知取向和行为选择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诱导作用。在消费活动中,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往往以媒介传播的信息来引导购买行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活动的过程给大众媒介提供了选择传播内容的方向,刺激受众的消费动机并诱导其消费行为,无疑是大众媒介信息传播的真正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媒介通过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消费信息的传播,既可能引导社会的健康消费,也可能建构起一种误导社会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人是消费的主体,在消费中应该是自由的、自主的。消费的实质,就是作为客体的商品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的消费中,主客体之间却出现了分离乃至对立,作为客体的商品成为了主宰人、控制人的一种异己力量,而作为主体的消费者则丧失了自由性和自主性,消费行为成了一种被强迫、被控制的选择。这意味着消费的功能和属性被异化了。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集中体现在其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身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以及与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关系的异化,最终揭示了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催生了“商品拜物教”,从而使商品成为万能之物,超越了人的控制并反转来控制人,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人的关系只能通过物的关系来洞察和证明。②马克思理论的思想逻辑对我们认识消费异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启迪。

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需求”和“消费异化”进行了批判,指出生活在物质奴役中的人们,个人消费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已经被剥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其实“并不意味着自由”,而是受控于虚幻的消费。[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1页。弗洛姆也认为,现代社会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消费异化,因为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本身成了“强迫性和非理性的目的,人们只有依赖消费这一‘外在力量’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36页。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消费异化,指出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消费对象观念意义上的符号价值,它如今越来越成为人们“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和“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所以,被消费的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物的差异性和区分性,“人们总是把物视为突出自己身份的符号”。[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仝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大众媒介逐利逻辑一定程度上诱致了新生代群体中消费异化现象的发生。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本文选择新生代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所谓新生代大学生,是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简称“90后新生代”。这一群体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变革时代的鲜明烙印。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为新生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网络化生活;另一方面,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及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又使新生代面临物化的风险和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总而言之,这一群体成长于一个价值多元、物质丰裕、商品浪潮席卷、消费主义盛行、网络信息爆炸的急剧变革的开放时代,他们是当今中国最先感受到西方消费文化“魅力”的一代人。特殊的成长环境,使这一群体具备某些鲜明的甚或是矛盾的个性特征:开放、包容、务实、自信、张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享受意识及做事的功利性均较强,其价值与行为选择往往游离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因此,从实证分析入手,探讨大众媒介功能异化对新生代消费异化的影响,无论在学理抑或现实层面都颇有意义。

二、大众媒介影响下的新生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1.样本来源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从2016年3月到5月对西安、成都、兰州等地的5所高校的7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6份,回收率为98%;回收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为95%。样本按性别分:男生316人,占475%;女生349人,占52.5%。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深入到学生宿舍等地进行个别访谈。

2.新生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1)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及消费水平

新生代大学生消费的费用来源包括家庭、学校、自身三个方面:75.3%来自父母给予的生活费,7.9%来自亲戚的资助,8.7%来自打工赚来的工资,8.1%来自学校的奖学金或勤工助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校园网贷以其“低门槛”“便捷化”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部分大学生通过网贷获得了不为家长控制的“财权”,他们少则贷几千元,多则达数万元,致使一些不善理财或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陷入“债务陷阱”。

从消费水平看,城市生源的学生月生活费基本上在1500~2000元之间,其中9.5%的学生月消费1800~2000元,61.3%的学生月消费1500~1800元,22.3%的学生月消费1000~1500元,2.6%的学生月消费在1000元以下。另外,还有4.3%的学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农村生源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80.2%,月消费在700元以下的占35.7%。这说明,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家庭收入水平。

(2)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根据调查,按每月支出的额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生活消费(餐饮、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人际交往消费(通讯、聚会、旅游及各种应酬等)、学习消费(购买书籍、学习用品、考证和培训等)。其中,学习消费远低于人际交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中,每月通讯费在100~200元之间的占53.8%,20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占154%,300元以上的占7%,然而,平均每月学习消费在100元以上的仅占7.4%。据媒体报道,通过网络贷款的学生中有62.9%的人是为了购买并比拼数码产品。余悦、覃佳贝、刘冉:《校园网贷:“聚宝盆”下别藏“无底洞”》,《中教育报》2016年5月16日第8版。麦可思研究院“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也显示,“社交与娱乐消费”和“形象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向。赵婀娜、申茜:《大学生消费,钱都花哪了》,《人民日报》2017年3月31日第6版。

(3)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新生代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但经济上没有独立,尚未彻底进入社会,在心理和社会认知方面,还处在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消费观念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消费计划性不强和超前消费的特点,主要凭兴趣、感觉等进行随意性的消费,这类学生大约占55.7%以上,更有15.8%的大学生完全没有计划性,消费很有计划性的仅占13.2%。这表明,“90后普遍有着天然的超前消费的观念,更偏重于个性化消费”。李昌禹:《品评90后,就是感悟新时代》,《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第19版。

