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

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及构成

1.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

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导游业务教材中界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莹认为,导游服务技能是导游在已有旅游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工作服务的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导游服务方式。②综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导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前提。(2)导游人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服务技能提升的基础。(3)根据导游工作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项是导游业务能力增强的关键。结合导游业界实践,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职业技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2 导游服务技能的构成

1.2.1 带团技能

带团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核心,是指导游在带团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旅游活动顺利完成,所熟练运用的各种带团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团队的基本服务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带好旅游团的前提。

1.2.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导游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含口头讲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要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沿途风光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平时应变沟通中能综合运用语言技巧,传播目的地文化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导游的立身之本。

1.2.3 应变技能

应变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对不可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导游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经验,灵活、理智地处理后续事宜,尽量减少游客利益的损失。导游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得体、机智与灵活,是游客满意度的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旅行社声誉的有效途径。

1.2.4 专项技能

专项技能是指服务于各种旅游形式所需的专门能力。随着游客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会议旅游、休学旅游、工业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对导游服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熟练掌握常规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补充专项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的层次。

2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理论化偏重

高校导游业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概念、程序、原则、方法的内容阐述多,而质量高、代表性强的经典案例和实训项目训练较少,对于行业的前沿信息、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介绍缺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滞后行业的发展,实践指导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 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局限于导游讲解

导游业务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应该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核对游览项目、参观游览服务、送客服务等六个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导游讲解,将讲解服务作为导游业务教学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导游带团是流程式操作。

2.3 “双证”师资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性教学是上好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的“双证”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高校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素养,但是缺乏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只能就理论深挖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亲身经历,情景再现式地与学生(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分享带团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欠佳。

2.4 教学评价单一

对于实践技能性操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课程考试这唯一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应付考试,知识不能内化为技能,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这是在导游业务教学评价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3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视角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导游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专业职业技能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培养专业导游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导游业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打破常规套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全书分为导游概述模块,导游必修技能模块和导游专项技能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导游概述部分重点讲述导游学基础知识,必修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注重实践技能的强化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上团操作、导游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丰富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

按照上述构想,在实践技能两个模块的教学中,每一模块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案例导入、正文、课堂小结、案例延伸讨论、课后思考题七个项目。在了解本章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讨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小结部分将新课内容和案例导入有机结合,再次强调学习的重难点。案例的延伸讨论可以结合业界经典案例,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则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导游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学师资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弥补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弊端,强化师资建设,兼顾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导游业务教学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师资结构:(1)提高“双证”教师的持证比例。鼓励教师报考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界实践,积累带团操作经验,丰富一手教学素材。(2)聘请旅行社优秀的海外领队、星级导游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直接与业界进行接触。(3)鼓励一线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经营管理,增强教师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3.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性课程的考核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导游业务而言,学生的考核应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三部分,分别按照30%、50%、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实践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结语

本文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探讨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导游服务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业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2JY036):《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研究的阶段成果

篇2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篇3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 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9-012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提高,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资保障。

一、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授课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多数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工作热情度较高,有奋斗的进取心,渴望在教师职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学能力比赛为老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中青年教师能够通过大赛锤炼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参赛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学历上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师范院校正规的训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和“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开展教学竞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很多高校积极推行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进入了大学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运用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2]。教学能力大赛特别提倡和鼓励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对新事物接受快,比较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参赛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考核评价方法。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师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及课堂掌控能力[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赛促教”思路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工业设计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基于“以赛促教”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培训,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因为我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知能力上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著作,补齐自己的短板。针对教师需求和竞赛,学校各类学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并纳入培训学时考核体系。通过参加培训,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尽快了解和研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除了参加普适的培训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个性化培训,针对个人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课程,利用集中统一或碎片化时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与时俱进,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

2.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整体和单元设计,我专业3名专任教师均通过了学校执教能力测评和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具备一定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能力。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因此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构思设计详实生动的教学方案。要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指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设完善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一直坚持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以任务导向为原则,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通过下达产品设计任务,模拟企业设计师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在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并同时参与体会,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掌握设计方法,参与设计劳动,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

