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银行业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银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

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

1、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1)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国内的银行业移动金融产品推出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也就是大部分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包含了银行的账户管理、资产的增值服务以及公共缴费等几方面的业务,移动金融产品的发展差距不大。因此,每家银行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移动金融产品发展的翘楚。

2)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中国迎来了4G发展时代,这就使得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了伟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金融生活以及移动金融服务。从2014年的易观智库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井喷阶段,总体交易额不断实现突破,增长率达到了800%,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需求日渐迫切,给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机会。

2、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点布局方面的问题。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不多,由于实际的资金实力使得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实际的移动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和营销力度并不强,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分支结构并不是全功能性的网点,缺乏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能力。

2)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部分银行的推广渠道非常狭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实际的营销以及分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的银行在各大流行网络客户端设立了官方交流窗口,但是由于渠道层次性较浅,实际的营销力度并不强。

3)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小范围宣传的阶段,使得金融产品并未深入推广,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4)人才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银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移动金融开发专业人员以及移动金融推广管理工作人员,并且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外界的市场竞争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

3、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业不断加大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与电信运营商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金融行业实现了巨大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银行发展中,加入到移动金融发展行业之中,使得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他的非银行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推出多样化的移动金融产品,并且营销渠道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力图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因此银行业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交易模式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点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正向着科学、理性、高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当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技术服务方面,它基本可以完成PC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使用渠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网络信息,更直接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动态。移动金融的主要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交互性,那些以地理位置、本地化、服务类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商品的范围更广泛,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巨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市民购物重心的转移,此时,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商网络的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网上金融业务的本地化发展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方向。

2、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重点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络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让普通市民与网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更多青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简单快速,让他们的金融需求向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来看,电子商业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机遇时期,其具有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银行业能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借助电子商业平台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此时,他们的工作中心与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在新市场环境的竞争中,他们也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3、提升客户质量,有效増强市场竞争力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沟通创造了便利,也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能更好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将全行上下的员工集中起来,让他们真正以客户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客户的活跃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时,银行还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活动,在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等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不仅能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增加潜在的客户群体,让新增客户中的查询客户比例增长,以此实现网银应用群体数量的增加。另外,加强对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教育还能进一步提高客户的质量,让他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中的高端客户,以此实现高端客户群体的扩大。此时,电子银行的交易群体得到扩张,整体交易额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移动时代背景下,银行如果不能重视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忽视市场发展方向,就必然会面对失败。因此,银行业在发展中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动态,抓住此次移动金融的发展浪潮,进一步拉开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汪丽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中广义的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制度的创造。但是狭义的金融创新则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重点。对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我国银行业在这一点的基础上,针对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和市场积极效应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基本策略,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现状

(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现状加快产品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市场的利率也逐渐呈现出稳步前进的状态。在2004年期间,我国为了能够保证金融行业利率的浮动,并且在三个月之后,实施的贷款利息的变革。同时在2005年期间,中央银行业逐渐开始大幅度降低标准的利率金额。特别是上海银行,对于同行业的拆放利率工作正式开始实施,这一点也在根本上加快了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最新的方式,这也是必须具有的市场化发展条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利率风险和汇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很容易出现汇率和利率风险,也很容易导致金融行业中的产品创新受到严重阻碍。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带来产品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以及持续的增长现象,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甚至达到了10年期间,已经增长了将近两倍。在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的阶段,人们对于理财的意识和思维也在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理财的需求量也不断呈现出改变。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其主要范围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还有外币的理财产品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的头像是面向货币市场、股票以及基金和债券的,而后者则主要就是投向外汇市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还有外币的债券等等。这些产品的推出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市场竞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领域。

(三)金融脱媒促进商业银行业产品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媒体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压力,随着会场中故事融资能力的不断强化,企业的债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在快速的发展,这也保证了我国融资结构得到快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角度上呢能够看出,我国金融媒体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资产的扩张。同时也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对于金融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一方面主要就是导致了银行资金的专项和效率的增加,这样在资本市场不断变换的程度上也减少了资金的来源,导致银行负债的短期化倾向。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根本上减少了银行企业的债务融资现象,这两种情况在根本上均不利于银行资产的长久发展。

(四)资本约束导致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现阶段,随着银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的调理,资本充足的现象也严重影响行业银行经营的发展。在银行债务前期,我国的商业银行筹资资本基本上比较少,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缺乏补充的融资工具之外,这一点也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务资本的发行逐渐被允许,其中还包括国有的商业银行债务,以及其他相关的银行发展。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债务拓展进步的资金筹集,也在根本上缓解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不足现象,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发展几率。同时根据先关内容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债务发型如果没有超过核心的一般以上,则被定位为限制资金,这也是银行补充资本的有效渠道,能够突破资产自身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效应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不断进步和提高,产品的创新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产生了非常积极地影响。这一点不仅仅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情况,同时也在根本上改善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规模得到扩大之后,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也被不断丰富,这也在根本上促进履历汇率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一)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能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在长久的情况下不断的吸收存款,并且被动的成为负债的债主,其中还包括长期的贷款和投资,这些都属于长期的资金使用,这些资金也占总资产比例中比较高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很多银行都存在着存款时间段,贷款时间长的现象,这也是资金限制错配的主要因素[7]。这些因素都在个本上阻碍了银行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把银行蕴藏了潜在的流动性风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银行风险承担的能力。

(二)加强商业银行企业的市场制约

我国的银行监管会议在2004年期间了银行资本充足管理的方式,同时给予实施方案,在这一方案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务,同时也混合了资本债务等多种渠道的资金补充,同时资本充足的水平也在快速的提高。在这样的阶段下,次级债务在银行二级市场中不断流通,并且把债务制约在市场的管理体制之下。这样能够方便银行风险的自我管理。这些都能够在根本上加强商业银行市场的制约情况。同时也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监管的效率、到了2008年阶段,资本充足的银行已经达到了8%左右,同时银行资金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占有99.9%的比重。

(三)加强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收入

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方式和速度也是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在个人的理财,咨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中不断的提出最新的产品,其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同时金融脱媒的现象中,中间业务对于银行营业的收入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这也是银行中间业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手续费和佣金费用。这也是中间业务对于银行发展和进步的最大贡献。

(四)保证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现象

在2005年开始,银行中间债券市场逐渐退出最新的产品,同时使远期利率等产品,也对于银行的发展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产业。同时衍生产品的焦虑也在市场主义的根本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对于宏观的经济调控以及政策变化有着更加敏感的决策,也在根本上解释了市场利率的根本走势,这些对于推动银行的市场化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金融债券的发行情况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步。同时金融债券的发行也为商业银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资金渠道,能够保证金融债券的发型规模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够在根本上降低债务的资本,随着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市场贷款的利率影响也在增加。

(五)推动银行汇率的市场化现象

对于远期的外汇交易和人民币的交易,银行中不仅仅推出了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发展,也在根本上增加了汇率的风险管理和保值的工具,这一点也在根本上满足了规避风险的要求,同时为市场提供了未来走向的重要指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的预期目标,最终在根本上促进了市场的价格水平发展。特别是银行企业的政策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易的实施,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目标,保证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能够在基本上被控制在能够被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些情况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人民币在衍生产品之中的价格功能,也能够形成进一步的改革。

