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8: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实践方面,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如三峡工程的建设就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在本世纪,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也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质疑【1】。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也开始注重生态治理工作,比如汾河美化工程投资5.2亿元,治理河道6km,种植乔、灌木10000多株,铺草坪130万m2,极大地改善了太原城区段的环境等景区设置【2】。同时也说明了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1 我国农村中小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房屋道路的建设速度非常快。而随着产业的转移,很多农村地区承接了城市的工业链,为此工业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道,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河道治理的思想和方式滞后,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极大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防洪能力下降

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地面产流系数增大,使农村洪水有增大的趋势。又由于河道综合治理不及时,一旦洪水到来,极易造成洪涝灾害【3】。

1.2 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河流水量减少,人为干预严重,致使天然河道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天然食物链脱节,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4】。

1.3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集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排污通道,既丧失了生态功能,又污染了周围环境【5】。同时为了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或获得方便的施工、交通条件,大量的小型河道被填埋,有些河道被水泥板覆盖。虽然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但永远失去了河道功能,而且被覆盖了的河道变成阴暗潮湿,通气不畅的暗渠,污染依然存在。

1.4 堤防功能单一

一条河流在一个地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排泄洪水,保证安全之外,还是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堤防则是人们接近河流的必然通道。然而,经济断面堤防建设中,只从防洪的角度考虑问题,目标单一,格式呆板,既不美观,又无生机,更不方便人们接近河流。

2 水利工程对于农村中小河道治理的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社会中,农村中小河道治理完全有必要探索实践生态水利的模式,在水利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中主动融合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河流形态的均一化。这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在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6】。采用这种规划设计方法的理由是直线型的渠道工程量小,同时节省耕地,减少移民搬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规则的河道断面输水能力强,也可减少占地。设计时易于计算,建设时易于照工。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河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河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光滑的河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输水效率。在岸坡防护方面,采用硬质材料的原因是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好。(2)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这是指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的水流非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未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而水库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表现为抗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弱。退化的水库一般难于自我恢复,需要人类干预才有可能。水库形成以后,原来河流上中下游蜿蜒曲折的形态在库区消失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代之以较为单一的水库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7】。

3 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思潮也应运而生,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工程,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工程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工程,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其应用主要方面有:

3.1 生态河堤

生态河堤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和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在应用中主要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但此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一般用于坡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量石块,或插入硅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框架外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营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繁茂葱绿的草木。一般用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也较小的河段。

3.2 生态护岸

根据国内外生态护岸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河道的特点,生态护岸的设计应满足河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的合适的植物;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3.3 生态河流

趋向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是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自然的形态,即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比如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把岸线也做成不规则的,即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呈现出结构上的多样性,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允许河岸和河底的侵蚀、冲刷和淤积等自然动态变化的出现,使其成为可持续的自然进程,这样,就可以为新的物种生存提供可能性。而当前常见的植石治理法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水流湍急且河床基础坚固的地方,遇到洪水,植石带不会被冲失,枯水、平水季节又不会被沙土淤塞的河道。

总之,生态水利工程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而实行生态治理农村中小河道,走生态水利的河流生态恢复的方向,效益是多方面的,将会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家怡.黄河断流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缓解对策的研究,生态学杂志,2007,16(3):39-44.

[2] 李玉梅.浅谈黄河上游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环境保护,2008:5:40-41.

[3] 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江苏水利,2010,5.

[4] 刘树坤.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价值[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篇2

1基本情况

高邮市属淮河流域,共有两大水系分区,一是淮河流域,淮河水系,即高邮湖水系,位于京杭运河以西区域;二是淮河流域,里下河水系,即里下河自灌水系和圩区水系,位于京杭运河以东区域。高邮有省管流域性河道2条(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运河),区域性骨干河道1条(三阳河)以及县、乡、村各级河道3621条、6032km。其中:县级河道44条、560.4km;乡级河道364条、1491km;村级河道3213条、3980.6km;另外,湖西有山塘3570座。

2农村河道疏(轮)浚整治情况

2003年以来,我市开展以“河道疏浚、突击清障、环境整治、长效保洁”为核心内容的碧水工程建设,经过十年的疏浚整治工作,我市河道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截至2014年6月底,我市共完成疏浚农村河道(沟塘)4015条(座),总长5376.8km,疏浚土方5226.5万m3。其中:县级河道疏浚38条,422.06km,土方1077.1万m3;乡级河道疏浚357条,1435km,土方1855.8万m3;村级河道(包括湖西山塘)疏浚3620条(座),3519.2km,土方2293.6万m3。(以上数据是2013年度的)

3生态河道治理状况

3.1生态河道护岸的发展趋势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和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在建设多自然型河流中,重点是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并具有魅力水边环境。在河道整治的各种方法中,应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应优先采用生物材料法,其次采用混合方法,即采用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最后才考虑刚性材料方法,即采用木材、石料和混凝土。

