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环境概念

家庭环境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环境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环境概念

篇1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hoe ark is just on the store shoes,and introduces the design with MSP430 as control center of smart shoe ark,the intelligent shoe ark is not only a general intelligent shoe market has functions such as sterilization,disinfection,also equipped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amily security alarm alarm function.

Key works:MSP430;Intelligent shoe ark;Home security system

0.引言

智能家居越来越多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具的评定指标就是使家具具有自动化、人性化、便捷化。而智能鞋柜[1]作为智能家具大家族的一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具有烘干、杀毒、除臭功能被都市白领、小康家庭所中意,尤其是在阴雨连绵的春天更是受广大用户的青睐。而本文的智能鞋柜不仅具有上述功能,还具有家庭环境报警和家庭防盗报警的功能;极易操作且性价比高。

1.智能鞋柜系统构架

本款智能鞋柜采用MSP430低功耗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系统主要由人机交互界面、消毒系统、烘干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和家庭预警系统组成;其整体的硬件结构图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触屏界面来完成该鞋柜的功能,同时还能实时家庭环境和家庭安防的监控。

1.1 烘干系统

当用户外出归来弄湿鞋子时,通过触屏板给予主控中心一个电信号,则使能烘干系统,烘干电路对鞋子进行烘干处理,烘干电路送出的烘干风力温和轻柔,不会对鞋子造成损伤,并且用户还可自由调力大小值。其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1.2 消毒系统

长期穿在脚上的鞋子看起来或许很干净,但是很可能已滋生细菌,因此采用臭氧对鞋子进行消毒,通过操作触屏板选择消毒功能,一旦鞋柜臭氧泄露,更有报警信号做出处理,安全可靠。其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1.3 家庭环境报警

智能鞋柜安放的位置一般位于门旁,而家庭环境报警[2]则是通过NRF905无线模块,与模块1通信,模块1可放在家庭任意位置,一旦家庭环境改变,如煤气泄漏,氧气减少等;一旦超过设定标准,则发送信号回到智能鞋柜,智能鞋柜当即发出报警信号提醒户主来做出相应措施。其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

1.4 家庭防盗系统

家庭防盗系统[3]同样是通过NRF905模块与模块通过,模块2可安放在窗户、侧门等地,当有人感应到模块上的红外人体感应装置时,模块2发送信号回到智能鞋柜,智能鞋柜当即发出尖锐的报警信号来提醒户主[2],其系统结构图如图5所示。

2.软件编程

本文设计的智能鞋柜比市面上的智能鞋柜功能多,在对系统进行软件设计时我们采用了分模块化设计的方法。整个系统分为主机和从机,主机主要掌控消毒、烘干、人机交互、与从机通信等功能;从机主要包括检测家庭环境、监控家庭安全、与主机通信等功能;根据系统的分工流程,在IAR环境下编写C语言程序。主机程序流程图如图6所示,列出家庭环境监控从机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

3.结束语

随着智能化家居概念的不断推广及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向生活领域渗透,实现家居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家居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家庭智能防盗报警系统可对家居的安全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本文设计的智能鞋柜不仅功能齐全,还增加了现有智能鞋柜没有的功能,性价比极高;并且具良好的操作界面,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主控芯片采用的MSP430属于低功耗芯片,在待机时耗电量极小,且稳定性极高,具有多组IO口方便二次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的热潮,学术界对中国是否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青年大学生成为了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关键性载体,本文主要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大学生的影响。

一、民主社会主义相关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社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的总称。这个名称是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①

1、民主社会主义的含义

从字面意义上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强调发展民主,既符合当前的民主化潮流,也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消除各种特权现象的强烈愿望相一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要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民主就归属于哪个阶级所支配,历史上从来不存在抽象的、超阶级的、全人类共有的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③它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右翼发展而来,伯恩施坦是"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而且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而存在的。社会在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执政或轮流执政,对当代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各国社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