三、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

(一)注重风险的防范

针对金融行业存在的危机,我国银行也在其中得到良好的启示,其中金融创新还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也需要把握好比较复杂的程序和发展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同时我国的银行行业也对金融创新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原则,这也是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的管理部门。其中金融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以及控制能够,都能够独立的发展和进步。通知吧创新业务应用到金融分先中,对于其他的业务影响氛围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范畴,同时也能够给予最为有效的控制。

(二)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

创新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在经济发展的理论过程中认为:想要保证金融行业产品的创新,主要就是建立起最新的生产函数,这也是内部的自身创造环境下一种最新的变动。因此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其最新的产品开发主要就是新技术的使用和实行,这也是金融创新过程中产品在思想上的延续。同时这也是金融产品创新一项最主要的发展趋势。现阶段,虽然我国的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得到了良好的进步和成绩,但是和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依然比较落后,也就是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例如:在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的营业收入比较低于西方的发达银行,同时吸收性的创造站的比重比较大,原创的创新所占比重比较小。因此我国的银行还需要积极地对金融读物行业进行创新。以此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由内向外推动内部驱动转变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金融产品的发展情况,主要就是由于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金融产品不仅仅代表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代表着人们经济水平的良好增长。而在理论和根本上来看,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是区域根本的动机的,这也是金融产品创新上最根本的原则和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不论是欧洲的美元还是债券,以及外汇期货都是最新的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结果,这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就是依靠着改革和各种各样的外来因素的动力,很少有银行是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风险转移的因素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改革的。和西方的国家不相同,我国的很多商业银行在推出最新的产品阶段,都是需要通过国家的允许的,但是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额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所以,还需要在根本上关注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和效应,以此提出创新策略,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实施外力推动向内部转变的结果和程度,同时这样也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适应外部环境,所以我国的各个部门都需要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把银行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依据,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福生,李婉丽.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商行2004-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

[2]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中国金融,2015.

[3]朱盈盈,李平,曾勇,何佳.境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基于中国73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

[4]徐世长,徐薇薇,廖文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特征与竞争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0.

[5]孙天一,左悦,陆筠庭.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研究――基于区内银行的实地调研[J].亚太经济,2016.

[6]郑戈.在鼓励创新与保护人权之间――法律如何回应大数据技术革新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6.

[7]刘高峰,薛江伟.基于资金运作模式视角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管理策略[J].区域金融研究,2016.

篇3

以邮政储蓄银行郴州市分行开办的“好借好还”为案例的小额贷款主要面向微型或小型企业主、个体户、农户等发放,主要特点是零抵押质押、手续简单、方便快捷、利率偏高、考核严格。

据调查,申请者满足“年龄在18-60周岁,具有当地户口或在当地居住满一年”、“从事的生产或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工商部门核准并年检的营业执照(商户贷款)”、“有固定经营场所并在业务开展区域内”4个条件,便可提出贷款申请。只需有效担保,信贷部门调查核实后,最快3日便可得到贷款资金。贷款期限为1-12个月,还款可采用一次性还本付息、等额本息、阶段性还款(在宽限期内只还利息,超过宽限期后按等额本息还款)等方式。

据调查:对于资产质量掌控,总行规定:逾期临界点为3%,超出3%则自动关闭信贷系统。由于盲目扩张业务,改行信贷系统曾经在2009年被总行关闭,目前该行已经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同时健全机构、锻炼队伍、掌握信贷技术。

二、小额贷款管理凸显的问题与成因

1、贷款营销困难、市场份额拓展难度加大

小额贷款难以打开郴州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客户的局限性。该产品设计定位于高端的、现金流充裕的个体户、商户、农户,对象选择要求严格,许多客户因无法同时满足四项硬性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虽然在客户营销上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宣传与激励措施,但小额贷款市场并不活跃,“有劲难使、客户饱和、有钱无市、报国无门”成了调查中听到最多的感叹;二是贷款利率局限性。该产品利率虽然较民间融资偏低,但也相当于同类金融机构利率的两倍以上,客观上客户更愿选择其他金融机构而不愿“高就”。利益驱动小额贷款更多限于临时急需、燃眉之急,而非长宜之计。反映到贷款上即呈现出明显季节性特征――商业旺季(12月――2月)投放急增,淡季则贷款回笼,存量锐减,业务难以持续拓展。三是贷款金额的局限性。据了解,郴州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个体工商户临时资金需求量较大,10万元在生意旺季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尽管安全性、流动性有保障,但是小额贷款单户上限制约了其发展潜力;四是贷款缴还方式局限性。该产品在制定还款缴息方面尽管有几种选择,但均要求从第三、四月开始就还本付息。这种自律、谨慎、科学的设计模式并不匹配实体经济固有的规律,经验表明其很难适合工、农业生产融资需求。五是考核的局限性。该产品以贷款不能准时还本付息为划分不良贷款的自动生成标准,连续逾期3次、累计逾期5次或形成不良的客户,就列为黑名单客户,全行逾期率超3%就自动关闭信贷系统,信贷员在催收时容易与客户产生摩擦,容易诱发常规客户惧贷、信贷员惜贷心里。调查中有些员工就反映其辖内不少客户仅因不满频繁催收而提前还贷、销户。

2、贷款风险开始显现,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

2009年曾经有一个支行因不良率超出3%的临界点而遭停贷。造成不良贷款显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设计的先天因素。据调查,该行小额贷款实行五级风险分类,结合担保方式和贷款逾期时间,贷款在合同期内,只要从第4月起没有履约还本付息,逾期1天则视为关注贷款,逾期11天以上则视为次级(不良)贷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客户并非由于经营不善可能造成贷款损失,而是由于一时困难或疏忽以致本息清缴延误,就会导致贷款定性为不良。由于设计、考核刚性,造成账面不良率虚拟扩大、波动频繁、反映失真,不利于上级监管;二是社会因素。由于征信系统缺失加上从业经验不足,有部分贷款贷前调查掌握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有些客户在多家金融机构融资,甚至在典当行、私人钱庄高利贷款也无法识别, 致使贷款到期追讨困难;三是技术因素。目前贷款规模控制严格,增长受到限制,存量不良难以收回,致使不良贷款“水落石出”、显山露水。

3、贷款管理成本大、信贷队伍力量凸显力不从心

零售型金融业务与批发型金融业务相比,人工费用成本高、平均收益低、风险相对大。因此,金融机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缺乏放贷热情,通常采用公司担保或抵押品门槛作为主要放贷条件来防控风险。邮政储蓄银行开办的小额贷款零质押、抵押,依赖纯信用保证及联合保证,由于要掌握客户真实的收入预期比较困难,加之贷前调查对客户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难以预期,信息不对称,往往为贷款催缴留下隐患。突增了管理成本与工作强度、难度。开办一年来,已有多家支行因催缴受阻而上诉法庭甚至求助公安网上通缉追逃。

