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内控审计

企业内控审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内控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内控审计

篇1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 经济全球化 风险管理 必要性

一、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指的是被审计的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保证其经营活动或者管理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并且遵守相关的法规,而实施和制定相关措施、程序和政策的过程。 实质上,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用文字来进行描述,流程图及调查表等方法与手段健全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否,内部控制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被遵循的状况。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现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对财务报表审计起辅助作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第二种是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这两种方式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很大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他们的方法、基本程序和理论范围大体上都是相通的,而且结论也能够相互利用。而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如下几点:

1.对评价准确度的具体要求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直接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所以评价结论保证水平的程度要求比较高;而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只是用作实质性的测试依据,所以他的评价精度相对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要低很多。

2.范围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是所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与设计;而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只是同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其范围更小。

3.目的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在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发表意见;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以测试、了解与会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对企业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再以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以及性质和修订审计计划,然后发表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

随着内控制度重要性的逐渐提高,人们在实践当中已经更多的把它当做独立专项审计目标而进行单独的开展,特别是对公司来讲,专项内部审计如今已经是加强管理和监督下属分部门与子公司的有效工具。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开展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

企业的信誉除了取决于眼下的赢利能力与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未来预期状况。一旦企业出现违反法规、管理不善或欺诈行为,社会各界就会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大大降低企业的价值。而内部控制对于预防这种问题的产生非常有帮助,一旦发生了还可以及时的提出补救的措施。无论企业是聘请外部审计师还是利用内部的审计机构肯定评价结果,评价和检查内部控制,都可以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升。

2.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如今的企业正面临着控制权利的层次增多、控制的跨度增加、经营地点分散等多种难题,资金周转不力、商业欺诈等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大,企业的管理任务更为艰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一致协调,加强控制和监督,防止舞弊和工作差错,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率。所以不管是在主观还是客观上企业都应当建立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控制的管理机制。

3.有利于促进审计方法的发展

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日益繁复、规模的日趋壮大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详细审查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于是抽样审查这种方法出现了,它主要是从抽样的结果对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进行推断。然而,只凭借审计人员任意或者主观的判断来进行抽样的话其抽样结果必然会以偏概全,使审计结论受到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产生,使审计工作从原来的详细审计变为现在的将测评内部控制作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这种审计方法是将内部控制的测评做为基础,采取抽样的方法获得审计结论,属于审计取证的模式。它一方面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审计结论达到标准的质量水平。这种审计方法能够在确保审计质量的条件下节约成本、减少时间,企业和审计人员普遍都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4.有利于贯彻法规、法律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必须健全、建立本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并首次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我国财政部也颁布了相关的的规范,要求企业从资产处置、对外投资、资金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机制。08年6月份,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还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部文献,并在2009年7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的范围中施行,另外对非上市公司也鼓励执行。

参考文献:

[1]周继东.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篇2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

企业内控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风险的过程。其实施的主体通常是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全体员工。企业内控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保证,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强化企业精神。

二、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联系。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的内控管理是企业的控制活动,而企业控制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进行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最终目标也相同,通过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为实现企业的最终组织目标服务。此外,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程度对内部审计制度也有很大影响,企业拥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方便,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区别。

内部控制是利用会计工作形成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测试,可以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能针对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影响促进,不可分割。

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一方面,内部审计为内控管理提供保障,完善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为内部审计提供前提基础,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无法实行,造成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利器”。

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参与管理计划的制定,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发现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当局咨询与管理,从而使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获利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效益。此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制度与其他管理体系不同,它独立于会计控制系统之外,代表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整体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管理,促进内部控制的运行,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可能会造成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失效,形同虚设,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内部审计是净化企业内控管理环境的“吸尘器”。

所谓“吸尘器”,一层含义是指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监督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行,评价内控管理体系的合理、合法性,督促企业各部门按照合理、合法、稳健的原则发展运行,防止问题发生或者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内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的管理体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转。另一含义就是指内部审计的审计作用了,企业内控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保障企业内控管理的运行。内部审计通过了解企业的内控管理系统,掌握内控管理的健全有效、合理合法程度,评价企业目标是否能实现,审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针对问题,查漏补缺,剔除阻碍企业发展的旧规则,提出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