3.做中教,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组织、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自学或教师集中在线指导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可调研、资料收集、观看视频、章节测验、阅读相应文献资料、讨论等课前预习任务,将学生能够尝试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中着重解答学生疑问、教授课程重难点、强化实际操作演示体验、提倡互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心理疏导、劳动精神培养,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面的良性的互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布置作业、讨论,在线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批改、在线考核评价以及过程性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学予教师来说是根本,通过做中教,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施与者变为能力的帮促者,让学生养成讨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过程性知识,培养学生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诊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篇5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 项目教学法应用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1.教师面临很大的工作量,同时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教材不合适。“电子技术基础”是一本纯理论性的教材,内容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书本能够理解的不多。而且理论脱离实际,给项目教学带来困难。需要开发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浅显易懂,设置了一系列任务的,适宜项目教学的教材。

3.学生素质不一,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差,给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带来困难。

4.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任务,对实验实习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见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包括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

四、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目标明确: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2.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特点。

五、项目教学法教学的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精选、目标确定、情景设置、小组分配、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②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③创设情境。④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1.项目教学的流程如图1所示:

2项目教学实施:

设计了《小型公司网络设计》项目,该项目分为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方案设计、设备的选购、设备调试、网络测试与运行五个任务。在这五个任务中,涵盖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教学知识点,同时,学生对自己设计并加以实现的网络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项目中的用户需求要求学生深入到具体的公司了解网络支持用户数量、网络应用类型(如视频会议 FTP 电子邮件等)、 网络安全级别等需求。只有充分了解清楚用户需求后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网络设备选购环节中学生可以上网了解各种设备的性能参数后,根据公司的资金预算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在设备调试前,学生先查阅相关的技术文档,充分理解技术要点后自主完成设备的调试。

网络调试完后进行网络测试并交付作业。上面一系列环节都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在旁边指导。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以完成项目的情况为依据。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做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最后由教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 给出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在项目教学法中,经常会出现有一些学生的结果和老师的不同,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创作,只要学生能说明差异的原因、理由充分,都应该肯定,并予以引导、表扬和鼓励。

六、结论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协助者,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殷庆林. 《议电脑、网络与课堂教学》《教育与职业》. 2005年2月上总第464期

篇6

1引言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检测专业)创建于2009年,是伴随着装备制造业机械产品检测手段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本专业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了2009级~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明确,突出素质培养,注重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及重点技能训练模块等课程资源。依靠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支撑,践行“三教”改革,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资源库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开发《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新形态“互联网+”教材,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对应知识点讲解资源,改变传统固化的教材形式,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乐学”、“爱学”,体现了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建设宗旨。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注重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检测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围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推行能力进阶式的“三个阶段、五化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课程技能点渗透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注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营造了一种有温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氛围。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1改革思路

2019年,《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改革路径[1],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再次明确高职“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要义[2,3]。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是高水平专业群(B档)立项建设单位(教职成函[2019]14号),结合双高专业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具体如下:以智能检测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国家级资源库建设为抓手,以德育+技能培养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复合型人才,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方法,开发新形态、活页式新型教材,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智能检测创新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培训中心,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2改革策略

2.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检测专业能力进阶“三个阶段、五化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智能检测行业优质企业,参照专业教学标准,提炼岗位技能,归纳岗位知识点、技能点,重组课程内容,构建基于能力进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中级能力模块、专业高级能力模块有效衔接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身心特点,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结合专业实践情况,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共同修订技能模块,依靠国家级资源库建设,践行“三教”改革,形成一定范式的高职检测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2.2.2师资队伍方面。依托国家级资源库合作企业,坚持培养与聘请并举,对校内专业带头人进行国内外培训、校际交流,聘任企业带头人共同承担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企双带头人机制;骨干教师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参与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骨干教师培育机制。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等方法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外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国内外培训、专项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质量,打造高水平标准化教学团队。2.2.3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方面。依靠国家级资源库子项目建设,校企共建专业核心标准化课程、个性化课程、重点技能训练模块、社会培训包等,突出专业基本、中级、高级技能点建设。同时,利用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服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注重专业课程思政点开发与建设,让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技能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师资培训,打造具有信息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就专业课程本身而言,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挖掘思政元素,谈素养、讲思想,创新教学设计,如专业核心实训课中,讲解关键零部件的高精度高品质检测要求时,联系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等,感染学生。就教师本身而言,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可以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课程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发掘思政元素,创新育人方法,言传身教、师生共鸣。总之,从“课”与“人”两个方面,创新教学设计与育人方法,实现德技双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质量。2.2.4实践条件方面。本专业积极探索智能检测行业发展需求,紧跟当前现代化检测设备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智能化、数字式、现代化检测设备为基础,包括三坐标测量机、影像仪、表面粗糙度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典型零件为载体,开发《零件精度分析与检测》《产品质量分析创新实践》等实训项目,编写项目化工作手册,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化的现代检测仪器,完成零件尺寸、形位等的精度分析与检测,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现代、专业性强的智能检测实训中心,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场所,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检测工艺、设备操作、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2.2.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依据专业特点,以智能检测实训中心为依托,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室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功能,为区域企业提供中级检验工培训、技能等级考核、零件检测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同时,依托专业特色和智能检测实训中心计量设备,在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培训,为机械制造类技能竞赛提供检测服务。2.2.6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方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训练体系。在一年级学习阶段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在二年级学习阶段开设创新创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穿插职业规划课程,贯通创业、创业和就业,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方法;在二三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拓展学习(领域)实践课程,以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以专业学生社团为载体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竞赛方面,以智能检测实训中心为基础,以机械大类专业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培育校内精密零件检测大赛项目,组织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养机械产品检测检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结语