调查了解 :由于担心逾期贷款超临界点引发信贷系统自动关闭,几个支行的员工都疲于贷款清收,变相“消防队”,控制不良贷款率成了单位第一要务。信贷岗位力量不足,须抽调大量人力资源、外聘专业人士成立清收攻坚队伍,人力、物力、财力高度倾斜,业务拓展、机制创新、内控管理等工作因此大打折扣。

三、几点建议

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业未来信贷业务发展的信心与服务“三农”的宗旨。就金融领域看,当前甚至将来一定时期内仍为卖方市场。各金融机构一方面为防控风险会进一步抬高信贷门槛,同时,为谋取发展会更主动营销寻找“黄金”、“白银”客户。尽管扩内需、保增长、谋发展的社会资金需求潜力极大、中小企业、私营经济融资难的课题仍无法有效破解,但银行业面临的客户难找、贷款难放、资金运用率不高的问题也普遍同时共存。

鉴于郴州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运行状况的调查,小额信贷作为服务“三农”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其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帮助其做大做强,改革创新、修正完善,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调低贷款利率。一方面金融市场利率公开、透明、趋同,如果一味居高不下,即便再好的服务质量,也会在行业竞争中“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小额贷款服务的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本身就属创业起步、积累不足、抗险力弱群体。如果融资成本偏高,会阻碍其发展的信心与步伐,从而削弱其群众基础。考虑到小额贷款的管理成本与风险状况,其利率可参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2、适当调高单户贷款上限。由于小额贷款上限制约,相当多的贷款客户在多家金融机构同时融资,极不利于管理。如果适当上调限额,将会在多方面利于银行业机构发展业务。

篇4

2013年上半年,俄罗斯银行业在总资产和总资本增长方面呈现上升趋势。1-6月份,俄罗斯信用机构资产增长了65%,达到527万亿卢布。根据趋势推测,预计在2016年前期,银行总资产占GDP的比率将超过《2015年银行业发展战略》中的既定目标。这也预示着如果从资本积累角度考虑银行体系成熟度,俄罗斯将达到部分欧盟成员国以及部分中欧和西欧国家银行体系的成熟水平。 

数据来源: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 

俄罗斯银行业的资产结构状况,截至2013年7月1日,在俄罗斯银行资产中,非金融企业和组织的贷款占57%,有价证券投资和贷款机构资金各占14%和13%,现金和账户存款占6%,剩下的10%为其他资产。俄罗斯银行业在总体结构上正在走向合理化,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逐渐成为银行资产增长的源泉。 

2银行业运行的动态和结构 

近几年,俄罗斯银行业在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前夕,银行业在债券市场上的资金投入比率平均为18%~20%,有些银行甚至达到30%~60%。目前,俄罗斯银行业利用能够维持资金流动性而非利润最大化的权益工具来降低市场风险。支撑银行资产上升的主体是贷款的增长,截至2013年7月,企业和组织贷款总额超过21万亿卢布,个人贷款总额接近9万亿卢布。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数额都在逐年稳步增长(见图1)。2013年上半年,个人和企业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与2012年年底相比略有上升,同时长期贷款利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一年期以上的卢布贷款的加权平均成本增加使个人贷款的年利率从197%增加到201%,非金融机构的年利率从111%增加到118%。在丧失机动利率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小银行还是主要的私有银行都采取修订的非价格贷款条款来保留客户,以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利润。在国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下,他们在许多情况下都被迫向借款人降低要求,而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也要求他们这么做。 

3银行资本和财务状况 

倾向于次级贷款的银行活动和审慎监管的紧缩要求将持续影响信贷机构的资本。尽管2013年上半年银行业的总资本增长率有所增长为45%, 且绝对数额接近64万亿卢布,占GDP的比率基本保持不变,而资本充足率(H1)有持续下降的趋势。2012年年底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下降1%~137%,在2013年4-5月银行业额外损失02%。这主要是由于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和额外的贷款损失规定,以及对新的类型资产的会计调整。除此之外,针对市场风险评估的新规定生效也是原因之一。尽管在相当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核心指标下降,资金来源成本过高,但由于政府和银行共同主动对抗衰减,2013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的财务状况呈现良好态势,只有132家银行破产倒闭。在2013年7月初,银行业的净利润为49140亿卢布,比上年同期略低(3%)。虽然贷款增长的速度放缓,但有利可图的破产银行资产的零售使它们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另外,银行业开始重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为了防范风险和规避危机,银行业进行调整和重组,优胜劣汰,使银行盈利水平逐渐提高。 

图1企业和组织贷款及个人贷款情况 

数据来源: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4流动性 

尽管银行投资向个人和企业积极转变,但银行业的流动性水平依然不能确定。持续的资本流失使俄罗斯银行业缺乏中长期流动性,就像2012年一样,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还将依赖于俄联邦基金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注入。这种状态不乐观,一方面会占用大笔资金,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也会对企业和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年初银行部门对中央银行的负债总额已从27万亿卢布降到23万亿卢布,但它仍然大大超过了2010年和2011年的水平。该负债在银行业总负债中的比率从54%下降到44%。关键性的业务仍然是隔夜回购交易和期限在一周内的交易,在近期,外汇掉期交易额也有所增加。此外,中央银行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银行业的流动性状况。 

5银行监管 

目前,俄罗斯中央银行正在致力于引导监管当局向控制风险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达到巴塞尔协议II和巴塞尔协议III中的基本要求。在加强监管的环境下,这项工作是银行业的首要任务。2013年9月1日,它成为俄罗斯综合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个重要参考。这意味着俄罗斯金融机构将要进行一场大范围的制度改革,它在银行系统的发展和提高其经济绩效改进方面的影响只有1987年7月17日前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前苏联部长理事会通过的821号决议能够与其媲美。俄罗斯关于综合金融监管机构模型的探索已近17年。关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项目在1998年8月被提出。在随后的几年中,关于建立综合金融监管体系的各种方法被讨论,2011年,当俄罗斯保险监管服务中心和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服务中心合并后,监管当局已经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2013年,在财政部、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的联合推动下,关于建立综合金融监管机构的一揽子计划及法律法规都已被确定。 

二、俄罗斯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资产增加受限,资金转化能力不足 

篇5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改革银行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内部压力不仅体现在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市场结构与机制及规模效应等方面;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经营经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告诉我们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银行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对外服务的能力,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竞争力的判断,而且有利于新形势下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

一、关于银行业效率的文献回顾

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规模经济的影响。规模经济主要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在大规模的上升,如在20世纪80年代,资产为1~50亿美元的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而近年来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已升至300~350亿美元。规模经济形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近乎无止境,因此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

2.银行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这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而通过交易规模和地理分散方式可以扩大业务范围,降低交易费用。

3.通常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大,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小,这样银行的准备金率就会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部分银行目前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是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银行扩张到一定的规模后,会出现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资产质量差等问题(安俊,2001)。

(二)生产效率

近年来,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生产效率方面。一般认为生产效率由两部分组成: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对现时所拥有的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现投入与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有学者选择4大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银行的生产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损失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所引起的。