(三)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的坚实力量。

首先,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可以从全局客观评价各部门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提出意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调整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内控管理制度更新,改进其整体的内控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有效完整。其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内部审计是因为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监督各项经营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遵规守纪。最后,内部审计以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基准,为企业内控管理监督打下良好基础,为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内控管理提供了有效信息。

(四)内部审计能够促进财务信息流通,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评审,使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将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报告给企业管理者,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另外,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的桥梁,便于传递财务信息,而且,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能够明确财务控制制度的权力与界限,消除隔膜,强化共识,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丁烨.浅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5(6)

[2]李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篇3

二、企业内控审计为营销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内控审计的协调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社会经济形势已经越来越复杂多样,这给企业的发展增添一定的挑战。那么,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去应对挑战,就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使得企业在有效的管理之下得到一定的提升与进步。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比较复杂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内控审计工作的帮助,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当前,内控审计工作已经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企业通过科学的内控审计方法的实施,从上到下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确保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事实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做一定的服务。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恰好可以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营销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制定,同时也需要对各种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作组织,可以减少企业由于利益的发展而带来的外界干扰。同时,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公正的监督,在监督之下协助企业的营销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4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脱胎于国有企业或者家族控制的民营企业,而且是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着手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价值导向和功能定位缺乏深刻的理解,在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主要应对监管要求,流于形式,这使得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本来十分重要的审计委员会沦为了花瓶委员会,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萨班斯法案》将很大部分公司管理层的职能转移给了审计委员会,提高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了审计委员会制度迈向成熟。与《萨班斯法案》类似,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三个配套文件(以下合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也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控规范体系赋予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地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使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与国际标准协调,为中国企业首次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类似,《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审计委员会定位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监督和评价者,赋予了审计委员会在聘请独立审计师和领导内部审计部门方面的权威地位,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与之相呼应,《规范》的三个配套指引性文件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运作流程进行了更加翔实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套详细规定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法规性文件,是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操作指南。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首次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地位。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必须明确赋予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资源和权利。《规范》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这是我国的法规性文件首次将审查、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责明确赋予审计委员会。

其次,对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职责也作了规定。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出台之前的系列法规文件中虽然都涉及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并且涵盖范围也较广,包含了财务报告审查和披露、合规与内控监督、外部审计师聘用、内外审计师沟通等多项职责,但都语焉不详,这导致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中依据模糊。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本来就缺乏内在推动力,这样模糊的规定更易使其流于形式。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则较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对于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评价和审计中的职责与操作规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审查和监督内部控制。除了传统上比较关注的对关联交易、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的监督等外,还增加了对业务外部事项的审查、对企业合并分立情形的审查、对衍生工具业务相关业务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评价与监督、对接受财务舞弊举报投诉机制等的具体规定。

2.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内控规范体系规定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与管理层共同行使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职责,并且审计委员会应聘用企业外部独立的、合格的机构和人员实施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以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3.聘用并与外部审计师沟通。内控规范体系明确了审计委员会负责提出聘用或解聘公司独立审计师,有权确定独立审计师的报酬、聘用条件。并且审计委员会应审查并确认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预先批准聘请独立审计师为公司提供审计和其他法律允许的非审计服务,以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再次,对审计委员会的组织设计做了特别规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各委员会中最具有实质性作用、业务最繁忙的委员会,因此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组织至关重要。在之前法规的基础上,内控规范体系特别规定了主任委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主任委员应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最后,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控制有了重大改进。内控规范体系中,不仅详细列示了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控鉴证工作的监督职责,还突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这是与以往法规相比一个重大的改进。由于内部环境对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企业的内部环境。在评价内部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审计委员会是否了解并履行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责任。文件还特别指出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可能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明确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应加强自身建设。

审计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诚然,虽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突出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地位,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毕竟不是直接针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法规文件,因此,如何构建完备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还需认真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体系,并且学习借鉴国际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除了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所明确规定的内容之外,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还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职能:

第一,要赋予审计委员会履职所需的资源和权利,以使其责权利对等。譬如,要保证委员会拥有对公司人员、记录和文件不受限制的查询调查权;公司应向委员会提供委员会认为必要的经费,以支付委员会认为必要时聘请顾问的报酬和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必要的合理的日常管理开支。

第二,应该强化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履职能力。应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至少一名是董事会认定的财务专家,且所有议案必须经过该专家审阅,其他成员要有必要的财务知识。