检测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实践条件、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践行“三教”改革,打造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中级能力模块、专业高级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进阶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课程衔接、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0~13.

篇7

中专三年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三年中,学生的思想,包括社会价值的认识、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习惯都趋于成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班会上,便把学校门厅上方的三句话作为切入点来展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三句话引领除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教育。我先分析学生的现状:来中等职业学校念中专的目的有很多种,但最终是要在里完成学业,然后走向社会,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于此同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们将来都要进行求职,求职过程中技能是核心,但用人单位更看重每一个员工的品行。技能可以在工作中去学习、获得,品行却需要在长时间的养成。只有良好的品行才能有可能安心工作;只有很好的品行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只有良好的品行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在这里,让学生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学生对自己的人格、追求有了新的定位。他们作为国家的希望,勇敢的担负起社会、历史赋予的使命,积极、乐观、有追求、有理想、懂得回报社会、懂得感恩。

由于学生刚进学校,把理想变为现实,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在家是习惯了被别人照顾,而没有为别人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在班级这个集体中,班级的凝聚力尚待形成,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淡漠,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进行了礼貌教育(见到老师要问好,遇见高人要礼让,右侧通行等),劳动教育(布置值日生每天的工作及每周大扫除分工合作),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劳动中,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以及与团队意识;在礼仪教育中,他们懂得了感恩父母,懂得了自己应该逐渐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不再为自己操心;在各项集体活动中,他们懂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的荣誉,自己应该多么珍惜。

二、鼓励为主,信任第一

中职学生开始新学习开始,他们希望能得到新班主任的赏识,渴望得到关心和信任。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时机,寻找走进学生心里世界的突破口,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

中职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他们有的是家里宠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有的家境贫寒。因此,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要想做学生思想工作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就要先了解学生的背景,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在每天工作之余,都在班级和他们一起聊天,谈心,直接得到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班主任要用心去和学生交往,用心灵和同学们沟通,正面强化,用关心唤起他们的自尊,用信任和鼓励点燃学生的理想。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张辉,入学前在服装厂做了两年缝纫工,文化课知识早已生疏,专业知识学起来很吃力,我通过鼓励她求学做法的正确性,进而帮助她学习专业课程。很快她有了自信,也能把专业知识学懂,后来担任了班长,班级工作尽心尽力,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还在省级“中职平面设计大赛”中获铜奖。

对于班内纪律懒散、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要轻言放弃。用强制的手段将其“管住”,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了解他们内心,分析原因是最重要的。

学生的成长历程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要先了解他们的中学三年中对他们影响重要的一些人和事。平时多注意和留心他们的言谈举止、学习习惯、交往密切的朋友和同学,这些点滴细节都折射着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在适当的机会和他们谈心。主要攻其心,对他们进行不同形式的引导,让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老师的关心,找差距,并能真正改正。其实,他们以前被老师冷惯了,这时一声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兴奋好几天,甚至铭记一生。“孩子是在表扬和鼓励声中长大的”,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但这样的学生必须时时关注,经常找谈心,敲敲边鼓防止他们再到老路上去。当他们有了提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很高兴,我也忽然间体会到了教育的伟大,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带着他们走向更高的一个台阶。

三、用真爱,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交流会上,专家们反复强调:要真心关爱每个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亲到什么程度呢?就象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如果说老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老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许匡迪)