(三)产权制度

这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帮其解困,而银行也知道最终有国家做后盾而对放贷对象放松了监管,结果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以及由委托―理论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及激励不足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另外一个就是基于预算约束理论的分析。由于国家用其信用作为担保,国有银行把一部分储蓄存款视为国有资本来使用,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四)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

中国银行业存在高规模的集中度,四大商业银行在国内看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有些银行相对而言竞争力较弱,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强大的一方安于现状,缺乏创新,难免出现经营低效;弱小的一方经营成本高,难以达到正常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为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政府先后对工行、建行、中行进行股权改革。着力解决国有银行不明晰的产权结构问题,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结构,并扶持其上市,尽力实现商业化。

从研究人员对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各家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为规模有效,其他银行均为规模无效。在规模无效银行中,深发展规模效率最高,达到0.997;中国银行规模效率最低,为0.626。此外,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明显比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其规模效率均值相差22个百分点。而且民生、南京、深发展、宁波、华夏等5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中信、招商、兴业、工商、建设、交通、中国等7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如图1所示。

从上市银行2006~2008 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处于效率前沿,招商、中信、宁波、南京、民生、深发展、兴业、华夏分别排名第3、4、5、6、7、8、9、10 名,交通、建设、工商、中行等银行排名最后4 名。从2006~2008 年全部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均值看,3年来我国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从0.83 下降到0.74,其他股份制上市银行从0.96下降到0.86。如图2。

在经营方式上,我国的银行还不允许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 %以上。而零售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发展零售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领域。此外,无论是在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风险掌控水平等方面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能力的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

首先,真正实现商业化。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内,尽可能摆脱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重组资本实行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真正解决国有银行产权不明晰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其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国有银行规模效应普遍递减,发展出现瓶颈。因此,应该精简没有前景的分支机构,收缩规模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降低经营费用。一些尚未达到最优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此时增加规模可事半功倍,对那些规模报酬不变的银行应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维持当前规模。

再次,建立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当某银行确实已经接近破产边缘,通过合理的救助也无法改善其经营状况时,应适时让其退出,应尽量避免出现“该倒不倒,太大不能倒”的情况。同时应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

最后,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我国银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一步。因此,围绕银行的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是当前和未来的着力点,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银行家的努力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洁,冯根福,姜春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2]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8).

篇6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对于金融新常态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来说,金融新常态是在经济新常态场景中金融领域的状态反映和应对,它是相对旧的金融运行特征而言的,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各类创新的集合,其包含业务综合化经营趋势、数字化管理嵌入、竞争化程度加深、国际化合作加深等主要特征。

(二)金融新常态的特征。一是金融业务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策性银行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为主,产品服务也相对单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4年起拉开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金融领域的跨界经营与合作不断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直接连通,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私募、风投、保险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业务往来和合作日益密切,交叉性金融产品推陈出新,如商业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险资资管计划、证券基金托管账户、信托基金托管、互联网资金第三方存管以及各类委外业务。同时,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各类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部分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金融业务数字化管理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源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积累,本世纪初从美国的支付领域开始兴起波澜,比如PayPal、Square、Apple-Pay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尝试改变金融支付方式,继而拉开金融商业模式改革的序幕。之后,Better-ment、LendingClub和Prosper等P2P金融平台将战场的硝烟蔓延至个人投资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资金需求的贷款人和资金充足的借款人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投融资服务,从而在金融领域开疆扩土。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支付也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2013年,BAT等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集中布局,连同此前一批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有利网、人人贷、宜人贷等企业在P2P虚拟金融领域集中发起攻势,这一年被业内人士定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同时,传统金融业机构如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依靠强大的存量客户资源、积累的业内关系与业务基础、强大的物理网点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时代,直面互联网金融挑战,迅速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结合,形成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相融合、互为促进,金融业务的技术角逐频频发力。

三是金融业务竞争程度不断加深。从结构上看,金融业务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本外币一体化,也即“汇率”与“利率”双率互动时代的到来,存贷利率差逐步收窄,金融盈利模式应时而变,将更加注重向管理、风控、效益、定价要效益。从范围上看,随着金融监管更加灵活、协同、务实,直接融资市场扩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银行信贷、民间投融资、互联网金融、社会众筹等并存发展、互为竞争。这些都表明金融业的合作与竞争渐趋白热化。四是金融业务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更加细化,金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为发挥后发优势,谋求改革红利和抢抓国际分工调整机遇,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创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导性力量,产业分工也逐步向价值链、技术链和服务链的高端延伸。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开发,人民币加入国际一揽子货币,我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交叉互动,我国个人海外投资置业需求大量派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务的国际化服务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多项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传统银行业创新步伐日趋加快。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主攻方向有四方面: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场景金融,以扁平化管理引导流程再造。

(一)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近期以来,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形成强大资产泡沫,对实体行业形成挤出效应,甚至形成地产的发展路径依赖现象。过度仰仗房地产的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已不符合市场需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于此,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当前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以便另辟蹊径打破现在经济发展的困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新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硅谷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最著名的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新规则,新经济》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的十个新规则,包括普及比稀有重要、蜂群比狮子重要、级数比加法重要、免费比利润重要、网络比公司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流动比平衡重要、空间比场所重要、关系比产能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等,这些互联网新思维持续影响着全世界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甚至“颠覆”整个经济规则。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及制度革新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经济业态的创新。具体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变革要融入新时代拥抱新经济,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外部资源整合、产品综合设计等结构性调整,适应并促进“旧经济”传承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是在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开展,但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控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等牌照的形式,或者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全金融牌照或跨业经营资格,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服务和衍生性设计,曲线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不断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业态。国际上,综合化经营基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合银行、金融控股、金融科技三种模式。一是综合银行可以直接渗透到企业经营,甚至可以控股企业,这类银行主要以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其中日本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控股以及高度关联的产业控股形式,是这一模式的特殊形式。二是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产融结合的产物,一些金融企业或实业企业通过关联控股或绝对控股形式参与到银行业,一般以英美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为代表。在国内,事实上也在实践探索着,比如万科入股徽商银行、海尔入股青岛商业银行、华润集团入股珠海商业银行,甚至此前的首钢入股华夏银行、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银行,等等。三是金融科技一般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比如苹果、谷歌的平台金融,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是未来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也有说是混业化经营)渐成趋势。观其产品创新和衍生轨迹,按照各项业务与传统业务的紧密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延伸:依托云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依托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开发开放,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依托产业整合购并的市场需求,扩大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同时,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产力。

(三)以数字化引导,打造场景金融。信息技术不仅是传统业务的支撑平台,更是链接产品的运营系统,链接服务的生产系统,链接客户的纽带,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业,正以独有的技术创新驱动传统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其汇聚融合点就是“场景金融”。在互联网+的时代,场景金融是人们在某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体验。比如淘宝购物、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子购物领域,消费者们在电子商城里体验虚拟购物场景,与这些电商业务相对应的,则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京东白条等支付渠道,从而保障消费金融场景的应用,由此而延伸至生活的滴滴打车、寻医问药网、途牛网等,也是消费金融数字化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群雄逐鹿,“微粒贷”、人人贷、开鑫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则直面挑战,积极把握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趋势,提供APP、手机银行、网银,甚至主动与互联网巨头公司合作开发产品,比如中信银行与百度战略合作,从直销银行切入展开合作,预计在支付渠道、信贷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合作。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应将金融服务的方式变为嵌入流程式服务、场景化服务和生态化服务。