第三,要在组织设计上为审计委员会履职创造良好的条件。譬如,审计委员会可借鉴国际经验成立由一到两名委员组成的附属委员会,在委员会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将其全部或部分职责委托给委员会的附属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可以无限期连任,确保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建立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各方单独或秘密沟通的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第四,根据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可以把企业合规和伦理监控纳入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审查公司对各个方面规则的遵守情况,譬如税收问题、欺诈和营运损失问题、反洗钱监控问题、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商业伦理规范问题。

篇5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对风险的管理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活动真实的反映出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及时的发展和解决,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能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通过评估企业风险,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保证企业财产和资源的稳定性,能够严格监督和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动过程,加强对企业财产的保护,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加强企业经营的有效性,通过企业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结合,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相互配合,以集体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

篇6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 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 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 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 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 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 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 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 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 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 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 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 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 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 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 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 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 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 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 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 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 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 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 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 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 一般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

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 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 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 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 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 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 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 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 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 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 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 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震撼作用。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属于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其出现违规现象的原因,如是属于主观原因的,要报请企业决策层,坚决予以查处,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如属于制度设计缺陷的,要会同有关职能,及时对制度中的相关进行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在内部审计中如有发现违法、违纪案件,要决不姑息手软,积极和司法部门取得联系,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在公司内部给予通报,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四、要顺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也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 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 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 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库存商品的管理,无疑是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而库存商品的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在日常管理中最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的环节,是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规范的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流动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中,这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照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库存商品的盘点资料、盘盈及盘亏报表进行重点抽查,查明资产报盈、毁损产生的原因,如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盈亏要和责任人的经济责 任直接挂钩,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如是内部管理制度、内部运行过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造成的,就应对相应操作规程、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以堵住漏 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应审查资产盘盈盘亏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帐务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防堵库存商品盘点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保证 企业资产的完整。

3、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内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

企 业的会计工作,由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财会部门,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取得、记录、保管都有相 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并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尽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在企业的会计中 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漏洞,内部财务审计就是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

五、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来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企业除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部门进行自我检查和评议以外,还可以同时也必须聘请中 介机构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但这些外部的检 查监督都不能取代内审的职能,只能是内部审计的补充和对内审的再监督,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由于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公众媒体等的监督)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其监督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情况时常出现,其具体表现在:

1、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2、各种监督不能按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主要目的,只顾收费,全然不顾监督效果,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使社会监督的作用远远没能发挥出来。我国刚刚改制完成的会计事务所,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所以,在执业过程中,效益往往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不出现大的问题的情况下,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往往迎合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普遍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由于以上现象的客观存在,就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而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内部运行环境比较熟悉,而且还不存在恶劣的竞争环境,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外部审计的审计效率,而且还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不顺畅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的质量。

内部审计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独立的评价活动,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进行,首先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得以顺利推广。

资料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

篇7

一、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和审计人员,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审计特有的专业技术及方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业务及内部控制结构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以确定企业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公认的原则、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是否保障了财产的安全以及是否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我国现有的用于规范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宪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其有关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对我国内部审计双重性地位的认识,即认为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而作出的一些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任务、审计范围、职权等方面的原则性的规定,而涉及内部审计具体管理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2.1 内部审计的职能

现阶段,内部审计具有检查、签证、评价、建设的职能。

检查职能是指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弄清事实、明辨是非、揭示矛盾、改进工作。具体包括: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鉴证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签证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对反映其经营和生产活动绩效的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益性作出签证,从而为单位贯彻经济责任制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对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等。评价必须有一套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建设职能是通过“建议”进行的,建议是肯定管理上的优点,指出管理上的缺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

2.2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角色定位

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的关系,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内部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实施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经营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面服务。

在审计重点上,将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财会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三. 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管理

3.1 内部审计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日益明确,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和经济协作的日趋繁多,也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内部审计的管理

内部审计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一个理想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包括支持保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和其他行政方面的保障,使审计工作能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具备合格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并通过建立责任体系和培训管理,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期问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来控制审计业务工作的进程,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8

