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干部教育培训调研

干部教育培训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干部教育培训调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干部教育培训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08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彭世杰.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路径设想[J].克拉玛依学刊,2016(2)43-50.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指根据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通过制订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培训效果等进行科学评判的过程。《2013―2017年全国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加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选好配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调查研究、需求分析、培训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评估等能力和水平。”[1]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整个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和确保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以贯彻落实《规划》精神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浙江嘉兴市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对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必要性

(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落实培训规划的必然之选

《规划》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考核和评估机制,组织学员和有关专家对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管理、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并定期对参训学员进行跟踪评估,及时根据评估结果查找不足、改进工作、提高质量。”[1]将“加强质量评估”单独作为一项内容列出,着墨如此之重,这在以往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是没有的,可见培训质量评估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贯彻落实《规划》,必然要积极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

(二)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完善培训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4个环节,4者之间密切相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最终要落到培训效果的提升上,而培训效果需要通过特定的评估方法和机制得出。然而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组织实施两个环节。从完善培训工作意义上来讲,不仅要加强培训需求分析,而且要将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列为每一个组工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的必设环节。

(三)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提高培训质量的现实之需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组工干部队伍,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提高培训的质量来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有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组工干部参训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获得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树立质量意识,把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方式,增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面向浙江省嘉兴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及市级机关部门的组工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323份,回收323份,其中有效问卷308份;同时,本研究还就培训情况及其质量评估相关问题随机选择参加过培训的组工干部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还就组工干部参加培训及其质量评估相关问题进行了结构式访谈。综合以往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一)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1.培训方向的政治性

组工干部是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的主体,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加强组工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促进组工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内在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牢牢把握培训方向上的政治性,在培训目标、组织、实施、保障等过程中始终贯彻政治性要求,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时期组工干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也应该体现这样的导向。

2.培训内容的实战性

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性、业务性、操作性很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安排上往往以提升组工干部业务素质为主,既包括对最新组织人事政策的解读,又包括如何根据政策开展实务操作,注重实际、实用、实效,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特点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3年内参加过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138名干部中,在对“培训内容”(多项选择)的回答中,选择“组工业务知识能力教育”的人数最多,共108人,占78.3%,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的人数。(见图1)另外,从嘉兴市举办的最近一期全市组工干部能力素质专题培训班来看,5天的培训时间一共安排了16门课程,其中,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题的组工相关业务课程10门,占总课程的63%,这也充分印证了培训内容上的实战性特点。

3.培训时间的短期性

由于组织人事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紧张、事务繁多的现象,因此在组织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班时往往会压缩培训时间。在此次问卷调查中,3年内参加过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138名干部中,培训时间为1周之内占比82%,1周至1个月的占比4%,1至3个月的占比13%;3个月以上的占比1%。(见图2)调查说明,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以1周之内的短期培训为主。培训时间偏短,导致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培训的组织实施,而忽略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或对培训质量评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培训对象的多样性

培训对象既有来自嘉兴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组工干部,也包括市级机关各单位的组工干部。同时,培训对象在年龄、学历、职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性。(见图3、4、5)可见,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具有多样性。

(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事关组工干部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培训机构,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认识都不够。主管部门认为培训质量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抓好落实,未进行有效监督;而培训机构因上级主管部门未作具体要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开展质量评估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而没有将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这次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各地各单位普遍认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开展偏少,对质量评估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重培训、轻评估的现象。

2.实践中开展不广泛

根据问卷调查,在对“培训评估情况”(多项选择)的回答中,没有进行过评估的占42%;而进行过评估的,大多也只是对课程设置、授课师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单方面评估,进行过综合评估的仅占20%。(如图6)这表明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开展的覆盖面并不广,评估重点以培训实施环节为主,一般在项目结束时由培训机构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评估。

3.操作上不平衡

评估工作应该贯穿培训项目策划、实施的全过程,但目前评估工作存在覆盖面相对较窄的问题:一是重反映层面和学习层面的评估,轻行为层面和绩效层面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对培训期间学员反映和学习情况的评估,很少对学员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影响进行评估。二是重训后评估,轻训前和训中评估。基本上是在培训结束时开展评估,训前评估基本上没有开展,训中评估也较为简单,导致很难准确掌握学员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也难以有效监控。三是重即时评估,轻中期和长期评估。评估工作往往终止于培训结束时开展的评估,而学员返回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3―12个月)进行的中长期评估则仍处于空白状态。

4.保障上存在欠缺

评估工作的开展,要靠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手段和工作人员作为保障,事实上这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估指标不全面。调查中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现有指标以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对象满意度评价为主,而对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订、培训长远效果等环节涉及不足。二是评估手段不科学。评估工作基本还停留在人工和纸质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问卷调查面对面,数据统计靠手工,导致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存储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三是评估人员不专业。由于评估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评估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实际上当前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人手本身就比较紧张,专业评估人员更是缺乏,现有人员也少有对评估工作有深入研究和把握的。

三、改革完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路径设想

根据《规划》要求,参考此次调研成果,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应在明确评估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健全评估工作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一)树立正确的评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首先要破除传统的“只教不评”“重培训、轻评估”的陈旧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工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组工干部工作。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成效如何,离不开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发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归纳经验和教训,帮助改进培训方式,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基于质量评估工作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凡培训必评估”的理念;二是要加强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组工干部成长的规律和路径以及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任务、方法、手段、评估等主题,开展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确立科学的评估原则