(四)以扁平化管理,引领流程再造。在当前市场主体层次不断提升(比如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不断升级,金融服务手段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精简管理层级优化组织架构,简化流程有效提升后台业务处理效率,成为商业银行顺应技术潮流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素。作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发达国家银行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已在扁平化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扁平化管理是针对组织有过多管理层级而提出的,商业银行扁平化经营管理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流程梳理方面,主要是减少管理层次、管理流程和管理人员,优化人员结构配比,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等级行综合考核、风险垂直管理,强化经营职能,节约管理成本,持续扩大盈利,网点集中管理等事项。横向业务整合方面,着力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精简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心、服务指导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建立网格化立体式组织管理架构,通过管理路径和管理流程的重组与变革,增强协同配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体对策

商业银行基于金融新常态的应对,除了把握以上发展策略外,还应着眼未来,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互联网+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一)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投贷联动是根据企业成长周期不同阶段,将债权与股权灵活组合,满足企业成长价值链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方式。投贷联动在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国内投贷联动近年来也获得政策和监管的大力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央行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和文件先后出台,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直融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投贷联动试点。目前看,以客户服务对象为基础,以风险偏好为参照,国内投贷联动的实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跟投。对具有高增长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与第三方风险资本、私募资本、天使基金等机构合作形成投贷联盟,探索类似小股权撬动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股权比例一般在5%以内,配套大比例贷款支持,这类模式以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为代表,国内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率先探索。二是直投。即直接设立股权投资公司模式,直投模式相对灵活,同时风险也更集中,比较适合前沿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种模式以国际上的硅谷银行为代表。目前,已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等十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其他各类银行正积极申报。三是引投。通过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间接投资企业股权。其实质是绕开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监管规定,目前主要有工行和建行。随着投贷试点和政策的放开,对接非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权类或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业务发行,将募集资金入股目标企业,获得股权收益。四是合投。这类模式主要以产业基金、PPP基金等模式展开,合投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是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大型项目,而在风险把控上,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或股权回购增信的方式缓释风险。

(二)创新并购融资服务。伴随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持续进行,全球并购融资市场方兴未艾。根据汤森路透最近的数据,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额高达4.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万亿元),且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内随着我国产业整合、国资国企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购交易金额也是屡创新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省市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央企或率先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并引领地方国企并购重组风潮。并购融资服务除并购贷款外,依托近年来迅速培育的资本市场,广泛运用并购债券、并购基金、并购夹层融资和并购后整合融资等组合融资,满足客户多元化并购融资需求。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设立为标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向内陆纵深和海外延伸推进,大批企业对跨境融资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差异以及上市融资准入条件和准入周期更为规范透明。商业银行应适应这一新常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企业的发债、上市和并购需求,提供财务顾问、资金信贷、财富管理、套期保值等整套“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和全流程的服务支持;二是丰富国际业务品种,除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单一性业务外,提供避险理财、开具保函和信用证、即期远期结售汇等结构性产品服务;三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除满足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外,扩展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助力国内企业转移过剩产能向海外输出资本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7

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这种金融创新需要依靠金融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一方面提倡合理的金融创新,一方面要降低风险,使金融创新得到良性循环。目前我国依然是明确的分业体制,金融法规都是在具体行业的基础上制定的,法律还没有认定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的地位、设立和组织模式等问题。

2.业务发展规划不完善

目前部分投行业务不能结合我国金融环境、自身实力,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也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业务发展有名无实。在金融服务和产品易被仿制的环境下,同质化的财务顾问和资产管理业务、相互抄袭发行的理财产品,使本应向智力密集型发展的投行业务,因缺少自身特色而陷入低端竞争的境地。同时,业务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挤压了投行业务的收费空间,不利于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一定的专业人才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的金融高端服务,对精通经济政策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具有实务操作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高。由于商业银行长期经营传统业务,在筹化备战资本市场业务阶段,出现了专业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特别是高端产品设计人才相当缺乏。投行业务领域由于其智力密集型特点,人力资本对利润贡献度很高,对员工的创造力和抗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为高素质人才必将占据优势地位。而当前能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综合、协调运用的专家较少,导致相关机构招聘理想的高级金融专家的难度较大。

4.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易短视,重规模和利润、轻风险管理,在同业间形成恶性循环,市场下行时风险就会集中暴露,破坏金融安全。相对于传统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由于投资银行部分业务风险较高,故对企业的风险意识、自律性和风险管理水平有更好的要求,因为在综合经营同一品牌下的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时,存在的相关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1.提高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由于投资银行业务与市场具有较高的联动性,而市场风险通常来源于系统性风险,因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管理市场风险的难度。因此,投资银行应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设计的业务产品能够适合在国内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运作,同时不断完善风险转移和资金对冲手段,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行业务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差异化的战略能够突出优势,使品牌效应得到增加,国外银行在这方面做的较好,比如:美国花旗银行,曾通过剥离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使核心业务得到优化;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业务核心是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服务于高端人群、全球富裕阶层;美国富国银行,主要发展小企业和大众产品,通过交叉销售标准化理财产品获取较高收益。

篇8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1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38-04

2006年12月11日,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零售业务,金融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无可避免地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业务的剧增,并极大地拉动了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加入WTO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商品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形成跨国企业和优秀品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另外,在瞬息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能否稳定、有效的掌握和控制一定规模的国际金融资源,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对经济全局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实现国际化经营,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需要,即满足普通商品和资本因跨国流动而产生的对结算、融资等方面的需要。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为从事国际贸易或者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金融服务,以达到稳定既有客户资源,维持市场份额或者提升海外利润的目的。

第二,国际化经营是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和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银行通过国际化经营这一内部化行为往往会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比单纯依靠国内业务的银行具有更多活力。此外,银行在不断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取得优势,既可以分散风险,又可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大而不倒”,超大型银行所拥有的巨额资本和资产将带给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信心,其抗风险能力、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成本与小银行相比更有优势。

第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有两个明显特点:与日俱增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金融服务于经济、服务于贸易的发展和资本的流动,以金融为先导的跨国经济输出和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流趋势,金融的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银行跨国经营成为必然。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单个银行的国际化,即一家银行由国内银行发展成为国际银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机构国际化、股东国际化、业务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等5个方面;另一层面是指整个银行体系的国际化,即外资银行进入和本国银行走出去的全过程。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我国商业银行,抑或是以直接设立子行的形式进入到我国银行体系中;相对应,我国商业银行业也通过开立新设机构或者并购的方式在海外市场积极拓展。本文以几家上市的大中型银行为例,通过对其机构国际化和股东国际化两方面发展变化的分析,一窥金融业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时间起点设为2006年。