3.2河道护岸现状

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甚至有的地方追求所谓的“高标准”河道,对河道采用全断面刚性材料衬砌,使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以北澄子河为例。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在有些堤防和护岸的结构设计中开始注入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如有些堤防护岸采用草皮,依靠草皮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岸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另外在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坡地雨水冲蚀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

3.3生态河道护岸的可行性

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有以下植物适用于生态护岸。即水杨柳、白杨、芦苇、刺槐、常青藤、黄菖蒲、龙须草、香根草、爬根草、千屈菜、解力草、黄花鸢尾、千岁梅花藻和豆牟菜等,因为这些植物能生长出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冲能力,同时生态护岸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

以县级河道澄潼河、临川河为例:2012年我市农村河道疏浚整体推进工程中对澄潼河中下段和临川河上段实施了示范打造。工程的生态护岸结构种植的植物为水杨柳、紫薇、爬根草、麦冬、芦苇、美人蕉、高杆女贞、红叶石楠、木槿和小叶女贞等,目前,草皮茂盛,绿化的成活率在95%以上,护岸运行已近两个年头,固土和抗冲能力效果良好,且美化了环境。

从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只要河道的生态护岸结构设计和植物选择得当,生态护岸方案在河道护岸工程中应用是可行的。

3.4护坡结构

河道具有的防洪、引排水和航运等功能,因此,生態护岸设计时,应根据河道的结合主要功能、河道地形地质状况以及施工期等特点,确定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一般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原则为:

(1)生态护岸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5)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3.5施工工艺

河道根据水位的变化范围,一般分为常淹区、变化区、常露区三个部分,常淹区指河底至枯水位段,变化区指枯水位至丰水位段,常露区指丰水位至堤顶段,在河道的不同坡段选用合适的植物,是生态护岸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态护岸的设置应以不影响河道过水能力为前提,以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常淹区的淹没时间最长,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采取硬性护岸,经济条件不够可种植喜水植物,如解力草、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变化区受水体冲刷,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岸,或用混凝土预制块组成框格压载,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柳,柳间栽爬根草;常露区只受雨淋沟影响,水土流失不大,宜采用草皮护岸,间隔配栽香樟、大叶女针等风景树木。

另外,生态护岸的设计还应满足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刷稳定的要求。

3.6植被类型的选择

在栽种植物以前,应首先进行工程区域的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景观、安全性、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严格的选择:

(1)适合气候、气象条件的树种;

(2)土壤要求低;

(3)原有品种;

(4)抗病虫害能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小;

(5)寿命或者效果发挥时间长;

(6)具有能够美化环境的效果;

(7)容易维护管理;

(8)有市场性。

上述的相关内容即将在我市中小河流重点县试点项目中得以实施。

4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和长效管护工作是现代新农村建设和基本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能否持久地享受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的成果。为此,下一步我市重点要在创新完善農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农村水环境的治理上,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农村水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业绩评价考核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提高村干部的意识。通过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督促村干部进一步重视农村水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一落实五保持”的工作要求,确保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三要提高农民的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创新载体带动,将环境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对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参与,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水环境、人人爱护水环境、投身水环境治理的氛围。

篇3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 河道污染问题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系统。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以至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造成水质恶化和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究其原因,污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

2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目前农村河道建设管理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4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3 河道管理的新思路

3.1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农村河道的资源是有限的,河道的砂石、滩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必须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急功近利,本着“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开采、合理利用,认真做好采砂规划和滩地利用规划,划定河道可采区、禁采区、控制区。

3.2逐级落实农村河道管理责任制。河道管理是河道管理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河道人员有限,而且河道战线较长,单靠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管理是不够的,必须按相关法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职能,落实责任,并将河道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审批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各种不规范的审批行为。

3.3要树立科学治河的新思路。河道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要不断转变治河理念,要把河道治理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当今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过去的治河理念,同样也不能用过去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治河理念来指导当今的河道治理。所以我们治河要在考虑行洪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

3.4加强河道队伍建设。河道主管机关担负河道的公共管理职能,受理各种涉河事项的审查和审批,具有明显的行政事业单位性质,因此必须按水管体制的要求,实行定岗、定编,并纳入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加强对河道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保证河道的管理和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4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4.1自然生态型治理

自然生态型就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还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4.2工程生态型治理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4.3景观生态型治理

篇4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9-1

1 农村河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水环境逐年变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2 农村河道整治的一些成功经验

近年来,从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们开始逐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2.1 河道形态的治理

河道的开挖、清淤治理要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都要加以保护,以营造受人类影响极小的生态“孤岛”。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弯取直”、将河道人为线性化、渠道化。