2、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简单化,就像"伦理社会主义"把民主和公平看成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把社会福利看成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等等。民主社会主义坚持认为,实现社会主义不需要"剥夺剥夺者",也不需要资本主义制度、夺取资产阶级政权 。只要能够实现这些原则,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演化为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吸收了费边社会主义和伯恩斯坦主义的渐进改良成分,主张通过点滴改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主张把人们从对占有或控制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把经济权力交给全体人民,进而创造一个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会;主张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促进劳动者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实现阶级合作与和谐;主张通过建设福利国家来使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主张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和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存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环境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接受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形成了接受主体的主要倾向,而且制约了接受活动的进行和开展。而家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地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特殊的。本文将从家庭环境角度来探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接受者最先受到影响的地方。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帮助自主谋生等责任。这里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④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到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庭环境作为中观接受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⑤:

首先,家庭环境是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联系等特殊纽带关系的基础上。家庭环境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大学生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感情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这种纽带关系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家庭环境自觉和不自觉的影响成为大学生先入为主的基础。大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形成的最初接受图式。家庭环境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大学生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包。家庭环境在大学生成长时期仍发生作用,其基础性作用是社会和社区等接受环境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在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有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这使家长和子女之间彼此了解较为细致和深刻,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有利于子女对家庭环境影响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同时家庭环境影响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的特点,这种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多,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家长的身教言传表现出来。再次,家庭环境与其它接受环境具有互补性。是相对影响的内容而言。家庭环境也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人的发展,这是基于关于人与环境关系基本观点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也是基于家庭环境角度着力研究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基本依据。

三、家庭环境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播中对大学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环境的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同样也创造了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不能忽略了环境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环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家庭环境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播中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1、家长自身的认同态度

大学生出身各异,有些大学生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些则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自身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存在着差异,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认同态度。大学生家长自身态度,他们自身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差异,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家长自身的知识构成。家长对民族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态度。家长自身知识架构,对民主社会主义是改良了的资本主义这一本质的认识、对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主张的认识、对"瑞典模式"的理解等,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家长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积极方面的,那么在大学生头脑里将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崇尚,而家长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解较为深刻的,能看到民主社会主义的消极方面以及其局限性的,那么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深刻,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会走出字面上的理解,认同态度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家长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家长在各个领域、行业等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家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人社会地位比较高,就对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满意,而新的社会制度将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他们现有的身份、地位、名望产生动摇,因此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率相对较低,他们的孩子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受到影响。而那些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他们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希望得到改善,因此他们对新的社会制度--民主社会主义将产生向往,他们的孩子也会对民主社会主义比较认同。

2、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不再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随着外资企业的大力引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庭经济情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经济情况的各异,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首先,大学生物质生活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课余生活差异。家庭生活富裕的家庭,能提供孩子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课余生活也比较闲暇,他们就有机会有时间比较早地接触了网络等多媒体工具,而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因此这些孩子也就能比较早地接触了各种思想,而那些家庭生活比较艰苦的同学,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网络等接触得也比较晚,加上进入大学生活后为生计奔波,他们对新思想接触就比较少,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物质生活的差异,影响了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其次,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引起的大学生阅历的差异。家庭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家庭能够提供孩子很多走出去的机会,他们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孩子去北欧等地方旅游、学习,这部分大学生就能够去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亲身感受,在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耳濡目染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主社会主义。而家庭困难的孩子,家庭除了提供他们基础的生活、学习之余就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们去外面感受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生活、学习等,这部分大学生也就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知识了解相对匮乏。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引起的大学生的阅历差异,将影响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3、家庭成员在现有社会制度下的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大幅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家庭成员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感,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首先,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下降导致的幸福感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竞争越来越剧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庞大,加班越来越频繁,抑或是社会发展,电脑、电视等代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等,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减少,亲密度下降。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幸福感降低,大学生对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满意度也随之下降,而民主社会主义趁虚而入。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其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的幸福感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而一些大学生的家庭恰巧遭遇了其中的某些社会问题,这使得家庭成员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幸福感缺乏,对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出现了不满、质疑、埋怨,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那种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制度恰好填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现今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家庭成员的幸福感缺乏,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注释:

①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②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③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2008.6

篇3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莫书亮

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30079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其二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试图在生态系统论背景下,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用更加动态、全面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期望能够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综合理论模型。同时,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行为实验和追踪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和资料调查基础上,拟选取幼儿园3岁、4岁、5岁的儿童,对其进行3年的序列设计研究。考察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依恋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质量)和学校环境状况(包括教学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类型、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质量、同伴关系)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阶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活动的加强和交往范围的扩展,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影响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基本

理论发展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忠华

工作单位:江苏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12013

德育原理主要是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加强德育理论的自身反思研究,是形成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实践问题关注较多,对理论反思研究较少,对德育理论发展成果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这不利于德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在21世纪使中国的德育理论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对德育理论进行反思研究,是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篇4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科学的成才观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灯。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学的成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早日确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父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成才之路。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一、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二、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科学的成才观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灯。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学的成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早日确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父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成才之路。: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6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认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重要保证[1]。资料表明:癫痫患儿存在严重的心理损伤及行为偏离,并有适应行为的低下,对癫痫患儿身心健康影响比发作本身更严重[2],患儿的自我概念较低[3]。癫痫患儿的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矛盾冲突、亲密度低、社会适应性差等[4],这对患儿的康复和家长自身的身心健康都产生消极影响[5]。由于家庭、社会及学校对疾病存有消极认识及偏见,患儿在学习及交往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 [4]。因此,除进行积极的生物医学干预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健康促进以及对患儿和家庭的社会心理干预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6]。鉴于此,笔者对56例癫痫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来安康医院就诊的癫痫患儿112例,入选标准:(1)根据1989年癫痫协会的诊断依据[7],确诊为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4~18岁患儿;(2)病程≥1个月;(3)患儿及其父母均同意参加训练。排除标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科疾病;服用其他影响神经系统药物者;视力或听力障碍者;已进行过癫痫手术治疗者。112例中,男55例,女57例;年龄4~18岁,平均10.5±3.6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36.4±7.8个月;病因:脑发育异常42例,颅内感染33例,脑外伤7例,中毒6例,原因不明者24例;发作形式:部分发作35例,全身发作38例,未分类的发作39例;药物治疗: 112例患儿中,单药治疗101例(其中单服苯巴比妥者23例,单服卡马西平者34例,单服丙戊酸钠者44例),联合用药者11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发作形式及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家长112名,男54名,女58名,年龄29~42岁,平均33.15±2.3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2名,中专23名,高中22名,初中23名,小学22名;职业:干部20名,教师22名,工人26名,军人22名,其他22名。两组患儿父母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未实施家庭干预,仅嘱患儿父母定期随访。研究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具体如下。

1.2.1.1 家庭教育 (1)每月由专业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60~90min的癫痫知识专题讲座,连续4个月。内容包括癫痫疾病知识、抗癫痫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维持治疗时间,擅自停药、换药和私自减量对机体的严重危害程度,定时复诊及时检查血药浓度对治疗的影响,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和谐的家庭环境对控制癫痫的作用,如何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如何识别及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或症状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并赠给患儿父母《癫痫知识问答》一书,嘱其在家阅读。每次讲座后,组织父母讨论、相互交流,也可结合病情提问,由主讲人当场解答,主讲人也可提问,加深患儿父母的印象。(2)在门诊癫痫教育中心设立癫痫热线咨询电话(开通时间为每周六8:30~11:30),由安康医院癫痫研究所教授负责回答、解释,患儿父母均可通过电话询问有关癫痫的基本知识。