3.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的样本分析

(1)新生代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媒介分配

大众媒介借助各种传播技术传递大量时尚的商品信息和消费理念,以影响新生代的消费行为。 调查显示,25.6%的新生代大学生认为,消费信息是通过广播电视走进自己的生活中的;30.8%的人认为,网络传播占相当大比重,如层出不穷的网络打折广告、朋友圈微信商人、手机APP时尚信息;而其余43.6%的人则认为,传统纸媒在传递时尚消费的概念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时尚杂志如《时尚芭莎》《瑞丽》等,充斥于书亭、服装店、咖啡厅、美容美发店、展销会,受到新生代大学生的普遍垂青。

(2)新生代大学生接触消费信息的频率

调查显示,新生代大学生每天接触的消费信息数量在80~120条之间,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海量消费信息借助传播媒介铺天盖地地涌向消费者,而熟知商品信息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迎合了新生代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因此,关注时尚消费信息乃至产生“广告依赖”,是新生代追求时尚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且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问卷调查中,“飞一般的感觉”“谁用谁闪亮”“没有什么不可能”“飘柔,就是这么自信”等等,都是新生代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消费信息广告词。

(3)新生代大学生对消费信息的信任度

调查结果显示,71.5%的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消费信息信任度比较高,受消费信息的影响较大。许多学生都认为,媒介在商品宣传中投放的信息量及推介力度往往和商品的质量、性能呈正相关,其中46.8%的人认为商品信息宣传力度越大,说明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越高。在被问到是否会选择媒体推荐的自己尚不熟悉的商品时,64.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媒介宣传的商品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查才可以投放市场,因而其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

(4)新生代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对消费信息的依赖度

新生代大学生在购买日用消费品如牙膏、香皂乃至饮料、零食等时,往往会把消费信息作为消费选择的参考,尤其对电子商品的选择更是如此,参考度超过66.7%,而对于化妆品和服饰的选择,女生的参考度会更高。消费信息对消费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大学生通过消费信息对商品产生消费印象,进而刺激消费欲望并产生消费冲动。这表明,新生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的消费宣传,对消费信息的参考度越高,意味着消费行为对媒介的依赖度越高。

(5)新生代大学生对有感官冲击力的消费信息的认知态度

调查中,在问到当你获取一条有感官冲击力的消费信息是否有购买该产品的意图时,55.4%的人表示有购买意愿,29.3%的人选择会根据需要再决定是否购买,只有15.3%的人表示不考虑购买该产品。对于那些运用华丽辞藻或精美图片以增强感官冲击效果的消费信息,新生代大学生有较高的认可度, 72.8%的大学生表示消费信息中宣传的那种惬意的消费生活是自己所憧憬的,只有27.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或无所谓,认为消费宣传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值得注意的是,明星代言的消费信息往往会引起新生代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在预购商品时不自觉地就会想起该产品明星代言的画面或宣传语,从而产生消费冲动,这正是媒介消费宣传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所诱致的一种下意识的消费需求认知。

三、大众媒介逐利逻辑对新生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影响

大众媒介传播消费信息的直接目的在于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并引发消费行为,尤其电视、手机或网络平台上传播的消费信息,往往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此一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与消费市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机制。大众媒介凭借技术和传播优势,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轻轻松松地俘获并控制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将他们裹挟到狂热的消费潮中。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被大众媒介的逐利逻辑激发出来,于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去进行消费审美体验,从而潜在着导致人双重异化的风险:一方面是人对物的依赖和物对人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对人的控制。显然,这种双重异化是资本和商品借助大众媒介来完成的,这无疑是以谋求经济收益为目的的媒体商业化运作的悲哀。

1.大众媒介过度的消费宣传诱导了新生代消费心理的异化

消费心理是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极易为大众媒介所左右。大众媒介为了解除消费者的戒备心理,在传播商品信息过程中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消费者。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尚不成熟、稳定,很容易在媒介狂轰滥炸的信息传播面前被解除武装,从而在追求时尚、炫耀及攀比等心理驱使下“随波逐流”。调查中,45%的大学生表示,在消费时会因受到媒介消费信息的强烈刺激和诱惑,而购买了可能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同时,新生代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他们通过微信圈、微博、社交网络的相册功能来炫耀自己购买的商品,并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衡量彼此间的消费水平。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审视,这已经不是根据自身真实需求选择商品,而是以商品能否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作为选择的标准。尤其是大众媒介基于功利目的进行的过度宣传,极大地刺激了新生代的消费欲望,他们通过追求时尚消费来达到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寻求获得一种社会认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新生代大学生为了能购买一部刚上市的新款手机,缩衣节食,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满足攀比心理;女学生可以为新款化妆品或名牌衣服、手包而不惜举债甚至高息借贷;更有甚者因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便对“山寨品”趋之若鹜,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消费异化的事实。因为,“山寨品”消费是一种纯粹的符号消费而非需求消费,消费者看重的正是其满足炫耀心理的符号价值。不难看出,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当下社会炫富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的“病毒”已在新生代大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扩散。

