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决策

高效决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决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决策

篇1

一、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教育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对应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偏重基础,在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其基础性旨在使全部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起知识结构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

2.“开放、互动、小组合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教学必须贴近日常,将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学生间的互动,更深入进行小组合作,以便灵活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生成”即长久习惯的培养

学习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能力。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通过高效课堂的熏陶能够“生成”自觉、认真等学习习惯,对学生之后的教育受益匪浅。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困境

高效课堂教学是“结构、开放、互动、小组合作、生成”各环节和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包含着诸多个体和诸多矛盾。比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教师由于课时紧,会出现“赶课”的现象,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扎实;新教材变化较大,不仅仅是难度,更有结构和目标的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使教师陷入讲深了怕不理解,讲浅了怕不到位的两难境地,因而无法在“开放、互动、小组合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小学阶段正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有些经验不足的教师由于讲课形式单一,教学能力不高,缺乏创新和实践精神,想要提高效率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些教师对职业本身缺乏热情,上课敷衍了事,对改进教学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生成”学习习惯这个环境中还有很多缺漏。这一系列的现状,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但这些困境是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等加以改进的。

三、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以小见大,从深入理解学生开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深入理解每个学生,对学生知根知底才能构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比如,根据学生卷面成绩推测其计算能力,进一步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等。

2.以点到面,从各方面尊重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明确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各科目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尊重都应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差别对待一些学习较差、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教师应该在“互动、合作”的环节,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各方面尊重学生的身心差异。

3.由浅入深,设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计划

高效课堂教育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相互配合,积极促进,然后有选择地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进行辅导。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做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计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结构、开放、互动、小组合作、生成”各环节的推进实施。而教学计划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引导学生参与的方面,抓住学生学习思绪的高效时间段,快速把重难点知识通过“互动、合作”等环节传递给学生。

4.推陈出新,心理辅导同步进行

小学教学中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学习需求、心理想法等表达出来。因为小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高效课堂各环节的建设需要严密根据学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好的效果。比如,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自卑心理情况,统筹规划,帮助学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以保障后续的知识内容教学和“互动、小组合作”等环节,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紧密结合,从而达到高效有序的学习。

5.“教”“学”有所依,顺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能自学,学生能表达,学生能创造。系统的高效教育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前狠抓师生的思想观念转变,切实进行相关的思想观念转变培训。比如,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对新课程基本要求、方向和依据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立自主参与学习的教学计划。再如,教学管理方面也应该和新课改紧密结合,把落后的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评价、奖励制度等。教师在课上多做指导,而不是多控制学生学习,只需要促进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方向和核心内容,有目的地学知识,这样就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就促进了“结构、开放、互动、小组合作、生成”各环节的实施。

总之,新课改以来,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是新课改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成课堂的需求者,而不是接受者。虽然建成“结构、开放、互动、小组合作、生成”的高效课堂的各环节中会存在各种不可避免和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永葆教学青春与活力,只有师生一心,才能创建出高效的教育课堂,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有益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活动创造有效信息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1.借助图表创设信息差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创造信息差。例如,操练句型“When do you …?I…at…”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引导学生相互调查作息时间并填写表格。调查活动能促使语言交际信息差的自然产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

2.通过竞猜游戏创设信息差

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猜谜过程中,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事先用小手帕把铅笔、书等盖起来,慢慢的一点点地露出来,一边露,一边让学生猜说,最后老师教授。此外,竞猜的形式还有很多,如:看看猜猜(look and guess), 听听猜猜(listen and guess),摸摸猜猜(touch and guess),尝尝猜猜(taste and guess),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差。

3.在情景对话中创设信息差

情景往往能较好地体现语言交际的信息差,促使学生在充满信息差的语境中自然、真实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在情景对话之前,必须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的教授掌握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够在活动中恰当的使用。进而,教师布置活动的任务,通过合作,使用语言功能句式获取未知信息。

二、情景化问题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如果我们能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地运用语言,必将激发学生真实的兴趣,从而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英语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情景没有创设好,甚至没有创设,最终导致学与运用脱节,或者误导学生。

创设情景,最常用的是直观情景创设法,即利用图片、实物、投影,录像等为学生创设出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的名词如动物名、文具用品名、交通工具名称,教学时更需要采用此法。总之,直观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是创设情景的最佳方法。如在教学句式Can I have a pear?Yes, you can时引入所学的水果食品,把它们搬进课堂。先用Have a pear,请学生吃,再用Can I have a pear? 句式让学生要东西吃,活学活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吃得有劲,学得有效。

三、互动性和主体性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013-04

一、引言

为什么有的企业会持续成功,而有的企业却无法避免逐步走向灾难?为什么有的企业能持续表现出超越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有的企业则难以达成?这是值得企业界深刻思考的问题。企业的生存状态大凡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不论是哪一种,都与企业战略决策中的最高决策层关系重大。教科书中谈到的战略决策与企业实际经营中的战略决策是有差异的。高品质的战略决策既要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也要能在原则上不背离战略决策的理念。本文从企业最高决策层战略决策中的五个核心问题人手,探讨战略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那些可能影响战略绩效的实际问题。在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中,最高决策层关注这五个核心问题,就往往能收到补缺或强化战略绩效的效果。这五个问题可概括为:保持开放的思路;关注可用的资源;企业战略结构力求简单,战略方向确保明确;保持战略决策时的从容心态,发挥决策团队的核心作用;保持对外部动荡环境的持续关注,并力求企业既有战略与之实现匹配(见下图):