1.2.1.2 家庭访视 每位专科护士负责 8~10 例患儿,每月上门实施家庭访视1次。内容主要包括:(1)调整家庭交流方式: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情感交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正确对待孩子学习的成败;培养自控能力,采用“角色互换”等。(2)训练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先兆症状及相应处理方式,提高解决问题技巧;(3)耐心解答家长的提问,对患儿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针对性的指导;(4)遇重大应激事件如水灾、亲人伤亡或有复发征兆随时进行家庭访视干预;(5)干预期间安排两次以上家庭集会(包过患儿在内),鼓励家长积极讨论各自成功的照顾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建立相互支持网络。出院后嘱两组父母对患儿每日的健康行为进行记录,专职护士每2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随访1年。

1.2.2 评价量表和方法 (1)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8]。该量表1994年由湖南医科大学苏林雁等人修订,适用范围8~16岁。该量表含80项是非选择项目,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总分≥46分为自我概念水平较高,总分0.85。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或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FIS及SES评分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自我概念评分比较 见表2。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FIS及SES评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自我概念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开展家庭干预的目的和意义 学龄儿童是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8~12岁的孩子,不但可以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各方面的竞争力,而且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作为人的自我价值观,他们对于社会压力非常敏感,学会了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10]。癫痫对于学龄期儿童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由于疾病本身或长期服药可使患儿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有所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佳使患儿受到的歧视更多,成就感和自尊心均受到伤害[11]。发作频率高的患儿担心在公众场合发作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父母担心患儿突然发作造成意外伤害,限制患儿的活动,这样导致患儿的身体状况和社交能力双重退步[12]。患儿在学校的失败经验以及同伴的歧视和不理解等,缺少肯定评价和成功经验,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易激惹、负罪感、自卑感、孤僻不合群和退缩等[11]。

子女患病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较大的应激事件,由于对子女患病的内疚感、担心患儿癫痫发作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担心癫痫对患儿智力的影响及对目前学习和将来就业的影响等而容易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对患儿的期望值降低,过分保护患儿,造成患儿依赖性增强[13]。因此,医护人员有责任对癫痫患儿家长进行有效家庭支持教育,帮助家长尽快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及早对患儿进行正规治疗,帮助家长尽快调整心态,提高家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自信心[14],改变他们对癫痫患儿的态度,使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儿,学会如何对待患儿的病态行为。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全面提高患儿的家庭支持力度。

3.2 家庭干预能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具有消除自卑,提高自尊及自我概念水平 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与干预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比较,SES及FIS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6个分量表及总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研究组患儿干预后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及总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癫痫患儿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外癫痫发作,受到别人的耻笑和伤害,往往限制患儿的行动,也使患儿的社会活动减少。患儿由于对发作的恐惧和受患病的羞辱感的影响,也把大量的时间消磨在家中。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患儿的社交、娱乐和户外活动,造成患儿社会交往困难,甚至社交孤立[12]。家庭气氛紧张和社交及娱乐活动减少是多数癫痫患儿家庭的主要变化[15]。对患儿家庭进行干预,消除了家长的消极心理,减少对患儿的过分保护及限制,避免责骂和批评,有利于患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促使患儿家长发挥家庭照顾的良好职能作用,对于患儿的照顾更加周到、有效。积极创造与患儿的年龄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培养患儿自强自立精神,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扩大与人交往范围,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用健康的心理及思维去适应社会,避免异常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自我概念水平,也更加强了自信,提高了自尊,减轻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钞秋玲,郭祖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7.

2 刘智胜,杨立志,王芳琳,等.癫痫患儿视感知功能和个性及适应行为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9):537-539.

3 王小琴,刘明.对学龄期癫痫患儿自我概念水平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183-184.

4 刘殿勋,何任,朱友德,等. 精神运动性癫痫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298-299.

5 朱友德,韩群英,何任.良性癫痫儿童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问题的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2001,10(1):21-23.

6 王惠梅,何淑贞,李庆,等.急慢性躯体疾病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45-547.

7 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51-454.

8 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4-18.

9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12:318-322.

10 Dumas D, Pelletier L.Self-perception in hyperactive children. Maternal and Child Nursing,1999,24(1):12-14.

11 李尔珍,许克铭,王立文,等.良性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05-307 .