一、 机构国际化

从国际大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银行跨国经营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完成:一种是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行或者在当地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银行;另一种就是进行海外并购。对于进入外资银行准入限制严格的国家,跨国并购是较好的选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迅速进入、占领东道国市场,并可从事并购银行的所有业务。但并购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面临整合失败等风险。相对而言,海外新建机构对资金要求灵活,规模可控,母行的控制力较高,但是进入东道国速度较慢,业务范围受限较多。两种方式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新设机构可以是独资子银行、合资银行、分行或代表处;并购通常限于子银行或者合资银行形式,分行和代表处不能通过跨国并购完成。对于这两种方式的采用,需考虑本行自身发展状况及目标市场的情况。

1.设立海外机构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6年底以来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扩展上仅有中国银行及工商银行两家有所建树。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3年间增加了184家,工商银行增加6家,其他银行扩张速度明显落后。

2.跨国并购

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表明:跨国并购是实现跨国经营的最佳途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风生水起,但中资银行对海外并购显得十分谨慎。究其原因,一方面,平安保险、中司等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收购连连失败,使监管机构对于金融业的并购态度谨慎;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并未被全球抄底这样的思想所左右。

中国银行2009年4月2日宣布,取消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权的交易。董事长肖钢在接受采访中说,中国银行无意通过收购来实现增长。他说,公司未打算在国外或国内进行收购,中行的海外扩张计划将依赖公司自己的实力。

工商银行在国际化战略上有着清晰的思路和举措。按照“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布局,2007年工行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战略持股20%,成为后者的单一最大股东。此外,双方还计划成立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资源基金,主要投资中非地区的矿产和能源领域。2008年1月,工行完成对澳门诚兴银行的收购;2009年在成为印尼HALIM银行的新东家之后,工商银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收购后的整合工作;同年9月,工行对泰国ACL银行进行要约收购。工行的国际化拓展最为主动。

2009年11月,建行亚洲成功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AIGF),并易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财务有限公司(CCBAF)。CCBAF作为一家有限制持牌银行,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个人无担保贷款和汽车贷款等。成功完成收购后,建行在香港的业务平台将日趋丰富。

2009年 5月8日,中信银行公告,该行与中信集团及Gloryshare Investments签订股份收购协议。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说,将来香港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通过收购国金进入香港市场,将使得中信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中信国金旗下同时拥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资本3个经营牌照,收购将使中信银行国际化平台更加完善。

2008年民生银行参股约 9.9%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通过其 100%持股的联合银行(简称UCB )从事主营业务。UCB 于2009年 11月 6 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该项投资损失折合人民币约 8.87 亿元。民生银行成为首家入股美国本土商业银行的中资银行的美梦以投资失败告终。

2008年6月,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永隆银行。通过此次收购,招行正式进军香港市场。

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参股巴克莱银行,并在2008年参与增资,持股数量占巴克莱银行总股本的2.07%,成为巴克莱银行的最大股东之一。

分析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实践,各家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清晰、谨慎。无论是工行的“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还是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的失败探索,都反映出了立足自身情况进行国际化的战略部署。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探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海外扩展的主要地点。欧美市场作为最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先进的交易手段、高度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在这些地点开设分支机构,能更好的与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然而,与中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相比,这些地区的金融保护十分严重,尤以美国为甚。美国一向以金融壁垒森严著称,他们设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外资银行排斥在银行业的主流业务之外。在被拒绝十多年后,招行、工行、建行纽约分行才相继成立。尽管有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内控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美国市场对于外资银行的封闭程度。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将更多眼光投向了新兴市场和近缘的亚洲地区。首先,银行业海外拓展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盈利,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正日益开放,国内高速发展,相对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低、,竞争不充分,布局这些地方是具有战略意义。其次,银行业的国际化浪潮中,整合并购收购对象,开立新的分行,仅有20%的投资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的认同。亚洲地区与我国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相似,认同感相对其他地区更强。考虑到以上原因,中行于2009年设立巴西分行;工行通过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曲折进入俄罗斯市场,并相继在澳门、南非、印尼和泰国展开并购,新设立了新加坡、河内、多哈分行,成立了工银马来西亚、工银印尼、工银中东等控股公司;建行、交行、招行均在香港展开并购,构建国际化平台。

(2)通过参股欧美银行是进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一个有效选择。尽管欧美市场的金融保护较高,但是进入这一市场对于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业意义重大。不同于工行、建行、招行、交行等纽约分行的设立,民生银行选择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国开行选择参股巴克莱银行,即通过少量的股权投资,参与到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去,并在参股的银行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熟悉国外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培养参与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尽管两家银行的投资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损失,但也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知名度。其中,作为巴克莱银行的战略合作者的国开行,随着巴克莱银行恢复元气,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不仅能顺利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并能通过支持巴克莱银行的全球发展战略,分享其全球化收益,实现海外发展。

(3)香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国际化跳板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香港实行自由港、低关税制度,是全球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连接美国和欧洲外汇交易市场的中转站,产品多、金融发展迅速、网络发达、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意识强,而且与内地的文化背景相近,内地商业银行选择香港作为国际化战略的第一站是十分现实的选择。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展开并购、开立分行后进行本地化及整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环境有利于内地银行熟悉规则,建立强力的内控制度,为今后的全球化战略推进提供保证;发达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网络,是内地银行业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的有力依托;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内地银行业提高内功,增强竞争力,日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受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跟随效应的影响。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投资引导论和贸易引导论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实践提供了最好的注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跨国转移进程加快,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是我国企业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地。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就是“追随客户”原则的体现,两行的业务重点在于为南非在中国的企业提供融资、项目方面的支持。

(5)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应吸取民生银行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失败的教训。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民生银行投出8.87亿人民币以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被接管损失殆尽。尽管此次投资失败,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根据民生银行高管洪琦在光华论坛上的发言,导致此次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第一,对投资对象的认识不清;第二,对美国监管部门能力的盲目信任;第三,对于美国金融法律的不熟悉。鉴于此,在各家银行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对手,了解规则,不仅要对投资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深刻理解,更要对目标银行进行详细考察。另外,是否满足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如何达到协同效应,在哪些业务领域展开合作等问题都应进行详细考虑。符合自身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商业银行业进行海外拓展的一大战略要义。

二、 股东国际化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及海外上市均被认为是实现股东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是银行业国际化的必要一环。从2002年开始,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战略投资者,三大国有银行成功完成A+H股上市(见表2),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等都有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增强,建立了国际大银行的形象,为“走出去”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其中的功劳不能不提到各家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正是由于这些为外国投资者熟悉、信任的大型机构的参与,特别是作为股东持有中国银行业的股份,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使外国投资者了解和认识了中国银行业,增强了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