二、企业高效战略决策的构想

(一)保持开放的决策思路,关注战略执行进程中的细节

企业最高决策层在面临战略决策之际能否保持足够开放的思路,是卓越战略形成的重要前提。企业战略不应是几个人在一起简单协商就能决定的事,而是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与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开放思路,不仅包含要有听取并吸收各种不同声音的胸怀,还要能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可变因素。这要求企业最高决策层不仅有长远目光,还要能不拘泥于企业当时所面l临的各种诱惑,去思考当前的战略问题。决策层思路的开放性体现在:决策层不仅要思考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还要能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并谋划长远发展,在决策思路上要能实现无边界拓展。在很多情况下,不同企业的不同战略绩效往往体现于不同企业最高决策层最初在思路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对既有战略品质的把握。企业战略的本质差异往往缘于最高决策层最初思考战略时的不同思路所导致的差异,而这种不同最终会演变为截然迥异的战略后果,并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被快速放大。

虽然企业最高决策层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方向性问题,但决策层依然要对战略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保持关注,而开放的思路尤为重要。卓越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来保证,就终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略绩效。不妨以执行为例,比如由谁执行,怎样执行,执行中的资源配置,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困难的待选方案等都应成为考虑的重点。如果对这些问题无法作出预期,一旦到了执行阶段,由于惯性因素便往往很难注意到。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企业最高决策层在这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决策思路无法放开,在应对很明显的阻碍力量时缺少应对办法,顾虑重重。调查显示,战略执行效果与决策者变革力的强弱直接相关,虽然并非每一次执行都伴随着必要的变革,但高效破除执行过程中的阻碍力量,却是将战略落到实处的根本。一部分企业的战略执行之所以效果不理想,往往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过大,同时由于企业最高决策层对此缺少预期而又无法有效破除这些阻力,最终使原本卓越的企业战略在执行环节陷入苦难的深渊。

(二)关注企业可用的资源

企业最高决策层对企业内部可用资源的关注是战略制定的基础。很多企业不是没有优质战略,而是在思考战略的过程中未能关注到企业自身本已有限的资源,而一部分企业战略绩效的低效,往往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缺少与既有战略相匹配的资源来支撑既有战略效用的发挥。对企业最高决策层来说,关注资源者则企业资源多,不关注者则企业资源少,资源本应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心智之中,心中有资源的企业就会拥有更多的可用资源。一般而言,企业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包括不错的市场契机以及强大的外部市场助推力量;而内部资源包括卓越的人力资本,对先进技术的掌控能力,对资本的拥有以及那些能够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但是,如果企业没有上述资源或上述资源不充足,企业最高决策层在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就要面临一个需要突破的决策瓶颈。

一部分企业的战略缺少效果,不是这些企业没有资源,而是缺少可用的而且可以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并可以用来支撑战略的资源。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企业最高决策层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局限性。“蛋糕虽好,却因其遥远而解决不了企业当前的饥饿”,这句话说的就是企业资源局限性问题。企业资源是企业战略能否被有效贯彻的一大基础,企业战略的展开应以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为出发点,比如诸如像企业的人力、财力、技术以及市场渠道等资源因素都应纳入企业战略决策者视野之中,企业的内部资源不应成为制约企业战略发挥作用的瓶颈。总体而言,企业所拥有的或即将拥有的“可用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牵制或增强企业既有战略的效用,这是企业最高决策层尤其应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战略的结构力求简单,战略方向要确保明确

确保企业战略结构的简单化,有助于突出企业最为核心的业务领域。对企业最高决策层来说,能否用简单的方法来塑造企业战略的结构,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战略的制定不能只图形式,还要能看准对象并力图简单。从战略执行的效果看,结构上的简单往往意味着实施时的实效。如果企业的战略在结构上过于庞杂,那么它的内容就可能多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这样的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效用减弱。本文并不是说复杂的战略不好,而是说在构架战略之初,应本着简单务实的精神,这有助于企业战略突出重点,也有助于随后的战略执行。

企业战略一定要有,而且能确保始终如一的大方向。战略方向的不确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现实挑战,也会使企业的经营范畴模糊化。对一部分企业来说,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企业战略怎会没有大的方向?然而,如果研究一部分企业的既有战略,不难发现,很多企业的战略方向实际上并不明确,而是经常处于几个方向都可涉足的边缘。比如,在实施标准化还是实施差异化上的模糊,在取舍多元化还是集中化上的犹豫,这导致很多企业常会在几个方向上

都游离不定。确定并坚持一个明确的大方向,虽称不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一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等等看”心理却是常有的事情,这实际上是企业最高决策层在决策战略过程中的最大败笔。不够明确的方向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严重后果将体现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上,体现在企业内部资源与外界机会的匹配上,以及在对关键人员的责任安排上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战略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模糊、低效并缺少作为。