12 陈华,洪黛玲,陈建军.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98-560.

篇7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篇8

中职生一般是年龄在15岁至19岁的孩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会回流的学生,他们缺少系统的学习教育,道德观念淡薄,是非辨别力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学生把上学读书当成是来“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职院校而言,学生普遍自主学习差,依赖性强,劳动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脏话连篇,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

总的来说,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离不开他们生长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对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职业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请妈妈洗脚。情节简单,却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长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中职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负着诸多使命。首当其冲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长德育观念的淡薄导致很多家庭走进了误区,不但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反而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很多家长重智轻德,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侧重其智育的发展,把学习成绩、有一技之长当作成才的标准,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道学习,缺乏荣誉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工作时通常以赚钱多少为准则,而不考虑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正当合法。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中职生的家庭环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与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生活在这种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也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中职生缺乏学习尊重、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变的自私自利,没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与分享,万事以我为中心。而“四二一综合症”家庭结构,也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拉帮结派。这些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高德育素养的家庭对策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道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比学校更能行之有效。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偿心理”。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关注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必须优化中职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正确评价和对待独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要尽量满足中职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进而减少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与学校、社会的合作 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养,全天候地与学校保持沟通,与教师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德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君.“90后”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表现、成因与矫正[J].文教资料,2010(6).

[2]赵玉堂.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德育的冲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4):11-12.

[3]许静静.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职校德育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陶奕.有种影响了无痕迹――论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试周刊,2012(54):174-175.

篇9

二、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有“习得性无助”行为者非常多,当他们无论做什么、无论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时,会觉得失去了控制感和自信心,颠覆自我认知,瓦解精神力量,逐渐丧失斗志和行动力,最终放弃任何努力,即便面对原本能够胜任的任务时也变得麻木、退缩、自我怀疑与否定,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具体来说,体现在动机减弱、认知障碍、情绪失调等方面。

动机减弱:对任何活动、安排失去兴趣,消极、倦怠;

认知障碍:认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会失败,即便对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也没有把握,自我评价降低,自尊心受损;

情绪失调:由最初的烦闷、忧虑,转变为失落、沮丧、焦虑,产生无意义感,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值得一提的是,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常常不能够被正确认识,习得性无助行为者不能够被准备识别,反而被社会、家长及教师们误以为懒惰、懈怠、不求上进而横加批评与指责,长期以来的负强化使“习得性无助”行为愈加巩固。

三、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

1、外因

(1)不良的家庭环境系统

家庭环境对个人塑造性格、培养气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性格强势、要求完美,对待子女苛刻,那么在此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将更注意消极因素、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同样,过度溺爱也不利于个体勇敢面对挫折和困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的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他们的努力程度,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大学生在外求学,父母无法知晓他们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是否挂科、旷课、成绩排名等成为他们判断子女是否踏实、勤奋的标准。由此传递给子女一个信号,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有可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努力是完全被遗忘的。只要结果不好,就不会受到父母的认可。

(2)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

社会支持系统,也称社会关系网,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实际的、客观的支持,如物质保障,另一类是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我们有获得温暖、爱与归属,建立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需要,而这正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除家庭环境之外,学校教师、同伴群体、朋友同学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有时教师、同学可能未能及时观察到个体的不良情绪,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怀,大学生内心逐渐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3)失败经验

消极事件是最直接的打击,频繁体验失败会动摇曾经坚定的内心。例如,有些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动机想要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但是由于个人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早起晚睡、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比一次的分数低,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四级考试的习得性无助。

2、内因

(1)不恰当的归因方式

韦纳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纳为三维六因素,三维度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六因素即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态和其他因素。归因方式受个体的个性差异及成败经验的影响,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以此影响成就行为。习得性无助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这种归因方式的一个典型情境是学业困难。成绩落后的大学生更容易把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失败经验归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并认为这种能力不足是无法改变的,进而影响对自己今后学业的预期,从而放弃努力,放弃努力后产生的不良结果可能导致预期成真,印证先前对自己的认知,这种不良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产生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业进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挫折、冲突造成的威胁,减轻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使个体的心理压力减缓,还能够激发主观能动性,“升华”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是积极意义的最直接体现;消极意义在于可能使个体出现退缩、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学生在遇到挫折之后,为避免失落、痛苦、焦虑的情绪,采用自我保护的机制,运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法,如投射、否认、逃避等。

