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工作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交流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3 01:22: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工作交流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工作交流材料

篇1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1、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为私塾,后发展为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濮塘小学。1957年建市后属向山区管辖,2001年7月划为花山区。

(2)现有规模:学校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山区,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3名。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3)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岗)44人,教师结构如下: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20人(含3个支教,3个三支一扶,8个代课),占45.5%;35—45岁7人,占15.9%;45岁以上17人,占38.6%。②学历结构:本科学历6人,占13.6%,大专学历27人,占61.3%。③能力结构:花山区“教学能手”5人,占11.4%;校级骨干教师10人,占22.7%。④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34.1%;小学一级教师21人,占47.7%。

(4)基本设施:学校占地2.2公顷;绿化面积5860平方米;校舍面积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5000册,生均36.3册。学校设有1个微机房、1个电子备课室,1个图书室、1个体育室、1个少先队活动室,1个阶梯教室,1个实验室,1个食堂。

2、学校办学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使学校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唯“美”的心灵世界。

3、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1)、发展目标:

将濮塘中心小学创办成具有“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2)、重点发展项目:

①发展德育特色学校。

②完善馆室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简介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共进,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常规,以创建农村德育实践特色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班级和文明监督岗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活动。近两年,在校内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墙”、“师生文化长廊”、“队员宣誓墙”等,在校外积极开辟德育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濮家祠堂、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园、东方红水库原生态植物园等等,努力打造农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支柱,促进学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制订学校的课堂常规、每日常规及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由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直接执行,每天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踏实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常规教育。利用清明扫墓、重大节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注重与各班主任、家长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探讨和学习。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把体验教育、关爱行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当前最新的信息、理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有关当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动向,确保班主任工作结合现论和新形势的实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例会,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学校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成立家长委员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利用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的方式,通过家长大会、法制禁毒教育讲座等,给家长传授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识。学校还注重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落实以德治校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定好家访计划,进行家访。

3、装饰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和人力物力,粉刷装饰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在外墙体上安装了金属质地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场围墙的内墙上装饰了校园德育文化墙,文化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画,有激励人进取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还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传说。教学楼走廊上张贴、悬挂有伟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画、警句格言。各班级的大门边上挂有班级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上面还有班级格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开辟了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各班教室内墙上有师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宣传品。学校开放图书室并设立了多个图书角,由专人负责,为师生读书提供方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发展。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首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活动,既锻炼了师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如四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家乡添新绿”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等等。其次,开展好常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持续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在广播音乐的提示下,分别进行诵读《三字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再次,学校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有十字绣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等等。

5、学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间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12个班级,4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广,现有200多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中午到校较早,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利用午间时间,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让“午间”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创建的新平台。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学学生午间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方案制定,审核每日活动和人员安排以及活动的检查督查,每日午间由两名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视,负责检查班级值班老师到位情况,确保午间活动正常开展,各类活动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从细,活动从实,检查从严,以安排的科学化促成活动效果的最优化,以午间管理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学生特长,打造学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各责任人岗位职责明确,活动内容充实,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各环节定时,定人,定事,奖惩分明。各活动组织老师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活动以“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为统领,以三个“个个”(个个成人,个个合格,个个健康)目标为追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培养兴趣,激发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督。

首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到校和离校的统一时间,并发放告家长书,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监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每生的家庭距离学校的路程的远近,规定学生从家出发的时间,由教师掌握到校的时间,做到家庭、学校双方心中有数。如遇到特殊情况双方及时联系,确保学生在途中无逗留、玩耍、进网吧、逛超市等时间,做到校园内外无安全“盲区”。其次,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活动情况了解表,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爱好和兴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动安排,并向家长公布,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优秀青年教师的逐年外流,导致学校发展后续力量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水平还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农村家庭教育弱化,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台名师培养方案,构建名师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继续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四、对区德育工作室的认识和建议

认识: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议:1、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

          2、组织参观走访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

          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争取合理的资源。

篇2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1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篇3

调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不拘一格,领域涵盖各方,但是就选题而言应该选择一些客观上需要调研,主观上有能力调研,调研后管得上用的课题。只有坚持这个前提,才能使调研工作既与时俱进,又富有实效,也就是说才能真正谈得上促进科学发展。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政协调研工作的做法,就专题调研课题选择方面谈一点体会。