作为一名老教师,送做了多少学生,发生了多少感人事例,有多少学生已成为国家建设某个行业的骨干,我都记不清了,只是在每年的年节的问候短信中,感到欣慰。细细回想,能支持我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惟有对学生的责任心与无尽的爱。

生活中,哪个同学有困难我总是全力相助。天冷时,提醒学生多加衣服。97届初中专有一个学生因家境困难,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给奶站送奶,赚钱贴补生活费。由于天冷没有棉衣服穿,便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他,虽然旧了点,但是很暖和,更暖他的心;学生生病,尤其是家是外地的学生,他们也许是第一离开家,独自在外学习和生活,在生病期间,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出现,从心理上给学生有安全感,病重的要带学生去医院,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学生都没什么太多的钱在身边,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去垫付医药费,家境困难的学生,老师往往替学生交付医药费。大爱无疆,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得到老师无私的爱,因此也就产生了对老师依赖和信任。

一次,学生们在周末休息时,自发组织出去游玩。我是不能跟随的,于是每隔一个小时去一次电话,让他们报个平安,直至他们每个人都安全回来。学生非常感动,我也同时感受到了爱不仅给予被施者,同样给予施与者,深深的感受到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灵活疏导,激发能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在班级中班干部团队建设的好与不好,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我班的王言同学是班级的生活委员,该生心细、稳当,和气,善良,但管理中却不能对班级中做事不细的值日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工作是由班长提出的。遇到卫生不合格时都自己亲自去做,这样本不该她做的事,由她做了,而当日的值日生却在旁边看着。我利用这一件事,以“值日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班会。把班干部的职责在班级公示,把每个值日生的任务细化,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强调了班干部作用,又给班级中的懒惰者以提醒,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06-02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可分为培养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培养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1]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正是致力于培养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对数据库应用开发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数据库应用开发系列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系列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抱怨,目前所学的计算机开发类课程与社会实际开发技术脱节严重,学无所用,不懂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不会进行完整系统开发。究其原因,并非每门课程的内在问题,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只关心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缺少课程间的衔接,课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缺少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软件开发技术的教学和培养。

本院在数据库系列课程中设置了“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开发”等相关课程。但每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不强,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气呵成,相互关联,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该系列课程时融会贯通,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或去舍,将各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加以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数据库应用开发技能,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教学的现状

本院的数据库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应用开发”等四门课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包括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两部分。“软件工程”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主要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目标。“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讲授利用Visual 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基于的 Web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开发”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主要讲授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建过程和构建方法。但目前这四门课程之间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四门课程授课内容缺乏内在联系,相互独立,部分授课内容有重复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第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实践上机环节缺乏综合性实验,相互之间协调性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第四,某些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覆盖面窄,实用性差。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在上述几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达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换,使得学生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中束手无策,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如何科学设立上述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学目标,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将几门课程放到一个大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去综合考量。通过加强数据库基础知识教学、程序访问数据库方法训练、综合数据库应用开发技能培养,建立“知识+方法+技能”的“三位一体的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成为目前本专业的改革的目标。

2.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摒弃原有的广、大、全的教学理念,形成一个针对数据库应用开发的一体多翼的完备的体系结构。

针对“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增强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内容的关注度,压缩数据库的安全性、并发控制、关系数据库理论等原理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并使用T-SQL语言完成数据操作。在第七学期中开设该课程的后续课程Oracle数据库,详细介绍Oracle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弥补课程教学中的空白。

而针对“软件工程”课程,通过引入基于项目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理论,从面向对象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注重软件测试的方法,强化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以及后期测试的方法,主要讲授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本门课程的基础上从软件系统构架的角度上依托项目小组互助合作完成数据库系统的前期设计,侧重于设计方法的学习。

在“基础”课程中,依据既定的授课目标,抛弃原有的什么内容都讲一点注重覆盖范围大而全的教材,转而选择简而精的以Web数据库应用开发为核心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去掉了文件操作、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XML语言等相关内容,转而着重讲授web窗体、服务器控件、编程技术,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web数据库编程的技能,为数据库应用开发服务。上述三门课程成为体系结构的多翼,为了数据库应用开发这个主体而服务。

(2)丰富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导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导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它的思想主旨是不以教师掌握的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2]而是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兴趣引领学生自动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得到最终结果。