2.2 河道断面的治理

提倡缓坡,对直立的钢筋水泥防护,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构筑,尽可能的采用缓坡,为此河床原有内外连通的质地。也就要求在河岸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干砌块石、卵石的做法。

2.3 生态植物措施的应用

随着建设生态河道理念的兴起,生态、植物措施河道工程得到应用。出现了不少如生态砼、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纯植物护坡的设计和实践,在一些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亲水及景观建筑物融入

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设亲水设施,同时在堤防建设中景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进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单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变。

3 河道综合整治的建议

3.1 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议

要成立统一的机构。整合水利、农办、国土、建设、环保等涉及农村水利、农村环境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截污治污、环境卫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的资金、技术合力,综合治理;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加大宣传。加大宣传项目建设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为未来项目建成巩固成果先打好基础。

3.2 具体整治措施方面的建议

3.2.1 要清淤疏浚保证河道畅通 通过清淤疏浚不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可清理淤泥、垃圾,从而改善河道水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畅。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要加以保护,以营造生态小岛。

3.2.2 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进行护岸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断面设计。主要可以用以下几种备选的断面:

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时有一定建设空间的河段;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下部结构采用当地鹅卵石砌筑,上部结构进行植物防护,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对较缓,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直立式浆砌石护岸。主要适用防洪、防冲要求相对较高,受地形限制;自然植被护岸。主要分布在农田等生产区以及对护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则,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形态。

篇5

1 农村河道的特点

农村河道包括一个县境内河道或跨县的小河道和较小的排涝及山洪沟道,目前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正在治理的河道大部分属于农村河道。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

1.1功能多样性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分布紧密。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又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农村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河道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农村河道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1.2河道结构多样性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1.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侵占、污染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且大多未经工程治理,易导致岸坡坍塌、形成险工。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脆弱。人为因素是:沿河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对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通常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其余都流失到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这些农药、化肥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环境;人们只考虑自己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弃置于河道中,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持续下降,阻碍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2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河道是泄洪、引水、灌溉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命脉,长期以来为防汛抗旱,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村河道呈现出功能弱化、水质退化的情况。

2.1 河道保护的意识不强

多数地区的农村,对河道保护的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村民把河道当成垃圾场,随意弃置各种生活和建筑垃圾,加重了河道污染,加之近年来经常出现违章建筑(构筑)物侵占河道的现象,使有的河道基本上失去了排灌防汛的基本能力。

2.2 河道水环境已到了最后的底线

很多农村的河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业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河道中,其水体自然净化功能退化,水质污染十分严重;还有部分河道无人管理,水草、浮萍、杂物以及各种垃圾等长期积聚在河道中,使河道变得脏乱不堪;河道治理工作难落到实处,一些河道长年淤积,水流不通,几近干涸。

2.3 河道保洁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农村的河道都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保洁工作,即便有的地方有,也多数是连基本工作都做不到位,对河道的保洁工作认识不到位,缺少专人管理。加之河道水流具有流动性,使得上下游、左右岸保洁工作职责难以分清,相互扯皮推诿的事时有发生,难以转变河道的“水”况。

3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既是当前改善水环境面貌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实施城乡统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因河制宜、标本兼治研究和制订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举措。

3.1 加大河道整治力度

要遵循农村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沿河居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效益,在满足河道生态性和沿河居民群众的安全性、亲水性和休闲性等综合需求的前提下,因河制宜、统筹优选堤岸防护形式,以达到“堤固、洪畅、水清、岸绿”的治河理念。

3.2 轮流实施河道清淤

结合河道整治和冬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主要河道的清淤疏浚,统一规划实施,解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泄洪不畅、调蓄能力弱化、水质较差等实际问题

3.3 水环境生态修复

农村河道水环境对降雨、调蓄洪水、农田灌溉及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分布广、面源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综合考虑灌溉供水、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以改善农村水环境状况、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治理方案。

目前主要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措施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浮岛技术和土壤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指在河床表面种植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降解、吸附的作用,达到对污水治理的目的。稳定塘技术是指创造一个有利于菌类和微生物共同繁殖生长的环境,利用微生物厌氧功能产生的氧气,最大限度地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生物浮岛技术是指借鉴天然岛屿的生态作用原理,采用绿化和漂浮技术相结合,在人造浮体上种植植物,岛上的植物可为鸟类提供休息和筑巢场所,下部植物根系可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能吸收可引起富营养化的氮和磷。土壤处理技术是指以土壤层作为净化介质,将污水有控制地导入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在土壤的渗滤和毛细管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3.4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协调农村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水文特征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根据农村河道自身特点,其生态治理包括生态护岸设计和河岸景观设计两个方面。