一要把握轻重,选择热点课题。经济的高速运转,社会的快速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是发展的同时,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甚至有的问题在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共识,成为了热点。不是所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是最适宜的调研选题,而是应该选择那些与大多数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协调研后提出建议又是较为可行的,党委、政府打算实施并且能够解决的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力求做到调研一个课题,见到一分成效。反之,不把握轻重,遍地开花,将会出现精力不充沛、思考不成熟、建议不可行导致调研质量下降,不但不能发挥调研的帮忙作用,还会给党政工作添乱。

如:——,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四大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正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阶段,硬件设施改善经费投入不足、攻坚工作全县展开政府精力不足;二是外地出台了吸引教师的许多优惠措施,导致我县广大教师在本身编制不足的同时外流十分严重,师生人心不稳;三是高中教育相对滞后,吸纳学生的能力低,初中毕业生入学难,升学无望,影响在校生巩固率;四是教育管理正处在转型期,各项管理还不规范。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对我县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县政协适时对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挖掘国有教育资源潜力、大力引进民办教育、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加强教师培训等对策。县政府积极采纳建议,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投入和管理,较快改变了局面,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二要控制难点,把握难易程度。政协的专题调研要分析、判断选题的难易程度并加以合理控制,并不是所有该调研的都去调研,应该避开不切实际的难点,选择能够办到的敏感点,要做到两个“力所能及”:一是政协调研力所能及,二是政府办理力所能及。做到既符合发展需要,又切合群众心声,还能够办理得到,正所谓要恰到好处。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往往会事与愿违,即俗话所谓“费力不讨好”。

例如发展旅游业,这是一个解决我县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全县人民十分关注。但要政府短时间内破解所有难题,马上见到成效,具备一定规模则超出了实际,是难以做到的。县政协调研组经过分析认为,将重点放在资源普查,合理规划,分步推进上是能够办理的,所以,就把课题定在“围绕文化和自然资源,及早制定旅游规划”上,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使政府投入的精力和资金能承受,又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提供法律和方向方面的保障,得到政府的采纳正在按照计划推进。

三是捕捉典型,做到举一反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虽然某些问题表现形式不同、具体部门不同、涉及群体不同,但是,其实质是相通的,因此在工作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是相同的。如能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调研,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对我县鱼塘电站建设进行调研时,县政协调研组发现在项目建设中县人民政府对收费进行捆绑,由项目建设协调办公室进行代办即避免了乱收费,又加快了办理速度,还将客商从中解脱出来。调研组觉得这是很好的办法,带有典型性,对解决部门的乱收费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改善招商引资形象都有普遍的促进作用,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所以,对这一类典型课题,要锲而不舍地把它做好,以发挥“小行为解决大问题”的作用。

篇4

德育案例是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是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支点。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建立起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的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现今的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可以游离于学校和家长的监控之外,学生们喜欢泡网吧,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有的甚至上课时还在用手机上网。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在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的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很不适应的,也是很不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德育工作在校内主要会受到时间的局限,在校际与地区之间,更将面临时间与物质双重成本的制约,恐怕更加无法适应新网络时代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特征也正在年轻化,将以80后、90后为主。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这些教师,在成熟的速度上却较60后、70后的老师更为缓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也日趋具体化、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年轻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并用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80后、90后的新教师将会遇到许多依靠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随时产生,因地因人而异。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当事学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通过理论培训马上“听了能懂,懂了会用”,这是不太现实的。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年轻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马上运用到日常管理上,反而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所以年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教师培训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简单化地搞几次讲座不能真正有实效。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好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比老教师更有优势。德育工作案例的应用与传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利用网络逐步积累大量案例,再进行研究的话一定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传播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让青年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典型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

通过对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首先要在学校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能够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的撰写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所写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的,而非道听途说的。但是要隐去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等有关信息,重要的是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案例。建立了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做到送出去时有接收的,引进来时有供应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特别需要迅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的内容。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网络信息会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凭借。网络提供了与有关学校、有关地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可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回顾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改变老的思维方式,也会同理学生喜爱网络的心理,不再一谈到网络就只看到学生接触它的负面的影响。教师会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群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闹离婚而离家出走,手机不愿意接听,但教师发现她建立的QQ群中该学生在线,于是耐心地跟她聊,学生也把她的烦恼在QQ中倾诉出来。最后在教师的开导下,学生终于回家了。目前学校的专题学生工作都开通了微博,交流更加直接,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会意识到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在互动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网络道德规范。但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网络道德失范,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网络时代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高职院校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即会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培养其解疑释惑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才艺可以在网上展示、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通过网络公示,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网络来化解。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在网上自由地谈天地、论古今。这样网络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探索的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看别人处理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完善,并修改自己的德育案例。