根据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其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组工培训特点

与一般的干部教育培训相比,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前面讲到的培训方向的政治性、培训内容的实战性,等等。在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

2.评估指标简洁、通用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的短期性特点,一般课程安排比较紧凑,不宜再开展复杂的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同时,组工干部在人员构成上的复杂性,也不宜分门别类地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因此在设置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时应尽量简洁、通用,做到既能科学评估培训质量,又不会因质量评估工作而牵涉过多的人力和时间。

3.注重培训全程评估

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在评估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培训内容、方式、师资、保障等方面的评估。实际上,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应该是全过程评估,除了上述相关内容以外,还要包括培训前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以及培训后学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方面的变化等。

4.加强评估信息反馈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通过评估查找和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加强和改进评估方法,促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往往止步于评估结果的汇总,缺少对评估信息的反馈,因而在实践中很难起到推动培训质量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评估中必须体现这一导向。

(三)选取合理的评估内容

根据调查中反映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中重反映层面和学习层面、轻行为层面和绩效层面,重训后评估、轻训前和训中评估,重即时评估、轻中期和长期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此次研究在设置评估内容时将其向前、向后分别延伸,确定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包含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对培训实施的评估、对培训保障的评估、对培训效果的评估4个环节。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

当前,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往往都会忽视对这一环节的评估。实际上,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组织及学员的培训需求,是设计、策划培训项目的依据,这决定着能否设计、策划出高质量的培训项目方案;而培训项目方案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培训的实际成效。因此,必须将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纳入评估范畴。

2.对培训实施的评估

培训实施是培训方案的落实环节,包含培训的管理与服务、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等,由此可对培训机构进行能力水平的认定。

3.对培训保障的评估

培训保障是组工干部参训期间获得的教学设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教学设施(教师环境、多媒体设备、桌椅等)的质量、食宿条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对培训质量的评估。

4.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当前在实践中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培训的最终目的应该通过培训后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得以体现。这一环节理应纳入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范畴,并加大其所占比重。

(四)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此次研究将对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培训效果的评估列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4项一级指标。其中,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包括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方案设计两个方面,对培训实施的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管理5个方面,对培训保障的评估包括教学设施、教学保障两个方面,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相关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由此设计了一份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五)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

在构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的全程培训评估,实现对培训过程的全程控制,从而使培训需求更加准确、培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培训内容方式更加相得益彰,促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

1.评估主体

由于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涉及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学员单位、学员个人等多个主体,各个主体在培训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因此,将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学员单位、学员个人共同确立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主体,在培训的不同阶段负责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估。

2.评估方法

按照全程评估的理念,根据确立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3次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的主体不同。同时,根据评估内容在整个培训项目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3次评估的总分值为100分),各评估主体确定不同的权重,综合3次评估的结果后作为最终评估结果(见表2)。3次评估开展情况如下:

第一次:训前评估(10分)。在培训方案制订后到实施前开展,由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对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设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方案”,其中组织部门和主办单位分值分别为A1、A2,二者权重比例为3∶2。

第二次:训中评估(50分)。在培训进行中至结束的时候,由参训学员、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对培训实施和培训保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实施”和“培训保障”,其中参训学员、组织部门、主办单位分值分别为B1、B2、B3,3者权重比例为5∶3∶2。

第三次:训后评估(40分)。在培训结束后3个月左右,由参训学员、参训学员所在单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一级指标为“培训效果”,其中参训学员、参训学员所在单位分值分别为C1、C2,二者权重比例为2∶3。

3.计算方法

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最终分值为3次评估分值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最终分值M=训前评估分值M1(A1×0.06+A2×0.04)+训中评估分值M2(B1×0.25+B2×0.15+B3×0.1)+训后评估分值M3(C1×0.16+C2×0.24)。

(六)建立全面的反馈机制

开展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手段,其目的是确保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促进相关工作开展。如果评估的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必将导致评估流于形式。针对调研中反映的评而不用、评用脱节的问题,建议应在评估结束后做好信息反馈、结果运用等方面工作。

1.建立评估结果公布制度

组织部门、主办单位要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将评估结论及时反馈给培训机构,促使培训机构认真研究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

2.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档案

评估结果是衡量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过程、重要结论和整改意见都要准确予以记载,并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增强外部力量对培训机构的监督。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学员反映较好、培训质量较高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班、培训项目,要进行表彰奖励。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属于方案设计环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属于实施环节的,要帮助培训机构查找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星级档次,作为今后选择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合作机构的重要依据。

篇2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82-05

高校管理干部是学校发展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校保证办学方向、落实办学思想、推进改革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中坚力量。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教育理念,掌握高等教育规律,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化、专家化管理干部,是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前提。本调研在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对管理干部素质能力的特殊要求的基础上,对国内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不足展开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和职责,这要求高校管理干部要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质和专门的业务能力,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和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

在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今天,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实者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组织实施者,高校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党性觉悟,敢于担当时代使命。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追求,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人生目标,主动参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2.严谨务实的行政能力和尊重、服务学术的职业素养