3.4.1生态护岸

生态型河道护岸是利用新型防护材料与植被相结合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不仅能减轻水流冲蚀,同时也能够为动植物生长繁殖提供场所,有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护岸可以分为非生物材料护岸和植物(生物)型护岸两大类,常用的有:1)植物护岸。在边坡种植芦苇、杨柳等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其根系发达的特点,对岸坡的水土保持有很好的作用。2)天然材料护岸。包括木桩、竹笼、石笼、石积(无规则堆积)护岸等。3)绿色生态混凝土护岸。由无砂多孔混凝土、表层土和保水材料组成,绿色生态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有施工期短和工程造价低的特点。4)土工合成材料护岸。有抗冲刷能力强、易于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特点,如三维土工网、三维植被网、土工织物袋、土工格栅等。河岸生态修复应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非生物材料。

3.4.2河岸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治理方案

农村河道是指途经农村区域、以及分布在农村周围的湖泊、河流或者池塘等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按照传统的专业划分,绝大多数的农村河道属于中小河流,分属六级以下的河道,县一级以下的乡镇级河道可以统称为农村河道。农村河道具有农业灌溉、蓄水泄洪等重要的基础,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现状不容乐观。上世纪70、80年代那一条条河畅鱼清、清澈见底的农村河道经过20多年的破坏逐渐退化成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臭水河”,如果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仍未有较大改善,将会持续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浙江,一个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的地方。2014年,浙江大地吹响“五水共治”的集结号,全省开始了新一轮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攻坚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据调查,目前浙江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构建“两美”浙江的桎梏。全省河道总长6万余km,其中县、乡、镇级的河道总长度56568km,占全省总长的92%,仍有三成左右的农村河道属于IV-劣V类水。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始于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当时提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道路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011年,浙江省颁布和出台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督促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2014年起,浙江省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一河一策”等治理行动,加快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因此在现阶段,通过全面改善浙江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兄弟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现江南水乡之美,重塑田园人居之美,成就农民生活之美。

1浙江省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淤塞严重,河道萎缩

受到河道自身受自然原因沉积的淤泥以及畜禽养殖业、工业污染和乡镇建设开发活动等人为原因的影响,浙江省的多数农村河道沟塘淤泥堆积、阻塞严重,有些河道甚至淤泥堆积的厚度达到河深的一半及以上,例如浙江温州乐清市河流淤泥堆积严重,2015年1月23日乐清市乐成镇城东街道春园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干河水,发生道路坍塌。据专家估计目前全省还有2500余个湖泊未清淤,总淤积量为1.1亿m3,平均淤积深度约为0.8m。部分河道局部区域崩岸现象严重,由于未能及时清理,崩塌物大量堆积在河道中,超出了河道自身的清淤能力,大大加重了河道淤泥的阻塞;部分乡镇地区出现城建活动“强占”河道的情况,造成部分农村河道末端处被建筑物强行封堵或者填埋;除此之外,加上违章建筑物、向河道无节制倾倒生活垃圾、人为设置障碍物堵塞、侵占农村河道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农村河道的断面不断地萎缩变窄,导致河道淤泥堆积严重,水流不畅、行洪、泄洪能力骤降,无形之中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隐患。

1.2水体污染,生态退化

受到工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部分污染型企业纷纷迁往城郊,造成部分农村区域的河道受到工业废水的影响,除此之外大量工业污水也是农村河道主要污染源。浙江省大部分农村污水收集系统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治污资金,基础设施不完善,截污纳管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升级滞后。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是河道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处理水平相对滞后,运行维护也难以全面到位,现有的截污纳管、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无法满足农村需求,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河道;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尚未形成系统的收集处理体系,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道周边的现象时常发生;农业生产别是畜禽养殖长期以来缺少相关养殖控制规划,不合理分布的养殖业加剧农村河道污染,此外废弃的农药包装袋在雨水的帮助下流入河道,这些农业面源污染使得农村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远远超出河流自身的自净能力。浙江省地处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水体的流动性不强,河道受到污染之后仅靠自身难以恢复,污染只会愈积愈多,农村河道的富营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河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沿岸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降低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例如浙江省苍南县鳌江,在未进行河道环境治理之前,江水污染严重,臭气扑鼻,江边滩涂上基本没有生物。

1.3治理停滞,管理薄弱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停滞,河道日常管理维护工作薄弱,几乎是我国所有的农村河道面临的共同难题,大多数的农村河道缺乏系统、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虽然目前浙江省已有的水利规划和乡镇规划涵盖了一部分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内容,但远远无法满足“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所要求的目标,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行政规章和文件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治理资金的缺乏也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大薄弱环节,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直接降低了村民对于农村河道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停滞不前。同时,农村河道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在基层,致使部分区域管理养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责任、管护制度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偶尔会产生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集中管护的现象,一旦检查行动结束又恢复到管护不到位的尴尬局面。上述状况凸显了农村河道治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政府监管缺位问题依然存在,问责机制尚未构建。