教学改革将项目导学和模块化教学相结合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数据库应用开发课程中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步骤:先将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项目作为出发点;其次是协助学生重新搭建总体解决方案,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再次是细化全局性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和总结,突破原有的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将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同时,在实现的阶段,可以继续深化前期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将成为引领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源泉。

针对数据库系列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体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在数据库应用开发课程教学中可以先通过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来引入,这样可以从直观上增强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的兴趣。然后,使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体验使用该系统,并分析该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构架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法。以此使学生掌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数据库物理结构的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从而学会自主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3)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开放型的梯度递进实验体系。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类应用开发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可以丰富和深化现有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本教改就是要构建以基本课程实验、设计型综合实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为主体的多层次、一体化、自主设计实验的开放化梯度递进实践体系。该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上述各门课程中,建立基本课程实验,尽量使用当前最为流行的软件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Visual Studio 2010,Power Designer。这类的课程实验主要是以验证型实验和章节型设计实验为主,此类实验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库基本原理,几种软件建模工具,动态网页编程来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实验来验证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在第二层实验体系中主要是综合型设计实验,需要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原理和方法独立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在本层实验体系中,引入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以此检验学生能否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将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第三层体系设计为学年论文环节。在学年论文环节要求将学生分成几组依据项目化的方法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位项目组长,由他领导分工合作。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于学生自主命题和某些实践合作单位的命题,论文完成后还要进行设计理念陈述,依据提交的论文和陈述给出学生成绩。每个设计小组必须独立完成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并依据数据库的逻辑情况完成数据库的实施。本层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第四层体系为毕业论文。依托上述几个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能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结论

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和针对学生的调查意见反馈,笔者发现在针对三位一体的数据库应用开发模式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改革措施后,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开发能力,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体系结构。在本课题的系列课程中,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上面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对于后续课程起到一个渗透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学习,使得教学效果成倍增长。

第二,理论与实践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得实验成为理论学习的载体。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需要理论知识的辅助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精神。

第三,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体系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中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许多中职学校正紧瞄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设置新兴专业,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毕业后或送高校深造,或学得一技之长找到满意工作。为了适度超前应对未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要建成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简单、机械地记忆,而是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更主动接受新技能,符合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外贸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单证课程的特点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外贸单证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外贸单证员岗位的要求。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外贸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单证,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并分别对这些单据的作用、内容、缮制、签证、认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该课程特色鲜明,一是突出学生实际单证操作技能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两点,笔者认为,过去传统的教学法运用于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的弊端。

2.传统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薄、不连贯,知识体系被割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一种单据类型或某一知识点,纯粹“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法,无知识迁移,教学内容甚至前后无关联,学生接受的教学理论体系是被割裂地、断开地、无连贯性,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实际复杂的事项,就无从入手,导致不能胜任日后工作岗位。

(2)教学手段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教学中,以“教师+黑板+练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空洞、枯燥和乏味的感觉,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课堂上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占用大量上课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以闭卷形式考核,由于受出题方式、题型,试卷载体所限,只能考察学生的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时,也无法体现学生不同技能水平,分数也只能“一刀切”,最终造成学生口中“贝多芬”,即“背多分”现象。这种考核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法内涵

1.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过来的,他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项目化教学的含义、特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 ,应用实践。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包括五个方面: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三、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审核、修改信用证并根据进出口合同、信用证制作结汇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报关单据等各种类型的单据,或在进出口电汇、托收方式下,缮制各种单据。同时,能对单据的操作与管理。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制单的基本技能,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流程,了解对外贸易行业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懂得国际结算和汇兑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先行有关信用证和托收业务的统一惯例,并能实际运用操作。

(3)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耐心、细心、恒心的情操和修养,并且养成做事认真、谨慎的态度。

2.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外贸单证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中,要做到三个转变:“以教学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本内容为主转变为项目化任务为主,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中心。”我们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外贸单证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岗位为导向,融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岗位为载体,工作过程作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训室还原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再拘泥书本的体系、单元,重组外贸单证的操作流程,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一体化,弥补两者的衔接不足。根据以上原理设想,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将课程体系设置为项目化活动内容。具体如下图。

基于以上的课程项目内容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首先,介绍项目概要和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路径,制定实施计划,再分组进行团队商谈,合作解决,教师从旁引导与讲解,这样讲理论知识运用置于一个真实的项目中展开,最后,由教师点评或学生互评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2)考核方式多样化