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部分战略投资者(如RBS、瑞士银行)由于自身财务状况较差,流动性风险较高等原因在限售股解禁后大规模的减持,但美国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等银行都提升了自身持股比例,他们与各自战略投资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根据2009年年报显示,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战略合作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双方在公司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实施了11个战略协助项目,双方完成了60 多个美国银行经验分享项目,组织了3期赴美培训;西班牙对外银行进一步推进了与中信银行在薪金管理、国际业务、小企业金融、投资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私人银行、汽车金融、培训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工行与高盛集团保持密切合作,在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员工培训、社会责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国运通在合作发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合作深化,与安联集团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简称“中德安联”)在银保、资产托管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

另外,对于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的划分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战略投资者并非是永远持有股份的投资者,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战略需求,在一定时期就有可能抛售股份,成为财务投资者。作为被投资的对象,应当认识到,在与投资者的合作中可以取得什么样的利益,应该展开什么样的合作。通过向这些国际大型银行或者投资机构学习来提高自身实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才是成熟的企业行为。

再次,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目标就是“引进来、走出去”。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参与,三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中资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工行、建行等纽约分行的成立,工行等一系列的国际并购、收购行为,都说明监管层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应对战略投资者的作用给予肯定。

境内银行业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在2009年《银行家》全球银行排名上,盈利能力和排名都广受关注。其中工商银行以212亿美元的净利润荣获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进入全球最赚钱银行前25名。但是,中国银行业在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国际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 2008.

篇9

一、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银行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期让本国经济从危机的阴霾中能够顺利地走出,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使得我国经济在2009年以后慢慢地恢复到危机前的发展速度,危机之后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使得我国银行体系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风险挑战;其次是内部环境错综复杂,针对我国现状,银行有关金融案件频频出现,说明现有的体制下不足以依靠自身来完善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我国的大部分银行属于国有性质,国家作为其中的最大股东参与决策,这样就可能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亏损情况的发生。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国有企业资金闲置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备受争议。

二、金融市场中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

首先,从银行业的参与主体来讲,国家是其最大的股东,政府可以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这样,如果发生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经营性风险的发生;其次,由于银行在我国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储户针对银行业制定的各种条款,多数只能抱着容忍的态度,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下,银行只有实现自主地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二)信用风险

针对上文所述,银行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虽然我国银行的数量众多,但主要资金分布在主要的几个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在银行的信贷过程中,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导致银行的资金周转困难,更严重的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针对我国人数众多的现在,如何把握好信用尺度、衡量好贷款人的信用等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很多国有银行将业务延伸到农村地区,该地方是一个相对风险高、收益低的区域,尤其是在信用贷款方面,由于缺少快速变现的财产抵押,导致银行在衡量信用方面处于承担风险的地位。

(三)市场风险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诸多银行在其中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市场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但是,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期间,新的金融衍生品逐步产生,同样会对传统的银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部分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

(四)内部体制风险

由于银行属于国有企业,鉴于其特有的垄断地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小、盈利高,因此其参与者享受着高出其他诸多行业的待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体制现状,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淘汰机制,容易发生工作懈怠、服务不周到、不思进取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减少银行本身的竞争力,不利于其长远地发展。

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与世界的发展逐步联系得日益紧密。改革开放至今,国际资金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同时,世界的资金进入中国,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世界资金的流入,需要通过银行这条渠道,与传统的对内模式相比,这样的情况是我国尚未面对的问题。相比于银行业,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因为不再是传统的内部经济,还要应对国外金融的各种难题。金融市场的开放,进入很多国外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机构,这些外资机构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需要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

(二)现有融资渠道的影响

首先,通过分析银行贷款对象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银行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我国的私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的企业贷款相对贫乏和困难。其次,通过研究我国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除了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股东相互出资、民间借贷、以及银行贷款等等方式,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近两年温州爆发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以及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崩盘等事件屡见不鲜,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融资渠道困难是企业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以及倒闭等现象,充分说明我国融资渠道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私有企业的发展。此外,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面临着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民间资本的发展。总之,由于我国融资方式长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市场亟需资金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渠道不通畅,此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的积累与壮大,分散了其内部资源,导致其不能发挥其优势。最后,如果大量资金流入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的流动速度变快,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等情况变得更加紧密。在国内,随着市场化程度地逐步深化,众多中小银行也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使银行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放大。“十二五”期间所提到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金融行业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外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对于后来出现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出现,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些新的特色。如何调整自身的目标,使自己的竞争力处于行业的前列成了现在银行的重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区域性银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在整个银行业的竞争中的优势逐步显现。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上抢占先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四)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的银行基本上是国家控股,或者是纯国有企业,政府在其中行使着决策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国有企业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资本的借贷对象上,国有企业比一般的私有企业要占据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在此形势下,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一直没有变,企业的融资渠道缺乏导致企业的贷款来源必须经过银行,这样的层层审批制度不利于企业的资金高速运转,使企业在市场中不能灵活地应对危机。鉴于国有产权制度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同属国家所有,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国有企业,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国有的效益由于比不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私有企业,因此,资金在国有企业的增值速度始终赶不上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值速度,这也给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了一系列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提到,我国2010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此前央行全年人民币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目标。然而随着银行的超额放贷,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这也成为了银行金融风险的现实隐患。

四、规避金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银行的设置原则应该是为人民的经济生活服务,服务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工作。由于我国社会制度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中获得支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在的很多国有企业获得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却增值不明显。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已经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该部分的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形,容易导致居民生活问题的发生。因此,把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应该放在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位置。

(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银行属于国有企业或者国家属于最大的股东等情形,因此,在其垄断市场中,容易造成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懈怠等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完全市场竞争中发展,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支持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持股的方式,来调动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银行业务相对趋于饱和,如何提高服务效率、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将业务延伸至村镇的银行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熟悉当地情况的小股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由于资本逐利的特性,一旦企业在实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制,管理者会通过其他途径使资金增值,例如投资等等。现阶段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的途径是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能够通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是比较少的。总之,在体制的约束和融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资金链保持充足。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供应,企业在做大做强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拓宽融资渠道,避免企业倒闭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是政府未来可采取的一个措施。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同时,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一旦银行的信用发生危机,将会爆发诸如银行倒闭等金融危机。因此,建立完善存款保障制度是一个未来银行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综述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并列举了一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中可知加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趋势变幻莫测,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国银行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期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金融风险抑制在初发阶段。最后本文给出了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几点措施建议,期望该部分措施完善之后能够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

篇10

网上银行是高科技与传统金融业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讲,网上银行是借助于因特网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和金融交易服务以及综合性个人银行服务,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信用卡、个人贷款、投资理财(基金、黄金、外汇等)等传统服务,以及利用电子渠道服务优势提供的网上银行特有服务,使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我国网上银行迅猛发展的背景

1、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不仅是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更是以高科技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银行业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实体银行阶段、电子银行阶段以及虚拟银行阶段,业务处理从以手工为主到传统银行业务辅以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形式,最后到业务交易主要通过网上银行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激烈的银行竞争是金融创新最直接的动因,到2009年底,经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已有35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机构总行,在华外资银行的总分行机构已经达到336家。其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手段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挑战。以高科技支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银行本身就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它的每一步革新都与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银行拥有庞大的、完整的网络体系,为网上银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网上银行的出现,正是体现了高科技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