在反思理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原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中进行创新,特别是与同伴的探讨,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加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加有帮助。

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5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篇6

二、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精神,完善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和全程关注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注重长效管理,并将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大环境,进一步加强德育创新,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工程”和“基础文明道德工程”,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落实全员德育

探索和建立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全面构建全员德育网络,努力创设并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工作大环境,切实增强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1、组织学习区《中小学全员德育实施意见》,引导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

2、加强全员德育网络建设,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工作体系。学校领导、教师、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重点抓好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职责的明确和落实。

3、根据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注重案例教育、注重实践体验,切实落实好“德育导师制”“首遇责任制”“课堂负责制”“家校联系制”。

(二)加强班主任培训

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继续借助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这一平台,加强德育岗位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以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努力提高管理班级的科学水平。

1、思想引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学习有关小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理论。领会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角色定位和面临的挑战等。

2、技能指导、分析个案、研讨交流。要组织班主任进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培训,并对一些突发事件、有典型性、有价值的问题研究、讨论或抛出一个案例,让班主任“众说纷纭”,当场“剖析”,以提高班主任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鼓励班主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撰写德育案例、论文,积极向学校网站、锡山教育信息网投稿。

(三)抓好德育主阵地

1、利用好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网站等阵地,大力办好黑板报、红领巾小超市,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育人功能。

2、利用好晨会和班会等一切有利契机,系统地开展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整合学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要经常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和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同时开展学生自救自护技能知识竞赛,以了解学习情况与效果。

3、教师学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提高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和处理事件的能力。

4、由校卫生室专门开设“自我保护培训班”,教给学生丰富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经常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开展案例学习、讨论活动,举行情境体验式自救自护主题队会。

通过系列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爱生命。

(四)改进家长学校。

1、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工作制,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达到同步教育的目的。家长委员会要定期活动,随时向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意愿与要求,为学校建设、管理等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学校出谋划策。

2、开好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方法。它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切磋机会。为使家长会适应当今社会教育环境的需要,本学期,我们的家长会在会前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会中注意形式多元化,例如在低年级,我们可以进行展示式家长会,展览学生的作业、作品或学生现场操作(拼音、口算、写字读书姿势纠正)等,让家长在班级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成长。中年级我们们则可以采用交流式,组织家长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探索,或做个案分析或经验交流(如三年级的英语学习);高年级进行对话互动式家长会,就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亲子、师生、教师与家长的对话(如学生的消费情况、上网)。会后则要加强个别交流与反馈,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五)抓好养成教育

重点抓好校园无纸屑,待人有礼貌。低、中、高级部再分别围绕级部愿景各有侧重地抓好一点,重落实、重过程,坚持长期有效的管理。

(六)其他工作

1、继续培养好一支小干部队伍,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并做好对特殊学生的帮教工作。

2、规范建好“新蕾”电视台,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其在德育领域中的作用。

3、分年级段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4、征求班主任考核意见,完善班主任考评方案。

5、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常开放“心悦小屋”心理健康室,做好活动记载,材料的归档工作向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努力。

具体工作安排:

9月敬师长、爱校园

1、制订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

2、举行开学典礼。

3、第一次班主任例会。

4、健全各中队组织;举行大队委员竞选活动。

5、庆祝第23个教师节系列活动。

6、撰写德育论文,参加区级比赛。

7、迎国庆大合唱比赛

8、一年级家长学校。

10月爱祖国、爱学习

1、第二次班主任例会。

2、建队日活动。

3、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4、奥运畅想主题活动。

5、低年级家长会。

11月爱自己、爱他人

1、第三次班主任例会。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中年级召开家长会。

4、第五期少年军校活动。

5、“学会感恩”主题活动。

12月爱生命、勤锻炼

1、第四次班主任例会。

2、高年级家长会。

3、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珍爱生命。

4、加强自我保护技能培训,开展自护自救知识竞答。

(20xx年)一月:复习迎考

1、班主任工作总结,布置寒假工作。

篇7

幼儿园的教师每天面对着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们,与他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他们进行着德育方面的教育,无形之中熏陶着这些活泼的孩子们,通过言传身教,水到渠到,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欢乐。笔者在本文就师幼对话的途径来浅谈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师幼对话是什么?它是指幼儿与教师之间在一种平等、自由、真诚、开放和民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对话,对话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倾听、相互包容和相互分享。