(3)上行社会比较

人们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意义,背景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偏差。大学生中不乏诸多成绩优异、能力较强、多才多艺者,当个体与周围比自身优异的人相比时,容易产生敌意、嫉妒的消极情感体验,降低自我评价、自尊心受损。

(4)负面评价恐惧

这种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时表现得较为突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中开放性与禁闭性相矛盾的特点,既渴望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又希望保留自己的个人空间。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及经验,在社交过程中自信心不足,担心他人给予消极评价,为此苦恼、焦虑,原本的社交期待受到打击,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即使付出真心也无法交到知心朋友,从而避免社交,独来独往,严重者封闭自我。

四、启示

1、教学启示

加强归因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一词,它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力的预期,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某一任务。增加成功经验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但要注意归因方式的影响。

(1)增加学生成功经验,引导积极归因

在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中,“习得性”三个字值得注意,个体的习得性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常常夸大困难,给自己设置较多的心理障碍,自信心较弱。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解决困难、增强内部动机,体验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减少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重拾信心。具体做法有: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而不是害怕失败;引导学生将失败的经历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非能力与智力。

(2)善于发现闪光点

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平时那些可能并不突出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优点,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找准契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会他们学会善于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悦纳自己。

(3)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教师通过眼神、微笑、言语激励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进步。

2、优化家庭环境系统

家庭环境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社会功能的养成尤为重要。和谐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信、乐观、勇敢等积极品质的培养,这体现在父母自身首先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不焦躁、不情绪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思路有方法;父母之间互相尊重、爱护,夫妻沟通顺畅;父母对待子女能够做到关心、爱心、耐心、责任心,提供物质保障和情感支持,在这个普遍注重结果的社会中,父母能够学会转换角度,关注孩子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用爱去温暖孩子受挫的心,用言语的力量去激励孩子勇敢前行,父母的支持成为子女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成员间形成的良性沟通模式、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这无疑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完善个人特质系统

(1)准许为人,接受失败

Permission to be human被译为“准许为人”。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挫折,都会体验到失望、焦虑的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人天生的一部分。准许自己为人,意味着准许自己失败,准许自己痛苦,给自己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面对自己时准许自己为人,不压抑本性,不后悔自责,接受现实,接受困境。情绪ABC理论指出,嫉妒、焦虑是人天性的一部分,但不意味着要屈从那种情绪,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变对它的诠释。主动接受而不屈从,它意味着有些事情无法改变,而有些事情能够而且应该去改变。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应该首要学会的便是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失败,从失败中分析原因,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发现那隐藏在失败经历后的点滴进步。将困境解释为成长的契机,发掘出失败中的闪光点、失败中的机会,指导下一步的行为。

(2)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耐挫力

篇10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新课标中很明确地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

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即是把教育工作作为谋求利益的手段和过程,通过这一途径获得自己的最大化利益。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现象不仅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存在,也在教学工作以外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发生这种现象既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跟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相悖。可是,教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需要扪心自问一下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育经历。教师队伍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是主要途径比较单一,就是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是由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比较传统,与社会实际环境距离比较大。(2)教师的成长环境。现阶段,大量的新生力量进入教师队伍。很多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比较利益化。(3)教师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特别是教师这一特殊群体。

2.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好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生。(1)家庭人文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子女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知识性的环境,是促使孩子多思多想,并且学会正确做法的途径,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应该积极准备知识性的环境。但有的教师家庭的人文环境却有所缺失。(2)家庭心理道德环境。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它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三、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的对策