二、内控审计存在的若干问题

内控审计的设置虽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审计依存的内控环境和从业人员素质仍然不高,创造的价值并不突出,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我国企业内控审计的经验积累尚不足,难免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内控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完全内控审计是现代企业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审计评价活动。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程序上看,审计人员应该立足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从企业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五要素模型进行全面评价。但是,审察企业内控机制设置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时,记录企业在经营管理控制活动中的问题上,多数的审计工作者是沿袭着纠正错误的原则,对程序上授权审批的个别疏漏、用章审批等并非重大风险,及执行内部制度欠合规等控制瑕疵做重点披露,这不仅会分解企业内控的整体性,也忽略了对内控审计重要风险的充分评价和把握,使内控审计的整体效用发挥偏颇。

2.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不健全除了职能发挥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内控审计体系的不健全问题。内控体系缺乏层次性,以部分制度代替内控,存在一种评价底稿模版评所有公司,没有针对不同控制层级、业务单位出台更符合业务实际的评价办法。这种不健全会导致内控制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对企业的分支机构、所在行业特色区分不够明晰,经常发生一刀切的现象。很多的评级在某一级适用性很强,但是到一个子公司级别中就显得不合适或僵硬死板,这样生搬硬套就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容易将审计评价流于形式,与实际情况的出入较大,这样,内控审计工作很难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信服。审计评价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审计管控的独立层级。究其源头,部门设置随意性较大与问题存在有着因果联系。组织架构中,审计部门没有与其他部门的管控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应对部门职能控制问题时,揭示、整改问题的力度与跟进不够,制衡性较弱,为内控审计带来阻碍。

3.内控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企业应该将内控审计整改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将企业控制的不同缺陷确认后,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薄弱环节进行整改,达到完善内控措施、提升管理效果、促进战略目标达成的目的。受各种因素限制,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内控审计的整改工作并不能够很好地落实,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普遍,有些问题存在着屡错屡犯的现象。整改态度好,但实效差,应付交差意识作祟。审计署对央企的审计报告中,多数问题似曾相识旧人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整改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整改标准也不统一,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造成最后的整改落实不到位。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控制权力也比较有限,基本没有奖惩权等,这些都造成了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内控审计缺少完全的发挥空间,在管理中的地位尴尬。

三、关于加强企业内控审计应用的对策

1.改进内控审计方式,增强审计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对内控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创新提升成为关键因素。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内控审计的工作重点与审计方式,内部审计与外部专家相结合,组织跨专业、跨部门的人员进行交叉审计,加强内控审计的增值建议,逐步推进内控审计与业务发展的匹配,促进提升业务管控水平。内控审计的创新或转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改变单一的事后审计,将内控审计转变为事前防控;二是要将合规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做到动态的内控;三是要将内控审计手段更新,由以往的手工控制向信息化手段过渡。一方面实地审计,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控制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尽可能将内部控制系统嵌入到企业现存的各控制系统中,进行动态风险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根本上为企业提高防控风险实务的精确度和效率奠定基础。

2.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企业的内控审计水平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企业高效内控审计制度建立和执行的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在企业中引入、培养、发展一批专业性强,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审计环境,尊重审计者的发展。可采取集体与个体、专业与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者进行考评和辅导,从人力资源角度保障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的健全与执行。

3.加强内控审计的查错舞弊能力,加强全程监督内控体系在企业中生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制度交替、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控制不严或失控事件,危害到企业的健康运营,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查错纠弊的防范与控制的体系,增强发现错弊的能力。并通过狠抓错弊整改的力度来推动审计的整改。此外,全程监督也是促进内控审计提升的保障。全过程的监督是内控工作的另外一缕阳光,会促进企业内控的健康发展。

篇9

铁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时,需要开展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并且还能够提高风险的防控力度,同时也更有利于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因此,相关铁路企业若想实现内控控制的有效建设,就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一、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所谓内部审计,就是指由相关的审计部门、机构或者是人员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对企业中的经营运行、财务管理等多种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查与评价,以此确定相关活动是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从而实现相关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有效开展,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科学且客观的审查,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度逐渐得以完善,而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更能够促进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发展,促使企业得以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自身的审计结构占据中心位置,并对内部审计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促使内部审计要对企业单位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负责,同时还促使内部审计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这样能够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团结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内部审计工作自身的独特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较高的人员,要避免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混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内部审计的独特性,还是因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这一工作本身包含着非常高的专业技术含量,若是让非专业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则会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第二,企业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审计工作之外不能参与其他工作,这是对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维护,同时也是因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单位部门的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