大学本质上讲虽然依旧是“学术共同体”,但已不是纯粹的“同质体”,同样有着纷繁复杂的行政管理事务。高校管理工作在按照行政事务管理的基本程序决策行事的同时,也要遵循学科专业、科研学术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管理干部要切实增强执行能力,努力把工作设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转化为现实成果。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者需要、服务学校发展。

3.开放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高校管理干部要能够站在国际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视角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资源竞争现实。积极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始终站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审视和思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在继承发扬学校优良教育传统的同时,主动向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管理干部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能力,积极更新知识、总结经验、提高素质,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谋划学校发展未来,始终掌握改革发展主动权,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把先进经营理念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之中。

二、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基本现状

2011年9月至11月,我们对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15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期间,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我们共设计发放了四种调查问卷,一种是综合问卷,另三种问卷分别针对干部培训需求、培训形式内容和培训效果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吉林大学两个培训班次共计92人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培训前后有关数据的分析和纵向比较做深入研究。我们发放各类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41份,有效问卷513份。同时,还通过与有关人员交流座谈,向部分省区市高校工委和高校了解lT作开展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文件资料。总结分析相关网络信息等工作,对目前我国高校十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培训机构设置

在调研了解的公办高校中,均设有校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部门或科室,但其属性和职责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①独立实体模式。即学校党委设立独立处级建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如党校办公室等,在组织部门统筹下负责校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此种形式的优点是专门人员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安排和教学组织,提升教学效果,不足之处在于与十部选任管理部门相分离,对干部学习培训约束力不够,十部选拔任用与教育培训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建立或运行不畅。②附属机构模式。多数高校采用此种设置模式,一般将校内培训工作部门设在党委组织部,由党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党校副校长或党校办公室主任,此种形式的优点是干部管理工作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相统一,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性和对干部参学的约束性都较高。不足之处在于此种模式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附属和服务于干部选任管理工作,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有待加强。③合署办公模式。一般是与学校党委办公室、机关党委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单位合并,个别单位没有独立明确的责任人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此种形式的弊端较多,少有采用。

2.干部参学情况

本调查对124名处级管理干部过去5年累计脱产学习时间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仅8.87%的处级干部过去五年累计脱产学习时间在三个月(550学时)以上,多数处级干部的脱产学习时间在一个月以下,远不能达到教育部关于教育部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10学时,5年内达到550学时(3个月)的培训要求,甚至有12.1%的管理干部5年内从未参加过有组织的脱产培训。

其次,着力提高各期各类培训班师资力量。高校管理干部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为宽阔的视野和较为前沿的思维,作为对高校管理干部进行培训的授课者,必须具有相当的业内知名度和较高的业务素养,其知识储备、授课方式甚至包括其人格魅力必须能令高校管理干部信服,这样才能站得住讲台,才能使受训者“信得过,听得进,学得实”。

3.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拓展形式。探索建立多样化、差异化、实用管用的培训模式

高校管理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学习欲望强,有明确的学习研究方向和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对学习培训有着较高甚至严苛的要求。所以,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就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努力研究解决问题,注重改革的实际成效。

首先,高校要积极整合资源,主动协调联系,不断拓展渠道,将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设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满足参训参学干部的不同需求。通过加强对项目班次和培训主题的科学设计,着力帮助党政部门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行能力,重点指导教学科研单位管理干部理清办学思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履职水平。比如。正处级管理干部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工作研讨、校外委托培养、境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突出抓好高教理论和宏观战略培训;副处级管理干部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题培训、校外领题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突出抓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

其次,要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校内外重大事件、学校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着力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将主体班次培训主题与推进学校重大任务落实相结合,通过初任培训、岗位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提高培训等形式,着力提升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校外专门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委托培训,着力提升干部高教理论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按照小规模、多渠道、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重点选派优秀管理干部赴境外有关培训机构或合作高校开展学习考察,着力提升干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篇3

1、目前对县级党校性质和职能认识上模糊,仍然停留在合、撤、并的错误认识上,讨论多,行动少,口号高,落实少,机构在,重视轻等问题严重,没有把县级党校和行政学校纳入到党委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日程内容,对这一机构的能力建设未引起重视,没有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

2、当前及今后仍然是民生社会作主导,党的方针政策倾向服务农村、农业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上,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保持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如何保持执政党的宗旨不变和党员干部纯洁性,如何走好群众路线,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是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关键,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他们的立场和品德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民生理念和政策的重要保证。

3、县级党委和政府随着机构改革,县委调研究、政府政策研究室都相继撤销,县级党委和行政学校在职能定位上具有政策调研的职能界定,但因体制未理顺,机构历史沿革未相接,县级以下这一工作出现空白,没有机构承担政策调研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这项任务,致使从群众中来、从基层实践中来这一哲学理念在现实指导中缺失,使理论和政策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来完善的正确路线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4、当前干部及党员教育提高已迫在眉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内含发生变化,勤奋、奉献、公正、无私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重视公众评价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被淡化,如何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和村级干部的教育,是县乡党委目前应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大事;研究和解决当前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党性差、品德差、行为差、业绩差的问题不容再放任和疏于监管。