(四)确保从容的决策心态,关注决策团队的核心作用

企业战略不应草率急切制定。而来自企业最高决策层的从容心态,将有助于梳理企业战略的关键内容,并排除非相关因素的干扰。从容的决策心态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既要能抗拒外界的诱惑,还要能忍受内在的诸多孤独。很多企业之所以最终倒在盲目启动的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是因为企业最高决策层最初未能抗拒外界的各种诱惑,他们中的很多也未能忍受内心的孤独并坚守初衷。从容的心态要求企业最高决策层能够对企业既有的战略绩效不要有过于急躁的期待。这样做的原因还在于:卓越的企业战略要能主动匹配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而且应有等待和忍耐的时间。也只有决策层具有这样的心态,才能使企业战略保持对变化着的环境的从容跟随。只有这样,企业的战略绩效才能在持之以恒的微调中秉持其特有的品质。

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企业最高决策层要能充分发挥战略制定团队的核心作用。在一个企业中,每一名成员的个人特点都是独立的,将不同层面的核心成员融入到战略决策团队之中,是确保高品质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有助于企业战略在执行的进程中得到贯彻。在一些情况下,最高决策层对企业一线运营中的具体情况未必很了解,这往往导致企业所制定的战略在遭遇现实问题时缺少应对举措。笔者在企业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企业的战略制定团队就是两三个人,而且是最顶层的那两三个人,有时甚至就是一个人说了算,这很难确保战略在执行中的绩效,更无法确保企业所推出的战略能被顺利执行。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最高层被人为地认定是纯粹意义上的战略制定者,而基层员工则被认为是战略执行者。这种“人为划分”,最终会导致“我们”和“你们”的人为区别,从而演化为彼此对立状态,最终使企业战略丧失动能。尽管有时最高决策层拿出的战略很不错,但运营层面的执行者却不会认真执行,因为他们心理上并不认同,其心理感受也不好。一个很好的战略制定团队应包括企业各个重要部门第一负责人的积极参与,诸如财务、人事、市场、运营以及后勤等部门的负责人都应进入战略决策团队之中,这样的组成有助于企业提出操作性更强同时也更为务实的战略。

(五)对动荡的外部环境保持关注,实现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的联动

高绩效的战略应能在相对长的时期里保持不做过多频次和内容幅度上的调整,或者说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相对稳定。但外界环境的特点是环境始终都在改变着,这对力求保持稳定的企业战略构成极大挑战,而不及时对战略进行调整,会出现战略滞后于环境的现实局面,这意味着企业战略效能的下降。很多企业的战略不是说不好,而是由于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而弱化了效能。之所以说一部分企业的战略可持续发力,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企业的既有战略跟随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或者说能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做到与变化的环境保持动态匹配。于是相对于最初的那个战略,调整后的战略绩效就会得到提升,这可以使企业战略在保持其固有绩效方面发挥作用。在对更多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企业的决策层对是否能保持战略与环境的适度匹配并不关注,这或许是为什么那些看似拥有不错战略的企业到了后来都无一例外地走向困境的一个原因。

对既有战略做适度调整,意味着企业战略有着解决变化的使命,意味着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调整的必然选择,而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卓越的企业战略应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匹配,这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持这种原则的企业高层始终都强调,企业战略应能保持持续改进与不断修补的动能,从而使战略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以为企业服务。滞后于环境的企业战略,意味着企业战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于环境,目前已有很多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至少对那些入世前战无不胜的企业来说,在人世后曾经历过残酷的市场变迁,有很多已退出市场。因为人世前的竞争对手与人世后的竞争对手发生了根本改变,竞争对手的改变,意味着竞争性质已然发生变化,而这要求企业的既有战略也要做调整。在人世之前,本土企业应对周边弱势企业的竞争战略将不再适用人世后周边更为强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一部分企业对战略调整幅度不够或对时机把握的偏后而明显滞后于环境,同时决策层对既有战略的固执,最终使其既有的企业战略在新环境压力下变得日益低效。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战略绩效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得益于企业战略同外部环境的匹配程度。为了使企业既有战略与外界环境实现动态匹配,企业决策者需对既有战略做必要调整,以实现调整后的企业战略能够匹配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绩效。确保企业战略绩效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对既有战略进行调整,以使其最大程度地跟随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企业内部调整以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绩效。基于环境变化中的各种可能性,企业对既有战略进行调整。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有策略地选择调整从战略绩效的层面来看,企业战略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匹配,是战略绩效得以保证的基础,这应当成为企业决策高层尤为关注的问题。

篇4

1.1 决策方法科学化的需要

科学化、民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两面旗帜。引进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全面、定量的分析,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的主观化。建立在数量关系上的分析方法,还有利于掌握备选方案的发

2.2.2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

首先,扩大决策者的信息源,使决策更加准确和科学。传统的舆情,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普通谈话和议论之中,难以捕捉。决策者为了搜集意见而进行的调查,浪费时间且效率低,搜集到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部分遗漏或者丢失的状况,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网络舆情弥补了这一缺陷,其形成和传递较为迅速、直接,使决策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师生的意愿,借助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力争使决策者的认识更加统一,决策更加合理、科学。

其次,提高决策对象参与权,提高决策的民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是决策者和决策对象互动的过程,是不断征求决策对象意见对备选方案进行遴选,做出最优选择的过程,网络舆情环境的开放性和主体的匿名性,提高了决策对象的参与权,也激发了其话语权,通过BBS、博客、MSN等自由交流、自由表态,弥补了决策者在某些问题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

最后,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回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策者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决策对象的利益,要想知道所做的决策是否正确,就需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了解其实际效果和各方面的反应。决策对象的满意度和回馈意见为决策者选择最佳方案提供了说明,网络舆情实时提供了决策对象的看法,为决策者不断完善和修正决策提供了依据。