二、内部审计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铁路企业风险的防控。相关铁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时,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运行,而这些影响因素基本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两种类型,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将内部审计运用到铁路企业的内控建设之中,能够对其产生有效的风险防控作用,对铁路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能够进行科学的控制。另外,铁路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根据企业自身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各个部门的相关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同时还会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检查与核实,确保铁路企业自身的内控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并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内部审计的相关结果,需要相关的审计人员结合实际进行问题的科学分析以及汇总,而且还要组织相关负责人开展业务会议,以此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研讨,进而对相关业务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意见,这样审计人员就可以结合这些可行的建议下发通知,借此督促铁路企业的有关部门进行规范性的整改,从而促进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促进企业自身经营运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铁路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相关铁路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会对被审计的单位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使相关单位部门能够顺利完成企业规定的任务目标。铁路企业中的相关审计人员会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机制本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审计以及监督,以此加强被审计单位部门的监管,加快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度,促进铁路企业的发展。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还会就审计结果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并向铁路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汇报,由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要求相关部门对自身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建设,同时也能够促进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性的提升。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内部控制建设科学性的提升。对于铁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自身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会让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处于一个相对独立且公正的环境之中,而且内部审计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极高,审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以及素质,而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相关的决策,进而也会对内部控制建设产生相应的影响。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开展在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活动范围的有效检查与监督,确保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还能够通过对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资料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查验以及分析,以此发现相关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施行科学的解决措施;而且也能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会计以及各种财务资料的严格审查,加强对相关单位部门财务实际状况的监督力度;最后,审计人员还会从经营决策以及运行计划等方面对所属企业的单位部门进行审查,以此确定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

三、内部审计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力度。铁路企业若想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推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建设,则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的方式,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铁路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年度审计工作的相关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安排,将其有效落实到铁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并且还要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业绩以及相应的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与专项的内部审计调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借此加强对所述铁路企业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专项监督与审查,进而促使铁路企业自身审计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另外,铁路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的重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相应的监督考核。在审计过程中,一些部门会出现内控工作制度缺乏完善性的问题,导致整个部门内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还有一些部门对内控制度缺少执行力度,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建设,相关铁路企业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考核制度,采用部门扣分的方法或者是与员工薪资待遇相挂钩的方式,对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部门实施惩罚措施,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铁路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会在各方面发现多种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将相关分析与评价结果反映给上级管理人员,使其能够加强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促进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基于此,铁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全面评价,以此提高内部审计评价的有效性。企业在完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要掌握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目标,结合这些情况设置出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再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量化,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提高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内部控制审计程序设计

内部控制审计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和结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属于企业自身员工,其对于企业的经营比较熟悉,结合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从以下三个程序进行,即计划审计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和完成审计阶段。

(一)计划审计阶段

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根据本企业所在的行业状况、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经营特点,对审计工作进行任务计划和人员配备等。具体地,在内部控制审计的计划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包括:

1.结合本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变化以及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等,初步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可能的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基于初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环节和证据类型,并概括出测试工作所需要获取的证据。

3.对企业内部评价进行评估,判断内部评价结果的可用度,并以此确定需要审计的工作量,配备审计工作的参与者,安排工作计划。

(二)实施审计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该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人员首先应该根据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认识,结合一定得调查、询问和穿行测试等方法,确定重要项目、重要控制和重要测试点。具体地,从识别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逐步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层面的控制,发现可能存在的错报并确定测试范围,然后再具体到流程层面、交易过程的控制,进行流程符合性和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1.识别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根据重要性原则,公司层面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与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针对董事会、经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对内部信息传递和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价等方面。

公司层面的控制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某些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会影响相关认定错报的可能性;有些公司层面的控制可以足够有效防止相关认定的错报,则在后期可以避免重复的测试;同样,也可能有些公司层面的风险监控不够全面,后期需要增加对具体过程的风险控制测试程序。因此,审计人员应较早地对这个层面的控制进行评价,以精确后期测试工作的重点。