一、创设宽松的对话环境,促进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了能使幼儿德育有效地进行,幼儿教师就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心理氛围,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不会感觉到害怕和紧张,在对话时才会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宽松的心理氛围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例如可以采取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法,教师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幼儿当中去,和幼儿打成一片。教师的融入,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感、亲情感;另一方面,教师的融入也可使幼儿们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幼儿在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那么,该如何建立合理的师幼学习共同体呢?1、要熟悉幼儿的情况,找到幼儿共同的兴趣体,这样就有利于师幼之间的对话,教师和幼儿在对话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2、在师幼学习共同体中,要多用赏识教育。俗话说:“好孩子是被哄出来的。”只有对孩子多说鼓励的话,多欣赏他们的优点之处,多赞扬他们,他们才会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同感,才会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喜欢,这样才会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3、要做个耐心的听众,并且在倾听幼儿讲话时,要观察幼儿的表情,以此来捕捉幼儿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变化,从而“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促进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现代教育专家对其价值越来越重视了,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了人的成长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有关系,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过程的重大影响。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那么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该如何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呢?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和幼儿进行德育对话时,要挖掘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不同事件所反映的问题等,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例如爱好等)创设不同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其二要充分利用物质环境,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德育教育不能凭空想像,一般来说要依附某一事情或某一物体。例如为了培养幼儿们的环保意识,可以引导幼儿去挖掘废旧材料的新功能、新玩法,使废旧材料能体现多元化的价值,通过多种废旧材料的组合,来发挥它的新价值。

当然,环境对幼儿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风靡全球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量”,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出发,让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把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要素,让环境与幼儿的发展互动起来。

三、以真心融化幼儿心灵,促进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如此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孩子,问题在于教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表扬要适时,适度,真心不浮浅……。”幼儿们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有些孩子的性格变得非常内向了,他们不喜欢和老师交流,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遇到这些情况,幼儿教师就应该用真心去融化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心灵深处不愿向他人述说的痛苦或不愉快,在对话过程中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幼儿的心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我班上的罗浩小朋友,不喜欢和其它幼儿在一起玩,但是他又经常去欺负同伴,用手去死劲地拍打同伴的头和背部,用嘴巴咬小朋友们的耳朵,在班上,学生和家长对他的投诉是最多,经常弄得我们焦头烂额。开始我们一直用批评的语气和他交流,效果很差。后来与家长进行交流之后,重新制定了教育方法,专门配备了三个教师作为他的“玩伴”,去发现他生活学习中的优点,抓住契机,及时进行表扬。通过真心和他交流,去融化他内向的心灵,使他能和幼儿们融合在一起,培养他合群的性格,从而进一步地对他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结语:在人的一生当中,德育为先,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他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他的人生也不可能充满幸福。而一个良好德育品德的培养,就是要从幼儿开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在幼儿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师幼对话。师幼在精神上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敞开、互相接纳,共同建构宽容、理解、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的关系,最终承传道德。

参考文献:

篇8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篇9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篇10

作为房山区的兼职督学,我主要负责督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督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现学校办学的亮点,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合理、可操作的反馈意见,补齐学校德育工作的“短板”。

2015年,我们到区内一所偏远山区小学督导。在跟校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校地处矿区,学生多来自矿工家庭,籍贯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为了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学校深挖“和谐”的内涵,并围绕“和谐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抓养成教育、打造楼层文化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困惑:学校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学生非常渴望有更多机会到大山外面去看看,但是市政府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每学年两次只有200元左右的拨款,去市区资源单位的话只够一次的费用;而如果租用旅行社的车辆的话,费用就会高出很多。听到校长的困惑后,我记在心里,在查看档案的时候特意留心德育资源利用方面的材料,我发现“区域德育资源利用”的档案材料的确比其它方面的材料少很多。我一边检查,一边迅速思考,学校倡导的是“和谐教育”,为什么不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切入点呢?学校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但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较少(只有学校组织的几次去资源单位的实践活动)。既然去市区资源单位的经费有限,那可以从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入手,加强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反馈意见时,我首先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和亮点――着眼点“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和谐教育”办学理念,注重家校关系的和谐。同时,我提出了建议:学校可以依靠大山,充分利用大山资源开展活动,如在学校周边开展爬山、观赏、绘画、摄影、种植、采摘、主题教育等多种实践活动,借助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和资源,让学生了解大山、亲近大山、走进大山、热爱大山,与大山建立起和谐关系。这样的话,学校既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节省了部分去远处资源单位的费用,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校长听了我的分析,不住地点头。他说学校在这方面的确还没有设想,但是这些建议很切合学校实际,下一步一定会在这些方面加大发掘的力度。