2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数量、长度占全省总河道的数量较大,实现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管理的科学化、常态化是实现“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实施全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从多层级多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河流流域的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制定整治方案。关于重点的污水处置方案,针对平原地形的农村河道主要以截污纳管的方式处理,流经山区地形的农村河道以分散式处理为主。对于符合截污纳管条件的农村河道,应实行应纳尽纳;对于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河道窄小,污水收集比较困难的河道,建议以分散式收集、处理,此外对于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河道,应当增强河道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导,积极发动街道、村委会治理农村河道。

2.2问题导向原则

农村河道环境污染是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多方污染源综合的结果,必须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集中处理农村河道沿岸的污染源。成立专门的农村河道污染整治小组,对于河流沿岸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应将重点放在企业污水超标排放以及居民生活污水乱排行为的整治上,应科学规划,加强引配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机制。

2.3统筹协调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包括农业、工业、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每一条农村河道的规划设计都要考虑该河流防洪、灌溉、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由河道所在地“五水共治”指挥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做到统筹规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责任主体是乡镇和村委会、村民,在“河长”以及河道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分工,共同治理好农村河道。

3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

根据“五水共治”和“两美”浙江的要求,浙江省开始新一轮的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从污染源初步排查结果来看,农业、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是浙江省农村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污水治理及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和河道的长效保洁机制建设等方面。

3.1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工程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个基本措施。对于河道内长期积累的淤泥、垃圾、矿石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扩大河流的横截面,加快水流的流通速度,恢复河流行洪排泄能力,以此来降低洪水引发的安全隐患,改善水质。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好详细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精确计算出清淤后横断面标准以及河底标高和河道宽度,避免清淤抽干河水导致道路坍塌等情况,同时对于清理出来的淤泥、垃圾要做好善后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2污水处理

一方面加快农村河道沿线生活污水的治理,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所在地的“五水共治”工作指挥部牵头,由相关部门进行农村污水处理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对于农村河道流经平原、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应当全面完成污水的截污纳管,完成生活污水的收集和治理;对于河道周边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污水处理方式应以分散式为主收集。另一方面,关于农村河道工业污水的收集治理,应全面排查紧邻河道的工业企业是否存在乱排、超标排放污水的情况,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沿河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此外,对于紧邻河道、无生产废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工业企业也不能忽视,有关部门应当排查企业是否存在雨污不分流情况,督促沿河企业及时完成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实现自行处理达标排放,对于污水无法实现截污纳管且自行处理后仍无法达标,责令在法定期限内搬迁或依法予以关停。

3.3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实行沿河流域畜禽养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遵守禁养区、限养区制度。相关责任部门排查农村河道沿线有无畜禽养殖场,禁止沿河两侧距河岸沿线1km内从事规模化养殖,严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关停相关中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将禁养区的畜禽数量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限养区内对中等规模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技术升级和标准化改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利用。对污染农村河道水质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应当构建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机制,由“五水共治”指挥部统筹,相关责任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的每季度回收工作,并建立相关监管体系,确保有效回收处置率达到80%以上,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

3.4河道保洁长效机制

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村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必须结合实际,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的目标为“河面无垃圾、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成立河道长效保洁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河长”,领导小组及“河长”对农村河道负责,对保洁工作进行监督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配置专职河道保洁员,负责区域河道内每日卫生保洁工作,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需对河面的杂草、漂浮物进行清理,确保每日保洁、巡查到位。建立农村河道保洁工作资料档案,做到每次检查均有记录。此外,在河道两侧设置河道管理保洁公告牌,内容包括河道基本资料、保洁人员、“河长”、监督电话等相关信息。

作者:徐夕峰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姜谋余,龚淼.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状及问题[J].水资源保护,2015(01):41-47.

[2]黄根法,翁建伟.探讨农村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浙江遂昌县河道“四位一体”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2(15):134.

篇7

一.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域面积逐年减少

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2.水环境逐年变差

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3.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

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4.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

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5.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6. 河道水环境已到了最后的底线

很多农村的河道,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工业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河道中,其水体自然净化功能退化,水质污染十分严重;还有部分河道无人管理,水草、浮萍、杂物等长期积聚在河道中,使河道变得脏乱不堪;河道治理工作难落到实处,一些河道长年淤积,水流不通,几近干涸。

7.农村的河道保洁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农村的河道都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对河道的保洁工作认识不到位,缺少专人管理。加之河道水流具有流动性,使得上下游、左右岸保洁工作职责难以分清,相互扯皮推诿的事时有发生,难以转变河道的“水”况。

二.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

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既是当前改善水环境面貌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实施城乡统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因河制宜、标本兼治地研究和制订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举措。