二、主要问题

1、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实际措施和关注方式少,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如何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党委政府研究少,安排部署少,没有达到足够重视,尤其在干部培训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职能界定上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2、地方党委、政府对党员干部和执法主体没有制度化、强制性培训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干部和党员培训教育没有纳入重要日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事后查处,而对事前预防、干部教育方面要求和安排灵活性多,计划性少,单位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没有整体安排部署,没有进入考核督办内容,在县乡村三级培训教育工作上没有建立起约束性的纪律要求和强制性的管理机制,党校工作被动局面仍然在持续。

3、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和资金分散,尤其专业部门培训更为分散,各部门各行其是,上报审批培训形式化,部门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党校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削弱了党校职能,也造成国家干部培训资金的浪费,培训费没有实现专项支出的财经要求。

4、县上没有干部培训机构分年度建设计划,党校基础设施差,基本办学条件落后,办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干部教育培训的硬件不全,很多县级党校无法进行多样化的干部培训、教育,仍然是课堂上探讨交流的旧模式,按目前条件,如果有规范化、大规模的培训,党校实际也无能力承办这项工作。

5、队伍建设滞后,班子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科结构老化,县级党校普遍人员流动缓慢,进人更难,无人愿进,选拔和聘用优秀教育培训专技人才没有常态化的机制,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性,人员结构和素质不高,在理论研究创新上能力有限,无法提出咨政议政的科学建议,影响力很有限。

6、资金困难,县级党校每年正常办公培训支出项目具体实在,县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对干部教育培训预算科目和经费缺乏调研,没有改变当前预算重实事办理、轻常规教育管理的预算理念,因此安排资金少,无法开展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导致党校在工作计划中减少培训科目和批次,缩短培训日期。

三、改革建设

1、县级党校办学体制必须立即启动改革,不能等待国家具体的政策和方案,而应从当前能够落实和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改革,充分发挥干部培养教育作用。如果还在具体问题上议而不动,机遇错失,县级党校面临职能瘫痪;

2、成立以党校为主体的县级干训中心,整顿县级培训组织,取消和合并职能,制定党员干部和行政执法培训纪律和奖惩措施,禁止低效能乱办学。合并培训机构,整合行政培训资源,正常行使培训教育职能,经费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具体核定按全县干部人数计算,在人才培养上争取全县党员干部一年平均培训一次以上。

3、组建党校专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兼职教师待遇、培训任务和考评要求,形成大课堂、大培训格局。对县乡村党委干部及一些专业户、致富带头人,不仅要进行理论政策培训,还要对农村适用技能进行专业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尤其对农村金融,农村劳务、农村财务、林果技术,种植养殖,高效农业,村务管理都要培训。对党校专兼职教师定期培训交流、挂职锻炼增加适用案例教学的素材和能力,形成人员变动、但兼职教师职能不变的党校教师团队。

4、调整党校行政职能,加强其在干部管理培训中的关键性职能,延伸培训内容和对象,应该建立一个行政学力凭证获取制度,对后备、提拔和聘任高一级技术职务的党员干部,都要经过严格培训和能力认可程序,达不到县、乡、村三级党校培训学力要求的,应在这一标准达到标准后再行选聘。

篇4

(一)培训体系与现代培训不相适应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加大对现代培训体系的探讨和建设,大力推广使用SAT培训模式,并在总局组织的培训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经验不足、观念落后、市场机制缺失,目前,整个税务系统干部培训的实践,仍然与现代培训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大大影响了培训效益。主要表现在:

1、从培训环节来看,过于重视培训的组织实施,而对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却走过场。培训什么内容,不是针对岗位和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上级的要求,这种以完成上级计划代替本单位实际需要的做法,导致了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同时对培训实施效果的评估,也只能做到培训过程反应(反应面)和培训学习收获(学习层面无法涉及收获应用到实际工们情况(行为层面)和培训对本位业绩提高的影响(结果层面从而必然导致了培训的无效率

2、从培训管理来看,过于视施教机构对培训过程的管理而忽视了培训单位的有效管理税务系统的人教部门对各业安门上报的培训计划是否合理训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何激励学员培训意愿,如何开发和管理施教机构(如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管理)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并要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加以落实。

(二)培训方式与解决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目前,税务系统干部培训的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解决干部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不相适应,这样,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

1、从培训形式上看,由于过于重视脱产培训,而忽略了在岗学习、辅导讲座、总结交流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的作用,从而无法及时、有效、灵活开展各类培训,也造成了下属单位的培训依赖性,影响了整个系统干部继续教育的效果。

2、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统编教材的滞后,培训内容基本上由培训教师确定,培训内容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系统外部培训教师不能结合税务实际,内部教师却又理论功底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

3、从教学方法上看,由于税务施教机构从普通教育转向干部培训时间还不长,相当部分培训教师由于不能通过接受系统培训掌握现代培训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改变“一言谈”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针对参训对象的需求开展培训教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培训机制与提高培训效果不相适应

教育培训作为对人才的培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加以保证,为此,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提拔;不培训,不任用”的培训机制,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培训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在目前税务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再加上培训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或走过场,造成教与学两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压力和动力。主要表现在:

1、从主观上看,有些干部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学习与提高、学习与发展、学习与使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也缺乏危机感,缺少主动学习的愿望;将培训当做一种福利或一项任务,造成培训目的性不强,缺乏培训的积极性,不用心学习研讨,而对吃、住、行、玩等方面却较为关注,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从客观上看,由于“工学矛盾”突出,税收任务较重,抽出时间参加脱产培训有一定的困难,出现了不能培训,税务系统普遍存在税收任务是“硬任务”,培训等其他工作是“软任务”的现象,造成了不要培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培训效果差,使参训学员没有常学常新的感觉,形成了不想培训。