2.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层面的控制。企业应该根据相关账户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其固有风险,确定其是否为重要账户或列报。审计人员应该根据账户的构成、账务反映的业务量和复杂性、账户或者列报的性质、账户发生错报的频率、发生错报产生的风险大小以及可能引起的重大或有负债的可能性等指标的评价,来认定重大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

3.内部控制流程符合性及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审计人员根据将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各个部门的控制目标、达到控制目标所需要的控制活动以及已设定的控制活动是否能否有效防范重大错报的发生等标准对比,来确定内部控制流程和设计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特点符合。

通过改变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点,灵活运用观察、询问、检查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获取企业内部控制各个层面的运行测试证据,来获得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

4.评价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包括体系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两个方面。审计人员根据测试工作准确认定缺陷的种类,如果是设计缺陷,应该提供对现行内部控制手段的替代控制程序;如果是运行缺陷,则应该制定督促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和人员胜任能力方面提升的建议。根据缺陷的影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又可以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各项缺陷的严重程度,结合重要性和补偿机制的评估,判断内部缺陷以及多项缺陷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

(三)完成审计阶段

审计人员通过对各种测试结果、发现的错报和控制缺陷等证据的汇总,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然后评价企业审计工作范围是否受到限制,与公司管理人员沟通,获得管理层的书面声明;根据已完成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最后根据审计结果,重点分析缺陷产生的动因,讨论并提出恰当的措施对缺陷进行整改,督促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改善。

二、内部控制审计重点环节缺陷认定与整改

以销售类企业为例,在计划审计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对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的分析,判断销售类企业的重点业务包括采购与付款业务以及销售收款业务,并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内控体系工作任务。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手段,列示企业详细的业务流程图,然后通过穿行测试方法,确定重要账户和列报的控制。一般说来,销售类企业重点账户和列报包括货币资金账户、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几个方面。

(一)货币资金账户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人员应重点从这几个方向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节可能出现的缺陷主要表现为:(1)银行账户的开设、审批、使用和清理是否存在违返国家法律规定的现象,银行印鉴安全性控制,多账户的开设和管理、控制,是否有效保证合法的前提下利于企业资金周转;(2)对票据使用的控制和监督手段以及对于变造、伪造等非法使用票据的行为的控制制度是否足够具体;(3)对于资金使用记录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监控措施是否完整,对于资金使用计划的安排是否足够灵活和可控。(4)对于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内部是否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5)是否建立岗位分离和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首先应该借助审计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改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制定资金预算控制,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手续;其次,要定期清理银行账户,严格控制账户新增,明确票据购买、使用、转让和注销的权限和处理制度,严格控制票据使用;另外,还应该在确保资金安全、完整的基础上,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提高使用效率,防范资金周转风险的产生。

(二)应收款项

企业对应收款项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安全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性。在对应收款项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中容易发现的缺陷表现在:(1)是否缺乏对客户信用的详细评价和管理措施,或者有没有完整的应收款项催收制度或者监督催收的制度,来有效保证和监控应收款项的回收工作;(2)对于企业应收账款额度和账龄分布的管控措施,可不可以有效保证企业应收账款比例与企业规模的合理性;(3)内部部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控与销售部门销售活动矛盾的处理,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销售业务的开展。

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从两个方面对企业应收款项环节内部控制的改善提出建议:(1)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调整销售合同签订制度和流程,保证销售部门在签订之前,公司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作出清晰地评估,以保证后期应收账款的顺利回收,必要时应采取担保、抵押等风险防范措施;(2)严格控制发货单据和销售发票的使用,完善单据使用制度和销售发票开具流程,确保财务部门和内控部门有效监控应收款项的完整性和回收时限。

(三)预付款项

企业对预付款项的内部控制应该达到的目标是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对预付款项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容易发现的缺陷是:(1)采购业务中涉及到的合同签订、单据审核人员以及付款人员有没有进行恰当地岗位分离,会不会影响预付款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能否合理解决采购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与提高采购效率的矛盾,以不影响预付款项的使用效率和监控执行的力度;(3)对于供应商的信用调查力度和对合同、进货单据的控制力度是否足够,以使预付款项管理不容易出现疏漏。

参与审计的人员应监督企业在采购业务中对供应商的信用进行足够的调查,并采用保证金制度,来保证预付款项的使用效率,严格控制预付款项的支付范围和力度。同时,也应该督促企业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沟通和监督,切实保证预付款项的使用效率。