2.2.3 网络舆情的实施程序

例如,某高校欲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相关部分制定了几种不同的课改方案,可通过以下程序进行选择:

首先,准备阶段。决策部门工作人员将各备选方案,通过校园网络和媒体报导后,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并在师生间传播,使师生可以心中有数。

其次,初步形成阶段。师生通过校园BBS、微博、E-mail等方式,发表自己对各备选方案或者某一方案的看法,并跟帖自己喜欢的主题。此时师生选择的自己认为较好的方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而定的们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斟酌。

再次,深入发展阶段。随着关注量的上升,会有更多的评论和新的方案的提出。每个备选方案都有人支持,而且持相同看法的人会形成一个舆情圈,他们的不同的评论和见解是决策者参考的主要依据。

最后,信息整合、评价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决策者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评价,将各方案的意见进行归类,并对收集的信息“去伪存真”。综合网络舆情和决策者的意见,做出最优选择。

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和“网络舆情方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中,我们对模糊因素集和权重集的建立,都是依靠定性分析而得的。因此,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进行量化分析之前,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量化因素进行定性思考,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最后定量分析的结果。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优选择。

在“网络舆情方法”中,首先要注意网络舆情信息的准确性。网络的匿名性,使部分师生的言论毫无禁忌,导致出现大量的无用信息或者垃圾信息,浪费决策者筛选信息的时间。其次是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性。舆情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到非法篡改,造成信息失真,或者信息收集系统遭受病毒袭击,导致系统的瘫痪。这些都将对实施网络舆情方法产生冲击。因此,要努力建构和完善高效、安全的网络舆情运行系统,建立专业的工作队伍,为决策者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为师生发挥决策主体性创建平台,为师生和决策者的沟通搭建通道。

篇5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到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目前高校毕业生待业率约在15%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待业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明显增加令全国都意识到就业难这样一个问题,而身在非重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由于高校就业评估问题涉及相关因素繁多,评价难度较大,传统的评估决策方法对于这种多属性决策问题解决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因此将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高校就业评估中,对于深刻分析就业优势,评价就业标准,总结就业经验,实现自主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校就业问题的历史成因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及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也随之逐年增多。2000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人才地位的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

(二)高校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地域不平衡性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第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同样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当前的大环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

(三)影响高校就业的现实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境况、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日常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对职业的选择和定位。

2.学校教育

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水平以及老师的行为举止对于正在逐渐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孩子来说都可能成为左右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因素。

3.社会环境

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走势的情况都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这时就需要学生把握信息和机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正确处理就业观与社会形势变化的关系。

4.性别

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一些职业不适合女性去工作,同时女性需要生育和抚养孩子,而企业还要在这方面给予一些较男性特殊的待遇,因此性别因素对于就业来说还占一些比重。

5.工作经验

企业需要高效运转,当然会选取能更迅速融入集体的员工,这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学生应该为这种因素影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模糊多属性决策

(一)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多准则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多目标决策一起构成了多准则决策体系,是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随机型、模糊型以及描述性决策理论与方法。其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或择优。自1957年Churchman等人提出多属性决策以来,基于经典多属性决策(含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趋于完善,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我们遇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大部分是不确定的、模糊的,称之为模糊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指在考虑多个属性的情况下,选择最优备选方案或进行方案排序的决策问题,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二)模糊属性

在模糊多属性决策中,人们在对诸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汽车的性能等进行评估时,一般喜欢直接用“优”“良”“差”等模糊语言形式给出,即从模糊语言评估角度定性描述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几十年来,有关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模糊多属性决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上,目前都还很不成熟,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有关决策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针对模糊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探索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理论,不但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促进模糊决策科学的发展。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模型性,对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2]。如文献[3]对属性权重不能完全确知、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且决策者对方案有偏好信息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均为三角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报道较少。为此,本文给出了有关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借鉴了三角模糊数距离等概念,给出了一种三角模糊数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公式,然后引入理想点的思想[4],提出了基于理想点的三角模糊数多指标决策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所需信息小,易于计算机或计算器上实现。

三、基于GIOWA算子三角模糊决策算法

(二)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6-7]

基于上述模糊语言标度和GIOWA算子给出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步骤如下。(1)对于某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属性xi在学生uj下的模糊语言评估为rij(k),建立相应的评估矩阵Rk。(2)利用GIOWA算子g对评估矩阵Rk中第i行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属性xi的综合属性评估ri(k)(i∈N,k=1,2,…,t)。(3)对ri进行排序,选出调查结果中对高校就业影响较大的属性。

四、算法应用

针对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给出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对其中五个待评估属性进行评估,由3位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得到评估矩阵R1,如表2所示。

模糊语言评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按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

篇6

2000年以来,国家推行了五大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体现了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争取(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继续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制管理,以及结题课题的账务处理。(2)结余资金的管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收回项目的净结余资金,高校也要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工作。(3)绩效预算和支出预算考评。绩效考评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将逐步与财政拨款挂钩。(4)高校资产的效益管理。国家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权责,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逐渐显现。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要求,以及国家财政改革的热点需要,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基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已有所发展,但仍不是很完善,具体表现在:(1)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有些高校对于许多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为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2)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3)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资产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预算决定了以后的财务工作的方向,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往往因为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或是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而且编制方法简单,长期延续“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常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政府采购计划因政策执行不到位也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价值反映不实。