(四)师资力量与承担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从1999年起,全国税务系统所属院校陆续从普通教育退出,转向从事干部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专职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同时,为了消化本校教师,缺乏淘汰更新机制,教师自我捉高的压力不足;再加上外聘教师缺乏税务工作实践,系统兼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制约了税务系统全面有效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表现在:

1、从主观上看,目前,税务系统施教机构虽不乏个别品牌教师,但仍有相当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心态,“师难当、课难讲、学问难做、调研难深入”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税务系统干部培训质量。

2、从客观上看,一是由于师资培养见效周期长,现有税务施教机构对提高师资培养的力度不够,教师进修培训和开展调研机会较少,不能迅速满足税务系统现有培训形势的需要;二是干部培训对教师掌握现代培训手段、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的要求较强,出现了“半桶水,敢教普教,一桶水,不敢教干训”的现象。

二、遵循五个原则

近几年来,税务系统的干部教育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树立了现代培训理念,加强了培训管理力度,建立了完善的施教机构,捉高了培训者的培训水平,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按需施教原则

按需施教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培训的内容而言的。它要求要根据税务系统各种不同岗位,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切合税务工作的实际需要,要根据不同职务和岗位,分级分类地开展教育培训,要使参训人员有侧重地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公共管理理论、财税专业知识,精通本行业务,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化工作手段,有效履行岗位职责。

(二)学用一致原则

学用一致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培训的目的而言的。它要求干部培训要与培训后的工作及使用统一起来,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参训学员管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贯彻学用一致原则,首先要根据工作需要去确定培训对象,克服把培训当成任务或给福利的思想;其次要把培训与使用结合起来,做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三)联系实际原则

联系实际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培训的过程而言的。它要求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式、模拟式、研讨式等互动性教学,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样,通过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参训学员的理论水平,更能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求实效原则

讲求实效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培训的效果而言的。它要求制订的培训计划,要有培训需求分析做保证,要在认真进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培训的中长规划制定培训计划,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培训的管理,以确保教育培训按计划进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注重效益原则

注重效益原则主要是针对培训组织管理而言的。它要求培训部门要有经济效益观念,要注重培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要善于区分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善于应用不同培训方式,严格控制培训支出,加强培训评估,建立系统有效的培训体系,使有限的培训投入效应最大化。

三、采取六个措施

针对目前税务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开展培训的原则,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应确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培训制度

1、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按照税务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税务系统干部队伍的现状,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规划既要客观全面,又要具体可行,既要有中长期计划,又要有明确的年度培训目标,使培训工作发展有方向,落实有目标,以保证所有税务干部都能及时接受初任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

2、强化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提拔、不培训不任用”,使全体税务干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培训工作由人事部门的计划调训向税务干部自主培训和竞争择训转变,从而形成“领导愿意派,学员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学后有收获”的局面。

(二)建立科学体系

1、重视并加强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策划设计和培训评估环节工作。制订《培训业务工作规程》,明确培训参与者的各自责任,规范培训环节,确保培训过程的系统性。通过认真实施制作《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形成培训目标;开展培训课程设计与测试,确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方案,记录培训实施过程;进行培训测评,形成培训评估报告等四个衔接环节,保证培训以最低的花费实现最好的效果。

2、加强对所有培训参与者的管理力度。建立教育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明确人事部门、业务部门、用人单位和参训学员的职责;建立施教机构资格认证制度,加大对施教机构的管理力度,整合规划培训资源,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教育培训基地;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估总结,促进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创新培训方式

1、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机结合。根据需求情况、设立的目标和各种培训的优劣性,加大岗位练兵、竞争上岗、参观考察等在岗培训的力度,鼓励通过自学提高综合素质,避免以脱产培训代替一切,造成了教育培训的“等、靠”。

2、创新培训教学方法。一是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设置课题组,分工协作,实现“1+1>2”,增加案例分析、研讨、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促进学员思考分析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创新教学组织,比如分组研讨,促进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取长补短,营造出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三是创新教学手段,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培训内容形象化。

(四)加强培训管理

1、制定培训规章制度。以事定岗,以岗定人,通过设立项目负责人,做好培训项目的协调组织,配备班主任,配合班委做好自我管理工作;设立教学管理员,配合教师(课题组)组织好教学工作;成立保障小组,提供优质后勤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过程事事有人管理,处处有落实。

2、完善考核制度,做好培训过程评估。通过考评小组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提交评估报告,以不断完善和改进培训工作,改进学员结业考核办法,结合学员培训过程的反映、学习收获和对具体事项的应用情况,以综合形式考核学员实际运用、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避免死记硬背过关。