目前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在项目化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学生的成绩考核由项目完成情况、表现、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

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总结

中职类学校要突破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无疑是一个顺应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缩短就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篇10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近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结合北京科技、资源、区位的独特性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定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强化普职融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京津冀协同培养人才、搭建职教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职业教育链条不断延长。

把握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郊区,小农业、大功能”的显著特征。2015年,北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68.2亿元,直接价值在北京GDP中仅占0.67%,但是北京的农业是深度融合的产业,不仅体现在生产功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和生态功能方面。据测算,北京农业的生态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与北京的总GDP大致相同。北京的特殊区位优势,对北京的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一农业背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

1.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学校紧紧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聚焦专业建设方向,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主动调整了专业设置。一是根据北京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籽种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设置专业;二是瞄准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休闲体验农业、籽种业、绿色安全食品、物流配送、农村生态、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项目建设专业。新增了食品营养与检测、物联网技术、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宠物养护和环境艺术设计、农业会展、葡萄与葡萄酒等都市型农业特征明显的专业,撤消了8个与都市农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方向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现有的39个高职专业中有22个专业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紧密对接。

2.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学校先后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功能,重构涉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生态粮经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有机特色果品、健康畜禽养殖、特色名品花卉、生态垂钓、观赏渔业和旅游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专业内涵。课程的调整,不仅使涉农专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而且也有效带动了食品工程专业向食品安全、机械工程类专业向都市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专业向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转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上,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和“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延伸职业教育链条,探索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学校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点,尝试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将受教育对象从17岁~18岁的高中起c的高职专科教育向两头延伸。下至13岁~15岁的初中生,上至50多岁的农村两委干部,有效延长了职业教育链条

1.普职融通,开展中学生学农教育,将职业教育对象前移至13岁~15岁中学生

为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劳动体验“出出力、流流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借助农业专业办学资源及优势,积极开展北京市中学生学农教育活动。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学校对准13岁~15岁这一中学生群体,推进职业教育向前延伸,并成立了“北京市中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此基地面向北京市城八区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和体验活动,自2016年开始,每年有1.3万名初中生到学校接受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在课程开发上,按照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五大板块,共计开设90余门课程。不仅使中学生的课表升级,而且还在普职知识点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面向15岁~22岁教育对象开展七年贯通培养

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于2015年开始启动,是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国内外企业协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北京市教委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2016年,学校作为第二批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单位,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在培养方式上,前两年接受基础文化课教育,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合作;中间三年接受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阶段两年,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农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本科阶段培养,使学生接受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学生从15岁初中毕业后入学到22岁本科毕业将享受七年贯通培养模式,从而使学校的专科职业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延伸。

此项目尝试在教育领域探索供给侧改革,不仅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为中考分数居中流水平的学生提供很好的选择,而且也实现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进行了较好尝试。

3.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45岁以下农民敞开学历教育大门

为响应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提出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16年,学校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北京农广校45岁以下优秀毕业生自主招生113人。结合这一群体的从业需求,学校开设了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在教学内容选定上,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主要是根据北京农村、农业的实际和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和普通高职学历教育相同,既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有农业、农村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做到“四个结合,建立一个银行”: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30%左右,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70%。二是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农闲季节到学校集中,一个学年分成6个教学段,每次集中学习2周~3周。农忙季节学员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下一次集中教学中,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安排教师到各区县教学点定期指导答疑。三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员学习的需要,学员可利用线上网络课程、多媒体教材、教学包等在线自主学习。四是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五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员学分银行,通过学分转换的形式承认既往学习经历、生产实践的成果。“半读半农,农学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向农民敞开大专学历的大门。随着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科技兴农的“接力棒”,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助推器”。

4.开展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程,将职业教育链条延伸至50多岁村干部

当前,北京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于2016年拟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设计了村务管理方向学历教育方案。一是从农村基层人才后备干部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通过区县组织部门推荐,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使得农村40岁以下的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二是通过在校生选拔、跨校遴选、农村青年自主招生等方式,实行统一编班,进行专项培养。三是结合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北京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不同岗位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5.开展京津冀职业人才协同培养工程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批合作院校之一,学校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主动瞄准北京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部分农业企业外迁到河北省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以及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等对农业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率先在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中选择人才培养合作院校,开展人才协同培养工作。2016年,开始面向河北北方学校和河北旅游职业学校两所院校,承担每年120人的人才培养任务。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国家级示范校的办学资源优势,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 组建两个职教集团,创新校企联盟机制