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各院校普遍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价值反映不实的现象。一方面,因资产盘亏、报废、毁损、房屋拆除等正常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造成账面价值大于实物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基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手续,也未按暂估价及时入账,确认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周期过长,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新增固定资产确认时间不一致。

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帐。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同有关部门取得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以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检查。目前各高校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的形势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学校资产、保护干部急需进行的工作。高校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科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控制,使一切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都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中;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强化审批权限控制,使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及业务招待费等单项或综合支出定额,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事前请示事后监督体系,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等活动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常规审计、离任审计、效益审计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2、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执行情况效益分析的工作。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1)加强预算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当年申报的预算必须论证清楚是否为当年急需的项目,不能再出现预算经费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很差的情况发生。同时,预算申报要严格遵循预算程序,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预算严格审核,并将审核汇总的预算报分管领导签字后送计财处。

(2)加强财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计财处对财务核算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日常报账要严格执行“一支笔”的签字制度;各部门在购置设备时,没有经费来源的一律不得采购;基建项目立项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报账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基建计划执行,没有预算的一律不得执行等。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专项经费特别是预算金额较大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强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使用,同时在账务处理时应加强管理,控制支出内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效益分析。在专项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完成时,应该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的预算安排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制度。

(5)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通过对预算执行的效益分析,找出项目结余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的完成;校内预算项目,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

3、加强财务分析。

充分应用国家绩效预算与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研究成果,逐步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计财处应通过财务月报、季报及其分析,让校领导及时了解学校财务运行情况,为校领导作相关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并且要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评价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

篇7

经过跨世纪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完成了两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是从高等教育的小国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大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成就。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一些高等学校所积累的债务越来越为政府、银行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也有不少指责、批评的声音。对待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应该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理性分析高校负债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高校负债背后的历史性贡献,并在政府主导下有效化解高校负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高校负债的现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2007年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2007年7月初,经过对30多所知名高校的调研,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

高校负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据一位高校医学院老师说:“高校人体解剖课需要的尸体是一次性消耗品,但其价格已从400元涨至8000元。以前上课解剖人体,现在只能用小白鼠或兔子。”

二、我国高校负债的原因

目前高校财务困境的形成是内在制度因素和外在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在制度层面上,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极其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特征,这是造成目前高校学校群体性负债的内在制度驱动与根源所在。

管理不善导致高校的损失浪费严重,2004年,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而且每年公开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这是关系到学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本科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硬件建设,盲目扩张,“过度”建设,所以,学校宁可举债也要把学校建设为现代化的高校。评估制度出发点在于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但其实质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的负债。

财务管理落后。许多高校对财务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开始重视财务预算控制,但是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规划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仅凭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这种方法会使预算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另外,学校缺乏长远的资金规划,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与财务规划相脱节,无法从学校相应的预算中得到保障,这种缺乏长远性、连续性的预算不利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三、解决我国高校负债的对策

我国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改变债务迟早会由国家解决的想法,树立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学校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自身努力改变财务困难的现状。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无非从增收节支两个方面入手,而且侧重是增收。如通过兴办校办企业以及学校和企业合作获取相应的资金赞助,或通过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高等教育事业,也可以通过争取国际银行组织的贷款用于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途径。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在销售产品和服务社会、科研经费吸纳与管理、开展社会捐赠、资本运营、开展项目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工具等方面寻求突破,美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资金来源中这些渠道来源的资金占据40%左右的份额,而我国只有8%左右,差距非常明显。这也表明我国在社会捐赠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大有可为。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积极开拓融资渠道,构建合理科学的融资体系。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节约高校支出;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利用自身在学术、科研、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并销售相关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高校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和高校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创新教育思路,鼓励民间资本和富裕家庭投资教育,主动为富人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对学习有针对性、实务性、高层次要求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有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优质教育资源能迅速产生经济收益,实现高校与富人的双赢等。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组建高素质投融资队伍,美国高校往往具有一支高素质、懂金融的财务管理团队,融投资是美国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而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核算型财务,校级领导和财务部门往往缺乏精通投融资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程序。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手段加快专业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精通投融资和财务管理的专业团队,建立涵盖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积极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资金,加强投融资管理。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低成本、高效率地融通资金,化解债务危机。可借鉴美国经验由专业人士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债务战略发展计划,并及时根据政府政策或市场变化调整学校债务。

修正会计核算基础,逐步由收付实现制为主向责权发生制会计制转移。同时,增加或调整相应会计科目,将基本建设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重现构建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以利于高校财务信息的及时披露,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贯穿于高校日常活动的全过程,以高校的财务报表、财务预算及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会计、金融、统计学和管理学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并预测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管理者决策提供警示。

综上所述,上述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欣喜地看到,高校负债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美国高校债务融资发展的历史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目前解决高校债务困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学者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高校能够较为妥善地解决高负债问题,高等教育也必将步入科学发展之路。

篇8

文童编号:1003-4625(2009)08-0119-0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对办学条件的急迫要求,通过银行贷款扩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克服了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实现了自我跨越式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高校巨额贷款也成为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一、高校贷款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规模快速增加,而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规模与之不相适应,使高校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商业银行面对超额准备金率,急于减少闲置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高校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信用等级,收入稳定且受政府的担保和支持,最受银行青睐。目前,多数高校贷款数额大,少则数千万,多则数十亿。吉林大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7年3月底自曝负债数额高达30亿元。