(五)加快师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9506

高校开展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1,2]。一些学者已经展开了对高校干部考核的相关研究。施云姝从考核高校管理干部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的三个子系统,即思想道德子系统、能力素质子系统及工作业绩子系统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3];孟令军从干部的德、能、勤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并针对机关党政、系部院行政、系部院党务设计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4];王辅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确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5]。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干部的“德、能、勤、绩”等结果性指标的构建研究方面,评价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且未对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考核,这不利于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使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能够被纳入刚性的干部管理系统,对促进高校干部选拔、培训、考察、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6]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策划和教育培训课程安排。教育培训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教育培训的思路、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是否符合高校中层干部的内在需要。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要把握高校中层干部的需求信息[6],以学员的需求为基础,安排教育培训班次,设计教育培训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方式;还要安排好教育培训的时间、地点、教学器材、教育培训教材、教育培训教师,以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能有步骤地展开。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包括制定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选择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组织教育培训课程考核四个方面。教育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满足高校中层干部的任职资格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自身条件及单位对其培养方向;为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估和后续工作,要进行系统、完整的教育培训记录工作,包括签到记录、教育培训过程的记录、教育培训档案的记录等[7];教育培训要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创新教学形式,运用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课题调研、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培训考核形式要与教育培训形式相符,确保考核的有效性。

(三)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包括老师讲课效果和学员听课效果。老师要做好教育培训材料的准备工作,运用一定的授课技巧,积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确保其完全吸收应掌握的知识;学员听课效果注重学员的感受、学习效果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培训后需要考核学员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了解程度、吸收程度以及教育培训的知识或技能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运用。

(四)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包括教育培训的总结和教育改进两方面。培训后要收集教师和学员对培训的评价和意见,通过对培训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不断改进工作,使培训效果不断提高。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评价方法选择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上,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决策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模糊的安全信息定量化,从而对多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与决策[9]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来说,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确定不同层次的权重,从而得出各层次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由于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均带有模糊性,对于这些非线性的评价,也只有通过模糊运算法则,才能较全面地汇总各评价主体意见,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因此,本文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更加科学地反应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1]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因素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检查、培训改进,分别记为U1,U2 ,U3,U4。其二级评价因素如表1中的二级指标所示。

(二)建立评判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际情况,把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其分别记为V1,V2,V3,V4,V5。

(三)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结合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邀请具有丰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让他们根据表2判断矩阵元素的标度方法依次两两比较重要程度,逐层进行比较、判断,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建立判断矩阵,继而根据AHP中排序权向量计算的特征根方法计算出指标权重。

三、实证分析

篇6

关键词:企业 干部 教育培训

Key words: enterprise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作者简介:荣自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组织部,科长,政工师

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从企业科学发展、安全生产和领导干部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加强组织领导着手,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扎实开展提供强力保证

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提升干部素质作为一项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教育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政副职分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目标责任制,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按照“层级明晰、职责明确”的原则,明确上级、专业化公司(事业部)、经营单位三级职能,建立健全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职能管理机构,实现集中归口管理、统一计划管理和统一质量管理。

二、从完善体制机制着手,夯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础

着眼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思想理念,在体制机制上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保证。

1、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制定《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意见》、《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远程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给予教育培训全方位的规范和指导。

2、建立常态化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实施培训计划,为部门组织培训及干部自主择训提供指导。各基层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党校和职业学院等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工作计划,具体承办相应的教育培训任务。上级人事培训部门结合业务职能部门,严格考核,加强督导,切实把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3、规范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编制教育培训规划体系,涵盖组织管理、培训实施、教学管理、督导评估、工作保障五个子体系和系列程序文件,注重指导性与规范性,强化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各层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实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加强培训业务信息化管理。要建立健全人事培训管理系统,实现培训需求、办班审批、经费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化控制,及培训档案的自动更新、培训证书的电子化查询和有效期预警等,使干部教育培训业务科学化、流程化,高效化。

5、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干部任职考核等重要内容,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培训学习与聘任挂钩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参加继续教育时间不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聘任或降低聘任等级。

6、建立督导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细化督导评估细则,采取专项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单位、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督评,出具督导评估意见书,对存在的问题责任到人、限期整改,促进了培训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从关键环节着手,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篇7

在新一轮大规模党政干部培训的百千万工程中,县级党校、行政学校(以下简称党校)面对的是起着党政管理基础性作用的科级、股级、村支书村主任、公务员等培训对象。省委的决定不仅面向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仅对省、市级党校,同样对加强基层党政干部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对县级党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层党政工作是高层党政工作的基础。基层党政干部的工作能力水平,特别是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对社会的稳定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省各县党政干部培训对象大体都在人以上。因此,在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过程中,积极有效发挥县级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职能作用,把“百千万”工程拓展、延伸至县乡村干部,使整个党政干部体系能够不断用现代执政理论、科学知识和现代知识武装起来,而不至出现理论、知识以至能力上的执政断层,使行政金字塔的根基更加牢固,就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作为县级党校自身,如何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参与服务这一党政干部培养工程,发挥好应有的职能作用,达到服务培训、支持人才建设的目的,建立开放式的党政干部培训新模式,应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⒈要确立开放性的教育培训理念。现代社会知识理论的传播渠道,早已不再是唯一学校教育、老师面授这一条了,而是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性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特别是网、远程教育等等,都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现代社会的教育培训格局,也早已不再是对象定向式的培训,委培、代培、交流学习、专业进修、交互式培训,多形式并举。各教育单位之间的大门早已向全社会打开,党校也不再党政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唯一渠道。因此,采用开放式的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势在必行。