(四)存货

关于存货的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1)由于职工职责牵制导致职务分离执行难度较大,审计对存货的管理是否存在丢失、虚假或者账实不符等现象,内部控制制度有没有详细的监控制度和措施;(2)关于在途存货的管理是否合理,存货的定期盘点制度是否有效实施,有没有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来督促存货的定期清理与盘点等。

存货管理部门可以在审计人员协助下,借助企业信息系统制定合理的存货单据传递机制通过进货单和出货单的管理,详细记录存货的出入库,并制定详细的定期盘点计划,切实进行存货盘点,并根据盘点情况及时反馈,改变企业销售和采购计划,合理管控存货量,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审计程序的设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审计,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篇11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从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看,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漏交税金、私设“小金库”、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控制环境建设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负责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是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产供销环节的程序控制,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另外,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多数企业除了法人结构形备而不实之外,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企业经营行为失控。政府以国家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对国有企业选派董事长、总经理的形式,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当局的主体,在接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这种情形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弱化内部控制。

——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岗位职责不明。有的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不能创造效益,因而会计人员配备不强,有的甚至配不齐,责权关系不明确,不能相互制约。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健全内部控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大的原则来说,主要应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从审计实际工作的角度说,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抓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既是内部控制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选用合适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健全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落实到位。二是抓监督检查。从国内外的实际看,内部控制的建立,多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应全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国家化,这就要求在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因此,审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改变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老做法,努力使监督形成合力,使检查具有权威性,并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抓审计指导。内部审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搞好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而且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

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要有创新思路。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方向性参照物。在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范围才能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确定基本依据。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主导目标(资产保全与会计信息真实),也要涉及其他多元化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经营效果的考核和对经营效率的评价等方面)。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应当超越目前制度基础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中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目标分为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类。对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途径取得,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对不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如公司印鉴使用、出差费用审批制度等。

其次,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只有建立起公司各参与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才能相应地确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创新有赖于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分权和制衡的最佳交汇点,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集中对称分布不断走向分散对称分布。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终极所有者缺位,目前的治理结构表现出“行政干预——经营者控制”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由行政干预下的股东模式转变为企业模式,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此,相应地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以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使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公众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股东大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程序设计与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起最终控制作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位置,为企业管理层制订游戏规则,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框架内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再次,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为契机,构筑内部控制创新的控制平台。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即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软件系统,利用ERP系统进行有效的判断、决策和控制。ERP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企业全部业务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被明确地赋予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并且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使每一个人都能顺畅、快捷地获取他们在执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ERP的这种整合功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运作层面的供应、生产、销售交易资料,只要是与财务有关的,都会在财务系统中自动生成,变革了财务资料的处理和存储方式,无须再由手工开立相应的会计凭证,彻底改变了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运作信息的问题,实现财务分析和业务运作的同步进行。通过财务系统对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如物料需求管理、存货管理和销售管理等,能够提供一个连结账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完整的交易轨迹,及时指导各业务的运作,一旦有非正常情况发生,除了予以特别关注外,必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使内部控制动态化。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三、企业应把握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1.知识经济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的根本变革。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

2.知识经济资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3.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应当纳入未来的内部控制体系。

4.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注重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可行的控制方式,定期检查绩效评估的标准是否仍然有效,也就成为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更好方式。

5.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影响更大,并升华为企业文化。书面的政策文件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企业应通过主动建立和加强良性的控制环境,引导、激励人们正确地履行责任,实现企业的目标,将外来的压力变成人们内在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融合。

四、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路子

(一)明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在确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

1.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作业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审计人员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审计作业的全部内容。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审计人员可能评估其控制风险较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

(三)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

1.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1)对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的测试。主要包括投资控制审计、成本费用控制审计、资金控制审计、物资采购控制审计、市场准入控制审计、合同管理控制审计、劳动人事控制审计。

(2)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本期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一致性、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性进行测评;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应执行检查控制的程序,直接参与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介入重大工程、物资采购项目等的招投标过程,介入公司预算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过程,介入市场准入的审批过程,介入重大合同的签订过程等。通过积极的参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偏差和错误,反馈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起到预防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1)和其他审计项目一并开展。即在开展其他项目审计前,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其薄弱环节,以编制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再开展其他审计项目。如此,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