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贷款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到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为4500-5000亿元。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数额一般均高于地方高校。原因在于部属高校能够得到政府重点扶持,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银行担心程度不高,贷款额度随意性大。高校往往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不足,“狮子大张口”的巨额贷款,使高校负债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高校不得不借今天的钱还明天的债。

此外,地方高校随扩招人数急剧增加,其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与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两者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急需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来解决自身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银行对高校承担风险能力的预期较高,因此对地方高校放款也相对较高。高校对贷款的如何应用缺乏长期、合理的统筹安排,片面追求办学规模,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高校巨额贷款引发的问题

高校贷款目的就是应对扩招所带来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巨额贷款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不适当贷款可引起种种问题。

1 对高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学校信用和信誉的影响

对于一个贷款金额数亿的高校来说,光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就高达几千万元,对于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学生学杂费的高校来说,偿还贷款本金的能力极其有限。公办高校要么没有足够能力偿还贷款,引起财务危机,影响自身发展;要么大胆尝试,采取一些营利性的方式,为高校减轻财务压力,但是这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的原则。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采取营利最终将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目前高校对贷款产生的高额利息能够按期支付就不错了,按期偿还本金就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一般做法是贷款展期,或是借明天的钱还今天的债,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信用等级和信誉度。

2 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允许高校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等手段,使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高校利用贷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高校对银行的贷款依赖性程度大。当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将对巨额贷款的高校带来较高的经济风险。当财政拨款花费殆尽,负债累累的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根本不具备企业的利润补偿和资金循环功能,出现现金流量枯竭、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难以维系的局面,高校只能贷新款还旧债,负债积累,若此种方式难以持续时,高额贷款将成为银行新的不良债务,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不但给高校带来较大的财务危机,严重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

3 对高校教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贷款主要用于学校新建、扩建或改建。由巨额贷款引发的高校财务危机,学校将会通过扩招学生、增加学费收入或缩减日常开支等办法来解决。目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已受到限制;每年5000-8000元的学费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通过增加学费来减轻学校经济压力的可能性不大;那么高校为支付巨额贷款产生的利息,只能另谋转嫁危机的办法――不得不对用在培养学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的日常开支进行缩减,使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学校整体师资及教学质量下降,这与通过贷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初衷相违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决高校贷款的对策

高校贷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贷款问题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它涉及银行、政府乃至千家万户,需要高校、银行、政府三管齐下,兼顾银行与高校的利益,共同努力,着眼于大局,保证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1 政府加强监管,改革高校运行体制

政府是还贷的最后责任者,高校是贷款的主体,又是贷款的受益体,政府要发挥高校投资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督不能让高校盲目扩建,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保证资金能够有效地用于适当的扩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教师科研水平上去。

解决高校巨额贷款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提高学校融资能力,建立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校市场运作机制和体制。政府可以尝试对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进行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并对其进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聚拢社会闲置资金,又能提高高校融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政府增加教育事业拨款,加大政府贴息力度,学校逐步偿还贷款本金;优化高校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融资支持体系,完善教育捐赠等法规,使教育捐赠有法可依,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风险意识,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

放贷前认真评估高校贷款能力,理性决策,对高校偿还能力做充分必要的可行性评估,防止贷款的主观随意性,充分了解并掌握高校的招生情况、学校声誉、信用等级及高校的会计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放贷后定期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分析贷款高校财务报表,保证贷款利息及本金的安全。另外,督促高校按期还本付息,降低信贷风险。

3 高校加强防范财务风险,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融资能力

高校应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认清银行贷款的性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作为贷款的主体,贷款规模的决策要慎重,要对自己的贷款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定位,既不能超出自身的偿债能力,又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投资决策必须做好规划,使高校资金稳健、高效地运作,对债务风险及时做出正确的预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并化解风险;坚持综合、统筹和平衡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

高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挖掘自身潜力;采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转让专利技术、引进社会捐赠、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招收外国留学生增加学费收入等方法缓解资金困难;开源节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等支出;节约建设资金,反对铺张浪费,避免追求形象工程,量力而行,重视成本管理,缩小建设投资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篇9

教育部长袁贵仁就2010年就业工作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1]体现高职院校就业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就业率,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高职毕业生却在就业岗位上很不稳定,在短期内的离职率问题日趋突出。由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 COS Institute)2010年6月2日发表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其中主动离职的占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31%的学生认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5%的学生认为薪资福利偏低,13%的学生希望改变职业和行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短期内高离职率现象,我认为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大学期间没有针对性、系统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没有职业兴趣,毕业时盲目就业。其次,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感恩心理是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诚信意识的缺乏也导致学生频繁毁约、跳槽。最后,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报告》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欠缺,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因不善沟通、缺乏协作精神等导致在工作中处处碰壁,现实和理想差距较大,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高职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减少盲目就业。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生求职成功、保持工作稳定性的第一步。它可以使高职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代高职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认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业时盲目就业,导致高职毕业生短期内离职率居高不下。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并了解工作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应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再次,应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培训,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最后,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大一上学期都完成一份科学、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普遍存在意志力不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的问题,规划可以促使学生去行动。教师应通过近半学期的教学和指导,采用案例、内容分解、示范、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做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阶段性考核,督促学生让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在就业观念上避免“先就业后择业”的误导,强调第一份工作对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加强高职生的“感恩、诚信”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感恩心理是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写进中国公民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也是学校德育教育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建构。