1.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篇11

学习困难是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国外研究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25%,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为13%~17%[1]。寻找患儿学习困难的成因是必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困难患儿的薄弱环节,我们对来心理门诊咨询的34例来访者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①入组标准:连续两学期各主课平均成绩在班级居第10百分位者;②无明显身体、神经及其他心理疾病;③既往无明显脑损伤病史者;④总智商在70分以上者。符合标准共24人,年龄8~12岁,平均9.5±0.65岁。对照组为同年级,年龄(±6月)、性别基本相同,平均成绩在同年级中上水平者,其他标准同学习困难组。

1.2 方 法 采用上海惠诚咨询公司生产的儿童2.0心理测验软件,由专业心理医师测验。①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埋测验对学习困难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智商测定;②行为评定: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两组学生的行为问题,由父亲或母亲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12个分量表,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校情况、分裂样、抑郁性、交往优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有行为问题者再应用CONNER’S量表测定;③患儿过去史调查:询问患儿其母孕期疾病史、出生史;④家庭环境量表:由父或母填写,有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包括亲密度、感性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⑤学习困难筛查量表:有理解记忆、语言表达、时间与空间、运动、社会行为5个项目。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用(x±S)表示,两组儿童智商及行为因子分析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

2 结 果

2.1 两组儿童智力测验结果比较(表一):学习困难患儿的总智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类同比较、图形比较分值较高,系列关系、比较推理、组合及互换等抽象推理等C、D、E组方面有显著差异性(P

表1 两组智力测验结果

注:总智商和A、B两组P>0.05,C、D两组P

2.2 行为问题 以CBCL因子中的任何一项得分超过正常范围为标准。学习困难组24例有行为问题者11例,对照组发现有行为问题2例。

2.3 行为问题因子分统计 11例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其中女3例。主要问题因子为抑郁评分明显增高,男8例,多动8例、违纪6例、交往不良因子4例(问题因子有重叠)。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t=4.13,P

2.4 过去史 学习困难组有母孕前3月内有病毒感染史者3例,出生时异常史者8例。对照组有母孕前3月内有病毒感染史者2例,出生时异常史1例。

2.5 学习困难筛查结果 言语表达、理解记忆有差异性,t=3.19,t=3.28,P

2.6 家庭环境情况 学习困难组的亲密度、感性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控制性分较低,显示家庭环境欠佳,两组有显著差异P

表2 家庭环境情况测验结果

注:在中国,该量表的修订工作只进行一部分,其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具有较好判别效度且内部一致性满意;内部一致性满意或稍差一些和判别效度较差的3个分量表即组织性,成功性和控制性;剩下的3个分量表(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的内部一致性尚不满意,因而不能肯定这3个分量表所测量的得分的实际概念。

3 讨 论

国内有关研究表明,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重要,但相对于社会因素及非智力因素而言,这一影响在正常儿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2、3],本研究通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商测定、行为问题研究、过去史调查、家庭环境调查,对智商正常儿童学习因难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智商正常儿童学习因难主要为行为问题、出生史异常、家庭环境因素及智商中推理等因素所致。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智商无明显差异,但比较推理、系列关系、组合及互换等抽象推理等异常,主要表现在C、D、E因子和智力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主要问题因子是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等外向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在短期内影响学业,从长远来看,还易导致与之相关的精神问题,对其危害性应予足够重视。

出生因素可导致智商下降、行为问题及学习因难,与文献报道一致[4]。其中可能与出生时大脑部分中枢损伤有关。家庭环境因素亦不可小忽视,不良的家庭环境可导致从儿童到成人发育过程中不良的社会或情感反应,造成心理、行为的异常,对儿童造成广泛、深远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学习能力降低、难以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在正常的环境常被消极的情绪和不幸的感觉所因惑。本组的亲密度、感性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控制性两组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 Carey WB, MeDevitt SC. Copi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New York[M]. Basic Books,1995:141-147.

[2] 程灶火,龚耀先.学习困难儿童的神经心理研究[J].心理学报,1992,24(3):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