2、网上银行具有多种优势。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在运行过程中成本费用相对很低,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据专家统计,通过传统方式办理一笔交易需要1.07美元,而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网上银行还可以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实现7*24小时服务。只要上网条件具备,不论何人何时何地均可以使用网上银行,非常方便快捷。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发改委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长6%,普及率达到36.2%。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较其他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很迅猛。全国范围内,个人网银用户比例逐年上升。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人越来越多。CMIC分析师预计2011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将超过1100万亿元,到2015年网上银行交易额将达到3500万亿元左右,前景非常广阔。因此,目前我国网上银行正处于开发的黄金期和应用初期,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网上银行走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系统互联性差

我国各家银行间的互联性较差。金融认证体系在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建设中不能得到统一的认证。同时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对软硬件要求不统一。

2、 产品缺乏特色,业务创新不足

从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大多网上银行仅是将传统业务搬到因特网上,在功能上缺乏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产品,没有充分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产品创新上跟同业之间差异小、同质性强。在流程创新,模式创新方面的突破较少,为客户提供理财增值、财经资讯等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3、信息服务能力不高

目前我国网上银行服务的设计开发重视交易处理,不能满足客户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要求,很难找到客户需要的相关配套数据,给信息分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4、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网上银行业务的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要高于实体银行。在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交易过程的商业机密,电子通信的安全,交易和其他记录的保存与管理方面易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客户网上银行的使用率。

5、网上交易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还缺乏电子资金转移的相关配套法律,在资金交易等多个方面都可能引起争议,为此,网上交易的法律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思考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银行服务于广大银行客户,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增强网上银行开发的针对性。网上银行的开发应更加关注客户对商业银行深层次的需求,网上银行功能开发要立足于高起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要与同业以及高科技团队结合,重点开发网上银行理财服务、金融顾问等适合人们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使开发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提高网上银行的应用水平。网上银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信息服务、帐户查询、银行交易和客户服务。目前网银都基本兼顾了四个方面的应用,从理论上讲,可以办理除存、取现金以外的所有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应用与开发要紧密结合,注意借鉴和吸收先进国际同业的先进经验,对于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及时组织力量开发,同时将开发的成果在应用中予以检验,并不断修正。

3.注意保证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安全问题是网上银行的第一要素。网上银行业务在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暴露信息的风险。国内外,“黑客”通过因特网入侵银行,窃取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在网上银行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安全防范均应同步进行,必须提高金融防范意识,把严密的技术设计和周全的预控措施融入网上银行工程,对往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应作充分性、真实性的鉴别,确保银行、客户双方资金的安全。网上银行的安全如果得不到保障,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4、做好网上银行人才培训。网上银行是知识型的新生事物,决定其成败的基本因素在于高科技专业人才。对于人才开发利用:一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二要引进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网上银行的建设。三要对人才进行合理分工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利用。

5、完善网上银行相关配套法律建设。网上银行使用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其认证、仲裁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可循。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制订电子商务、网上银行、金融结算电子交易、电子监管、电子合同等相关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76-03

一、前言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完善,网上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方式和重要的渠道,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也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它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络开办银行业务,提供具有充分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1]在网上为客户提供“3A式服务”就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提供网上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股票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2]

与传统银行对比,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征:(1)销售渠道不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的营业网点,而网上银行的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商制度。[3](2)服务不同。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力上,如资金和服务质量等。而网上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网上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3)业务范围不同。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上银行业务范围正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将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上银行业务。因此,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建设,促进网上银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4]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1.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比例将不断加大。如图1所示,企业网上银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7.6%,其次是手机银行、自助银行、ATM、POS等其他电子银行,所占比例为37.4%,而电话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仅占电子银行总交易额的3.2%和1.8%。

2.网上支付用途多样化。网上支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支付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在2006年,在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主要用途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网上购买实物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3.5%;其次是缴纳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以及网上阅读/下载/购买数字出版物以及购买游戏点卡;然后是教育类的费用支出和网上航空客票预订,大约各占1/4(如图2)。

3.初步形成合理的管理。各个商业银行有效地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加大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使得网上银行贡献度不断提升。网上银行的营销方式正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为争夺市场份额,各行在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有的商业银行单设独立的电子银行部;有的银行转换科技部门职能,将科技部更名为电子银行部,具体负责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管理工作;有的商业银行则由银行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市场调研、客户维护、信息反馈和售后管理工作,由科技部门负责网上银行服务渠道的技术支持。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

4.网上银行用户增长潜力巨大。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用户。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上用户的增长对网上银行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的发展。

随着个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迅速增加。2006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为7000万户,年增长率达到102%。据预测,2007年我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将达到1.17亿户,2010年将超过2亿户,达到2.15亿户。同时,根据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网络购物以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增至2005年1月的41.5%。另据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2005年全国网上支付总金额达15.7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88.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在一倍以上。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使用范围少,赢利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只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科学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边远或落后的山区很少或没有网络银行。[5]而且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其赢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2.客户缺乏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的业务不够了解,市场认知度较低,客户使用热情不高。同时,许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加之网上黑客猖獗,假冒网站防不胜防,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难以预料,大部分客户仍习惯于接受面对面的临柜服务,而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做业务。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37亿,但与7000多万网上银行客户相比,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3.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8%的银行用户怀疑网上银行的安全。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通了安全认证服务,但我国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完全建立。[6]

4.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一是准入关的制约。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又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挑战。二是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缺乏统一规划的挑战。目前各家银行各行其是,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等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银行间互不兼容,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涵盖网上银行业务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网络交易立法不建全的挑战。网上银行业务是新兴的银行业务,在法律法规上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电子货币的发行及控制、网络银行的资格认证、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服务的监管、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利用网络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如何进行惩罚和制裁等。网络银行的发展和规范有赖于新的商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因此,网络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商业法律和商业习惯的适应过程。

四、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提高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网上银行的网络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兴趣选择。网上银行所提品的质量、性能式样、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应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一方面,应该让网银更人性化,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改进的地方,使用户运作更简单更快捷。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把客户意见及时反馈,改进银行产品的部分功能,如企业网上银行与现金管理平台的整合、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本地特色业务问题等。

2.加大网上银行的营销力度。营销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这种“无形服务产品”的营销需要下很大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广告的作用。[7]针对新兴的网上银行业务,首先要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客户,提高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准、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围绕客户需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准目标,树立市场品牌,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3.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网上银行业务要通过与互联网连接,使得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银行和客户都应该加强防范。一是从银行防范。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比传统银行更多的风险。因此,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应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攻击,银行应采取隔离相关网络、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及实施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等技术措施。二是从客户防范。客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客户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网上安全意识,防止自己网上银行账号及密码流失,上网时应设置好电脑安全措施,对于网站要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不随便点击恶意网站。

4.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网上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对应各种风险和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网络银行知识的考核,应强制要求了解网络知识,熟悉网上银行业务,使网络银行的各项程序都有章可循,按规定办事。

参考文献:

[1] 李兴智,丁凌波.网上银行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Robert L Simons.Online Banking Rank[J].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3,(11).

[3] 纪香清.网络金融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