学校先后于2014年、2015年牵头成立了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集团以突出都市农业内涵研究和都市农业发展人才培养为主线,确立了以首农集团、北京农业职业学校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在理事会下面设立了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和休闲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宠物专业工作委员会、都市农产品供应专业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食品安全专业工作委员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工作委员会等七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奶牛健康养殖大师工作室、奶牛疫病防治大师工作室、园林景观大师工作室和经营管理大师工作室四个大师工作室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对接。

2.搭建平台,丰富校企融合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学校发挥理事长单位职能,集合集团力量,以课题形式加强集团的顶层设计。不仅围绕都市农业内涵,确立了“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与中国现代渔业职教集团合作开展“岭南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议书”课题研究,还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立项一批研究课题。同时,学校发挥集团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工作,与首农集团举办的“奶牛养殖人才定向培养班”和与北京海联力通经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海联力通大众定向班”先后开班,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有效对接。

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试图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桥梁,逐步形成了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并向上下逐步延伸的人才培养链条,将13岁~15岁中学生和4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以及58岁以下农村两委干部、农村后继人才逐步纳入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视野逐步放远,布局更广,更加关注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尝试构建新型F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J].职教论坛,2003(1).

[2]黄达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急需厘清三组关系[N].中国青年报,2016-04-25(11).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54

让我们先来看三组名言警句:对于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但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成功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本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如何运用“巧法”点亮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光,寓教于乐,让其积极愉快高效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使学生对语文怀有“要学”、“易学”、“会学”、“好学”的积极情感,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教学质量真正得以提高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启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说明只有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相应的积极的交流。教师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力,学生就会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场合下,学生不仅自觉地用耳朵去聆听教师讲解,而且欢欣喜悦,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从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听学生说:“我喜欢某一科目,还不如说更喜欢的是这一科目任教的老师。”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这也正是“心通则艺通”的道理所在。

二、设疑激趣,创设积极探索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事实证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催化剂”,以设疑激趣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提问正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开启学生心智的阶梯与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疑问造成学生心理上“知与不知”的不平衡,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恢复平衡的动机和兴趣。“善教者,必善问”。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且能适时恰当提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与学生一起探索创新、一起发展认识的动态过程。

有一位教师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一课时开头就提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大家都看过电影《祝福》,它讲的是关于一个女佣人被封建礼教吃掉的故事。这样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祝福’这样吉祥喜庆的词语作为标题呢?”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头脑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创设了新的矛盾、新的情境和新的悬念,学生的思维就会迅速地被激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之火也由此点燃。

三、学生创造,创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稳定化、持久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教师的激发和激活,启发是思维的原动力,激活是创造的源泉。卢家楣教授就曾指出:“要使学生的创造需要得到满足,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诱发性思维的刺激。”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措施。

笔者在上完《空城计》一课后,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二度创造:1. 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叙述一下司马懿得知上当受骗之后会有怎样的情形;2. 让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想象一下两军对峙时司马懿如果不中计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3. 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就是诸葛亮或司马懿面对如此情况该如何应对。学生经过教师的巧点妙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之后,神思飞越,兴趣盎然,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思维冲破了原有的束缚,变得主动积极、富有创造力。这样的教学,学生又怎会没有兴趣呢?

四、设计新颖习题,树立信心创设能力形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中,如果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减负,而且枯燥乏味,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又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但又切实有效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某单元的教学中,笔者用了“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和习题训练,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按教师出的思考题自学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记分。其中基础知识可编成必答题,重难点编成抢答题,课外知识点编成风险题,教师一边判题记分,一边解答题目。在紧张而又有趣的竞赛活动中,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习题训练也得到了强化。对于那些通俗易懂又可排演课本剧的课文,在串讲完内容,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习题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排演课本剧,上习题课时,让学生自我表演、自我评价、自我小结。通过这些新颖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了激发学生热情的兴奋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头绪繁杂,纯粹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求知欲望,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语文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而且形式应力求丰富多彩。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成语接龙游戏或到工厂、农村、大自然中亲自体验等等。教师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这样,一些课外活动目的性强、收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易被激发起来的。

马克思曾指出:“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热情也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快更好地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以上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绝不止这些方面,还可通过美育、思想教育、劳动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可通过教学“反馈――矫正”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等等。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着意研究,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