1.加大河道护岸力度

要遵循农村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沿河居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效益,因河制宜地统筹优选和实施直立式、条石直立式、斜坡式、叠砌式、木桩式、自然坡式等多种护岸方式,稳固河道两岸河坡河岸,防治水土流失,满足河道生态性和沿河居民群众的安全性、亲水性和休闲性等综合需求。

2.轮流实施河道清淤

结合河道整治和冬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安排一定的时间完成农村骨干河道的疏浚问题,统一规划实施,解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排灌不畅、调蓄能力弱化、水质较差等实际问题。

3.坚持开展河道配水

坚持生态河道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沿线涵闸的调水配水功能,进一步加大河道的配水调水力度,坚持开展常年性、日常性的配水调水,将邻近大江大河河道中、上游优质的淡水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内河河网,实施以动治静、以清释污,达到激活水体、改善水质,恢复和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4.落实河道长效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农村河道保洁考核办法,实施定政策、定责任、定河段、定人员、定考核的“五定”保洁措施。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有效督促各保洁责任单位和镇、街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保洁工作,从而完成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四无”保洁目标。

5. 重视实施河岸绿化

河岸绿化对于稳固河岸、保持水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要重视河岸绿化,河岸绿化可以和河道整治同步进行,在河道清淤、河堤整治的同时,大力加强河岸绿化工作,根据条件,在部分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在两岸打造绿色长廊,把河岸建设成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娱乐空间。

6. 严格实施依法管理

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理念,在加大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落实管理责任,依法开展巡查管理,严肃查处各类侵占填埋河道、河浜、河道水域等违法行为,制止和清除河道内各种阻水障碍物、拦鱼设施等违章行为,纠正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各类生产生活垃圾等不良行为,严格审批、有效监管各类涉水项目的建设,确保河道行洪畅通和综合功能的全面发挥。

7. 加强水利知识的宣传

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的通讯传播工具,大力宣传水法,宣传河道知识,加强水利方面的宣传推广,转变人们的意识,让人人都能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维护河道的工作中来,从点滴做起,共同维护河道的清洁。加强河道管理,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建管并重,依法管理、依法治河,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河道整治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推进我区农村河道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水环境面貌的根本改变。

8.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三.结束语

农村河道是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水环境,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河道进行治理前应开展综合整治规划,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河流生态、亲水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对农村河道治理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规划实施要统筹考虑河道治理规划工作基础、示范作用、治理需求及地方配套能力等因素,进行项目排序,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梨树县紧紧抓住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的机遇,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农村河道疏浚和沟塘整治等,大力建设水美乡村,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受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群众卫生文明习惯未养成等因素影响,农村河道特别是景观河道随意乱占乱种、违章建设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河道水质仍然较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区域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辽河下游,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占总人口的74%。耕地面积360万亩,其中低洼易涝面积112.5万亩。境内有5条主要河流,东辽河为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2532km2,堤防达到20a一遇的防洪标准,有效地保护着沿岸耕地的防洪安全[1]。近年来,由于历届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注和支持,该县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坚持农村河道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在农村水利规划上,由水利部门牵头将农业开发、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水环境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农村水利风景线独具特色。通过对上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打造了较多水利风景线,成为梨树县农村水利又一张新“名片”。(3)农村河道管护投入逐年加大。梨树县政府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组建河道保洁队伍,为每一名河道管理员分别配备了保洁船、垃圾运输车、救生衣等设施,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在保障农村河道管理和农村水环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水美乡村建设亮点纷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打造水美乡村,独具梨树特色。

2城乡河道管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通过编制规划陆续开展城乡河道治理与管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治理与管护走上规范化轨道的同时,在水利现代化建设及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些旧有问题还未解决,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2]。

2.1污染淤塞较重,部分河道亟待整治

尽管近年来的农村水利投入较大,部分重点开放线沿线河道进行了整治,按照规划农村河道疏浚一般7~8a左右进行一个轮回的疏浚,但由于全区待整治河道面广量大,部分镇村境内的小沟小河由于长期得不到整治,形成名副其实的断头河,有的已经成了臭水沟。如今河道垃圾较多,河床严重淤塞,污染较重,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毒瘤”。

2.2管护经费不足,难以达到治理效果

尽管在管护上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仍然需要加大除草船、打涝船、除草机等相关机械设备的投入,以及加大对河道保洁人员劳动保障性经费的投入,才能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目前区乡两级政府很难再拿出更多专项经费进行投入,从而影响了农村河道管护的效果。同时未形成市场机制参与的经费筹措机制,河道管护经济效益见效缓慢,不利于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帮助河道整治、治理与管护[3]。