通过此次督导,我更深刻感受到了督导的意义和价值――督Р唤鼋鍪钦页鑫侍猓还要肯定学校的成绩;既要做到精准把脉,补齐“短板”,又要做到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同时,我也认识到,督学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能看得准、说得透。这样才会让学校信服,才能增强督导队伍的威信,督导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助推学校发展的作用。

篇11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每所职业学校都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抢占市场份额,各出奇招,各显神通。职业学校生源特征决定了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加上网络及各种媒体的作用,学生思想趋向多元化、复杂化,给学生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一)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德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现状,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少数是出于兴趣爱好,大多数是怀着遗憾踏进学校大门的,中考的失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陷入盲区。其次,要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动机、思想道德水平的调研,进行较准确的评价,为制订合理可行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要善于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行适度的情感投入,采取关心、关注的方式提高情感渗透教育的效能。第四,要善于发现和关心问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对个别问题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关怀,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为问题学生排忧解难。

(二)捕捉亮点,因势利导。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长处,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赏识教育是重塑学生自信心和树立良好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提高思想素质,不断进步的起点和有利条件,也是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和诱惑的屏障。首先,对学生的长处要在发现的同时,进行充分的有效利用。其次,重视学生业余爱好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体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通过调查分类,组建兴趣小组,并进行活动指导,然后通过竞赛、成果展示等形式,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累成就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目标。最后,对班级出现的好人好事,无论这个学生以往的表现怎么样,都要大力宣扬,树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典范,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道德规范的存在和约束。

(三)角色换位,促进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目标的制定、实施、评价等工作。第一,注重让学生搜集德育教育的素材,使学生通过对素材的搜集整理,深化对材料的真实性的认识。第二,让学生参与德育目标和实施计划的制订。通过让学生参与德育目标和计划,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愿望和需要,增强了德育实施的可行性,也可以增强其履行责任的自觉性。第三,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评估。让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评估者,有助于他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思想变化,寻求不足,对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拓展德育教育有效渠道

德育工作不是以单纯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单方面的灌输,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模仿性、依赖性、可塑性较强、自制能力差等特点,所以德育工作要注重方法,从学生的公德教育、行为养成、职业素养等方面综合教育。

(一)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其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学校的形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个体的形象就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形象。因此,在校期间,学校重视社会公德教育,要把教育学生正确佩戴胸卡、服装整洁、讲究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不抽烟喝酒、不打架斗殴、不践踏草坪等作为德育工作的重心来抓。

(二)加强常规教育,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德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工作。平时要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评比标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量化,从学生的仪容仪表、在校纪律等方面抓起,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三)加强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职校生,职业道德教育也应作为德育工作的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企业文化,借鉴企业管理,从严要求学生的言行,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奋斗目标。

(四)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阳光的心理。职业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

三、协调德育教育关系

对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还要注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的整体网络,使班级建设稳步前进,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之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摇篮。

首先,班主任应加强与校、系、团委、学工处的联系。把对上级的工作安排、学校整体规划的理解与执行,作为班级建设的目标。其次,班主任工作需要得到各科任教师的配合。要主动并定期向各科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掌握学生的主要动向。做到经常交流,共同配合,齐抓共管,使班级各个方面获得进步。再次,班主任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如电话交流、家访、召开特殊学生家长会等。这样,一方面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是获得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通过共同商议解决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改变一些家长的片面观点和不正确的育人观念。

总之,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在新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坚持“先成人、再成才”的指导思想,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该不断地摸索班级管理的规律,科学地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真正肩负起德育教育第一实践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尚群.高校德育的现代困境[J].高等农业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