高职院校应通过全面、全程、全员的“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对工作的忠诚度。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培养,首先应该是全面的,即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应该是全程的,贯穿大学三年始终。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国家奖助学金演讲、感恩节“家长学生两地书”等特色活动、就业讲座等,同时应包括大学三年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后应该是全员参与,需要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家庭教育、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表率作用、校友的感恩诚信教育等实现“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可迁移或携带且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数字应用、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大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应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以多元智能、情境教育、体验教育等教育理论为先导,通过梳理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能力体系,依据专业特点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首先,建立和整合由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组织教学时,可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分模块开课,让学生按需选修;也可以组合模块培训,以达到全面学习和系统提高的目的。其次,注重日常教学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再次,学校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第四,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参加劳动部门核心技能证书考试,开展能力本位评价。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短期内高离职率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加重了社会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造成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人力培养成本的上升和精力时间的浪费。对毕业生而言,也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无法积累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工作和行业经验。高职院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提高就业稳定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19—05

一、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管理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决策进行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决策管理。高层管理团队(TMT)由拥有企业战略制定权和很大行政权力以及各方面知识、经验丰富的专家等组成,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和典型形式,由于TMT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TMT所作出的决策是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关键性决策。对TMT决策行为及决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把握TMT特征对决策效果影响的实质,提高团队及组织绩效。

二、高层管理团队决策反映一判断模型

决策是管理者对外部环境信息刺激的反映结果,行业发展、竞争动态、资源情况的变动都会对管理人员产生决策刺激。管理人员受多因素影响,只能接受所有信息的一部分,由于个人敏感程度和感知力的不同,其只能对更少的一部分信息作出反映。当TMT对一些特定信息产生反映的时候,在自身知识体系基础上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会迫使他们对是否需要作出重要决策作出初步判断。最终的决策,是TMT根据自身价值观过滤的重要信息,在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以及TMT个人偏好集结下形成的方案。由TMT价值观筛选出的重要信息,便是TMT决策信息源。

在此过程中,被管理者不同层次的能力所筛选出来的信息,在决策判断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作用。外部客观信息通过有限理性转化为TMT接收到的信息,此时有限理性和接收到的信息共同形成环境刺激;接收到的信息通过个人敏感程度及感知力转化为感受到的信息,共同作用于决策层反映阶段;感受到的信息通过TMT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转化为理解后的信息,在决策判断阶段起到主要作用;最后的决策形成则是价值观和TMT决策信息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在对TMT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将焦点集中在TMT特征上,TMT的特征其实是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异质。然而这些敏感程度、心理素质、价值观、认知等能力和素质在现实活动中是难以区分和衡量的,于是一些学者将对不可观测的特征转化为对可观测特征的研究,这些可观测的特征包括人口特征和偏好特征两方面,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专业背景、风险偏好都属于可观测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通过一些中介间接对TMT团队绩效的影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TMT特征对决策效果有影响,本文建立的高层管理团队决策效果影响模型,选取了决策行为作为TMT运作过程的切入点,研究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对决策效果产生的影响及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图2为本文研究假设框架:

学者们从单独研究团队沟通、合作、冲突、激励等转而将不同要素整合起来研究团队运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行为整合”的概念。Hambrick(1994)将高层管理团队行为整合归纳为三个关键要素:团队合作行为的水平、信息交换的质量和数量、对联合决策制定的强调。Sim-sek(2005)从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联合决策三个方面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整合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经典量表。国内学者马可一(2005)验证了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包括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联合决策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对组织绩效有促进作用。孙海法,刘海山,姚振华(2008)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整合应包括沟通频率、信息分享充分性、决策参与、合作行为四个维度。笔者在对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团队运作的众多研究变量如冲突、领导、信任、忠诚度、凝聚力之间很多存在相互解释关系。Simons和Peterson(2000)的研究也发现团队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增强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Simsek(2005)的信息交换维度测量指标也更偏重于沟通。Eisenhardt,Bourgcois(1988)发现,当权力越倾向于集中时,政治就越倾向于显现,他们通过实证检验了组织的政治活动与组织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权力分散和有效沟通加入到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的衡量要素中。信息共享:决策过程中所分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流的数量、准确性及更多高质量和创新性观点的提出;有效沟通:决策过程中的沟通频率,战略任务清晰地表达及准确理解;权力分散: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散程度;联合决策:决策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内部成员的互助行为与相互依赖程度,从上述四个维度研究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对决策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如54个假设:

Ha1:信息共享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2:联合决策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3:有效沟通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4:权力分散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研究表明有效的领导可以通过影响团队运作的进程、团队气氛、行为规范等提高组织绩效,因此团队的领导风格影响着团队的行为整合,也影响团队战略决策过程。众多学者对领导风格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广受认可的是美国学者巴斯等人提出的将领导风格分为交易型和变革型两个维度,并且进一步证实对领导风格的研究不仅适用于个体也同样适用于群体。Mullen,An-thony(1994)等人的研究发现命令式的领导会导致群体做出低质量的决策。国内众多学者也对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绩效或组织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风格也可分为交易型和变革型两个类型,高层管理团队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决策效果起正向作用,且与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b1: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2: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联合决策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3: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有效沟通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4: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权力分散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c1: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2: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联合决策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3: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有效沟通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4: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权力分散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四、数据分析