⒉要形成开放式的教学布局。新一轮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布局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围绕提高执政能力水平这一中心,认识和掌握以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的基础知识、岗位履职基本知识和与时俱进的现论三方面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新布局。当前,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层次,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学、党建、政党学说;第二层次,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管理、领导科学、现代科技、依法行政理论、文学历史等以及以“五当代”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学科;新时期党政干部的基本修养、岗位业务必备知识等;第三层次,科学发展理论、科学执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城市化建设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现代服务理念、行政成本与行政节约、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等。

⒊要实施开放式的组织方式。培训组织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自主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在组织实施培训工作中,要组建开放式的培训班次。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首先将三个层次及分年度的全部培训内容,发放到每个培训对象手中,从各自工作岗位的实际出发,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除规定的学习内容外,一是由他们自选学习内容,二是自选参加培训的时间,三是由他们提出从自身出发需要充实的培训内容,了解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充实培训内容,提出分年度的具体培训班次计划,通过细致的排队分类,根据大同小异、个人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依据各人意愿,分制不同班次的具体培训对象、内容与时间,以充分体现培训的针对性。每年可组织安排个班次,分五年轮训一遍。

⒋要组建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构成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以县级党校自身和党校系统师资为主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聘任社会专家学者和部门领导师资相结合。县级党校的现有师资,基本上都存在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比较滞后、新兴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面对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的高要求,仅依靠党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能适应的。要保证培训质量与效果,必须组建一支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一般地讲,第一层次的培训内容以自身教师为主,第二层次的培训内容以地方部门负责人为主,第三层次的培训内容则以上级党校、社会专家学者为主。各层次培训内容都辅以干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无论哪一层次的培训内容,都要将师资配精配强,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⒌要运用开放式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相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仅仅是这轮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开放式的培训方式最大的特点,一是以学员作为学习主体,自学为主,教员辅导为辅,充分发挥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学员将从传统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党校及时收集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无法理解、解答的问题,以年度为单位,定期进行至次集中学习辅导答疑,每次天。二是单位工作实践与社会调研考察相结合。各人的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每个班从学员中抽调部分学员组成几个调研小组,由党校教员带队,或深入基层、或到外地、或出国进行驻点式深入的而不是点水式肤浅的调研考察学习,形成调研成果。并将优秀成果在班级、在全校、甚至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或作为领导决策咨询的参考。三是规定集中学习课程与自选学习课程相结合。对各自班级所开设课程,必须按规定时间要求,到班听课。对因公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听课的,可通过一定的组织手续调整到开设同样课程的其他班级听课,保证达到规定的听课时数。对其他班次开设的课程感兴趣而本班次未开设的,可选择参加有关班次课程的听课。四是利用党政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网上网学习。这一轮的培训,带有很大的共性,对于全体干部都必须学习掌握的理论,可通过远程教育网,让党政干部上网学习。这可以充分利用高层师资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

篇8

二、工作目标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注重统计干部、统计人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统计干部、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对统计教育培训的领导,强化管理,改进方式,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培训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三、具体内容安排

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为原则,根据全县统计系统及县统计局统计专业的特点,年内四个层面、五次政治理论和统计业务培训。具体安排为:

一是组织县局业务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和县上组织的各类政治理论培训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基层统计机构新任统计人员初任培训,系统学习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提高新任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在职统计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四是开展以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继续教育为主的全社会统计教育培训,提高全体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统计部门人员培训

培训对象:县统计局统计人员。

培训内容: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现代经常、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各专业统计方法制度、业务理论及实务知识;统计数据评估方法、统计调查理论、统计分析及统计调研课题写作、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统计职业道德;计算机网络基本技术。

培训形式:每周三晚政治理论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政治理论;“干部集中学习月”活动和“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中集中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等;以会代课式的集中培训,由负责GDP核算、工业、能源、投资、建筑业、农业、贸易、城调、农调等专业人员分别讲授分管专业报表方法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培训时限:2013年12月底前完成。

(二)企业“一套表”专项培训

培训对象:全县纳入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的统计人员。

培训内容:企业一套表网上直报程序和数据填报、审核、汇总、上报流程业务知识。

培训形式:分别由局工业、能源、建筑业、劳资、房地产、贸易等专业组织利用年报会,以会代训集中培训,以后随纳入随培训。

培训时限:2013年3月底前完成。

(三)日常统计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纳入统计定期报表范围单位统计人员。

培训内容:各专业统计方法制度、业务理论及实务知识;统计数据评估方法、统计分析及统计调研写作、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等。

培训形式:一是利用年报会以会代训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利用检查指导工作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培训;三是特殊业务工作需要随时培训的由所在专业申请,经局务会研究后可由办公室负责统一安排。

培训时限:年报会培训3月底完成,其他培训根据专业统计工作安排随时开展。

(四)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培训对象:全县统计机构统计人员。

培训内容:国家规定的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用教材和统计继续教育材:统计基础知识、统计实务、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调查分析、统计报表制度。

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培训时限:按照国家和省市统计局规定的时间进行要求开展。

(五)第三次经济普查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全县参加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工作人员。

培训内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业务知识。

培训时限:按照国家和省、市经济普查工作安排进行。

篇9

一是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首先,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教育培训工作零乱无序。其次,对各级干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再次,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系统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是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模糊,对不同层次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没有区别,对同一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也没有区别。