2.3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全区农村河道管护涉及河道内的水生物打涝清除、垃圾清理,新建河道堆堤绿化养护等工作,管护工作面广量大。目前由乡镇成立的农村河道保洁队伍,由于保洁人员工资标准偏低,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不能适应繁重管护任务的需要。加之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在农村河道水生植物的清除以及绿化养护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基本的常识,需要一支专业化养护队伍。

2.4群众意识淡薄,长效管护任务艰巨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时常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偷偷倾倒在河堤或河内,既影响了河道行洪,也污染了河道。甚至还有保洁人员在打扫道路垃圾时,为了减少工作量,将路边的垃圾扫入河道中,借河道冲污时将垃圾冲走,这些都是河道垃圾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由于群众环保及河道保护意识的淡薄,河道长效管护及治理效果保障任务艰巨,往往陷入治理后再污染、在淤塞、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2.5执法力量薄弱,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由于违法成本低,部分群众随意挖掘河堤绿化带种植蔬菜,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存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已经形成事实的涉河违建让主管部门难以全面清理,取缔违建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基层水利站所执法力量本身就较弱,在执法上更大程度要依赖于乡镇政府或公安力量进行配合。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规划,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

更新治河理念,提高建设标准,从系统、生态、经济、人文、效益理念出发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工作。(1)要统筹城乡河道建设,把河道整治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分轻重缓急,重点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河道整治力度。(2)要进一步实施“通网活水”工程。对全区所有“断头”河道进行一次深入排查并加以疏浚,提高各类河道的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提升农村河道整治的档次和水平,维护水系生态平衡。

3.2多元整合,破解农村河道管护资金难题

(1)充分利用好政府相关部门统筹的管护资金。积极争取省、区、乡镇三级财政的补助资金额度,统筹使用区乡河道疏浚等专项工程经费。(2)有效整合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管护经费[4]。(3)推行“以河养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具备竞标发包的河道进行对外发包搞水产养殖,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和管理费,将河道两侧的堆堤收回竞标发包或联营方式进行植树造林,所获收入用于弥补河道管护经费不足。

3.3创新管理,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

3.3.1以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随着乡镇水利站职能将逐步由建设型向管理型转变,以及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乡镇水利站下设的水利建筑分公司和民生自来水分公司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以乡镇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既是解决当前河道管护、水利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基层水利站企业人员分流需要。3.3.2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新机制一方面是组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强化业务培训。公司人员的组成,在基层水利站部分企业人员、乡镇原有的河道管护人员中进行择优整合,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凡使用除草船、除草机等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以满足河道管护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和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一名人员按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河段,实行包干制,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对公司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其次先点后面,摸索经验全面推行。选择几个乡镇水利站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按照公司标准化的模式先行试点,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待具备条件后在全区全面推广。3.3.3拓展外延推行“四位一体”管护模式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等,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等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开展“四位一体”管护,着力向农村环境管护全覆盖方向发展。

3.4强化宣传,加强涉河违建查处力度

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搞好农村河道管理乃至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日常管理中,水利执法和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水法规和环保常识的宣传,通过在村民聚集地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发放宣传卡等形式,使广大群众主动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加大水政水资源执法力度,要充分借力于公安和当地政府力量,对典型的违章种植、涉河建设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5]。

3.5群防群治,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

每个乡镇在成立农村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动员镇村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参加农村用水者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用水者协会制度,发挥老同志身上的余热,加强河道管护和水利工程管理的宣传[6],以达到群防群治的管护效果。

3.6强化督查,加大管理考核力度

在各乡镇成立水利工程管护分公司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考核和督查机构,定期对各乡镇河道管护人员对进行定量考核,量化排名。实行保证金制度,考核结果与是否继续聘用以及工资等挂钩,奖惩分明,进一步增强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促进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梨树县农村河道治理与管护问题课题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适宜新时期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谋求农村河道科学防治的新思路。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着诸多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与长效管控相结合并举的方式,防止出现问题的反弹,界定好河道的权属关系,设立管理红线,加强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建立一套水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做到事前预判、事中监查、事后处置相结合。只有不断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监测水平,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不断挖掘、利用好河道天然资源,挖掘经济效益,在河道治理和管护上真正走向以河养河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兰双双.梨树县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任晓平,魏丽娜,毛志刚.浅析梨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2(7):326.

[3]姚东梅.梨树县农田水利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2014(10):53-53.

[4]王丽波.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及策略[J].才智.2012(34):306.