除控制变量外,问卷均采用Likert 6点量表的形式对所有变量进行测量以避免被试的“趋中”反应定势。本文采用的量表主要源于国内外学者所开发的经典量表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修改,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并通过对各变量进行Alpha系数估计、KMO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可保证量表数据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表1为决策行为的四个维度与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及决策效果的相关关系,从数据可以看出各变量与决策效果均显著正相关,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显著正相关,(B=0.687,p

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决策行为与决策效果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p=0.687,p

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对决策行为与决策效果的调节作用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如模型1所示,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显著正相关(β=0.678,p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32.26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办学经费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给高等学校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各经费主管部门对于经费管理要求不相同,一方面使财务人员日常处理的业务不断增加、经济业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师生报销时间增加而出现“报销难”现象。

1 高等学校“报销难”的现状

1.1 预算编制不科学

虽然高校管理层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十分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年前已开始部署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至少实行“二上二下”预算申报方式,但是有的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认为有钱报销就行。有的为了本部门多争取预算指标巧立项目申报经费、也有的对本部门经济活动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进行细致的预测及分析不足,或者凭经验申报预算计划,出现了预算计划不足的现象,财务处预算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性质不可能详细了解,无法核准每个部门确实需要的经费。有的项目在上半年已用完指标而无法报销只能往后推,下一年度开账才报销又影响当年指标。有的部门因对个别项目预算计划不周而在报销过程中进行预算调整造成后面报销人员需要等待导致出现“报销难”现象。

1.2 预算控制执行不力

有些高校虽然制定预算管理制度、财务处设立专门的预算科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管,定期对学校总体预算运行情况和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严禁各部门不合理超支使用经费。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时期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处信息。而对于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问题缺乏系统分析,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1]高校预算下达后,时有高校领导不全面考虑学校总体规划,随意批准个别部门追加用款计划的情况,致使用年度预算执行超出计划。有的部门个别项目上半年已用完其全年指标,预算执行不按计划,财务审核人员报账过程中遇余额不足,还得耐心地查找可报销的项目,增加了财务审核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1.3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脱离实际

随着国家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的出台,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纵向类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对经费管理有不同的管理办法,特别在劳务费、咨询费等人员支出产生差异,有的项目做了大量工作而劳务费比例却与付出不成正比,老是报怨搞科研不如卖鸡蛋;由于纵向经费在项目结束后收回余额,而属于国库拨款渠道的经费每年年终收回未使用额度下一年度三四月才下拨经费,每支付一笔款都要填一张支票后再上国库网申请支付令,最多时有人报28张发票均为不同的公司,有时上午的支票没开完,下午又有类似的情况出现,造成排队的人可能等几个小时也无法报销。横向经费合同大多对经费预算没详细规定直接费用的分类,也没有规定间接费的比例,项目组除了必要的材料费外,大多以报销会议及调研差旅费支出,有的凑一把发票到财务排队让财务人员挑合格的报销。每到年底或者课题中期检查、结题或为了达到国库资金支付进度,报销成为老师的头等大事,老师让学生停下实验凌晨四五点钟到财务排队,有时出现网上约不到,现场排不到的现象,财务人员也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突击办理报销业务。“报销难”成为对财务处报诉最多的问题。

2 解决财务报销难的办法

2.1 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制度保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办法,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收到实效,使用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2]。学校应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工作,使用各职能部门领导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树立预算管理观念,主动参与预算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做好本部门的年度预算计划工作。预算管理部门对各职能上报预算计划进行科学分析、调研,找出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不能随意增加预算和削减指标。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动,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学校的整体发展计划,使预算指标编制及时、更科学、贴近预算目标,才能顺利办理经济业务报销,而不需要因办理一项业务多次往返财务处耗费时间。

2.2 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计划经学校批准下达后,各部门必须按照核准的预算指标开支经济业务,杜绝预算外支出。在预算运行过程中确实遇上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致使原预算难以执行或对预算结果产生重大差异的情况,应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对相关项目预算指标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预算执行的刚性。财务处通过财务软件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部门主管发送预算运行数据,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比例与项目研究计划期不同步的要提标课题组按预算进度报销。各部门主管也可登录财务网查询其分管项目开支明细,以便有计划安排报销工作,也避免到财务处排队报销时才发现预算指标超支而浪费时间和造成报销拥堵。

2.3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灵活性

科研经费拨款管理部门对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经费管理模式,加强科研绩效评价,对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纵向课题,完成了课题结题验收检查的,结余经费应该留在学校用作科研人员的劳动奖励,或者作为学校科研活动的启动资金。横向项目按委托合同完成委托方的实验并提供结果,项目经费中间接费部分应由项目组决定劳务费发放比例预算,避免项目组凑发票来报销。对于那些未按时按质完成科研任务,不管纵向或横向课题,其科研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以便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国库拨款提前在1月,以便增加用款时间。提倡同一购货单位实行定期结算付款,如一个月开一张发票并附清单,以便减少报销次数和等候时间。

3 结 论

解决高校 “报销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高校除了建立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清晰的报销流程、增加报销岗位外,各级主管财务的领导也要熟悉高校的财务制度、明确各自负责的经费使用范围和审批权限,能按预算计划审批原始凭证,以提高学校的报销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