三是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

四是教育培训渠道、内容和形式单一,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输送到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培训的形式主要以传统授课辅导方式为主。培训渠道和内容的单一,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形式的单一又使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五是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干部教育培训缺乏动力,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的,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另外,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使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客观导向上也造成了干部轻视教育培训,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从系统规划、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1、科学系统地进行全面规划。整个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散无序的教育培训,成本高、效率低、成效差。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应当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各级干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科学制定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干部队伍现状作比较,准确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再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出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首先,应对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这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前提。其次,应分层次确定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各类干部的具体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干部素质能力标准坐标系,其纵坐标代表不同层次的干部素质能力层次要求,横坐标代表不同岗位的各类干部素质能力定向要求。在构建好这一坐标系后,将每一位干部按照其工作岗位的层次和分工放到坐标系中去对照,确定出每位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的规划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在制定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也完成了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2、全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又对干部的参训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应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入手。

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我们应当从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在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改善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运用和开发全社会的教学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使全社会的教学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所用。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扩张之路。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网上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制定规划,拿出措施,将在职教员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员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有所提高,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增强实践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采用聘用客座教员的形式,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中来,让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讲授专业知识,让有理论有实践的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篇10

将“考学”纳入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定性工作。一是个人“述学”。由领导干部阐述本人的学习态度、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必读篇目、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撰写学习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以及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情况,查找学习上存在的不足,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群众“评学”。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在领导干部“述学”的基础上,组织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和理论水平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每年考核评价干部时,综合考虑干部完成学分、干部“述学”、群众“评学”等情况,对县处级领导干部做出年度学习考核的综合评价。

篇11

【 abstract 】 : in order to fully grasp the county training programs and work situation,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reating special research group, based on the key unit of 35 the door to hear a briefing, issuing questionnaires, individual questions, a talk, to my county training work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has mad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 key words 】 : optimiz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县培训工作现状

经调研统计,目前全县主要有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三大类。培训项目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9家,还有几家民营培训机构。调研统计,2012年全县共计培训各类人才39405人,党政人才、专技人才、高技术人才、企管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大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强大的人才动力支撑。

我们发现全县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项目繁多,培训形式多样,培训经费来源渠道不一的三大特点。其中不仅有组织调训、上级项目培训,还有对口业务培训、政治思想素质培训和自行组织的各类培训等等。培训经费中有上拨经费项目的6项,财政拨款项目有9项,机关自筹和学员自筹3项,优化组合、整合资源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走访情况看,各部门能根据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综合分析,全县培训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统筹协调不够,培训项目多头管理。目前全县培训工作没有统一的统筹协调机构和管理途径,各项目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在组织培训时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机制,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的现象十分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政策指向不统一,资源整合率低,规模效益差,全县“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如涉农培训,就有县农村工作部、县农业局、县人社局、县经管局、县农机局等多部门自行组织农民培训。

(二)、多头投入,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各培训机构资源不能共享,往往按自身需求进行设施更新改造,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金过度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培训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多头培训,易出现重复培训和培训盲点,造成培训成本提高。

(三)、培训目的差异较大,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全县培训项目和机构牵涉面较宽,培训目的与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在具体管理上,各培训机构和单位也普遍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培训注重数量、期数,忽视质量的考核评价,跟踪问效。在培训过程中大都存在培训时间短期的多、长期的少;培训内容趋同的多、有特色的少;培训初级人员的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少;培训面向本地区的人才多、面向全国的人才少,直接影响了培训的吸引力和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建议实施全县培训资源整合,按培训对象分类,采取统分结合、部门联合的办法,实现培训资源共享,避免多头建设和资源浪费,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一是实施全县培训项目申报及审批制度。全县培训项目由各单位申报,按类别通过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或县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常委会研定。未申报或未经审批一律不得擅自办班。各办班单位每年1月中旬前须向主管领导小组申报办班请示报告,主管领导小组对各单位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审查和修订,经统筹安排后,统一下达培训批复。对于由上级有关部门临时下达、未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的各类培训任务,需临时办班的,也须申报并说明原因,批准后方可办班。

二是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大党校、大教育、大队伍、大效益”的发展思路,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

(一)、整合基地资源,建立“大党校”。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三校合一的功能地位,做大做强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为中心的桃江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夯实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党校行政学校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同时,增加非主体班次,承担起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任务。县委以县干教小组行文,但凡一天以上的干部培训均需在县委党校进行。

(二)、整合师资资源,形成“大队伍”。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满足分级分类干部培训轮训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议采用“选”、“培”、“聘”等方式整合,发挥现有人才的最大效益。“选” 就是选调一些年纪轻、学历高、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党校队伍中来,实现教师的优势互补,使教师的学科结构更完整合理;“培”就是选派优秀教师到上级党校或高校进行培养培训,选派年青教师到乡镇及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聘”就是面向县内外公开招聘一些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急需的新教师,同时从高校、上级党校、本县有关部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领导及资深人士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干部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队伍”。

(三)、整合资金资源,发挥“大效益”。改变干部教育培训低效运行状况,堵塞干部培训中部门“小金库”漏洞,发挥干部培训的大效益,就必须整合分散的干部培训资金,统一投入,统一使用。要坚持将干训经费纳入财政统一列支,由党校行政学校“一个口子”进出;探索建立干训基金,争取各级党费中干部教育培训费用和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统筹全县职业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