篇9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篇10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资源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作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随着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但在前期经济发展中,牺牲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将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略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导致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的农村被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容忽视。农村水环境治理也被提上日程来。据环保局最新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1.2亿t,生活污水达80多亿t,粪便总量25万t,但这些污染物都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被排入周边的生态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危害着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1]。其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村水环境带来的污染更是不可逆的,很难治理,形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活,作为新发展地区,乐陵市的污水排放现状与山东大部分乡村地区都很相似,因此本文以乐陵市为样本,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举措。

1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现状

1.1乐陵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1.1.1污水组成粪便排放、厕所污水、化肥排放、日常洗漱污水、厨房污水等共同组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其中日常洗漱污水和厨房污水统称为灰水。厕所、畜舍产生的粪尿废水统称为黑水。黑水和灰水共同组成了农村地区污水,其中黑水的有害成分含量更高,直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2]。

1.1.2污染现状(1)生活水污染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如今,大部分农村都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而随之增加的也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思想传统,没有接受过太过程度教育,很难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加上污水处理站、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并不完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水污染的程度而不断恶化,到目前为止,农村地下水水质已经被严重恶化,异味很重[3]。(2)污水处理模式目前乐陵市在农村地区对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而乐陵市的处理主要是利用沼气池技术。在对农村水资源利用的调查中,主要是以“—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为主。以“单建池”模式、“生态家园”模式和“猪-沼-果”模式为辅。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这种技术就被称为沼气池技术。

1.2乐陵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水污染治理主体缺失,角色不明由于乡村政府各部门互相推诿,使得当前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是一项应付上级检查的遮板而已,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加上农村水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乡村政府一般资金匮乏,连自身经济发展都难以为继,更遑论大规模投入资金到水环境治理中来,不仅见效慢,而且耗费资金量也难以承受。

1.2.2环保资金投入不够,治理设施落后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村发展停滞,因此农村与城市发展很不均衡,二元化现象严重,城市水环境污染得到改善的同时是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大规模资金都投入到了城市水污染治理中,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资金就很难申请到。而财政资金的缺乏给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根本上的阻碍。

2改进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2.1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治理农村水环境

要想充分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不但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还要发挥市场自我调整作用,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两手发力,共同治理,针对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解决污染源小而多、污染源广而分散的问题,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中总结出适合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发挥政府的宏观治理,调动农民的自我治理积极性,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科学治理。

2.2探索河道整治“市场打包”的市场化模式

篇11

1、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的现状、问题

1.1现状 百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于城,北接嘉兴秀洲区,西和海宁相连。其间河流纵横,地势低,雨水多,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平均水位0.98米。其中95%以上为农村河道,河道属自然形成和农民人工开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共有河道216余公里,206条,水体面积345公顷。水体容积691.2万立方米。截止2014年底完成机械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

1.2农村河道机械疏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 河道淤积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长期处于疏淤动态平衡之中,因此河道机械清淤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特别是河道机械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全县大部分河道淤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环境。

1.2.2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薄弱 百步镇实施圩区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后,保护区域安全为主的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而农村和农业防洪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前海盐县实施“河道整治、沃土清淤”等人工工程,无奈面积不多,示范辐射效果不明显。河道行洪不畅,村庄和农田防洪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1.2.3水污染问题严重 八十年代初期,百步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乡镇工业环保设施简陋甚至配套不全,加上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大量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对农村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4河道脏乱差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幅增长,同时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垃圾没有出路,加上许多陈规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倒入河道、池塘现象十分严重。

1.2.5农村河道占有现象较多 七十年代,百步镇农业学大寨围填河成田导致农村河道水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空前膨胀,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包括土地整理等填占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区许多小河小浜由于垃圾弃置、脏乱差现象突出,最后导致填埋的现象比比皆是。

2、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效益分析

2.1社会效益

2.1.1河道机械疏浚显著提高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通过清淤、机械疏浚等措施,百步镇提高了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村镇和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将河道清淤与圩区堤防达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解决了淤泥的出路问题,也使整治后的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

2.1.2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道是天然的蓄水水库,通过河道机械疏浚,增加了百步河网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今年,百步镇实施了“河道疏浚机械化施工”工程,就是把河道疏浚出来泥块修筑圩堤,实现疏浚河道和修筑圩堤一举二得的效果。

2.1.3消除河道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清理淤泥、清除漂浮物、疏浚水系,改善了河道水质;通过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绿化岸坡,改善了河道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2.1.4缓解河道水质污染,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

百步镇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尚处在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初级阶段,因此河道水体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碧水蓝天建设通过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清淤、绿化、驳坎、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消除了河道黑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2.2经济效益

百步镇2013——2014共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区域内共涉及面积36500亩水稻。通过疏浚后,灌溉机站水源得到了保障,根据抽样统计,百步镇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一个档次,每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增收1095万元。结合疏浚、又加固加高圩堤20.5公里,岸坡整治8.23公里,河边绿化20公里,产生效益明鲜。

2.3生态效益

河流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通过河道疏浚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灌溉排水、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3、大力发展河道机械疏浚的对策

3.1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 开展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尽快形成全镇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大力引进河道疏浚机械,确保农业机械在河道疏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