2.大众媒介过度的消费宣传引发了新生代消费观念的异化

消费观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指人们通过对消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而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观念。在市场功利逻辑的驱动下,一方面大众媒介致力于通过喋喋不休的宣传,在消费者特别是新生代消费群体中,精心培植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及社会基础,首先从思想上俘获他们;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又通过不断复制传播大量极具诱惑力和艺术化的商品信息来刺激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当问到“你是否在攒钱”的问题时,69.4%的新生代大学生表示从未攒过钱,有多少就花多少。这表明,新生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存储意识及合理的理财观。尤其是随着大学校园网贷消费渐成时尚且花样翻新,思想开放的“90后”很乐意接受这种新颖的消费方式,并尝试超前消费。调查中,新生代“愿意接受”或“适当采用”网络信贷超前消费的比例高达70.9%。此外,经常透支消费的占18.5%,偶尔透支的占48.8%,两者合计达67.3%。当他们的经济能力支撑不了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时,就走进了赤字消费的误区。

大众媒介极力宣扬的商品符号价值会麻痹人们的神经,导致新生代丧失自己的理性判断力。一些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符号所带来的虚幻价值,迷失在商品符号所营造的世界中。在他们看来,消费的真正目的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或展示自己的生活品味。媒介的鞑スδ茉谟谇炕人的感知能力,符号世界对人的控制正是通过媒介传播功能实现的。根据调查,追求名牌消费的新生代占了62.8%。“活在当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越来越成为不少大学生崇尚的消费理念。总之,大众媒介逐利逻辑导致的过度宣传,刺激了新生代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背后掩盖着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追逐。过度追求商品符号的象征意义,自然失去的是理性,留下的是消费异化,这种消费观念显然扭曲了新生代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3.大众媒介过度的消费宣传导致了新生代消费方式的异化

消费方式即人们消费物质、文化资料,接受服务的方式。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精神文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或引导作用。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时尚流行元素通过媒体迅速传递给人们,形成颇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社会风潮。时尚流行代表的是“潮”文化,是追求新潮和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文化心态。媒介宣传的时尚消费,给人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新生代大学生对大众媒介传播的时尚流行信息往往十分敏感,当每一种时尚流行模式兴起时,他们都乐于积极参与和尝试。

在对新生代关于“理想中的消费方式”的调查中,高达66.5%的学生选择了“能挣会花”这样一种带有较多感性色彩的消费主义方式,而选择“勤俭节约”的仅占7.1%,这说明,新生代已不再固守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于问卷中提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选择旅游的学生比例占到绝大多数,其次是泡吧、KTV等娱乐消费。事实上,用于生日聚会、旅游、娱乐等的费用,在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增长,新生代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当问到“你穿名牌衣服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时,一些新生代选择了“注重名牌带给自己的心理愉悦”“为了给别人看”“为了自己更有面子”的竟占到了81%。面子文化是中国熟人社会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大众十分看重面子的心理诉求。为了“面子”而追求名牌消费,无非是想通过他人可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追求享乐主义和商品虚拟价值的消费方式给予人们的并不是真正高质量的生活,而是一种虚幻的精神满足,是大众媒介通过极力宣扬商品的符号意义所营造的一种虚幻的生活图景。在这种异化了的消费模式的诱惑下,一些新生代大学生被虚幻的消费体验所迷惑,自以为真的在物质消费和欲望满足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物质至上的泥沼。

四、几点启示

通过对新生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大众媒介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大众媒介不择手段的消费宣传的诱导和驱动下,部分新生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异化。这不仅会造成新生代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而且会助长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精神和道德危机。在这里,大众媒介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对新生代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就需要大众媒介切实履行作为社会公器的使命和责任,消除功利性,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

第一,从根本上消除媒介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和资本对媒介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媒介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是消费信息传播的根本动力。大众传播媒介需要强大的资金来支撑媒介的运转并维系媒介人体面的生活,资本自然就成为大众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广告)收益,在缺乏严格监管和刚性约束的情况下,一些媒介组织抛弃了公益性的本质属性,沦为单纯牟利的市场主体,通过价值虚构的符号生产和不择手段的消费宣传误导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为此,必须促使大众媒介摆脱资本的控制,回归公共性本质,忠实履行其社会责任。一是帮助大众媒介摆脱对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媒介的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常态化的、富有效率的财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众媒介调整创收战略,构建以多元化运营为支撑的刚性资金供给机制,避免对资金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切断媒介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二是要加强媒介伦理建设和媒介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媒介自律,引导媒介自觉消除自身异化,坚守社会应有的社会担当。三是强化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体系化的制度约束,有效规范媒介在引导社会消费中的行为。

第二,大众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引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功能。

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原本就应承担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而不能因自身的利益需求宣扬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思潮,鼓励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可以说,这些不良消费方式的蔓延,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并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此,大众传播媒介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大众媒介必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的功能。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介的话语影响力,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新生代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科学、低碳、环保、循环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行动。其次,面对不健康或扭曲的社会消费行为,大众媒介不能逃避和失语,要以文明风尚引领者和守护者的角色旗帜鲜明地批判消费主义,引导新生代秉持正确的消费伦理,自觉抵制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